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
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探索
![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114cd0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4d.png)
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探索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地铁在城市交通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通八达的地铁线网将乘客送至城市的各个角落。
作为地铁线网的核心枢纽,地铁车站普遍位于城市繁华地段,车站设计不仅要方便人员出行,还要做到与城市建设完美融合,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
基于该设计理念,越来越多的地铁车站选择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建设,站城一体化发展,地铁车站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城市商圈、文化中心等。
因此,研究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铁;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结构是由地铁地下车站和地面建筑共同组成的新型结构形式,因此,在地铁设计上,应当将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纳入城市景观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并体现出整个城市的总体风格,把握整个城市的内在特征及区域文化精神,结合整体的线路主题进行统筹考虑,达到为城市形象服务的目的。
同时,由于地铁出地面建筑一体化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建成后人流量比较大,一旦考虑不周,设计不合理,就会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所以,本文对地铁出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项目概述我市地铁1号线项目,地铁车站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已投入运营使用。
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对地铁车站与附属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资源共享、紧密衔接,使得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实现集约化和高效化.与传统的单体车站结构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结构同时涉及地铁地下建筑结构和地面建筑结构,一体化结构空间效果显著。
地面附属建筑一体化结构具有形式复杂、空间尺度大、安全隐患不易发现且修复难度较大等特征。
2影响出地面附属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的因素2.1街道景观出地面元素概况本案例项目目前道路上出地面元素主要有公交站台、箱变、交通标识、灯具等,经调研,颜色主要以灰色及深棕色为主,颜色较为内敛、低调、沉稳。
因此,结合城市出地面元素所采用的既有色彩,本次出地面附属建筑设计方案沿用灰色为主色调。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e797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1.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是指地铁线路穿过地面时所建设的站点的建筑设计。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兼顾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
地铁站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首先要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包括便捷的换乘通道、宽敞的站台和合理的出入口等。
作为城市的建筑物,地铁站的设计也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城市的特色和美感。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站点的功能布局。
地铁车站通常包括进站层、站台层和出站层,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布局,以便乘客顺利进出站,并且减少人流拥堵的可能性。
还需要考虑站厅、候车室和出入口的位置和大小,以便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安全和紧急疏散。
地铁车站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包括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方面。
建筑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安全出口,并且考虑到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径和速度。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关注节能和环保。
地铁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
在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使用节能材料、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措施,并且配备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注重人性化设计。
地铁车站通常是人们进出城市的重要节点,因此设计师应关注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应考虑乘客的行李携带需求,在设计中增加行李放置区域;考虑站台上的座椅和候车区的设计,以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需求,在设计中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是兼顾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考虑功能布局、关注安全和紧急疏散、关注节能和环保、注重人性化设计等。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创造美观、舒适、安全、便利的地铁车站建筑的满足乘客和城市的需求。
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方案
![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77e9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2.png)
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方案一、背景介绍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建设对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地铁工程中的车站附属结构更是地铁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乘客出入地铁站的便利程度,还关系到整个地铁工程的安全和舒适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大重点。
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地铁车站附属结构往往面临着规划不足、设计不合理、施工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铁工程的建设进度,还影响着地铁工程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地铁车站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本文将围绕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地铁工程车站附属结构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设计原则1、人性化设计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乘客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程度。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乘客,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出入口和安全的通道。
同时,在设计人行通道和出入口时,还应该考虑到乘客的心理感受,避免给人一种压抑和疲惫的感觉。
2、通风和透光地铁车站附属结构应该合理设计通风和透光设施,为乘客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光照环境。
这不仅能改善车站的气候环境,还能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减少人员拥堵和安全隐患。
3、便捷安全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乘客在出入口和通道间的转换时间,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速度。
