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实验报告doc

合集下载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学习分振幅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现象:当两束光波相遇时,根据它们的相位差,可以出现相干加强或相干削弱的情况,这种现象就称为光的干涉。

2. 分振幅干涉:分振幅干涉是一种光的干涉形式,它是利用两个或多个来源的光波,通过干涉器件进行干涉实验。

光波在空间中叠加,产生干涉以形成明暗条纹。

实验仪器:1. He-Ne激光器:用于产生单色光。

2. 记录台:用于固定和调整干涉仪器件。

3. 分光镜:用于将激光分成两束。

4. 透镜:用于调整光束的直径和准直度。

5. 双缝:用于产生两束相干光。

6. 照相胶片或光敏纸:用于记录干涉条纹。

7. 干涉仪:用于观察干涉条纹,包括一块透明玻璃片和一块反射玻璃片。

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放置在记录台上,并调整光束直径和准直度。

2. 将分光镜放置在激光器前方,照射光通过分光镜后,分成两束光。

3. 将透镜放置在分光镜后方,调整光束的直径和准直度。

4. 将双缝放置在透镜后方,使两束光经过双缝。

5. 调整双缝宽度和距离,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变化情况。

6. 将干涉仪放置在干涉条纹的位置,观察和记录干涉条纹。

7. 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根据条纹的间隔和明暗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得到光的干涉条件和干涉定律。

不同干涉条件下,干涉条纹的形态和间隔会有所不同。

结论:通过分振幅干涉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并得到了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干涉理论,并加深了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光的干涉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是指当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交时,由于光波相位的差异而产生干涉现象。

干涉实验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有助于深入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光的干涉实验的原理、装置、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实验基于两个基本原理:一是光波的叠加原理,即两个或多个光波在空间中叠加时,各点的振幅代数和决定了光强;二是光波的相位差原理,即相位差决定了干涉的结果。

二、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1. 光源:可以使用激光、白炽灯等。

2. 分束器: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

3. 波导板:用于调节其中一束光的光程差。

4. 干涉装置:包括半透镜、反射镜、干涉屏等。

三、实验过程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光源、分束器、波导板以及干涉装置的位置和安装正确。

2. 调节波导板:通过移动波导板,使其与其中一束光相交的光程差满足特定条件,例如等厚干涉或等倾干涉。

3. 观察干涉条纹:调整干涉屏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

4.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干涉条纹的特征,例如条纹的亮度、间距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产生。

干涉条纹通常表现为黑白相间的条纹,其亮度和间距与光波的相位差密切相关。

当光波的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时,干涉条纹交替出现明暗;当相位差为2π的奇数倍时,干涉条纹出现明纹或暗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亮度和间距,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或光程差。

五、实验应用与展望光的干涉实验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光学测量中,可以利用干涉条纹来测量物体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此外,干涉实验还在光学仪器、光学通信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干涉实验在纳米尺度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光波的相位差来实现更精确的干涉效果。

光的干涉实验是光学领域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波的性质和行为。

希望本报告对您对光的干涉实验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对光学的学习和探索。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光的干涉是光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

通过对光的干涉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干涉实验,观察光的波动性质,验证光的干涉现象,并探究干涉条纹的形成规律。

实验仪器和材料:1. 激光器。

2. 半反射镜。

3. 狭缝光源。

4. 双缝装置。

5. 凸透镜。

6. 屏幕。

7. 尺子。

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置于实验台上,使其发出平行光。

2. 将半反射镜放置在光路上,使光线发生反射。

3. 调整半反射镜的角度,使光线照射到狭缝光源上。

4. 调整狭缝光源,使其发出一束较为平行的光。

5. 将双缝装置放置在光路上,使光线通过双缝。

6. 调整双缝装置,使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和狭缝的宽度适当。

7. 在光路的末端放置屏幕,并在屏幕上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情况。

8. 通过调整双缝装置的位置和改变屏幕与双缝的距离,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屏幕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所导致的干涉现象。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会出现相长和相消干涉,从而在屏幕上形成明暗条纹。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具有波动性质,能够产生干涉现象。

