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文为我的专著《物理是怎样学好的》中的一讲内容,供大家参考
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每次期中、期末及高三月考,有一些同学的成绩不太理想,说实在的,这并不可怕,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但令我着急的是,大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说辞,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是这么几句:
(1)这道题我会做的,就是一不小心做错了。
(2)这个内容我懂了,就是太紧张,考场上想不起来了,一离开考场,又想起来了。
(3)我选择题花的时间太长了,没时间做后面的题,如果有时间,我做得出来的。
(4)我的身体不太好,没精神做题,所以这次考咂了。
在家长会上,一些家长也常常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也总结了一下:
(5)我小孩物理成绩这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问小孩,小孩说都懂的。
(6)我小孩在小学、初中都是三好学生,随便学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到了高中,完全变了个样了。
(7)我小孩成绩一次好,一次差,很不稳定的,怎么办啊,按这个规律(其实是所谓的“怪圈”),到高考时到底考得好还是考得差啊。
可怕的是这种“听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同学一般会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认真的同学就等着下一次“奇迹”的出现。家长们一般都没什么办法,最多帮小孩找课外辅导班,甚至有的家长的情况是每次听了小孩的表态后,信心高涨,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了,但事实是,迎接自己的是更大的打击。
一直来,我很重视这个问题,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按惯例做几个关于这方面的讲座,事实证明,是有很大效果的。我的讲座的主题是“学习就这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懂、会、对、活、熟”,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内涵,你对自已的学习就号准“脉”了,就能“对症下药”了。
1.从“不懂”到“听懂”
对于“懂”字的理解,有的同学会认为多此一举。那么我给你举两个词,一个是“懂行”、另一个是“懂门儿”。“懂行”的中文意思是“对某一种业务熟悉”,“懂门儿”的英文意思是“know a lot about …”,看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我想你已经有了一个判断了吧,你现在还能有信心说出“我懂了”吗?要做到“懂物理”,其实也就是你对物理“懂行”了,你已经做到“know a lot about physics”。但事实上,很多同学并“不懂”,你所说的懂,其实是“最会欺骗你的人是你自己”。要知道“懂”字由“心”与“董”联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心里面掌握着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物理学习中,要达到真正的懂,需要课前、课中、课后“接力式”的努力。
(1)课前做好预习,找出重点、难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好比是热恋中的男女,约会前要“精心打扮”一番。
(2)课堂上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达到与老师的思维共鸣,好比是恋人约会时,心既要“领”,神也要“会”。
(3)对于课后,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好比是恋人分别,依依不舍,回味无穷。有的同学,课一听完,就“溜之大吉”,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明确一点:“懂”的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述”,这并不是说将课堂上的内容抄到笔记上那么简单。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特别注意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用自己的语言,这说明知识经过你的大脑加工了,知识就容易“赖上”你的“记忆”了。最好,再举出除上课老师所讲之外的相应例子来,知识就对你“死心踏地”了。对于习题课、试卷分析课并不是将正确答案抄一遍那么简单,要做到“课后100分”、“考后100分”。对此,我在每次讲座时都会做一种试验,比如我和学生们一起解决两个习题(中等难度),同学们都说听懂了,接着我马上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一模一样两道题的“试卷”发给学生做,你猜会是什么境况?大跌眼镜的是,将近一半同学不能正解解答,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动手。这个试验充分说明,这些同学不是“真懂”,更别说要将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具体情景中去解决问题了。我的学生试着做过“课后100分”、“考后100分”工作,就是将上课的题抄下来,但不能抄解答,然后认真做一遍。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死活都不想做,但坚持做了一段时间,效果有了,有了甜头,自然就不用我“监工”了。做好这些,我相信,你离“懂”不远了。但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别忘了,不仅是用“耳朵”懂了,关键是要用“心”懂了。
2.从“听懂”到“会做”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常常犯一个错误,认为讲过了,学生就会了。同学们也一样会犯一个类似的错误,认为“听懂”了就是“会做”了,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啦。对一些诸如什么是路程、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简单问题,确实你只要认真听课,听懂了一般来讲也就会了,但对一些复杂的内容,比如说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弹簧问题、传送带问题等等,即使你上课非常认真听,也听懂了,但也未必见得你会解类似的问题了。再举一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吧,你刚开始学游泳时,教练告诉你游泳的基本知识,包括入水后如何换气、如何蹬腿,手又是如何动作的,如果教练也出一张试卷,考的也刚好是这些内容的“填空题”或是一些简答题,我想凭你的智力,一定考个高分。但问题是,教练不会做这样幼稚的事的,他肯定是将你扔到水里去游泳,说真的,家长们是舍不得的,我就发现有的家长根本就不敢看。其实教练的做法是对的,游泳的知识你懂得再多也并不代表你会游泳了,如果不这样做,到时“淹死”的是你自己。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来讲,那些听懂就会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那些听懂了还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
一些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它在人脑中是以网状的形式存在的,就好比是树的枝枝叶叶。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做事的技能与方法,比如物理的一些解题技巧等,它在人脑中是以条件反射状的形式存在的,就好比是春节的烟花,只要点燃那根导火线,就能一个接一个飞向天空,呈现五彩缤纷的“花朵”。绝大多数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很多程序性知识则是不能言传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两个连续的阶段。最初,同学们获得的通常只是一些陈述性知识,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当然不是题海战术),这些知识具有了“自动化”应用的特点之后,就获得了程序性知识,我们也就获得了必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
这里,我教给同学们两种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1)将你的解题经验不断地总结为“If …then…”的样子,也就是“如果……那么……”。它其实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状结构,比如“如果这是一道力平衡题,那么,就应该先受力分析,然后…”。
(2)背诵解题步骤。上课时,老师解题让你感慨“如此神速”,但等到你自己解题时,却是“寸步难行”。成人考驾照,先要将上车的基本动作背牢,再结合实际操作,将操作程序熟练起来,最后就能自如,就能享受开车的乐趣了。学习解题也一样,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先背诵解题步骤,再结合具体的题目,不断地练习基本步骤,等到将这些步骤“习惯成自然”,你也就会解题了。千万要注意,不要在没有真正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前就轻易改变操作步骤,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就好比是没考出驾照就上路飞奔,不出事才怪!根据教学经验,一般的解题方法,需要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掌握,第一阶段,对方法的认识(3个类似例子以上),第二阶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操作步骤,这其实是对方法的反思、感悟,记住,一定要写出“这种题目,第一步要做……,第二步要做……,第三步要做……”,不仅是在脑子中加工,还要“白纸黑字”写在笔记上,这样,你想逃也动弹不了了,那么效果就显现了。第三阶段,大量的练习,当然我们反对题海战术,这里所讲的“大量”,指的是“足够”的意思,多少才算够,要因人而异了。这好比学一门手艺,一定量的重复练习是必须的,俗话说,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切记,别因为反对题海战术而放弃了必要的一定量的重复操练,不然,你的方法也只能“陈述、陈述”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