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简介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大纲总学时:32理论课学时:24 案例教学课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程,用于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的能力。
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胜任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和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1、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2、能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3、能对利润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4、能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5、掌握偿债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6、掌握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7、掌握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8、掌握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9、掌握企业非会计报表信息的利用和分析;10、会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适用专业金融学专业。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第一章财务分析概论【教学目的】了解财务分析的有关概念,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财务报表的指标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节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财务信息第三节财务分析的程序和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财务分析的目的、内容和评价基准的含义;2、了解财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的主体和财务信息的内容;3、掌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资产负债表解读【教学目的】学会如何解读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资产负债表质量分析第二节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第三节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教学要求】1、了解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提供的信息内容,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局限性;2、掌握比较资产负债表和定比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3、掌握共同比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15041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32/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内容简介:绪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公共企业;管理内部要素;管理外部要素;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必修课本课程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探讨公共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凸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责任和市场化内涵;在介绍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明了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要素以及公共政策的一般规律和公共伦理的一般知识情况下,展示了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本课程还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两种趋势而做的企业型政府再造和电子化政府塑造中的经验,并对中国的政府再造问题提供了一些学术上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一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掌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具备公共管理学所覆盖的知识掌握能力。
教学重点:深刻把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涵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教学内容: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理论背景2、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是为提升学生英语学术能力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学术英语的基本要素,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2. 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学术演讲和学术讨论的能力;4. 提高学生学术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水平;5.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学术阅读:学生将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英文学术文献的基本技巧,包括提取主要观点、分析论证结构、辨识学术词汇等。
2. 学术写作:学生将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清晰的论点陈述、合理的论证结构、准确的学术用词和规范的引用格式等。
3. 学术口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学术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在学术场合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包括流利的语言表达、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自信的演讲技巧等。
4. 学术听力:学生将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取学术演讲和学术讨论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观点、获取关键信息和分辨听力材料中的学术词汇等。
5. 跨文化交流:学生将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规范和礼仪,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学术环境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1. 授课讲解:教师将通过示范和解释的方式介绍学术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教师将提供学术文章和案例供学生阅读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学术英语的要素。
3. 小组讨论: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4. 学术演讲:学生将进行个人或小组学术演讲,锻炼自己在学术场合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5. 视听材料:教师将使用相关的学术讲座录音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20110116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开课学院:经济管理系学时:32类别: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民族民俗,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国烹饪风味主要流派,中国的方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对联与古诗词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积累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理论考试的课程之一。
Course Code: 20110116Name of Course:Basic knowledge on tourism of ChinaSchool: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redit Hours: 32Required of Elective: RequiredPrerequisite:Introduction to TourismIntroduction:The Basic knowledge on tourism of China course is profess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required courses, in professional to 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course guide's personnel in the tour guide service process must have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the basic knowledge.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ese folk, China tourism geography,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a's four major religions, Chinese food culture, zhejiangtourism culture and zhejiang places of poetry travels couplets, etc. Through this course of study, and make students to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accumulate guide's personnel must have related knowledge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is also guide theory test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of the curriculum.二、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编号:20110116 6.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7. 课内总学时:323. 开课学期:学年四学期8. 实验/上机学时:04.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9. 执笔人:崔淼5. 考核方式:考试1.课程教学目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考取导游证的一门重要课程。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主题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进行设定,可以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能够发展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等能力。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相关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协作和公众演讲能力。
二、教学内容1、开篇活动:了解课程主题,设定学习目标。
2、基础知识:通过讲座、阅读和在线课程等方式学习课程主题的基础知识。
3、深入学习:通过案例研究、专家讲座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程主题。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期末展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公众演讲,展示所学知识和实践成果。
三、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讲座、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或实地中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在线教学:利用在线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辅助教学。
四、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中期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4、期末展示:学生小组的公众演讲展示,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相关领域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作为学习资料。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
3、实验室资源:提供实验室设备和软件,支持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专家和导师:邀请课程主题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主题。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共计16周,每周安排如下:1、第1周:开篇活动,介绍课程主题和学习目标。
