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f29166a98271fe900ef902.png)
•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
以不变应万变?
•
•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c7cf73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c.png)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422800763231126edb1191.png)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da3a240722192e4536f6d4.png)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ebcc6d1eb91a37f1115cae.png)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1.管理的七项职能:POSDCRB,即计划、组织、人事、智慧、协调、报告、预算。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
3.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跨学科性、层次性、权变性、科学性、实用性。
第二章:激励第一节:激励及其过程1.激励包括有三个要素:●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2.激发、导向与保持这三个要素是激励的主要组成部分。
3.激励代表了行为的方向、幅度与持续期这三种因素间的关系。
激励水平即(M)实现某一目标的积极性大小,乃是要不要为此目标去努力,应为此目标花费多大努力以及此努力应维持多久这三项决策的函数,其表达式为:(式中三个自变量E f、A p、P s分别代表对行为方向、幅度与持续期的选择。
)M=f(E f*A p*P s)4.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坎贝尔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能力水平,技术水平,对任务的理解,努力于某一工作的选择,努力程度的选择,坚持努力的时间,个体不能控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将这一公式化为一般形式:绩效=f(主客观条件)。
假设客观条件已具备,只计算主观条件并筛选出其中关键因素即能力和激励,则有:绩效=能力*激励。
由此得到启示:激励很重要,激励非万能!5.行为的原因和引导: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内在动力大的人积极性高,内在动力小的人积极性就不高,甚至没有积极性。
这种促成行为的内在动力在组织行为学中就叫动机。
动机引起、保持行为并将其导向某一个目标。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内在原因;而是外在原因。
产生动机的内在原因是作用于人的身心的外在刺激,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行为是需要引导也是可以引导的。
引导的必要性主要来自行为的多样性和其对现实目标的不同影响。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0cbada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8.png)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当今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性1.2 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介绍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力等基本概念解释这些概念如何相互关联并影响组织绩效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个体行为2.1 个体行为的基础解释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如何影响工作表现探讨个性、动机和自我效能等概念2.2 态度和价值观介绍态度和价值观的定义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探讨如何改变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以提高工作绩效2.3 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解释心理契约和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绩效第三章:群体行为3.1 群体行为的基础解释群体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内部的关系3.2 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介绍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提高团队效率和团队绩效3.3 冲突和谈判解释冲突的根源和影响探讨谈判技巧在解决冲突和提高群体绩效中的作用第四章:组织结构和文化4.1 组织结构的设计解释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探讨组织结构如何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绩效4.2 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介绍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的概念探讨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如何影响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4.3 组织变革和管理解释组织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探讨组织变革管理的策略和技巧第五章:领导力5.1 领导力的基础解释领导力的定义和特点探讨领导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5.2 领导理论介绍领导理论的类型和特点探讨不同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5.3 领导技巧和领导发展解释领导技巧的类型和重要性探讨领导发展的策略和途径第六章:动机与激励6.1 动机理论介绍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动机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帮助理解员工动机和工作表现6.2 激励策略讨论如何通过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和员工发展来激励员工分析不同激励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6.3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解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概念探讨如何培养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第七章:沟通与信息传递7.1 沟通过程介绍沟通的定义和过程探讨有效沟通的要素和沟通障碍7.2 沟通技巧讨论倾听、提问、非语言沟通和跨文化沟通等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组织沟通中的重要性7.3 信息技术与沟通解释信息技术对组织沟通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第八章:决策与问题解决8.1 决策过程介绍决策的定义和过程探讨决策制定的心理因素和决策风格8.2 决策技巧讨论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群体决策等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解决组织问题时的重要性8.3 创新与创造力解释创新和创造力的概念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组织的创造力第九章: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9.1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介绍组织学习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9.2 知识管理策略讨论知识创造的流程、知识存储和知识共享等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在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9.3 学习型组织解释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学习型组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第十章: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10.1 组织伦理介绍组织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道德发展理论和伦理决策框架10.2 组织社会责任解释组织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原则探讨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提升其形象和声誉10.3 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实践讨论组织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分析这些实践对组织绩效和员工行为的影响第十一章:多样性与包容性11.1 多样性概念介绍多样性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性别、种族、年龄、文化等探讨多样性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11.2 包容性的重要性解释包容性的概念及其与多样性的关系探讨如何创建一个包容性的工作环境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创造力11.3 管理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策略讨论制定和实施多样性管理计划的步骤分析如何通过培训、政策制定和领导力来促进多样性与包容性第十二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12.1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介绍职业发展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帮助个人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12.2 职业生涯规划技巧讨论目标设定、自我评估、技能发展和网络建设等职业生涯规划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实现职业目标中的重要性12.3 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解释组织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角色探讨如何通过职业路径设计、晋升机会和员工发展项目来管理职业生涯第十三章:工作与生活平衡13.1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概念介绍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工作与生活平衡对员工健康、幸福和工作绩效的影响13.2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分析工作与生活平衡面临的挑战,如长时间工作、远程工作等探讨解决方案,如灵活工作安排、休假政策和员工支持计划13.3 组织在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中的作用讨论组织如何通过政策和文化变革来支持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分析这些措施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流失率和提升组织绩效第十四章:压力管理14.1 压力的定义与影响介绍压力的定义和来源探讨压力对个体行为、健康和工作绩效的影响14.2 压力管理技巧讨论时间管理、放松技巧、正念和应对策略等压力管理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应对工作压力中的应用和效果14.3 组织压力管理策略解释组织在压力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探讨如何通过支持性环境、工作设计和员工援助计划来管理组织压力第十五章:变革管理15.1 变革管理的重要性介绍变革管理的定义和必要性探讨变革对组织行为和员工适应的影响15.2 变革管理理论介绍变革管理的理论和模型,如Kurt Lewin的变革过程模型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指导组织进行有效的变革管理15.3 变革管理策略与实践讨论沟通、参与、培训和象征性行为等变革管理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在实施组织变革时的应用和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组织行为学的关键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acf0fa0b0717fd5360cdc37.png)
