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基础教育的“分流”

合集下载

德国教育分流制度探析及启示

德国教育分流制度探析及启示

德国教育分流制度探析及启示作者:何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7期【摘要】德国教育分流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德国教育分流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三次具体分流,分别是初等教育阶段后的“校际导向流”、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导向流”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就业——学术流”。

教育分流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国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分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7-02教育分流,是指学生在接受完规定的基础教育之后被分流到不同学校,不同资质的学生分别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继续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分流既是对不同资质的学生进行分流从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对德国教育资源的分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效率提高的最大化。

一、德国教育分流制度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四个教育层次。

在教育分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流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并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教育流向。

(一)第一次分流——“校际导向流”德国学生完成小学4年初等教育阶段之后即进行第一次分流,分流后进入普通中等教育阶段的Ⅰ级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

第一次教育分流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家长的要求和意见,综合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选择何种适合的中等教育学校作出推荐。

德国中等教育Ⅰ级教育阶段的学校类型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以及综合中学四种类型,前三类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综合中学即前三类学校的综合,涵盖了前三类中学所有的教育任务。

主体中学学生完成学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为就业做准备;完全中学学生的学习内容侧重于文理知识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深造;实科中学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绩优异者可转入完全中学。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德国作为欧洲重要的教育强国之一,其教育制度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德国的教育制度追求平等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治。

以下是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简介:一、教育体制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

教材由国家统一提供,学校收回后再次发放给下一届学生使用。

1. 小学教育:德国小学教育分为6年,前4年为初小,后2年为高小。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升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

2. 初中教育:小学毕业后,学生进入初中学习3年。

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

3. 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学生再学习4年,一直读到13年级(最后一年需交费)。

职业学校学生再读3年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二、高校升学制度德国高校升学制度没有统一的国家高考,而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先在大学预科班学习一年,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教育质量德国教育质量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

根据国际教育评估机构PISA的调查结果,德国学生的数学、语文与科学能力表现均名列前茅。

德国政府每年会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学校教育的设施建设、教材研发以及教育技术的投入,以保证教育质量。

四、师资力量德国教育系统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在聘用教师时,必须经过系统的选拔和培训。

德国学校的师资力量强大,教师们整合了德国和国际的教育资源,与全球其他教育者一起交流学习和进行教育研究。

五、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治德国学校注重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治。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更经常地参加学生会议,实行学生自治。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德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德国教育制度的成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

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

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德国的基础教育十分发达,全国统一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

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

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也十分普及。

德国现行学制统一后的德国属于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

联邦制决定了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一个以各联邦州为中心的松散的联邦合作性管理体制。

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

柏林州的小学学制6年,其余各州为4年。

4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渡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

这也就是说,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包含上述几类学校)。

在德国,大部分学生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职业培训,同时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学生毕业后在制造业的企业作为专业工人就业。

初级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在19世纪70年代,其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多。

但是,目前这类学校正处于萎缩阶段,学生数已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长越来越希望子女上更高层次的中学,如文理中学(又称完全中学)。

此外,初级中学招收了大量的外国人子女,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使德国家长不让子女上初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实科中学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

实科中学学制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校,或者为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做准备的高级技术学校实习,也可以在企业或国家公共机构做中级职员。

小学毕业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

文理中学学制9年,毕业生凭高中毕业会考成绩而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教育体系中早分流制度的利弊。

早分流,即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进行职业和学术的分流,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

本文首先将对德国早分流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以及现状。

随后,将详细分析早分流制度的优点,如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

也将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弊端,如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限制学生未来发展、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等。

本文将对早分流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能够为德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Early separ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academia among students at a young ag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ermany's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Subsequently, a detailed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promoting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meeting society's demand for talent. We will also delve into its drawbacks, such as potenti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limitations on student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二、德国早分流教育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Early Diversion Education in Germany德国早分流教育,亦被称为“双轨制”教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德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

德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

德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作为欧洲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德国教育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有严格的分层制度和强大的职业培训机制。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与实习指导等方面来分析德国的教育体系。

教育制度德国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博士教育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育三个阶段。

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发展语言及运动技能。

小学和初中教育则是基础知识的传递,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中等教育则是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高中的主要目标是以教育高效为基础,为中小学生提供升学和职业的第二次机会。

