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b096dddd3383c4ba4cd243.png)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年级:2012题目: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学生姓名:周凯学号:指导教师姓名:黄治勇职称:研究员年月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0Abstract 01概论 0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3)2 实验过程 (3)2.1 所用资料 (3)2.2 武汉市降雨频率分析 (3)2.3 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4)2.4 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5)2.5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5)3 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6)4.1 结论 (11)4.2 讨论 (12)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摘要: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武汉处在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在面对城市发展对排水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给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做依据。
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暴雨公式进行阐述,并通过武汉近年来降雨分布、频率等资料(1951-2012),对武汉市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武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
再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并在降雨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结论:武汉年降雨量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丰水年与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平均年数为15年、夏季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64.5%、在武汉24小时降雨量情况中16时占24小时降雨量的比例最大,约占38.9%。
暴雨强度公式各项含义
![暴雨强度公式各项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f63d2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f.png)
暴雨强度公式各项含义
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评价暴雨强度的标准,它能够从物理角度准确衡量暴雨强度,从而更好地为暴雨洪水提供防范和准备。
它由英国气象学家斯特拉森于1933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中,是气象和水文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指标。
暴雨强度公式的具体内容如下:降雨强度=降雨量/时间单位×60。
其中,降雨量是指某一时间内降雨的总量,通常采用毫米为单位;时间单位是指降雨量的计算时间,通常采用小时为单位。
降雨强度是衡量暴雨强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表示暴雨的量及其强度,以及暴雨洪水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暴雨强度,以便更好地抗洪准备和洪水灾害防治。
暴雨强度公式还可以用来分析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及早预测暴雨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为有效地抗洪准备提供依据。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还可以用来评估暴雨对城市、农田和水库的影响,以及洪水的程度和可能的经济损失,为公众提供更加科学的防范规划。
暴雨强度公式是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指标,它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暴雨强度,为抗洪准备提供依据,并可以用来分析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有效预测暴雨洪水可能带来的灾
害,为有效的防洪准备提供依据。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b0b6f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5.png)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突发而且降水量极大的降水现象,给城市和农田带来严重
的洪涝灾害。
对暴雨的准确预警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降水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公式来表示。
暴雨强度的定义
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降水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即在1
小时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暴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暴雨的强弱程度,对暴雨的分类和预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暴雨强度公式推导
暴雨强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 I = \\frac{1}{t} \\times V $$
其中,I为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为单位时间(小时);V为单位面
积上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强度公式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和灾害防治部门进行暴雨预警
和防范措施的制定。
通过监测降雨量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实时的暴雨强度,从而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高预警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也可以应用于城市防汛工作和农田排水管理中。
在城市排
水系统设计中,合理制定暴雨强度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暴雨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在农田排水管理中,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不同暴雨情况下的排水需求,有助于农田排水设施的设计和规划。
结语
暴雨强度公式是描述暴雨强度的重要工具,其应用范围广泛,对暴雨预警和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暴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全国
