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

(一)凝血系统

(二)抗凝系统

(三)纤溶系统

凝血因子及其特征

凝血机制简图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Ⅻa

Ⅺ Ca2+ Ⅺa Ⅶ Ⅶa

ⅨⅨa III

Ca2+

Ⅹa Ⅹ

共同途径

2+

Ⅱa(凝血酶)

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

Ca2+

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

凝血作用

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PL T、APTT、PT等

(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

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

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

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

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

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

(1)、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

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

意义。参考值APTT 30-50秒

1)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

缺乏症。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

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

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

加。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

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

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

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

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

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

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

在正常对照1.5~3.0倍为宜。

(2)、PT

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筛选试验,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PT 11-15秒PTR 1.0±0.1 INR 1.0±0.1

1)PT延长:

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 II、 VII、 X缺乏;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2)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静脉血

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

INR是国际标准比值(INR=PTR 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ISI越

小,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度越高。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INR为1.8-2.5为宜,不超过3.0。临床上,常将INR为1.8 -2.5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浓度的适用范围。口服抗凝剂达到有效剂量时的INR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5~2.5;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瓣膜病为2.0~3.0;治疗动脉血栓栓塞、心脏机

械瓣膜置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为3.0~4.5。

(3)、TT

TT是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血浆中是否含有足够量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凝血要求。在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参考值TT 10-16秒

1)TT延长:

①低(无)Fibg血症异常Fibg血症

②血中FDP增高如DIC③血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

中,SLE和肝脏疾病等。

2)TT缩短:

常见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以及血样本有微小凝块

或存在钙离子时。

(4)、Fibg

参考值Fibg 2-4g/L

1)Fibg升高: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烧

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恶性肿瘤,血栓前状态。

2)Fibg降低:

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也见于降纤药治疗(如

抗栓酶、去纤酶)和溶血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

标之一。

4、抗凝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AT-III(抗凝血酶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占人体总抗凝血能力的75﹪,是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由42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参考值290±30mg/L

5、纤溶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D-dimer(D二聚体),参考值D-D <0.3mg/L,

D-dimer增高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在DIC继发性纤溶时,D-dimer明显升高,阳性率为100﹪,在原发性纤溶时,D-dimer不

升高或略有升高,这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方法。

(三)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D-dimer等(四)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1、应用肝素期间的监测

主要监测指标包括(1)APTT为正常对照的1.5倍(2)TT为正

常对照的2.0~2.5倍(3)AT-III活性>80﹪提示肝素有效,<

30﹪提示肝素无效

2、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PT一般为18~24S,INR为2~2.5

(五)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1、提示溶栓治疗有效指标

Fibg在1.2~1.5g/L,TT是正常对照的1.5~2.5倍,FDP为300~400mg/L

2、提示出血的指标

治疗数小时Fibg<0.1g/L,APTT>70 S

3、TAT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6ug/L提示血管持续再通,TAT>6ug/L提示血管持续闭塞

4、D-二聚体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新形成的血栓,D-二聚体增高;而陈旧性血

栓D-二聚体不增高,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鉴别。

(六)手术前止血功能评估

1、筛选实验:主要监测PLT、PT、APTT

2、确诊实验:PLT异常作骨髓检查、PLT功能测定;PT与APTT异

常,可作相关因子活性测定

(七)口腔科

拔牙要注意测定凝血四项,预防止凝血机制疾病如血友病(APTT异常,PT和PLT正常,则提示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PLT正常,BT 和APTT延长,则提示为典型血管性血友病,BT延长是诊断血管性血友病重要指标之一)

(八)内窥镜

各种内窥镜(胃镜、肠镜、膀胱镜、宫腔镜、阴道镜等)检查和治

疗前应测定凝血四项,杜绝医疗隐患。

(九)恶性肿瘤

患者晚期,凝血因子被脱落肿瘤因子激活,严防内脏凝血或出血引起死亡,要测定凝血四项。

(十)体外循环和器官移植出血

体外循环后,由于血浆的肝素化用量,用APTT不能准确监测抗凝水

平,可改用ACT(活化凝血时间)作为监测肝素用量的指标。体外循

环后,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则首选PT作为监测口服抗凝剂剂量的

指标。在肝、肾、骨髓移植中,PLT增高可作为移植成功的指标,要

警惕凝血因子消耗性减低引起的出血。

(十一)D-二聚体检测的主要临床应用

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疾病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其增高表明体内有纤

维蛋白血栓形成的纤溶发生,其含量变化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

纤溶亢进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尤其是在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

病情监测上意义重大。

FDP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FDP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

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

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1、D-二聚体与DIC

发生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

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

计数、Fibg定量、FDP等筛选监检测试验。

2、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

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可观察溶栓治

疗的一种理想方法。

3、D-二聚体与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

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4、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DVT)

DVT形成时,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

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

生。

5、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

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6、D-二聚体与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

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

察。

7、D-二聚体与恶性实体肿瘤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

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

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

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

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

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8、D-二聚体与手术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增高,另外,

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

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

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9、D-二聚体与正常妊娠

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

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妇女,但低于妊高征孕妇,测

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

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10、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

度呈正相关。

11、另外在组织损伤时、糖尿病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肾病综合

症以及肾功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都会增高。

(十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DIC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严重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肝脏疾病等其他病因)引起的获得性血栓(高

