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理论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方式,起源于明朝,其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和中医思想。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要领的文章,被誉为太极拳的圣经。
以下是太极拳论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我柔自如,人摆我粘,我拽而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不以动急而忘动,不以静缓而忘动。
意动则身随,手动则心静。
升降开合,相辅相成。
虚空无为,消息相因。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内外合一,身心合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是一种利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理论指导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的方式。
运动时,动作要分动静,静止时要合阴阳。
运动不能过激或过缓,要随遇自如。
对方刚劲时,我变得柔缓,对方柔缓时,我变得刚劲。
不能像躁急一样过分追求动作,也不能像迟缓一样过分放松。
心意一动,身体就会随之而动,手动心静,升降开合,相互协调。
身体虚空无为,意念消息相通。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在身体和心理的修炼中,要内外合一,身心合一,了解对
手,百战不殆。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
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
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练太极拳越来越多,但青年人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对太极拳不甚了解,对太极拳存在误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和弱者专门练习的拳术。
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
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
起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
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
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
在现代生活中就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
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对习练太极拳能健康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人群是盲目练拳。
所谓练盲拳,就是不带着拳理去练,而是自行其是。
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
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习练一些人把“沉”练成了“重”怎样理解太极拳中的“沉”哪?就我对练拳体会,如果把自己比作水的话,“沉”就是一块系下去的石头,石头系在水中,石头下去了,水面并没有太大变化。
那么体现在身体上的这块石头就是“意念”也就是说你的意念下去了,但肢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可一些练拳之人正好相反,他的肢体下去了,但意念没有下去,所以练拳者练的膝盖痛的就是这种现象。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太极拳基础理论课件
练拳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式要求:
头、颈、肩、肘、腕、胸、背、 腰、脊、胯、臀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基本手型、步型
第二阶段:熟练阶段
掌握太极拳的动作 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仔细用身体体 会练拳的要领,熟练掌 握身体各部位姿式。
第三阶段:风格形成阶段
太极拳起源
• • • •
陈家沟起源说 张三丰创拳说 王宗岳创拳说 武当山创拳说
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 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县陈家 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 发源地”的挂牌仪式。挂牌仪 式肯定了陈家沟起源说,肯定 了最早太极拳是由陈王庭所创 的陈式太极拳,为太极拳源流 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大大的 句号。
太极拳基础理论
1.太极拳的定义 2.太极拳的起源、流派与开展 3.太极拳的作用 4.如何练好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软手”“十 三势”,它属于套路武术中拳术的内家拳。
在国外的开展
太极拳在国外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都有太极拳活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说 “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
中国武术代表团将于5月8日 集结,5月13日出发,17日正式开始 在美国的表演之旅
如何练好太极拳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打好基础,心平气和。 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 直背、垂间,平心静气, 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创始人:孙禄堂
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退相随、动作舒展灵 活、敏捷自然。每转身“开”“合”相连。所以又称“开 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理论课件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
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 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 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据中 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 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躯干部
胸背部:含胸拔背 腰脊部:松腰正背 臀部: 缩髋敛臀
肩臂部
沉肩、坠肘、坐腕ຫໍສະໝຸດ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稍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落胯正腰、 沉肩垂肘、坐腕舒指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内动外发、呼吸协调 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武禹襄像
武式第二代传人 李亦畬
孙禄堂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 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 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 又称活步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
二、气沉丹田
三、含胸拔背
四、松腰敛臀
五、圆裆松胯
六、沉肩坠肘
七、舒指坐腕
八、尾闾中正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 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
说。
通过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 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孙等式。各 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 同。
二.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
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要求 练习时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 奋是沉着的,要“神宜内敛”的,并不流 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拳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张三丰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武术家,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力量应对外力的进攻。
