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合集下载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标准,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标准。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不在于其符合某种客观标准。

因此,艺术审美是个人化的,不应受到外界的评判和规范。

首先,艺术家梵高曾说过,“艺术是一盏灯,照亮了黑暗中的我们,让我们看到美和希望。

”这句话表达了艺术对人们情感的触动和启发。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艺术审美也是主观的。

其次,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艺术是一种谎言,揭示了真理。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形式和意境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真理,而非符合某种客观标准。

因此,艺术审美是个人化的,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标准。

最后,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不在于其符合某种客观标准。

因此,艺术审美是个人化的,不应受到外界的评判和规范。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来欣赏艺术作品,而不必受到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喜好和审美标准。

首先,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曾说,“艺术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句话表明了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和批判。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形式和意境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个人主观的。

其次,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曾说,“艺术是一种科学,需要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法和规范,而这些技法和规范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个人主观的。

因此,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符合这些技法和规范,而非个人的主观喜好和审美标准。

最后,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形式和意境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个人主观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喜好和审美标准。

自考美学 第六章 艺术论(二)(自考必过)

自考美学  第六章 艺术论(二)(自考必过)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

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

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

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

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观感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说,“美是一种感性的概念,因为它是基于个人的审美体验。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美感是取决于个人的情感、文化背景和经验等因素的。

比如,对于一幅画作,有人可能会认为它充满了力量和活力,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它毫无吸引力。

因此,艺术审美是主观的,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另外,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美感。

比如,梵高的《星夜》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是世界级的艺术作品,但它们展现出的美感完全不同。

正是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艺术审美是主观的。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

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和规律。

著名艺术家莫奈曾说过,“艺术是客观存在的,它有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规律。

”艺术作品的美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其完美的比例和优美的线条被公认为艺术的典范,这种美感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左右。

另外,艺术作品也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总之,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规律和客观标准,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结论,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来看,艺术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受到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又受到客观规律和标准的制约。

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需要既考虑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又要尊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客观特性和规律。

艺术审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需要综合考量。

美学原理03

美学原理03
在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六、什么是意境:“意境”的意蕴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是“意象”当中的一种:“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 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 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 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 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 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 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 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 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 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 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 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玩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 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朱熹谈《诗经》的欣赏: “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
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诗人活底意思也。” 爱因斯坦谈音乐的欣赏:
“对巴赫毕生所从事的工作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聆听,演奏, 热爱,尊敬--并且闭上你的嘴。”
“关于舒伯特,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演奏他的音乐,热爱-- 并且闭上你的嘴。”
激浪派艺术家白南准:《禅之电影》 在室内挂上银幕,还有一架倒放的钢琴和一排鲈鱼。在30 分钟之内,用放映机把一盘长达4米的空白胶片放完。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艺术学概论之第六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 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 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 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的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艺术的任务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艺术具有审美认 知功能,它在帮 助人们认识社会 人生时,能够发 挥其他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所不能 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 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 感染,思想上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 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 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 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认知作 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
PART ONE
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 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 社会、认识人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审美认识作用。
艺术的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 是一个涉及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 (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其实践问 题。无论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动态过程中, 还是在当下执政党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艺术教育是不应该忽视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艺术教育 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提升社会成员个人艺术素养与审 美观念的作用同时也含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艺术品的审美标准都不同。

因此,艺术审美不应该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审美感受。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而不是在于符合某种客观标准。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真实的事物,而是通过真实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真实。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在于符合某种标准。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

正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是上帝派来抚慰疲惫人心的。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而不是在于符合某种客观标准。

因此,艺术审美应该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虽然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创意、表现力、技巧等客观标准,而不是在于观者的主观感受。

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罗素·沃尔科特所说,“艺术是客观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不是在于观者的主观感受。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应该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观者的主观感受。

艺术是一种技巧的表现,它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创意、表现力、技巧等客观标准。

正如著名画家达·芬奇所说,“艺术是一种技巧的表现,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不是在于观者的主观感受。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应该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观者的主观感受。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艺术作品的价值既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也在于它的创意、表现力、技巧等客观标准。

因此,艺术审美既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应该受到客观标准的限制。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艺术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是基于个人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因此艺术审美是多元化的。

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才能够在不同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和情感共鸣。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真实的东西。

艺术是一个谎言,一个揭示真理的谎言。

”这句话表明了艺术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因此,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艺术的个人感受和审美观点。

另外,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并不被所有人所欣赏。

因此,艺术审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存在着普遍适用的标准。

虽然艺术审美是受到个人情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可以被客观评判的。

首先,有些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美感,能够跨越文化和时代的界限,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欣赏。

