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题型:( ̄Д ̄)┍一、单选题(5道/10分)二、名词解释(4道/20分)三、论述题(2道/30分)四、分析题(2道/40分)单选题➢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Aestheica,在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嘉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于1735年在《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博士论文中已经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概念。
➢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黑格尔称赞他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1)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①审美是人性的一种能力②审美能力的稳定可靠(普遍必然)性基于人性主体性的心理结构③审美的心理结构特性在于审美既区别又融合认知与意志而呈现的自由感④审美自由感是人性自由本质的象征体验。
美学原理 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美学?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建议应成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这么新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希腊文原意为“感觉学”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门新科学是作为一门认识论提出来的。
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而在其著作中,一开始便不是简单地谈感性认识,而是谈对美的认识,即美感的认识,因此,他本人被成为“美学之父”。
二、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算是王国维。
三、美学建立以来的意见和论争。
(四种意见)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4、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属于这一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四、本教材对美学的一些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比较合适。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体现。
它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
即艺术的所有问题,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
五、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人物及观点)1、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2、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美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康德对美的分析:(1)趣味判断和厉害,概念无关(2)美虽然是含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美感。
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①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它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克罗齐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②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他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荷迦兹、博克、狄德罗的美的观点也都承认了美的客观性。
③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出现以前的最高水平。
但他对美和生活的本质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因而,也具有缺陷。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光潜提出,说琴声在枝头上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琴声的发生既要有琴,又要有琴声的手指,总之,要主观与客观统一,那就是美。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先秦时期,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是有功力性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三个方面来看。
所有这些关于美的创造的理论,不仅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还不能科学地全面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往往夸大艺术家的个人天赋和灵感作用。
③结合现实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
美学原理复习知识点
美学原理复习知识点《美学原理》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
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
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2024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是一门关于美学基本原理与概念的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核。
本文将对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概述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解析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大点一: 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和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 美感与审美的区别4.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范畴5.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大点二: 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2. 形式美学和实质美学3. 唯美主义和功利主义4. 表现主义和感觉主义5. 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美学的对比大点三: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要素2.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评价标准3. 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4. 艺术形式与美的表达方式5. 艺术创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大点四: 美学的相关概念与思想家1. 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2. 美学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思想家3. 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对比4. 美学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5. 当代美学问题与争论大点五: 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 美学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 美学在广告和宣传中的运用4. 美学在教育和社会文化中的作用5. 美学在心理学和人类行为中的应用总结: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对于理解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应用美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本文所述的五个大点,学生能够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更全面的认知,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中。
希望本文能够对学生们备考和理解该考试提供帮助。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知识
• 崇高的审美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 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 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 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 极的审美意义,主要包括:1、激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 神,推动社会进步。2、鼓舞人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崇高不仅激发人的力量,而且有助于人们净化精神世 界,使人感觉到高临在平庸与渺小之上,促使人与卑 鄙、丑恶事物作斗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 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从而创造充实、美好、 愉快的人生。