这种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的观念,以及易经中的“太极”和“阴阳”理论。
太极拳的拳术动作以圆润、柔和、流畅为特点,强调身心合一、意念贯通。
它注重使用者的内力和呼吸调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效果。
太极拳最早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传播,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一些知名的武术家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保健和强身健体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
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并获得身心平衡和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它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调节身心和发展内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分享收藏太极拳为全球第一大拳种。
中国武术国粹代表拳系。
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
它是用身体诠释和表达中国传统哲学的学问。
武术区别于其他门类学问的本质,就是具备克敌制胜、强身自卫的功能。
任何一种拳法,都是从实战中创来,太极拳更不例外。
一般人认为,与人相争,胜在力,所谓力强胜力弱;胜在速度,所谓以快打慢。
而中国拳术更注重,巧胜,智胜。
但不代表不注重力量与速度,而是强调对力量和速度的过程控制,以期达到最大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对抗效果。
战争,贵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太极拳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知己知彼的功夫。
在一定法则规范中从内修炼体味,达成知己功夫,从而反推衍生,具备知彼能力。
通常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慢腾腾软绵绵,于是乎大家就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绵软无力”,误解也,偏见也。
而真正的太极拳,其劲力刚猛无比,无坚不摧;其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一触即发。
其所以“慢”,在于其重视力量自始至终、此消彼长的感应控制和因势利导,而实际应用要求慢来慢应,快来快应实现更精确的战力投送;其所以“绵”,在于重视力量的隐藏和储蓄,而实际应用表现出绵里裹铁以逸待劳的玄妙。
那么,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高手少有,有缘见之者则更少;太极拳到底好么?那为什么高手如此之少,出功夫如此之慢?真的是“十年不出门”吗?既如此其优势又在哪里?“有用才有价值”,相比其他,有大用而且见效快,才算真的先进,才算占优势,否则,便是落后,该淘汰了。
太极拳,要说好,那就该做到,克敌制胜优于其他武功;练习得法,进步当一日千里,无需太刻苦太劳累,无需皮肉痛苦打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自然而然成就绝世武功,可在谈笑间克敌制胜,而且随着年限的增长,功力可以与日俱增,老当益壮。
能做到吗?能!因为太极拳是真功夫,真学问,先进文化。
阴阳论------中国式相对论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八卦学说(易学)本身就是阴阳学说),由此而包罗万象和阐述其内在的联系。
太极拳太极图的原理
太极拳太极图的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它独特的太极图形为代表。
太极拳的原理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观念。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因素构成的。
阴代表着消极、柔弱、阴凉等属性,阳代表积极、刚强、热烈等属性。
太极图由一个圆圈中心的一黑一白两个弧线构成,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
这个图形象征着阴阳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成因果的关系,也象征着事物的变化和运动。
太极拳的原理是以太极图为依据,通过身体的运动来体现阴阳变化的规律。
太极拳的动作主要采用缓慢、柔和、流畅的方式进行,通过“以柔克刚”的原理,将力量引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太极拳强调以巧妙的身体技巧和内力的运用来对抗外力的力量。
太极拳的原理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太极拳的原理是通过呼吸和注意力的调整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太极拳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调整,通过深呼吸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使身体和精神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其次,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应该保持一种柔软、连贯的状态,以将对手的力量消耗掉,并通过巧妙的技巧将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这种柔和的力量在抵抗力量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化解对手力量的作用。
再次,太极拳的原理注重通过细微的变化来制约对手。
太极拳强调在动作中保持一种细微的变化和微调,通过巧妙的技巧和套路来制约对手。
太极拳的动作是通过圆形的方式进行的,圆形运动能够使对手的力量难以抓住,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
最后,太极拳的原理强调以心血为基础。
太极拳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机能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能够锻炼肌肉和关节,还能够通过调整呼吸和改善心脏功能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总之,太极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的调整来体现阴阳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原理。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人的内心素质和身心的和谐,给人带来身心健康的效益。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是什么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是什么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
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拳理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不会走向太极拳的误区。
第一要树立太极拳是“武术”的基本理念要学练太极拳,首先必须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武术,武术就讲技击,通俗说法就是“打”,打就有攻有防。
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搏击中总结出来,而最后又是为了搏击的。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打成体操、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特色,打出攻防意识,打出武术的气势与精神。
这一点长拳体现得最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不同之处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
讲究的是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粘黏连随,以柔克刚,动作走圆画孤,柔和缓慢,后发制人,重在引化,不多主动进攻。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太极拳“不能打”、“不为打”,忽略甚至忘记太极拳的攻防本意。
所以习练太极拳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区别开,一定要把太级拳打成“拳”,打出武术的味道与劲道来。
最后通过推手对练,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为健身的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因此,客观上起到健身作用。
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
武术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认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是把习武做为健身手段来习练的。
