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破窗效应与教师教学
浅谈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夏集镇中心小学陈启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
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
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
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完好的东西没有人去破坏,而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到更在的破坏。
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去把它变成更大的“窟窿”。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
“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一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二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
三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四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
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
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
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我们就可把一切苗头性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破窗理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要能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力求使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才。
孩子犹如一辆汽车,他身上有着道德的、心灵的、人格的、学习的等等的窗户。
“破窗效应”给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忽视 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 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 合其 开
发生长 的条件 。学生的主要经历是 参 与教学 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这个
是不存 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 天禀赋 ,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 ,这 个基础决定其可 以被开发成才 。学
生之 间又是有差异的 ,这个差异表
人的全面主动发展 , 才算是抓到 了
维普资讯
德
求 。无论是 ‘ 建设者 ’还是 ‘ 接班
育
广
场
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 花进发
出来 的基础 ,而学校的问题 常常是
开发的富矿 , 有着 巨大发展潜能 是
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 的人 。在所有 智力正常的学 生中没 有潜能 的学生
人’ ,他们首先 都是人 ,不是知 识 的容器 ,也不是被动 的任 由教师去 捏塑 的泥 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
这项实验 为基础 ,政治学家威尔逊 和犯罪学家凯琳提 出了一个 “ 破窗
2 0
维普资讯
德
次作 业 ,有 人 轻易 不交 ;安静 教 室 ,有 人大声嘈吵……所有 这些见 惯不鲜 的不 良现象和行为 ,如果得
育
广
场
早绝后患 ,以免蔓延 。
实施素质 教育 的精髓 所在 。 ”教育 者的任务 就是要按 既定 目标去培养 人 ,那就要求 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 生的内部 动机 ,使他们感 到 自己的
不足而 自觉地 去求 足。教育人 的艺
资源 主体 开发 的中心活动 ,提高学 生 主 体素 质 是 围绕 教学 活 动开 展
的。
可 能受 到某些 暗示性 的纵容去打烂
更 多的窗户 。久 而久之 ,这些破窗
这个道理对班 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 作是很有启发意义 的,我们应予 以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繁荣的社区中,如果有一扇窗户被破坏,那
么这个社区中其他窗户也可能被破坏,导致整个社区环境的恶化和危
害的出现。
破窗效应也可以用于解释社会和个体行为中的负面影响。
教育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样可以从破窗效应中获得启示。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1. 不良行为的模仿:当一个学生在学校中做了不良的事情,如果没有
受到严厉的惩罚或者教育,其他的学生可能会模仿,导致更多的不良
行为出现。
2. 学业水平下降:如果一个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出明显的学业下降,其
他学生可能也会因此感到沮丧和失望,进而放弃努力学习,导致学校
整体学业水平下降。
3. 纪律和秩序混乱: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比如迟到、旷课、对老师不尊重等,可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
纪律和秩序混乱,影响学习氛围。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1. 及时惩罚不良行为:教育机构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惩罚不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避免其他学生模仿。
2. 重视每一个学生:教育机构应该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不论成绩好坏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避免学业水平下降。
3. 严格管理纪律: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保持学校的秩序和纪律稳定。
总之,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教育中负面行为和不良习惯的存在如果不及时管理和纠正,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
因此,在教育中,及时惩罚不良行为,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立成长,严格管理学生的纪律和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最终5篇)
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最终5篇)第一篇: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本应成为从教者争相追逐、展现才智的教育舞台,可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班主任并没有从中找到多少乐趣,反而认为是琐事缠身,如同受罪,班级管理的艺术谈不到,享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更是缺乏。
回想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深有体悟,抽丝剥茧,几经过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如果开头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让人产生“这个班级问题很大”的暗示,班风、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我们常称之为“破窗效应”。
因此,班主任要遍布“眼线”,收集信息,了然于胸,见微知著,因情择法。
或直言其非,以正视听;或私室规过,以护其心;或知而不言,静观其变。
建章立制是实现防微杜渐的好办法。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
这表明;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
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