EXHIBIT
1-1b
1–12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续)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续
决策角色 创业者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 革的方案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 混乱处理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 取正确的行动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政治学 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 和群体的行为。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的政治活动 权力
组织系统
EXHIBIT
1-3f
1–25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x
权变变量
y
1–26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回应劳动力短缺 改善顾客服务
流动率 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 织。
1–32
因变量(续) 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 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 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 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 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1–33
因变量(续) 因变量
工作满意度 员工相信他理应得到的报酬与他 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1–34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
群体
EXHIBIT
1-3c
1–23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续)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人类学 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 人类及其活动。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群体
EXHIBIT
1-3d
1–24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7b40b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5.png)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现实意义2. 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讲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 案例分析: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3. 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讲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个体心理和行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个体心理和行为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c3af64e87101f69e3195ec.png)
第一章 导论
w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w 一、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w (一)定义
w
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
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提高
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
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9]
w (二)含义
w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 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 导论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与您共
勉
w 师 天天向上 教
w与
与
w生
学
w共
互
w进
长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 导论
w 核心:掌握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它是一 门具有何种性质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 它。
w 主要内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含义 w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w 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1-2
w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w 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 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参考孙彤书279页]
w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系统分析的 方法,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
w 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w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w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 w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略) w 二、组织行为学名称的演变 w “二战前的工业心理学——19பைடு நூலகம்8年正式
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
![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ce3d123482fb4daa58d4bbc.png)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组织行为学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意志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可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们通过知觉、 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这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伴随着认识过程, 人们还会产生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情 感。 二、情感的形态
一、态度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 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 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 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 (二)激励的三种模式 1、模式一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要 反馈 2、模式二 需要(愿望、动机、动力) 反馈 行为 目标 动机 行为 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b02f90f524ccbff12184db.png)
2019/11/21
沟通、 组织结构、文 化影响、组织发展
组织与环境动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 心理学
人类学
学习、动机、人格、知觉 培训、领导效能、工作满意度、 个人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 人员选拔、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群体动力、工作团队、沟通、 权利、冲突、群体间行为
2019/11/21
2. 组织行为
组 织 行 为 分 析 和 研 究
2019/11/21
个体: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人性、需要、动机、价值观、知觉、
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
微
观
理
群体:小组、部门等的行为和绩效
论
(角色、规范、压力、决策、
凝聚力、冲突、竞争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组织: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宏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效率、 组织与环境、组织变革和发展)
2019/11/2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 一次跨学科讨论会上,“行为科学”正式形成。 20世纪 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 群体的行为。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 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 行把这个学科称为“OB”。
2019/11/21
人力资源学派
2019/11/21
背景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人 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迫切需 要修正
• 心理学界对动机、需要、群体动力等的研究也 趋于深化
•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 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员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 着深刻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37c114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8.png)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72de297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b.png)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1.2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组织行为学的重要里程碑和贡献者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解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应用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与心理2.1 个体行为的基础探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动机分析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性格、价值观和态度2.2 心理契约与员工满意度解释心理契约的概念和作用探讨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其对组织绩效的关系2.3 个性与领导力分析个性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介绍不同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第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学3.1 群体行为的基础探讨群体的定义和特征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规范和凝聚力3.2 