而职业学校则是向学生提供专门职业技能的学习,能够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相匹配。

高等教育则是德国教育系统的顶端,包括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两种。

在德国,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因此各大高校也京都受到了政府的支持。

教学模式在德国,教育主要是以税收和社会化方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使得教育经费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

同时,德国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积极性,采用的教育模式也比较灵活。

(1)小班授课模式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小班教学,平均每班20-25人。

这种模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精确评估和帮助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2)实践性教学模式德国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实验教学。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会有一个实践的实验环节,以提供实际学习经验和意义。

对于研究型学科,这种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3)团队合作模式团队合作模式是德国教育中更加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在许多科目中,学生需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常规任务和教学项目。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职业教育与实习指导在德国,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完备而举足轻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引言:德国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关注和赞扬。

德国有着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资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内容,并探讨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大部分:早期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早期教育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为儿童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照料;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涵盖6到9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基本的科目知识;高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等;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技术学院和专业学校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和职业培训。

二、义务教育德国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9年。

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并且法律规定所有居住在德国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根据德国的教育法,家长有责任确保孩子接受教育,如果不履行此义务,家长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等教育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大学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广泛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技术学院和职业学校则注重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

德国的高等教育以研究为导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的入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入学考试或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

四、职业培训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途径。

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学徒制度是德国职业培训的独特特点,学生在公司实习并接受雇主指导,同时还要参加相关的职业学校授课。

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在于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和理论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

雷夏丽
15
四、 职业教育考核
(三)考核方式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1、由行业委员会组织 考试委员会必须有同等数量的雇主和雇员代表参加
2、考试
中期考试 时间:培训1~ 1.5年 目的:检查培训企业的培训计划的落实
雷夏丽
16
四、 职业教育考核
2、考试
结业考试
时间:培训完全结束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雷夏丽
8
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3 ~3.5年 实践教学(70%)+理论教学(30%)
在企业工作(2 ~3年
第一出口:熟练技术工人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职业提高学校毕业 技术员学校 第二出口: 技术员
雷夏丽
9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专业设臵
经济工程 :银行、数据处理、贸易、手工业经济、工业经 济、媒体与信息经济、国际市场、公共经济、运输、税收 和审计等
雷夏丽
18
五、 职业教育教师准入
职业学校教师
2、教师考试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第二次国家考试 论文,专业教学法、教育法的口试 3、专业从业要求 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
4、继续学习
雷夏丽
19
五、 职业教育教师准入
企业培训教师
对培训师的培训内容有lO个模块计500学时
基础知识(20) 学会为学生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计划(20)
高等专科学校
18
文 理 中 学
职业 高中 实科 中学 小 学 教
双轨制
15(16)
主体中学 育
10 6
雷夏丽
3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第Ⅰ次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1:2:3 第Ⅱ次分流普高与职高在校生之比 29:71 (16岁至19岁)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成为必然。

德国高等教育在传统的学术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內部或之间进行两阶段的合理分流,分流时机适宜,形成了类型多样、结构协调、內外兼顾的机制,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分流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德国高等教育分流因此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分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第一阶段入学选拔时的分流:把学生分入不同的教育层次德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高等学校(含大学、高等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神学院等)、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

首先分析第一阶段入学选拔时的分流,即把学生分人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见图1)。

(一)进入学术性高等学校:两年基础学习德国没有高考,凡是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有资格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

9年制的完全中学是德国唯一的传统高级中学,后3个学年以讲座制代替班级制。

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得到证书(Abitur),就可以直接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

无学术性高校入学资格,但在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学院完成基础学习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在普通学术性高校继续学习相应专业。

一进入学术性高等学校,就意味着开始了其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

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一、第二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三、第四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只确定了大方向而没有确定具体专业。

(二)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实践能力强具有专科高中毕业证者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有资格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高等专科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初,实行短期、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它要求人学者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