2.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间距、波长、屏幕与双缝的距离有关。

3. 干涉条纹的明暗交替是由于光的波峰和波谷相遇形成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并观察到了明显的干涉条纹。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学中重要的实验现象之一,对于深入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光的干涉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究光的干涉现象,不断拓展我们对光学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激发大家对光学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光的神奇世界。

实验报告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研究

实验报告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研究

实验报告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研究实验报告: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研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测量和分析,理解光的波动性本质,掌握干涉和衍射的基本规律,以及其在光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二、实验原理(一)光的干涉当两束或多束光在空间相遇时,如果它们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并且在相遇点有恒定的相位差,就会发生干涉现象。

最常见的干涉装置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该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双缝间距以及双缝到屏幕的距离有关。

(二)光的衍射当光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偏离直线传播而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现象可以用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来解释,即波前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这些子波源发出的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从而形成衍射图样。

衍射图样的特点与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形状以及光的波长有关。

三、实验仪器1、氦氖激光器2、杨氏双缝干涉装置3、单缝衍射装置4、光屏5、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直尺等)四、实验步骤(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调整氦氖激光器的位置,使其发出的激光束平行于实验台面。

2、安装杨氏双缝干涉装置,使激光束垂直照射在双缝上。

3、在双缝后面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出现的干涉条纹。

4、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双缝间距 d,用直尺测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

5、测量若干组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 x,计算条纹间距Δx。

(二)单缝衍射实验1、更换实验装置为单缝衍射装置,调整激光束垂直照射在单缝上。

2、在单缝后面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出现的衍射条纹。

3、测量单缝的宽度 a,用直尺测量衍射条纹的中央明纹宽度以及其他各级明纹的宽度。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测量数据双缝间距 d:_____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 L:_____mm相邻明条纹间距 x:_____mm2、数据处理根据公式Δx =λL/d,计算光的波长λ。

其中,λ 为光的波长。

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记录光的干涉和衍射图样。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波动性。

4. 学习使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1. 干涉现象: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叠加,某些区域的光波相互加强(相长干涉),而另一些区域的光波相互抵消(相消干涉),从而在空间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 衍射现象:当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会发生弯曲,从而绕过障碍物或通过狭缝传播,并在障碍物或狭缝的阴影区形成衍射图样。

三、实验仪器1. 双缝干涉仪2. 单缝衍射仪3. 光源(如激光器)4. 屏幕或光栅5. 光具座6.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角度计)四、实验步骤1. 干涉实验:- 将双缝干涉仪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双缝和屏幕的位置,使光路畅通。

- 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调整屏幕位置,使条纹清晰可见。

-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2. 衍射实验:- 将单缝衍射仪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源、单缝和屏幕的位置,使光路畅通。

- 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的衍射条纹,调整屏幕位置,使条纹清晰可见。

-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衍射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涉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 观察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验证干涉现象。

2. 衍射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衍射条纹的间距,计算出狭缝的宽度。

- 观察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验证衍射现象。

六、实验总结1. 通过实验,成功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2. 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

3. 深入理解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光路畅通,避免杂散光干扰。

2. 调整屏幕位置时,要缓慢平稳,避免对干涉条纹造成破坏。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无误,便于后续分析。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篇一:光的干涉和应用实验报告教案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一目的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加深理解干涉原理2、学习牛顿环干涉现象测定该装置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光的干涉实验报告)二仪器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三原理牛顿环装置是一个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平板玻璃上,这样两玻璃间形成空气薄层厚度e与薄层位置到中央接触点的距离r,凸透镜曲率半径R的关系为:(a) (b)图20—1根据干涉相消条件易得第K级暗纹的半径与波长λ及牛顿环装置中平凸透镜的凸面曲率半径R存在下述关系:根据与K成正比的性质采取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牛顿环装置的调整,相应的提出问题,怎样将干涉图样调到装置的中心?2、显微镜的调节,焦距怎么调?叉丝怎样调节?干涉图样不清晰怎么办?反光镜怎么用?刻度尺怎么读?3、读数方法,要防止螺距差。

读完一组之后要把牛顿环转90度再重新读一组。

4、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忽略仪器误差。

五注意事项1、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镜头不可用手触摸,有灰尘时用擦镜纸轻轻拂去不能用力擦拭。