比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就被认为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表明了一些艺术作品确实具有普遍适用的审美标准。

其次,一些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是根据一定的艺术规律和原则来进行的,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被用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比如,色彩搭配、构图结构、线条运用等都是可以被客观评判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

因此,艺术审美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标准。

总而言之,艺术审美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

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既要尊重个人的感受和观点,也要借助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判。

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美学选择题

美学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单选)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3、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认识论。

4、“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5、《诗学》一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6、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文心雕龙》,又是美学著作。

7、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精神关系8、在人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众多关系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9、提出“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苏格拉底。

此观点的长处是肯定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10、认为动物也有美感也会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是达尔文11、“快乐说”和“心理距离说”等美学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12、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把山水自然开始作为绘画和文学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

此观点是以善为美。

虽然肯定美必须以无害为基础,但忽略了美的特点。

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国语》中。

14、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实验美学15、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移情说16、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17、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人类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对工具的制作和观照18、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9、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21、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性,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22、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有总的指导意义。

2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艺术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观者的感受和体验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多元化的,不应该被固化在某种标准之下。

首先,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的,“美丽在于观者的眼睛。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比如,有人可能觉得抽象艺术作品很美,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觉得它们毫无意义。

这就说明了艺术审美是主观的,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之作,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就不再那么受欢迎了。

因此,艺术审美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应该被固化在某种标准之下。

最后,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观者的感受和体验决定的。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美感是通过观者的感受和体验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标准来决定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而不应该被强加某种标准。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观者的感受和体验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多元化的,不应该被固化在某种标准之下。

反方观点:艺术审美是有客观标准的,而不是完全主观的。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其内在的美感和艺术性决定的,而不是由观者的主观感受来决定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不能完全被主观感受所左右。

首先,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其内在的美感和艺术性决定的。

就像莫奈曾经说过的,“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追求。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其内在的美感和艺术性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观者的主观感受来左右的。

比如,一幅画的构图、色彩和线条都是决定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而不是观者的主观感受。

艺术审美标准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标准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标准辩论辩题
正方,艺术审美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首先,艺术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因此,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本质。

”这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

其次,艺术审美标准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例如,文艺批评家鲁迅曾经说过,“艺术是要有规矩的,不是无政府主义。

”这说明艺术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任意妄为。

因此,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

反方,艺术审美标准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因此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应当是主观的。

例如,英国诗人约翰·济慈曾经说过,“美是由观
者的心灵所决定的。

”这说明美是由观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而
不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因此艺术的审
美标准也应当是主观的。

例如,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曾经说过,
“我只是画我所看到的,我所感觉到的。

”这说明艺术是个体情感
和思想的表达,因此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是主观的。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当在欣赏艺术时,既要尊重客观的
规律和原则,也要尊重个体的感受和理解。

第六章:审美活动的发生(修正版)

第六章:审美活动的发生(修正版)

审美活动的发生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笫二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思考题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关于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理论,先后有数十种之多,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如下四种: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X游戏说我们先欣赏儿看儿张素材:lx中国的游戏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虽然并没有形成一种关于游戏的学说,但并不说明中国就没有关于游戏的探讨。

事实上,中国也有着丰S的"游”的思想,如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和“一张一弛”思想,庄子讲“逍遥游r韩愈的“以文为戏X苏轼、胡祗遹戏剧“游戏观”,等。

中国“游”文化,包括游于山水(自然)、游于艺术、游于人生,这种"游‘‘ 的精神同样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x游戏观念的西方传统(1)西方游戏观念概说游戏乃人类一个普遍现象和人生的存在方式之一,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而展开的。

西方非常重视对游戏的思考和研究,从希腊赫拉克利特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徳,从古罗马贺拉斯、马佐尼到中世纪上帝的创世游戏,从近代康徳、席勒的审美游戏到现代、后现代存在的游戏和语言的游戏。

(如尼采、海徳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徳里达、福柯等)“游戏说”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火的自我游戏柏拉图发现了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

亚里斯多徳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写到:“游戏是为了严肃的工作。

游戏似乎是种休息,由于人们不能持续不断的工作,所以休息/亚里斯多徳认为游戏是休息,然后导致工作效率提高,和古罗马文艺家贺拉斯著名的“寓教于乐” 文艺观点有相似之妙0古罗马文论家马佐尼讨论诗的模仿性质时说:“如果把诗看作游戏,他的U 的就在娱乐,他的直接U的虽在娱乐,却指向教益的娱乐康徳说:“快适的诸艺术是单纯以学乐为它的U的。