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破窗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破窗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是转化。
如果挤出的是草末,这是加工;如果吃的是奶挤出是草,这是可怕的转化。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转化,既能不能把新理念、新思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理念、思路,并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用于我们的工作之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这种功能,把其他领域的一些成型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
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破窗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心理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
有一天她注意到有一个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
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的发现:那扇破窗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扇破玻璃窗子……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感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得到某些暗示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凯琳的著名的“破窗理论”。
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她认为外在恶劣的环境是导致错误或者犯罪的一个诱因。
在班级的管理中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班级开始乱的时候,会越来越乱,即使换了班主任后,还是乱。
原因时换汤不换药。
班主任是汤,管理方法是药。
换汤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换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根据凯琳的“破窗理论”,在教学的管理中,首先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育人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用品的管理。
在布置教室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运用。
因为色彩与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在黑板的上方,一般都挂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团结拼搏、勇于进取”等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这些文字应该以黄色调为主,黄色是暖色调能够兴奋人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不要用红色,这样会使学生太兴奋了,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运用“破窗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文档
运用“破窗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两辆一样的新车分别放在两个社区,其中一辆车保持原样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另外一辆摘掉车牌,打开车顶,停放在一个相对杂乱的社区。
一周后,前一辆车完好无损,而后一辆车早就被人偷走了。
詹巴斗又把那辆好车的一块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小时后,车也没有了踪影。
受此启发,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建筑物上更多的玻璃。
这种现状会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公众麻木不仁的环境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破窗理论”。
由破窗理论推及教育教学工作,常常是我们老师做了大量工作,起初还小有起色,可慢慢你会发现“坏学生”越来越有对抗性,且像瘟疫传播一样,数量越来越多。
仔细回想,孩子们的难管难教其实与我们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想一想学生第一次违反班规时,我们有没有进行严肃处理?学生第一次没完成作业时,我们有没有严厉批评?学生的第一次课下随心所欲的吵闹,我们有没有在意?……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在无意间纵容了学生,给了学生一定的暗示,使他们敢于去破坏,而不是建设。
这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破窗理论”。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破窗原理呢?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教师要行为示范,善于“修补自己的窗子”教师作为学生乃至社会的道德楷模,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是“权利掌控”者而恣意妄为。
学生不可以做的,我们却可以做,岂不知学生的作为有时就是老师行为的影子。
老师不修边幅,学生也会卫生意识淡薄;老师办事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学生随之也会任意行事,盲目跟从;老师不信守承诺,则学生可能也会不诚实守信……而当我们觉察到时,为时已晚,有的只是叹气、生气、怨气了。
如何修补我们的“第一扇窗子”?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就是要修炼自我的言行举止,于生活、事业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美好的东西,以使我们的“每扇窗子”都明亮如初。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些小问题如果被忽视或未及时解决,就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不断出现。
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威尔森和凯林汉所提出,他们指出,当一个社区中出现了破窗、涂鸦和其他破坏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和不法行为的发生。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班级管理,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忽视了一些小问题,就会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范,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秩序和声誉。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通常会表现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被忽视,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范,最终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秩序和学习氛围。
假如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讲话、与同学打架等,如果老师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和及时处理,其他学生也会觉得这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然后也纷纷效仿。
最终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习氛围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如果班级管理者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那么这些行为将逐渐扩大,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秩序。
有学生在学校内散播谣言、欺负弱小、破坏公物等,如果学校不及时制止和处理,其他学生也会觉得可以随意行事,导致整个班级的秩序混乱,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确保班级的秩序和学习氛围良好。