调焦及调鼓轮时不可超出可调范围。

为防止产生螺距误差,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动,不许中途回倒鼓轮。

六主要考核内容1、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原理图、公式、表格等是否无误。

2、看是否将干涉图样调出来,数据是否有误等。

七参考数据篇二: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熟悉光的等厚干涉的特点。

2.用牛顿环测定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用劈尖干涉法测定细丝直径或微小厚度。

[实验仪器]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钠灯、劈尖等。

[实验内容]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1)按图11-2安放实验仪器(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

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分振幅干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振幅干涉现象,验证光的干涉现象。

3.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分振幅干涉是指两列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产生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的产生需要满足相干条件,即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

分振幅干涉实验是通过将一束光分成两束,使它们在空间某一点叠加,产生干涉现象。

本实验采用双缝干涉的方法,将一束光分成两束相干光,通过调节双缝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激光器(或单色光源)、双缝装置、屏幕、尺子。

2.将激光器放置在双缝装置的一侧,屏幕放在双缝装置的另一侧。

3.打开激光器,调整激光器的位置,使光线正对双缝装置,并使光线恰好照射在双缝上。

4.观察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记录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状。

5.改变双缝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6.根据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状,计算相干光的波长和波长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随着双缝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宽度,我们可以计算出相干光的波长和波长差。

2.结果分析:干涉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的波长和双缝之间的距离。

当双缝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干涉条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干涉条纹的宽度取决于相干光的波长和双缝之间的角度。

当双缝之间的角度变化时,干涉条纹的宽度会发生变化。

通过计算相干光的波长和波长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分振幅干涉现象的规律。

五、结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分振幅干涉现象的规律,深入了解了光的干涉原理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干光的波长和双缝之间的距离、角度发生变化时,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光学现象。

光的干涉衍射综合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衍射综合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光的干涉衍射综合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报告之仿真(光的干涉与衍射)大学物理创新性试验实验项目:单缝﹑双缝﹑多缝衍射现象仿真实验专业班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903班姓名:曹惠敏学号:09020XX97目录1光的衍射2衍射分类3实验现象4仿真模拟5实验总结光的衍射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不透明或透明的障碍物,绕过障碍物,产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波动在传播过程中,只要其波面受到某种限制,如振幅或相位的突变等,就必然伴随着衍射的发生.然而,只有当这种限制的空间几何线度与波长大小可以比拟时,其衍射现象才能显著地表现出来.所有光学系统,特别是成像光学系统,一般都将光波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域内,这使得光波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衍射过程.因此,研究各种形状的衍射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衍射特性,对于深刻理解衍射的实质,研究光波在不同光学系统中的传播规律分析复杂图像的空间频谱分布以及改进光学滤波器设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仿真已深入各种领域。

光的干涉与衍射既是光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们研究与仿真的热点。

由于光波波长较短,与此相应的复杂形状衍射屏的制作较困难,并且实验过程中对光学系统及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因而在实际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上存在诸多不便.计算机仿真以其良好的可控性、无破坏、易观察及低成本等优点,为数字化模拟现代光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手段.本次实验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对任意形状衍射屏的夫琅禾费衍射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衍射分类⒈菲涅尔衍射菲涅尔衍射:入射光与衍射光不都是平行光的衍射。

惠更斯提出,媒质上波阵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该时刻新的波阵面。

菲涅尔充实了惠更斯原理,他提出波前上每个面元都可视为子波的波源,在空间某点p的振动是所有这些子波在该点产生的相干振动的叠加,称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经典的实验之一,其又被称为杨氏干涉实验,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科学家研究和发现的。

本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两束光分别从不同位置照射到物体上,使得光波与光波之间相互干扰,以检测和观测物体上位置的细微变化和结构。

光的干涉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相位差的概念,其关键在于物体表面会反射出两束光,这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会使得光波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产生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特征是黑白相间的交替条纹,这是在线性两端的光波叠加相消和叠加增强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进行光的干涉实验时,先要制备一个干涉仪,其中包括一个光源,一块分束器,两条射程相等的光路,以及一个接收器。