在实科中学(Realschule)学习的学生,在6年的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实践训练,在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之前,已经历过两年专门学习,其中一半时间用于动手能力训练,毕业后进人技术学校和高级技术学校实习,进而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另外,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1995年确认:学生可在专科高中以外获得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最后,早分流制度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元 制”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生通常需要支付学费。如果学生在早 期就能够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那么他们可以省去一些不 必要的而,早分流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过早分流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全面 发展。学生在十年级时通常还未成年,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这个时候进行分流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错失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此外,过早分流 也会使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通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 发展潜力。
在具体实施方面,德国和新加坡的分流制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德国的分流制 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而新加坡的分流制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 智力和学习成绩。此外,两地在分流时间、方式和等级划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德国和新加坡的分流制度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德国的分流制度充分考虑了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设置。 但同时,这种分流制度也存在着学生过早被标签化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 发展。而新加坡的分流制度则以智力和学习成绩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 教育公平性和教学质量。但这种分流制度也可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对 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德国和新加坡的初等教育分流制: 特色、实施与启示
在教育领域,分流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本次演示将以德国和新加坡 为例,探讨独具特色的初等教育分流制。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场,并对两 地的分流制度进行概述。接着,详细解释两地分流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分 流的标准、流程、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案例和数据,进一步阐述分 流制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两地分流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 的看法和建议。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幼儿教育阶段:德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幼儿园组成。

幼儿园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接受3至6岁的儿童,为其提供社交和学习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通常分为四个学段,即小学一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和十至十二年级。

小学教育为儿童提供基本的读、写、算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中学阶段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流到不同的学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辅助课程,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等。

中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主要由综合中学和职业学校组成。

综合中学为学生提供继续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常是为了考取高中毕业证书。

职业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

德国的大学教育以良好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研究为特色,并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

应用科学大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知识,为他们进入工作世界做好准备。

此外,德国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有机会选择职业课程,并实习在相关企业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元性和参与性的教育理念。

通过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实践经验的培养和个人发展的支持,德国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好了准备。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制度之一,其教育体系始于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以下是德国教育体制的详细介绍:
1. 早期教育:针对0-6岁的儿童。

德国政府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些机构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

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而托儿所的费用则根据家庭收入而定。

2. 基础教育:针对6-10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义务的,德国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私立学校。

德国的基础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德语、数学、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

3. 中等教育:针对10-18岁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德国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技能,包括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其中包括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

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学生成为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机会。

这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
学目的地之一。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

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及走向分析摘要: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对教育所施加的一种政治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政策既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又关系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因此,如何制定出更好的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每个国家矢志不移的追求。

本文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概述了当前德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探讨了德国教育政策的重点和走向分析。

关键词:德国;教育政策;走向分析在世界史上,德国既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

尤其是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德国无论是在各级教育制度的创立方面还是各种教育理论的建构方面,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学前教育政策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一)管理在德国,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教育事务的重要手段,有利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与各国比较来看,教育督导是德国教育管理体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在不同的州,各级督导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是不同的。

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1.业务监督;2.公务监督;3.法律监督。

德国教育督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课程和教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二)师资1.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学前教师的主要责任。

未来的教师中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获得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在技术学院进修三年。

德国教育的分流制度

德国教育的分流制度

德国教育的分流制度2013年07月02日 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作者:郑也夫【核心提示】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

封建的等级传统、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

竞争过于激烈、适龄人口中参加高考者比重过高,是当下中国教育目标让位给应试的根本原因。

要改善这一状态就要缓解竞争,为竞争降温的根本手段是减少竞争的参与者,即较早分流,将一部分学生疏导至职业教育,降低高考竞争强度。

在当今世界,教育不分流的典型是中国和美国;分流的典型是德国和英国,特别是德国。

思考德国的分轨制教育,可给我国教育提供启示。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

封建的等级传统、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

分轨之一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之二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

之后经威廉二世演至魏玛共和国,此种教育体制不断强化和完善。

1920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

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著。

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

此外,德国的大学和学术研究自20世纪初至二战前,也几乎世界第一。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几乎是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打造的,可见德国大学的历史高度。

德国小学四年。

四年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

其学制5年,即5—9年级。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

实科中学。

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

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德国中学分流制弊端多

德国中学分流制弊端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公布了2004年中学生知识和技能考试(PISA)调查结果,该组织30个成员国及11个伙伴国的25万中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德国的参加人数为4600人。

考试结果显示,德国中学生的总成绩仅居中流。

虽然这一成绩使德国从2003年测试中的倒数第3名提高到现在的第20名,但舆论仍批评这是教育界的耻辱,关于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涨。

