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A-02-1多细胞动物概述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多孔动物门(Phylum Porifera)多孔动物门(Phylum Porifera)也称作海绵动物门(Phylum Spongia)。
多孔(海绵)动物被认为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主要生活在海水中,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海绵出现在寒武纪早期,现生的海绵动物和其化石差别不大。
1.体型多数不对称,随意生长,有些甚至连个体都分辨不清。
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海绵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两层细胞中间为中胶层。
体表的一层细胞为扁细胞,有保护、调节作用。
有些扁细胞变为肌细胞,围绕着入水小孔和出水小孔,可以收缩控制水流。
在扁细胞之间有无数的孔细胞,形成单沟系海绵的入水小孔。
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有些还具有类蛋白质的海绵丝。
骨针为鉴定特征之一。
中胶层内还有几种变形细胞:有分泌骨针的骨针细胞;分泌海绵丝的成海绵质细胞;以及很多全能性的原细胞,能分化形成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
原细胞还能吞噬消化食物,形成精子和卵子。
还有一种芒状细胞,具有神经传导的功能,是原始的神经细胞。
在海绵身体里面的一层细胞为领细胞,每个领细胞围绕一条鞭毛,光学显微镜下,领看起来像一层薄膜。
当鞭毛打动,引起水流通过海绵时,食物颗粒会附在领上,然后落入细胞质中,通过胞吞进行细胞内消化。
综上所述,海绵动物的细胞分化虽然较多,但身体的各种机能是由或多或少独立活动的细胞完成的,因此一般认为海绵是处于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3.具有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不同种的水沟系差别很大,主要有三种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分别由简单到复杂,水流都是从入水小孔进去,出水孔出结构越复杂,鞭毛越多,吃的也越多。
二、生殖和发育1.无性生殖,分为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
出芽:海绵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芽体,与母体脱离后形成新个体,也可以不脱离形成群体。
芽球:在中胶层中形成,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包有几丁质膜和骨针,当成体死亡后,芽球可以存活下来,当条件好转时,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动物学02多细胞动物概论
上次课调查结果z是否同意将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作为国鸟:–赞同:78(64%))–反对:44(36%1多细胞动物概论3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z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等到高等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z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低等、原始。
z后生动物: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
4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中生动物???5体细胞轴细胞菱形虫纲的双胚虫直泳虫纲的直泳虫生殖细胞体细胞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z退化的扁形动物:–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结构简单: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退化现象z中生动物:–细胞核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23%)与原生动物纤毛虫的含量相似,而低于扁形动物(35-50%)等其他多细胞动物78z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复杂。
不同类群的动物各不相同,但早期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相同z 1. 卵裂期z 卵的结构–植物极:卵黄多–动物极:细胞质多z 卵的类型–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z多黄卵(端黄卵)z 少黄卵(均黄卵)z 中(央)黄卵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9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z卵裂方式:–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见于少黄卵z均等卵裂:卵黄少, 分布均匀, 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即卵裂形成的细胞)大小相等, 如文昌鱼z不均等卵裂:卵黄少,分布不均匀,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均匀,如蛙–不完全卵裂:卵裂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多见于多黄卵z盘裂:卵裂只限于动物极的细胞质部分,如鸡z表面卵裂:卵裂只限于卵的表面, 见于中黄卵,如昆虫10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11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卵黄的含量和分布对受精卵的卵裂方式具有重要影响1213一、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z受精卵的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的区别:–受精卵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
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 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研究生物化石的科学)
古代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地壳的变迁等形成了 化石。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愈简单;在距今 愈近的地层中,化石也愈高等。在太古代地层中,已 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动物的化
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比多细胞动物出 现早
(三)胚后期: 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直接发育(无变态发育): 幼体和成体形态、结构 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
间接发育(变态发育):幼体 和成体形态、结构完全不 同,有明显变化。
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关系(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也叫重演律. 是E. Haeckel(德国人, 1834-1919) 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 的。他认为: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 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 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意义: 重演律的提出为了解动物各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提 出了线索.
