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高炉高压操作
高炉操作规程(新)以及问题处理
前言(1)本规程在1998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2)编写格式和原则,采用规定;(3)参与修订的人员有:韩建军郝志忠王利廷汪进刚马祥渠世平李亚兵白利民王朝晖张长顺姬跃峰李炳炎(4)本规程规定包钢炼铁厂高炉工艺技术内容及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包钢炼铁厂。
(5)引用标准:国家及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冶金焦炭:炼钢生铁:铸造生铁:1 原燃料管理1.1 高炉工长应在本班与运料调度联系,获取并记录以下内容:1.1.1 人造富矿卸入矿槽槽号、槽存情况,中间(储)仓的使用情况,以及以下成分性能TFe、FeO、CaO、 SiO2、 MgO、K2O、Na2O、F2、 P、 S、碱度、转鼓指数。
1.1.2 球团矿的以下性能、应于生产次日白班报告高炉:抗压强度、膨胀率。
1.1.3 天然块矿卸入矿槽槽号、槽存情况,及以下成分性能TFe FeO SiO2 CaO Mn S P F2 Al2O3 Na2O K2O。
1.1.4 焦炭(包括落地焦炭)卸入矿槽槽号、槽存情况,及以下成分性能灰份、挥发份、硫份、水、M40 M10、CRI、CSR。
1.1.5 熔剂卸入矿槽槽号、槽存情况,及以下成分性能CaO SiO2 Al2O3 MgO1.1.6 喷吹用煤粉的以下成分C 水分挥发分灰分 -200目。
1.2 高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上级主管部门。
外部原燃料条件发生变化时,生产部要及时通报高炉,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1.3 矿槽不得漏空,保证50%以上存量1.4 确保原燃料称量,禁止随意调零。
1.5 中间仓及大仓,>40%。
中间仓及中贮仓使用需均匀搭配。
1.6 筛分系统管理1.6.1 栈桥卸料车振动筛必须与卸料同步运行。
槽下振动筛必须保证漏料时正常运行。
1.6.2 所有振动筛底均应定期检查、清理,筛眼不合格应及时更换。
1.6.3 返矿输送系统必须确保高炉正常生产时连续运转。
1.6.4 烧结矿入炉粉末(<5mm粒级) <5%。
1.6.5 烧结返矿〉5mm粒级,不允许≯ 15%。
高炉高压操作详解
高炉高压操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高炉都是在炉顶煤气剩余压力低于30kPa 的情况下生产的,通常称为常压操作。
1944-1946年美国在克利夫兰厂的高路上将炉顶煤气压力提高到70kPa,试验获得成功(产量提高12.3%,焦比降低2.7%,炉煤量大幅度降低),从这时起将炉顶煤气压力超过30kPa的高炉操作称为高压操作。
在此后十年中,美国采用高压操作的高炉座数增加很多。
苏联于1940年开始在彼得罗夫斯基工厂进行提高炉顶煤气压力操作的试验,它比美国的试验稍早一点,但初次试验并未成功,后来改进了提高炉顶煤气压力的设施后才取得进展,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到1977年高压操作高炉冶炼的生铁占全部产量的97.3%。
我国从50年代后期开始,也先后将1000m³级高炉改为高压操作,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炉顶压力均维持在50-80kPa,而宝钢1号高炉(4063m³)的炉顶压力已达到250 kPa,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高压操作系统高炉炉顶煤气剩余压力的提高是由煤气系统中的高压调节阀组控制阀门的开闭度来实现的。
前苏联早期试验时,曾将这一阀组设置在煤气导出管上,它很快被煤气所带炉尘所磨坏,因而试验未获成功。
后来改进阀组结构并将其安装在洗涤塔之后,才能取得成功(见图1)。
我国1000m³级高炉的调压阀组是由三个φ700mm电动蝶式调节阀,一个设有自动控制的φ400mm蝶阀和一个φ200mm常通管道所组成。
高压时,φ700mm阀常闭,炉顶煤气压力由φ400mm阀自动控制在规定的剩余压力,这样自风机到调压阀组的整个管路和高炉炉内均处于高压之下,只有将所有阀门都打开,系统才转为常压,长期以来,由于炉顶装料设备系统中广泛使用着双钟马基式布料器,它既起着封闭炉顶,又起着旋转布料的作用,布料器旋转部位的密封一直阻碍着炉顶压力的进一步提高。
只有到70年代实现了“布料与封顶分离”的原则,即采用双钟四阀,无钟炉顶等以后,炉顶煤气压力才大幅度提高到150kPa,甚至到200-300 kPa。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基本操作制度高炉冶炼过程是许多矛盾的集合体,矛盾贯穿于高炉冶炼的始终,因此需要高炉操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勤观察、勤检查、勤分析、勤调剂,正确掌握和运用装料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及炉缸热制度的关系,确保高炉顺行,以求得高产、优产、低耗的生产效果。
第一节送风制度合理的送风制度,是高炉工作正常的基础,是高炉顺行和炉温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炉操作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煤气流的初始分布和炉缸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1)、正常使用风口直径在φ105~120mm,长度240~320mm,斜度5~80。
(2)适宜的鼓风动能范围为4200~4800kgm/s。
(3)风量调剂A、在炉况顺行焦比适中及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应保持合适而稳定的冶炼强度。
B、在全压差允许条件下,坚持全风作业,尽量避免长期慢风作业。
C、日常操作上减风可迅速减到需要水平(但注意风口不灌渣),而加风速度则按高炉进程和风压情况逐步进行。
(4)风温调剂A、提高风温是增加高炉热量,降低焦比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风温使用应稳定在最高水平。
B、减风温可一次减到需要水平。
C、增加风温应缓慢进行,提高风温每次一般不超过50℃,两次间隔不得少于30分钟。