2、第2-4周:基础知识教学,学习课程主题的基础知识。
3、第5-8周:深入学习,通过案例研究、专家讲座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程主题。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计算方法》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计算方法》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课程编号:201100112.课程名称:计算方法3.开课学院:数学课程组4.学时:325.类别:公共选修课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7.课程简介:《计算方法》全面地介绍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具体介绍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同时对这些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效果、稳定性、收敛效果、适用范围以及优劣性与特点也作了简要的分析。
内容包括引论、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方法、非线性方程求根、函数插值、函数拟合、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自治微分方程稳定区域的计算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并藉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Course Code:20110011Name of Course:Computational MethodFaculty: Mathematics Course GroupCredit Hours: 32Classification: Elective coursePrerequisite:Advanced Mathematics, Linear AlgebraCourse Outline:Computational Method induc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used i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oundly,and makes specific introduction to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t also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ness, stability, convergence effect, scope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ncludes introduction, method for solving linear algebraic equations, finding roots of nonlinear equations, function interpolation, function fitting, numer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numerical integration, numerical methods for initial value problem f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utonomous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stability calculations.Through various teaching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he basic idea. This course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ollow-up courses and engagment in engineering work.二、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编号:20110011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7.课内总学时:32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一学期 8.实验/上机学时:04.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9.执笔人:陈丙振5.考核方式:考查1.课程教学目的《计算方法》全面地介绍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具体介绍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同时对这些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效果、稳定性、收敛效果、适用范围以及优劣性与特点也作了简要的分析。
教学大纲包括哪几部分
教学大纲包括哪几部分教学大纲是一份全面规划课程的重要文档,它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
教学大纲的编写是为了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清晰的指导,使教学过程具备结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常情况下,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是教学大纲的开篇部分,旨在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介绍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此外,课程简介还可以提供学生所需的先修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在进入课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明确了学生应该在课程结束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目标的编写应该具体、可衡量且与课程内容相吻合。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列出主要的学习目标,并解释每个目标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明确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的要求,并为自己的学习制定相应的计划。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每个课时或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列出每个主题的标题和简要介绍,并指定相关的教材、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
此外,教师还可以说明每个主题所涵盖的关键概念和技能,以及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的学习成果。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部分描述了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实施方式。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介绍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教师可以结合讲授、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5. 评价与考核评价与考核部分说明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明课程作业、考试、小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评估活动,并解释每项评估的目的和评分标准。
通过明确评价与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在必要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辅导。
6.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部分列举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期刊文章、网站链接等。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资料,以丰富学习经验和拓宽知识面。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61T0080 课程名称:物理学I (Physics Ⅰ)学分: 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物理学专业和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理科和工科类的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高中物理课程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物理学Ⅰ、Ⅱ、Ⅲ是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
而物理学I更是基础之基础,也是本科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物理课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面向物理学专业和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理科类和工科类的本科生。
物理学Ⅰ的内容为力学介绍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阐明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在当前科技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和动力学、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及角动量守恒、万有引力,刚体力学、机械振动与波、狭义相对论以及流体力学基础。
(二)英文简介Physics I,II and III constitute the series of fundamental elementary courses for an undergraduate physics major.Furthermore,Physics I is the very first of the series. In general, physics is a subject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general laws of the Nature. This course is for physics majors and those wh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physics from oth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or schools.Physics I is about mechanics.It cover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fundamental laws of Newtonian mechanics.It will also briefly point o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cience subjects and show its applic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our everyday life. To be more specific, Physics I cover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point mass,conservation laws of mechanical energy, momentum and angular momentum, universal gravitation, mechanics of a rigid body, mechanical oscillations and waves, 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 and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物理学Ⅰ的内容为力学。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和艺术素养。
通过学习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创作理念、艺术家的意图,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判断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丰富他们的艺术阅读体验;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作品激发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本课程涵盖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在每个形式内以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作品为教学重点。
以下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 绘画-认识不同绘画形式和技法,如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学习分析绘画作品的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等要素;-欣赏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包括写实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等;-学习了解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 雕塑-了解雕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学习分析雕塑作品的形态、质感和空间感;-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包括现代雕塑、雕塑装置艺术等;-学习了解著名雕塑家及其代表作品。