![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全国](https://img.taocdn.com/s3/m/bb871a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4.png)
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全国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是指根据城市气候变化、短时强降水频率和降雨空间分布特征等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城市降雨数据,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的可供城市防汛规划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参考的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考虑了城市规模、地形条件、城市化程度等因素,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城市管理者和气象预报员提供有关防洪防汛的参考指标。
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是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和城市防汛规划的基础。
通过分析和总结实际城市暴雨事件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各种强度的暴雨发生概率,进而提供给城市规划决策者作为参考,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和排涝工程设计方案。
首先,需要对城市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和城市特点进行区域划分。
每个区域的暴雨强度公式需要根据该区域的降雨量经验和历史数据进行建模。
其次,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降雨观测数据,包括不同时间尺度和强度的降雨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气象观测站、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多个渠道,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得到每个区域不同强度的降雨概率。
然后,需要考虑城市规模、地形条件等因素对暴雨强度的影响。
例如,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其降雨强度可能更大,需要有相应的修正系数。
最后,需要将得到的暴雨强度公式与实际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和城市防汛规划相结合,提供对应的方案和建议。
这样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和气象预报员更好地进行城市防汛工作,提高城市的防洪防汛能力。
总之,中国城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的建立是科学的、系统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收集、分析和建模不同城市区域的大量降雨数据,结合城市特点和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暴雨强度公式,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和城市防汛规划提供参考和支持。
2024最新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
![2024最新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74a009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5.png)
2024最新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是指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水天气现象。
在我国,不同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城市布局等因素。
下面是一些中国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目录。
1.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3+0.1×(累计降水量/12)+0.2×(小时降水量/3)+0.4×(累计风力/10)2.上海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2+0.15×(累计降水量/10)+0.3×(小时降水量/6)+0.35×(累计风力/12)3.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0.15×(累计降水量/8)+0.25×(小时降水量/4)+0.5×(累计风力/14)4.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2+0.1×(累计降水量/15)+0.2×(小时降水量/2)+0.4×(累计风力/8)5.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5+0.1×(累计降水量/20)+0.3×(小时降水量/5)+0.35×(累计风力/16)6.武汉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2+0.1×(累计降水量/18)+0.25×(小时降水量/3)+0.38×(累计风力/20)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上,不同城市对于暴雨强度的公式目录可能存在差异,并且经常会根据实际气象变化和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进行调整和改进。
暴雨强度公式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和预测暴雨天气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以减少暴雨可能引发的灾害。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3499e4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5.png)
n b t P C A i )()lg 1(1++= 或n b t P C A q )
()lg 1(1671++= 其中i 或q --- 暴雨强度(i :mm/min ;q :L/s/hm 2)
P --- 重现期(a );
t --- 降雨历时(min );
A 1 ---雨力参数,即重现期为1a 时的1min 设计降雨量(mm );
C --- 雨力变动参数(无量纲);
b --- 降雨历时修正参数,即对暴雨强度公式两边求对数后能使曲线化成直线所加的一个时间常数(min );
n --- 暴雨衰减指数,与重现期有关;
结合xx1974~2014年41年的降水数据,经综合计算对暴雨强度总公式进行优化,其总公式结果如下:
)hm /s /(单位:)
481.31t ()0.841lgP 1(7839.62q 或)min /mm 单位:()481.31()lg 841.01(038.472963.0963.0L t P i ++=++= 结合xx 区水源地保护区的相关情况,取暴雨重现期P=2a ,降雨历时t=20min ,查附表1暴雨强度查算表,得出暴雨强度如下:
i=1.230mm/min ;
q=204.99L/s/hm 2。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bad429dd36a32d73758108.png)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确定2.1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的规定,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时要遵循下列规定:1.资料年数各地降雨的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周期平均约为10年。
