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笔记

合集下载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原理 考研重点知识分章节笔记

政治学原理 考研重点知识分章节笔记

第一章政治权力权利(rights)与权力(power)的区别:前者起源较晚,是法治传统、封建社会、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产物。

它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赖法的保护。

权利的概念也一直在发生着演变。

后者从人类一有社会生活时即已出现,甚至早于国家。

它可以建立在法、合法性的基础上,但法不是它的必要条件。

权力首先是一种力,一种暴力,一种强制支配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超时空的,而且变化不是很大。

它不要求其他事物的保护,相反,它更多地是保护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政治权力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或具体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从事实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能源、资源、能力,或用经济学的术语,是一种资本。

但更确切地讲,政治权力应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它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另一部分人的领导、命令、支配关系。

这个意义上的权力强调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说:“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某一个人的权力与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不同的。

所谓做某一件事的权力是指采取某一行动的能力问题,或是物质方面的能力,或是法律意义上的能力(得到法律承认的能力)。

做某一件事的能力未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政治权力的这三种观察角度各有其特点。

但我们认为第三种最能够揭示政治权力的内容,反映其实质。

归根结底,我们这门课的兴趣点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

而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历代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汗牛充栋。

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三种理论:政治权力是对自由的可能威胁,政治权力构成了某种政治行为的动因,政治权力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的产物。

1)政治权力的运用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限制这是绝大部分传统政治哲学家的观点。

因为政治权力象征着国家,而自由象征着个人,这本来就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导⾔⼀、学习政治学的作⽤1、可以扩展和增强专业知识。

对公共、⾏政管理类的学⽣来说,政治学知识是基础知识,对学好公共管理、⾏政管理专业知识影响很⼤。

例如,如果不懂得属于政治学范畴的政党理论,就不能全⾯理解中国的公共管理、⾏政管理。

2、有利于个⼈事业发展(政治、经济)对有志于成为企事单位和党政机关的领导的学⽣来说,政治学知识是必须具备的知识。

公开招考、竞争上岗都要⽤到政治学知识。

我们国家的⾼级领导⼈,⼤多数是学理⼯科出⾝的,如总书记、总理。

还有⼤多数中级领导⼈,⼤多是学理⼯科出⾝的.他们之所以能够领导国家与他们⾃学政治学有关.3、有利于扩⼤就业的选择范围根据我们学校2003年底的统计,⼴外毕业⽣在党政机关就业的约占10%。

学习政治学知识,对于在党政机关就业和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是直接有⽤的知识。

4、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适应和管理社会有的同学可能对实际政治问题和政治学理论问题不太感兴趣。

但即使我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治照样对我们感兴趣,你也可以说它是“单相思”。

例如,我们还没有⾛上社会,政治以及体现政治的政策也经常在影响着我们。

如教育政策、学费收取标准、经济困难学⽣的帮扶政策,党团活动以及学校的党政机关对我们的管理,政府对学⽣社团的管理等。

⼆、政治学学习⽅法1、⽤政治学理论分析国内外现实政治。

2、选学⼀些中外政治思想史、或中外政治制度史、或政治学理论著作⽅⾯的书。

3、加强课前课外学习与思考,发现问题,准备提问。

第⼀章绪论第⼀节什么是政治⼀、政治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政治的定义政治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为了⾃⾝的利益,围绕政治权⼒特别是国家权⼒⽽进⾏的活动和形成的关系。

这个定义包括四个⽅⾯的含义:1.政治的主体是从事政治活动的特定的集团和个⼈。

所谓特定的集团,就是指在⼀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和民族等,其中主要的是代表各种主体的政党。

2.政治的核⼼是国家权⼒国家权⼒是指国家掌握的强制性、主权性、全局性、权威性的⼒量(主要是军队警察等暴⼒机器)。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一版笔记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一版笔记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一版笔记第一章绪论本章概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但是,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各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学习政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关于政治的观点的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对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②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③核心是政治权利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含义和本质①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本质是争取、维护、调整、分配不同阶层或者集团的利益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4.政治学的发展中国:①儒家:德治、礼治②法家:法治③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④1952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科西方:①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②马基雅维利《君主论》③孟德斯鸠和卢梭: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和分权制衡学说5.政治行为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末: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分配—财产私有②封建社会:租赁土地—奴隶主与佃农的剥削关系③资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想纲领6.政治学的任务①阶级阶层与利益集团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决策体制③中央政府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④政党关系、政党不分、政企不分⑤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⑥政治文化革新⑦廉政问题⑧民主建设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①历史研究法②制度③比较④规范⑤法律⑥机构-功能研究法现代:①心理学②社会学③阶级分析④经济分析⑤系统分析⑥理论联系实际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⑧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8.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论断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不是本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9.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是社会公共利益主体,具备公共权力10.国家权力及特性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以完成一定的公共职能为前提,所表达的国家意志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核心笔记重点章节:第一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第四章自由之本主义国家第五章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第六章一、国家结构的含义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第七章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第八章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第九章政党的概念第十章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第十一章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第十三章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第一章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有的有: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②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③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除了第4个,其余了解即可)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对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

