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论述)
复习重点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复习重点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城市管理的内涵P26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异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继续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P29(论述重点)(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
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
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
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
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
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城市管理学123
《城市管理学》1一、名词解释2、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的总称。
4、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
简言之,交通需求管理主要管理的是:人们理性地使用汽车,而不是人们是否拥有汽车。
5、城市管理职能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新理念3、概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具体对策4、简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状况5、简述官僚制政府与城市管制模式的主要内容(1)管理主体:单一的官僚制组织,城市政府单独承担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2) 管理职能:无所不包,垄断了城市事务的各种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3)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命令等; (4)强调控制,强调稳定,力求把-切都纳入到管理范围中,使之固化。
(5)随着环境变迁,日益暴露出管理僵化、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弊端。
6、简述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1)加强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性; (2) 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强化预诀策功能; (3) 设立完善首席规划师制度和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 (4)加强公众参与;(5) 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 (6) 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强制性保护,提高控规覆盖率和控规质量; (7) 加强执法,探索对城乡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改革,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8、简述服务型政府与城市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1)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终使命的政府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学
引言概述:城市管理学(二)是城市管理学的继续探讨和研究的延伸,该领域关注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城市管理学(二)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其对于现代城市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一、城市治理的新理论与实践1.城市治理的概念和内涵2.新公共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3.一体化城市治理的实践案例4.城市合作治理的发展趋势5.城市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1.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念与要求3.新城市主义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与方法5.未来城市规划的前沿领域与创新方向三、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发展模式2.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3.城市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支撑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5.城市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治理变革四、城市管理学与社会问题1.城市管理学的社会背景与使命2.政府服务与城市管理的互动3.城市治安与城市管理的关系4.城市环境与城市管理的协同发展5.城市管理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五、城市管理学与未来展望1.城市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动态2.城市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3.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管理学4.城市管理学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5.城市管理学的应用前景与挑战总结:城市管理学(二)是城市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延伸和深化研究,其对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对城市管理学(二)从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社会问题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分析了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展望了城市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推动城市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管理学简答论述浓缩版
四、简答题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9-10答:(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P12答: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
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P13-17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P18-19答:(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P29-30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P47答:(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
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
7.治理具有哪些特征? P49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绪论1在不同行政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二、重点问题(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二)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产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初始利益荆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
工业边际产出大于农业,使工人工资高于农民收入,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带来了大规模的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方兴盛起来。
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等等。
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应用,信息产业形成并在一些城市成为主导产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让位于一个崭新的社会——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据《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就业的人数一直徘徊在38%左右,制造业产值比重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但同期的城市化水平反而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就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迅速增长所致。
第一章城市管理学是什么
第一章 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R.E.帕克
第二章 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E.W.伯吉斯
第三章 人类社区研究的生态学方法……………………………………R.D.麦肯齐
第四章 报纸形成的历史……………………………………………………R.E.帕克
第五章 社区组织和未成年人犯罪…………………………………………R.E.帕克
➢ 联系:城市管理学所揭示的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是城市空间研究的出发点;城市规划 学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城市管理学的内容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 之一。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主要研究 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 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 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③城市问题对 策与规划;④城市化。起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 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
第六章 社区组织和浪漫情绪………………………………………………R.E.帕克
第七章 魔力.心理与城市生活………………………………………………R.E.帕克
第八章 邻里工作可否有个科学基础?…………………………………E.W.伯吉斯
第九章 流动工人的意向:关于心理与流动关系的思考…………………R.E.帕克
第十章 城市社区研究书目提要………………………………………………L.沃思
城市管理的环境 城市管理的主体 城市管理的客体 城市管理的规律
3、城市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城市管理学与城市学 (2)城市管理学与城市经济学 (3)城市管理学与城市规划学 (4)城市管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5)城市管理学与行政法学 (6)城市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
与城市学的关系
城市学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宏观的、具有战略性的和综 合性的问题。现阶段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进 行研究,
城市管理学答案
《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10分)1、营销导向2、人口结构3、社会公正4、自然环境人工环境5、城市化6、两级政权三级管理7、核心城市8、决策系统9、城市政府二、选择题 1、( C )2、( ABD )。
3、(AD )4、(ABCD )。
5、(B )6、(CD )7、(ABCD )。
8、( ABCD )。
9、(C )10、( A)三、名词解释(共10分)1、是指按照一定的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2、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共36分)1、市政的特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政治性;第二,历史性;第三,系统性;第四,综合性;第五,动态性。
2、第一,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第二,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机构的封闭化和分割化;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第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第五,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3、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第二,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第三,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第四,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五、论述(共24分)(1)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具体来说,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等内容;(2)积极提倡市民参政对我国民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第一,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题