凝期)-出血(继发低凝、纤溶亢进)综合症(血管内凝血)。发病

机制为(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2)

血管内皮损伤,因子XII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3)血小板活

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

调。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为血

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重要机制。

2、DIC实验室诊断

DIC实验室诊断既是诊断DIC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治疗DIC的重要参考依据。

(1)常用的筛选试验结果:

①PLT~常减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但肝病、血液病则

PLT<50×109/L)

②PT~常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③FIB~高凝期可增高>4g/L,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常减低<1.5g/L

④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

⑤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同时具有上述三项以上异常者,实验室可诊断为DIC

(2)确诊试验:

DD(D-二聚体)阳性或含量明显增高,是诊断DIC特异性指标,

确率达93%;DD阳性也是排除原发性纤溶症的重要试验。

(3)注意:DIC实验诊断,必须用筛检试验作动态观察,当进行性减低,或进行性增高时再用确诊试验确证诊断.

三、凝血因子检测的质量控制

(一)、试验前质控

1:采集血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会引起血小板数增多,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

2:必须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 不应使用变质的枸橼酸盐溶液(有效期内使用),否则会使PT、APTT试验结果偏低。采血时止血带不可

束缚过紧,并不应超过5分钟。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

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

3: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并不应超过5分钟,否则导致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静脉采血必须顺利,不可有凝块等现象,避免溶血及组织液

污染,采血量必须准确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抗凝剂与血比例必须为1:9混匀及时(半小时内)送检。

5:标本需要在室温下运送,必须室温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TT结果缩短。必需低温的标本要在4℃以下运

送,以防止因子Ⅴ和因子Ⅱ降解。

6:抗凝血必须及时分离血浆,2小时内测定完毕。2~8℃保存,不宜超过6小时;22~24℃保存,不宜超过2小时.

7、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采血,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试管操作。

8、抗凝剂:静脉血比例严格要求1:9混匀送检。若红细胞压积超过0.55

或小于0.20时,必须更改抗凝剂用量,抗凝剂用量(ml)=0.00185×2×

(1-红细胞压积)

9、离心要求:将抗凝血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2500g)离心15分钟以

10、准确配制科学保存试剂。

APTT-溶解后2-8℃保存,使用多少温浴多少,不可全部温浴。

PT-溶解后2-8℃保存7天,使用多少温浴多少,不可全部温浴。

TT-溶解后2-8℃保存7天,不可温浴,室温使用。

FIB-溶解后2-8℃保存7天,不可温浴,室温使用。

11: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进口仪器,选用进口配套试剂,否则结果不准确,复溶的试剂,最好是现用现配,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

越长,越容

12、更换试剂批号时,必须重新输入正常对照PT值、PT的ISI值、重新输

入凝血四项的参考值、重新标定Fibg的标准曲线。

(二)、试验中质控(仪器操作)

1、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操作,避免磁场干扰

2、APTT试剂与血浆预温时间不宜少于5分钟,但不可超过30分钟,APTT

试剂不可冻结,必须混匀后使用

3、测定PT必须注意及时更改ISI值,血浆预温不可超过10分钟,试剂预

温不可超过30分钟,定期测定并更改参比血浆PT值

4、TT测定配制的试剂必须静置5~10分钟再使用,且不须预温,室温下使

5、FIB测定稀释血浆必须预温3分钟,若1:10稀释的标本测定结果超出线

性范围,可将标本1:5或1:20重新稀释测定,结果除以或乘以2报告(1:5稀释血浆20ul缓冲液80ul 1:20稀释血浆20ul缓冲液380ul)

6、加珠器严禁放入搅拌孔及邻近孔位,以免钢珠被磁化

7、仪器必须达到温度37℃方可使用测定

8、作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

(三)、实验后质控

1、综合分析检测结果,异常结果重新检测取平均值报告或请示会检。

2、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氨酶、纳络

酮可影响APTT结果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高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急性炎症反应可

使纤维蛋白原升高;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可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肝

素含量过高,纤维蛋白原结果降低;高含量异型球蛋白可影响纤维蛋白

原结果

(四)、检验科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定期进行仪器标定并作好标定记录(五)、室间质控

定期参加大连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控测定-APTT、PT、TT、Fibg 四、血凝仪器简介

(一)血凝仪按其测定原理分类

(1)光学浊度法

散射比浊法:吸光度增加为终点-日本东亚CA系列、美国ACL系列;

吸光度降低为终点-

透射比浊法:吸光度增加为终点-德国TECO系列

吸光度降低为终点-德国BE系列

(2)双磁路磁珠法

法国STAGO系列

中国普利生C2000系列

(二)对各种血凝仪的评价

(1)吸光度增加为终点~样品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溶液光密度由小变大

吸光度降低为终点~凝固反应中加入具有一定浊度的试剂(如白陶

土),并加入一粒钢珠,进行磁力搅拌,样本

在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丝缠绕在钢珠上,溶

液变清,光密度下降。

(2)光学浊度法中,散射比浊法更合理准确。散射比浊法中,光源、样本、接收器成直角排列,按接收器得到是浊度测量所需要散射光。

透射比浊法中,光源、样品接收器成直线排列,接收器得到很强透

射光和较弱散射光,后者是有效成份,前者应扣除,故应进行信号

校正并按经验公式换算散射浊度,此法仪器操作简单,但精度较差。

(3) 双磁路磁珠法采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模拟人体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