暴雨强度公式要求自记雨量资料能够反映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10年记录是最低要求,并且必须是连续的10年。
因此,降雨统计资料年数应大于10年,当然,统计的资料年限越长,就越能反映出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
2.计算降雨历时和计算降雨重现期计算降雨历时采用9 个历时,即5、10、15、20、30、45、60、90、120分钟。
计算降雨重现期一般统计到10年,按0.25、0.33、0.5、1、2、3、5、10年统计。
当有需要或资料条件较好时,也可以统计高于10年的重现期(如20、50、100年的重现期)。
3.雨样个数雨样个数的选取应根据最低计算重现期确定。
目前我国各城市最低计算重现期一般是0.25年或0.33年,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25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4个最大雨样;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33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3个最大雨样。
由于任何一场被选取的降雨不一定9个历时的降雨强度值都被选取,因此实际选取的降雨数量要比所需雨样个数多。
4.频率调整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一般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
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该方法简单,但是精度较低;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i-t-P 表以供推求公式使用。
5.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采用如(2-1)式所示的公式作为中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暴雨强度变化规律,包含了n t A i =、)(b t A i +=和m P A A 1=等多种形式。
n b t P C A i )()lg 1(1++= (2-1)式中 i —— 降雨强度(mm/min);P —— 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A 1、C 、b 、n ——地方参数。
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应用-防洪工程论文-水利论文
![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应用-防洪工程论文-水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141e356f1aff00bed51ef1.png)
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应用-防洪工程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极端暴雨导致的内涝灾害不断发生,如: 721、623降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市民的人身安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能否很好地设计出一个雨水排除系统对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城市排水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深深地影响到城市雨水排除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所以,有必要推求出一个满足现阶段设计需求的暴雨强度公式。
目前市政排水、水利排涝都各自有1套暴雨强度公式,都不能满足内涝防治工程体系的要求。
但实际上两者都取自同一个降雨资料,只是统计的方法不同,因此,如果能把2套公式结合起来,推求出一个针对城市内涝的长历时(24h)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新推求的公式能够包含于2个系统当中,也克服了两者在暴雨频率互通性上的问题。
1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推求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
【图1】1.1 资料收集以原始降雨资料作为数据基础,进行资料整理、数据整合工作。
1.2 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设计,使其满足数据结构要求,并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数据格式满足采样需求。
1.3 样本选取根据室外排水规范的要求,市政排水由于一般区域较小,选取的降雨历时也较小,一般为5,10,15,20,30,45,60,90,120min,而水利排涝的一般采样时段比较长,最小为1h,一般不超过30d,都不能满足内涝防治工程设计降雨历时的要求,但是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设计与市政排水设施和水利排涝设施又是息息相关的,分别为市政排水的下游边界和水利排涝的上游边界,而且目前内涝防治工程设计降雨雨型采用的采样历时一般为5,15,30,45,60,90,120,150,180,240,360,720,1 440min。
从统计学角度看,3套体系的设计暴雨都取自同一个降雨过程,如果能在同频率下采用同一设计降雨,不仅为工程设计带来极大的便利,更可从根本上解决市政和水利设计标准意义不匹配的问题。
暴雨强度公式i
![暴雨强度公式i](https://img.taocdn.com/s3/m/2bac0f5b783e0912a2162ac1.png)
暴雨强度公式i=A /t n 中参数的推求,用试摆法对暴雨强度公式i =A /(t+b )n
中参数的推求,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程序)推求暴雨强度公式i =A 1(1+C lg T )/(t+b )n 中的参数*
, 推求无自记雨量记录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利用等值线图求暴雨强度。
另外针对管道排水设计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q=288745( 1+ 0794 LgP )/( t + 188)
0.81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 P--设计重现期(P =1); t--降雨历时(分钟), t=t 1+mt 2。
; t 1--地向集水时问;取t 1-10分钟; t 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分钟); m--延缓系数,暗管取m=2.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ΨqA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立升/秒); 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 w--径流系数: 商业区=0.85; 居住区=0.80; 工业区=0.75
A--汇水面积(公顷)。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09b480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6.png)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附件2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 and Design Rainstorm Profile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2014年4月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