三、名词解释1、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5、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6、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9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0、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2、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城市管理学(论述)
城市管理学(论述)五、论述题(请自行删减)试述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和代表最广大市民的利益,为广大市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
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民主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
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
城市管理学 论述题
《城市管理学》课程作业评讲问题一:“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成因1.规划滞后于建设。
“规划服从于建设”、“建设指导规划”、“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规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控作用发挥不出来,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产生的原因:一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二是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三是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是规划执法查处难度大。
从随州市现状看,规划执法阻力大,特别是私人建房因分散隐蔽、建筑量小,有些来不及查处已形成既定事实,加之查处违法建设程序复杂,周期长,即使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也难以执行到位。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大体有给水、污水、雨水、通讯、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属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不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
以随州市绿化现状看,主城区绿化覆盖率仅有38.93%,人均公共绿地4.27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水平(6.25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比较差,妨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建筑拥挤,道路狭窄,无可设置绿地的富余空间。
同时,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规划拟建城市绿地的土地政府无钱征用;另一方面,在新开发的居住小区,开发商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绿化(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编辑整理)建设,小区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城市管理学要点总结
城市管理学要点总结1、什么是城市管理学?也叫市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中专门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应用科学。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2、城市化滞后1)原因:(1)重工业优先政策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最重要因素)2)积极效应:始终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城乡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生活稳定。
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
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过的过度城市化问题,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3)负面影响:(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2)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
(3)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4)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
第三章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一、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区别:以不同的机制作为组织方式。
1)私人部门:市场的自愿交易和自发秩序。
2)公共部门:基于公共选择行为,依托公共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来来组织社会行动。
二、市场失灵1)概念:由于内在功能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状态。
2)表现:(1)公共产品问题(2)外部效应问题(3)市场垄断问题(4)信息不对称问题(5)分配不公问题(6)宏观经济问题(7)公共秩序问题三、政府失灵1)概念:由于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2)原因:(1)信息失误(2)决策低效(3)利益冲突(4)能力有限3)表现:(1)政府部门的扩张(2)公共决策失误(3)政策执行低效(4)行政成本高(5)再分配不公(低保)(6)政府设租(腐败)四、公共产品 1)概念: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城市管理学是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城市问题解决和城市资源管理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
下面将对城市管理学中常用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具体布局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政策城市政策是指为了解决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
城市政策涉及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治理效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城市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就业机会创造等方面,决定了城市的繁荣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的自然和人造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等;人造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
城市环境的管理包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等方面。
五、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城市运行所必需的各种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城市管理学中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涉及到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更新等方面。
六、城市治理城市治理是指对城市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城市治理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等各个主体的参与,旨在实现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七、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保持平衡,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城市管理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八、城市治安城市治安是指城市中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的状况。
城市管理学中的城市治安管理涉及到犯罪预防、警务工作、社会安全等方面,旨在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城市环境。
总结:城市管理学是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城市管理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管理的概念和实践,为城市发展和治理提供科学的支持。
城市管理学重点整理(一)
城市管理学重点整理(一)引言概述:城市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城市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城市管理学为标题,探讨城市管理学的重点内容,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正文内容:一、城市规划与发展:1. 城市规划的意义和目标2.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制定流程4. 城市交通规划的策略与实践5. 城市环境规划与保护策略二、城市建设与管理: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3. 城市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4. 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承5. 城市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机制三、城市经济与发展:1. 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趋势2.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3. 城市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与管理4. 城市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5. 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四、城市社会治理与公共参与:1. 城市社会治理的概念和特点2. 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3. 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维护4. 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与途径5. 社会组织与城市治理合作的机制五、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创新: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2. 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用地利用3. 城市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4. 城市创新管理模式与技术应用5. 城市管理创新的评估和改进总结:城市管理学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社会治理等。
了解城市管理学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城市管理者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管理学完全版
城市管理学完全版一、城市管理的核心要素1. 规划与设计: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旨在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城市品质。
2.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支撑。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确保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3.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城市安全:城市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
包括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城市管理的挑战与对策1. 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给城市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对策: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2.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