如何应对破窗心理效应的发生要有效应对破窗心理效应的发生,班级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提高班级管理者的意识和能力: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破窗心理效应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
只有了解破窗心理效应的特点和危害,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行为规范。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邓小惠从事小学教学多年,也到过好多地方,既在边远的农村教过,也在县城的重点小学教过,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在众多的班级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让人不满意的班级,甚至是让人讨厌的班级。
这样的班级,学生难管,纪律散,成绩差。
人们称这样的班叫差班、乱班、臭班,谁见谁头疼,谁管谁讨厌,班主任不想管,任课教师不想挨,成了谁见谁躲着,谁见谁捂鼻子“臭狗屎”。
谁摊了这样的班,谁就倒霉。
学校不满意,任课教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想学习的学生不满意,班主任也受到株连,成了出气筒、受气包,处处受气,到处遭埋怨,到处遭白眼,遭人嫌,讨人厌。
出现这样的班,其实并不偶然,也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班肯定是有原因的,肯定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的,正说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样的班,开始的时候同样与其他的班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慢慢的,就发生了变化。
一个学生上课违反纪律,班主任忽略了,就有两个违反纪律;一个学生自习课上说话,班主任没关,就有三个说话;一个不交作业,没事,就会有五个敢不交作业;一个不上操,没人管,就会有好多个不上操;一个是没法管,就会有多个没法管。
久而久之,如上的班级就诞生了。
由此,我想到了一种现象,叫“破窗效应”。
一窗打破,无人过问,于是就有了二窗、三窗一直到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
“破窗效应”其实就是俗语所说的“破罐子破摔”,这本也不是什么现代发现,在中国文化中,至少也存在了几千年了。
破窗效应,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运用也是很多的。
树立榜样、典型,让人们学习,就是应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的积极的一面;而有些事情,有违于道德,甚至法律,如果相互效尤,俗语说的“一个跟着一个学”,必然造成负面的影响,其原凶同样是从众心理。
此其原因之一。
“窗破”的原因之二是疏于管理。
因为管理不到位,不及时,所以出现如此的结局。
只要管理到位,破窗效应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严防破窗效应在教学中漫延
严防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漫延在我以往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也和许多教师一样。
除了教学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刚刚处理了打架的,也来了骂人的;昨天有三个说没带家庭作业的,今天又有五个说没带的。
上课老有人要说话,地总是扫不干净,或是有偷懒不扫的、、、、、、尽管天天强调时时处理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这其中的原由。
罗列出我教学管理中几条不足之处。
一、没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班级的各个环节没有做到有效监控。
二、对小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做到防微杜渐。
三、对班级的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
其中对小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做到防微杜渐我觉得是我班级的管理中的最大失误。
比如说检查作业时班上刚开始只有一两个说没有带我没去核实就想信他们,后来就经常有人说没带而且没带作业的人越来越多,通过调查他们基本上是没做。
一次课间操有人不去我对他宽容,后来就多次有人不去躲在教室里玩。
通过以上的种种小事让我想起了“破窗效应”。
那么是什么是“破窗效应”呢?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理论由来是通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浅谈破窗效应
浅谈破窗效应一、“破窗效应”的定义: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得到的启示:一个小错误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就会引起更多的人去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更大的错误,形成一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效果。
三、在企业中的应用“破窗效应”在在企业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是企业不得不修课题。
1、做好控制事前控制:公司要做到“防患于未来”,有一种管理思想叫“预防性管理”,这种思想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管理控制中的时滞问题,要使控制有效,就必须控制未来。
事中控制:企业中常常会出现“第一扇破窗”,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破窗”予以修补,防微杜渐,小题大做,不能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并对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予以制止,克服从众心理。
事后控制:对于“破窗”的行为企业内予以通告,防止未来在发生相同的错误,亡羊补牢,引以为鉴。
2、关注人的心理‘破窗”理论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心理暗示作用的图景,一扇破的窗户,或者是一个脏乱的公共场所,容易引起人们的消极猜测:即使做了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有事;而完整的窗户,或是有序的环境,则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它无言地告诉人们,别干坏事,有人在注意你呢!另外,“破窗”理论还揭示了“破窗”现象背后的从众心理,只要有一扇窗户破了,如果不及时修好,就会很快引发第二扇、第三扇窗户被破坏,从而导致更恶劣的事件发生。
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这种微妙的心理暗示更是无处不在。
四、总结“破窗”效应的本质是要求社会和企业以及任何一个管理主体建立一种防范“破窗”的机制、修复“破窗”的机制、严惩“破窗”的机制、保护“守窗”行为、确立人人“守窗”意识,从而实现全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
教育教学中的“破窗”理论现象与修补浅谈
教育教学中的“破窗”理论现象与修补浅谈摘要:“破窗理论”是一种从社会现象上升到理论的研究,社会各界都试图用它来破解行业难题,其中不乏成功典型的实例。
在教育教学中早有人尝试应用这一理论,且收获不少。
本人就此问题多方查询资料,结合已有工作经验,尝试在教学中应用,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也有所增强,由此证明,它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破窗理论正面引导现象修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破窗理论反映了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对此更进一步的任何探究都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类似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自习上大家正在安静学习,两个同学的悄悄话渐次升级,还不时放出些笑声来,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周围又有几位开始交流自己的开心事,没过多久教室里便逐渐炸开了……宿舍里有人想抽烟,因怕有人告密,便给有点威望又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点了一根,为了避开舆论的诘责,还放言说“连烟都不敢抽,还算什么男人”,看着几个男生所谓的“潇洒”,又有几个加入这个烟雾缭绕的团伙。