(5)风压调济A、正常使用风压在190~200Kpa;B、若遇塌料现象可一次性减风30~40Kpa;C、在恢复过程中风压随炉况走势酌情处理;第二节装料制度(1)、正常炉料入炉次序np↓nk↓,防止灰石落在边缘,而洗炉时应把洗炉剂加在边缘;(2)、料尺零点规定在炉喉钢砖上沿;(3)、工长应经常或定期观察料车在炉顶的倾角;(4)、料线由两根链式探尺测明,两尺偏差在250mm以上时,应按指示最小的探尺上料,并采取纠正偏料的措施;(5)、因设备故障或其它原因发生亏料线,并估计在20分钟内不能正常上料时,高压操作转常压,同时控制炉顶温度,若布袋除尘器发生报警时,打开炉顶放散阀,切断煤气,以防布袋烧坏,炉顶温度禁止超过500℃;(6)、禁止低料线作业(料线低于规定料线0.5米为低料线);(7)、装料次顺:对于无钟布料可以通过改变矿石和焦炭的布料角度对边缘和中心进行控制,流槽可在13~53°范围内布料,在13°时可进行中心加焦;(8)、缩小料批可加重边缘,反之加得中心;(9)、禁止长期使用剧烈发展边缘的操作制度;(10)、赶料线过程中,应适当控制风量(100~200米3/分),要根据料线的深浅程度和赶料速度,适当加补料线焦。
高炉操作02高炉操作基本内容_GAOQS
高炉操作第2章 高炉操作基本内容2.1 高炉操作四大基本制度高炉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1)热制度,即炉缸应具有的温度与热量水平,它反映了炉缸内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状态;(2)造渣制度,根据原料条件,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冶炼对炉渣性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重点是碱度)及软熔带结构和软熔造渣过程;(3)送风制度,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鼓风参数;(4)装料制度,即对装料顺序、料批大小和料线高低的合理规定。
高炉的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等是选定各种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
2.2 热制度的选择2.2.1 表示热制度的参数高炉生产操作者特别重视炉缸的热状态,因为决定高炉热量需求和燃料比的是高炉下部,所以常用说明炉缸热状态的一些参数作为热制度的指标。
(1)铁水温度。
1350~1500℃,以铁水温度表示,又称为物理热。
(2)铁水[Si]含量。
[Si]又叫化学热,[Si]高表示温度高。
2.2.2 热制度的选择确定高炉热制度时,一般要考虑以下诸因素与相应的条件:(1)冶炼生铁的品种(2)本厂的原料条件(3)高炉本体与设备状态(4)技术与管理水平(5)高炉容积的大小2.2.3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影响炉缸热制度的因素有:^_^---(1)炉料与煤气流分布状态是影响高炉热制度的主要因素。
例如发生悬料、崩料和低料线时,使炉料与煤气分布受到破坏,大量未经预热的炉料直接进入炉缸,导致了炉缸热量消耗的增加,使炉缸温度降低,造成炉温向凉甚至大凉;(2)影响高温(t 理)方面的因素,如风温、富氧、喷吹燃料,鼓风湿度等;(3)影响热量消耗方面的因素,如原料的品位和冶金性能,炉内间接还原发展程度等;(4)日常生产中设备与操作管理因素。
布料器工作失灵,亏料线作业,称量误差,槽下过筛。
由于燃料消耗既影响高温程度,又影响热量供应,所以生产上常将影响燃料比(或焦比)的因素与高炉热状态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
2.2.4 影响焦比的经验参数原、燃料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1操作参数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2^_^---2.3 造渣制度的选择2.3.1 造渣制度选择原则选择造渣制度主要取决于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
高炉炉前岗位操作规程
高炉炉前岗位操作规程1 炉前操作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指标1.1 炉前的技术指标(1)铁口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出铁准点率达到90%(准点plusmn;10分钟)。
(3)全风堵口率95%。
(4)铁量差:每炉不得超过plusmn;10t(实际出铁量与理论出铁量之差)。
1.2 炉前操作的工艺技术要求(1)铁口深度:1600~1800mm。
(2)铁口角度:开炉为60~80,正常生产由炉前技师定,约在80~100,炉役后期100~130,(或由厂长决定)。
(3)铁口泥套深度:40~60mm。
(4)打泥量:正常情况下不得超过200kg,最少不得少于90kg。
(5)铁口孔道直径:50~65mm。
(6)准点出铁,特殊情况由高炉炉长和工长决定,无特殊情况下不得更改出铁次数和时间。
(7)铁水罐不得放满,应留出300mm左右。
(8)堵完铁口打完泥,必经过40分钟才能退炮,如铁口过浅,铁水没有放净,大量跑泥时,必须延长堵口时间,防止退炮时渣铁跟出,退炮后操作室不得离人,应密切注视铁口情况,防止渣铁自动流出铁口。
(9)更换或修补出铁沟,撇渣器必须烤干后才能出铁。
出铁沟、撇渣器严禁打水(更换修补出铁沟、撇渣器除外)。
3 出铁前准备与检查3.1 在准点出铁前半小时,必须清除下渣沟内的残余渣铁,清除撇渣器进出口的凝盖并撒上焦粉保温。
3.2 筑好上、下沙坝,龙沟挡板,并且烤干。
3.3 按要求做好下渣沟积铁坑。
3.4 泥炮的炮泥应装满。
3.5 铁水罐对好到位。
3.6 检查泥炮,开口机的运转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应立即汇报当班工长,联系有关人员进行检修处理。
3.7 检查炮泥的质量,有问题应及时向当班工长汇报并及时处理。
3.8 联系冲渣泵房。
3.9 修补主、龙沟和撇渣器。
必须在两炉铁次间隔时间内完成。
更换主沟和撇渣器所需时间长,应事先向值班室联系,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完成任务。
3.10 炮嘴内已结焦的硬泥必须清除干净,必须将炮嘴内的炮泥挖空200-300mm,然后重新挤满。
高炉操作制度
高炉操作制度一、总则1.本制度规定了高炉操作的原则、程序和安全规范,以确保高炉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高炉的操作与维护。
二、职责与权限1.高炉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2.高炉操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高炉正常运行。
3.高炉操作人员应密切关注高炉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高炉维修人员应定期对高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高炉设备完好。
