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为疗法

合集下载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猫消除恐惧逐步回到正常就食状态。
1958年沃尔帕正式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指出神经症是由学习过程学到的不适
应行为。因此,要治疗这种不适应行为必需应用学习的法则。后来他将上述实验和理论引用于人类,
在临床上用以治疗神经症,提出一种叫“系统脱敏法”的行为治疗技术,这是行为治疗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标志。
行为治疗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但真正形成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治疗方法并
为世人所注目,则是从50年代开始的。起初行为治疗的实验是从动物身上开始进行的。精神病学家沃
尔帕在实验室将一只饥饿的猫置于笼中,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有取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实
验之后,猫便产生恐惧拒食反应,即形成“实验性神经症”。然后他着手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引导
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
现。在精神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
想象(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总之,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
为发生的根源。但是,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
来。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
疗实践。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著
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一步发展。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

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什么是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学派的理论基础,强调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认为通过改变行为,可以改变个体的思维和情绪状态。

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问题行为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行为疗法认为,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因此,通过重新学习和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个体可以摆脱问题行为,进而改善心理健康。

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行为疗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 条件反射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个体对某种刺激产生反应,这个反应在反复处理中被强化,从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个体意识到这一过程,并改变对刺激的反应,来改变问题行为。

2. 推动因素和维持因素行为疗法认为,问题行为往往有一些推动因素和维持因素。

推动因素是指引导个体表现问题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力量,而维持因素是指维持个体问题行为的因素。

行为疗法的目标是通过识别和处理这些因素,来改变问题行为。

3. 实效性行为疗法注重行动和实践。

它强调个体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行为疗法通常采用一些具体的技术和策略,例如曝露疗法、认知重构和行为分析等,以帮助个体实现行为改变。

行为疗法的应用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问题的治疗中,包括焦虑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睡眠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疗法技术和策略:1. 曝露疗法曝露疗法是治疗焦虑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通过让个体暴露在引发焦虑反应的刺激下,使其逐渐适应和克服焦虑。

例如,在治疗恐高症时,个体可以逐渐接触高处,从而减少恐惧和焦虑。

2.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纠正消极和扭曲的思维模式,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例如,个体常常认为自己无助和无能,认知重构则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改变这种消极思维。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行为疗法

常用技术二:冲击疗法
负性练习
用于口吃、习惯性抽搐及相关障碍的 治疗,通过持续重复有障碍的行为, 直至精疲力竭,达到治疗目的,其间 要注意抑制症状复发。
常用技术三:生物反馈疗法
不可觉察的 生物信息
探察到的 生物信号
调节(放松)
常用技术四: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
采用消除法,依据“负性条件”,通 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 当某种适应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 出现时,当即给予一定的痛苦刺激, 如轻微的电击、针刺或催吐剂,使其 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
小雄三餐坐在饭桌旁的时间(分钟)
三餐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平 均 早餐:18 15 10 13 12 14 16 14 午餐:19 晚餐:03 15 02 11 13 16 16 15 05 07 03 04 04 15 4
小雄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境:在晚饭的餐桌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正兴致勃勃地边吃饭、边聊天。此时, 行为:小雄从饭桌边椅子上溜开,四处游荡。 即时后果:父母、姐姐立即放下碗筷,追逐小 雄,拽他回桌边吃饭。 长期后果:父母与姐姐的注意与追逐满足了小 雄受到关注的需要,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小雄离 开饭桌的行为。
方法:
当小雄离开座位到处游荡时:谁也不 理他
当小雄回到座位上: 家里的其他成员 要及时与他交谈,关注他、关心他。
行为治疗基本原则
进度适当:根据年龄特点、配合学习 的能力,从易到难。 赏罚适当:新行为能否形成并得以维 持,取决于该新行为产生时有没有得 到适当的奖赏或处罚。
行为治疗基本原则
研究者选定代币奖励法进行干预 确定目标行为是:仔细做作业,书写认真, 字迹端正清楚,成绩有进步,且某些生活习 惯有改进。然后,拟订“行为代币价值表” 所选用的代币是自制的圆形纸片,直径为4厘 米,上面分别标有1、2、5、10的点值。

