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第一篇: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1.以系统配置的方式来加深、扩展移动通信所学知识,着重体现移动通信教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识和运行维护的操作能力。
2.使学生增进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加深对移动通信知识的理解。
3.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维护、配置和组网设计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实训内容实习单元1配置管RNC理1.1 实习说明1.1.1 实习目的了解RNC数据配置的管理,了解RNC网管系统的组成。
1.1.2 实习项目网管客户端的启动和退出;配置管理界面;熟悉通用操作。
1.2 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1.RNC配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管理RNC系统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状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ZXTR RNC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状态。
2.RNC数据配置是指在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 Maintenance Center)和网元(RNC)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管软件界面,操纵RNC中的管理对象进行数据配置。
实习单元2,3 RNC配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子网、管理单元、全局资源、物理设备、局向配置、公共资源配置1.1实习说明了解公共资源的配置,理解公共资源的意义。
1.1.2实习项目配置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集;配置RNC全局资源。
1.2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对于ZXTR RNC新开局,数据配置先后顺序如图 0-1所示。
图 0-1 开局配置数据流程图(1)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RNC配置集、RNC全局资源配置,是整个配置管理的基础;(2)物理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框、单板等,详细内容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物理设备配置完成之后,要进行ATM通信端口的配置;(4)配置完成ATM通信端口之后才能进行局向配置,局向配置主要包括IUCS、IUPS、IUB等局向的配置;(5)以上配置完成之后,再进行无线参数的相关配置,主要包括引用类参数、Node B及服务小区包含对象的配置、外部小区配置、邻接小区配置;(6)在数据配置完成后需要进行“整表同步”或者“增量同步”,所配置的数据就可以同步到RNC,发挥作用。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TD-LTE硬件配置(1)实验名称TD-LTE硬件配置(2)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了解通信网络和设备。
2、使用模拟现网的TD-LTE硬件平台和维护操作网络管理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熟练掌握无线网络信令流程,理解无线网络对接数据的含义特征,提高学生对现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无线网络的开局能力。
(3)实验器材客户端、服务端、CCS2000U用户端程序、ZXSDR B8200 TL200设备物理接口、协议接口。
(4)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ZXSDR B8200 TL200是一款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基带单元,可同时支持GSM、UMTS及LTE等多种制式。
仅需进行软件配置和少量的硬件改动,即可将ZXSDR B8200 TL200配置为GERAN基站、UTRAN基站、LTE基站或者GUL多模基站。
ZXSDR B8200 TL200的软件结构分为SDR平台软件层、LTE适应软件层和LTE应用层。
SDR平台软件层:主要实现BSP、OSS和BRS的功能。
LTE 适应软件层:主要实现OAM和DBS的功能。
LTE应用层:实现LTE协议功能,包括控制面子系统、用户面子系统、调度器子系统、基带处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配置完成对两个E-UTRAN TDD小区的建立互通。
(5)实验方法1、进入WIN 2008操作系统。
数据配置前,首先打开网管服务器;2、创建子网,填写相关信息;3、创建网元,填写相关信息;4、运营商配置,填写相关运营商信息;5、填写PLMN信息,添加BBU侧设备(说明:各单板放置的位置要和实验室机柜中所用的BBU一致);6、配置RRU,在机架图上点击图标添加RRU机架和单板,右键设备,点击添加RRU,会弹出RRU类型选择框,选中类型即可。
由于有2个RRU故需要增加2次(说明:RRU的类型必须与实际的硬件设备保持一致);7.、时钟配置(默认配置即可);8、光纤配置,是配置光接口板和RRU的拓扑关系(说明:2个RRU需要增加2条光纤);9、物理层端口配置(说明:以太网方式配置参数直接手动改成1000);10、以太网链路层配置;11、IP层配置;12、带宽配置;13、SCTP配置;14、业务与DSCP映射配置;15、静态路由配置;16、OMCB通道配置;17、创建无线网络;18、配置基带资源(说明:此处要配置2条基带资源,两次配置基带资源,若参考功率超出范围,要降低,不能都设为19.9);19、S1AP配置;20、E-UTRAN TDD小区配置(说明:本网元有2个射频单元(2个RRU),需要再创建一个小区);21、数据配置完成;22、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23、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小区是否起来。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址接入等。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过程,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噪声。
4. 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小交换机一台;4. 移动通信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①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③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调制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调制解调实验模块,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如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③通过实验验证调制解调技术的性能。
(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解码技术,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编码解码实验模块,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如线性编码、非线性编码等;③通过实验验证编码解码技术的性能。
4. 多址接入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接入技术,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多址接入实验模块,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多址接入方式的特点,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多址接入技术的性能。
5. 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过程,了解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2)实验内容:①观察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模块,了解信号传输过程;②分析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如多径干扰、加性噪声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2.ZXSDR,B8200.TL200具有大容量,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支持多种标准,平滑演进,设计紧凑、部署方便,全IP架构的特点。
硬件结构:
ZXSDR、B8200、TL200包括的主要单板/模块有:控制&时钟板(CC)基带处理板(BPL)、网络交换板(Ps)现场警板及扩展板(SA/SE)快()风模(AM)。
2.正确掌握并给BBU设备连接电源方式。
3.学习掌握BBU设备数据输线,DEBVG,BBU与GPS的连接方式。
4.掌握RRV设备的安装电原接入以及天线与RRU的连接。
5.掌握LMT配置方法,数据配置以及参数含义。
6.熟悉EMS的操作的使用方法,掌握在EMS配置一个模拟基站的过程和参数。
二、实验器材