制备完毕后,需要将两束光借助分束器分别引入到干涉仪中,分别照射到物体上,形成两束反射光,从而在接收器上观测到干涉条纹。

光的干涉实验在实践中有很多的应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物体形态、变形等细微的检测和研究,在材料科学、工业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涉条纹的实验结果不仅与制备的干涉仪有关,还与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细节,控制好各项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光的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其原理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相位差的概念,通过观测干涉条纹的形成,可以检测物体表面位置和结构的微小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光的干涉实验具有很多的用处,在材料科学、医学和制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严谨实验的步骤,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区分度和可靠性。

光的等厚干涉 实验报告[参考]

光的等厚干涉 实验报告[参考]

光的等厚干涉实验报告[参考]一、实验原理等厚干涉是指,当平行的两个平板之间有垂直于平板的光线射入时,由于平板间距和介质折射率等厚,反射光和折射光在平板内部发生相对相位差,当它们合成时产生的干涉色彩称为等厚干涉色。

同时,由于介质厚度不同,能够产生不同波长干涉色的薄膜高低差,称为牛顿环。

二、实验器材1. 等厚干涉仪2. 钠灯3. 凸透镜4. 三角形支架5. 单色滤光片6. 直角三棱镜三、实验步骤1. 开启钠灯,并将光线通过凸透镜做成平行光线。

2. 将直线平板插入实验仪器内,并调节支架保证平板夹持稳定。

3. 调节支架,使得在平板上方观察到明暗交替的干涉带。

4. 插入单色滤光片,观察干涉带间的变化。

5. 在钠灯前端插入三角形支架,调整角度使得通过三角形支架的光线能够正好照射平板的一侧,而被照射侧面的反射光通过支架的反射角度射入另一侧的平板内部。

6. 在观察镜筒中可以看到由些微异色的干涉环组成的彩色交替带,它是等厚干涉产生的产物。

四、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步骤,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等厚干涉产生的彩色干涉带。

在平板上方观察到了明暗交替的干涉带,过滤光以后,较为暗淡的干涉带变得更加清晰,而较明显的干涉带则逐渐变暗。

通过调整三角形支架的角度,还可以发现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干涉环,这是由于不同波长光在干涉产生的相位差不同而产生的干涉色彩。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等厚干涉仪观察到了平板间距以及折射率为常量时产生的干涉色彩。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插入单色滤光片观察干涉带的变化,以及通过调整三角形支架的角度观察干涉色彩的变化,更加深入了解了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光的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共9篇)

光的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共9篇)

光的干涉现象实验报告(共9篇)
实验目的: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来验证光的波动性,探究干涉现象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光源、平行光装置、单色光滤波器、紫外灯、双缝装置、狭缝装置、光屏、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将紫外灯和平行光装置置于实验架上,调整高度和角度,使光线尽可能地直。

2.将单色光滤波器置于平行光装置前方,过滤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线。

3.将双缝装置置于光源后方,并根据需要调整双缝的间距和大小。

5.将光屏置于狭缝前方,并调整光屏与双缝之间的距离,以便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情况。

6.使用显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这些条纹是光的波动性的明显表现。

通过调整双缝的间距和大小、狭缝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光屏与双缝之间的距离,我们成功地
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干涉条纹,并从中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两束光线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而产生的,即光波经过双缝之后会发生衍射
和干涉,并在光屏上产生互相干扰的光波形成明暗交替的条纹。

2.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的明暗程度与光的波长、光的入射角度、双缝的间距和宽度
等因素有关。

3.调整狭缝和双缝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调整狭缝的大
小和位置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宽度和密度。

4.不同颜色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通过单色光滤波器选择单一波长的光线,也
可以得到不同的干涉条纹。

结论: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领会到干涉现象产生的实质
以及调整狭缝和双缝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光学的基本知识。

(完整版)光的等厚干涉实验报告.docx

(完整版)光的等厚干涉实验报告.docx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院(系)材料学院专业材料物理班级0705成绩姓名童凌炜学号200767025实验台号教师签字实验时间2008 年11 月 04日,第 11 周,星期二第5-6节实验名称光的等厚干涉教师评语实验目的与要求:1.观察牛顿环现象及其特点,加深对等厚干涉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用等厚干涉法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和薄膜厚度。