但它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揭示本质。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它是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是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和道德,没有解释政治生活的目的和追求,对政治本质的把握不全面不深刻。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它忽视了政治统治性的一面,没有深刻说明政治公众性的本质含义。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很重要,书中两段都要背过)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定要背过,可能出简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很可能考,书中两段都要背过)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

政治学原理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政治学原理优秀的读书笔记1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

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

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

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

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

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

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

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

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

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2023年政治学原理笔记

2023年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旳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旳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旳一系列活动。

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旳,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旳一门科学。

不过,不一样旳阶级有着不一样旳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因此,多种政治学说都是各个阶级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旳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注定不一样于一般旳实证科学,而是一门具有鲜明旳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旳学科。

本章重要简介学习政治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必须掌握旳基础知识。

通过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旳多种有关政治旳观点旳比较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作了系统旳解释和阐明,同步,对于政治学旳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也作了概括性旳简介。

第一节政治学旳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旳科学,因此,要理解政治学旳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旳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旳互相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有关“政治”旳基本观点我们目前所说旳“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旳“polis”一词演化而来旳,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旳“城邦”,即当时旳“都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一样旳思想家因其所处旳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旳不一样,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一样旳解释。

(1)用道德旳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旳。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旳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旳最高目旳,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到达最高旳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旳过程。

持这种观点旳人认为,政治旳重要现象——国家是法律旳产物,由于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旳。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旳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旳权术活动旳观点。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政治的意义第一节政治的缘由1、政治是人类的创造。

政治是由人用智慧创造的,人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创造了政治。

如中国、美国等。

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体制不变,美国二百年一部宪法,单单是政治体制,就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的时空中,可以说政治是人类的创造,而且政治依靠人类的智慧而完善。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最初是由自然规则支配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慢慢给自己制定社会规则,从而慢慢走上了超越自然的道路。

自然规则由自然力(如弱肉强食)来维持,社会规则由社会力量来维持,这种社会力量可称之为公共权力。

由公共权力产生了政治。

而人由最初状态的自然规则向社会规则跨越的重要点是人类在生产。

当然,动物也在生产,但人的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人在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可形成有意识的生产组织。

人类最初的生产是共产共有的,而不是对立的(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自然力自然规则生产社会规则超越社会力量公共权力有意识的生产有意识的生产组织自然规则社会规则公产共有私有公有之间的冲突公共秩序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政治共同体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产生两种不同后果。

第一种后果是私人利益冲破公共利益,产生了阶级冲突,从而建立新公共权力,建立新国家。

(西方古希腊)第二种后果公共利益胜于私人利益,那么公共权力会被放大,在旧公共权力基础上建立国家。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希腊有多种城邦制度,而政治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先于国家就萌芽了,它萌芽于公共权力和社会规则,它只是随国家的产生而逐渐走向成熟。

政治也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因为即使国家消亡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类而存在时,人类仍需要一个秩序,便会有政治。

2、政治的人性基础:人有逐利性,而这种逐利性分为两方面:欲望、求善。

人区别于动物,人类创造了三中生活。

欲望经济生活劳动获得财富逐利政治生活逐利发展求善精神生活认知认识自我理性本质目的逐利人的逐利性中欲望的一面使人不断扩大劳动,以获得更多的财富,也使人有了为获财富而追求权力的冲动;而求善的一面使人对只需产生需求,设立规则以约束自我。

政治学原理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笔记
在政治领域,几个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解决现代社会的政治问题的各种方案汇聚起来就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内核,而这些理论参与的实践则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现象。
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
思想家们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构成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
第一阶段从培根到马克思
第二阶段从马克思到
第三阶段是



马克思
第一,它是一种迷障(恩格斯后来进而认为是虚假意识),它使得一种虚假和错误的世界观固定化、永久化。
6.2.1
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继承奴隶制罗马法的原则和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体系。该法系因为法律承受关系和法律形式上的特点,有时也被称为
6.2.2
英美法系是英国在历史上通过法院办案
6.2.3
1.
2.
3.
4.
5.
6.3
1.