系统发育(phylogeny)
即种族发展史。也可称为系统发生。动物的系统发育 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 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 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 种族发展史。系统发育也可指一个类群(如某个科属种) 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例如 马的系统发生经历了六千万年的演变: 由始祖马——中新马——上新马——真马——现代马
外胚层: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神经组织, 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中胚层:真皮,骨胳,肌肉,循环和排泄系统,脂肪组织, 结缔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普通动物学—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多孔动物(上课版)
注解: G:胚囊小细胞向 囊腔生出鞭毛。 H、I:大细胞一端 形成一个大孔。并 向外包,里面的变 成外面。 J、K:两囊幼虫 L:小细胞内陷 M:固着生长
(三)海绵动物的分类 ①钙质海绵纲:钙质骨针,简单的水沟系,较小的体形,多浅海生 活,如白枝海绵和毛壶等。 ②六放海绵纲:六放形硅质骨针,复沟型,鞭毛室大,体形较大, 深海生活,如偕老同穴,拂子介等。 ③ 寻常海绵纲:硅质骨针(非六放)或海绵质纤维,复沟型,鞭毛室 小,不规则体型,海产或淡水产,如浴海绵,针海绵等。
(二)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①无性生殖分出芽和形成芽球。 芽球由中胶层中的若 干原细胞聚成堆,外 包几丁质膜或骨针形 成。 所有的淡水海绵和部 分海产种类能形成芽 球。
②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精子和卵是由原细胞或 领细胞发育,受精过程很特殊,领细胞将精子带入卵进行受精。胚 胎发育中有特殊的胚层逆转现象。 幼虫:两囊幼虫。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扁形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线虫、轮虫…) 环节动物(沙蚕、蚯蚓、蛭)
棘皮动物门(海星)
半索动物门(柱头虫)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海鞘) 头索动物(文昌鱼)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 物)
软体动物(螺类、贝类…)
节肢动物(甲壳类、蜘蛛、昆 虫…)
红毛壶
偕老同穴
拂子介
浴海绵
1、海绵动物也称侧生动物,其处于系统发生侧枝的原因 A无神经系统 B 无明显组织分化 C具有两囊幼虫 D 胚胎发育中具有胚层逆转 2、从下列陈述找出对海绵动物的不正确的叙述是 A它们的骨骼由钙质、二氧化硅或海绵质的针 B它们用吞噬方式获取食物 C所有海绵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D海绵动物能与许多共生动物共生 3、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 A、水沟系 B、 固着生活 C、领细胞 D、骨针
普通动物学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二.胚胎发育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 •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冯·贝尔法则 • 所有脊椎动物具有的共同结构总是优先发生,而不同类别动物 的特征结构则后发生。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 受精 → 卵裂 → 囊胚 → 原肠胚 → 中胚层及体腔形成(无脊椎动物) 神经胚(脊椎动物)
1.受精与受精卵
卵的类型(据卵黄多少分):少黄卵 中黄卵 多黄卵
卵细胞:动物极(卵黄相对较少的一端) 植物极(卵黄相对较多的一端)
2.卵裂
每次分裂后,新细胞未长大,又继续分裂,因此分裂成的细 胞越来越小。形成的新细胞称分裂球。
• 卵黄使分裂受阻。 • 植物极卵黄相对多,细胞分裂较少,细胞较大。
卵裂方式
卵的类型与卵裂
辐射卵裂
螺旋卵裂
3.囊胚形成
囊胚: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 囊胚腔:囊胚中间的腔。 囊胚层:囊胚壁的细胞层。
4.原肠胚形成
形成原肠腔,分化出内、外胚层。 方式:
内陷: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 形成胚孔(原口)
内移、外包、分层、内转(盘状囊胚)
• 内陷与外包、分层与内移常综合出现。 • 植物极形成内胚层,动物极形成外胚层。
5.中胚层和体腔形成
胚层(germ layer): 胚胎期具有共同来源、 相同形态、相同演化 方向的细胞层。
真体腔:中胚层之间的腔(从环节动物开始有真体腔)。 •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 除触手冠动物以外的原口动物、高等脊椎动物。 •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 后口动物的棘皮、毛颚、半索、低等脊索动物。
第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一.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 多细胞动物:中生动物、侧生动物、后生动物。
《多细胞动物》课件
神经系统能够调节身体的生理活动,如呼吸、心 跳、血压等,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03
多细胞动物的行为习性
繁殖行为
繁殖方式
多细胞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通过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无性繁殖则通过体细胞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
繁殖周期
多细胞动物的繁殖周期因种类而异,有些动物是连续繁殖,有些则 是季节性繁殖。
多细胞动物
contents
目录
• 多细胞动物的概述 • 多细胞动物的生理结构 • 多细胞动物的行为习性 • 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历程 • 多细胞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01
多细胞动物的概述
多细胞动物的定义
多细胞动物是指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 命体,与单细胞生物相对。它们具有 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完成各种生 命活动。
调节体 。
感觉功能
皮肤内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触觉、痛觉 、温度等外界刺激。
消化系统
01
摄取食物
消化系统负责摄取食物,通过口 腔、食道将食物送入胃、小肠进 行消化和吸收。
消化过程
02
03
吸收营养
消化系统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 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 ,如氨基酸、单糖等。
总结词
哺乳动物阶段是多细胞动物进化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 大脑和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竞争。
详细描述
在哺乳动物阶段,多细胞动物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哺乳动物,如猫、狗、人类等。这些动物的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都 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竞争。
多细胞动物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的 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生物从简单到 复杂的演化过程。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胚胎逆转: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外包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现象。
(多孔动物51页)2、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3、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上是一个盲枝,没有发现有其它后生动物是由海绵动物进化而来的,故称侧生动物4、原肾管排泄系统:原始的排泄管,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一端为盲管,另一端开口(排泄孔)。
