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艺术歌曲”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西方“艺术歌曲”的起源

摘要:艺术歌曲这一称谓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舒伯特时代才得以确立,它大多以伤感、严肃、深刻和感人的寓意见著。从历史的承继性来看,它大致经过这么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发展与溶合的过程。伴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对各个方面的渗透,艺术歌曲终于以其独特的品格作为一种广为世人所认同与沿袭的音

乐体裁而被确立下来。

关键词:艺术歌曲;起源;舒伯特

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77-01

一、恋诗歌手时期的世俗歌曲

虽然说,11、12世纪音乐活动常与教会礼拜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从近来出版的一系列有关中世纪日常世俗生活的零散资料汇编来看,各种形式的世俗音乐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已十分活跃,只是缺乏专史性的文献记载。

那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应数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最具成就。在当时,宫廷贵族与骑士阶层完全沉醉于吟唱诗人及其艺术之中,一些帝王也包括在内。此外,地位低下却又独具才华的诗人音乐家常常以一种依附于宫廷的职业诗人身份被吸纳进这一群体。游吟诗人可以自己写诗作曲,甚至自己表演,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邀请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将作品展示于众。

这一时期世俗歌曲的旋律风格受教会和世俗的双重影响。从音乐所选取的素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宗教音乐对它的影响较为突出。恋诗歌手时期的世俗歌曲基本上是以单声织体出现,常常加以乐器伴奏,曲调时常采用双拍子。另外,用于创作世俗歌曲的诗句基本都是口授的,因此,游吟诗人大多是即兴表演。乐曲的结构形式多姿多彩。在选材方面,有抒情性的方言歌曲和颇富戏剧性的叙事歌。其中,叙事歌基本上都要求或建议展现两个甚至更多的角色,并呈现出一定的戏剧性。在表演方式上还不时加入舞蹈及合唱队,场面也较为恢宏、壮观。在南方,游吟诗人的作品基本上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尤以“宫廷之恋”最为风靡。所谓“宫廷之恋”大概是指某一游吟诗人展露自己对令自己心仪的已婚贵妇的仰慕和爱

恋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规范骑士典雅品性的作用。除此之外,音乐内容还涉及政治和道德教化等方面。

与法国的游吟诗人相应,德语方言区的抒情歌曲便成为这一时代风靡的音乐形式。在德意志地区,人们称这类歌曲为恋歌,同时称演唱这些歌曲的艺人为“恋诗歌手”。12世纪和13世纪中所存的抒情诗歌文献主要是日耳曼恋诗,作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反映贵族骑士对女士所表达的崇敬之情。

恋诗歌手与游吟诗人的歌曲,彼此之间定会保留其共通和相似的地方,但与法国游吟诗人相比,恋诗歌手所表达的爱情主题更为抽象,甚至费解。歌曲的旋律风格较为凝重、肃穆,或多或少地带

有某种神秘的宗教色彩。此外,词曲配搭关系上,以分节歌的形式出现,并在其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结构式样——巴体歌曲。

德语世俗歌曲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显示出较为顽强的生命力。直到16世纪,伴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败,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尤其是他们当中古板的商人和手工艺者,这些也就是下面将要介绍的名歌手。显然,名歌手与游吟诗人已是大不相同,与贵族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他们更多的是面向于中产阶级市民,并渐渐在城市手工业阶层的业余爱好者中获得支持与拥戴。

德意志的名歌手始于14世纪,16世纪时才得以蓬勃发展。当时,名歌手行会制定了各种规则,如每周集会一次,成员要划分等级,升级还要通过考试。而且行会中尚定有各种戒律清规,歌手不能自由发挥。这群艺人往往具备一些专业才能,彼此之间已经有了对比,互相勉励或竞争。他们的活动无形中推动了市民音乐的发展。然而,任何一种举措都存在它的两面性。也许是名歌手那繁复的规则抑制了其音乐的自然生动性。渐渐地,歌曲的内容取材几乎只局限于《圣经》中。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里德”

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复调歌曲被称之为里德,其中有单旋律的,也有三声部的,主要旋律大致安排在男高声部。在当时,还出现了最早的里德曲集《洛查默歌集》。而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时,德国作曲家们将本民族旋律素材与源自弗朗科——佛兰德的对

位法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四声部里德。这种里德通常都以一个熟悉的曲调为固定旋律,其余三个声部围绕它辅以复调织体。

16世纪60年代中叶,里德受到意大利牧歌和唯拉内拉的影响。十四世纪,意大利牧歌的称谓来源于中世纪拉丁文中的matriale,它大概是指用本民族语言所作的诗歌。牧歌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如政治讽刺、道德寓意等,而更多的是田园诗与爱情诗。它由二至五个三行诗节组成,而且每行诗节所吟唱的音乐相同,当时基本以二声部为主,紧接着是一首以不同节奏写成的利都奈罗。从《带着小鸟》的曲谱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牧歌显示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流畅的上方声部、一个元音接一个元音的延长的用法已出现、高低声部之间经常平行,甚至是同音反复,避免声部交叉,音响相当协和。这些都具有显著的意大利音乐风格特征,看不到任何法国的因素。而到了1355年,法国音乐便开始影响意大利。下面将要提及的便是充分体现这种变化的管风琴大师——弗朗切斯科·兰迪尼,他的作品以复调巴拉塔为主。这是一种多以双声部织体形式出现的乐曲,第二声部有时是声乐,也有可能是器乐。当然,还有三声部的情况。在三个声部中,它们可以声乐演唱,也可以由乐器演奏其中两个声部,其中,也会出现器乐线条与声乐同步,或是与其构成对位。在兰迪尼的作品中,始终呈现上方声部比下方声部更为华丽的特征,而且全是声乐二声部的巴拉塔,由此可见,它还具有浓烈的意大利早期牧歌的风格。

而真正把意大利风格与里德融合在一起的是佛兰德作曲家奥兰德·德·拉索。从他作品中可看出,在展现里德风格的同时,又带有牧歌的影子。除了采用德国传统的固定声部作曲方式外,在谱曲时,还注意到突出歌词的朗诵音调。

三、19世纪初的艺术歌曲

德奥的艺术歌曲最初受到法国尚松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来自英国浪漫诗人的抒情短诗,以及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叙事诗歌,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德奥日尔曼语系的国家原有的独唱歌曲传统施加作用。19世纪的艺术歌曲都与诗作相连,曲调接近诗歌朗诵的自然语调,而为了突出抑扬顿挫的音调,大部分会配以简单的钢琴伴奏织体。1818年,作曲家勒伟所作的叙事曲对艺术歌曲有相当大的促进,开始较多地考虑到发挥音乐本体的表现力。无疑,这些都为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直至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诞生之时,它无疑是总揽前人抒情歌曲创作的全部成就,并通过它那不乏创造性的艺术手段,将这一抒情音乐形式发挥到了极至。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的成就者,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此前类似抒情歌曲的集大成者。

舒伯特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选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诗有67首,弗里德里希·封·席勒的41首,亨利希·海涅的6首,还有象莎士比亚等著名诗人的诗作。此外,他还为一些适于自己心境的作品谱曲。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和《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