时血浆粘度发生变化,并且检测这种变化。去磁钢珠在两个相对的

独立的驱动磁力线圈产生的磁场中作等幅往返运动,样本在凝固过

程中,钢珠运动幅度逐步减少,仪器通过另一组测量线圈检测这种

变化,确定凝固终点。

五、血栓与止血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

在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常

见的有受检者状态、标本采集、抗凝剂与检验试剂盒、设备和仪器、

实验方法、操作者技术以及血小板聚集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

受检者的状态,如被测者生理变化、饮食变化、环境因素、服用药物

等引起变化,在采集血标本时若未注意到这些因素会对结果做出错误

的判断。例如剧烈运动和月经期纤溶活性增高,高脂肪食物造成血脂

升高可抑制纤溶活性,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饮酒可抑制血小

板聚集性,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凝血活性,降低纤溶活性,阿司匹林可

抑制血小板功能,肝素和口服抗凝剂等抑制凝血机制,尿素酶和葡萄

糖激酶等可促进纤溶功能等。

2、标本采集的影响

对于多次反复采血的患者最好在同一条件下采血,如病人处于静息状

态的早晨或早餐前,采血时必须采血顺利,止血带束缚时间不要超过5

分钟,否则会激活凝血机制,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降低。

采血完毕将血液与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振荡而破坏凝血蛋

白。室温下放置不可超过3小时。3000r/pm15min标准制备好乏血小板

血浆备用。

3、抗凝剂与检测试剂盒的影响

(1)必须使用0.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并且抗凝剂与血比例必须是1:9,抗凝剂不准变质,否则会使PT、APTT结果缩短。当

HCT>0.55或HCT<0.25时,抗凝剂用量(毫升)=0.00185×全

血量(毫升)×(1-HCT),否则检测结果不可信,压积增高患

者因抗凝剂含量过高可使PT、APTT结果延长,压积减低患者因

抗凝剂含量过低可使PT、APTT结果缩短。

(2)根据试剂的重复性和敏感性,按照实验操作方法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试剂;按照仪器性能选用匹配的试剂;正常对照血浆及标准品

要达到标准化。

4、设备和仪器的影响

(1)设备的影响

主要是试管、离心机、温育箱等

(2)仪器的影响

仪器的检测原理有①光学法②生物化学比色法③免疫法例如透射

比浊法、散射比浊法、胶乳比浊法④干化学技术法⑤超声分析法

等。不同品牌和不同原理的仪器对检测的结果也有不同。

5、实验方法的影响

理想的实验方法要求准确性和精密度较好,又简便、快速能适合常规

应用,因所用实验方法的不同,其所得的结果也可不相同。例如FIBG

测定方法有①Clauss法②功能法③理化法④免疫学法⑤PT-Der法等,

其测定方法不同,结果可不同,不可对比。

6、操作者技术的影响

操作者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同,测定结果也不同。

7、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因素

影响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1)诱导剂:常用的二磷酸腺苷ADP、肾

上腺素、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2)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血

小板数(3)搅拌条件(4)采血后测定时间(5)放置PRP的温度(6)

抗凝剂(7)PH值(8)红细胞的混杂、溶血及血浆脂类(9)白细胞(10)

月经和妊娠雌激素对聚集和释放功能有影响(11)种属差异(12)抑

聚剂

六、C2000-4普利生四通道半自动血凝仪操作规程(略)

【报告单说明】

PT(1)凝血酶原(1项)

2005 03/18 08:01 年、月、日、时、分、秒

sec: Ratio: INR:Mean 秒:比率:国际标准化比值:平均值

15.00 0.98 1.05 15.00 0.98 1.05

Normal Range 正常范围

11.00

七、日本东亚sysmex 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操作规程(略)

八、多功能全定量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

【原理】

1、D-D (D 二聚体)

2、CRP (C反应蛋白)

3、U-mAlb(尿微量蛋白)

【参考值】

1、D-D <0.3mg/L

2、CRP<5mg/L

3、U-mA1b<20mg/L

4、HbA1c

【临床意义】

(一)D-D

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疾病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其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纤溶发生,其含量变化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尤其是在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上意义重大。FDP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FDP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1、D-二聚体与DIC

发生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Fibg 定量、FDP等筛选监检测试验。

2、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方法。

3、D-二聚体与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4、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DVT)

DVT形成时,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5、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

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6、D-二聚体与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D-二聚体与恶性实体肿瘤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8、D-二聚体与手术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9、D-二聚体与正常妊娠

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妇女,但低于妊高征孕妇,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

义。

10、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

关。

11、另外在组织损伤时、糖尿病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肾病综合症以及肾

功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都会增高。

(二)CRP

1、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

肌梗塞、败血症等疾病时明显增高。血液中CRP在发病6-12小时后迅

速上升,上升幅度可高达百倍。因此,CRP被认为是监测感染最好的广

谱性标志物。

2、用于器质性疾病筛查,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或

免疫复合物病;组织坏死和恶性肿瘤。

3、并发感染的鉴别,CRP?100mg/L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50mg/L,革兰