同时,在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到乘客的安全问题,设置合理的通行标识和紧急疏散通道,以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离开车站。
4、美化景观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城市道路和建筑环境中,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景观的宜人性。
这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还能减少市容噪音和改善城市环境。
5、绿色环保地铁车站附属结构的设计应该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方案
![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960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c.png)
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方案地铁车站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涉及到车站主体结构和附属结构的施工。
附属结构主要包括站台、通道、出入口、电梯、扶梯、站台屏蔽门等。
本文将针对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站台施工方案是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站台的施工需要考虑到站台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参数,以及站台下方的隧道结构。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形成承载能力强、平整度好、防水性能好的站台结构。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可以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通过预制构件的使用,加快施工进度。
其次,通道的施工也是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通道连接着车站主体结构和站台,是乘客进出车站的主要通道。
在通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条件和交通流量合理选择施工方式。
一般来说,通道的施工采用地下隧道的方式,可以减少地面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保证通道的平整度和防水性能,以及通风、照明等设施的合理设置。
除了通道,出入口的施工也是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关键的一环。
出入口是乘客进出车站的重要通道,也是车站与周边环境的重要接口。
在出入口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土方开挖、结构施工、装修等多个环节。
在土方开挖方面,需要采取适当的开挖方式,避免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在结构施工方面,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保证出入口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装修方面,需要注重美观和舒适性,提供良好的乘客体验。
另外,电梯和扶梯的施工也是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电梯和扶梯是方便乘客出入地铁车站的重要设施,也是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者的重要出行工具。
在电梯和扶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体来说,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载重能力、运行速度、故障排除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根据乘客流量和站台空间等因素,合理确定电梯和扶梯的数量和位置,以便乘客快速、便捷地进出地铁车站。
最后,站台屏蔽门的施工也是地铁车站附属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d209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c.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铁地上车站作为地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技术在提高乘客出行体验、增强城市形象、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的特点进行浅析,以期为地铁建设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结构和材料的多样性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技术特点之一在于其结构和材料的多样性。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需要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站点周边的环境和城市形象,因此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目前,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拱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而在材料选择上,则有混凝土、玻璃、金属、石材等多种材料的运用。
这些多样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使得地铁地上车站建筑可以根据站点特点和城市环境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
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推广,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中注重绿色节能已成为一种潮流。
在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中,注重绿色节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优先考虑环保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加入节能设计,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技术手段来降低能耗等。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也有较强的设计需求。
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铁地上车站建筑也不例外。
通过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地铁地上车站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度,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三、安全和便捷的出入口设计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中,安全和便捷的出入口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地铁地上车站常常需要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商业综合体等相连,因此出入口的设置十分重要。
在出入口设计中,需考虑通行效率、紧急疏散通道、无障碍设施等多种因素。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8f132ef227916888586d71a.png)
科技与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河北地下空间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张路佳摘要:地铁建设中,地铁站点大多位于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的城市中心区域,其周边建筑物已经成型,不具备与地铁结合的条件,地铁附属地面亭只能作为单体建筑设计,而其功能要求又使其建筑风格难于融入城市景观,如何妥善处理地铁车站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一直是地铁设计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一部分车站建于正在开发或者规划尚未实施的区域,这一类区域存在与地铁合建的条件,那么在设计时,就应首先考虑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这将极大地改善地铁附属地面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建筑的融合。
但如何将一体化概念落到实处,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周边建筑;融合策略随着城市发展,地下轨道交通日趋完善,地铁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商业建筑应结合设计,将地铁人流直接或间接引入商业建筑,可增加商业收入,方便市民生活,大幅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商业建筑相关受益单位也会加大投资建设商业建筑内的地铁设施,解决地铁部分基础设施投入,互利共赢;同时商业建筑地面功能与地铁站地下功能结合,也能更有效利用地面空间,集约用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整合地上建筑,控制城市风貌。