团队动力学解释团队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团队建设、团队领导和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3.3 冲突与谈判分析冲突的起源和影响介绍冲突解决和谈判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设计4.1 组织结构的基础解释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如组织规模和组织战略4.2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组织设计的原则,如部门化和分工探讨组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如组织诊断和组织重构4.3 组织变革与管理分析组织变革的原因和动力介绍组织变革的策略和管理方法第五章:组织文化与社会责任5.1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解释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5.2 组织社会责任的基础介绍组织社会责任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组织社会责任的主要领域,如环境责任、员工关怀和社会贡献5.3 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探讨组织声誉和形象的构成要素介绍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第六章:动机与激励理论6.1 动机与激励的概念解释动机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激励的概念和作用6.2 内容理论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内容理论分析内容理论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6.3 过程理论解释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过程理论探讨过程理论在激励员工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七章:沟通与信息传递7.1 沟通的概念与过程解释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沟通的过程和模型7.2 沟通风格与技巧介绍不同沟通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7.3 网络沟通与社交媒体分析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在组织行为中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组织如何应对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的挑战第八章:权力与政治8.1 权力与政治的概念解释权力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政治在组织中的定义和表现8.2 权力与政治的影响分析权力与政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决策的影响探讨权力与政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8.3 应对权力与政治的策略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组织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行为探讨建立公正和透明组织文化的方法第九章:员工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9.1 员工关系的基础解释员工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员工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9.2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领域,如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冲突解决与员工参与探讨冲突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员工参与和员工自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第十章:组织效能与绩效评估10.1 组织效能的概念与评估解释组织效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效能的评估方法和指标10.2 绩效评估的原则与方法介绍绩效评估的定义和目的探讨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目标管理法和平衡计分卡10.3 组织改进与持续发展分析组织改进的必要性和挑战探讨组织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策略和方法第十一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1.1 文化差异与组织行为探讨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分析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11.2 跨文化管理策略介绍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和挑战探讨跨文化管理策略,包括文化敏感性培训和多元文化团队建设11.3 全球化的组织行为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管理和领导挑战第十二章:变革领导与创新管理12.1 变革领导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变革领导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变革领导在组织变革和创新中的重要性12.2 创新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创新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管理的实践方法,包括创新思维和团队创造力培养12.3 组织创新与创业精神分析组织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关系探讨如何培养组织内部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第十三章: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13.1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探讨压力对个体健康和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13.2 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解释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和好处探讨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和方法13.3 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角色分析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责任和作用探讨组织支持和干预措施对员工福祉和组织效能的影响第十四章:伦理与道德决策14.1 伦理与道德的概念解释伦理和道德的定义和区别探讨伦理和道德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14.2 道德决策的原则与方法介绍道德决策的模型和原则探讨道德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后果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14.3 组织伦理与文化分析组织伦理文化的构成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伦理文化,以及其对组织声誉和绩效的影响第十五章:未来趋势与挑战15.1 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探讨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社会变革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分析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15.2 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探讨组织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分析适应性领导、持续学习和组织创新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作用15.3 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建议给出毕业设计和研究项目的建议,包括研究主题、方法和资源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重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5bc920b4daa58da0114a82.png)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数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可以:1、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组织的性质、管理的起源、管理工作中人事因素的表现。
2、明确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
3、了解在者须知演变、管理理论深化的进程中,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探讨信息时代组织和管理演变的新特点,认为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5、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6、了解组织行为模型、衡量组织有效性的常用指标。
7、解释系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价值。
8、探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在实际中的表现;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
工人在工厂(经济组织)做工,学生在学校(教育组织)学习,士兵在部队(军事组织)服役,公务员在机关(行政组织)工作,甚至家庭也处在街道、村社(社会组织)中······组织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相当部分时间都是在林林总总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度过的。
组织建立、管理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工作的性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精神的感受和活动的自由。
人们通常是一些组织的成员,和许多组织有利益相关关系。
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量资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量服务要由组织来提供,人们服务社会的愿望也要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而得以实现,人们许多生活的乐趣来源于组织活动。
人们离不开组织,如果没有了商店、饭馆、银行、保险机构等,生活会非常不便,如果没有了医院,人们求知的机会和健康保障将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了乐队、报社、电台、人们的生活会失去无限光彩。
想一想这些,就会知道,对于人们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社会而言,组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因此,组织的管理就成为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
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年代分化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一贯的核心基本问题,也有各时代的一些热点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组织行为学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有时会使用同样的教材,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所以在一些时候,管理心理学也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学1 组织组织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以需要首先了解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知道组织的概念,但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知道“组织’’意味着什么。
