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178d7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4.png)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___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的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市制定并实施了____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组织救助工作。
二、指挥机构与职责1.市级指挥机构:设立市级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的救助工作。
中心由市政府牵头,涵盖多个部门的代表共同组成,并设立临时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救助行动。
2.区级指挥机构:各区政府设立区级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中心,负责各区的救助工作。
中心由区政府牵头,涵盖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设立临时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救助行动。
三、预警与应急响应1.预警系统: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与国家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信息。
2.应急响应级别: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
市级指挥中心根据相关规定和预案,及时发布应急响应通知。
四、救助队伍与装备1.救援队伍储备:建立自然灾害救助队伍储备制度,培养专业的救援人员,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到救助工作中。
2.救助装备准备: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救助装备库,包括救生器材、通讯设备、运输工具等,以满足不同灾情的救助需求。
五、灾害应对措施1.洪水灾害:对于洪水灾害,设立专门的防汛指挥部,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包括加强对堤防、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及时疏通排水系统,组织人员转移和提供临时避难所等。
2.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灾害,加强对易受地震影响的建筑物的巡查和安全评估,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3.台风灾害:对于台风灾害,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组织人员和船只的转移,做好水库、堤防等防台准备,加强对易受台风影响的建筑物的检查和加固。
4.雪灾和寒潮:对于雪灾和寒潮等极端天气灾害,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度,加强对公共交通、供暖等关键设施的保障,组织人员转移和提供临时避难所等。
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
![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95115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c.png)
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有时会突发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
我们应该怎么编制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自然灾害救助安全应急预案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场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乌拉山林区森林资源,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到快速、有序、高效、恰当的实施森林防火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森林火灾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原则,落实准备,紧急处置原则和分部门负责并协商一致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
各级林业部门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负重要责任,林区各单位都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第四条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组织指挥及职责任务第五条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我场成立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由厂长担任指挥长,副厂长担任副指挥长,其职责是:检查、监督、全场贯彻执行国家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行政措施,指导防火工作。
具体组成如下:指挥长:高军,副指挥长,张德远,张胜利,李永生。
第六条我场成立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森林防火工作办公室,由副指挥长张德远担任防火办主任,专门负责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条林场的森林防火工作办公室,坚持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具体职责:(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森林防火规定和指示(二)负责日常的森林防火值班,防火期森林防火预警系统,视频监控,防火物资管理工作。
中国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中国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3297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0.png)
中国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助工作。
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并对我国境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内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人为本、减少损失;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设立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
指挥部由国务院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顾问组成。
2.2 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指挥部决定的各项事项。
2.3 地方应急指挥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
地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应急管理部门。
2.4 专业应急队伍国家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特定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预警预报与信息发布3.1 预警预报各级气象、水利、地震、地质、林业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监测、预报自然灾害。
当发生自然灾害预警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2 信息发布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自然灾害信息的发布工作。
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及时更新。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等级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级(I级)、重大级(II级)、较大级(III级)和一般级(IV级)。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024b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a.png)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境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内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为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
减灾委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2.2 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灾害预警响应3.1 各级减灾委根据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响应。
3.2 预警响应措施包括:(1)及时向受灾地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应急准备工作。
(2)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助资金和物资准备工作。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4)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
信息报告和发布4.1 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应及时向上级减灾委报告自然灾害信息。
4.2 各级减灾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信息。
国家应急响应5.1 一级响应当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应急救助工作。
5.2 二级响应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应急救助工作。
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7103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c.png)
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力量,其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得我们在面对它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是指对自然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编制意义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可以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应急预案的组成1.应急抢救组织机构应急抢救组织机构是应急抢救行动的顶层设计,应包括领导、指挥、救援、通讯、志愿者和保障等部门。
实际救援应该根据当地灾情以及人力物力等情况进行组织。
2.应急抢救装备和工具应急抢救装备和工具应该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陆地型自然灾害(地震、山崩、泥石流、滑坡、泥沙流、森林火灾等)、海洋型自然灾害(海啸、飓风、水灾、台风等)等。
3.抢险救灾方案抢险救灾方案包括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应急措施、救援路线和救援方法等内容,并针对特定地域制定相应的抢险救灾方案,以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灾难。
4.预警系统建设应急预案的预警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预警系统建设,以便采取果断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5.医疗、食品、药品等保障抢险救灾行动必须要有医疗保障等基础措施,以便给灾民及时治疗,同时应该准备足够的干粮、饮用水、药品以及生活必需品。
四、执行程序发生自然灾害时,必须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下列程序:1.立即启动应急抢救组织机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必须立即启动应急抢救组织机构,疏散群众,开展救援行动。
2.迅速开展救援行动,控制灾情各级领导主动带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积极组织各级救援队伍,迅速到达灾区开展救援行动,并控制灾情的蔓延。