教育界人士认为,德国学生平均水平较低与现行的“三轨”制有关。

在德国,小学4年级后学生要根据成绩分校,成绩好的进入文理高等中学,学制13年,毕业考试通过后可直接上综合性大学;成绩中等的进入实科中学,学制12年,毕业后可上专科大学;成绩差的只能进入普通学校,学制9至10年制,毕业后可上职业技校或直接步入社会。

学生在10岁时开始分流,对此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来说,老师依照学生的成绩向家长提出建议。

但老师能否仅凭成绩就对学生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是个很大的问题。

对此,各州的做法不一。

在巴符州,教师非常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同样的成绩,医生和公司经理的孩子上文理高等中学的比例比工人子弟高出3.6倍。

对早期分流体制持批评的人认为,过早地人为将学生分成上中下等,普通学校学生心理总有一种自卑感,往往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三种学校的毕业文凭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应让学生至少共同读到9年级,再根据个人兴趣和成绩选择。

联邦教育部长布尔曼认为,众多的学校类型和形式应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经验表明,长时间处于同一环境,会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德国中小学学习轻松,大部分学校每天只有半天课,放学后也基本没有作业。

作为联邦制国家,教育权在各州政府手中,因此德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教师给学生的评价只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水平。

除了文理高等中学外,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学习都不太认真。

最近北威州教育部公布的学生成绩显示,该州220万普通中学生中,今年必须留级的学生人数超过6.7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基础教育的“分流”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富阳学院李恒兴
数年前我们对德国巴伐利亚州进行教育考察。

我们访问了巴州文教部、教育研究所、电教制作中心、迪林根教师进修学院以及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校、特殊学校。

德国具有个性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初期的“及早分流”,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及早分流,这是此次教育考察中感受较深的一件事。

德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初级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中学)。

中学又分主体中学、完全中学、实科中学。

儿童六岁进入小学学习,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四年的小学教育,然后开始分流。

令我们惊奇的是,十岁的孩子,在学校受初等教育时,就考虑今后的发展走向了。

当我们知道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就要为今后一生的工作定向时,总有一种疑虑,十岁开始分流,是否早了点。

为什么分流呢?德国朋友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才华、资质也都不一样,学习成绩更不会一样。

那么,是如何操作的呢?学生四年小学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提出志愿,由教师结合学生家长的要求和意见,综合学生的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选择中学的建议,让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德国基础教育及早分流的做法,首先给了我们这样几点印象:一是如何对待孩子。

他们的做法是必须区别对待,提倡多样性,不搞统一步调,不搞一刀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的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可以是不同出版商提供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己调整课时、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是在教室里教,还是在教室外上;老师在课堂里上课,下面的小学生可以坐着,可以站着,也可以趴在课桌上。

二是他们把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作为学习的基础,放在学习成绩之前。

第三,十岁的孩子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学习的途径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学习成绩的具体情况,选择去处,这是一种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做法。

第四,学生分流时,工作做得很细,要多方求证,综合考虑,认真对待。

德国朋友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是:约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适宜走侧重于实践的学习之路,在主体中学学习。

在主体中学学习五年,毕业时要进行国家规定的考试,这种考试由州文教部主持。

若考试合格,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它是一种双元制教育,学生每星期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边学习边进行操作训练,还有一天回到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近几十年来,职业学校在德国又有新的发展,分工更细,多种多样的职业学校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职业学校学生的总成绩,由企业里进行的实践考试成绩和学校里进行的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而成。

考试合格的学生,不管是男是女,都能找到工作,大部分在企业工作,也有一部分在其它部门工作。

由于他们受到了双元制教育,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全面发展,素质普遍较好。

因此,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当不错,要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年青人好得多。

如成绩较好,经过二年职业实践,可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学习,成为中级专门人才,还可以继续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深造。

德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乐于到偏重实践的双元制学校学习,一是能早一点找到工
作,早点解决生活上的自立问题;二是企业主欢迎这样的学生,学生容易找到不错的工件,且无失业之忧;三是国家在法律上规定给他们留有继续深造读大学的机会。

这一点,对有失业危机感的德国青年和学生家长,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为在巴伐利亚州或德国的其它地方,失业人群绝大多数是没有受到双元制教育的年青人。

