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1(鲁教版必修3).doc
4.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目内容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5.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农业布局特点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7.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8.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9.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0.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1.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13.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4.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考点梳理考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例1】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A.商品粮、棉基地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C.商品粮、油菜基地D.商品棉、林业生产基地【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三方面。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课前知识准备1.复习农业区位的相关知识,写出主要的农业区位要素。
2.阅读课本P88文字和图4-2-1、4-2-2,分析:①对比两幅地图,说明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差异?②计算文字材料描述的国营农场和张某家的人均耕地面积、农产品的商品率、单产各是多少?③通过①②的分析,说明造成两者之间农业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读东北地区图,结合课本P89图4-2-3,在图中标注以下内容,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1)标注主要的经纬线。
(2)标注三大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三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东北平原主要包括以上三大平原。
(3)主要河流:嫩江、松花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4)主要省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5)附近海域:渤海、黄海、日本海。
(6)邻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二、主干知识(一)自然环境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山环水绕,外侧是、中间是、内侧是。
3.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特点。
①阅读地图册p221,“中国温度带图”,说明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域的的温度带依次是、、,热量分布方向差异较大,表现为由的地域分异规律。
了解不同温度带地区的农作物类型。
南部:中部:北部:4.东北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并分布有和。
5.阅读地图册P45,说明东北地区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主要有、,水文特征的明显特点是。
【小组合作讨论一】阅读地图册P128“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说明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2.东北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3.东北地区所跨域的干湿区有哪些?分析该地湿润区的形成原因?自东向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分异规律?4.分析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阅读课本P90知识窗,了解冻土的有关知识,说明冻土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最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下图)影响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
【教学难点】
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
【教学过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第二课时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问题: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两部分,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既可以对“农业区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理论基础。
此外,区域农业发展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B、掌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A、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B、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精神。
B、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C、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和比较教学法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4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
第34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认知)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自然环境1.X围:某某、某某、某某三省及某某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地形地貌: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是平原。
A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4.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5.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易错提示】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X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某某自治区东部。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
(3)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某某省、某某自治区,在某某省、某某省也有少量分布。
(1)开发:荒地的大量开垦扩大了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北大荒”变“北大仓”。
(2)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
【易错提示】“北大仓”变回“北大荒”的原因: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农业说课稿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因地制宜
二、教学目标
知识归纳 总结概括 地理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图用图 相关数据 分析加工
问题思考 活动讨论 思维活动 析题解题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
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特征,资源优势、 农业生产结构及布局特点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 二、教学目标 课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内 四、教法、学法 容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是以东北地 区为例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学习完…让学生把所学 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黑土地、林业、湿地开发问题及对策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 比较教学法
学法
让学生收集资料、 自主学习、分组讨 论、合作探究、角 色体验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检测
新课导入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视频 地形、气候、干湿区、温度带、土地资源图
小组合作、黑板填图、探究问题1和2
农业区位优势、河流水文特征
北 农 业
林业发展 湿地保护
题 对 策
可持续发展
必修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空间差异
必修三 区域差异分析
时间变化
环境发展
区域可持续资源开发 Nhomakorabea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研究 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01271147 郭玉军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必修三前两单元关于区域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产业活动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国家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并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豆和木材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地位比较重要。
学习本节内容更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认识农业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能力。
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 根据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主要特点。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部分,说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能力的过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的教法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要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方面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先是有关东北地区有关场景图,结合本人在东北四年求学的亲身经历大体描述东北地区状况,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一自然环境(强调在研究区域中的地位)
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识图,分析总结区域环境特征进一步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打好铺垫。
首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学习主要让学生观察东北地区地形图,第一让学生回答东北地区位置,范围(大体经纬度),所临的国家和海洋。
可以简单告诉学生东北地区和东北三省有范围上的区别。
接着让学生阅读东北地区图指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总结东北地区地形有什么特点。
随后展示我国季风图,干湿区图,温度带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气候状况,根据气候特点完成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
温度带作物北部中部南部农作物强调南北小麦的区别。
探究问题1;东北大米比南方优质,收到市场的欢迎。
分析其主要原因?(结合自己在牡丹江地区综合地里实习)
探究问题2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你认为不利因素是什么?
本知识点巩固可以借助江苏省一道地理考题
图5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
读图5回答14—17题。
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2.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春小麦、亚麻、甜菜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D.油菜、茶叶、春小麦
过渡;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提问东北农业发展具有最特色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目标通过学习本部分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区域发展中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对东北农业发展独特的优势因素。
首先展示东北黑土地农业作业活动,提示我国三种土壤的肥效。
通过教材图4-2-4观察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引导学生这些分布区所在的地形区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并简单介绍东北平原状况,进而介绍东北丰富的土地资源,耕地状况(面积,人均耕地,分布)
探究问题:从人文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地位为什么比南方几基地重要?
关于土地开发首先展示开发前后的两幅图,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内容,了解东北农业建国前后开发状况,随后利用自己在东北上学时对湿地调查情况简单介绍点出三江平原湿地的作用及开发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根据三江平原所在位置及自然状况,为什么能形成我国最大湿地区?
过渡,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学习东北农业生产和布局,
三农业生产与布局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重点听歌词中关于东北物产情况,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三幅农业结构比例图,提问学生针对农业结构得出什么结论?
随后阅读图4-2-11点明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糖基地,商品棉基地的分布和地位。
展示火车从东北云木材图片,带领学生联系东北地区三大山脉点出东北地区在我国的林业发展地位。
探究问题;结合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中自然带状况分析北部中部南部林地种类。
其次布局讲授中要结合前面东北地区自然状况及降水和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业布局地域性特点,带领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格局,并结合自然地理设计问题
探究问题:农业南北和东西分布格局分别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哪两种规律性?
通过前面介绍知道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及农业发展状况,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东北地区农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
四,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知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提出问题,主要目的使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黑土开发出现什么问题,危害,解决措施。
林业发展出现问题,解决措施。
湿地开发出现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们将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同学一方面了解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发展关系,另一面就是学会分析其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后我将布置布置作业:1.本区发展农业有利和不利条件?
2.本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植被:寒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冻土、沼泽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二、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广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
土地开发:湿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序列式板书为主,以强调式板书为辅的板书设计,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