3.组织疏散和安置灾民开展疏散和安置灾民,有序转移、妥善安置,减轻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1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11号)](https://img.taocdn.com/s3/m/5019f6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9.png)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国办函〔2024〕11号)
无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年(卷),期】2024()6
【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国务院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16〕25号)同时废止。
【总页数】14页(P42-55)
【作者】无
【作者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20〕99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21]10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国办发〔2022〕6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
知(国办函〔2022〕48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20〕99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e82556edb6f1aff001fb6.png)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一.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1.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在我区境内发生的干旱、洪涝灾害,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自然灾害发生后,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2.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基本情况白塔管理处位于察北管理区的西北部,距察北管理区公里。
全处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折合万亩),其中:耕地5500亩(含水浇地2810亩),退耕还林地12000亩;林地面积41600亩;采草区23000亩;水淖(湖面)面积5000亩,房屋占地7000亩,其他占地3700亩。
白塔管理处背靠山坡,6月到7月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加上山高坡陡,流速快、汇流时间短等因素,极易发生洪水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雨季结束后,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三、启动条件(一)本处范围内,发生干旱、洪涝、风雹(包括冰雹、大风、龙卷风、雷暴等)、低温冷冻和冰雪(包括冻害、冷害和雪灾等)、地震灾害、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包括山体崩塌、地面沉陷、地裂缝等)、森林自然火害、病虫害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自然灾害。
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1、因灾死亡1人以上;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3、因灾倒塌房屋50间以上;4、发生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或倒损房屋50间以上。
(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安全处置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安全处置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3822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e.png)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安全处置应急预案一、引言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事件的安全处置,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本预案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处置原则1. 快速响应:在接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报告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2. 科学施救:根据灾害类型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生命至上:在救援过程中,应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4. 协同配合: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三、应急处置流程1. 接报与启动:接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报告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2. 现场勘查:到达现场后,应对灾害情况进行初步勘查,了解灾害类型、范围、影响程度等信息。
3. 制定救援方案:根据现场勘查结果,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明确救援目标、任务、措施等。
4. 组织实施:按照救援方案,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同时,应加强与受灾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现场指挥:设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救援工作。
现场指挥应具备丰富的救援经验和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6. 搜救与疏散:在灾害现场开展搜救工作,寻找被困人员并采取必要的疏散措施。
同时,应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疏散指导,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7. 医疗救治与心理干预:组织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同时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8. 物资保障与调配:根据灾害情况和救援需要,及时调配各类物资和资源,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9. 信息报告与发布: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灾害情况和救援进展情况。
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10. 结束与总结: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应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d6136cf84b9d528ea7a96.png)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fa40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d.png)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导致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福祉影响和破坏的事故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精选篇1为确保我司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我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我司防震减灾工作在市教育局及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组长:副组长:成员:2、主要职责(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公司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工作局面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人员宣传教育,做好员工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推荐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65ceb1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0.png)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推荐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指因地球自然规律或外部因素造成的灾害。
例如,地震、洪涝、山火、干旱等天气变化或环境破坏,都可以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存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
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需要及时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一. 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1.领导机构(1)总指挥部:设在总部,由总部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组织指挥突发灾害救援工作。
(2)地方指挥部:设在受灾地区的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协助总指挥协调受灾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2.专业工作机构(1)救援与搜救小组:从部队、警察、消防、救援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负责人员搜救、物资运输、受灾地区的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等方面的救援工作。
(2)医疗救援小组:由医生、护理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组成,负责受灾地区的医疗救助和疫情控制。
(3)后勤保障小组:由后勤保障人员组成,负责物资的调运、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二. 应急预案流程1. 灾害预测和预警对于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测,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增强预警感知能力。
2. 召集应急人员和装备一旦接到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需立即召集应急人员和装备,组成救援小组,并成立医疗救援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
3. 确定救援计划根据灾情分析,指挥部应调动资源,分配任务,制定救援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 实施救援行动各救援小组应根据任务分工,迅速投入灾区,展开工作。
指挥部应要求各小组按照实际需要,对工作进行灵活调整。
并及时通知地方政府,并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协助并指导地方政府进行救援工作。
5. 统筹协调指挥部应保持对灾情的持续监测和分析,及时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并在该纪录中记录每一个相应的救援动作。
6. 实施风险评估救援行动结束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救援行动进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救援的体系和机制。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dcd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0.png)
具体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协调 、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洪涝、干旱、地震、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 。
适用对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其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承担 主体责任,其他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参与和支持救助工作。
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 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预警信息。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