我们的感触是到双元制的职业学校学习有这么多好处,对于比较务实的德国青年和学生家长来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在读小学时就显露出他们的才华,如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学习速度快,成绩特别好,可以进入完全中学学习。

经过九年的学习,要参加毕业考试,也就是大学的入学考试。

若考试合格,获得“大学成熟证书”,就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毕业考试是由州文教部主持的。

我们访问的一所完全中学的校长告诉我们,每年该校有3%的学生不能通过毕业考试,而要转入收费的私立学校补习。

如果有的学生通过了完全中学的毕业考试,而又不想到学习时间较长的大学读书,则可走另一条路——进入学习时间较短的高级职业学校学习。

看来在德国要读大学,也是要经过选拔和淘汰这一关的,只不过经过早期的分流后,淘汰的比例比较小。

另一个很有启发的是,升学制度注意灵活性,一次考不取,可以补习后再考;毕业成绩达到了大学录取标准,不想到大学继续深造,想早点工作,允许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学习。

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都有兴趣,便可以到一种进可继续深造,退可早谋生的实科中学学习。

这种学校的学生来源,一是读完小学四年,进入主体中学学习达两年,成绩较好的学生;二是读完小学四年后进入完全中学学习,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两年后可以转入实科中学学习。

实科中学学制六年,由于学习年限要比主体中学的学生多一年,因而他们的层次也要比主体中学略高一点。

学生在中学读完六年后,要进行毕业考试,考试仍由州文教部主持。

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的职业学校或全日制的职业专科学校学习。

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进入完全中学或专科完全中学的高中学习,经考试获得“大学成熟证书”或“高等专科大学成熟证书”,便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德国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校类型,即所谓“通融性”。

这种做法,通俗地称作“小学四年级分流后的再分流”,它既能满足对理论和实践都有兴趣学生的需要,又是为了弥补一次分流可能出现的偏差。

德国朋友告诉我们,从理论上讲转学是随时都可以转的,但在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不一样。

例如,从主体中学九年级转到完全中学九年级就相当困难,除非学习成绩特别出众。

事实上,你要上大学也没有必要再去转学,因为如果从主体职业学校学习毕业,仍然有机会进入大学。

从完全中学转入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比较常见,而这种转学是被迫的,因为在完全中学学习成绩跟不上。

对于这样的分流我们有过质疑并问过德国朋友,小学四年级后进行分流是否早了点?他们的回答是,在五、六年级即中等教育的初期,有一个定向阶段,也称为促进阶段、试验阶段。

这一阶段与学校类型无关,但计入中等教育的学习时间之内。

巴伐利亚州是在学生选择好学校之后再进入定向阶段,有的州则是在学生选择学校之前实行定向阶段。

不管如何处置,在六年级结束后,学生必须最终确定继续学习学校的类型。

分流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得其所;分流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学习成绩;分流时,对待学生志愿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分流前后,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分流后,不管进入哪种类型的中学学习,都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德国人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上,优先作为学生后期学习发展的前提,这是优于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今后学生发展的唯一前提的最大差异。

我们在德国小学里听课,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谈话声,提问的声音,以至学生相互击打的声音。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天性的自然流露,德国小学课堂教学并不追求掌握很多具体的知识,而是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还有一个分流与歧视的问题。

在德国进行教育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对人权的重视,对人格的尊重。

我们参观过他们的特殊学校,残废的人群受到特殊的关爱;我们到过他们的修道院,八、九十岁难以行动的老人会有热心的自愿者在为她(他)们服务。

在国内一次学术交流中,由我组班并由德国专家亲自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里,德国专家就纠正过所借班级原班主任将成绩差的学生调离教室不参加听课的错误。

在他们看来,不公平地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对人格的歧视,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看来,具有哲学头脑的德国人,远比我们讲究实际,注重实效。

“因材施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并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先哲。

“因”是根据、依照之意,“材”是指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一种原则。

中德两国教育工作者在对待教育对象个体差异的权重上是有根本区别的。

我们一直看重的是教育对象个体的学习成绩,而德国人看重的却是教育对象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

在传统教育思想长期统治下的我国现代教育中,学校的学生分班原则较少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的特长和才能差异,远不如德国人那样务实,那样讲究最终的绩效。

纵观德国人较高的国民素质和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否与他们的这种朴实的教育实践有着某种联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