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和内容:1.牛顿环牛顿环器件由一块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叠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构成,结构如图所示。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器件上时,由于平凸透镜和玻璃之间存在一层从中心向外厚度递增的空气膜,经空气膜和玻璃之间的上下界面反射的两束光存在光程差,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底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干涉图样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明暗相间、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称为牛顿环(如图所示。

由牛顿最早发现)。

由于同一干涉圆环各处的空气薄膜厚度相等,故称为等厚干涉。

牛顿环实验装置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射入色光的波λ,在距接触点r k将生第k 牛,此的空气膜厚度d k,空气膜上下两界面依次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k 2nd k2式中,n 空气的折射率(一般取1),λ/2是光从光疏介(空气)射到光密介(玻璃)的交界面上反射生的半波失。

根据干涉条件,当光程差波的整数倍干涉相,反之半波奇数倍干涉相消,故薄膜上下界面上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存在两种情况:2kk2d k22(2k 1)2K=1,2,3, ⋯., 明K=0,1,2, ⋯., 暗由上可得干涉半径r k,膜的厚度d k与平凸透的曲率半径R之的关系R2( R d k ) 2r k2。

由于 dk 小于 R,故可以将其平方忽略而得到2Rd k r k2。

合以上的两种情况公式,得到:r k22Rd k kR ,k 0,1,2..., 暗环由以上公式件,r k与 d k成二次的关系,故牛之并不是等距的,且了避免背光因素干,一般取暗作象。

光的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分析光的等厚干涉现象。

2. 学习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 理解牛顿环的形成原理及其在光学测量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牛顿环实验是研究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经典实验。

当一束单色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平凸透镜和平面玻璃板之间的空气薄膜时,由于空气薄膜的厚度不同,反射光的光程差也不同,从而产生干涉现象。

在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板之间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称为牛顿环。

根据波动理论,光程差Δ为:\[ \Delta = 2d + \frac{\lambda}{2} \]其中,d为空气薄膜的厚度,λ为光的波长。

当Δ为整数倍的波长时,两束光相长干涉,形成明环;当Δ为半整数倍的波长时,两束光相消干涉,形成暗环。

三、实验仪器1. 平凸透镜2. 平面玻璃板3. 钠光灯4. 牛顿环仪5. 读数显微镜6. 移动平台四、实验步骤1. 将平凸透镜放置在平面玻璃板上,确保其与玻璃板接触良好。

2. 将牛顿环仪固定在移动平台上,并将钠光灯置于牛顿环仪的一侧。

3. 打开钠光灯,调节牛顿环仪的倾斜角度,使光线垂直照射到平凸透镜和平面玻璃板之间的空气薄膜上。

4. 调节读数显微镜的焦距,使牛顿环的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5. 移动平台,观察牛顿环的干涉条纹,记录明环和暗环的位置。

6. 利用公式计算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牛顿环的干涉条纹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2. 通过测量明环和暗环的位置,计算出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六、实验结论1. 牛顿环实验成功观察到了光的等厚干涉现象。

2. 通过测量牛顿环的干涉条纹,可以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七、实验心得体会1. 牛顿环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光学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2.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光的干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了利用干涉现象进行光学测量。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显微镜的调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引言:光的干涉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干涉实验是研究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光的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实验基于光的波动性质,主要涉及两个基本原理:波的叠加原理和相干性原理。

1. 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叠加原理是指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作用于同一点时,它们的振幅将简单相加。

在光的干涉实验中,我们利用这一原理将两束或多束光波叠加在一起,观察它们相互干涉产生的明暗条纹。

2. 相干性原理相干性原理是指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保持恒定,它们才能产生干涉现象。

相干性是实现干涉实验的关键条件,通常通过使用相干光源或光路调节来保证。

二、实验装置光的干涉实验通常采用的装置是干涉仪,主要包括分束器、反射镜、透镜、干涉屏等组成。

1. 分束器分束器是干涉仪的核心部件,它将入射光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不同的光路。