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 mg/L。

4、评价疾病活动性和疗效监控,CRP10~50 mg/L表示轻度炎症(膀胱炎、

支气管炎、脓肿)、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非活动风湿

病、恶性肿瘤、病毒感染;CRP≥100mg/L提示为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治

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CRP仍维持高水平提示治疗无效。

5、用于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检测,排异反应时血清CRP水平持续升高。(三)U-mAlb

1、尿微量白蛋白(u-mAlb)概述

微量白蛋白的概念:mALb指尿中Alb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即已超出正常上限(30mg/24h)但尚未达临床蛋白尿水平的中间阶段。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尿蛋白试带,其检出限LOD约为200mg/L,尿

蛋白浓度低于此限时作阴性报告,但实际上健康人尿中也有极微量(<30

mg/L)的Alb排出。正常尿中白蛋白极少,每升尿中不超过20毫克

(<20mg/L)。当尿中白蛋白在20-200mg/L范围时属于微量白蛋白尿,

此时的病变经治疗可复原。而此刻尿常规(尿干化学试条测试)尿蛋白

为阴性。当尿中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已属于大量白蛋白尿,此时病变

已不可逆。而此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为时已晚。所以,定期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U-MA),每年一次,已增高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对

于了解肾脏有无病变,是否尚为早期,治疗是否有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2、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是由于糖尿病合并症。糖尿病患者MAU增高,已经被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已经明确认识到MAU阳性是血管损伤的

早期标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

MAU阳性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MAU阴性人群。研究表明MAU的

出现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病变。MAU的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改变有密切关系。因此,认为糖尿病患者出现MAU 增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指标,对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MAU持续增高患者,最终会导致糖尿病肾病。MAU持续阳性者预后较差。一些实验研究还显示,糖尿病患者MAU阳性时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也就是说MAU阳性者心血管疾病患病可能性增加。

因此,MAU阳性不仅是肾脏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MAU增高是血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能够改善MAU增高的状况。

3、尿微量白蛋白与高血压

最近一些临床研究对高血压与MAU增高的相关性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观察,表明MAU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指标,MAU阳性者血压的增高程度与靶器官损伤有密切关系。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分析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变化,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明显增高,主要与收缩压相关,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MAU阳性患者心肌肥厚、室间隔增厚、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MAU阴性者,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实验研究显示MAU的增高与血管紧张素Ⅱ(A Ⅱ)增高相关,使用AⅡ抑制剂能够改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功能,降低MAU水平。还有研究表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能够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MAU的排出。目前认为对MAU阳性者必须强化高血压的治疗,其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尿微量白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MAU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较早、且病变程度较严重。流行病调查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MAU增高相关。美国学者的一个研究观察了1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和189例健康人,比较了二者的MAU的变化。健康人MAU 以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0~30mg/24h为标准,患者MAU 为30~300mg/24h。对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进行配对研究,证实健康人与患者之间有明显差异。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GF)、血糖、体重等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另一个大规模的回顾性调查评价了1990~2002年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表明,MAU阳性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明显增高,尤其是在糖尿病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这一倾向十分明显。MAU阳性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比MAU阴性患者高2~8倍。这个结果证实MAU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人群的死亡率相关,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也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认为,临床上对MAU阳性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最近一些学者认为MAU在预测心

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面与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增

高、感染、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指标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

5、尿微量白蛋白与肾病

蛋白尿是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疾病程度及

预后有更大的临床参考价值。由于肾病的主要症状有大量蛋白尿,因此

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非常高。MAU的检测,较尿常规检测更为敏感。

Shihabi等也曾报道MAU检测对一些肾病功能失调的病症是一个较尿常

规或尿总蛋白检查更为敏感的指标。特别是在慢性肾功能损伤性疾病,

如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过程中,MAU检测对

提示肾脏功能改变更具有敏感性。因此建议MAU与尿常规作为相关疾病

的常规检查项目。

6、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肾脏移植后的功能监测、区分肾小球肾小管疾病有

重要意义。白蛋白排泄量高低直接反映肾小球通透性变化的程度,临床

上将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作为判断肾小球损伤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MAU是检测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血管损伤的指标,对判断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在过去的研究中临床上重视糖尿病患者MAU的变化,但是

近年的研究发现MAU对分析血管相关疾病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扩大MAU检查的应用范围,已经作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

常规检查项目。通过这一检查可以发现潜在病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实验室指标。

(四)HbA1c

1、糖化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指标,反映的

是患者抽血前2~3个月期间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准确了解患者体内代

谢与病情控制程度,较血糖测定更有临床意义。

2、典型的成人血红蛋白(Hb)是由HbA(占Hb总量的97%)、HbA2(2.5%)

和HbF(0.5%)组成。1968年Rahbar首先证实糖尿病人的红细胞中存

在有一种异常的血红蛋白,后来证实此种血红蛋白即为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层析分析HbA显示它含有数种微量

Hb成分,即 HbA1a、HbA1b和HbA1c,因为它们在Amberlite IRC-50阳离

子交换树脂上层析首先被洗脱出,故称之为“快速血红蛋白”,总称为

HbA1a,即通常所说的糖化Hb。糖尿病时HbA1c显著升高,HbA1a+b亦有升

高,HbA1a+b+c的总水平(HbA1)同糖尿病时血液葡萄糖控制程度相关,由

于分离HbA1c比较麻烦费时,现在大多用测定HbA1来作为糖尿病控制的

指征。

3、此试验用于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糖化血红蛋

白浓度可高至正常2倍以上。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

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它的合成过程是缓慢且相对不可逆的,持续存

在于红细胞120天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率能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本试验已成为反映糖尿病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如果HbA1的浓度高于10%,胰岛素的剂量就需要调整。在监护中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的浓度改变2%,就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4、此试验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或判断天-天间的葡萄糖控制,也不能用于

