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导论0.1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

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5.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1)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含义①个别资本,是指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

②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③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形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关系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彼此发生着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

但是,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运动,就是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即:G-W...P...W Wg-w '⎧'⎨⎩在公式中,G-W的过程代表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而g-w的过程则代表资本家购买消费品进行个人消费的过程。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1)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2)第二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两个理论前提的意义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显然是与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直接联系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12.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经济关系就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有高有低。

从绝对利益考虑,国际分工对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有利的。

个人或国家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上相对成本不同,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在自由交换中仍存在比较利益。

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其大小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的。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有利;反之,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外国越有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3.1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再生产就是在物质资料不断生产、不断消费中交替、无限进行下去的。

另一方面,再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要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以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发展。

(2)社会再生产的划分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开始的。

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因而,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其次,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但要预付可变资本,而且要预付不变资本。

其实,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最后,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用所得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进行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

其实,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时,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还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相关概念①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8.1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最初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随后法国出现了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接着出现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直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同义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②共产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

③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④共产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它的直接对立物。

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具备很高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进步条件。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第一,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第二,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众基础。

第三,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②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的过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此,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就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11.1 复习笔记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c+v+m)-c=v+m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0导论)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0导论)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①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②具体而言有:a.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b.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刘诗⽩《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产和资本的集中⽣产集中是指⽣产资料、劳动⼒和商品的⽣产⽇益集中在少数⼤企业中,使⽣产规模扩⼤。

⽣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由于科技进步和信⽤制度的完善⽽不断得到强化。

2.⽣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的形成当⽣产和资本⾼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竞争引起的⽣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1)⽣产和资本⽇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产和资本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3.垄断的实质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对⽣产和市场进⾏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于⼀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额利润。

垄断在形成以后就成为⾃由竞争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

考点⼆: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见表7-1)★★★★表7-1 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考点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见表7-2)★★★★★表7-2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考点四:垄断与竞争(见表7-3)★★★★表7-3 垄断与竞争考点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私⼈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在社会经济⽣活中占据了⽀配地位私⼈垄断资本及其组织在急速发展中已经成为这个历史阶段上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经济现象,⽀配着社会再⽣产过程中⼏乎所有的重要环节。

⾦融资本和⾦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融寡头凭借强⼤的经济实⼒,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3.资本输出(见表7-4)表7-4 资本输出(1)国际垄断同盟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的国际性的联盟。

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发⽣的变化①以跨国公司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取代国际卡特尔⽽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材料产地的重要⼯具。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7.1复习笔记一、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

生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由于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的形成首先,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其次,生产和资本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3)垄断的实质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大大高于一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

垄断在形成以后,就成为自由竞争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

2.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垄断组织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联合组织形式。

(1)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垄断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来实现的,比较重要或常见的垄断组织有以下几种: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垄断组织形式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并带来了垄断组织形式的新发展。

第一,跨行业、跨部门混合经营的大公司成为现代垄断组织的核心。

第二,垄断企业规模急剧扩大,巨型垄断组织不断涌现。

第三,跨国兼并成为垄断企业增强垄断实力的重要途径。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垄断高额利润一般包括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

在个别垄断企业中还包括因采用新技术降低个别成本而比其他企业多得的超额利润。

(2)垄断价格①垄断价格的含义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制订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商品销售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商品与货币)【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商品与货币)【圣才出品】

第1章商品与货币一、概念题1.商品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缺少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a.任何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

例如,生产中产生的废品。

b.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例如,空气、阳光、天然草地等。

c.有些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

这种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例如,农民自己生产的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以及用于馈赠的农产品。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

商品购买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c.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一旦交换失败,就意味着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也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2.使用价值答: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如有的商品(粮食、衣物等)可以当作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要,有的商品(机器设备、电力等)可以直接当作生产资料满足人们生产消费的需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如煤可以做燃料,又能做化工原料等。

不同种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答: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0.1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

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含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户(即农民家庭),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也就是由企业、个人和农户这三类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也是判断某一主体是否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要依据。

具体地讲,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包括平等性、自主性、逐利性和自发性四个特征。

(1)平等性平等性是指构成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任何超经济的强制性权利和义务关系。

(2)自主性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间的平等性直接决定了微观基础的自主性,即市场经济中各类微观基础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思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受其他主体的干涉,并由自己独立承担其经济行为的结果。

(3)逐利性逐利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微观基础或微观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为最终目标。

(4)自发性微观基础整体自发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交换关系的日益复杂,经济主体不可能完全掌握来自市场的全部信息并加以正确分析,从而也不能得出完全准确的市场预期,进而针对市场预期做出的经济行为就带有了盲目性,极有可能给市场带来供求严重失衡的后果。

以上分别说明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四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是逐利性的前提,而自发性则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

3.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1)产权的定义产权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的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地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一定的收益,不受他人的干涉,从而使财产权利的所有者有动力去运用这些权利积极地从事经济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6.1 复习笔记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与利润①成本价格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价值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

如果用K 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 v m ++转化为K m +。

②利润和剩余价值成本价格范畴形成以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剩余价值变成了成本价格(K )以上的增加额,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