常用的分束器有菲涅尔透镜、半透镜等。

2. 反射镜反射镜用于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将光从分束器反射到干涉屏上。

反射镜通常是金属镜面或反射薄膜。

3. 透镜透镜用于调节光的传播方向和焦距,使光线能够在干涉屏上形成清晰的干涉条纹。

4. 干涉屏干涉屏是观察干涉现象的重要部分,它通常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板,上面涂有透明的薄膜,形成干涉条纹。

三、实验过程在进行光的干涉实验时,我们首先调节干涉仪的各个部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然后,我们使用相干光源照射干涉屏,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变化。

1. 干涉条纹的形成当两束相干光波在干涉屏上相遇时,它们的振幅将叠加在一起。

如果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它们将相互增强,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如果相位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它们将相互抵消,形成暗的干涉条纹。

2. 干涉条纹的变化干涉条纹的形状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源的波长、光路的差异、光源的相干性等。

通过调节干涉仪的各个部件,我们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2、掌握光的干涉条件和干涉条纹的特点。

3、测量光波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光的干涉现象是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始终减弱,从而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光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假设两列相干光波的波源分别为 S1 和 S2,它们到观察屏上某一点P 的距离分别为 r1 和 r2。

两列光波在 P 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y1 =A1cos(ωt +φ1)y2 =A2cos(ωt +φ2)由于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所以它们在 P 点的相位差为:Δφ =φ2 φ1 2π(r2 r1) /λ其中,λ 为光波的波长。

当相位差为2kπ(k 为整数)时,两列光波在 P 点相互加强,形成亮条纹;当相位差为(2k +1)π 时,两列光波在 P 点相互削弱,形成暗条纹。

相邻两个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称为条纹间距Δx,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条纹间距与双缝间距 d、双缝到屏的距离 L 和光波波长λ 之间的关系为:Δx=λL / d三、实验仪器1、光源:钠光灯2、双缝:双缝间距可调的双缝装置3、光屏:白色光屏4、测量工具:毫米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调节实验装置将钠光灯、双缝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调节双缝的间距,使其约为 01mm。

调节双缝到光屏的距离,约为 1m。

2、观察干涉条纹打开钠光灯,使光线通过双缝照射在光屏上。

观察光屏上出现的干涉条纹,注意条纹的形状、间距和亮度。

3、测量条纹间距在光屏上选取清晰的干涉条纹区域,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4、改变实验条件,重复实验改变双缝间距,观察条纹间距的变化。

改变双缝到光屏的距离,观察条纹间距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测量条纹间距第一次测量:Δx1 =____mm第二次测量:Δx2 =____mm第三次测量:Δx3 =____mm平均值:Δx =(Δx1 +Δx2 +Δx3) / 3 =____mm2、计算光波波长已知双缝间距 d = 01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 L = 1m,根据公式Δx =λL / d,可得:λ =Δxd / L =____×10^(-7) m3、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测量值的差异,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验证光的波动性质,并探究干涉与衍射的基本原理。

二. 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源:激光器2. 光屏:具有刻度的白色光屏3. 平行光具:用于产生平行光束4. 狭缝:具有不同宽度的狭缝片5. 干涉条纹装置:包括分束镜、反射镜等6. 测微目镜:用于测量狭缝的宽度7. 单缝衍射装置:包括单缝、透镜等三. 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叠加产生的干涉图样。

当两束光相遇时,会产生衍射、干涉条纹以及暗条纹,这些现象可以通过波动理论予以解释。

2. 光的衍射现象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根据赫兹斯普朗公式,衍射的角度与波长和障碍物的尺寸有关,衍射图样的特征与衍射孔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有关。

四. 实验步骤与结果1. 光的干涉实验将激光器照射到分束镜上,使两束光线沿不同的方向传播。

调整分束镜和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使两束光线在光屏上干涉。

在光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并使用测微目镜测量狭缝的宽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更换不同宽度的狭缝片,重复实验步骤,比较不同宽度狭缝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2. 光的衍射实验将激光器照射到单缝上,调整透镜的位置和焦距,使衍射光线聚焦在光屏上。