第七章 行为疗法(提纲)

第七章 行为疗法(提纲)

第七章行为疗法第一节行为疗法概述一、行为疗法概念及特点1、行为疗法的概念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也叫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2、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其共同特点:(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二、行为疗法的产生1、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巴甫洛夫的科研分属心脏生理、消化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3个领域。

他提出:人除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正是这第二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放松训练注意事项:



(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治疗者与接受训 练者同时做,这样可减轻接受训练者的焦虑 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 (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但口 头语在训练开始时,更便于接受训练者接受 和掌握。 (3)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接受训练者体验身 体放松后的感受,并嘱咐他们回家后每天做 一次,每次15分钟。
第五章
第二节
行为疗法
一、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就是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 再强化的方法,即辅导他对周围环 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应反应,把异 常的行为变为正常。
二、放松技术
(一)一般放松训练
1. 环境要求:房间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 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 声音要求: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和愉 快,吐字清楚、发音准确。 3.准备工作:
好,请你放松,不要用力,尽量放松,体 验感受上的差别。(约停顿5秒) 刚才我们做的就是紧张和放松的基本练习。 下面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综 习。首先从双手开始,然后是双臂、头部 和躯干,最后是下肢、脚。(停一会) 你现 在这样做:

第一步:腹式呼吸练习


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让肚子腹部 尽量鼓,一直到鼓不了为止;保持一会, 再保持一会。 (约10秒) 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肚 子往下瘪,一直瘪到前胸帖后背,尽量用 嘴巴慢慢地吐出肺里的气。(停一会)

第十三步:双脚


现在,开始练习放松双脚。(停5秒) 绷紧你的双脚、用脚趾抓紧地面,用力抓 紧;用力,保持一会,再保持一会。(约l0 秒) 好,放松,完全放松。(停一会)
结束语

这就是整个放松过程。现在,你感受身上 的肌肉,从上到下,每一组肌肉都处于放松 状态。 你的双手、双臂、脖子,你的额头、 眼睛、嘴巴,你的背部、胸部、腹部、臀部 , 你的大腿、小腿、脚趾全部处于放松状态。 (约10秒)清注意放松时的温暖、轻松、愉快的 感觉。请将这种状态保持1一2分钟。然后, 我从1数到5。当我数到5时,请你睁开眼睛。 这时可感到平静、安详、精神焕发。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和方法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和思维习惯,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精神健康。

它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件反射理论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条件反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通过与外界刺激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的。

一旦某种刺激与行为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相应的行为也会自动产生。

因此,如果某个不良的行为与刺激之间存在条件反射,行为疗法的方法就是通过刺激控制和重塑来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二、正性增强行为疗法强调通过正性增强来加强或巩固某种期望的行为。

正性增强是指为了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或强度,给予一个积极的奖励或激励。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激励来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并增强个体对于这种行为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一个儿童在完成作业后获得家长的赞扬和奖励,将会增加他/她完成作业的动机和意愿。

三、替代行为行为疗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替代行为。

替代行为是指通过将不良行为替换为良好的或对个体有益的行为,来切断不良行为和不良思维模式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焦虑的个体可能有摄入过量糖分的不良习惯,行为疗法的方法可以指导TA通过锻炼或冥想等替代行为来减轻焦虑,并逐渐减少对糖分的依赖。