教室、宿舍里满地垃圾无人问津,就连平时讲卫生的也学会了乱扔乱放。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破窗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
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
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
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
”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
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
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
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
”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
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
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
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
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
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
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破窗效应。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在教学中,如果班级有部分行为习惯差、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纠正过来,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人效仿,最后使的整个班级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变差。
相反,如果整个班级班风优良,学生团结友爱,学习氛围浓厚,那么这就好比人们走在一个非常干净、整洁的街道,你不会、也不忍心随意吐痰和扔垃圾,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所以在建班初期,一定要重视教育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能怀着“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学习就好”的心心理,不然,破窗户会越来越多,我们老师看到破窗就应该立马想办法去修补它。
从众效应。
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跟破窗效应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当一个集体氛围不好、习惯差的话,那么其他本来习惯没那么差的同学也开始慢慢变差,不然就成了集体的“另类”存在,这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教育教学中,班上会形成不同的群体,一定要教育多数人,最后让这多数人发挥影响力,让少数人自觉地想要跟从,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带领学生。
从众可以分为从众“好的”和从众“差的”,只要我们能使得集体形成良好的氛围,自然就能给少数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反之,如果整体氛围差,习惯差,那么行为习惯差的人只会变得
越来越多。
教育要从大多数人入手,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应。
如何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破窗效应”
如何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破窗效应”一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及时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由来。
实际上,“破窗效应”被运用到教育领域是近年来的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
小到学校的卫生管理:洁净的地面是不允许有一张纸片的,有一张纸片存在就是“车窗”被砸碎,规则被破坏,有了一张就会有两张、三张……因此当第一张纸片出现时应立即清除,并严惩抛撒者,否则,地面很快就会脏乱不堪。
大到学校的纪律管理:学校的课堂上或者自习课上,一旦有个别同学睡觉、闲聊、喧哗、看小说、玩手机......老师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杜绝,渐渐地,就会有更多的同学纷纷效仿,用不了多久,整个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因此,学校、班级一旦制定了某项纪律约定或管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不允许任何“破窗”现象出现,否则纪律或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它会暗示其它人,管理规则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没有任何后果的,那么我就可以视规则为虚无。
现实中,很多学校都能拿出一大堆规章制度,而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在执行中出现了“破窗”现象。
一位年轻的教师坦言:刚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学校布置什么任务都能够及时认真完成,而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后来渐渐发现学校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老师也没有怎样,所谓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也只是说说而已。
自己对布置的工作也渐渐应付、敷衍起来,再后来就是能拖则拖,能免则免,拖拉多了就仅仅是“习惯”的问题了......因此,管理规则一旦制定,就不允许任何人破坏。
一旦发现破坏者,就要立即严惩,防止“破窗”行为扩大化。
反之,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早早地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
《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之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没有窗户了,没人去修补,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这就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多次验证的心理学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项经典实验。
他找来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社区,并且摘掉车牌,打开天窗,结果这辆车一天就被人偷走了。
另一辆车完好的停在中产阶级的社区,过了一个星期仍然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在学校里,破窗效应比比皆是。
厕所的墙壁上有一个脚印,不久后墙壁上会出现很多脚印;教室的地面有一个纸团,如果没人捡起,几节课后地面上会有很多纸团;走廊的开关被人砸坏了一个,不用多久,又有很多开关被损坏;自习课上,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如果没人制止,很快就会形成这个教室的集体喧闹。
学生受了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违反纪律的行为开始滋生、增长。
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当墙壁上第一个脚印出现时,立刻擦拭掉;当地面上有第一个纸团时,立刻捡起来;当第一个开关被损坏时,立刻找人换掉;当自习课上有同学说话时,班干部立刻制止。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的行为是环境的一部分,学生与环境是一种互动关系。
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都应该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和秩序,让学校环境优美、卫生干净、秩序有序,就像那辆没有被破坏窗户的汽车,学校整体就会有非常好的风貌。
在校园、教室安装监控后,大大减少学生违反纪律的可能。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学生很多出格的行为会收敛。
哪怕监控是坏的,学生也会受到监控的震慑而收敛自己的行为。