但是在质上,剩余价值作为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表现为劳动的产物,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及其影响因素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 代表,W K m =+的公式就变成W K P =+这个公式。

如果用P '代表利润率,用C 代表预付总资本,那么利润率的公式则为m P =C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以及不变资本的节省。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部门内部的竞争与社会价值的形成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社会价值亦即市场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按照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率平均利润率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两个因素。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1.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国际市场价格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国际市场中的价格。

它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通常所说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指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定时期内客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供求因素,三是通货膨胀或紧缩因素。

这种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国际市场上的变化,因为商品的国际价格的变化最终仍然是围绕商品的国际价值来进行的。

由于商品的国际价值同商品的国别价值即不同国家的个别价值之间存在复杂的矛盾,各国商品只有进入世界市场并且成功地实现其价值,完成国别价值的多元化向国际价值的唯一性的转化,这种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而一国的商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按照国际价值所确定的国际价格出售,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达国家和垄断性的跨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国际贸易联盟对联盟外国家的排斥,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政策不同及汇率、关税政策的变化等等。

这些现象说明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市场上与在国内市场上是有重大区别的。

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包括哪些?答:我国对外开发的基本形式有:(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体制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从而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2)对外资本交流。

在对外资本交流中,我国主要是输入外国资本,即利用外资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在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资本交流又适时地步入了积极“走出去”的新阶段,尝试向国外投资,兴办国际化企业。

(3)对外技术交流。

我国在对外技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组织出口技术,改变了长期以来只引进无输出的状况;引进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由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变为以许可证贸易、顾问咨询、生产合作等方式引进为主,软件引进比重明显增加;由现汇引进为主,变为现汇和利用外资等多渠道引进。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答: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

(1)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财产权利隶属于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

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就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微观基础的形成。

当然,对主体的界定必须是明确的。

(2)从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逐利性上讲,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构成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使经济主体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并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从而使经济主体拥有了对自己某种利益相对准确的预期,进而才有可能为了自己利益做出最优的、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也就是说,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的界定是微观基础逐利性的前提,因为逐利性是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所以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界定又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决定性前提。

(3)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在市场经济中,法律以各种形式普遍确立了个人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某项产权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法律的保护下,就该项产权平等地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交换,并可以对自己享有的产权自主地进行符合自己意思的处分。

2.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答: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产权变革”的改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冗员问题。

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源于“企业办社会”、“企业办保障”的体制性积淀。

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减员增效”、“减员转制”的问题。

若不能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既难以实质性地解决企业的负担,也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14.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其公式为:t b GNP =GNP (1)n r ⨯+式中,GNP t 代表期终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b 代表基期的国民生产总值;n 代表基期至期终的年数,r 代表平均增长率。

(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的投入和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

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会推动经济增长。

②要素生产率要素生产率即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指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影响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投资的增长、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③制度一般来说,在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的结果。

具体来说,制度主要通过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来影响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类型及其转变(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不同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及其效果,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

(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①粗放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数量扩张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恶化,而且会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明显,必须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②集约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质量提高为本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6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6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即W=c+v+m。

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

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

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

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第2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概念题1.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因为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2.资本答: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

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的一般共同属性有以下几点:①垫支性。

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资本。

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在运动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并如数流回企业。

②运动性。

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增殖。

③增殖性。

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私有资本要增殖,公有资本也要增殖。

只有资本增殖,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积累资本,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

在一般共同属性之外,资本又具有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体现了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一、概念题1.成本价格答:成本价格,又称生产费用,由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价值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价值两部分构成。

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c表示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的价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成本价格范畴形成以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本来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现在却变成了成本价格(K)以上的增加额,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

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

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

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只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大致的平均数,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均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

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4.生产价格答: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生产价格=K+P_。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才大体一致。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循环与周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循环与周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4.1复习笔记一、资本的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资本的购买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公式用A 代表劳动力,Pm 代表生产资料,G 表示预付资本。

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公式是:A(G-W Pm 劳动力)(生产资料)⎧⎨⎩②资本的购买阶段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资本购买阶段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时,资本由货币形态变成了生产要素的实物形态,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好了客观条件。

这时,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即告结束,资本进入第二阶段的运动。

(2)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公式以P 表示生产过程,W '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公式为:A W ...P...W Pm⎧'⎨⎩②资本的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生产要素结合的特殊社会方式和特殊作用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进而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即生产资本),具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结束,就是第三阶段的开始。

(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资本的售卖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公式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公式是:W -G ''商品(W ')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W -G ''的运动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的过程,还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G '代表着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

②资本的售卖阶段是一个十分关键和特殊的阶段售卖阶段关系着这一次资本循环的终结,又关系着下一次资本循环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0.1复习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
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在改革中新提出的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①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③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2)抽象法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
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问题时,必须全面地把握各种矛盾关系。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6)其他方法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各种经济规律。

如何认识和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新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还包括根据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关于中国经济学走向何处、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

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关于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解释,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成为一门“面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和“学以致用”的经济学。

(3)关于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而应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增强经济学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4)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构建中国经济学,要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抽象法、对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充分重视现代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数学和其他有用的分析方法充实自己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箱”。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

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具体而言有:
①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