因此,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原则(1)功能实现原则。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通道功能的实现,方便乘客进出,这也是地面附属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协同设计原则。
因地铁设计与周边设计不能同时进行,对于已有建筑或已有地铁设施,地铁设计与周边建筑分属不同产权部门和运营部门,设计过程中需紧密配合,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3)一体化设计原则。
尽可能在地铁规划初期对地铁沿线地块建筑及景观风貌进行相应控制,最大程度避免建筑工程的拆改,减少不必要浪费。
地铁建设是为给市民创造更便利的出行条件,而一般地铁线路分布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因此地铁建设期间会对城市地面建设产生一定干扰,为降低这种不利影响,需要对地铁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论证,以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
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
![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2a70f16b7360b4c2e3f6459.png)
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摘要:文章从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外观设计出发,基于城市的景观概念,着重阐述了地铁车站地面风亭的建筑布置形式、外观设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合的方式、方法。
阐述了笔者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思路,并提出了风亭布置适用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初步的解决问题思路。
关键词:地铁车站地面风亭城市景观结合1 概述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出入口、风亭等)布置形式,受到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受站址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
应综合考虑线网和线路条件、道路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疏解条件、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车站的施工工法、站址范围内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影响因素。
并结合车站的不同特点,在满足地铁车站使用功能和运营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布置形式。
目前国内由于气候条件、温湿度和车站的规模等因素,地铁车站一般设有3~4个车站风亭。
地面风亭为防止雨雪、灰砂、地面杂物等被风吹入通风道内,并从安全考虑,一般设有顶盖及围护墙体,通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不小于2m,并且为避免串风,进风及排风口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5m。
因此一般地下车站的组合式高风亭的体量相当巨大,高度接近或超过10m,对周边的环境及城市景观影响很大。
为此,本文通过对我院作为总体设计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中最直接体现城市形象这一窗口功能的一个分项工程: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布置形式的分析研究,探讨与1号线部分车站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地面风亭合理、可行的布置形式。
2 成都地铁1号线工程概况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升仙湖至世纪城段)呈南北走向,贯穿成都市城区的南北,为南北方向主干线,串联了城市新老城区中心和南北两端新发展区。
该工程北起红花堰站北端,然后向西折向站北一路,向南下穿火车北站铁路站场后,沿人民北、中、南路及其南延线南下,出火车南站穿南延线与三环路立交桥进入南都西路,并沿南都西路,经三环路、行政中心和孵化园后,向东穿过外环高速公路折回人南延线,南止于新会展中心,线路全长18.5km,全部为地下线。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0c8e1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0.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是指在城市地下铁路网中,位于地面上的车站建筑的设计技术。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形适应性: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要充分考虑周围的地形和环境特点,在设计上应该与周围的建筑和道路相衔接。
在地势高低变化较大的地方,可以采用斜坡或梯级的形式连接地下通道和地面。
地上车站建筑的设计还应根据周围环境,如公园、广场或街道等,合理选择建筑风格和材料,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2. 安全性:地铁地上车站建筑是一个密闭的空间,要考虑到乘客的安全。
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火灾、地震等意外情况的发生,采取相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如紧急出口、消防设备等。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还要考虑到人员疏散的流线和通道设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
3. 交通效率: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要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流量,并在设计上做到高效便捷。
在站厅和站台设计上,应合理设置出入口和扶梯等设施,方便乘客进出车站。
在站台和站台换乘通道设计上,应考虑到乘客的流线和换乘需求,合理设置通道和标识,确保乘客能够快速换乘和找到正确的方向。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车站周边的道路交通流量,合理设置站点进出口,确保与周围道路的衔接和交通组织。
4. 环境友好性: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在设计上应注重节能和环保,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减少能耗和碳排放。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还可以通过绿化、采光和通风等手段,改善车站内部环境质量,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安全、交通效率和环境等因素,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和舒适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这样才能建造出安全、高效、美观、环保的地铁地上车站建筑。
地铁车站附属施工方案
![地铁车站附属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bdc9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4.png)
地铁车站附属施工方案在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中,地铁系统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铁车站的附属施工方案,是指在地铁车站周边进行的相关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旨在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施工内容1.人行通道建设:在地铁车站周边设置人行通道,便于乘客出行和换乘。
通道应考虑行人流量、安全性和舒适度,符合无障碍通行标准,规划有不同出入口方便乘客进出。
2.停车场建设:在地铁站附近建设停车场,解决乘客自驾车辆停车问题。
停车场应具备足够停车位、安全设施和便捷出入口,方便乘客停车后乘坐地铁。
3.公共设施改善:改善和扩建地铁站周边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厕所、出租车候车点、自行车停放点等,提升周边环境和服务水平。
二、施工原则1.安全第一:施工过程中要始终以乘客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为优先考虑,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标准,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和施工现场管理。
2.规划科学:施工方案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地铁线路规划,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一致,充分考虑地铁站运营需求和乘客出行便利性。