取代每天家庭检查尿或血液葡萄糖。

5、HbA1c水平低于确定的参考范围,可能表明最近有低血糖发作、Hb变异

体存在或红细胞寿命短。任何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将减少红细胞暴漏到葡萄糖中的期间,随之HbA1c%就会降低,即使这一时间平均血液葡萄糖水平可能是升高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疾病、镰状细胞特征、妊娠、最近显著的血液丧失或慢性血液丧失等等,当解释这些患者的HbA1c结果时应当小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一、1、 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 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 ?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肝细胞 ?体液抗凝作用 Humoral anticoagulation :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 (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 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 弱。 三、 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 ?纤溶活性亢进 ?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 2.血栓病的分类 ?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缺陷等 ?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 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 ?实验诊断: 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 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止血与血栓PPT课件

Examination of Hemostasis & Thrombus

Mechanism of Hemostasis 小血管、微血管(smll vesse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Protein System) 抗凝系统(Anticoagulation Protein System) 纤溶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 抗纤溶系统(Antifibrinolysis System)

1. Hemostasis Coagulation Activation BV Injury Platelet Activation Plt-Fusion Blood Vessel Constriction Stable Hemostatic Plug Thromibin, Fibrin Reduced Blood flow Tissue Factor Primary hemostatic plug Neural

Capillary Wall

止血的过程 Platelet System: 粘附功能 (Adhesion) 聚集功能 (Aggregation) 释放功能 (Release)

5 Contact Tissue Factor + VII XIII a XIII Thrombin Fibrin (strong)Fibrinogen Fibrin (weak)IX XI XI a IX a X a V a XII a Prothrombin TF-VII a (Prothrombinase)PL PL (Tenase) VIII a PL X Intrinsic Pathway HK a Extrinsic Pathway Common Pathway TF Pathway Coagulation Pathways Protein C, Protein S, Antithrombin III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Ⅺ B、因子Ⅻ C、因子Ⅶ D、因子Ⅲ E、因子Ⅴ 2、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凝血过程()。 A、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的过程 B、凝血的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C、内外两条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因子不同 D、血小板参与内源性凝血 E、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因子Ⅺ被激活到Ⅸa-Ⅷ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3、接触系统的凝血因子是指 A、因子Ⅱ、Ⅶ、Ⅸ、Ⅹ B、因子Ⅱ、Ⅴ、Ⅶ、Ⅹ C、因子Ⅷ、Ⅸ、PK、HMWK D、因子Ⅻ、Ⅺ、PK、HMWK

E、因子PK、Ⅶ、Ⅺ、Ⅻ 4、PS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了血栓的发生,PS 的意思是()。 A、脂质和钙的运动 B、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运动 C、血小板花生四烯酸 D、磷脂酰丝氨酸 E、脂类及膜蛋白 5、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6、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7、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8、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E、以上都是 9、启动外源性激活途径的物质是 A、Ca2+ B、因子Ⅲ C、因子Ⅶ D、血小板因子Ⅲ E、因子Ⅻ 1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 (一)凝血系统 (二)抗凝系统 (三)纤溶系统 凝血因子及其特征 凝血机制简图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Ⅻ Ⅻa Ⅺ Ca2+ Ⅺa Ⅶ Ⅶa ⅨⅨa III

Ca2+ Ⅹa Ⅹ 共同途径 2+ Ⅱa(凝血酶) 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 Ca2+ 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 凝血作用

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PL T、APTT、PT等 (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 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 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 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 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 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 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 (1)、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 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 意义。参考值APTT 30-50秒 1)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 缺乏症。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 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 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 加。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 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 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 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 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 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 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

血栓与止血

第三章 一、选择题 A 型题 1、通常血小板数在多少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 A、<100×109/L B、<80×109/L C、<60×109/L D、<50×109/L E、<30×109/L 2、患者自发性皮肤出血点,检查束臂试验:12个出血点,出血时间:(DuKe法)2分钟,血小板计数:150×109/L,初步诊断为: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友病甲 D、DIC E、血管性紫癜 3、对于甲、乙型血友病诊断阳性率最高的试验是: A、凝血时间(CT) B、APTT C、PT D、TT E、D-二聚体检测 4、用做血友病的过筛检查的试验是: A、束臂试验 B、CT C、APTT D、PT E、血块退缩试验 5、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的疾病是: A、骨髓增生性疾病 B、静脉性血栓病 C、心肌梗塞 D、脑梗塞 E、糖尿病 6、下列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哪一组正确: A、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B、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C、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D、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E、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7、束臂试验阴性,出血时间正常,APTT延长,血块退缩正常见于: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友病甲 C、严重VC缺乏症 D、过敏性紫癜 E、以上都不是 8、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B、成年女性束臂试验出血点在10个以下 C、血块退缩时间于血凝后2h开始,24h完全退缩 D、3P试验阴性 E、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超过3S 9、凝血时间延长,出血时间正常的疾病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B、过敏性紫癜 C、血友病 D、VW病 E、DIC 10、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有关的凝血因子是: A、ⅠⅡⅢⅩⅪ因子 B、ⅠⅡⅣⅩⅫ因子 C、ⅠⅡⅤⅦⅩ因子 D、ⅠⅡⅦⅥⅩ因子 E、ⅠⅡⅥⅧⅨ因子 11、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疾病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粒早期 C、放射病 D、ITP E、Bantis综合症 12、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疾病是: A、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友病(甲、乙、丙) D、血管假性血友病(VW病) E、DIC后期 13、下列检查中哪项对于诊断血友病最有意义:

血栓与止血与其检验习题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9/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2.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五、选择题 【A1型题】 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E.心肌梗死 3.血块收缩率正常的疾病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血友病 E.血小板贮存池病 4.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测定主要用于 A.诊断血管性血友病B.筛查血小板无力症 C.筛查血小板贮存池病D.辅助诊断巨血小板综合征 E.筛查血管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5.不属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检查的试验是 A.vWF 多聚体分析B.vWF 的FⅧ结合能力 C.vWF 的胶原结合能力D.血浆vWF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E.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6.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所不同的是A.血小板不被激活B.vWF不参与 C.GPⅡb/Ⅲa起主要作用D.与GPⅠb/Ⅸ/Ⅴ复合物无关 E.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相关 7.适合于口服阿司匹林药效监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是 A.ADP B.胶原C.肾上腺素 D.花生四烯酸E.瑞斯托霉素 8.临床最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是 A.全血阻抗法B.光散射比浊法C.微量反应板法D.PRP透射比浊法E.自发性聚集试验测定 9.血小板α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血小板 A.聚集率增高B.聚集率正常C.仅有一相聚集峰D.聚集率轻度降低E.可见一相和二相聚集峰 10.下列参与血小板释放反应的诱导剂中,作用最强的是 A.ADP B.肾上腺素C.5—HT D.TXA2 E.凝血酶 11.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一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A.过敏性紫癜B.血友病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E.血小板无力症12.下列除外哪种疾病外,出血时间可延长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 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13.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的参考值 A.2.5~9.5分钟B.1~6分钟C.1~3分钟 D.大于20秒E.20~40秒 14.血浆FDP的参考范围是 A.<1.5mg/L B.<2.5mg/L C.<5.0mg/L D.<10mg/L E.<20mg/L 15.阿司匹林耐量试验的含义是 A.服用阿司匹林后测定其BT B.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测定BT C.测定服药前后2、4小时的BT D.测定服药前2、4小时的BT E.测定服药前后3、6小时的BT 16.MPV是指 A.平均血小板体积B.平均血小析数C.血小板体积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 B、因子Ⅰ,ⅩⅢ C、Ⅻ,PK,HMWK D、Ⅲ,Ⅶ,Ⅴ E、Ⅹ.Ⅻ 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 B、FⅪ C、FⅨ D、FⅦ E、FⅫ 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 B、蛋白S C、血栓调节蛋白 D、凝血酶敏感蛋白 E、活化蛋白C抑制物 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 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 B、组织凝血活酶 C、因子Ⅹ D、接触因子 E、凝血酶

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 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 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 B、因子Ⅲ C、因子Ⅴ D、因子Ⅶ E、因子Ⅸ 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 B、切变率降低 C、纤维蛋白原减低 D、温度增高 E、中度贫血 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 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 C、Ⅷ因子被激活 D、Ⅹ因子被激活 E、Ⅶ因子被激活 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 B、膜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纤溶酶 E、α1抗胰蛋白酶 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 B、Ⅴ因子

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习题

.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9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2.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 / 21 . 五、选择题 【A型题】1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E.心肌梗死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本章考点 1.血管壁止血功能 2.血小板止血功能 3.血液凝血机制 4.抗血液凝固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 7.血栓形成 重点: 1.掌握血小板结构、特点、生化组成和止血功能 2.掌握凝血因子种类、性质和凝血机制 难点: 1.血小板结构、特点和生化组成 2.抗凝和纤溶系统及功能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管壁的结构: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 )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 )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 (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 2(TXA 2)、5-HT 和ET 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二期止血)。 (4)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 ),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 1.血小板的结构和生化组成: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结构可分为表面结构、骨架系统、细胞器和特殊膜系统等四部分。 (1)表面结构及生化组成:正常血小板表面光滑,有些小的凹陷是开放管道系统(open canalicular

智慧树知道网课《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瀑布学说”被世界公认是在血栓与止血研究哪一个阶段? A. 第四阶段 B. 第一阶段 C. 第二阶段 D. 第三阶段 2 【单选题】(1分) 历史上,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开始于哪种疾病? A. 血栓性疾病 B. 出血性疾病 C. 过敏性紫癜 D. 贫血

3 【多选题】(1分) 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学习内容分哪几个部分? A. 临床应用 B. 基础理论 C. 检验方法学 D. 方法学评价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关于血管壁哪项是正确的()。 A. 直径大于100μm的血管称为大血管 B. 毛细血管的管壁只有内皮细胞 C. 所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 D. 在中膜和外膜均分布有神经

E. 内膜都是内皮细胞层 2 【单选题】(1分) 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A. 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 B. 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 C.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D. 凝血、抗凝血与纤溶的相互制约 E. 血管收缩、纤维蛋白形成 3 【单选题】(1分) 对血管收缩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速的反应 B. 大血管的收缩可以引起血管闭合 C.