是由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
由排泄孔通向体外,排出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
(扁形动物如涡虫65页)5、后肾管排泄系统: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体腔为肾口,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体节的腹面或体节。
(环节动物如蚯蚓96页)6、同律分节:动物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
(环节动物94页)7、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节肢动物如蜘蛛122页)8、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除体外。
9、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为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1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后口。
11、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12、渐变态:幼虫翅和生殖腺未发育,称若虫,如蝗虫。
13、半变态:幼虫形态和习性和成虫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称稚虫,如蜻蜓14、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捶骨)、间插骨(砧骨)和舟骨(蹬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
多细胞动物概论
散在基质中的纤维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 状态的结组织
液态结缔组织 粘胶态缔结组织 固态结缔组织
五.动物四大组织的基本特征--结缔组织
1)液态结缔组织:包括血液和淋巴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一种液态的细胞间质,是含有各种溶解物
卵的类型 根据卵内卵黄的多少可将卵分为: 多黄卵: 少黄卵: 中黄卵:
二.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卵裂方式: 完全卵裂:
均等卵裂 不均等卵裂 不完全卵裂 盘裂 表面卵裂
二.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卵裂方式 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见于少黄卵
均等卵裂:卵黄少, 分布均匀, 卵裂时形成的 分裂球大小相等, 如文昌鱼。
从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来看动物界系统 发育的历史过程,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间存在着统 一的一条客观规律——生物发生规律
三.生物发生律(Begenetic law)
生物发生律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6年 提出。
从大量的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动物个体 胚胎发育的几个早期发育阶段非常相似,都按一定渐 进的顺序进行的,这种相似性正好反映了动物界系统 发育渐进的顺序性
3. 原肠期 出现了原肠腔: 内胚层: 外胚层: 原 口:
外胚层 内胚层
原肠腔 原口
二.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3. 原肠期 原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原口形成口的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 体动物, 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
功能: 联接、固缚躯体各部分 填充体内空隙,保护体内柔软组织 支持动物机体 制造血球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在动物界里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
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有对称的体型。
两侧对称的体型不仅有利于活动,且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和背腹。
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
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
一切高等动物以至于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单细胞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虽然有的也较复杂,但它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Metazoa),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还有一类中生动物(Mesozoa)(图3-1),中生动物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认为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有学者将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并列为3个动物亚界。
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为动物界中的一门。
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Rhombozoa)和直泳虫纲(Orthonecta),前者包括双胚虫(dicyemida)和异胚虫(heterocyemida)两类。
菱形虫纲的动物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体长约0.5mm~10mm,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细胞数目在每个种内是恒定的。
这些细胞基本上排列成双层,但又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
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
虫体前端的8~9个体细胞排成两圈,用以附着寄主。
其余的体细胞多少呈螺旋形排列(图3—1)。
《普通动物学》总结[1]
《普通动物学》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普通动物学》总结(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普通动物学》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普通动物学总结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一、对称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三、体腔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
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
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也称单细胞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胞内消化:食物被摄入体内后,细胞质就分泌一层临时膜把食物包围起来,形成食物泡,细胞质还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是较原始的消化方式包囊:在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能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且体表会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
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剌丝泡: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痹敌害,有防御功能。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方面:化石2形态学方面:有单细胞的动物、多细胞的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3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