观察到衍射光的条纹,并记录实验数据。

更换不同尺寸的单缝,重复实验步骤,比较不同尺寸单缝对衍射条纹的影响。

五. 结果与分析通过光的干涉实验,观察到了干涉条纹,并且测量得到了狭缝的宽度。

实验结果表明,狭缝的宽度越小,干涉条纹越密集。

通过光的衍射实验,观察到了衍射光的条纹,并记录了不同尺寸单缝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单缝的尺寸越大,衍射条纹越窄。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具有波动性质,能够产生干涉与衍射现象。

2. 干涉与衍射条纹的特征与狭缝或衍射孔的尺寸有关。

3. 狭缝宽度越小,干涉条纹越密集;单缝尺寸越大,衍射条纹越窄。

六.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并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单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单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探究光的波动性和干涉规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光的波动理论。

实验器材- 平行光源- 透镜- 狭缝- 干涉屏- 测微器实验原理当平行光通过透镜后,会形成一束光线。

光线经过狭缝后,产生一系列的衍射波。

这些衍射波会在干涉屏上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实验中使用测微器测量干涉屏上相邻两条亮纹的间距,然后根据光的波动性理论,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 将光源置于透镜前方的适当位置,并调整透镜与光源的距离,使其成为平行光。

2. 将狭缝固定在透镜的焦点处,并控制光源的亮度。

3. 将干涉屏放置在狭缝后方,与透镜保持适当距离。

4. 使用测微器测量干涉屏上相邻两条亮纹的间距,并记录数据。

5. 重复步骤4多次,取多组数据以提高准确性。

6. 根据测得的亮纹间距数据,计算出光的波长。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亮纹间距数据,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光的波长:$$\lambda=\frac{dx}{m}$$其中,$\lambda$为光的波长,$dx$为相邻两条亮纹的间距,$m$为干涉级别。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出光的波长为XX nm(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而定)。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们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并验证了光的波动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干涉现象,而干涉现象能够被用来确定光的波长。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的波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研究了使用测微器测量光的波长,并掌握了一种验证光的波动理论的方法。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测量仪器和实验操作的不精确。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技巧。

参考资料- 杨宪益,周宝民,吴建国. 物理实验[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ao, Y., Liu, W., Xiong, Z., Lv, Z., & Wang, X. (2019). Experimental Study on Light-Driven Reversible Liquid Crystal Benzophenone. Crystals, 9(3), 121.。

实验报告_干涉

实验报告_干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3. 分析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相位差而产生的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来观察干涉现象。

当一束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形成两束光波,这两束光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干涉。

当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2π时,光波相互加强,形成亮条纹;当相位差为奇数倍的π时,光波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波的波长、狭缝间距以及观察屏与狭缝的距离有关。

根据公式:Δx = λL/d其中,Δx为干涉条纹的间距,λ为光波的波长,L为观察屏与狭缝的距离,d为狭缝间距。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器2. 双缝装置3. 白色屏幕4. 粘贴纸5. 刻度尺6. 记录纸7.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对准双缝装置,确保激光束垂直于双缝。

2. 在双缝装置后面放置白色屏幕,调整距离,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3. 在屏幕上标记出干涉条纹的亮暗位置,并使用刻度尺测量条纹间距。

4. 重复步骤3,测量不同位置的干涉条纹间距。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明暗相间的条纹,且间距基本相等。

2. 通过测量,得到干涉条纹间距的平均值为Δx = 0.5 mm。

3. 根据实验原理,计算光波的波长λ = Δx d / L = 0.5 0.5 / 1 = 0.25 mm。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到了干涉现象,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计算出了光波的波长。

实验结果表明,干涉现象是光波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光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激光器与双缝装置要保持垂直,以确保光束垂直于双缝。

2. 调整观察屏与双缝装置的距离,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3. 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时,要准确标记亮暗位置,并使用刻度尺测量条纹间距。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是一种重要的光学现象,它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干涉实验,观察和研究光的干涉现象,从而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干涉仪和激光光源,通过调整干涉仪的参数,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最终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和结论。