•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复习要点:认识劳动创造了美,把握马克思主义 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美的本质与人 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认识什么是真?什 么是善?真、善、美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了 解并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 他学派的有关观点。 重点掌握:(1)真、善、美之间有什么联系和 区别?。(2)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 和主要特征
• 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 区别? • 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 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 2、见书29页
• 四、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 1、丑是恶的形象体现,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 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 2、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要有条件。例如 旧中国变成新中国,就包含了丑向美的转化,这一转 化的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这一条件, 转化就无法实现了。与此相反,美在一定条件下,也 可向丑转化。例如原来纯洁的青年,由于经受不住资 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有的堕落为小偷、杀人犯,相应 地在形象上会由美向丑的转化。由于现实生活中客观 存在着美丑之间的转化,这就给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个 现实而重要的任务。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就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就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就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 客观(蔡仪) 主客统一(朱光潜) 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与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她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就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纲要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美学的来源包姆嘉通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A.逻辑学---理性知识---思想---真B.伦理学---道德知识---意志---善C.美学-------判断力-----情感---美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
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即美的研究对象只是艺术美。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是艺术观或艺术的一般规律。
他强调了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了艺术对现实美的关系。
4、近代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
三、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
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
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提出的,因此又称为“XXX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5.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历,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立。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开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立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立: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表达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表达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根底。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根底—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构造提醒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指导思想及原则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是否初步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否提高,能否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二、考试范围及重点本课程考试范围包括: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法则,美的产生和发展,美的本质与特征,优美与崇高,喜剧性和悲剧性,美感的本质和特征,审美心理因素,美感的个性、共性及客观标准,美育等。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形态,形式美法则,美的本质与特征,优美与崇高,喜剧性和悲剧性,美感的本质和特征是考试重点。
三、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四、考试题型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与论述题。
其中填空题10个空,每空2分,共20分;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论述题一题,20分;卷面满分100分。
五、复习要点及参考资料(一)、简答1、美育的特征是什么?2、试述美感的差异性3、什么叫悲剧性美感?4、悲剧对人生的启迪作用5、崇高的本质特征是什么?6、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7、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是什么?8、简述艺术美的主要特征?9、简述悲剧的几种类型10、为什么说人的美重在内容11、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是什么?12、什么叫喜剧性?13、美育的性质是什么?14、简述美的主要特征15、形式美的主要法则16、简述悲剧的几种类型17、社会美的审美意义的表现是什么?(二)、选择: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A.观众是真正的艺术家B.审美活动无标准可言C.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创造D.作家的创造不及观众的创造2、美是:()A、一种自然现象B、一种社会现象C、一种个人现象 D、人类现象3、“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提出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毛泽东 D、亚里斯多德4、本质特征是和谐的审美范畴是()A.优美B.悲剧性C.喜剧性D.崇高5、作为美学正式宣告成立的著作是()A.《美学》B.《美学原理》C.《美学概论》D.《美学通论》6、欧洲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形式是:()A、罗马式B、哥特式C、巴洛克式 D、园林7、本质特征是和谐的审美范畴是()A.优美B.悲剧性C.喜剧性D.崇高8、“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指出者是:()A、亚里斯多德B、鲁迅C、别林斯基 D、休莫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描绘的事()A.优美景象B.崇高景象C.悲剧景象D.喜剧景象10、最早对悲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A.奥古斯丁 B亚里士多德. C.朗吉诺斯 D.毕达哥拉斯11、作为喜剧美感特征的笑不同于纯粹生理反应的笑,因为喜剧美感的笑声中包含着()A.深刻的含义B. 嘲讽的意义C.讽刺的意味D.理性的顿悟12、我们欣赏文艺作品,是在作家想象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A.欣赏B.再创造C.理解D.认识13、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的基本类型除了浮雕以外,还有()A.石雕 B.木雕 C.圆雕 D.玉雕14、以下哪一个不是电影的基本特征()A.真实性 B.自由性 C.再现性 D.运动性15、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意志和()处在和谐统一中。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与下重复)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认识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西方: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