5.高炉管理人员应对高炉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高炉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三、高炉操作程序1.高炉启动前,应检查高炉设备是否完好,安全设施是否齐备。
2.按照生产工艺要求,准备足够的原料和燃料。
3.启动鼓风机、引风机等辅助设备,确保高炉正常供风。
4.监控高炉运行状况,包括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
5.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时调整高炉参数。
6.在高炉运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安全设施的运行状况,确保安全设施有效。
7.在高炉停炉时,应按照停炉程序进行操作,确保高炉安全、稳定停运。
四、安全规范1.高炉操作人员应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2.高炉周围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围栏,禁止非操作人员进入高炉周围区域。
3.高炉运行中,应保持现场整洁有序,避免杂物和障碍物影响高炉正常运行。
4.在高炉维修和检查时,应切断电源,关闭气源或水源,确保安全操作。
5.在高炉周围进行动火作业时,应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6.高炉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和安全运行。
7.在高炉操作过程中,应保持与上下游工序的联系和协调,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8.在应急情况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停炉、抢修等操作,并报告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
9.应定期对高炉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10.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高炉运行状况、维修记录等相关信息。
高炉日常操作技术
• 高炉操作是以下部调剂为基础,上下部调剂相结 合,实现高炉顺行稳定生产。
• 调剂炉况的原则
• 1) 建立预案制,尽量早发现,早预测炉况 波动的性质和程度,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 2) 在操作上是早动、少动,力求减少人为 因素对炉况造成波动的幅度。
• 3) 要掌握各调剂量所产生的作用内容,起 作用的程度。
• 使用提高冶炼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利用系数 是不科学的。这是中小高炉使用大风机, 进行高冶炼强度冶炼,来实现高产的普遍 办法。这样做法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作法。 宝钢吨铁风耗为950m³/t左右,而中小高炉 为1200~1500m³/t。
• 风机产出1m³风要耗0.85kgce/t能耗。生产 实践表明,高炉操作经济的冶炼强度在 1.0~1.1t/m³•d。在1.1t/m³•d冶强以上,冶 强每升高10%,焦比升高1.4%,炉渣脱硫 能力降低。
• 每次调剂风量要在总风量的3%左右,二次 加风之间要时间大于20分钟,加风量每次 不能超过原风量的10%。
• 以透气性指数为依据进行调整风量。为节 能,由鼓风机来加减风,风闸全关。
• 一般炉热不减风。炉凉时要先提风温,提 高鼓风温度,增加喷煤量,不能制止炉凉 时可适度减风(5%~10%),使料速达到 正常水平。
风速 m/s
90 100 100 100 120 150 160 200 200
~120 ~150 ~180 ~200 ~20 ~220 ~250 ~250 ~280 0
• 冶炼强度升高,鼓风动能降低,原燃料质量好 的高炉风速和鼓风动能较高,
• 喷煤量提高,鼓风动能低一些,但也有相反情 况,富氧后,风速和鼓风动能均要提高,
• 高炉增产的正确方法是:降低燃料比,提 高富氧率和炉顶压力。
高炉炼铁
高炉炼铁高炉gaolu liantie高炉炼铁blast furnace ironmaking现代炼铁的主要方法,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这种方法是由古代竖炉炼铁发展、改进而成的。
尽管世界各国研究发展了很多新的炼铁法,但由于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工艺简单,生产量大,劳动生产率高,能耗低,这种方法生产的铁仍占世界铁总产量的95%以上。
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在高温下焦炭(有的高炉也喷吹煤粉、重油、天然气等辅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
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
铁矿石中不还原的杂质和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渣口排出。
产生的煤气从炉顶导出,经除尘后,作为热风炉、加热炉、焦炉、锅炉等的燃料。
简史和近况早期高炉使用木炭或煤作燃料,18世纪改用焦炭,19世纪中叶改冷风为热风(见冶金史)。
20世纪初高炉使用煤气内燃机式和蒸汽涡轮式鼓风机后,高炉炼铁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初美国的大型高炉日产生铁量达450吨,焦比1000公斤/吨生铁左右。
70年代初,日本建成4197米高炉,日产生铁超过1万吨,燃料比低于500公斤/吨生铁。
中国在清朝末年开始发展现代钢铁工业。
1890年开始筹建汉阳铁厂,1号高炉(248米,日产铁100吨)于1894年5月投产。
1908年组成包括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汉冶萍公司。
1980年,中国高炉总容积约8万米,其中1000米以上的26座。
1980年全国产铁3802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主要产铁国家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70年代末全世界2000米以上高炉已超过120座,其中日本占1/3,中国有四座。
全世界4000米以上高炉已超过20座,其中日本15座,中国有1座在建设中。