3. 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音色等;-学习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学习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了解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4. 舞蹈-了解不同舞蹈形式,如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学习分析舞蹈作品的舞姿、舞步和编排结构;-欣赏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包括古典舞剧、现代舞作品等;-了解著名舞蹈家及其代表作品。
5. 戏剧-了解戏剧的基本要素,如剧本、角色、舞台美术等;-学习分析戏剧作品的故事情节、表演方式和舞台表现;-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戏剧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台艺术等;-了解著名戏剧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欣赏、实践等相结合。
教师将通过举例、比较、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中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 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层次
-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方法和教具的运用
- 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学生个性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 包容性教育与差异化课堂的构建。
我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我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课程主题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 理解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 掌握课程主题的应用方法。
-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3.1 课程主题概述- 主题背景介绍- 主题的重要性- 主题的应用领域3.2 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概念定义- 理论框架介绍- 相关理论和模型3.3 应用方法- 方法概述- 实施步骤- 注意事项4. 教学方法-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
-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和项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 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案例分析报告。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6. 参考教材和资源- 教材:列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献和资料。
-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博客和论坛。
7. 课程时间安排- 课时:总共多少课时。
- 上课时间:每周的上课时间和地点。
8. 课程负责人和助教- 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安排和教学。
- 助教:协助课程负责人,负责课堂管理和作业批改。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课程负责人或助教联系。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课程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教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必须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自觉地坚持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原则,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好这些课程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育学理论,也有助于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得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可适时组织学员开展自讲、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数学》课程简介
061B0060 高等数学 4.0
Higher Mathematics 4-0
预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大学文科本科生
全书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主要内容。
介绍初等微积分、线性代数简介、概率统计初步等三部分内容。
The course contains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probobility and statistics.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一册,姚孟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等数学习题课28讲》,苏德矿、吴明华、卢兴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061B0060 高等数学 4.0
Higher Mathematics 4-0
预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大学文科本科生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特点、方法、思想、历史及其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应用与地位有大致的认识,获得合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进而增强对科学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的理解。
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
二、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微积分(48学时)
(一)函数、极限、连续(12学时)
1. (2)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存在定理。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性,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与图形,初等函数的概念。
2.(8)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两个重要极限。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3.(2)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单侧连续性。
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反函数的连续性(不加证明)。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利用连续性计算极限。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重要性质:有界性定理、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不证)。
(二)一元函数的微分学(12学时)
1.(8)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单侧导数。
函数的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求导法,初等函数的导数及基本导数公式表。
高阶导数的概念,高阶导数的计算。
2.(4)微分的概念,几何意义。
微分的运算法则。
利用微分作近似计算。
(三)一元函数的积分学(22学时)
1.(8)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运算法则,基本的积分公式表。
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有理函数的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2.(6)定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及物理意义。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包括积分中值定理)。
变上限的定积分及其求导定理。
牛顿--莱布尼兹(Newton--Leibniz)公式。
3.(4)定积分的计算,换元积分法。
4.(4)定积分的应用:定积分应用的微元分析法,几何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利用横断面计算立体的体积)与物理应用举例(变力作功,液体的静压力,[直杆的引力]等)。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计算,弧长微分公式。
第二部分线性代数(22学时)
(一)矩阵(8学时)
1.(2)矩阵的概念,包括行向量、列向量、转置矩阵等。
2.(4)矩阵的加、减、乘法运算,特别注意两个能进行乘法运算的矩阵需要满足的条件。
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
3.(2)简单应用,用矩阵表示方程组。
(二)行列式(10学时)
1.(4)二阶、三阶、四阶行列式的定义,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2.(2)行列式的5个简单性质。
3.(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利用行列式的5个简单性质熟练计算四阶行列式。
4.(2)克拉默法则,计算方程组的解;判别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无非零解。
(三)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4学时)1.(2)同解的概念;利用消元法求解方程组。
第三部分概率统计初步(30学时)
(一)预备知识(2学时)
1.(2)掌握加法、乘法原理;理解排列、组合概念。
(二)随机事件的概率(18学时)
1.(4)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基本事件的概念。
随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概率的统计定义。
2.(2)古典概型的定义,计算古典概型下的概率。
几何概型。
3.(2)公理化体系下的概率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利用概率的基本性质求概率。
4.(4)概率的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页斯公式。
5.(4)相互独立的概念。
重复独立试验、二项概型(伯努利概型)。
应用伯努利概型
求概率。
(三)一元正态分布(10学时)
1.(2)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连续型的随机变量;分布密度函数的定义。
2.(2)元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标准的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3.(2)一元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的定义;性质;查表。
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4.(4)正态分布的简单应用。
The course trains students to have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 methods, thoughts, hist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higher mathematics. It provides students rational and proper knowledge structure to adapt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ean time, the course also provides them some mathematical base for further study.
Part 1 Calculus
Chapter 1 Function, limit, continuity (12 hours)
Chapter 2 Differentials of one variable (12 hours)
Chapter 3 Calculus of one variable (22 hours)
Part 2 Linear algebra
Chapter 1 matrices (8 hours)
Chapert 2 determinant (10 hours)
Chapter 3 solution of linear equations (4 hours)
Part 3 Preliminary of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Chapter 1 Preliminary (2 hours)
Chapter 2 Probability of random event (18 hours)
Chapter 3 Normal distribution of one varible (10 hours)
三、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四、相关教学环节安排: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适当上习题课。
五、考试方式及要求:期中考试由教师自行安排;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阅卷。
闭卷考试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一册,姚孟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等数学习题课28讲》,苏德矿、吴明华、卢兴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