3.环保节能:施工过程中要注重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和粉尘排放,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和材料。
三、施工流程1.方案设计:根据城市规划和地铁站运营需求,制定附属施工方案设计方案,包括人行通道、停车场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结构设计等。
2.审批批复:提交设计方案申请批复,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施工方案符合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要求。
3.施工实施:组织施工队伍,按照设计方案和规定施工流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施工安全。
4.竣工验收:施工完成后,进行竣工验收,确认工程质量合格,设施功能完好,正式投入使用。
四、施工效果经过附属施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地铁车站周边的人行通道、停车场和公共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和完善,乘客的出行体验得到提升,地铁站的服务品质和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改善,推动城市交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
地铁附属工程施工
![地铁附属工程施工](https://img.taocdn.com/s3/m/082289a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e.png)
地铁附属工程施工一、前言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工程施工,其中地铁附属工程施工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地铁附属工程是指地铁线路、车站等主体工程以外的各项配套设施及相关建筑工程。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附属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地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使用。
因此,地铁附属工程施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地铁附属工程施工的内容1.地铁站站台和站厅建设地铁站是地铁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台和站厅的建设是地铁附属工程的重点之一。
站台建设主要包括站台地面、站台边界、站台屏蔽门等的施工;站厅建设主要包括站厅地面、站厅吊顶、站厅墙面等的施工。
站台和站厅的建设需要符合地铁设计标准和要求,保证乘客安全和舒适的乘坐环境。
2.地铁通风系统建设地铁通风系统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和乘客舒适的重要设施。
通风系统主要包括地铁隧道通风、车站通风等。
地铁隧道通风施工需要考虑地下空间有限、通风设备布置复杂等因素,确保通风设备的合理布局和运行效果。
车站通风施工需要考虑车站空间狭小、人流密集等因素,保证通风系统运行效果和乘客舒适度。
3.地铁照明系统建设地铁照明系统是地铁运行和乘客出行的重要设施。
照明系统主要包括车站照明、站台照明、通道照明等。
地铁站车站照明需要考虑车站空间复杂、灯具安装高度等因素,确保照明效果和节能环保。
站台照明需要考虑乘客安全和舒适度,保证站台照明亮度和效果。
通道照明需考虑人流密集、步行安全等因素,确保通道照明明亮和舒适。
4.地铁消防系统建设地铁消防系统是地铁安全运行和乘客紧急疏散的重要设施。
消防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疏散指示系统等。
火灾报警系统需要确保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并报警火灾隐患。
消防喷淋系统需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灭火效果和乘客安全。
疏散指示系统需要确保系统的清晰度和指引性,帮助乘客快速疏散。
5.地铁排水系统建设地铁排水系统是地铁地下工程施工和运行的重要设施。
211109394_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探究
![211109394_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14a83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b.png)
1周边建筑与地铁站地面建筑融合的必要性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一般由垂直电梯、出入口、冷却塔、排风亭等结构组成。
这类地面附属建筑与地下车站设施在地铁稳定运行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附件设计,不仅需要外形美观,还应符合周围地块的建设规划要求,以及施工建设和运行中的环保、消防、文保要求。
由于地面附属建筑处于地上公共空间内,其设计风格、建设方案会直接影响城市景观规划。
所以,建设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时,还应考虑其与周围建筑物的融合[1]。
1)通过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围建筑物的融合,相关人员不仅可以将其渗透在城市形象设计中,与周边建筑共同作为城市文化窗口,展示城市形象特征,促进城市交通轨道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还能将城市交通附属工程、城市建筑功能充分融合,一体化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中运营、空间、交通等方面的设计问题,打破公共空间实体设计的传统思路。
2)将周围建筑与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相互融合后,可通过二者的一体化设计完善该区域的建筑功能。
比如,将地铁站与周围商业建筑联合设计后,可直接将车站内的人流引进商业区,在提高人们生活、购物便捷性的同时,还能促进消费,助力城市经济建设。
3)二者的融合设计同样有助于整合地上空间资源,有效疏散该区域的人流量,并通过与周围建筑的联合设计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周围建筑对附属建筑设计的制约情况。
但是对于普通城市建筑、地铁轨道交通工程,其产权归属、审批单位、建设主体会有着较大差异性,在融合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及其周边建筑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在遵守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规范的前提下,联合对该类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作者简介】常亮(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探究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bordinate Buildings on the Ground ofSubway St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常亮(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CHANG Liang(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Development Group Co.Limited,Suzhou 215000,China)【摘要】结合某地铁站建设项目,对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围建筑融合设计的必要性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地铁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相互融合、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ca10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f.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地铁地上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技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对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一、空间布局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空间布局。
地铁地上车站一般需要与城市道路、人行系统等周边环境进行融合,因此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一体化。
在站台、售票厅、换乘通道等功能区域的布局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效率和乘客舒适度。
在这一点上,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需要兼顾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人性化设计等多重因素,以实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二、结构设计地铁地上车站的结构设计具有承重、抗震、通风等特点。