基于历史降雨记录资料,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科学表达城市暴雨特征,是一项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为规范该项工作的开展,特制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原始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暴雨雨型确定和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各地可参照本导则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修订以及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工作。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组织编制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主编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参编单位:广东省气候中心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编制组组长:宋丽莉编制组副组长:张善发何伶俊编制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马京津、牛璋彬、王家卓、刘海波、吕永平、何健、李兰娟、李帅、杨振斌、芮孝芳、陈天放、陈玮、陈清锦、房小怡、洪光雨、郝庆庆、徐连军、徐慧纬、贾仁勇、高原、黄克江、植石群、蒋成煜、蒋承霖、蒋明、蒋品平、谢映霞1总则 (1)1.1适应范围 (1)1.2 编制依据 (1)1.3 基本要求 (1)1.4 内容和方法 (2)2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3 量纲单位 (3)3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3)3.1站点选择 (3)3.2原始资料 (4)3.3统计样本选取 (4)4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5)4.1 频率和重现期计算 (5)4.2 频率分布曲线拟合 (5)5暴雨强度公式 (6)5.1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6)5.2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 (7)6短历时暴雨雨型确定 (7)7图表绘制 (8)8适用性分析 (10)8.1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10)8.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0)8.3社会影响分析 (10)9编制成果 (11)9.1 编制成果 (11)9.2 问题与建议 (11)附录 (12)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程 (12)附录B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 (12)附录C 理论频率曲线类型 (14)1 皮尔逊Ⅲ型曲线 (14)2耿贝尔(Gumbel)分布曲线 (15)附录D短历时暴雨雨型 (16)附录E 常用图表格式样张 (18)附录F有效数字 (23)编制说明 (24)1 总则 (24)2 术语和符号 (25)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25)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28)5 暴雨强度公式 (29)6 短历时暴雨雨型 (30)7图表绘制 (30)8适用性分析 (31)9编制成果 (31)1总则1.1适应范围本导则规定了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图表绘制、适应性分析和成果表达格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7d73d98762caaedc33d450.png)
β1 = H1面 / H6面
(1-11) (1-12) (1-13)
β2 = H6面 / H 24面
点 n 值,面 n 值与点面系数的关系为:
n点
=
n面
−
⎛ Ln⎜⎜
⎝
α α
1 2
⎞⎛ ⎟⎟Ln⎜⎜ ⎠⎝
T2 T1
⎞ ⎟⎟ ⎠
(1-14)
T 为历时,α1 、α2 为相应于T1 、T2 之点面系数。各历时采用相同的
F (km2) λ2
<20 0.30
表 1-3 20-100
0.25
λ2 ~ F 表 101-500 0.20
501-1000 0.15
1000 以上 0.10
3、瞬时单位线转换为时段单位线
u(0,t) =
1
⋅
(
t
) n−1
⋅
t −
ek
kΓ(n) k
t
S(t) = ∫ u(0,t)dt
0
(1-31) (1-32)
n = 0.34F 0.35 ⋅ j 0.1
( j >5‰)
(1-17-b) (1-18)
n = 1.04F 0.3 / L0.1
( j ≤5‰)
(1-19)
Ⅱ片(6、8、9、11 区)
m1 = 1.64F 0.231 ⋅ L0.131 ⋅ j −0.08 n = 0.529F 0.25 ⋅ j 0.20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 水电部(83)水电水规字 7 号文通知指出:“各省(市、自治区) 编制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系列的地区,可作 为今后中小型水库(一般用于控制流域面积在 1000km2 以下的山丘区 工程)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可在当前水库工 程普遍“三查三定”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也可供其他工程参考”。 按水电部指示精神,对流域面积较大的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应 该进行专门分析,本《图表》应用范围主要是中小流域。在地县水利 部门应用较多,因此《使用说明》仍以手算方法为主,有电算条件的 单位可根据本说明有关方法编制电算程序。
2024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2024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8fef2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8.png)
2024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2024年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I=0.0633*P^0.733,
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毫米/小时),P表示暴雨频率(天/年)。
这个公式是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它描述了暴雨
强度和暴雨频率之间的关系。
这个公式在气象和水文领域被广泛应用,可
以用来预测不同频率的暴雨事件下的暴雨强度。
在这个公式中,指数0.733表示了暴雨频率对于暴雨强度的影响程度。
这个指数的数值越大,暴雨频率对于暴雨强度的影响就越显著。
而
0.0633是一个常数,表示了基本的暴雨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基于统计规律得出的,虽然可以作为一种
参考,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城市。
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和降水
特点等因素都会对暴雨强度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
一些地区特定的因素,如地形对于降水的影响、气象系统的特点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描述了暴雨强度和暴雨频率之间的
统计关系,并不能直接用来预测具体的暴雨事件。
要预测具体的暴雨事件,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降雨系统的演变、气象要素的变化等。
总之,2024年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可以通过公式I=0.0633*P^0.733
来描述。
这个公式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用来预测不同频率的暴雨事件下的