5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较快,高炉炼铁技术也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综合采用精料、上下部调剂、高压炉顶、高风温、富氧鼓风、喷吹辅助燃料(煤粉和重油等)等强化冶炼和节约能耗新技术,特别在喷吹煤粉上有独到之处。
高炉操作指导书
高炉操作指导书第一篇高炉冶炼原理与炼铁原、燃料第一章高炉冶炼基本原理1.1高炉内的基本状况1.1.1高炉内形状描述高炉操作需要正确的掌握炉况。
但是,实际上处于高温、高压下的炉内反应是错综复杂的,无法通过仪表和直接观察而得到正确的反应过程和变化趋势。
通过国内外对高炉的解体调查了解高炉内状况得到如下的典型炉内状况图:根据炉料物理状态的不同,高炉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1)块状区:炉料仍保持初始块状装料状态的分布区。
(2)软熔带:由于加热和料柱重力作用的炉料呈半熔融状态即从开始软化到熔化所占的区域,炉料烧结成为软熔层两层之间夹有焦炭层,多个软融层和焦炭层构成完整的软熔带,其纵部面可呈倒v形,v形或w形等。
(3)滴落区:熔渣和铁通过焦炭层落到风口下方的炉膛区域。
(4)风口带:风口前燃料燃烧的区域,焦炭在燃烧的同时,被鼓风的高速气流带动形成上、下回转的回旋区。
其大小和鼓风动能有关,是高炉热能和气体还原剂的发源地,也是初始煤气流分布的起点。
(5)炉缸区:液态渣和铁的储存区。
铁水还进行脱硫、渗碳和其他反应。
1.1.2高炉区域的功能高炉炉内所出现的各种现象,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以下三种:一(1)相向运动:由于重力关系,固体和液体下降,煤气上升。
(2)热交换:风口前焦炭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在固体和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3)反应:碳素的氧化,氧化铁的还原,合金元素的还原反应以及固相、液相的相变。
炉内各区域的功能如表1-1,图1-2,图1-3所示。
表1-1高炉内各区域功能功能区域块状带相向运动固体(焦炭,矿石)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煤气在强制鼓风下上升焦炭缝隙影响气流分布热交换上升煤气对固体料进行预热和干燥矿石软化半熔,上升煤气对软化半融层传热溶解反应矿石间接还原;焦炭的气化反应;碳酸盐分解矿石直接还原和渗碳软熔带滴落带固体(焦炭)液体(铁水熔渣)上升煤气使铁水,熔渣的下降;煤气上升向回旋区供焦炭升温;滴下铁水和给焦炭焦炭进行热交换鼓风使焦炭回旋运动燃烧反应放热使煤气温度升高铁水、熔渣和静止的焦炭之间热交换合金元素的还原,脱硫、渗碳鼓风中的氧和水蒸气和焦炭、煤粉等发生燃烧反应最终精炼反应风口带炉缸区贮存铁水,熔渣,定时从渣口和铁口排放熔渣和铁水二1―还原速度;2一固体温度;3一煤气温度;4一上部还原带;5一化学贮备;6一下部还原带;7-fe2o32fe3o4→feo;8-feo;9-feo→fe;10-温度保存带.,;:图1-3沿高炉高度还原过程:1.1.3料层及粒度的变化在炉料熔化和滴落之前,矿石和焦炭明显分层,层厚变薄,倾角趋于平缓。
高炉上料技术操作规程
高炉上料技术操作规程1.岗位职责1.1上料班长岗位职责1.1.1负责上料班的生产工作,带领全班人员完成工作任务。
1.1.2负责落实督促本工种各岗位安全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
1.1.3负责上料系统的检查、维护、保养、巡检工作落实和布臵。
1.1.4负责上料区域现场环境的管理和监督。
1.1.5负责检查上料系统各项记录及台帐的完成情况。
1.1.6负责上料系统设备的备品备件计划申报落实工作。
1.1.7负责上料人员安全和操作技能培训。
1.1.8负责对上料人员的工作考核及执行。
1.1.9负责及时完成临时交办的工作。
1.2上料主操岗位职责1.2.1负责上料班的生产工作,带领全班人员完成工作任务。
1.2.2负责落实督促本工种各岗位安全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对违章行为有权利制止,保证安全生产。
1.2.3负责上料区域设备卫生及现场管理。
1.2.4负责上料皮带、筛子、炉顶设备和上料系统机电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巡检,排除一般设备故障,负责与设备点检员交流,共同安排上料系统的日修、周修、定修计划,并配合检修及验收试车工作。
1.2.5负责上料人员安全学习、教育学习和业务素质培训,组织本班人员坚持落实岗位交接班制度,做好本班工作。
1.2.6负责上料区域和责任设备卫生的清扫。
1.2.7严格执行交接班,参加班前会及单位、分厂、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
1.3上料工岗位职责1.3.1熟悉本岗位的作业环境,了解危险源及控制办法。
1.3.2负责槽下各皮带、电子秤、筛子、炉顶上料设备及上料系统机电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巡检,排除一般设备故障,配合检修及验收试车工作。
1.3.3负责对上料系统计算机、仪表进行监视,严格按照高炉值班室规定的装料制度和料线进行上料操作,正确填写各项原始记录日志,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1.3.4随时掌握各种原燃料消耗及仓储情况,注意矿石和焦炭含粉率和水分,发现混料和原料有较大变化时及时向工长报告。
负责称量值、称量余量、水份、装入程序、净焦、偏差修正、控制参数等的设定、变更和确认,作业报表及点检表的填写。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内容及操作方法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内容及操作方法,炉前操作指标的确定,出铁操作,撇渣器操作、放渣操作,热风炉的操作特点及燃烧制度、送风制度和换炉操作,高炉喷吹用煤的性能要求,喷吹系统的组成,喷吹工艺流程等。
第一节高炉基本操作制度高炉冶炼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不但包含有炉料的下降与煤气流的上升之间产生的热量和动量的传递,还包括煤气流与矿石之间的传质现象。
只有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稳定进行,高炉炉况才能稳定顺行。
高炉要取得较好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必须实现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