不论理想中还是现实中,组织都有下列特点:特定的目标。
任何组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使命和目标。
企业是为了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
教育机构是为了提供教育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医疗机构是为了提供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组织成员。
组织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所以需要吸纳组织成员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为此,需要形成开放的,可见的、正规的组织结构,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专业分工和协调。
清晰的边界。
一个比较清晰的关于它们自己的物资、人力、资金这些资源的边界。
当目标被清晰地确定下来,其他的目标要么处在组织范围以内服从于总目标,要么转给其他组织或社会生活圈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理性的组织。
当我们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建立了组织之后,雇员不会自动地按照组织的意图完成组织目标,所以管理者和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让雇员多干活,让雇员提高效率,由此导致了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Organizantion Behavior , OB)是系统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和组织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方向、目标。
研究的第一个方向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毫无疑问的是,组织会对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对待工作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是对我们自己的看法产生影响。
组织行为学试图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各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是为了创造更有效地组织。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第二个方向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极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以研究组织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了解行为背后的动因,目的提高对雇员的预测能力,以引导、控制雇员的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是重视人的作用的结果,它将人作为研究的中心,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代替直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体现的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对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因的关注,对人的需求的关注。
对雇员需求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年轻的威尼斯工厂主罗伯特.欧文就拒绝雇佣用童工,并提醒工人注意卫生,节制酗酒,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为工人提供热茶、医疗保险、通风装置和病假补贴。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的工作开始改变人们对工人的认识。
他指出。
不但要拥有完成特定作业的最精良的机器,热切还要训练工人掌握操作这些机器的最优化方法。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霍桑实验”才真正导致人群关系学说的诞生,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之前的泰勒以及他的同代人看来,人的问题妨碍了生产,所以应该排除。
霍桑实验之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到群体、组织对人的影响,特征是即注意到人的因素,又注意到组织的因素,例如,工作任务、组织结构、隶属关系等,在一定意义上,他是人群关系和组织理论的综合。
由此对人的行为研究发展到组织行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大学管理学院和研究生部教师成立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小组,确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课题。
从此以后,“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有组织活动的地方,就有组织行为的管理。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在军事、教会、水利工程等大规模人类活动中,也开始积累对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知识。
不过,那时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
关于组织行为的管理,有的也只是朴素的讨论,比如“人性”的善、恶,古希腊对于气质的比较直观、简单的划分,等等。
组织行为学是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问世而产生的,又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演进、组织的演变而发展。
纵观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组织行为理论的演变经历了四个时代:古典管理理论时代、人际关系学说、行为学派时代、现代的权变观点。
(一)古典管理理论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兴起的“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能的运用使各个行业的团队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
此后不久,从美国铁路公司开始的股份公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大规模生产组织要求的计划性、规范性和连续性使得组织行为的研究伴随生产计划管理的发展开始萌芽。
在古典理论时期,工会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源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了重视。
同时,工业中个体行为的研究开始出现,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二)人际关系学说古典管理理论有着共同的特点:郑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
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推行管理的时间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此,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
尽管在古典理论时期,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工业心理学的行为研究已经出现了,但是相对科学管理的迅速推广,行为研究只是一股淹没在大潮中不求扬名的默默潜流。
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而组织中人际关系调整和管理方式滞后,使得组织管理有效性的提升遇到新的瓶颈,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已经成为必要。
应时而生的“霍桑实验”则引发了企业界的人际关系运动,拉开行为科学研究的大幕。
1.霍桑试验梅奥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1924年受邀主持在美国西屋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研究。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识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只是由于工人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思想,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行为科学学派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形成霍桑实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的权变观点和未来发展的动向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已经走向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在系统上,强调“人”的管理或“物”的管理的片面性,到探索“人”与“物”相结合而已人为主导的管理观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企业文化研究热潮。
这个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在科学性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从静态的观点发展为系统观点和应变观点。
研究方法从纯思辨性转变为实证性的定量分析,从过去传统的实验室实验发展到现场试验,并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技术。
咱们来具体看一下,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致分为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人群关系学说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组织行为学的深入阶段等4个阶段。
(1)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大致分为18实际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的认识;二是对组织理论的研究。
对人性的认识从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通过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对组织的研究侧开始于亨利。
法约尔。
美国著名的的管理学家穆尼、厄危克、戴维斯等人从不同的的方面丰富发展和丰富了亨利。
法约尔理论。
亨利。
法约尔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具备六项职。
亚当。
斯密建立经纪人的观点到“人事管理之父”英国空想主义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从泰勒研究工人的作业行为和管理行为,强调物质刺激激励,到莉莲。
吉尔布雷斯肯定人的作用,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从亨利。
法约尔对劳务报酬的公平合理进行研究等,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关注逐步得到加强,强调关心人、爱护人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阶段人际关系学说阶段的时间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在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地位,强调通过关心人、爱护人来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人们还不明白那些物质条件对生产效率起关键作用,还不明白金钱在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所以管理者开始尝试通过实验来研究。
人群关系学说是实验的产物。
最著名的是霍桑试验,它展示了人群关系理论学者关心的许多研究课题。
(3)行为科学研究阶段行为科学研究阶段大致从20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人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雇员的需求明显已经不再满足与生理和安全需要。
另一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在三个重要的方面发展了人群关系理论。
首先,它非常倚重经验研究资料,强调在正式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人类行为的理论,而不是对人们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做出个人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