暴雨强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地区特定的因素,并且这个公式只描述了统计关系,并不能直接用于预测具体的暴雨事件。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a83486910ef12d2af9e7a6.png)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全国暴雨强度公式
![全国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ab01b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1.png)
全国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的制定是基于对暴雨形成机制、降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以及暴雨对各个区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一般来说,暴雨强度公
式是经验性的,并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以达到准确度
和可靠性的要求。
在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暴雨强度公式是由中国气象局主导制定的,主
要参照国际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气象特点和自然地
理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是中国暴雨强度公式的一个例子:I=a*T^b
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T表示暴雨的持续时间,a和b是经验系数。
该公式表明,暴雨强度与暴雨持续时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而是呈指
数增长的趋势。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经验系
数a和b的取值范围,以适应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和降雨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强度公式通常会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和地理信息,
如过去降雨量、地形条件、土壤类型等,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和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气候变化和
城市化进程等变化环境中的需求。
总的来说,全国暴雨强度公式是通过对暴雨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
通过实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制定出来的一种估算和预测暴雨强度的工具。
通过合理的使用和改进,可以提高暴雨预警和防御工作的效果,减少对人
们生产、生活和安全的不利影响。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5d40a1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f.png)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暴雨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I = (P - 10) / (D - 10)
I代表暴雨强度(mm/h),P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量(mm),D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期时长(分钟)。
设计雨型标准: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地区气象特点,可以参考以下设计雨型标准:
1. 暴雨强度标准:
根据暴雨强度的等级不同,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暴雨等级。
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警报标准来确定。
根据雨型的特征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雨型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区分为阵雨、持续雨、暴雨等不同类型,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雨强变化曲线。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完整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完整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a32d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6.png)
(完整版)暴⾬强度公式计算⽅法⼀、定义暴⾬强度:指单位⾯积上某⼀历时降⽔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于室外排⽔设计的短历时强降⽔(累积⾬量的时间长度⼩于120 分钟的降⽔)暴⾬强度公式:⽤于计算城市或某⼀区域暴⾬强度的表达式⼆、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强度公式修订⼀般⽓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资料,对暴⾬强度公式进⾏修订,以应对⽓候变化。
⼯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强度公式拟合(单⼀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象资料采⽤当地国家⽓象站或⾃动⽓象站建站~⾄今的逐分钟⾃记⾬量记录,降⽔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量记录;年最⼤值法资料年限⾄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到⼩排序排列,并从⼤到⼩选取年数的 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值法:选取各历时降⽔的逐年最⼤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年以上⾃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年最⼤值法。
若采⽤年最⼤值法,应进⾏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公式拟合1.单⼀重现期暴⾬强度公式拟合最⼩⼆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分搜索法、最⼩⼆乘法3.暴⾬强度总公式拟合最⼩⼆乘法、⾼斯⽜顿法⼆、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c320afaaea998fcc220ea9.png)
附件2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 and Design Rainstorm Profile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2014年4月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