此外,属于这场合的还有一切游戏,这些游戏没有别的企图,只是叫人忘怀于时间的流逝/可见,康德注意到游戏和艺术的共同点是令人愉快的,并把游戏和艺术对举。

第六章 审美的本质

第六章 审美的本质

2010-11-25
美学精神
(一)游戏精神:摆脱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即审美态度 李贽的“童心说”,毕加索的“儿童眼光” 不再以职业的观点看待生活,把业余的游戏精神引入生活。(奥运精神?) (二)超越精神:摆脱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三)和谐精神: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分裂和矛盾 (四)独立精神:摆脱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恢复个性和独创性 以美学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乏味的状态,构建诗意的生存。 美学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存智慧。 多一些率真和童趣,少一些暮气和世故;多一些游戏精神和“业余态度”, 少一些专业精神和实用主义;多一些感性世界的自我关怀,少一些工具 理性的压制和依从。 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而进行审美教育尤为 迫切。审美教育正是以人为出发点,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人类工程学。席 勒“优美的灵魂”的实现,其必经之路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 使生命的两极--感性和超越精神--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身上。
2010-11-25
二、审美的历史(续)
(三)审美历史的结构分析 1、审美文化模式和审美传统 审美文化的深层结构,即审美文化模式,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形 成一定的审美传统。审美文化传统是处于发展中的。 2、审美思潮 3、审美历史的古典与现代 西方: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德国古典,近代是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开始,现代是从叔本华、尼采(“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 非理性主义开始,后现代是以福柯出版《词与物》为标志,打破人类中 心主义。 (四)审美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1、审美发展中的继承:对审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2、审美发展中的革新:对审美传统的更新 3、审美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辩证统一 (1)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革新, (2)继承是为了革新,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关键在于对传统的理解。传统是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的,是指向未 来的,是在变革中存在和延伸的。

第六章 艺术创作

第六章 艺术创作

第六章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活动需要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艺术创作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等等。

一、艺术创作的过程由于艺术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作活动,对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可能说是千差万别的、丰富多样的。

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模式,然而,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个方面或者阶段。

郑板桥在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

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或者酝酿阶段,也是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说就是打腹稿,也就是艺术活动的构思活动。

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者艺术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以供观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

也就是艺术传达活动。

如上所述,艺术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这三个阶段,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这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在艺术传达过程中,艺术家仍然在不断地补充或者修正原来的艺术构思,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则已经开始考虑到了艺术传达和艺术表现的问题了,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才分开来加以了解。

(一)艺术体验活动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六章-艺术论(二)

• 3、艺术符号具有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因此艺 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符号不能完全表 达出创造主体的意义,接受主体亦不能完全理解符号,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 到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 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
• 2、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
• • 1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主观的与客观的、再现的与表现的; 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莱辛);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 3、各种分类方法的评价: • 第一种会陷入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二元对立之中,容易忽视艺术作品的内在特征,导致把艺术混 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第二种完全依据欣赏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来划分艺术作品,也有片面性;第三 种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的,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 五、艺术技巧 • 1、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 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善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 完成。 • 2、艺术操作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 介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技巧,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 • 3、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 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过程。 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 值 • 4、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此不存在对错之分。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是基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因此艺术审美不应该被定义或评判。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在于符合某种标准的审美。

正因为艺术审美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而不需要受到外界的评判和束缚。

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艺术不是真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真实生活的提炼。

”这句话表明了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而不是在于符合某种标准的审美。

因此,艺术审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没有谁能够对他人的审美做出绝对的评判。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因为艺术作品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和规律。

虽然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有所不同,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而这些技巧和表现力是可以被客观评判和比较的。

著名艺术家莫奈曾说过,“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它应该超越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

”这句话表明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超越现实,而这种超越是基于客观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

因此,艺术审美是客观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而不是在于符合个人的主观喜好。

结论,从正方和反方的角度来看,艺术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是基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

但是在另一方面,艺术审美也是客观的,因为艺术作品存在着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是可以被客观评判和比较的。

因此,艺术审美应该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既要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标准,又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客观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艺术审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更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可以被认知和评判的,而且不同人对同一艺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被广大观众所喜爱,不仅在艺术市场上拍卖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在艺术评论界也备受赞誉。

这充分说明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许多名人名句也支持艺术审美的客观性。

比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

”这句话表明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情感的体验,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

另外,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它有其客观规律。

”这句话也表明了艺术的审美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是任意主观臆断的产物。

反方观点,艺术审美是主观存在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受到个人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认知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同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审美是主观存在的。

