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2. 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 数间农舍掩映其中, 农田出绿, 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 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 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 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 宛若飞虹, 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 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 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 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 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 这里酒楼茶肆, 宅第店铺鳞次栉比, 货物五光十色, 种类繁多, 市招高挂, 买卖兴隆. 街市上, 士农工商, 男女老幼, 骑马的乘轿的, 购物的, 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真可谓" 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穿过十字路口, 再往前行, 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 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但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幅著名的卷轴画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
此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创作于公元1085年。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描绘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景貌的重要艺术珍品。
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画面上部呈现出一片繁华盛景,人声鼎沸、车马喧闹。
楼台耸立、门庭若市,显示出汴京城市的繁荣与繁忙。
画中人物各异,有商贩、官员、平民百姓和僧侣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
其中,商贩们忙碌地宣传出售各种商品,使得整个市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袍,行走于街头巷尾,向观者展现出宋代官吏的形象。
平民百姓则忙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赶车、或从事手工艺制作,营造出繁忙而又祥和的气氛。
画面中景物的描绘也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
绘画师利用透视和远近法的手法,将整个市集的景物逼真地描绘出来。
房屋、街道、桥梁等构造细致精致,栩栩如生。
人物的装束、神态以及建筑物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画家在描绘历史细节上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清明上河图绘制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真实面貌,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
此外,清明上河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突出的特点。
画中运用了重点技法和写意手法。
通过对重点的突出,画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画面上特定的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同时,画中的写意手法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艺术魅力。
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大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以及城市街景的雏形,将整个画面浓缩,又不失生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北宋时期城市景观和社会面貌,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清明上河图的赏析过程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与繁忙,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能欣赏到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中国宋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题材画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全卷长5.28米,高0.24米,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欣赏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绘画艺术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画面精细入微,绘画技法独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场景,使观者恍若置身于北宋时期的都市之中。
其次,作品采用了透视法,画面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
再者,画中所描绘的各个细节都十分生动,可以看到人物的衣饰、交通工具、建筑物等丰富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美景图,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了当时汴京城繁忙的市井景象。
可以看到市井里有商人、贩夫走卒、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
画中的建筑物也包括了宫殿、楼台、府邸等,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画面中的桥梁、江河以及运输工具也表现出了汴京城繁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3.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清明上河图》成功地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在一起。
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盛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城市文化。
既有观赏艺术作品的享受,又能获得对历史的了解,从而丰富了观者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作为一幅长卷画,观者可以逐幅欣赏,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体验和趣味。
4. 影响与传承《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史料,也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艺术家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和借鉴,创作出了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北宋私成书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一幅名贵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有五百余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楼宇三十多间,各种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树木、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画卷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画卷前半部)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近郊在清明前后的繁忙景象;第二段落(画卷后半部)表现了汴河上下从清明到端午的鼎盛场面;第三段落(画卷后段)描写了汴京郊外扫墓归来的繁忙景象。
全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它是一幅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形象资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更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形象史料。
据记载,宋徽宗时,每年花石纲达四千万贯,而这幅画竟出自不及弱冠之年的画家张择端之手。
徽宗让他放手去做,并说:“你办好了这件事,我让你做画院的待诏,但不准你进入翰林,以免束缚你的才能。
”一位画院画师告诉他:“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不在金钱,而在政治意义,你如果用简单的眼光看,就会犯错误。
”从此,他创作了《清明上河图》。
据说,为了完成这幅画,张择端足不出户,“晨夕观览,至忘寝食”。
“通籍四十年,而得此卷”,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犹坐卧其下”,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制。
这幅长达五米多的长卷,画了5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车、轿二十多乘,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无数。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结构比例准确;房屋、桥梁、车轿、树木、船只等分布有致,使画面有疏有密,墨色浓淡相宜,富有节奏感。
有些人认为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是宋徽宗赵佶,因为这两幅画都同样反映了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竹石、木石等无所不画,无一不精,堪称“天下一人”。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卷轴画作,被誉为中国宋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创作于五代北宋时期,描绘了当时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繁荣盛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幅画作共卷含17段,呈“左青龙、中故宫、右白虎”之势,并可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
外圈展示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细腻丰富的绘画技巧表现了人们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计景象,包括农民、商贾、僧侣、官吏、士人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各类建筑物。
内圈则是汴京城市的核心地区,主要描绘皇宫、官署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以及贵族的生活场景等。
通过观赏清明上河图,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宋代城市的面貌和社会风貌,还能体会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时代氛围。
画中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不仅仅是对人物和物件的写实,更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例如,画中有许多细小的元素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街头巷尾的活动、渡船上的人群、商贩的叫卖声等,以及丰富多样的门窗、瓦片、货船等建筑和工具,使得整幅画作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另外,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也非常精妙,通过透视的手法呈现了一种近小远大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立体且生动。
画中人物的安排和布局也极为讲究,画家将各类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的整体氛围更加和谐。
同时,画家还通过各种绘画技巧刻画了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动态,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绘制时间较早,经过千年岁月的磨蚀,画作的保存状态并不完好,但仍然能够辨识出画中的各类人物、建筑和景物,并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因此,尽管画作现已失去了原本的色彩,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国宝级文物,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幅北宋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②: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解析(资料最全)
b
9
才气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 (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 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 ,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 也。"从跋文知道, 作者张择瑞原 籍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后来 在画院任职,自成一家。他的艺术 成就,历来不被士大夫评论家所重 视,因而有关他的史料极为稀少。
b
8
才气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 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 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 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 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 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 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 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 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 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 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b
22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否完整?