基于历史降雨记录资料,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科学表达城市暴雨特征,是一项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为规范该项工作的开展,特制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原始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暴雨雨型确定和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各地可参照本导则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修订以及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工作。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组织编制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主编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参编单位:广东省气候中心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编制组组长:宋丽莉编制组副组长:张善发何伶俊编制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马京津、牛璋彬、王家卓、刘海波、吕永平、何健、李兰娟、李帅、杨振斌、芮孝芳、陈天放、陈玮、陈清锦、房小怡、洪光雨、郝庆庆、徐连军、徐慧纬、贾仁勇、高原、黄克江、植石群、蒋成煜、蒋承霖、蒋明、蒋品平、谢映霞1总则 (1)1.1适应范围 (1)1.2 编制依据 (1)1.3 基本要求 (1)1.4 内容和方法 (2)2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3 量纲单位 (3)3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3)3.1站点选择 (3)3.2原始资料 (4)3.3统计样本选取 (4)4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5)4.1 频率和重现期计算 (5)4.2 频率分布曲线拟合 (5)5暴雨强度公式 (6)5.1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6)5.2 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精度检验 (7)6短历时暴雨雨型确定 (7)7图表绘制 (8)8适用性分析 (10)8.1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10)8.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0)8.3社会影响分析 (10)9编制成果 (11)9.1 编制成果 (11)9.2 问题与建议 (11)附录 (12)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程 (12)附录B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 (12)附录C 理论频率曲线类型 (14)1 皮尔逊Ⅲ型曲线 (14)2耿贝尔(Gumbel)分布曲线 (15)附录D短历时暴雨雨型 (16)附录E 常用图表格式样张 (18)附录F有效数字 (23)编制说明 (24)1 总则 (24)2 术语和符号 (25)3 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25)4 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28)5 暴雨强度公式 (29)6 短历时暴雨雨型 (30)7图表绘制 (30)8适用性分析 (31)9编制成果 (31)1总则1.1适应范围本导则规定了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图表绘制、适应性分析和成果表达格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全国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全国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f5e1c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0.png)
全国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暴雨是指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高的降水天气现象。
不同地区对于暴雨的定义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降雨量达到一定数值或者短时间内的降雨量超过一定数值,就可以称之为暴雨。
暴雨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条件、大气环流系统和地形地貌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全国各地的暴雨强度公式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根据各地的气象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建立暴雨强度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找出影响暴雨强度的相关因素,并建立起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影响暴雨强度的因素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气温、湿度、风速等。
首先,需要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适合研究的时间段和地理范围。
然后,统计分析各种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找出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接着,通过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起反映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暴雨强度公式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单个气象因素的影响,还需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将多个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多因素的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通过调整权重、引入特殊因素等方法对公式进行修改和优化。
同时,为了提高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还需要对公式进行验证和修正。
最后,将建立好的暴雨强度公式应用于预测和预警工作中。
利用公式预测暴雨强度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暴雨对人民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的影响。
总之,全国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建立起数学模型来预测暴雨强度的方法。
建立好的公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暴雨的特点和规律,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暴雨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及应用方法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及应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fe9842cb4daa58da0114acb.png)
分布曲线 (P-Ⅲ型分布Cs = 2时的特例) 均为两参数
公式, 计算简单, 易于手算或电算, 且精度良好。
P-Ⅲ型分布曲线为三参 数 公 式 , 拟 合 困 难 , Cs计 算
不可靠, 计算结果往往因人而异。
1.2 选样方法的相互关系
按概率计算, 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推求暴雨
强度公式, 对应重现期转换公式:
(上接第39页)
用中心城区雨量站的暴雨资料编制出的暴雨强度公式
2.2 降雨历时
应用于郊区排水系统的设计不甚安全[ 1, 3 ]。对于市区面