有个老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在教室监控的旁边贴了一张纸条——“此监控已坏”。
其实,监控是好的,结果学生的“丑态”被老师一览无余。
可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坏品质会崭露头角。
在很多学校里,班干部收钱的时候,会让学生在百元钞票上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等核实无误后再擦掉。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尝试应用破窗效应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尝试应用破窗效应作为班主任,每天我强调的就是卫生纪律。
每天刚走进班级我就要看一下地面是否明净,哪里有纸或者其他垃圾(请注意我带的是普通班),我总结出一点,如果学生学习不好,她的其他方面也很难好起来。
就拿我班的某个同学为例,吃完的东西直接往地上扔,垃圾袋子已经满了也不倒,地上有掉落的纸,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上面踩来踩去。
为此我说了N遍,但是收效甚微。
今天我偶然了解了“破窗效应”。
原来什么事情真的是有因果关系的。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好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明净的地方,人们难以为情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耻。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洁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
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美、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源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浅谈破窗效应与教师教学
浅谈破窗效应与教师教学熊万宇教师教育学院08科教200810050359 wanyu@yahoo.cn摘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在这个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1】。
这个原理不仅应用在社会管理中,而且我认为,如今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破窗效应”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破窗效应,教学,学生,教师,行为正文:一、“破窗效应”的危害在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2】马蹄铁上一个钉子丢失,本是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由此我想到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影响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一,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这样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第二,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教师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没有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在班级管理中易产生“破窗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破窗效应与教师教学熊万宇教师教育学院 08科教 200810050359 wanyu@摘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在这个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1】。
这个原理不仅应用在社会管理中,而且我认为,如今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破窗效应”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破窗效应,教学,学生,教师,行为正文:一、“破窗效应”的危害在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2】马蹄铁上一个钉子丢失,本是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由此我想到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影响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一,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这样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第二,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教师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没有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在班级管理中易产生“破窗效应”。
【3】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事无巨细”的原则,从而在班级中严防“破窗效应”现象的产生,把一切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破窗效应"产生的诱发因素及环节1、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刚开始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
尤其是第一次班会课,第一节课。
如果每一个“第一”教师都能真正重视,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有所收获,那么今后很多活动都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被忽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就会有学生从中窥出他们“活动”的机会,如果以后想再“亡羊补牢”,工作就会很难进行。
若后来仍不能进行有效改进的话,负面影响又会进一步辐射到其它方面中,从而形成“破窗效应”。
2、对错误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教育不得要领有时候,由于教师的事务繁忙,或工作的疏忽及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教师没有及时解决,而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时有些教师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了事。
但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彻底。
不及时的教育就会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另外如果教育时不能切入要害、抓住重点,没有掌握学生的犯错心理,说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就会为今后的教育设臵路障;再有教育如果不彻底、教育不得法就容易留下后患,就会在学生中滋生犯错误的萌芽,从而引发“破窗效应”。
3、没有严格谨密的管理措施规章制度是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其内容是社会、学校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全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所以必须深入贯彻,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真正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进行自觉的良好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起充满正气的班风。
否则,就容易使班级产生离心力,出现“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
4、课堂纪律,尤其是自习课纪律是引发“破窗效应”的关键环节自习课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处于放松的状态,自制力稍差的学生就难免犯错误,而自习课正是消化教材内容的良好时机,所以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否则,一是没有良好的班风,二是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给班级各方面管理造成障碍。