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个体发育(Ontogeny):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至子代个体形成、成长、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Phylogeny)即种族发展史。
也可称为系统发生。
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
《动物学》教学课件:03 多细胞动物
(一)受精和受精卵
精子
1. 生殖细胞
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
卵 中黄卵(如昆虫卵)
多黄卵(如鸡、鸟卵)
2. 受精:精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二)卵裂
1. 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果越分越
小。
等裂(如海胆的卵裂)
完全卵裂
(少黄卵) 不等裂(如蛙的卵裂)
2. 卵裂的方式
盘裂(如鸡的卵裂) 不完全卵裂 (中、多黄卵) 表裂(如昆虫的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
囊胚:由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因卵子的类型不同,分裂的类型不同,囊胚的形 态也不同: 1 腔囊胚:中间有腔,全裂及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 胚。 2 实心囊胚:有些全裂卵,分类球排列紧密,中间无 腔,或分类初期有腔,后消失成实心球体。水螅、 水母等。 3 表面卵裂:中黄卵,分裂球包着一团实体卵黄,无 腔,如昆虫。 4 盘状囊胚:硬骨鱼类、爬行、鸟类等端黄卵进行盘 状卵裂,盘状囊胚盖于卵黄上。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1.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原肠虫。 论据:团藻是群体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 渡的类群。 2.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吞噬虫。 论据:①在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由内 移方法形成原肠胚;②机能与结构相统一,先有 机能,后有适应该机能的结构。
3.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论点:起源于扁囊胚虫。 论据: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
(二)合胞体学说
论点:起源于多核纤毛虫。 论据不足。 此外还有共生学说,但存在一系列遗传学 问题。
(二)形态学方面
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 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
《多细胞动物起源》课件
VS
多细胞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 物两大类,其中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 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 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 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背景和重要性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是生物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生物界从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这一演化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和过程,如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器官发育等。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模型
REPORTING
共祖模型
总结词
该模型认为多细胞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祖先逐渐演化出各种 不同的多细胞动物。
详细描述
共祖模型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一个单细胞 生物,这个单细胞生物在经历了数亿年的演 化后,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组织和器官,最 终形成了多细胞动物。这个模型强调了生物 进化的渐进性,认为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是一 个长期、稳定、逐渐变化的过程。
胚胎发育的证据
胚胎发育的证据也是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研究不同物种胚胎发育的过程和特征,科学家可以了解物种 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从而推断出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胚胎发育的证据的局限性在于,不同物种胚胎发育的过程和特征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的 结论。
PART 03
生态适应理论
认为多细胞动物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竞争的压力而产生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单细胞生物开始 聚集在一起形成多细胞生物。
PART 02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
REPORTING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是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研究 化石记录,科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化过 程,从而推断出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一、主要的门类:现存动物约 150 万种 , 分 10 个门 .1、原生动物门:约 3 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 1 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 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 万种,化石种类 3.5 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 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 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 7 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
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
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一)门的主要物征: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
大学_《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课后答案下载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课后答案下载《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简介第1章绪论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第3章原生动物门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5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第6章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第7章扁形动物门第8章假体腔动物第9章环节动物门第10章软体动物门第11章节肢动物门第12章触手冠动物第13章棘皮动物门第14章半索动物门第15章脊索动物门第16章圆口纲第17章鱼纲第18章两栖纲第19章爬行纲第20章鸟纲第21章哺乳纲第22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第23章动物地理第24章动物生态参考文献索引《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著)目录《普通动物学(第4版)》是北京师范大学刘凌云教授和郑光美院士主编的《普通动物学》(第3版)的修订版,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动物学(第4版)》的编写力求能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并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具有中国特色。
