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 200万辆。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辆汽车。
建国初期——交通很不方便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比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普及率更高,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北京用55年从解放初期的二环发展到了五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1949年时,北京市区道路仅有215 km,铺装路面6条。解放至今,共修建了公路2 529条,共12 306 km。其中高速公路144 km、公路1 283 km、桥梁2 110座,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国市级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载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5亿万t,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 000万t。
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则使它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将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
建国以来兴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的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9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将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了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进入21新世纪——交通飞速发展
高速公路世界第二
历史回放:2009年4月20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3年后,墨脱“全国惟一一个不通公路县城”的历史将结束。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几十年来社会各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强公路网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在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同时,加快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整个公路运输网络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
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02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路面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得到很大提高。到2008年底,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全国公路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27倍。
高速公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构筑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通车,标志着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88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创新高,1999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2年突破2万公里,2004年突破3万公里,2005年突破4万公里,2007年突破5万公里,2008年突破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
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近4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由90.5%和65.8%增加到98.54%和88.15%。全国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营运铁路亚洲居首
历史回放:2008年8月1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胜利通车。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火车一响,黄金万辆”表达了公众对铁路的期盼。200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7.9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里程均位居亚洲第一。经过持续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国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得到优化,运输限制明显减少,主要运输通道能力紧张状况大为缓解,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客运专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在建规模已达1万多公里。到2012年,我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并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
大能力通道建设顺利推进。到2012年,我国铁路将新增1.3万公里区际干线,建成1万公里复线,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网和煤运网络,并将形成1.7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满足高附加值货物快速运输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6次大面积提速,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发展重载运输,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空中走廊更宽更广
历史回放:2008年2月29日,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启用。
民航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最重要的通道,依托突飞猛进的空中走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程。
60年来,我国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