四、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用于减轻或消除个体对特定刺激的恐惧或焦虑。

它通过渐进式和连续性的曝露来提高个体对于刺激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反应。

例如,一个害怕蜘蛛的人可以通过逐渐接触、了解和观察蜘蛛来减弱他/她的恐惧感。

五、认知重构行为疗法还包括认知重构这一方法。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调整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来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有很强的自卑感和消极思维,行为疗法的方法可以教导TA重新评估自己和社交环境,并以积极和现实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改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六、行为计划行为疗法强调制定和执行明确的行为计划。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最终使练习者不再体验到焦虑或恐惧 情绪反应或使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强度 明显降低。
紧接着再对下一个事件进行同样的想 象系统脱敏训练,直至把焦虑或恐惧事 件等级层次中所有事件全部想象脱敏 一遍,使得练习者焦虑或恐惧反应最终 被抑制或消除。 治疗方法之一:系统脱敏疗法
➢ 基本思想
脱敏时从0级或最弱刺激主题开始,以 后递增。方法是在完全放松情况下,想 象一个刺激主题,如不引起焦虑反应, 依次向上。
治疗方法之一:系统脱敏疗法
➢ (南非)沃尔普(J.wolpe)提出。 ➢ 理论基础
交互抑制原理:一种反应的出现,抑制 了另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称为交互 抑制。如肌肉的放松状况可以拮抗焦虑 情绪。
消退原理:肌体对某种刺激的过敏性反 应可以通过刺激由小到大,由远至近的 过程,而使反应逐渐递减直至消除。
➢ 厌恶刺激可分为三种:物理刺激、化学刺
激、想象中的厌恶刺激。
治疗方法之二: 厌恶疗法 ➢ 厌恶疗法是使用一种厌恶性的或惩罚性的
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 ➢ 治疗方法
把打算要消除的行为和痛苦刺激联系 起来,直到要消除的行为得到抑制甚至 感到厌恶为止。使用的厌恶刺激物很 多,可以是电击、药物、巨声等。
第三种练习(心脏调整): “我的心跳平稳、有力”
第四种练习(呼吸调整): “我的呼吸顺畅”
第五种练习(内脏调整): “我的腹部很温暖”
第六种练习(额头凉感): “我的前额凉爽”
第三步 实施系统脱敏训练 治疗方法之二: 厌恶疗法
➢ 基本原理:将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与对病人
有吸引力的,但不受社会欢迎的不良行为 联系起来,使得当事人者最终因感到厌恶 而放弃这种不良行为。
即一旦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就立刻给予强 化。

行 为 疗 法

行 为 疗 法

行为疗法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

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

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

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

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

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

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大大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作为行为治疗理论依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

因此,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

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行为疗法第一节行为疗法概述一、什么是行为疗法1、行为疗法的概念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也叫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2、行为疗法的产生“行为治疗”一词最早是由斯金纳(Skinner)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

应该说,行为主义的理论存在已有很长时间了,但行为治疗与行为咨询的发展历史却远远短于其理论存在的年限。

行为主义的研究早在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的研究时就已开始,但行为治疗的发展却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事情。

不过,在较短时间内行为治疗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24年任苏联科学院巴甫洛夫生理学研究所所长。

巴甫洛夫的科研分属心脏生理、消化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3个领域。

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

他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揭示了“精神活动”是大脑这一“物质肌肉”活动的产物,同样需要消耗能量。

他提出:人除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正是这第二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

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

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案例分析一、一般资料来访者:张三,男,32岁,部门经理。

具体案例:刚上任部门经理,自信心不足,2个月来,;来访者出现害怕在每周经理例会上发言(汇报自己一周的工作情况)的症状,每次开会前都会异常紧张,会议开始时不敢看总经理的脸,没有心思听其他人汇报工作。

轮到自己发言时心跳加剧,脸红,出汗,腿不停颤抖,有时出现口吃,感到说话异常艰难,只好简单地把自己一周的工作说一说,草草结束。

他担心如果症状这样发展下去,对自己的事业发展非常不利,可能会失掉这个部门经理的职位。

求助者认为自己与朋友在一起从不感到紧张,经常谈笑风生,只有在面对总经理和其他部门经理时才会紧张。

二、主诉主诉:自信心不足,出现紧张,发言时心跳加剧,脸红,出汗,腿不停颤抖,有时出现口吃,感到说话异常艰难。

三、评估与鉴别诊断不良行为:自信心不足,例会发言紧张,不敢看总经理的脸,说话异常艰难。

生理状况:脸红,心跳加剧,出汗,腿不停颤抖,口吃。

社会功能:担心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不利。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1.近期目标:增强自信心,消除发言时的紧张情绪,直视总经理,认真、顺利地开完例会。