血管收缩就是一期止血 D. 大血管的收缩主要依靠体液活性物质 E. 小血管的收缩主要依靠神经肌肉调节 4 【单选题】(1分) 血管壁与血小板作用可形成止血所需的初级血栓,完成机体的()。 A. 一期止血 B. 稳固血栓形成 C. 血液凝固 D. 二期止血 E.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5 【单选题】(1分) 下列哪组物质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 A. 凝血因子VII、IX、X和凝血酶原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A Fisher S cientific Company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 正常条件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人体内血液能正常流动有赖于以下四个系统功能的平衡,这个机制障碍就会引起出血,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主要检测项目:PT、APTT、TT、FIB 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主要检测项目:AT-Ⅲ、PC、PS、肝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纤溶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纤溶活性降低可引起血栓的形成 主要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等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参也参与血栓的形成,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 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等 为何要做凝血测试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而且与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密切相关。★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可以早诊断,早治疗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并发症 ★诊断各类疾病:如DIC、肝脏疾病、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常规凝血检测 一.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 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Ⅱ、Ⅴ、Ⅶ、Ⅹ因子

的水平 1.正常参考值:11-14秒,延长3秒为异常;活动度70-120%;INR 0.8-1.5 2.临床意义: (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者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及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 乏症、新生儿出血、血液中有抗凝药物或口服避孕药 (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 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Ⅷ、Ⅸ、Ⅺ、Ⅻ因子的水平 1.正常参考值:28-40秒,延长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 2.临床意义: (1) APTT延长见于:Ⅷ、Ⅸ、Ⅺ、Ⅻ因子缺乏症。如:血友病;严重Ⅴ、Ⅹ因子减少或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 黄疸;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如:DIC;血液中有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等抗凝物质的存在 (2) APTT缩短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脑血管血栓性疾病、肺栓塞、静脉栓塞形成等;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Ⅷ、Ⅹ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症 三.TT(凝血酶时间)检测 TT是反映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实验 1.正常参考值:8-14秒,延长3秒为异常 2.临床意义: (1) TT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低下(<80mg/dl);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尿毒症(2)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 四.FIB(纤维蛋白原)检测 FIB既凝血因子Ⅰ,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其含量增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浆粘性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网,进而形成血块或血栓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意义: (1) FIB增高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中毒,急性肾炎、尿毒症、肾病综合症;风 湿、类风湿;月经期、妊娠期;放射治疗后、灼伤、休克、外科手 术后;急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性心梗发作期(2)FIB减少见于:DIC;原发性纤溶;重症肝炎或肝硬化,严重的肝实质损害还常伴有凝血酶原及Ⅶ缺乏;肺及前列腺术后;胎盘早期分 娩时其含量减少,有时可降至0.5g/L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题库1-2-10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血因子中不是蛋白质的是() A.Ⅲ B.Ⅳ C.Ⅶ D.PK E.HMWK 因子Ⅳ是Ca2+。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B.聚集 C.释放 D.促凝 E.收缩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借助某些桥连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微纤维黏附。血小板的这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血小板在纤维蛋白网架结构中心,血小板变形后的伪足可以搭在纤维蛋白上,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的相互作用,伪足可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束弯曲,在挤出纤维蛋白网隙中血清的同时,也加固了血凝块。 (羽毛球双打 https://www.360docs.net/doc/21471017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血酶原酶指的是() A.Ⅻa-Ⅺa-PF3-Ca2+ B.TF-Ⅶa-Ca2+ C.Va-Ⅷa-PF3-Ca2+ D.Xa-Va-PF3-Ca2+ E.Ⅸa-Ⅷa-PF3-Ca2+ 在Ca2+的参与下,FXa、Va、PF3结合形成FXa-Va-PF3-Ca2+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20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蛋白C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种物质 A、TM B、PS C、EPCR D、Vit K E、PZ 2、肝素通过结合下列哪种因子的作用而阻止血液凝固 A、血小板 B、Ca2+ C、抗凝血酶Ⅲ D、因子Ⅹ E、因子Ⅷ 3、下列说法符合蛋白C的是 A、合成需要依赖Vit K B、可被凝血酶激活 C、可灭活因子Ⅴa、Ⅷa D、具有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 E、以上说法都是 4、凝血因子Ⅰ的降解产物是 A、X、Y、D、E B、X’、Y’、D、E’及A、B、 C、H碎片 C、X、Y、 D、E及D-二聚体 D、X’、Y’、D、E’及D-二聚体 E、X、Y、D、E和A、B、C、H碎片及D-二聚体 5、下列哪组产物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 A、X、Y、D、E及A、 B、 C、H碎片 B、X’、Y’、D、E’及A、B、 C、H碎片 C、X、Y、 D、E及D-D D、X’、Y’、E’及D-D E、X、Y、D、E和A、B、C、H碎片及D-D 6、下列不属于血管壁止血功能的是 A、血管收缩反应增强 B、激活血小板的激活的作用 C、促进血液凝固 D、局部血管通透性降低 E、血液凝固的调节 7、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8、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B、聚集 C、释放 D、促凝 E、收缩 9、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释放反应 D、促凝作用 E、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10、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11、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Ⅱa复合物 12、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13、下列蛋白质中,对凝血酶灭活能力最强的是 A、HCⅡ B、AT-Ⅲ C、PL D、APC E、PS 14、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杨中沛中卫护研院6月8日 (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 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 推荐意见 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 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 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 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5.多数VTE高风险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至术后7-14d【2C】。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 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 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3.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規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5.多数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7-14d【2C】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龄≥75岁;凝血功能障母;血小板<50×109/L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出血 血栓 止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按管径分: 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 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内皮细胞和中膜 )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 2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 ?何谓异质性? 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 ?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