现行 《设计规范》 规定, 统计城市暴雨公式采用 积大的城市采用同一暴雨强度公式不甚合理, 建议根
的 历 时 为5、 10、 15、 20、 30、 45、 60、 90、 120 min, 据区内各地自然条件及历史暴雨资料分别拟定暴雨强
般采用数理统计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 《设计规
范》, 暴雨公式为
I=
A + ClgP (t + B) n
(2)
式中: I为t历时内的平均暴雨强度, mm/min; P为重
现期, a; t为暴雨历时, min; A、 C、 B、 n为地方参
数, 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暴雨公式的参数率定一般先对暴雨资料进行频率
≥
P = ≥
≥ ≥
E
≥
1 lnPM - ln (PM - 1)
≥
≥
≥
P = ≥
≥ ≥
M
≥
≥ ≥
≥
1
-1
1 - e PE
(1)
式中: PE为年多个样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 PM为年最
大值法推求式的重现期。 根据式 (1) 计算出的PE与
关于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内容及说明
![关于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内容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8c1e3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0.png)
关于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内容及说明
(一)修订背景
我市排水设计单位现行主要使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1995年版编制结果。
但该版本暴雨强度公式取样采用的是年多样法,且当时对于各历时的降雨量采用了人工读取的方式获取数据。
在当前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出台的情况下,沿用旧的暴雨强度公式可能会造成诸多问题。
为科学指导我市排水管网设计、建设,本次利用延续至最新时段的客观化降水资料、采用全国统一的年最大值法取样,对我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的。
该项工作由市气象局会同我委组织,具体由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承担、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技术报告》已经我委业务会审议通过。
本次利用延续至最新时段的客观化降水数据,采用全国统一的年最大值法取样,重新推求出相应公式。
(-)修订内容
对《深标》条文7∙2.3.3(P60)进行修订。
1、修订前
7.2.3.3单一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符合表7.2.3.3的规定。
执行。
2、修订后
7.2.3.3单一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符合表
7.2.3.3的规定。
表7.2.3.3单一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
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年级:2012 题目: 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学生:周凯学号:2012215335指导教师:黄治勇职称:研究员年月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0Abstract 01概论 (1)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1)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本论文研究的容 (3)2 实验过程 (3)2.1 所用资料 (3)2.2 市降雨频率分析 (4)2.3 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5)2.4 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5)2.5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6)3 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7)4.1 结论 (13)4.2 讨论 (14)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摘要: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处在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在面对城市发展对排水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给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做依据。
本文对国外的研究暴雨公式进行阐述,并通过近年来降雨分布、频率等资料(1951-2012),对市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
再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并在降雨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结论:年降雨量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丰水年与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平均年数为15年、夏季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64.5%、在24小时降雨量情况中16时占24小时降雨量的比例最大,约占38.9%。
且降雨分布主要集中在13至18时这7个小时。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为暴雨预警及洪水设计提供针对性的预防。
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降雨历时Calc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eavy rain intensityformula in WuhanAbstract:As one of ten million population in large cities, Wuhan in China,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ver the zone, the rainstorm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fac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drainage system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which must be accurately the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to do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urban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In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rainstorm formula is describ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applied, th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suitable method is chosen to fit the Wuhan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Key words: Heavy rain intensity formula, Recurrence period, Duration of rainfall1概论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论文的选题背景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且与周围的农村相比,作为一个大城市,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温度会明显高于周围农村,而且城市热岛效应会对水汽蒸发、空气对流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降雨特性,而且城市有很多大规模的建筑群,对空气流动有很大阻碍作用因此也会影响空气对流,最后因为城区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类日常活动使城市上空大气中尘埃比天然情况下高出很多倍,尤其在这样一个千万人口而且拥有大量重工业的城市。