首先是承重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站台、售票厅、换乘通道等区域所需的承重能力,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抗震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采用符合地震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体系,以提高地铁地上车站的抗震性能。
最后是通风设计,在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车站内部的通风系统,以确保车站内空气流通和乘客舒适度。
三、材料选用地铁地上车站的材料选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符合防火要求的建筑材料,以确保车站内部的火灾安全。
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建筑材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是建筑材料的维护性能,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中需要选用易于维护和清洁的建筑材料,以确保车站的长期使用效果。
四、节能环保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具有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节能环保等特点。
在今后的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技术,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设施。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分析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6814f643323968001c9263.png)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分析1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概述地铁车站多为地下车站。
车站建筑主体(站台、站厅、设备用房、风道)埋于地下,乘客只能接触到车站内部空间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不能直观地看到车站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造型。
地下车站只有出入口和风亭为地面建筑。
地面车站较为少见,一般用于远离城市主城区的起终点站。
站台埋深较浅,站厅设置在地面上。
高架车站站台设置于高架结构上,与高架桥联通。
其特点是整个车站建筑架于空中,与一般的地面民用建筑一样,能直观地看到车站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造型。
2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站位选址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的首要工作,就是搞好站位选址。
站位选址要通过人工勘察和卫星扫描,对站位选址要结合城市的长远规划,对地形地貌、能源供应、环境影响、客流状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估计。
2.2车站类型在对车站类型进行选择的时候,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站位选址的影响,而车站选型工作又直接决定了地面建筑物的形式。
如果车站位于地下,那么地面的建筑主要以风亭和出入口为其附属建筑,如果车站在地面上或者是高架车站的话,那么车站建筑则主要以出入口通道、车站主体以及风亭为主。
2.3周边环境地铁车站常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周边建筑林立,用地紧张。
由于地铁出地面建筑为永久性建筑,需要结合周边的空间环境,在满足各类规范要求,保证地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造型美观、功能便利、投资经济合理的建筑方案。
3具体的设计技术措施分析 3.1出入口建筑物的设计和风亭建筑的设计地铁车站的出口和进口是主要的建筑,无论从利用上,还是确保地铁高效运行以及地铁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关系非常紧密的因素。
进口的设计要满足客流不能太拥挤,出口不能太长。
设计过程要对入口建筑物的体量充分考虑。
一般的出口建筑和入口建筑的体量标准来源于出入口的宽度,这要根据日常的客流量确定,出口和入口楼梯的宽度是由客流疏散状况决定的,扶梯的数量多少是根据服务能力配备的,扶梯和楼梯的宽度之和就是出入口建筑需要的宽度。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探讨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9e17b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2.png)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探讨1. 引言1.1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重要性地铁车站地面建筑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是乘客进入地铁站的第一印象,其设计风格和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一个精心设计的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能够为城市增色不少,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吸引游客和市民的目光。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设计对城市的整体交通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布局、通道设计、出入口设置等都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地铁运营效率。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设计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科学规划,以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1.2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设施,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可以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通过设计的创新和巧妙,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一个优雅、现代和具有特色的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可以让城市更具魅力和活力,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水平。
城市的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还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城市规划的特点。
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和实践,可以在地铁车站地面建筑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城市精神,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为城市增添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的创新和优美也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游玩,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不容忽视,应该注重其对城市形象的积极影响,打造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2. 正文2.1 地铁站地面建筑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地铁站地面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铁站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文化特点都会对地铁站地面建筑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考虑到地铁站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地铁站地面建筑设计需要与周围的交通网络和城市规划相协调,以确保交通流畅和城市形象统一。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284f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4.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地铁地上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其建筑设计技术特点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其技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空间利用效率高地铁地上车站通常位于城市繁忙的交通要道,站点周边用地紧张,因此车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利用的效率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的候车和换乘需求,通常需采用多层立体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垂直空间,使得站台、候车区、商业区等功能得以统筹布局,以达到最优化的空间利用效果。