第4版突出体现以下3个特色:1.以动物演化为线索,突出进化历史中发生重大质变的事件(例如细胞、体制、胚层、体腔、体节、脊索、脊椎、凹忮、体温等)及其与动物组织、器官、系统出现或复杂化的相关性,使学生能结合动物进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规律书中对各类群及其代表动物的选取,以演化上、经济上和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的为重点,并以我国动物为首选代表;全书着重加强基础同时根据动物学发展的`现状,适当拓宽口径,增加了非重点的及新发现的小门类;2.进一步精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意加强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每章之后有思考题,便于教与学3.全书注意介绍现代动物科学知识和动物学宏观与微观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如进化理论、行为学、动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以及联系、反映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有关的新知识书中提出不少尚未解决、有待研究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进行(昆虫卵)
动物极 植物极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螺旋//定型//镶嵌型卵裂(spiral//determinate//mosaic cleavage):多数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多毛、 扁形动物、线虫等
肠体腔法enterocoely---原肠背方两侧向囊胚腔突出成对的囊 脱离原肠中胚层,内腔成为肠体腔enterocoel(肠体腔法 enterocoely)。后口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 等)均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几个相关概念
假体腔 pseudocoel(初生体腔,原体腔primary coelom):来 源于囊胚腔blastocoel。
• 在八细胞期,分裂球对称地分布于4个象限中。 • 四细胞期功能不定位。 • 具调整能力,细胞全能。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3. 囊胚blastula---分裂球分裂球形成球状胚,内腔囊胚腔 4. 原肠胚gastrula---形成内、外二胚层和原肠腔。5种方式: • 内陷invagation---植物极大细胞陷入形成内胚层。 • 内移ingression---囊胚部分细胞移入内部,排列成内胚层,
等)
3 重建动物系统发育关系 • 进化树 • 教材:图2-6~图2-11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5 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
端细胞法teloblastic method---胚孔两侧内、外胚层之间的一个细 胞分裂多细胞索状(中胚层细胞)中胚层索细胞间裂开 裂体腔schizocoel(裂体腔法schizocoely)。原口动物均 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 例: • 受精卵 囊胚原肠胚三胚层胚 • 单胞动物球状群体 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 • 无腿蝌蚪 有腿蝌蚪 蛙 • 低等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动物
五、多细胞动物的系统发生
2 研究系统发生的证据与手段 • 古生物学证据 • 形态学证据 • 胚胎学证据 • 分子生物学证据 • 其他(如生理、生态习性
原口动物protostomium:胚孔发育为 口(有例外)。
后口动物deuterostomium:胚孔发育 为肛门。
口道stomatodaeum/stomodaeum: 肛道proctodaeum:
三、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假说
• 共生说Symbiotic hypothesis: 由单细胞动物长期共生而成
• 即第三次横裂成八细胞期时,从动物极观,4 个小分裂球与4个大分裂球旋转相交成45°
• 卵形成幼虫的哪一部分已在卵内定位 • 在四细胞期时,每个细胞即无调整能力
辐射//不定型//调整型卵裂 (radial//indeterminate//regulative cleavage): 棘皮、半索等动物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二)胚胎发育 1 受精fertilization受精卵 2 卵裂cleavage:分裂球(blastomere) 完全卵裂holoblastic cleavage---整个细胞都进行分裂,少黄卵。 •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海胆、文昌鱼) • 不等裂:卵黄分布不均匀(海绵动物、蛙类) 不完全卵裂meroblastic cleavage---见于多黄卵。分裂受阻,只
真体腔 true coelom(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中胚层形 成的体腔膜包围。包括裂体腔和肠体腔。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6 胚层分化 外胚层---上皮,神经,感官,口道、
肛道等。 内胚层---中肠,消化腺,呼吸上皮。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器官、
排泄器官的大部。
然后开胚孔。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 分层delamination---囊胚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内 为内胚层,外层为外胚层。
• 内转involution---盘裂形成的囊胚边缘细胞内转。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 外包epiboly---动物极细胞分裂快,向下包围植物极。 动物极细胞外胚层;植物极细胞内胚层。
• 扁盘-两侧原肠虫说 (Grell):扁盘祖体(无 腔)--背、腹细胞层功 能分化,中间裂开形成原 体腔--内陷形成两侧原 率biogenetic law或生物重演率recapitulation law (德国—赫克尔Haeckel,1866)
• 个体发育(ontogeny)史是系统发育(phylogeny)史简单而迅 速的重演。
细胞动物特有的
二、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ontogeny/ontogenesis:其有性生殖个体,自受精卵始, 经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层分化、体腔和器官形成、幼虫 或幼体,直到性成熟成体的一系列发生发展过程。即个体从 受精卵至性成熟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phylogeny/phylogenesis:种族的历史,即追寻生物族 群从发生到灭绝的演变历史。
多细胞动物 ----概述
一、多细胞动物的共同特征
• 1.多细胞,由高度分化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系统 • 2.具上皮层:把内环境与外环境相隔离 • 3.生殖细胞(配子):由体细胞包围或在生殖腺中形成 • 4.精子具鞭毛:除节肢动物、线虫的精子无头尾的分化或具头
无尾外,典型的精子单鞭毛 • 5.具胚胎 • 6.异养:全是异养生物(heterotrophic organisms) • 7.能动:生活史的一定时期(幼虫、幼体或成体期)是能动的 • 8.特有的生化成分:乙酰胆碱—胆碱脂酶系统和胶原纤维是多
• 群体说Colonial hypothesis:鞭 毛原生动物群体特化而成
• 合胞体说 Syncytial hypothesis: 多核纤毛原生动物经细胞化 cellulization而成
四、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 原肠虫说(赫克尔 Haeckel):囊胚祖体经 内陷形成原肠祖体
• 吞噬虫说(梅契尼柯夫 Metschnikoff):囊胚祖 体内移形成浮浪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