太极拳理论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张三丰祖师就讲,“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反把技击看作“末技”。
特别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搏击作用逐渐降低,为健身而练拳更成为主流,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练拳人的共识。
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关于太极拳的介绍太极拳是一种拳术。
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习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
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介绍篇1一、基本介绍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
但是有时可以略过。
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
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
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
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陈中华老师:是的。
还有窍门。
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
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
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
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
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
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
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
其实,改变不大。
但是性质不一样了。
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
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
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
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陈中华老师:也对。
能否做到,还看不动点(支点)是否可靠。
问题5:是不是支点跟对方合住,不顶,不丢,但要和自己后脚连到地下,陈中华老师:记住,支点不动,其它都能动。
王宗岳太极拳论(顾留馨)
xx《太极拳论》xx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xx者,xx而生,xx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动之则分,xx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太极拳理论考试题
太极拳理论考试题太极拳(Tai Chi Quan)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和身体锻炼方法,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武术的理念。
太极拳注重身心的和谐,通过练习来达到身体健康、内外调和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太极拳相关的理论考试题,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一、太极拳的哲学原理1.请简述太极拳的哲学起源和重要思想。
2.太极拳与道家哲学的关系是什么?请详细解释。
二、太极拳的基本原则1.太极拳的中心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实现身心的和谐?2.请列举太极拳的五个基本要点,并解释其含义。
3.太极拳的松柔和圆滑的动作特点是如何实现的?它们对身体有什么益处?三、太极拳的套路练习1.何为太极拳的套路?为什么要练习套路?2.请列举并解释太极拳24式套路中的几个关键动作。
3.太极拳套路的练习如何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四、太极拳的内功修炼1.太极拳的内功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请解释太极拳中的“意向”和“气”对内功修炼的重要性。
3.通过太极拳的内功修炼,能够带给身体和思维方面的哪些改变?五、太极拳实际应用1.太极拳是否适用于自我防身?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解释原因。
2.太极拳在身体健康和疾病康复方面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3.结合太极拳的原理和实践经验,指导一位初学者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六、太极拳与生活1.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如何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2.通过练习太极拳,你对自己有何体验和改变?3.请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给出一些建议,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太极拳的练习。
请根据以上考试题,自行判断出适合文章写作的格式和段落分布。
不同段落可以按照题目分成小节,但请不要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以保证整篇文章的流畅性和美观性。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
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doc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
(每式循环3次)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
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
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反(返),要遵从和契合自然变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事物才能顺畅的循环发展。
三.上善若水 1.形:右手向右前缓缓抬起,由右向左前行一个斜前方圆弧,继续向左划弧并向起点回收;同时在右手行至正前时,左手向左前缓缓抬起,由左向右前行一个斜前方圆弧;待左手行至头正前方时,右手正好位于下方,继续向前缓缓抬起;左右手如此循环往复交叉行圆。
太极拳的三圈理论核心
太极拳的三圈理论核心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是不能出圈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圈,即内圈、中圈、外圈。
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是以脚为边界,脚到哪,哪就是外圈。
以上三圈的划分,是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且含着一个意思是,中、外圈的大小是变化的。
拳友们注意了不能出圈的规律,但还是出圈,原因就在于中、外圈没有以下盘为准,而且以为自身的中、外圈的大小是不变的。
如:走架的时候,架子较低,膝足距离圈心远,中、外圈就大,这时候只要直身居中,肘就不容易出中圈,手也不容易出外圈;但是到了推手的时候,站得高,圈小,如果还按走低架的习惯,手、肘就很容易出圈;只有等出于推手的需要而上步,步子大了,中、外圈扩大,手、肘才能随之扩大动作范围。
许多书里的图,都是以手臂平伸时的肘、手位置为准,这样划分使习者容易认为圈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步子小的时候,肘、手出了圈还没意识到是出了问题。
若是按照简单的划分,那就是肘膝为中圈,手脚为外圈,这个需要长期的练习摸索出。
手出了圈,失去了中心,影响了稳定的结构,被人牵引时,如不借机上步变出圈为不出出招,对方可捋可挒可采可拿,一大堆技术可以用。
自己就只有处于被动局面,挨摔。
“手不够,脚来凑”,好话。
“脚不够,手来凑”,就是找挨摔。
理论上的东西,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如,书上说:“俯肩一靠破铜墙”,就容易让人误解。
文中用了“俯”字,有人就忘了身不能前附后仰的要求,成了附身肩靠,出了内圈,而且坏了身法。
有人俯身使靠,让人顺势一个抹脖摔了个马趴。
使靠须直身,够不着就上步,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
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成三点维护稳定架势。
夹角一定保持90度。
为什么?因为,人与地面成90度夹角,所以,人站得稳。
如果有虚实之分,则夹角的角度跟着变化。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一)
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通常称为“拳经”“拳论”“拳诀”等。