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预警信息传递和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递和报告制度,明确信息传递的流程和责任,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 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争取时间。
03
减灾委主任由国务院分管民政工作的 副总理担任,副主任由民政部部长、 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成员包括民政 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气象局、 地震局、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 国土资源部、海洋局、林业局、中国 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单位)的负责 人。
工作机构及职责
01
民政部承担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工作。按照应急响应级别,负责统 一发布灾情,指导地方开展应急救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 区现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法规、应急预案和相关知识 。
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 识和了解。
培训与演练工作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的专 业素质。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最新)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99df79e4028915f814dc201.png)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合理配置自然灾害预警、救助等资源,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X回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回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其他有关救灾工作政策规定。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
我市毗邻地区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并对我市区域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市内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群众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2.1X市减灾委员会X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X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市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担任主任,副主任由市民政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X军分区副参谋长担任。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工信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卫生和计生局、审计局、园林局、文体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统计局及X军分区、武警X支队、应急办、气象局、地震局、X供电公司、X红十字会、X慈善总会为减灾委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9331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f.png)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____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3、编制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为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全体职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____防洪法》、《____防震减灾法》、《____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凡在我区发生的水灾,台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火灾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适用于本预案。
二、工作目标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公司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____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四、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
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公司应经常性地对办公环境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公司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公司应切实加强员工的应急意识,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救援抢险设施。
国家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49824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5.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6.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四、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协同应对;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
五、组织指挥体系1. 国家层面:成立国家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地方层面: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3. 部门层面: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领域的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处置措施1. 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2. 预防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降低灾害风险。
3. 应急响应:根据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2)疏散转移受灾群众,确保生命安全;(3)组织开展物资调拨、运输、分发等工作;(4)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5)加强卫生防疫,防止疫情蔓延;(6)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4. 灾后救助: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七、保障措施1. 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充足。
3. 资金保障:设立自然灾害应急基金,保障应急处置工作。
4. 通信保障:加强应急通信保障,确保信息畅通。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3bc0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e.png)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概述自然灾害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家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指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和落实的各项救援、救济、重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方案,旨在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权威、有效的工作指导和保障。
目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及时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范围和适用对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非地方性突发事件和全国性自然灾害,适用对象包括各级政府、有关救援、救济、重建单位和人员。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群众疏散和安置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首要任务。
应急预案将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做好群众疏散和安置工作。
对于重要基础设施建筑物,要制定相应的严格安全规定。
排灾和救援自然灾害后,应根据灾害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排灾和救援措施。
预案规定了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批示和领导指挥体系、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等方面的内容。
灾后救济和重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长期的,这就需要进行灾后救济和重建工作。
预案规定了灾后救济和重建各阶段工作的组织形式、调度协调机制、支援保障等有关内容。
信息通讯和人员安全信息通讯和人员安全是应急预案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预案规定了灾害情报收集和发布机制、应急通讯网络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做好应急协调指挥和人员保护和安全方面的工作。
总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国家对于自然灾害应对的一份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预案的规定,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并避免二次损失的发生。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包括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c2f414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c.png)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包括1. 引言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一系列紧急救助措施的指南和规定。
然而,在制定和执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时,并不包括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本文将讨论一些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包括的情况,并探讨如何加强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2.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概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所制定的一套紧急救助措施。
它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警和警报机制、疏散计划、救援队伍的组建和指挥体系、医疗物资和救灾设备的储备等一系列措施。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
3. 不包括的情况尽管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包含了大多数自然灾害的情况,但还是存在一些情况未被纳入其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3.1 新型灾害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型灾害不断涌现,例如核泄漏、恐怖袭击等。
这些灾害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无法完全在传统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进行全面考虑。