2. 安全性能要求高地铁地上车站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能要求特别高。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紧急疏散通道、应急出口、防火防爆设计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离开车站。
对于车站的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车站在遭受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灾害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和安全稳固。
3. 节能环保设计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需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和资源利用率,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设备和系统设计上也需要采用节能技术,如智能照明系统、高效空调系统等,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4. 适应多种功能需求地铁地上车站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地标和公共空间。
车站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多种功能需求,既要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城市形象的展现和公共空间的舒适性。
设计师需要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兼顾乘客的舒适感、公共艺术品的装置、绿化景观的布置等方面,以打造一个集交通便利性、城市美观性和公共空间舒适性于一体的地铁地上车站。
1. 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天宫院站天宫院站是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的地铁地上车站,该站采用了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幕墙、双向透光、自然采光、绿色节能等设计技术,使得车站在满足了交通运输功能的还具有较高的美观性和舒适性。
地铁2号线地面附属设施及地下大空间情况
![地铁2号线地面附属设施及地下大空间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b8dcac06581b6bd97f19ea43.png)
地铁2号线地面附属设施及地下大空间情况:
高铁苏州北站→大湾→富元路→蠡口→徐图港→阳澄湖中路→陆慕→平泷路东→平河路→苏州火车站→山塘街→石路→广济南路→三香广场→劳动路→胥江路→桐泾公园→友联→盘蠡路→新家桥→石湖东路→宝带桥南
1、大湾站——地面附属用房
大湾站的地面附属用房位于车站东侧,共4层。
2、富元路站——地面附属用房
富元路的地面附属用房位于富元路与采莲路交叉口,2层至4层用于商业用房。
3、蠡口、徐图港、阳澄湖中路均有地面附属用房,均由南京金轮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
经营管理。
4、陆慕站——地下大空间
陆慕站的地下大空间位于位于齐门北大街,总面积3943。
5、石路站——地下大空间
本项目地处繁华的石路商圈,新苏天地、石路国际等大型商场齐聚,商业氛围浓厚。
现由南京金轮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6、广济南路站——同一号线
7、三香广场站——地下大空间
本项目位于三香路,为下沉式广场,周边以酒店、商务办公区以及居民住宅区为主。
现由南京金轮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8、盘蠡路——地下大空间
盘蠡路地下大空间位于吴中区宝带西路,现由南京金轮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初探城市地铁站点附属景观空间设计方法论指引及应用
![初探城市地铁站点附属景观空间设计方法论指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7854399ec3d5bbfc0a7478.png)
初探城市地铁站点附属景观空间设计方法论指引及应用彭嘉琪(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作为现代都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地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与之相对衍生的附属景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加强地铁地面出入口周边景观空间营造,系统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以及时间成本,本文结合广州地铁八号线地面出入口附属景观用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满足站点景观的功能性、美观性下,根据不同站点的特性提供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论进行指引。
关键词:地铁站点;景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论中图分类号:TU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20-0017-020引言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剧增,地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而城市快速修建地铁对于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铁车站及周边功能场所多样,地铁出入口地面建筑以及附属的景观绿化设计,是展现城市人文景观和城市面貌的重要媒介[1]。
然而,基于广州地铁八号线的实地调查,发现过快的地铁修建,部分站点都忽视了其外部周边环境空间的打造,同一条地铁线上不同站点出入口地面景观缺乏了整体的景观统筹布局,整体的景观品质参差不一。
因此,在过快的城市基建下,如何基于时间管控、土地资源、成本控制以及满足景观空间设计需求下,根据不同站点的标准差异化,系统性地整合沿线地铁站点附属景观空间设计方法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
1沿线站点景观建设现状广州地铁八号线是广州第8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其西起于文化公园,已于2005年12月28日全线通车。
于2019年,北延线,俗称“八北北线”,从凤凰新村站至文化公园站正式运营开通。
根据实地调查,沿线站点地面出入口附属景观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沿线站点景观建设标准不统一。
基于广州地铁八号线沿线实地调查,站点地面出入口景观施工细节标准不统一。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7dc5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9.png)
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技术特点浅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愈加突出,建设高效、舒适的地铁系统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为地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站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些设计中,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尤其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技术特点的角度,对地铁地上车站建筑设计进行浅析。
一、自然采光地铁地上车站为了让乘客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不只是建筑本身的形态和风格,还要关注自然采光。
因为自然采光可以打破人们对地下空间阴暗、压抑的印象,让车站变得更为明亮、通透。
另外,自然采光也能提高舒适度,使人感到更加舒适和愉悦。
二、通风另一个技术特点是通风。
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方案中,必须充分考虑通风问题。
因为地铁车站的使用量较大,而且地下空间比较封闭,车站内空气会变得不流通,甚至有异味。
而通风对于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能够提高车站内空气质量,同时还能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空气环境。
三、紧凑型设计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方案要做到紧凑型设计。
在紧凑性方面,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空间的利用率,并且要充分利用建筑高度和横跨道路或铁路线的可能机会,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物占地面积,实现空间的紧凑和优质。
四、多重出入口设计另一个关键技术点是多重出入口设计。
地铁地上车站为了方便乘客出入,必须设置多个出入口。
同时,不同出入口之间需要保持合理的布局,以保证交通的高效和顺畅。
在多重出入口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有手推车等大型物品需要顺畅通行,因此需要保证通道宽度和高度的设计。