b
23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否完整?
b
24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盛世危图”几个矛盾点
b
25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盛世危图”几个矛盾点
b
26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清明上河图》中密码解读
清明上河图鉴赏
b
1
朝阳大讲堂
——清明上河图鉴赏
b
2
清明上河图鉴赏
b
3
主讲:张 瀚
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青州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青州市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
青州市朝阳美校工会主席
《清明上河图赏析》: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剖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剖析1. 引言1.1 概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幅重要的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宋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这幅卷轴长达5.28米,描绘了北方宋朝时期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各类建筑和日常生活场景的精细展现,该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并且传达出深刻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围绕着《清明上河图》展开全面分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究背景知识,包括宋朝社会背景、作品的来源与创作背景以及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生活展示、建筑与城市描绘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就《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进行评析,重点关注其对文化传承与民俗研究的意义、绘画技法与意境创造力展示以及对后世艺术作品的影响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发现,总结文章的核心内容,并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清明上河图》,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进一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并为后世艺术家提供启示和借鉴。
2.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2.1 宋朝社会背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时期都市生活的卷轴画,因此了解北宋社会背景对于理解该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商业活动和手工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尤其是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作为当时的首都,成为了物质和文化交流中心。
2.2 来源与创作背景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宫廷绘画作品。
根据历史记载,张择端在11世纪初期被任命为宫廷画师,并且他创作了许多描绘都市生活的壁画。
赏析《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1]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3]《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4]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5]繁忙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也是北宋风俗画的巅峰之作。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郊外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场景。
其生动传神的笔法、颇具特色的构图,使这幅画成为世界名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清明上河图》的世界,来领略一下他那动人心魄的魅力吧!全卷宽24cm,长525cm。
这张画通过复原、临摹、解读、创作等方式进行展示,深刻地表达了北宋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的发展状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幅长卷中,生动记录了当时北宋的生活画卷,里面囊括了:小桥流水,舟车劳顿;酒肆茶楼,说书卖唱;纸马花轿,迎亲祭祖;贩夫走卒,打闹嬉戏。
将热闹繁荣的城市风貌以及社会人情的细微之处跃然于纸上,十分真实。
画中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从图中可见,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个和谐的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人们不仅穿着当时的衣物,而且还乘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了民众有几百人之多,既有贩夫走卒,又有官吏差役,既有老翁,又有少女。
人物服饰有穿古装的,也有穿现代服装的。
有男有女,他们的样子也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得目不暇接。
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张择端不愧为我国的杰出画家,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美丽场景,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奋斗,在生活的磨砺中才完成的。
但是,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当代的青年一代的榜样,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看到此情景,我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盛世,欣赏着繁华的汴梁街道、热闹的城市集市、豪华的酒店、精巧的手工艺品,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各色美食……我走进了这样的一幅长卷,并为此感叹不已。
因为在画卷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只有真正了解过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珍贵。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片段《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二.对作者的介绍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
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之一,以其细腻的画风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深入的赏析,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艺术魅力。
一、艺术背景与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哲宗时期,是一幅长卷绘画,长达5.28米,高0.24米,以水墨为主,细腻入微地描绘了当时汴京(现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市和百姓生活的繁华景象。
它不仅是一幅描绘城市风貌的画作,更是一幅反映社会风俗和历史变迁的镜子。
二、构图与细节清明上河图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将汴京繁华的市井风情与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上部为街道和建筑物,中部为运河和船只,下部为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
画家运用透视法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整幅画的立体感。
三、社会风貌描绘清明上河图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宋代农村和城市的社会风貌。
画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有儒生书生、百姓农民、商贩艺人等,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场景。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当时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等。