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 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物,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有关,再者GP Ⅰa/Ⅱa复合物,它是胶原的受体。 膜脂质:磷脂最多,占总脂 75%-80%,胆固醇:20%-25%,糖脂:2%-5%, 磷脂,磷脂主要由鞘磷脂(SPH)和甘油磷脂组成,后者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以及少量溶血卵磷脂等。各种磷脂在血小板两侧成不对称分布。在血小板未活化时,SPH、PC、和PE主要分布在质膜的外侧面,而PS主要分布在内侧面,血小板被激活时,PS 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②血小板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是指膜内侧面的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也称作血小板溶胶—凝胶区。 ?微管:非膜性管道结构,呈环形排列于血小板四周。维持血小板的形状。 ?微丝:实心细丝状结构,主要含有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肌动蛋白和 肌球蛋白构成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参与血小板收缩活动、伪足形成和释放反应。 ?膜下细丝:结构与作用与微丝相似。 ③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 细胞器最主要的是一些颗粒成分: α-颗粒:是血小板中可分泌的蛋白质的主要贮存部位。其成分有: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意的蛋白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间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被激活,β-TG从α-颗粒中释出,PGI 2, 使血浆中含量增高。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是血小板又一特异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不是血小板特异,但是促血小板聚集。 纤维连接蛋白(Fn) 血小板源(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碱性糖蛋白,来自巨核细胞,其作用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化,增强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反应性,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形成。 δ-颗粒(致密颗粒):含ATP,较多的Ca2+,80%的ADP贮存在致密颗粒中。5-HT 储存于致密颗粒中,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时,其释放到血浆,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 γ-颗粒(溶酶体)数目较少,含有很多种酸性水解酶及组织蛋白酶,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其他:线粒体、糖原颗粒、过氧化物酶小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膜囊 ④血小板特殊膜系统

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发展趋势(一)

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发展趋势(一)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代写论文血栓与止血检验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止血与血栓的研究涉及生物学、免疫学、生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多学科。因此,检验科应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工作,不断深入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及时捕捉国内外医学发展前沿信息,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专业领域,对于提高检验医学工作者的技术素质和学术水平,促进检验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血栓的形成及调节主要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液流变有关。它们通过本身促凝或抗凝作用,组成了血液内存在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而这两个系统通过机体的生理调节又得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断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一旦此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各种出血表现或血栓形成。止血与血栓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因子的检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环节了解发病原因、病理过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迄今在医院检验科用于临床诊断的试验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前者主要是常规中较简易、快速、费用较低的试验。根据检测结果初步分析血栓的形成或出血原因。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初筛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病因和病理变化以确定诊断。这些试验较特异、步骤繁锁、费用亦高。目前国内用于筛查的试验有: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问(PT)、纤维蛋白原定量(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和D一二聚体测定。用于诊断的试验有:①诊断血管病变: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内皮素一1(ET一1)、血栓调节蛋白(TM)等因子的检测。②用于血小板功能的估计: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少颗粒释放蛋白(GMP一140),血栓烷B2。③凝(抗凝)血因子分析:VIII、Xa、AT—III等因子活性及含量分析、凝血酶原标志物。④纤溶系统检查: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e—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纤溶酶原活性及纤溶酶一抗纤溶酶复合物等。近几年先进仪器在检验医学的应用,使检测方法进入了新阶段,如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血浆中各种抗凝血因子抗体,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遗传病的诊断,甚至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病理过程,血小板中钙离子浓度、钙流及钙波动,进一步研究止血与血栓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药物作用机制,仪器昂贵及试剂的限制,这些方法还不能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目前更适合试验室研究。 止血与血栓这个边缘学科令人瞩目的进展使其实验方法的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这些试验主要用于: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如血友病、血小板病等)。②溶栓前状态的要析。③弥漫陛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④药物治疗的监测(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及手术前检查。由于血栓形成是动态的,血栓形成时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相互调节,同一实验指标在同一病人不同病程时其结果是不同的,比如DIC早期,PT 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溶栓试验(3P)阳性,而至病程后期,P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3P阴性。因此合理选择试验项目,正确分析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信息交流,止血与血栓理论涉及医学多学科,其方法日新月异,由于医务人员知识的日益专一化,临床医生不可能对各项试验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实验室与临床有经常紧密的学术交流,信息沟通,不断地向临床介绍开设试验的各方面资料,使临床医生对每项试验原理、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及其质量控制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从医生那里获得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病人生理、病理状态及其它检查结果,便于进行全血质量控制,进一步评价自己实验室的工作,总结经验和进行科研。2、血栓性疾病病理变化是动态的,诊断所选择的实验应针对不同的病理环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合理选择试验,反之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及评价。3、目前诊断血栓实验的参考值均有较大的生理波动范围,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某些原发病也影响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