三、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1、把预防工作放在平时,不能“亡羊补牢”,避免使班级工作显得被动。
首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样,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他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方便了后面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我所在的班制订了班级建设的五项指标,从学生的精神风貌、上课习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之为据进行学生管理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破损的物品要及时修缮,环境要保持卫生、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
高二刚开始时,我所带班级讲台卫生一直较差,一方面我积极要求,严格检查,另一方面,我做无声表率,每次进教室都不动声色的主动把讲台收拾干净才上课,两三个月以来,班级讲台卫生大为改观。
【4】又比如,从高一、高二我所带的班来看,同样是同一个班,我一开始便告诉学生,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比较优秀团结的学生,不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班属于差班,在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结果现在看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类似的还有传统的对于班级编号的认识影响班级教育效果等等。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其实总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最后,要充分重视普通班的学生及班级的各种"第一",借势而为,好的开局往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经常性的有目的的预防,慢慢的"破窗效应"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2、各类事件发生后的紧抓源头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件也要做到快、准、狠。
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惩罚要够火候,决不手软。
突发性事件,长期积累性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个别学生还有“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心理和行为,在这里,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尽量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有些事情应及时上报学校和上级主管领导,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在重、特、大事件上决不姑息养奸,【5】使其不能成为“破窗效应”。
3、事后重宣传并非事情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没能够及时在其它学生中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宣传教育的话,只能是处理一个,下一个仍有可能继续发生。
因此,事后的宣传更重要,它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事后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事情发生的经过(此处要依实际情况掌握分寸)、学校的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等,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
事后宣传做得好可以推动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
但是,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否则适得其反。
五、对过错学生的处理原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心理相对较为脆弱,学生心理素质大多脆弱,哪怕一个普通的处理决定都可能影响其今后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每进行一项教育的措施时都必须非常慎重。
对过错的惩罚要狠,要有一定力度,并不意味着就是把有过错学生一竿子打下水。
相反,我们应时刻“以人为本”,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准则,始终要以最终使过错学生更加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而体现教育的本质。
因此,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有阶梯性、可教育性及可弥补性。
学生第一次犯错与再犯所得到的惩罚应有严厉程度上的不同;学生犯错后,其所受的惩罚应对完善其人格有益,应对其今后发展有益。
例如可以让其担任一定时期的班级公职,利用其特长为同学、班级服务,或使其承当一定时间数的义务劳动等;如果过错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班级服务之后,或者其对班级做出了某种贡献之后,可以考虑减免以前所受的惩罚。
这种惩罚措施的意义在于学生一方面既会被惩罚的权威所威慑,而不敢于继续犯错;另一方面,他又能感觉到改错的可行性,因为他可以从惩罚措施中看到希望,可以品尝到转变的甜头,同时在这种惩罚措施中,又何尝不时刻透露着一种春天般的人文关怀!而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个别学生中的旷课、逃课现象,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辍学念头的,教师要主动找他们谈心,问明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如果是生活上的困难,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如果是心理上的问题,要想方设法疏导,如果是同学或师生关系上的隔膜,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协调,如果是因为外界影响或父母工作太忙顾不上过问孩子的学习,就要深入家访并与家长多方沟通,以便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作为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要善于“纠缠”,要善于“软磨硬泡”。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会改变,多“磨”,多“纠缠”,把学生拖得筋疲力尽,烦不甚烦,到时他自己就会从心里说“改、改、改”。
效果就出来了,何谈“破窗”。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不可小窥,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从平时的预防抓起,在教育各环节上多花点心思,相信普通班的班级管理不再是困难重重,一样能迎来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1】龙宫;王芳:破窗理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2】马克进;; “破窗理论”与课堂管理[J];体育教学;2002年02期【3】邵勇;班级管理谨防“破窗效应”[J];班主任;2002年04期【4】刘正平;小议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J];班主任;2004年02期【5】王怀中;;消除“破窗效应”的一个案例[J];教育艺术;2006年04期其他参考文献:(1)爱麻;“破窗效应”与城市治理、人格改造[J];聪明泉(中学版);2004年11期(2)张晓云;谈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2期(3)叶红;做个时尚的班主任[J];班主任之友;2004年05期(4)王兵;破窗理论与会计危机[J];江淮论坛;2003年04期(5)陈兆国;论班主任如何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四个关系”[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6)李桂花,祁永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2年Z2期(7)姜兆元;;班主任工作原则探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