除此之外,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没有客观的美,只有个人的美。

”这句话表明了美是主观存在的,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标准。

另外,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泽厚也曾说过,“艺术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这句话也表明了艺术的审美是主观存在的,不是可以被认知和评判的客观存在。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又要承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可以被认知和评判的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既要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又要理性客观地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艺术中的审美问题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一、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充满主体性的创造。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并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选择与发现、完形与建构,打上了浓重的情感烙印。

清人郑板桥对艺术审美创造的这一性质看得十分清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艺术审美创造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这个“胸中之竹”,正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转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创造的性质。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与超越。

A. 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创造是有限的,因为它摆脱不了创造主体功利性目的的制约,产品的审美属性只具有附属的、功能的意义。

B.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审美已经摆脱了囿于实际目的的功利性纠缠而具有独立意义,成了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存在。

二、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且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也不例外。

2、艺术审美创造的深刻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艺术是人生缺憾的补偿,是人的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又是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超越和对可能生活的理想重铸。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人的被压抑的潜能获得了释放与宣泄,拥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

艺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放人的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使那被遮蔽的生活底蕴澄清起来。

⏹要弄清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对“艺术”和“艺术家”有所了解。

1、艺术首先,“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

其次,艺术又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性概念。

2、艺术家1)艺术家有特殊的技能;2)艺术家具有创造欲望;3)艺术家使智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

3、艺术品回答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区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二)艺术品是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艺术品实际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审美需要而有意识地创造的传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

一般意义上的技艺、艺术与技术的异同共同点:三者都是人对于物的改造或创造,是人对于物的关联。

差别:技艺——艺术(偏重于手的活动,产品可复制)(心的活动,产品不可复制)技术——艺术(机器代替人身心的活动)(人的身心的自由活动)(完成物的转化)(实现物的显现)(作为手段)(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至此,我们可以对艺术品作一个为了讨论的方便而使用的定义,艺术品是人工制品,是一种技艺,但它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存在。

只有当艺术作品被欣赏的时候,艺术才真正完成。

二、艺术品的层次构成茵伽登就曾把文学作品划分为这几个层次:语音;意义单元(由单义及句末、句型构成);表现的事物,即小说家的“境界”;人物;背景等,此外,在这基础上还加了两个层面,观点的层面和“形而上”的层面。

符号学美学则干脆分为符号和意义两个层面。

以审美经验的传达为中心,可以把艺术品大体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即实在层次、经验层次、超验层次。

1、实在层次。

指某一具体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

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聆听一支乐曲,欣赏一幅画或雕像,所接触的都是实在的对象或实在的过程。

没有这种物理时空中的存在,也就没有艺术品。

艺术品的物理时空的存在就是通常说的审美客体。

2、经验层次。

是指某一艺术品在人类经验中存在。

例如“维纳斯”鼻梁上的一块污痕,或它的胸脯上的许多粗斑、空穴、水孔等,都会有碍于对它的审美感觉,在审美经验中,人们会忽略这块大理石的这些特殊性质,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

相反,人们似乎看到了它的鼻梁毫无瑕疵,胸脯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而实际上已经被毁掉了。

3、超验层次。

指某一艺术品超越人类特有经验领域的存在。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存在于特定时代人们的经验中,而且超越时空的局限,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种属人类的经验世界。

三、艺术品的二重性所谓艺术品的二重性,是指艺术品作为本体存在在人类经验中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这种二重性,是艺术品区别于其它人工制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1、确定性。

首先表现在它的实在层次上,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都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实在对象。

其次表现为它的经验层次上。

尽管在经验层次上存在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但由于其基本的经验结构是稳固的,因而它作为本体存在又是确定的。

2、非确定性。

主要是由艺术品的功能结构造成的。

艺术品的实体实在提供了审美对象,但一经给定,就超越了实在对象的范围,进入了广大的人类经验领域。

艺术品的这种非确定性,正是由这种经验联系的主观差异性、变动性、开放性造成的。

第三节审美意象与意境一、艺术品的核心——审美意象1、意象的内涵它是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主客体因素的主观映象。

2、意象的结构意象的结构可以分为“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欲、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

“意”又可大体划分为情与理两个方面:情,即情趣、情性、情韵等;理,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思想。

3、意象的基本特征①主观性。

审美意象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A.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和其他太阳系里的行星,都围绕太阳,按一定周期运转。