3.2 非常规的应急情况遇到非常规的应急情况时,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例如,大规模的网络故障、金融系统崩溃等灾害,需要制定特定的应急预案来应对。
3.3 边界问题自然灾害通常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通常是由各个国家独立制定的。
在边界问题上,预案的协调和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能导致救助措施的不完善。
3.4 假设过于理想在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时,可能会基于理想情况进行假设。
然而,在实际的自然灾害中,情况常常会超出预期,因此预案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加强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为了应对上述不包括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灵活性:4.1 引入跨部门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集合多个相关部门的智慧和资源,共同制定灵活性更强的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443c09f31126edb6f1a10fd.png)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整合各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救
灾物资和储备库。
A.临时
B.储备
C.急需
答案: B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24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组织指挥体系、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和发布、国家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自然灾害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https://img.taocdn.com/s3/m/dba7c8b1bed5b9f3f80f1c6b.png)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为主。
A、居委会或村委会B、中央政府C、地方政府参考答案:C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了应急救援行为,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了应急救援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政府具有统一的领导,分级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结合,分工与合作,履行各自的职责。
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016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并完善了组织指挥系统,灾害预警与反应,信息报告发布,国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等内容relief灾和重建,以及保障措施。
汇编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援行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人民,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制定。
该计划是根据“ 《三项条例》和有关的国家救灾准则,政策和原则。
适用范围该计划适用于洪水和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灾,沙尘暴和其他气象灾害,火山,地震,自然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和其他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和其他海洋灾害,符合启动条件的森林和草原火灾以及重大生物灾害和其他公共紧急情况。
工作原理(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具有统一的领导,分级管理,部门与部门相结合,以部门为基础。
(3)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履行职责。
(四)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解读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
过去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全国3.1亿人次受灾,1500余人死亡失踪,900多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近70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着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人员装备和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住房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全力应对了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涝以及“威马逊”超强台风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11〕120号)要求,认真做好灾害救助各环节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16〕25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中央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及应急响应程序。
此次预案修订是为适应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新
形势、新变化,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发生的历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经验和做法基础上完成的。
一、预案修订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由民政部牵头编制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2011年,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对《预案》进行了修订。
按照《预案》要求,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灾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形成抗灾救灾工作合力,有效保障了灾害救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虽取得显著成绩,但《预案》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呈现新形势、新变化。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强化灾害风险管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和倒塌(或损坏)房屋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民政部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数量较“十一五”分别下降93%和81%,但年均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基数仍然较大(约900万人),应急期受灾群众生活救助任务
依然艰巨而繁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着力提高受灾群众生活救助保障水平,对完善《预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预案修订的主要内容
为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完善响应启动条件,优化应对程序和措施,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2014
年以来,民政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有关要求,在认真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意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发生的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涝以及“威马逊”超强台风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经验和做法基础上,重点对预案适用范围、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及响应措施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符合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变化和救灾工作实际需要。
新版《预案》主要就以下内容进行了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针对近年来我国灾情形势呈现的新变化,新版《预案》对国家层面四个响应等级的核心指标(包括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或严重损坏房屋数量、紧急转移安置人数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等)做了相应调整和完善,以便更符合当前救灾工作实际,提高《预案》可操作性,确保国家级预案与省级预案有序衔接。
二是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及措施。
新版《预案》对应急响应启动程序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国家减灾委各有关成员单位在灾害救助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对灾情报告、灾情发布、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内容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三是扩大了预案适用范围。
新版《预案》增加了“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境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内应急救助工作”的表述,主要考虑到近年来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俄罗斯等邻国发生地震、洪涝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对我国边境省份受灾群众实施灾害救助的情况。
四是对预案中有关文字表述进行调整。
根据行文习惯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有关规定,对原《预案》中有关文字和专业术语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将“灾民自救”修改为“群众自救”、“非政府组织”修改为“社会组织”、“冰雹”
修改为“风雹”、“过渡性生活救助”修改为“过渡期生活救助”等。
三、预案实施中需关注的有关事项
新版《预案》颁布实施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贯彻学习和专题培训。
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将《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预案》的宣传普及工作。
二是及时修订地方各级相关预案。
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灾情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需求,尽快启动省级预案修订工作,做好调研论证,抓紧推进,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与国家预案有序衔接,避免出现国家预案启动后省级预案还无法启动的情况;同时,认真指导各市县抓紧做好本级相关预案修订工作。
三是适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救灾工作实际,针对潜在灾害风险和区域灾害特点,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灾演练,让群众了
解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四是规范有序启动各级应急预案。
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客观、准确、科学评估灾情,按照本级预案规定启动程序和条件,及时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遵循“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原则,切实落实灾害救助主体责任,强化区域协作和部门联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统筹做好灾害救助各环节工作,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