五、独特的艺术风格建立在上述技术特点基础之上,地铁地上车站的设计方案中还需要注重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为地铁地上车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交通设施,它也是城市政府展示城市品位的重要场所之一。
因而,设计方案中注重艺术感和设计美学,符合城市整体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能够突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城市特色和形象。
总结来说,地铁地上车站的建筑设计方案中,技术特点十分重要。
关于地铁车站附属结构设计研究探讨吕超
![关于地铁车站附属结构设计研究探讨吕超](https://img.taocdn.com/s3/m/26a013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e.png)
关于地铁车站附属结构设计研究探讨吕超发布时间:2021-09-30T06:36:56.251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4期作者:吕超[导读]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我国现代化都市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其中地铁作为最为重要轨道交通方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地铁车站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与地上建筑物大为不同,而国内目前关于地铁抗震的研究现状,还是缺少系统有效的地铁车站抗震计算方法。
研究表明,由于地下土体的约束影响下,相比地上结构抗震性能,地下结构情况较为优异,发生地震时收到损害较轻。
本文较为系统的讨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并进行分析比较,为之后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的参考及有益的建议。
吕超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设计院上海 200000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我国现代化都市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其中地铁作为最为重要轨道交通方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地铁车站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与地上建筑物大为不同,而国内目前关于地铁抗震的研究现状,还是缺少系统有效的地铁车站抗震计算方法。
研究表明,由于地下土体的约束影响下,相比地上结构抗震性能,地下结构情况较为优异,发生地震时收到损害较轻。
本文较为系统的讨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并进行分析比较,为之后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的参考及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地铁车站;附属结构;SAP2000进年来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人们出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地面交通正处于一个逐渐变得饱和的时期,人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地下的空间上。
地铁线路作为现在全国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内的主要轨道交通服务方式之一,缓解了大都市繁重的轨道交通任务的压力,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公共空间尤其是在整个现代化的城市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利用,已经逐步发展到并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铁地面建筑设计研究
![地铁地面建筑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9aa31fd15abe23482f4de4.png)
地铁地面建筑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铁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铁的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研究了地铁地面建筑的设计及其特点。
并给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负荷急剧上升。
地铁作为一种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一、地铁车站概述分析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涉及的系统专业众多,线路、限界、轨道、环控、给排水、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FAS、BAS及屏蔽门等。
车站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合理整合利用空间,使各专业系统功能更好地发挥,使乘客有舒适的乘车环境。
地铁标准站设计通常由车站主体建筑、附属建筑组成,附属包含出入口通道、风道及地面风亭3部分组成。
地铁车站按照车站埋深可分为三大类,由下到上依次为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
目前新设计的地铁车站多为地下车站。
车站建筑主体及部分附属(站厅及站台公共区,站厅及站台设备管理用房区)埋于地下,乘客使用的空间为出入口地面厅及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不能直观地看到整个车站建筑的体量。
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地面厅为地面建筑部分,冷却塔及地面风亭为地面构筑物。
地面站较为少见,一般用于远离城市主城区的起终点站,站台设置在地面一层,站厅设置在地面二层。
高架站站台与高架区间联通,站厅层一般设置于地面一层;也有的设置与地面二层,地面一层为设备层。
地面站及高架站其特点是整个车站建筑位于地面建筑,能让人们直观地看到车站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造型。
二、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影响原因分析1.场地站位选择在确定地铁车站位置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
车站选址应与区域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现有交通布局充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铁车站地面附属建筑摘要:文章从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外观设计出发,基于城市的景观概念,着重阐述了地铁车站地面风亭的建筑布置形式、外观设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合的方式、方法。
阐述了笔者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思路,并提出了风亭布置适用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初步的解决问题思路。
关键词:地铁车站地面风亭城市景观结合1 概述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出入口、风亭等)布置形式,受到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受站址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
应综合考虑线网和线路条件、道路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疏解条件、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车站的施工工法、站址范围内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影响因素。
并结合车站的不同特点,在满足地铁车站使用功能和运营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的地面附属建筑布置形式。
目前国内由于气候条件、温湿度和车站的规模等因素,地铁车站一般设有3~4个车站风亭。
地面风亭为防止雨雪、灰砂、地面杂物等被风吹入通风道内,并从安全考虑,一般设有顶盖及围护墙体,通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不小于2m,并且为避免串风,进风及排风口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5m。
因此一般地下车站的组合式高风亭的体量相当巨大,高度接近或超过10m,对周边的环境及城市景观影响很大。
为此,本文通过对我院作为总体设计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中最直接体现城市形象这一窗口功能的一个分项工程: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布置形式的分析研究,探讨与1号线部分车站特点相适应的地铁车站地面风亭合理、可行的布置形式。
2 成都地铁1号线工程概况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升仙湖至世纪城段)呈南北走向,贯穿成都市城区的南北,为南北方向主干线,串联了城市新老城区中心和南北两端新发展区。