B.太阳出来了,天已经亮了,大家都起床了。

C.昨天的苦难已经过去/太阳出来了/啊太阳太阳/昨天的苦难/都过去了/永远过去了②会意性。

从根本上说,意象就是要传达出概念语言、逻辑推理无能为力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经验。

意象表现方式的特征是会意性。

③独创性。

任何具体的审美意象,都是创作者独特的创造。

4、审美意象的分类对于审美意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分类研究。

我们着眼于意象生成过程中“意”于“象”的关系,可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三类。

(1)兴象“兴象”这个概念出自中国古典美学。

(2)喻象。

喻象带有明显的人工色彩。

(3)抽象抽象是指这样一种性质的审美意象,它用人造的符号(这些符号大多是高度单纯的点、线、面、体和色)按艺术家独特的个人方式组合成的整体。

二、意境的形上意味1、意境的内涵同“意象”一样,“意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标志中国古代艺术理想和审美意识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正式的美学范畴,最早由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

2、从思想渊源上看,意境范畴的诞生与禅宗思想密切相关。

3、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意境是较意象更高一级的审美范畴。

4、实境和虚境是构成意境的两元,意境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

所谓实境是指直接呈现的蕴涵情景、形神的特定艺术形象。

而虚境则是指由特定形象在幻想、联想、想象中生成的形象。

5、意境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哲理性和超越性。

6、与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哲理性紧密相联,意境还具有超越的特征。

意境给人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拘囿于具体的实存,而是超越种种感性形象对世界最高本体的直觉与顿悟。

第四节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1、在西方,首先提出并依据某种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的是亚理士多德。

2、德国美学家莱辛,强调各门艺术的特性,为艺术分类提供了一种具体原则。

着重强调“诗与画的界限”3、康德真正突破了摹仿说的影响,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论述美的艺术体系及其分类。

4、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

首先是象征型,其次是古典型,最后是浪漫型5、近代的西方美学家,也从各自的分类原则出发提出过不少分类方法。

如卡瑞尔等以空间并存与时间序列为原则,分艺术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冯·哈特曼则根据“观念的外观”的不同特点,把艺术分为视觉的、听觉的和想象的;此外,还有人从造型与非造型、实用与非实用等原则来区分艺术种类,如此等等。

综上,我们认为,以艺术所传达的审美经验的类别以及审美经验物化形态的现实存在方式为依据,艺术大体可做如下划分:空间艺术(视觉艺术):表现性空间艺术(工艺、书法、建筑)和再现性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艺术)。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

时空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表现再现综合艺术(电影、戏剧、舞蹈)。

语言艺术(想象艺术):文学。

二、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空间艺术又可划分为两大类: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1、表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为实用艺术,包括工艺、书法、建筑、装饰等等,这类艺术一般不模拟或再现客体,主要是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某种抽象的情调意味或观念。

2、再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之为再现性空间艺术的,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等,又称造型艺术。

三、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间艺术,是指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艺术种类,一般专指音乐。

音乐是人类表现性艺术中产生最早的品种之一。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情感艺术。

声音是无形、抽象的,是在时间中行进的。

音乐媒介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四、时间——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空艺术,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种类,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通常称综合艺术,尤其是戏剧和电影。

五、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语言艺术的审美本质,不能从它的物质材料(如文字)上寻找,而应从词义上得出结论。

词义是一种精神性的。

词语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象。

第五节艺术的美学接受—、审美接受与非审美接受艺术接受可以分为非审美的接受和审美的接受两大类。

非审美接受主要指研究性接受。

如:文学史家、讨论家、训诂学家、版本学家的接受。

这种接受,是一种科学活动,理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文学史家郑振铎作了区别:“鉴赏与研究之间,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

鉴赏是随意的谈话与评论,心底的赞叹与直沉的评说,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

鉴赏者是一个游园的游人,他随意地游逛,称心如意地在赏花评草,研究者却是一个植物学者,他不是为自己的娱乐而去游逛名园,观赏花草的,他的任务是在考察这花的科属性质,开花结果的时期与形态。

鉴赏者是一个避暑的旅客,他到自然界中来,是为了自己的舒适,他是一块悬岩,他是一块奇石,他是一泓清泉,都以同一的好奇的赞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

研究者却是一个地质学家,他要的是考察出这山的地形,这山的构成,这岩石的类属与分析,这地层的年代等等……”(郑《鉴赏与研究》载《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P110) 审美接受可分为一般读者的欣赏性接受和批评家的批评性接受。

前者重感性后者则重理性,但审美则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审美的接受以接受者的心理功能处于无限自由的状态为标志。

二、审美接受的意义艺术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