2.长期目标: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类似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完善其人格。

五、咨询过程1、目标:治疗其紧张情绪,面对上级时能够镇静对待。

方法:放松疗法。

过程:首先向来访者介绍放松疗法,并让其熟悉了解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音乐放松,能够灵活运用这几种放松疗法。

来访者在开会前,可以进行音乐放松:听轻松、舒缓的音乐;进行深呼吸,重复多次;进行肌肉放松:握紧拳头,然后缓缓放松,重复多次。

2、目标:(1)例会时能面对总经理;(2)正常进行汇报。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1)针对不敢看总经理的脸:首先与总经理进行随意而轻松的聊天,若来访者感到紧张,让其进行放松练习,直至其不再感到紧张就让他们继续进行聊天。

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来访者能够逐渐做到与总经理进行对视交谈。

(2)针对能够正常进行汇报:首先进行5~7人的小型模拟会议汇报,当来访者紧张时,就进行放松训练;例会成员每次增加2人,直至会议人数达到例会水平。

第七章认知行为疗法

第七章认知行为疗法

The A-B-C theory of personality
Case discussion 1

Tom, a college sophomore, want to overcomes his shyness around women. He doe not date and even des his best to keep away from women because he is afraid they will reject him. But he want to change this pattern. Using A-B-C-D-E-F to analyze and help Tom
View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We learn irrational belief from significant other during childhood Teach clients to feel undepressed even when they are unaccepted and unloved by significant others. Blame is at the core of most emotional disturbances Irrational idea (e.g., I must be loved by everyone) internalize self-defeating We have a tendency to make ourselves emotionally disturbed by internalizing self-defeating beliefs
Irrational Ideas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七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早期干预社会性发展定义:指儿童融入社会,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目的: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通常是在自己生物特性中,在于社会环境产生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以下主要从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依恋、同伴关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六个方面介绍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自我意识作为自我概念的核心,指主体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觉者、行动者和思考者以及情绪感受者。

儿童在婴儿期的一个很重要认知成就是产生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就是认识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即使离开自己的视线,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仍然存在,从而使认知的主体和客观世界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重要前提。

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是自我认识的出现。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定义:指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对不同性别社会成员所要求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性别认同: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性别的同一性: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还是女性。

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形的了解和认识。

幼儿首先获得的是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才是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获得性别角色概念。