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区分两种劳动(生产):1、动物式的生产:不仅是本能无自觉意识的,而且只是觅食藏身需求与特定环境规律单一统一方式(或奔跑或飞翔或打洞或造巢)的活动2、人类的劳动由于超越了动物式生存需求与单一特定方式而呈现为自由的活动。
种的尺度指的是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
在尺度则上升为对对象的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在精神需求的满足。
美的规律:1、美的创造必然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创造基于两个尺度的成功运用:对种的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在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人改变自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能力。
所以,美的创造实质上是人的自我实现。
2、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一般来说,美的创造不是为了制造某种生活必需品,而是为了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表现,得到物化,然后从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对象的直观中得到乐趣,得到享受。
所以,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人的自然欣赏。
美的规律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规律。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由此,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将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因此,我们应注意由美的规律所规定的自由劳动与现实劳动的辩证关系。
(三)审美的本质1、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1)对审美本质的探讨是美学思想史的首要传统,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的中心(2)审美本质是包括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在的整体审美活经验的本质,对审美现象或审美意识各自本质的单一追溯,必然要返回双方关联一体的审美活动本质。
(3)审美活动的人类学原型是劳动以及劳动更广泛形态的实践,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基础与出发点。
美的主观性的强调: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具有创造性第二,美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本质的涵: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对上述涵的理解:劳动是审美的基础与来源——生产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是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出现的。
劳动使生产物打上了人意志的烙印,劳动形成了人直观自身的能力。
审美作为自由方式,其本源形态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或者说,原初的审美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现实审美先于艺术审美”现实审美主体地位,“体验”在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地位。
审美作为自由的形式——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协调功能机制,因而审美与劳动互为因果——审美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它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自由方向——三、审美活动经验审美活动的基础经验是,审美活动必定以审美意识状态存在,因而无法脱离审美意识研究审美对象。
(一)审美经验的根源(记忆)1、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对审美经验根源的探讨,不可能局限于审美意识或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裂的格局,而应当是审美意识不可避免地要同审美对象一起纳入审美活动关系经验整体中探讨。
方法论前提形成的原因:1审美经验的意识状态十分容易将之等同于审美意识,从而进一步将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分离。
一个孤立摆在我们面前作为研究对象的审美意识似乎是先验的。
2如果我们将一个孤立的审美对象看成独立自主的先验客体,它就不但成为审美意识面临的先验对象,而且它很自然地理解为引起审美意识活动的根源。
2、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与心理基础3、审美经验的发生原始人从劳动工具中直观到自己独特于动物的人的本质时,会产生一种快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审美意识;与此同时,劳动工具也就不仅作为人的工具存在,而且为作为人的审美对象存在了。
4、审美经验的发展1生产劳动的分工状况制约规定着审美经验的分化独立状况。
实践方式的变化是审美经验发展的直接动因,而实践方式的变化取决于实践的分工。
2上层建筑对审美意识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
3艺术对审美意识的巨大促进作用艺术的出现,是审美意识独立和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飞跃,尤其是在强制性分工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现实审美受到严重限制的时候,艺术审美又成为人类审美主要的活动形4、审美对象对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1)审美意识可以经由艺术这种方式外化为新的审美对象——艺术品,从而促成新的审美意识的产生。
(2)艺术作品作为先行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大众审美个体面前,刺激其审美意识,从而出现了审美意识反映审美对象、被审美对象塑造培育的情况。
态。
5审美经验系统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审美经验是包含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的一个大系统(二)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记忆)1、审美心理结构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来看,实践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成果是两方面的:1造就了外在的人化自然,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2造就了在的人化自然,建构了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个体性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历史总体文化背景下的“积淀”的成果。
积淀:外在的社会生活结晶为在的审美感受,宏观的人类历史沉积为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
2、审美积淀积淀的三种主要方式:1生产积淀,它更多地塑造着人的感知觉方式,审美心理结构中最普遍、最大量的对节奏、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的感受,都由此而来。
2以巫术为主的原始文化积淀,它对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特别表现为审美形象—意象的制约,以及对想象力的刺激。
3以艺术为代表的日常文化积淀从巫术积淀与生产劳动积淀汇中发展起来的艺术,仍然不断地从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抽取、提炼出形式,返转来以对象化的形态使社会成员集中而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形式。
艺术成为从审美角度塑造个体心理结构,把社会总体运动化为个体心理感受最集中而有效的方式。
由上可见,生产劳动积淀是最根本性的积淀,这一结论不仅揭示了包括艺术积淀在的诸种派生于、根源于、后于生产劳动积淀等文化积淀的根源,而且它也指示了审美心理结构产生、发展与更新变化的动力机制基础。
3、审美感受特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审美感受的特性美感的特性:非认识而直觉地合规律性非意志(意欲)而直觉地合目的性基本特性的辨析:1、认识总是对具体的规律容的认识,这个意义上的认识及其规律容在审美积淀过程中已经被蒸馏了,所积淀于审美心理结构的是抽象而普遍的规律形式(表现为节奏感、对称感、均衡感),在此种意义上说,美感是非认识的,但美感对规律形式的普遍性把握却又对特定具体的规律有着包涵性与适宜性,因而美学又普遍地合规律性。
2、特定的意志欲望总是表现为具体有限的目的,这个意义上的目的同样在审美积淀过程中已经被蒸馏了。
审美感受是对特定目的欲望的排除,是对特定生存需要所规定的有限片面目的的扬弃,它获得了具有人类学性质的更高的目的性。
所谓的美感的非意欲的合目的性,是指千百代人目的欲望所升华积淀的普遍性目的亦即人类总体对个体价值定向,以期个体的美感能为族类整体选择和安排最好的东西,以期使现实事物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特征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性。
3、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在美感中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特定的审美感受(如匀称感与节奏感)4、审美直觉性的涵:A、直觉是快速瞬时的、当下即得的。
B、直觉不仅达到了一般理性水平,而且在快速反应、超前预感等方面超出于一般理性水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