综上,市的雷雨天气会明显高于周边农村。
省地理位置特殊,降水气候特征明显,如历史曾出现过1931、1954、1998三次特大洪水等情况,另外因为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植被削减以及其山地、丘陵为主的特殊地形条件,导致旱涝灾害频发,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当地人在民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巨大的隐患。
而作为省省会的更是首当其冲,作为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短历时暴雨带来的城市渍涝,会对对公共交通,生产生活,社会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是20世纪80年代编制的。
我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资料年数一半以上为20~29年,资料年数相对较少,迫切需要及时更新。
而且,我国尚有一些城镇没有自己的暴雨强度公式。
有的城镇的编制公式所用的暴雨资料年限较短,导致误差较大,公式的准确度、可依赖度不高。
而作为发展日新月异的,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城区向外大幅扩展,城市及周边地貌不断变化,以前所计算的暴雨强度公式应有所偏差,所以应重新计算的暴雨强度公式并对其进行优化。
1.2 国外研究现状子贤、光东、建印[1]等用暴雨强度公式直接拟合实际降雨量,提高拟合精度、减少不同理论频率曲线的选择与拟合环节的方法,研究发现,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比传统方法所求得的确定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实测雨强样本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而且可以避免推求暴雨强度总公式参数的任意性。
为了实现总公式参数的直接寻优,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研究暴雨强度公式的直接拟合,从而增强了总公式参数的准确度。
任雨、明财、郭军、艳娟、熊明等[2]研究表明,一般气象站由于空间分布稀疏,而且不能完全代表城市降雨的分布,所以采用一般气象站的暴雨观测资料不足以推算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必须采用更精细的观测资料在空间上细化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短历时极端强降雨有很大空间变率,因此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观测资料对于在空间上细化设计暴雨具有重要意义。
邵尧明等[3]中指出,城市暴雨受到地形地貌及城市化的影响巨大,且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在汛期影响较为突出。
在子贤、光东、成标、建印等[4]研究指出,采用麦夸尔特法确定衰减指数为函数型的五参数暴雨强度公式的方法所计算出的重现期的绝对均方差均小于0.05mm/min。
由此可见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重现期较小与较大时的绝对均方差。
奕[5]通过研究,认为采用优选回归法、高斯—牛顿法和麦夸尔特法求解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后表明城市化程度对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有相当大的影响。
顾春明[6]在研究中认为在针对重现期在一年以上时城市雨量资料取样中采用年最大值取样可以在保证一定精度,而且取样简单易得。
金家明[7] 在研究中指出,合适准确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会对城市排水、雨水管渠地设计建设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
罗亚文[8]在研究中指出,暴雨特性接近的城市或区域可以相似的研究编制方法来建立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的软件,从而快速地为我国各个城镇建立自己的暴雨强度公式。
翁窈瑶[9]在研究中认为,采用计算机数字化降雨采样法来编制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了传统方法费时费力的缺点,是今后暴雨强度公式编采样的趋势。
树平,遂庆等[10]探讨了用麦夸尔特法来确定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研究发现,麦夸尔特法的具体优点有放宽了初始值的限制、提高了拟合精度,从而避免了繁琐的调整工作。
邱兆富,曾晓岚等[11] 在研究中编制各重现期统一的暴雨强度公式时,发现采用分组平均法来调整参数值能显著提高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
邱兆富,周琪等[12] 在探讨了单一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公式中发现,当重现期的b值相差较大时,应采用分组平均法来调整,相差不大时可用暴雨强度综合平均值来计算出b值。
邵丹娜[13]在其研究中发现了在计算暴雨强度公式时会遇到由时间短缺、地域局限性造成的问题,认为采用延长并增加时段、增加降雨观测点、采用年最大值法能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邵尧明[14]在其研究中指出不应滥用暴雨强度公式和相近地区的重现期而应该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历史资料等多种情况来分析及修订暴雨强度公式,从而来减小城市排水河道设计所需的费用、占地等等。
许拯民,荆燕燕[15]在研究中发现年多个样法并不是很适合一些城镇用来推求新一轮的暴雨强度公式,因为要求数据过多,工作量大,相比之下年最大值法在资料获取、计算以及误差上都有着不小的优势。
周玉文,翁窈瑶等[16]等在研究中将两种不同种频率分析、两种不同的样本选取、六种数学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数字化的降雨资料进行择优处理,从而提高暴雨强度公式精确度,可靠性以及降低人工计算所需的大量时间精力。
1.3 本论文研究的容本论文拟以市气象台1951-2012年共62年降雨量资料,研究市降雨分布、频率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
2 实验过程2.1 所用资料为了使求得的暴雨强度公式更准确,本文采用市气象台1951-2012年共62年降雨量资料,远远满足国家规定暴雨强度计算使用最低连续10年降雨资料的要求。
2.2 市降雨频率分析经过统计发现,市4月底-7月中旬降雨量较为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1257mm,丰水年(P≤25%)有15年,分别为1954、1983、1991、1969、1998、1989、1962、1982、1980、1993、1959、2004、2002、1987、1958年,平均降水量1659.7mm;平水年(25%<P<75%)有32年平均降水量1218.7mm;干旱年(P≥75%)有15年,1966、1971、1978、1976、2001、1965、1997、1974、2011、1968、1956、1979、2007、1985。
分别为平均降水量935.4mm(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