高炉炉况稳定顺行一般是指炉内的炉料下降与煤气流上升均匀,炉温稳定充沛,生铁合格,高产低耗。
要使炉况稳定顺行,高炉操作必须稳定,这主要包括风量、风压、料批稳定、炉温稳定和炉渣碱度稳定以及调节手段稳定,而其主要标志是炉内煤气流分布合理和炉温正常。
高炉冶炼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原燃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气候条件的波动;高炉设备状况的影响;操作者的水平差异以及各班操作的统一程度等。
这些都将给炉况带来经常性的波动。
高炉操作者的任务就是随时掌握影响炉况波动的因素,准确地把握外界条件的变动,对炉况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及早采取恰当的调剂措施,保证高炉生产稳定顺行,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本任务。
操作制度是根据高炉具体条件(如高炉炉型、设备水平、原料条件、生产计划及品种指标要求)制定的高炉操作准则。
合理的操作制度能保证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和良好的炉缸工作状态,促使高炉稳定顺行,从而获得优质、高产、低耗和长寿的冶炼效果。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包括: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热制度和造渣制度。
高炉操作应根据高炉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来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并灵活运用上下部调节与负荷调节手段,促使高炉稳定顺行。
一.炉缸热制度炉缸热制度是指高炉炉缸所应具有的温度和热量水平。
高压操作.ppt
三、操作原理
根据流体连续性方程G=γw可知, 根据流体连续性方程G=γw可知,气体的质量流量 G=γw可知 不变时,气体密度与其流速成反比。 不变时,气体密度与其流速成反比。
提高炉顶压力后, 提高炉顶压力后,高炉内各部分的压力或炉内平 均压力相应提高,煤气被压缩,体积变小, 均压力相应提高,煤气被压缩,体积变小,密度 (γ)增加 增加。 (γ)增加。
1. 压头损失降低
– 提高炉顶压力,在冶炼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总压头损失降低,但沿高度方 提高炉顶压力,在冶炼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总压头损失降低, 向各部位降低幅度并不一致,如图所示, 向各部位降低幅度并不一致,如图所示,下部风口至炉腰以上降低幅度较 因此,生产过程产生的难行或悬料多发生在炉子下部。 大。因此,生产过程产生的难行或悬料多发生在炉子下部。 故高压操作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下部压头损失, 故高压操作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下部压头损失,对充分发挥高压效果具有 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所带来的问题 ——所带来的问题
——炉内压差提高后, ——炉内压差提高后,和高炉顺稳性之间的矛盾成了问题的 炉内压差提高后 关键,高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顶压180kPa不变, 180kPa不变 关键,高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顶压180kPa不变,压 差逐步由152kPa提高到165 kPa,达到了长期稳定生产。 152kPa提高到 差逐步由152kPa提高到165 kPa,达到了长期稳定生产。
炉顶压力与燃料比的关系
2.料柱压力损失减小,高炉顺行, 2.料柱压力损失减小,高炉顺行,增加 料柱压力损失减小 产量
※提高炉顶操作压力,炉内煤气流速降低,料柱阻 提高炉顶操作压力,炉内煤气流速降低, 力损失降低,使风口压力和炉顶压力的压差减小。 力损失降低,使风口压力和炉顶压力的压差减小。
《高炉炼铁技术》项目12任务12.3高压操作
12.3.2高压操作的效果
1.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即提高产量; 2.有利于炉况顺行,减少管道行程和炉尘吹出; 3.有利于降低焦比, 顶压每升高0.98KPa,可降低焦比0.5% 4.为炉况调剂增添了一种手段; 5.高压操作可以改善煤气净化质量,提高除尘效果,从而有
利于提高风温。
高压操作能降低焦比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高炉强化冶炼——高压操作的条件、设 备、原理、效果、特点以及高压操作的工作制度;
常压操作的信号; • ②将自动调节阀改为手动; • ③通知风机房减少风量,根据顶压高低决定减风量的多少
,一般应使压差不超过高压时的水平; • ④逐个缓慢打开辅助调节阀; • ⑤如需长期常压操作时,要通知上料系统取消均压程序,
停止回炉煤气。
12.3.5高压操作的注意事项
(1)提高炉顶压力,要防止边缘气流发展,注意保持足 够的风速或鼓风动能,要相应缩小风口面积,控制压差 略低于或接近常压操作压差水平。 (2)常压转高压操作必须在顺行基础上进行。炉况不顺 时不得提高炉顶压力。 (3)高炉发生崩料或悬料时,必须转常压处理。待风量 和风压适应后,再逐渐转高压操作。
消耗在高压阀组上的压力是由风机提供的
炉顶煤气压力↑,要求送风压力↑ 能 量 消 耗↑
采用“ 余压发电”技术 可回收风机用电的25~30%
(二)高压操作对冶炼的影响
高炉整个送风系统、高炉本体、煤气除尘系 统是一个连通器
高压调节阀组前压力的提高, 不仅炉顶压力↑,炉内压力也↑
高压操作必然会对 高炉冶炼产生重要影响
高炉炼铁技术
项目12 ---- 高炉强化冶炼
任务----12.3高压操作
一、高压操作
炉顶煤气压力>30kPa时 (国外认为>150kPa)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基本操作制度高炉冶炼过程是许多矛盾的集合体,矛盾贯穿于高炉冶炼的始终,因此需要高炉操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勤观察、勤检查、勤分析、勤调剂,正确掌握和运用装料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及炉缸热制度的关系,确保高炉顺行,以求得高产、优产、低耗的生产效果。