四、历史变迁与人文关怀清明上河图在绘制过程中,展现了汴京城市的繁荣和热闹,却也隐含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画中描绘了街道繁忙的市井,人们的生活琐事以及城市建筑,但也展示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丧葬活动、贫穷者乞讨等。
这些细节揭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引发观者的思考。
五、艺术价值与影响清明上河图在艺术上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技法,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它不仅是一幅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载体。
清明上河图不仅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史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
六、结语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社会风貌的展示,它展现了宋代城市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幅带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之卷。
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宝库。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一、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 960年)的北宋首府开封城景象,被冠以“宋都万象”的名号。
银钱纸币、豆腐、花生、笔墨纸张、书籍、南北货物起重机、鸟笼车轮、欧阳修和党项使者的轿子等丰富的细节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的生动形象,反映了开封城市中各个气氛浓郁的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画面构成与细节描绘《清明上河图》总共长度超过五米,分为十二幅,其中水域部分为横幅,陆地部分为竖幅。
整幅画通过明暗对比和虚实勾勒来表现景物深远感、质感和明暗层次的感觉,用线条来刻画人物和物件,使整体画面显得非常细腻、细致。
整幅画画面丰富,吸引观众的视线,每张图都可以看作是一副独立的小画,又和整幅画融为一体。
在构图方面,《清明上河图》可谓繁而不杂,其灵魂之一便是“重重旋转”,或透过弯曲的街道,或以扁平的角度呈现,通过对城市环境的精心描绘,深度再现了开封城市的实景,展示了宋代城市的繁华。
三、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在历史方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开封城市的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记录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同时,《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块无价之宝。
它展示了唐宋绘画技法和风格,融合了意境、文化以及时代特色的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最后,在教育方面,《清明上河图》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立足于历史、传统、人生等多个层面,据此引导人们感悟当下,追求卓越。
它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探究,并增强人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汀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廓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披他描写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希世珍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从总体来看,它可划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问;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荫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轿顶上还插满了杨柳杂花,似名门豪富踏青扫墓归来,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
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赏析
化传统。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绘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 绘了古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场景,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画作背景介绍
1 历史背景
绘制于南宋时期,反映 了北宋时期的城作者为北 宋的宫廷画师,名叫张 择端。
3 现存情况
原作已散失,仅存数百 幅拓片和复制品。
2
精细刻画
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面部表情、服饰和动作,使他们栩栩如生。
3
社会阶层
画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差异。
画作传递的信息和感情
繁荣景象
画作展示了当时中国城市的繁荣景象,反映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
人民生活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细节,传递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情感状态。
历史气息
画作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历史感悟。
历史和社会背景解读
《清明上河图》是在北宋时期绘制的,当时中国处于相对安定和强盛的状态, 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百姓生活水平较高,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结论和要点
•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丰富细节和独特构图的绘画杰作。 •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细节,传递了古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景象、人物形象
构图和细节解读
复杂构图
画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每部分都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 人物。
丰富细节
绘画中融入了大量细腻的人物 表情和日常生活细节,给人以 亲切感。
精湛技艺
作者运用了传统的水墨画技法, 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
人物形象描绘
1
各行各业
画中描绘了各种职业的人物,包括官员、商人、农民和艺人等,并展现了他们在 日常生活中的状态。
《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 艺术特色 作品赏析
《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艺术特色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
画面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首是春意方浓的汴梁郊外,新柳丛萃,阡陌纵横,稀疏的驮畜和人物蹒跚行进,从四面八方向闹市集中,充满生机勃勃又轻松宁静的气息。
随着画面的展开,渐渐由静而动。
汴河河道和两岸街市的出现,开始显出热闹的景象,岸上人烟渐稠,房屋渐密,河上舳舻相接,或空舟待返,或重载而行。
当画面延伸到东门外的虹桥边时,展现了全图的中心和高潮。
虹桥飞跨,建筑密集,人群拥挤,车马喧闹。
桥上商贩叫卖,行人交错,两岸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桥下巨大的漕船要穿过拱洞,船夫们正手忙脚乱,桥面上、桥洞内也有人呼应配合,突出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和紧张繁忙的动作。
各种活跃、热烈、繁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合奏那样激越高亢、气势磅礴。
画幅末端是城东门内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车骑轿辇,担驮推拉,虽然人流熙来攘往,却显得井然有序,活泼舒展,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宽24.8 厘米、长528.7 厘米,是一幅绢本设色的长卷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自然景观作为分隔,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繁而不乱,整个给人以规模宏大,场面繁复的感觉。