其理论经典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杨澄甫先师的重要论述;二是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三是杨氏家传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实际有四十篇);四是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五是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论。
在近现代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有用力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原理的,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理论。
无论传统理论或现代科学理论,都体现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太极拳著作之中。
第一节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一、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录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
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
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
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
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
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
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
太极拳的原理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原理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既有练习身体的功效,又有协调心灵的效果。
太极拳的原理:
1. 平衡阴阳:太极拳通过运用阴阳哲学中的相对对立和统一原则,使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达到趋于平衡的状态。
2. 舒缓呼吸:太极拳注重与呼吸的配合,通过深吸、慢呼,使呼吸平和缓慢,提高氧气供应,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3. 骨骼松软: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松软而有力,通过练习,使骨骼逐渐变得松软,减少肌肉的紧张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4. 内外一致: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内外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练习者需要通过内观身体的感受,调整呼吸和动作的协调,并与外在环境、他人的动作进行合一。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1. 手势演练:太极拳的基础是一系列特定的手势、动作,通过重复练习,逐渐掌握正确的手势,保证身体的姿势正确。
2. 缓慢动作:练习太极拳时,动作应缓慢而平稳,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保持身体的平衡。
3. 呼吸配合: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与深呼吸和缓慢的呼气相配合,以提高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4. 专注与内观: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专注于手势和动作的细节,通过内观身体的感受,调整呼吸和动作的协调。
总之,太极拳的原理与练习方法都强调身心协调、运用阴阳哲学和呼吸配合。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提高心理和身体的平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拳论王宗岳拳论之《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仅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颁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而主静,(无欲故静。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上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之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之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名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王宗岳之乱环歌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环边行;十字交点一错位,四两千斤亦可乘;掌中乱环横竖找,乱环法术在于通。
王宗岳之十三勢行功解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後极坚刚;能呼吸,然後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餘。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後求紧凑,乃可臻於慎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王宗岳之打手歌棚捋挤按需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粘黏连随不丢顶。
王宗岳之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
进、退、顾、盼、定也。
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基本缠丝功法歌练拳不练功,到老一身空。
身法要中正,站桩缠丝功。
体认仔细辨,丝毫不放松。
劲起始脚根,腰主节节承。
意动内至外,松开不丢顶。
阴阳关系清,久练才成形。
待到关系固,水到渠自成。
基本功到家,套路自然通。
陈氏太极拳拳经谱[原著:【清同光时期】陈鑫]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
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
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
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陈氏太极拳拳经[原著:【清同光时期】陈鑫]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桩根腿。
截前押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疑。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棚捋(履)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
棚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捩肘靠,即乾坤艮(gen,去声,代表高山)巽(xun,去声,代表风),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书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武术各派的共同经验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4.缠绕运动,舒畅经络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10.先快后慢,快而复慢11.窜奔跳跃,忽上忽下12.刚柔俱混,一片神行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太极拳拳谱陈鑫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勿先进,如不得已,浅偿带引,静以待动,坚持壁垒,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常守其真,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即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忽下,或顺或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我之进取,须令不防,人若能防,必非妙方,大将临敌,无处不慎,四面旋绕,一齐并进,斩将夺旗,绝妙入神,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太极拳解身随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知多少,一气哈而迷,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成功后,才讲尺寸分毫。
盖尺位之功成,而后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后以分位分;分位功成后,以毫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