对策: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3. 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影响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
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环保意识。
4. 社会矛盾: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等。
对策: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5. 城市更新:老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更新任务艰巨。
对策:合理规划,有序推进,确保居民利益,提升城市品质。
三、未来发展趋势2. 绿色城市: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文化城市: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
5. 共享城市: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城市资源实现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活成本。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整理(一)2024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整理(一)引言概述:城市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的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对城市管理学中的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进行整理和解析。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关系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联系和区别3. 城市规划对城市管理的影响和作用4.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协同发展策略5.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成功案例分析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和要求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模式和经验借鉴三、城市环境治理与城市管理1. 城市环境治理的定义和目标2.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城市环境治理对城市管理的意义和影响4. 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难题和挑战5. 城市环境治理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四、城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1.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和特点2.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原则3. 城市社区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和要求4.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5. 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五、城市安全管理与城市管理1. 城市安全管理的定义和范畴2. 城市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城市安全管理对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4. 城市安全管理中的难题和挑战5. 城市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应对策略总结:城市管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学科领域,其中涉及到众多的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治理与城市管理、城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管理与城市管理等五个大点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城市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城市管理学解释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城市管理学解释城市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科。
它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探讨城市管理的原理、规律和策略。
本文将对城市管理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实际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一、城市管理学概述城市管理学,是研究城市管理的学科,主要关注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管理学以城市为单位,研究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学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并应用各类理论和方法,为城市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二、城市管理学重要概念解释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特定的政策和目标指导下,结合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并通过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安排。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2.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地调配和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等,以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资源配置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资源的供给情况以及市场规律等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手段,协调管理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需要依靠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各方的合作,通过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解决城市中的犯罪、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面向全体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政府合理安排,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和利益,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1、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的特征。
1、(1)广泛性。
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
(2)服务性。
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
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
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
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
2、(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
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
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
人员敏捷。
制度敏捷(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3、试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3、(1)综合性。
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法制性、政策性。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
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4)长期性、经常性。
城市管理学简答论述
3规范性4自主性5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和方法囚徒博弈及其破解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原则1效益原则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3动态原则4协调原则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城市财政管理内容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1自治型,一般是政府负责规划指导,给以资助,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2政府主导型,是政府部门中设立专门的社区组织管理部门,政府负责领导,社区居民组织贯彻实施3混合型,或是由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共同组成社区管理机构,或是由政府部门对社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同时拨给社区相当经费但社区有一定自主性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与创新网络构建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论述题(请自行删减)试述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和代表最广大市民的利益,为广大市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畴,其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
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
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
(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
市政大系统部的许多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
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
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
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从市政管理的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从市政所面对的社会阶层及其人员的结构看,城市中有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阶层及其所属人员和利益群体。
对城市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人员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整合,是现代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由于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致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存在如下特点:(1)灵敏度高,主要指市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地发挥出来。
这既同整个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又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性强,即市政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全局性混乱。
(3)程度高,即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
决策、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
党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试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是什么?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
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容:(1)信息敏捷。
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
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
(2)人员敏捷。
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3)制度敏捷。
在一定原则框架,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2、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
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
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
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
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