第一节送风制度合理的送风制度,是高炉工作正常的基础,是高炉顺行和炉温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炉操作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煤气流的初始分布和炉缸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1)、正常使用风口直径在φ105~120mm,长度240~320mm,斜度5~80。
(2)适宜的鼓风动能范围为4200~4800kgm/s。
(3)风量调剂A、在炉况顺行焦比适中及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应保持合适而稳定的冶炼强度。
B、在全压差允许条件下,坚持全风作业,尽量避免长期慢风作业。
C、日常操作上减风可迅速减到需要水平(但注意风口不灌渣),而加风速度则按高炉进程和风压情况逐步进行。
(4)风温调剂A、提高风温是增加高炉热量,降低焦比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风温使用应稳定在最高水平。
B、减风温可一次减到需要水平。
C、增加风温应缓慢进行,提高风温每次一般不超过50℃,两次间隔不得少于30分钟。
(5)风压调济A、正常使用风压在190~200Kpa;B、若遇塌料现象可一次性减风30~40Kpa;C、在恢复过程中风压随炉况走势酌情处理;第二节装料制度(1)、正常炉料入炉次序np↓nk↓,防止灰石落在边缘,而洗炉时应把洗炉剂加在边缘;(2)、料尺零点规定在炉喉钢砖上沿;(3)、工长应经常或定期观察料车在炉顶的倾角;(4)、料线由两根链式探尺测明,两尺偏差在250mm 以上时,应按指示最小的探尺上料,并采取纠正偏料的措施;(5)、因设备故障或其它原因发生亏料线,并估计在20分钟内不能正常上料时,高压操作转常压,同时控制炉顶温度,若布袋除尘器发生报警时,打开炉顶放散阀,切断煤气,以防布袋烧坏,炉顶温度禁止超过500℃;(6)、禁止低料线作业(料线低于规定料线0.5米为低料线);(7)、装料次顺:对于无钟布料可以通过改变矿石和焦炭的布料角度对边缘和中心进行控制,流槽可在13~53°范围内布料,在13°时可进行中心加焦;(8)、缩小料批可加重边缘,反之加得中心;(9)、禁止长期使用剧烈发展边缘的操作制度;(10)、赶料线过程中,应适当控制风量(100~200米3/分),要根据料线的深浅程度和赶料速度,适当加补料线焦。
高炉操作
高炉操作(blast furnace operation)指对高炉炼铁过程的监测、判断和控制。
高炉操作的任务是保持炉况稳定、顺行并且高效地生产,以达到产量高、质量好、消耗低、炉龄长的目的。
高炉操作的内容包括:基本操作制度的制订和控制,对炉况的判断和调节,对失常炉况的诊断和处理(见高炉故障),出渣、出铁操作(见高炉炉前操作),慢风操作,休风与复风,高炉开炉、高炉闷炉和高炉停炉。
为使高炉生产达到高效、优质、低耗、长寿的目的,须根据高炉使用的原料、燃料条件,设备状况以及冶炼的铁种,制定基本操作制度。
它包括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和装料制度。
各项基本操作制度之间彼此有内在联系,制定基本操作制度时要综合全面考虑。
例如装料制度可以影响炉料和煤气流分布,送风制度也影响煤气流分布,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
又如造渣制度与热制度也须综合考虑:炉渣碱度定得低时生铁含硅量不能定得太低,否则,生铁含硫量太高,影响生铁质量;反之,当炉渣碱度较高或渣中MgO较高时,生铁含硅量则可定得低些。
送风制度与热制度也有联系:炉温高时(例如冶炼铸造生铁或锰铁)冶炼强度要低些;炉温低时则冶炼强度应高些。
热制度根据冶炼铁种、原料、燃料条件和炉容大小而确定的炉缸应具有的温度水平称为高炉热制度。
一般以铁水和炉渣的温度为代表。
由于原料质量、炉容大小、冶炼铁种和操作制度不同,各个高炉的铁水和渣水的温度水平是不同的。
铁水温度多在1400~1530℃之间,炉渣温度约比铁水温度高50~100℃。
在一定原料和冶炼条件下,生铁含硅量([Si]%)与炉温成正比关系。
炉温高则生铁含硅量高;反之,则低。
以铁水和炉渣温度代表的炉温称“物理温度”,以[Si]%代表的炉温称“化学温度”。
由于测量铁水和炉渣的温度比较麻烦,而生铁含硅量又是一个重要控制成分,所以高炉操作者习惯以生铁含硅量作为衡量炉温的标志。
于是热制度实际上就成了高炉操作者对根据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而选定的生铁含硅水平的控制。
天铁高炉高压操作实践
( 稿 收
2O — ' 责缩 02 36
苗 龙 军
作 者 简 舟
张恩 勃 ,助 理 工 程 师 ,9 5年 毕 业于 天 津 城 市 建 设 学 院 环 境 19
高压 操 作 是 高 炉 强 化 冶 炼 的 重 要 措 施 之 一 , 目前 高 压 操作 在 国 内外 都 得 到 了普 遍 的应 用 .其 效 果越 来 越 得 到 人 们 的认 可 。天 津 铁 厂共 有 五 座 高 炉 , 中 1、 其 高炉 有 效 容 积 为 5 0I 、t 5 高 炉 有 效 容 积 分 别 5 I 3 、 X l 4 为 60 0 70 、 0m 。其 中 3、s 0 3 0 4 高炉 为 无 料 钟 炉 顶 ,其 余 高 炉 均 为钟 式 炉 顶 。其 传 动 方 式 均 为 液 压 传
Taj i f t lri l ru o Ld T n e n D n o g Z a gWeyn i i Ta i Me l gc o pC . t nn ne au aG , a gXu mi e gY n h n iig
Ab t a t B a i g t e me s r me t s c s i r vn h u l y 0 h r e O ei c e sn h l s k - sr c y t k n h a u e n s u h a mp i g t e q a i fc a g l . r a i g t e b a t i o t ' n n t n ry sr n t e i g t e r p i a d t e man e a c f u n c o q ime t s wa l s t e o e a in t e e i e e g , e gh nn h e a r n h i tn n e o r a e t p e u p n s a l h p r t . c t f a o h f r a e t p p e s r a e i rv d a d g o c n mi b n f a n d u n c o r s u e c n b mp o e ,n o d e o o c e ei g i e . t Ke r s B s l n f r a e t p p e s r c k a i p a t e y wo d F met g u n c o r s u i e o ert o rci c
高炉高压操作
高炉高压操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高炉都是在炉顶煤气剩余压力低于30kPa 的情况下生产的,通常称为常压操作。
