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案设计(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材第97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
主题图的课件,视频投影,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8+2=9+4=9+5=7+3=
9+6=8+7=6+4=10+8=
2.看卡片口算。
8+3=7+6=6+5=8+6=
8+8=
7+5=8+4=7+7=6+6=
7+4=
3.口算小试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2=5+6=9+3=8+7=
6+7=
2+9=6+5=3+9=7+8=7+6=
4.看图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电脑出示)
1.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一共15人。7+8=15(人)
(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15人。9+6=15(人)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视频投影出示)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3.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四思维训练
1.听老师读题,学生试做。
在学校甬路两旁种树,左边种8棵,右边种的和左边同样多,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填空。
(1)8+( )=7+( )
(2)9+( )=8+( )
(3)6+( )=8+( )
(4)10+( )=8+( )=9+(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7+7=14或8+6=14
2.8+6=14或9+5=14
3.7+7=14或8+6=14
思维训练
1.8+8=16(棵)
2.(1)8+(7)=7+(8),8+(5)=7+(6)等;
(2)9+(8)=8+(9),9+(4)=8+(5)等;
(3)6+(8)=8+(6),6+(4)=8+(2)等;
(4)10+(8)=8+(10)=9+(9)等。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三
2.13136111214153111215 10
板书设计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一共15人。8+7=15(人)
(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15人。9+6=15(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材第98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三的第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已知用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求原来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主题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一填。
2.看图列式。
3.口算。
6+3=9+5=2+5=9+8=
9+7=5+5=9+6=9+4=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6主题图。
1.看图列式。
(1)认真观察,说图意。
(2)怎样列式能解决“原来有多少个”的问题?
学生答,老师板书:7+5=(个)
2.探讨算法。
小组合作利用圆片讨论怎样计算。
老师在听汇报时板书:7+5=个)
3.老师说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8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的第5题。
3.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
四思维训练
1.一(1)班有老师1名,男生9名,女生8名,一(1)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名)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5=9+()9+5=9+()+()
3.练习二十三的思考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8+6=14
2.7+6=13
3.6+8=14
思维训练
1.9+8=17
2.9+1+5=9+69+5=9+1+4(答案不唯一)
3.9+5+1=15(人)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三
4.<<>><=
6.8+8=16
7.16101113124
板书设计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7+5=
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已知条件就是题中给的内容,未知条件就是所
求问题。
半文半图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先通过看图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根据已知条件
和问题确定计算方法。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第98页例6,是“用数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设计说明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