首先,我们搭建了干涉仪,调整好激光光源的位置和方向,使其射出的光线通
过干涉仪的分光镜和反射镜,形成一束稳定的平行光。

然后,我们观察了干涉仪中产生的干涉条纹,通过调整干涉仪的间距和角度,我们观察到了条纹的变化,包括条纹的间距、亮暗交替等。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当干涉仪的两个光源相距较远时,条纹间距较大,亮暗交替也较为明显;而当两个光源相距较近时,条纹间距减小,亮暗交替也变得更加密集。

这些现象与光的波动性质密切相关,进一步印证了光的波动理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还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源
间距和波长有关,可以通过干涉条纹的观察来测量光的波长;其次,干涉条纹的亮暗交替与光程差有关,可以通过干涉条纹的观察来研究透明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这些结论对于光学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本次光的干涉实验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
变化,我们加深了对光学原理的理解,也为光学实验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学习,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光的干涉现象,为光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干涉实验报告
篇一:光的干涉和应用实验报告
教案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
一目的
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加深理解干涉原理
2、学习牛顿环干涉现象测定该装置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光的干涉实验报告)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
三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一个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平板玻璃上,这样两玻璃间形成空气薄层厚度e与薄层位置到中央接触点的距离r,凸透镜曲率半径R的关系为:
(a) (b)
图20—1
根据干涉相消条件易得第K级暗纹的半径与波长λ及牛顿环装置中平凸透镜的凸面曲率半径R存在下述关系:根据与K成正比的性质采取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1、牛顿环装置的调整,相应的提出问题,怎样将干涉图样调到装置的中心?
2、显微镜的调节,焦距怎么调?叉丝怎样调节?干涉图样不清晰怎么办?反光镜怎么用?刻度尺怎么读?
3、读数方法,要防止螺距差。

读完一组之后要把牛顿环转90度再重新读一组。

4、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忽略仪器误差。

五注意事项
1、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2、镜头不可用手触摸,有灰尘时用擦镜纸轻轻拂去不能用力擦拭。

调焦及调鼓轮时不可超出可调范围。

为防止产生螺距误差,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往一个方向转动,不许中途回倒鼓轮。

六主要考核内容
1、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原理图、公式、表格等是否无误。

2、看是否将干涉图样调出来,数据是否有误等。

七参考数据
篇二: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光的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熟悉光的等厚干涉的特点。

2.用牛顿环测定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用劈尖干涉法测定细丝直径或微小厚度。

[实验仪器]
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钠灯、劈尖等。

[实验内容]
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1)按图11-2安放实验仪器
(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

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

(3)调节读数显微镜调焦手轮,直至在显微镜内能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的像。

适当移动牛顿环位置,使干涉条纹的中央暗区在显微镜叉丝的正下方,观察干涉条纹是否在显微镜的读数范围内,以便测量。

(4)转动测微鼓轮,先使镜筒由牛顿环中心向左移动,顺序数到第24暗环,再反向至第22暗环并使竖直叉丝对准暗环中间,开始记录。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测完全部数据。

将数据填入表中,显然,某环左右位置读数之差即为该环的直径。

用逐差法求出R,并计算误差。

2.用劈尖干涉法则细丝直径(选做内容)
(1)将被测细丝夹在两块平板玻璃的一端,另一端直接接触,形成劈尖,然后置于读数显微镜载物台上。

(2)调节叉丝方位和劈尖放置方位,使镜筒移动方向与干涉条纹相垂直,以便准确测出条纹间距。

(3)用读数显微镜测出20条暗条纹间的垂直距离l,再测出棱边到细丝所在处的总长度L,求出细丝直径d。

(4)重复步骤3,各测三次,将数据填入自拟表格中。

求其平均值。

[实验记录表格]
=====903.711mm
篇三:光的等厚干涉,实验报告参考v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实验项目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200 年月日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参数、编号)三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和公式、原理图)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六.实验结果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八.思考题表1
1.用逐差法处理数据,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R
2.用作图法处理数据,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R
图2 牛顿环的D-m或n图像
(上图必须用坐标纸手绘作图)
斜率a?
YA?YBX
A
2
?XB
=
XXX?XXXXXX?XXX
= XXX?mm
2
?,
曲率半径R== = (mm)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
从牛顿环装置的下方透射上来的光,能否形成干涉条纹?如果能的话,它和反射光形成的干涉条纹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