2.
现代国家的法院体系一般都设有四个主要层次的法院

2.1
到目前为止,政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2.1.1
主要观点:
2.1.2
新的研究假设是: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
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两个基本的缺陷
2.1.3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严格的分析技术来取代常识性的描述。
第二,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
政府职能部门

6.1.1
司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居中而断,即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发生纠纷的双方进行公正的裁决。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冲突控制机制。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治学原理【复旦陈周旺】骨灰版超精致笔记

政治学原理【复旦陈周旺】骨灰版超精致笔记

政治学原理【复旦陈周旺】骨灰版超精致笔记一、相关原理/范围/重点。

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海伊对权力“语境塑造“的分析公民不服从马克思·韦伯三种合法性类型合法性与有效性国家形成与国家崩溃各种理论曼瑟·奥尔森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公共舆论马克思的阶级定义西方政体思想源流威权主义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征及其比较。

U1 绪论P1~P10 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

一、政治内涵在中国的演变。

1.古代的“政”与“治” “政者,正也” “治”,秩序之意2.西学东渐对“政治”的重新解释 1. 孙文: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2. 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3.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二、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罗马——伦理政治观政治:至善的生活少数人的政治2.近代——权力政治观政治:敌我斗争多数人的政治学者定义:1.政治是至善(亚里士多德) 2.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3.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定义1.马克思、恩格斯:? ?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2.列宁? ? ? 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拓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和国家活动;政治制度;社会公共权力;公共事务;政治行为四、总结 1. 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 2. 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质 3. 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U2 政治权力P34~P55 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海伊对权力“语境塑造“的分析马克思·韦伯三种合法性类型合法性与有效性一、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P43 1. 广泛性权力指权力的广度,涉及把分布在辽阔领土上的大量人民组织起来从事最低限度稳定合作的能力。

政治学原理笔记12

政治学原理笔记12

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宪法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 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 ,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 国家 与 社会 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根据马克思的理解, 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 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 、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经验事实表明, 权力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 意识形态 三大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 、“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 经济自由 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 .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 福利化 三个阶段. 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 的典型. 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政府的 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 公共利益 的诉求.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 、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 价值中立 问题. 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直到 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 、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 . 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 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二、 选择题(A 《公民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政治学原理初中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政治学原理》教案教材:《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5月出版。

参考书:1、《政治科学原理》,施雪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3月出版;2、《政治学》,梁木生编著,武汉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3月出版;3、《政治学概论》,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1月出版;4、《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5、《政治学》,吴志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6月出版。

第一章绪论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政治的概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2、理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1)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代表人物凯尔森。

(3)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

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活动及其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1) 政治学基本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1)儒家政治思想;(2)法家政治思想;(3)道家政治思想。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3)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观;(4)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繁荣阶段的政治观;(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近代政治的发展和变革阶段的政治观;(6)19世纪后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的政治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的社会价值(意义)(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思考题: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范围有哪些?4、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5、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6、什么是政治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7、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8、试述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免费考研网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

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是国家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制度,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并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形态,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主人与奴隶的分化;富人与穷人的分化;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居民的杂居;阶级冲突的尖锐化。

当氏族制度已经无力面对这种种变化时,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并使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雅典形式,罗马形式和德意志形式。

国家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划分居;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政治论;(2)社会契约论;(3)暴力论。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一)、阶级1、阶级的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的形成和阶级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在奴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是两大基本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阶级,但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消亡的过程。

3、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

阶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最本质、最基本的社会联系。

人们的各种社会联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它说明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是某个阶级的政权,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

第三,国家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特殊的机器,其特殊性是它具有政治权力。

(三)、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权力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

第三,它具有主权性。

国家与国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家的“三要素说”。

(四)、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

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国家才会消亡。

国家消亡是自发的、渐进的。

思考题:1、氏族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何在?2、什么是阶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阶级有哪些基本的类型?3、国家是怎样起源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哪几种类型的国家?4、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消亡的条件有哪些?5、国家的基本职能有哪些?6、简述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免费考研网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

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其基本方式。

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1、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思想家。

他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马克思主义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同一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共性的概括。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国家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一)、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

革命和改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自行消亡的。

第三节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一)、奴隶制国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阶级构成。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制国家的实质。

(二)、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