3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能知道男孩好攻击,女孩需要帮助。

儿童的性别的发展也是从婴儿期开始,具体表现在婴儿在选择玩具和游戏存在性上的差异。

4岁女孩在独立、自控和关心人和物三方面优于男孩,6岁男孩在好奇心、情绪稳定和观察力方面优于女孩。

儿童的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性别差异。

在所有年龄阶段,男孩的性别角色知识和发展速度高于女孩,性别角色认识也比女孩丰富。

三、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依恋:指婴幼儿与熟悉的人所建立的亲密感情连接。

婴幼儿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比如哭、笑、身体接触和依附和追随等。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5、厌恶疗法 不良行为+厌恶刺激
厌恶疗法的基础: 逃避条件反射
老鼠-箱子-电击-逃避
橡圈厌恶疗法
①拉弹必须稍用力,以引起腕部有疼痛感: ②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算拉弹次数, 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 ③拉弹如果在300次以上,病态现象仍不消 失,必须考虑拉弹方面是否有问题,如方 法正确无误,可能此法对这一病人无效; ④每日必须作治疗日志记录。
(行为矫正就是让行为不足为足,行为 过度为不过度,行为不适当为适当)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论 实证主义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桑代克 巴甫洛夫 华生 斯金纳 班都拉
(五)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 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 2)划分焦虑等级
3)脱敏训练
如何运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考试焦虑?
强迫症病例如下: 某女,13岁,中学生。2年来一见男性(不论年 龄)即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 到商店去或在门口经过,便产生害怕被售货员说 少付了钱的想法,以致怕去商店。 病前个性好静,喜欢看书。体格检查除长得较高 大外无异常。诊断为强迫性思虑。 知其不可而为之-----强迫
左手腕上套一橡圈,要求当见到男性或经 商店出现上述强迫观念时,即拉弹橡圈至 有痛觉;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观念 消失为止。
⑾考试后,与别人交谈,发现自己某些答案与别人不— 样。
(3 ) 进入放松状态。
(4)当已完全放松时,开始想象“焦虑等 级”中的第一级情境。当想象结束时,注 意肌肉放松情况,若有紧张现象发生,就 再次进行放松。交替进行想象和放松,直 到此种想象情境不再引起肌肉紧张为止。
依次类推,循序渐进
一般每天进行一次脱敏,每次脱敏的“焦 虑等级”不应超过三种。还需注意的是, 在每次进行新的脱敏之前,一定要先做放 松训练。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行为疗法第一节行为疗法概述一、什么是行为疗法1、行为疗法的概念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也叫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2、行为疗法的产生“行为治疗”一词最早是由斯金纳(Skinner)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

应该说,行为主义的理论存在已有很长时间了,但行为治疗与行为咨询的发展历史却远远短于其理论存在的年限。

行为主义的研究早在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的研究时就已开始,但行为治疗的发展却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事情。

不过,在较短时间内行为治疗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24年任苏联科学院巴甫洛夫生理学研究所所长。

巴甫洛夫的科研分属心脏生理、消化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3个领域。

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

他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揭示了“精神活动”是大脑这一“物质肌肉”活动的产物,同样需要消耗能量。

他提出:人除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正是这第二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

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

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

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

5/12/2019
程序:
第一步:明确治疗的目标:
治疗者和来访者希望改变的行为。(幼儿8:00准时 起床,拖延5分钟)
正向、单一、具体 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可观察、可评价、可控制
5/12/2019
第二步:监控原有不良行为
原有行为的基线水平,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 和后果;是什么强化原有行为?
1)记录这一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每天 2)每天发生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 ;持续十分钟 3)引起其它人的注意?围观?其它小孩的赞赏?全家齐 上阵
5/12/2019
第五步:结果巩固(追踪评估) 1、如果每周没有达到1斤,与咨询师重新讨 论计划,必要时做出修改。 2、体重达到115斤后,对体重记录,如果反 弹到125斤重新上述计划
5/12/2019
注意事项
• • • • •
目标要单一、具体 强化物:喜欢、需求的 “奖赏”要适时、适当 强化由物质奖励到精神奖,最终撤销 阳性强化法与赏罚法不同
5/12/2019
• 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所有的梦想都成了 泡影,这辈子完了。家人不忍心看他就此 沉沦,送他来求助。
•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父 母均为大学教授,很忙,与求助者交流很 少。求助者是独生子,内向,不善言谈。
5/12/2019
• • • •
• • • •

病程: 半年 痛苦程度(心理情况) 认知 这辈子完了 情绪情感 失落、压力大、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发脾气 意志行为 饮酒增加 人格 独生子、内向、不善言谈 痛苦程度(身体状况): 失眠、头晕、头痛、 社会功能受损: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不愿参加 单位活动、分手(中度) 泛化 工作到家人、女友
5/12/2019
2.深入了解求助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第一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 M. Sechenov)。

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

巴甫洛夫(I. P. 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

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

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

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

如没有食物结合的单纯的节拍器声音是绝对不会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

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会削弱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则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了心理学范畴。

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 心理学。

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从S—R这个立场出发,华生(1924)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他甚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乞丐、小偷。

”[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已成为行为治疗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该学说中有关条件反射的形成、泛化和消退等的原理,可以解释人的某些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亦可以泛化到另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中去。

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的规律已成为消除不良行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方法。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但有关这一原理的最早论证则是由桑代克在1911年作出的。

斯金纳坚持华生的S—R公式,但他更着重于研究反应,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斯金纳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如对生存或安宁有好处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

因此,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强了操作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