1944-1946年美国在克利夫兰厂的高路上将炉顶煤气压力提高到70kPa,试验获得成功(产量提高12.3%,焦比降低2.7%,炉煤量大幅度降低),从这时起将炉顶煤气压力超过30kPa的高炉操作称为高压操作。
在此后十年中,美国采用高压操作的高炉座数增加很多。
苏联于1940年开始在彼得罗夫斯基工厂进行提高炉顶煤气压力操作的试验,它比美国的试验稍早一点,但初次试验并未成功,后来改进了提高炉顶煤气压力的设施后才取得进展,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到1977年高压操作高炉冶炼的生铁占全部产量的97.3%。
我国从50年代后期开始,也先后将1000m³级高炉改为高压操作,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炉顶压力均维持在50-80kPa,而宝钢1号高炉(4063m³)的炉顶压力已达到250 kPa,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高压操作系统高炉炉顶煤气剩余压力的提高是由煤气系统中的高压调节阀组控制阀门的开闭度来实现的。
前苏联早期试验时,曾将这一阀组设置在煤气导出管上,它很快被煤气所带炉尘所磨坏,因而试验未获成功。
后来改进阀组结构并将其安装在洗涤塔之后,才能取得成功(见图1)。
我国1000m³级高炉的调压阀组是由三个φ700mm电动蝶式调节阀,一个设有自动控制的φ400mm蝶阀和一个φ200mm常通管道所组成。
高压时,φ700mm阀常闭,炉顶煤气压力由φ400mm阀自动控制在规定的剩余压力,这样自风机到调压阀组的整个管路和高炉炉内均处于高压之下,只有将所有阀门都打开,系统才转为常压,长期以来,由于炉顶装料设备系统中广泛使用着双钟马基式布料器,它既起着封闭炉顶,又起着旋转布料的作用,布料器旋转部位的密封一直阻碍着炉顶压力的进一步提高。
只有到70年代实现了“布料与封顶分离”的原则,即采用双钟四阀,无钟炉顶等以后,炉顶煤气压力才大幅度提高到150kPa,甚至到200-300 k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高压操作的影响
研究者们用不同的方式对高压操作后∆ p高下降进行了测定和计算.所得结果不 尽相同,但其平均值约为顶压每提高100kPa,料柱阻损下降3kPa。在常压提
高到100kPa时, ∆ p下降值略大于3kPa;而顶压由100kPa进一步提高到
200一300kPa时,此值降到2kPa/100kPa。 应当指出,高压操作以后,炉内料柱 阻损的下降并不是上下部均相同的, 研究表明,炉子部的阻损下降得多, 下部的下降得少(图5—6)。造成这种
Your company slogan
5.3.1
高压操作系统
应当指出,消耗在调压阀组的剩余压力是由风机提供的,而风机为此提高了风压是 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的(由电动机或蒸汽透平提供)。为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压力能,人 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验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先后在前苏联和法国取得 成功。采用这种技术后,可回收风机用电的25%一30%,节省了高炉炼铁的能耗
。图5-5为采用余压发电后的高压操作系统。
Your company slogan
5.3.1
高压操作系统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5.3.2.1
高压操作的影响
对燃烧带的影响
由于炉内压力提高.在同样鼓风量的情况下.鼓风体积变小.从而引起鼓风 动能的下降。根据计算.由常压(15KPa)提高到80kPa的高压后。鼓风 动能降到原来的76%。同时,由于炉缸煤气压力的升高,煤气中O2和CO2
发展程度取决于上述反应进行的程度,高压不利于此反应向右进行.从某种意 义上讲,是抑制了直接还原的发展,或者说将直接还原推向更高的温度区域进 行,同样有利于CO还原铁氧化物而改善煤气化学能的利用。 从动力学上来说,压力提高加快了气体的扩散和化学反应速度,有利于还原 反应的进行。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压力的提高也加快了直接还原的速度,因此 压力对铁的直接还原度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单从压力对还原的影响分析,高 压操作对焦比没有影响。 研究和实际操作都肯定高压对Si的还原是不利的,这表明高压对低硅生铁的 冶炼是有利的。
5.3
高压操作
提高炉顶煤气压力的操作称为高压操作,是相对于常压操作而言的。一般常压 高炉炉顶压力(表压)低于30kPa,凡炉顶压力超过此值者,均为高压操作。它是 通过安装在高炉煤气除尘系统管道上的高压调节阀组,改变煤气通道截面积,使 其比常压时为小,从而提高炉顶煤气压力的。由于炉顶压力提高,高炉内部各部 分的压力都相应提高。整个炉内的平均压力也提高,使高炉内发生一系列有利于 冶炼的变化,促进了高炉强化和顺行。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压操作成为强化高炉冶炼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对 2000m³ 以上大型高炉,高压操作更为明显。可以说,高炉容积愈大,为保证强 化顺行所需的炉顶压力应愈高;高炉强化程度愈高。愈需要实行高压操作。因此 国外一些巨型高炉,如日本大分厂2号高炉(内容积5070m³ ),炉顶压力高达 275kPa,1980年7月平均获得利用系数2.04t/(m³ ∙d),燃料比426kg/t 铁(焦比383.4kg/t)的优良结果。日本扇岛1号高炉(4052m³ ),炉顶压力高 于196kPa,炉顶煤气CO2含量达到20%一30%,获得了煤气能量利用的高水 平。其他4000m³ 级高炉,炉顶压力一舶都在200一300kPa。新设计的巨型高 炉,一般都按250kPa以上的高压操作考虑。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高压操作的影响
高压操作使炉尘吹出量显著减少,单位矿石消耗降低.实际焦炭负荷得到保证 ,批料出铁量增加,铁的回收率提高,焦比应有所降低。实践证明,实行高压操 作,不断提高炉顶压力水平,是强化高炉冶炼,增产节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 国内外经验,1000m³ 级高炉,炉顶压力应达到120kPa左右;2000m³ 级高 炉,应达到150kPa以上;3000m³ 级高炉,应达到200kPa左右;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高压操作的影响