该工程北起红花堰站北端,然后向西折向站北一路,向南下穿火车北站铁路站场后,沿人民北、中、南路及其南延线南下,出火车南站穿南延线与三环路立交桥进入南都西路,并沿南都西路,经三环路、行政中心和孵化园后,向东穿过外环高速公路折回人南延线,南止于新会展中心,线路全长18.5km,全部为地下线。
一期工程共设车站17座,依次为:升仙湖站、火车北站、人北站、文殊院站、骡马市站、天府广场站、锦江宾馆站、华西坝站、省体育馆站、倪家桥站、桐梓林站、火车南站、高新站、行政中心站、孵化园站、海洋公园站、世纪城站。
本工程2010年9月底建成试通车后,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较大程度缓解了沿线区域交通紧张矛盾,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和乘车环境。
(详见附图2-1)3 风亭外观设计的定位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火车北站至桐梓林站段线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沿城市主要交通走廊——人民北、中、南路及天府大道南延线布设。
人民南路作为成都市的中轴主干道,对于城市的景观功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地铁1号线线路走向正处于人民北路、人民南路及南延线路面以下,其车站地面附属建筑必然与之产生接口关系,而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间,正逢成都地铁1号线地面附属建筑工程建设与成都市人民南路市政改造项目同步,因此市规划及相关部门提出:地铁1号线地面附属建筑的形式及体量不能对人民南路的景观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如何减小地面附属建筑的体量以及风亭的外观与人民南路改造的景观如何统一,成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解决的重点问题。
(附图3-1人民南路街景)基于上述情况,通过对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进行综合研究,并根据风亭建设本身因为地铁车站条件、施工方法、环境等影响,沿线采用了尽量减少组合式高风亭建筑体量的布置形式,很好地适应了人民南路沿线的站址周边环境条件,不但解决了地铁车站的功能需要,也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城市景观小品建筑类型。
4 风亭的设计及研究4.1 风亭设计原则及要求1)风亭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要求风亭应尽量设于道路红线以外,外界环境污染不超标、不影响交通、对附近居民不造成直接污染,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风亭通风口不得正对邻近建筑物的门窗,风亭进、排风口距邻近建筑物门窗直线距离应不小于5m;风亭与车站周边建筑物尽量合建,并应考虑该建筑物重新开发时不致影响其功能;独立修建的地面风亭,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其建筑形式应符合本区域的统一要求;与人防配合,充分考虑战时进出风道位置,过风面积要求。
2)功能要求风亭(道)、进出风口的设计,应满足环控专业所提出的土建和工艺技术要求。
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风亭要求为:活塞风口出风面积18—20㎡新风口出风面积6—8㎡排风口出风面积12—16㎡各风口间距5m高风亭与低风亭的设置前提:综合考虑规划、景观、交通等因素,必要时设计为低矮风亭时,风道设计应作相应考虑;风亭设于路边时,风口底边距地面不小于2m;当风亭开口底部距地面高度小于2m时,应在风亭周围设置绿化,同时,其高度应满足防淹及安全的要求;低矮风亭布置在绿地内时高度不宜大于1m。
在风亭底部有机电设备时,风口不宜直接向上,并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3)冷却塔的设置方式冷却塔应尽量布置在邻近建筑物的屋顶上,当因条件限制时不能布置在邻近建筑物的屋顶上时,可布置在风亭的顶部或周围的地面上,并尽量与风亭合建。
4.2 原有组合高风亭以及与冷却塔结合的方案根据上述风亭和冷却塔设置的原则,以及借鉴其他城市的常规做法,设计对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及冷却塔的布置形式进行了初步考虑,做到简洁的外部造型,并将冷却塔布置在风亭的顶部,与风亭合建。
(见附图4.2-1、附图4.2-1)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地铁风亭类型中,组合高风亭以及冷却塔的体量是最大的,也是跟周边环境最难协调的,原有组合高风亭与冷却塔结合设计的方案体量较大,对人民南路沿线的景观造成的影响较大。
4.3 展开方案设计及比对方案一:在基本形体框架下,根据成都地铁1号线沿线周边新城市的建筑特点,方案采用几何模数构造的方式以及玻璃的虚实变化营造出整体的节奏感,见附图4.2-3方案一模型效果图。
本方案构造材料为花岗石、钢结构、夹胶玻璃及灌木。
方案二:同样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简单呆板的形体进行分解,依附于材质、图案、各维度上的变化拉伸,使得风亭建筑以景观小品的设计方式演绎出来。
整体造型大面积采用文化石含蓄的表达成都人文景观古朴优雅的个性,在玻璃的运用上强调二个方面的用意:即合理控制与石材围合体的比例关系,从视觉感受到心里层面削弱整体体量;又赋予其文化特征,采用“三星堆”文化的图形符号隐喻成都的历史厚重感。
见附图4.2-4方案二模型效果图。
本方案主要构造材料为文化石、钢结构、夹胶玻璃及灌木。
这样几种材料的搭配互有个性并共生共存,和一号线沿线的人文主体思想相协调。
方案三:在立方体体块之上以构图变化和线,打破高风亭固有沉闷感。
见附图4.2-5方案三模型效果图。
方案四:运用中国传统卯榫建筑结构独立出与面的对比关系,打破高风亭横向整体的体量感。
见附图4.2-6方案四模型效果图。
方案五:将冷却塔与组合高峰亭进行整体考虑,以下沉式做法极大削弱车站地面附属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见附图4.2-7方案五模型效果图。
方案六:将组合风亭作为单体建筑进行塑造,以虚实手法分割大的体量关系。
见附图4.2-8方案六模型效果图。
4.4 最后实施方案因为成都是作为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历史底蕴且自然条件优越,集“生态”、“文态”于一体的城市定位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无论在人民南路地改造工程或是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的设计中,文化定位和形式语言始终都是围绕“成都特色”而展开。
以上六个方案中在削减原设计中建筑体量的同时,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而方案二最能直接的反映成都印象,并能在色彩关系以及文化性方面与人民南路改造工程的景观效果相得益彰,所以1号线人民南路路边的组合式高风亭采用了方案二的设计。
而对于冷却塔的处理上,经过建筑与环控及给排水专业的共同探讨,大胆提出了“下沉式”的概念。
将大体量的冷却塔置于一个大小适中的地下空间,并与风亭合设。
工程完工照片。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车站风亭及下沉式冷却塔的建筑形式以它自身的简约精准的外形回应城市背景的脉络结构,风亭体量从地下升腾而起,两种不同材质在空中交汇穿插融合后又复归一体,简约的矩形外观所呈现的理性之美与交汇穿插关系所呈现的动态之美,形成既融通又对比的张力体系,穿插的体量所共同遵循的生成原则是内部功能空间最大限度的体现。
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南路沿线车站的风亭及下沉式冷却塔的建筑布置形式很好地适应1号线的工程建设特点和站点的站址周边环境条件,不但实现了地铁车站的功能性,也实现了与外部城市景观资源的沟通与共享。
5 分析研究结论地铁车站集当代新科技与建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城市建筑艺术成就和印象,从城市外部效应来看,也影响着城市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车站建筑设计时,应做到对空间营造超越功能的束缚而着眼于和外部景观的交流与对话。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人民南路沿线车站的风亭的建筑布置形式,在目前国内地铁风亭功能的规范要求与地铁风亭周边环境景观相适应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号线的风亭带来了全国地铁前所未有的建筑布置形式,大大提升了与城市景观的融合性。
使地铁风亭已超脱一般意义上的交通功能建筑,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城市景观小品建筑类型。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的地面风亭布置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线路、不同站点各自不同的特点,并结合车站周边环境条件,经多方案的比较,提出经济、合理、可行的建筑布置形式;并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研究、规划,使地铁地面的附属建筑以更为公共与开放的姿态积极融于城市公共性,以更为多样性与复合型诠释与城市的深层关系。
本文归纳整理后提出的成都地铁1号线车站地面附属建筑——风亭的布置形式,是运用建筑设计新思维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也是对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挑战,突破和拓展了传统的设计理念。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城市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设计思路和观点,可供借鉴和参考,这也是笔者写本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