作品结合线描淡彩的画法,用笔严谨,富有变化,人物造型写实,各具特色。
作者将画面中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在多变的技法下,描绘的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该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杰作”,对研究宋代城市生活、民俗、交通、建筑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元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略微的修复。
它以绘画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繁荣景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细节和艺术价值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简练而富有层次感。
整幅画占据了巨大的画面空间,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开封城内繁忙热闹的场景。
画面中心是河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景描绘了水边的船只和行人,更远处则是市集、马车等场景。
画面左右两侧则展示了建筑物、观众席和河岸两旁的活动。
整个构图中,画家通过透视法和遮挡手法,使画面呈现出逼真而立体的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细节描绘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色。
画家以精细笔触刻画了众多小人物和物件,展现了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日常情景。
在市集区域,人们忙碌着买卖商品,有的在商讨生意,有的在忙着整理货物。
而在近水区域,船上的人们忙着摆渡运输,河边的妇女们洗衣晾衣,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
这些生活场景的描绘贴近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也不可忽视。
首先,它以表现手法和细节描绘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画家采用了透视法等技巧,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增强了观赏者的代入感。
此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细节描绘精致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在艺术表达上,清明上河图将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尽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是一幅历史场景,但其中蕴含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内涵却与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人们在市集上买卖、生活琐事中的忙碌、在水边洗涤衣物等场景,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因此,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忆和记录,更是展示了人类普遍性的绘画作品。
通过欣赏这幅作品,观者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共通性。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
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
北宋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
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清明上河图》图中画宋汴梁的都市生活万象:首段,描写郊原景色。
枯树草桥行旅不绝。
中段,描写虹桥之景。
大船两艘穿过虹桥,行人云集。
末段,画城内街景。
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
全幅场面巨大、结构严整、笔法细致,是历代流传有绪的名画。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厘米,长厘米。
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清明上河图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一、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
《清明上河图》最打动我的,正是普通的市井小民悠闲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长久以来,我们对城市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片面追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或认为城市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叠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赏析
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1.画作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
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
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反映了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
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显示出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成就。
2.《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画作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
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为市区街景,呈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
纵观作品会感到其气势恢弘,画作全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作者运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它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3.游开封清明上河园亲身感受《清明上河图》
记得是去年夏天有幸跟同学一起到开封清明上河园游玩参观,这才亲身感受了一番当时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繁荣昌盛。
早上九点开园仪式是包公迎宾,演员们身穿宋朝服饰,官兵马队齐集,颇有当时官府出街的架势。
进入院内正面便是张择端的雕像,在他背后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浮雕墙。
大幅画卷在眼前展开,首先是画面的右端,即汴河的右岸。
京城远郊的旷野、树林、道路、小桥、小船、流水、农舍、园圃、驮物的驴队、上河的轿子、随从的人马、离京的外族商队等等缓缓进入我们的视线。
浮雕刻得栩栩如生,相信画卷上定时比浮雕更惟妙惟肖。
画卷末尾的城门内侧,则有商人赶着驼队将货物运走,驴车、驴队正在装货,还有几位商人已将货物包装完毕,账房先生在给客户结账等等场景,这与画卷开端的运货进城遥相呼应。
进入院内,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是一身宋服打扮,会让游客身临其境,这时我便会想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情景,真是人在画中游。
再回到张择端的画作中就更深刻的感受到他所具有的惊人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4.总结
《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包罗万象,画家鸟瞰全局,把汴京和汴河沿岸清明时
节的各处风俗景观,以散点透视、移步移景贯穿一体,在通盘的画面整体中,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绘,使画面各段情节之间有内在联系,又起相互衬托作用。
为观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北宋京城的全貌,正因为如此,《清明上河图》才被人们代代相传,历数千年而艺术魅力不减,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历史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欣赏价值,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