其次,直接还原反应取决于反应CO2十C=2CO的发展。提高炉顶压力.炉内 平均压力相应提高,促使该反应的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逆向)移动.从而 抑制了直接还原的发展,或者说使直接还原推向更高的温度区域进行。这同压低 软熔带,扩大块料带,提高CO利用率的要求相一致。高压操作对碳的气化反应 的抑制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降低焦炭的反应性。这对减少碳素溶解损失 ,提高焦炭高温强度,改善软熔带和滴落带的透气(液)性,增加风口燃烧有效碳 量都是有利的。 同样,高压可抑制硅还原(SiO2+2C=Si+2CO),有利于降低生铁含硅量. 促进焦比降低。研究指出,在提高CO压力时,生铁中[Si]显著降低,这是因为 硅在生铁中的平衡浓度与CO分压的平方成反比。另外,由反应 SiO2+CO=SiO+CO2的平衡常数K=, 可得pSiO=X· AI)/9m。 因此提高炉顶压力,则气相中pCO/pCO2降低,抑制了SiO的挥发.从而减少了 硅的还原.导致了燃料的节省。 高压操作改善了煤气分布,促进炉况稳定顺行和炉温稳定,因而可减少不必要 的热量储备,适当降低炉缸和炉腹温度,使燃料消耗降低,也为降低生铁含硅量 创造了条件。高压的顺行作用可保障喷吹燃料和高风温发挥更大效用,促进燃耗 进一步降低。
现象的原因是料柱上下部透气不同,
高炉下部由于被还原矿石的软熔,空 隙度急剧下降,压力对∆ p的作用为 空隙度的下降所减弱。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高压操作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
众所周知,煤气通过料柱的阻力损失,相当于自下而上的浮力,它与炉料与炉墙之间 的摩擦力、炉料与炉料之间的摩擦力等一起,阻碍着靠重力下降的炉料运动。高压操 作后∆p的下降无疑减少了炉料下降的阻力,可使炉况顺行。如果∆p维持在原来低压 时的水平,则可增加风量,即提高高炉的冶炼强度。 早期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由常压改为80kPa的高压后.鼓风量可增加10%一15% ,相当于提高2%/9.8kPa左右;现在的实践表明,再从100kPa往上提高时,这 个数值下降到(1.7%一1.8%)/9.8kPa。这比理论计算的3%左右要低很多.造 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1)高炉内限制冶炼强度提高的是炉子下部,如前所述,下 部∆p减少的数值较小;2)高压以后,焦比有所降低.炉尘量大幅度降低,在入炉炉 料准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上部块状带内料柱透气性也变差;3)高压以后,燃烧带 和炉顶布料发生变化,上下部调剂跟不上也阻碍着高压操作作用的发挥。 为此,要充分发挥高压对增产的作用,需要改善炉料的性能,特别是焦炭的高温强度 ,矿石的高温冶金性能和品位(降低渣量),以及掌握燃烧带和布料变化规律,应用 上下部调剂手段加以控制。随着这些工作进展的情况不同,各厂家每提高10kPa的 增产幅度波动在1.1%一3.0%。我国宝钢的生产经验是顶压每提高10kPa,风量可 增加200—250m³ /min。
Your company slogan
Table of Contents
5.3.1
高压操作系统
5.3.2
高压操作的影响
Your company slogan
5.3.1
5.3.1
高压操作系统
高压操作系统
高炉炉顶煤气剩余压力的提高,是由煤气系统中的高压调节阀组织控制阀门的开 闭度来实现的。前苏联最早试验时,曾将这一阀组设置在煤气导出管上、它很快 被煤气所带炉尘所磨坏,因而试验未获成功。后来在改进阀组结构并将其安装在 洗涤塔之后,才取得成功(图5—4)。长期以来,由于炉顶装料设备系统中广泛使 用着双钟马基式布料器,它既起着封闭炉顶,又起着旋转布料的作用,布料器旋 转部位的密封一直阻碍着炉顶压力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 布料与封顶分离”的原则,即采用双钟四阀、无钟炉顶等装备以后,炉顶煤气压 力才大幅度提高到150kPa,甚至达到200一300kPa。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5.3.2.3
高压操作的影响
对料柱阻损的影响
这是高压操作对高炉冶炼影响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著名的卡门公式
不难看出,料层的阻力损失与气流的压力成反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写成
由于料层的阻力损失与气流的压力成反比,高压操作以后,炉内的总压力p高较常压 操作时的p常大,因而常压操作时煤气流通过料柱的阻力损失∆ p常大于高压操作时 的∆ p高。这就使得在常压高炉上因∆p过高而引起的诸如管道行程,崩料等炉况失 常现象在高压操作的高炉上大为减少,而且还可弥补一些强化高炉冶炼技术使∆p升 高的缺陷。
的分压升高,促使燃烧速度加快。鼓风动能降低和燃烧速度加快导致高压操
作后的燃烧带缩小。为维持合理的燃烧带以利于煤气量分布,就可以增加鼓 风量,这对增加产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5.3.2.2
高压操作的影响
对还原的影响
从热力学上来说,压力对还原的影响是通过压力对反应CO2十C=2CO的影 响体现的,由于这个反应前后有体积的变化,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反应向左进行 ,即有利于CO2的存在。这就有利于间接还原的进行。同时,高炉内直接还原
Your company slogan
5.3.2
5.3.2.4
高压操作的影响
对焦比的影响
由于高压操作促进炉况顺行,煤气分布合理,利用程度改善,有利于冶炼低硅 生铁等,而且使焦比有所下降。国内外的生产经验是,顶压每提高10kPa,焦 比下降0.2%一1.5%。 提高炉顶压力的这种增产作用只有伴随着风量的增加或冶炼强度的提高才能明 显表现出来。因为在焦比不变,焦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高炉生产率与风量, 亦即单位时间内燃烧的焦炭量成正比。因此,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冶炼强度应 与炉顶压力成正比,即提高炉顶压力可相应地提高冶炼强度,从而提高高炉生 产率。 高压操作的这种降焦节能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高炉实践所证实。根据实践分析 ,高压降低燃耗的原因归结为改善了顺行和煤气利用,发展了高炉内的间接还 原,抑制了直接还原。 首先,高压操作降低了煤气流速,延长了煤气在炉内与矿石的接触时间.同时 减小或消除了管道行程,改善了煤气分布,从而改善了铁矿石的还原条件.使 块料带内的间接还原得到充分发展,煤气能量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