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甚至只是避免某种惩罚。

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behavior modification),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精神病院、弱智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卓有成效。

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三、模仿学习原理行为治疗中的许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过强化,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

心理学的研究亦已证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

在有关模仿学习的理论中,班杜拉(A. Bandura)的工作最为突出。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也就是说,班杜拉仍坚持S—R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认为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有决定性影响的仍是环境,如社会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

人们只要能够控制这种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社会学习论者看来,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

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常常是通过这一渠道而形成的,如疑病症的儿童多来自对疾病过于关注的家庭等。

模仿也有助于人们学会许多重要的技能,并能有效的对一些不良行为加以矫正,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1)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

(2)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改变的方向。

二、行为治疗的基本特点1.行为治疗的对象是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行为治疗旨在对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进行矫正,通常把要被矫正的行为称作问题行为或靶行为。

2.行为治疗强调环境事件的重要性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其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事件所控制的,行为治疗的目的就是识别这些事件,对与非适应性行为有关联的环境事件进行评估,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和环境中的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对非适应性行为加以矫正。

3.行为治疗不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有些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着眼于假设行为的潜在动因(如俄狄浦斯情结),但行为治疗拒绝这种假设,认为这种解释及其与之试图解释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其真伪永远也无法证实。

4.行为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行为治疗强调对治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这样可便于治疗者正确实施这些程序和方法。

除此之外,行为治疗还重视在进行治疗干预的前后对目标行为(靶行为)的评价,从而可以及时把握治疗干预的效果。

三、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1.了解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2.确定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或称靶行为)3.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4.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的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6.根据治疗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7.将治疗效果迁移到非治疗情境中第三节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一、放松训练放松训练(relaxation response),又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

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

因此,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二、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中的第一个规范化了且至今仍然盛行的一项基本技术,由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 Wolpe)于1958年创立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counter conditioning)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

系统脱敏法的问世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治疗。

1958年,沃尔普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

“交互抑制”的原理认为,个体不可能有相对不同的情绪同时发生,譬如高兴和不快;如有相反性质的情绪反应,这两种情绪就会交互作用而产生抵制和抵消。

也就是说,要消除不安或恐惧的负性情绪反应,就要有相反的正性情绪反应来进行抑制,从而抵消负性情绪。

三、冲击疗法冲击疗法(flooding),又称情绪冲击疗法(emotional flooding)或满灌疗法。

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再是让来访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而是一下子就将来访者置于能引起其极大恐惧的刺激情境中,意图物极必反,从而达到消除恐怖情绪的目的。

四、操作条件治疗法操作条件治疗法(operant conditioning therapy),也称强化的方法(reinforcement methods),这一疗法是以“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为依据的。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一个行为发生后,由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来决定加强或减弱该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结果得到的是奖励等正性强化,该行为就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若结果得到的是惩罚等负性强化,则会减弱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

大量研究表明,操作条件治疗法对于建立良性行为或消除不适应行为有着很好的效果。

目前,由这一方法派生的许多子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如下面所要介绍的塑造法、代币法、差别强化法、厌恶疗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被用来矫正那些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也普遍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塑造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建设。

五、自我控制疗法(self control therapy)自我控制疗法,也称自我管理疗法(self management therapy)。

多数情况下,行为矫正都是由矫正监理人负责实施的,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等。

当行为者本人用行为矫正法矫正自己的行为时,这个过程就称为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

作为一种行为疗法,自我控制表现为行为者要以一种行为(期望行为)控制另一种行为(靶行为)的出现。

六、模仿法模仿法(modelling),又称示范法,亦是行为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主要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的倾向,向具有不良行为的人呈现某种行为榜样,以使其从事相符行为,从而消除不良行为,建立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

目前,模仿法主要被大量应用于儿童行为的训练(包括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有时也用于临床治疗。

第四节行为治疗的简要评价行为治疗的原理已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帮助人们改变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包括发育障碍领域的人员训练及管理、精神疾病的治疗、儿童管理及特殊教育、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的发展以及个人的自我管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