从“ ZXSDLVBDX”进入TP-LTE真软件
六、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最终结论及感受
通过本次实验完成对4K高清场景(5G)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可以考到提供高清视频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对5G网络规划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无人驾驶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能够应用于安全驾驶、协同驾驶以及汽车活动安全等领域,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对智能电网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能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网的建设等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了解5G对于生活中的作用,对于4K高清场景(5G)无人驾驶、智能电网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于5G通信网络的组成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2.分别配置“Phylayer Port”,“Ethernet Link”,“IP layer Config”和“Itf VmBts”四个部分属性。
(八)后台网关操作
1.进入EMS客户端,点击" Net Numen Client",创建并启动网元代理;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4篇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4篇移动通信实习报告篇1一、专周内容:JC638面包型电话机的组装和调试二、专周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实训课程教学,达到让学生基本掌握JC638面包型电话机特殊焊接与拆卸方法;运用移动终端常见故障检测方法和按维修流程进行动手维修故障移动终端,提高通信电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能结合电路原理及工作过程对有故障的移动终端的现象、故障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实训课程结束时,对焊接掌握情况与实际故障处理的全过程及体会写出较为详实的实训报告。
三、专周原理:1.电路的工作原理JC638面包型电话机的原理电路图:集成电路U1(CSC9102D)是拨号电路芯片,U2(CSC2411)是振铃芯片,即来电响铃由它产生。
二极管分为开关二极管(1N4148)、稳压二极管(27V、4.7V、3V)和整流二极管(1N4004),请看这三种二极管上的标识来区分,不要搞错。
其它元器件的参数以电路原理图为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选用。
2.制作过程JC638面包型电话机实验套件实物图。
拿到套件后,请认真清理,防止元气件丢失。
焊接的原则是先焊接小的、耐高温的元气件。
以下是焊接的具体过程:1、焊接电阻器根据电阻器的阻值大小和说明书上元气件清单的位号,来确定电阻器焊接的孔位,卧式插装,2、焊接电容器焊接电解电容器时注意极性,长脚为正,安装时要求是卧式插装,紧贴电路板。
3、焊接二极管、三极管、陶瓷晶振焊接二极管、三极管时注意元气件的方向性,陶瓷晶体没有方向。
二极管采用卧式插装,其余元气件采用立式插装。
4、焊接集成电路先将振铃板焊接集成电路处上锡,振铃集成电路(CSC2411)插进振铃板的方槽中,对位后用锡将板与IC脚连焊在一起。
6、主电路板与扬声器的焊接先在扬声器上锡,然后将2根70毫米长的红色导线焊接在扬声器上,另外端焊接在主板上。
7、“主电路板”通过二芯软线与“振铃电路板”的连接四、调试说明本电话机只要安装无误,一般装上去就可以用,无需装电池,先可将正在用的电话机的外线插头拔下来插在本电话机的插座内,提起手柄应能听到拨号音(即长声),然后拨后,拨号完后应能听到对方接通的响声,然后挂机;现试接听,用另一台电话机或手机拨本电话的号码,拨通后应能听到电话机的铃声,经过这样试验后,本电话制作完成。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1、移动通信实验箱2、频谱分析仪3、信号发生器4、示波器5、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传输链路等部分组成。
移动台是用户终端设备,基站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移动交换中心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传输链路则负责信息的传输。
2、无线信号传播模型在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等。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变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按照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连接好移动通信实验箱、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构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信号发射与接收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作为发射信号。
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将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端,使用天线接收信号,经过解调、滤波等处理后,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3、路径损耗测量在不同的距离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计算路径损耗,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4、多径衰落观察通过改变实验环境中的障碍物和反射物,观察接收信号的多径衰落现象,分析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5、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分别采用 ASK、FSK 和 PSK 等调制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测量误码率等性能指标,比较不同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路径损耗测量数据记录在不同距离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并绘制路径损耗曲线。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 (3)三、实验内容........................................................................................................................... ..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硬件认知........................................................................................................................... ..3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 (17)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TP201点的波(TP201点的波)(TP202的波)图形中低的代表“0”, 高的代表“1”, 经过比较, TP202输出的序列和图1-1-2中的m序列一致。
3. 分析和验证m序列的周期性、均衡性、游程分布和移位相加性等特性。
周期性: 以“000111101011001”为一个周期, 以此循环。
均衡性: 由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 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
1的数目比0的数目多一个。
该性质可由m序列看出000111101011001: 总共有8个1和7个0。
游程分布:m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相继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
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
n级的m序列中, 总共有2n-1个游程, 其中长度为1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2, 长度为2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4, 且长度为k的游程中, 连0与连1的游程数各占一半。
移位相加特性:一个m序列m1与其经任意延迟移位产生的另一序列m2模2相加, 得到的仍是m2, 验证如下:(mm1的某次延迟移位序列m3, 即m1右移3位得到序列。
4. 分析m序列自相关性对抗多径的作用。
m序列的功能: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 即所谓的扩展频谱, 可抗多径。
实验二 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观测测试点TP202.TP203和TP204的信号波形, 对照测试点TP201的时钟波形, 写出对应的信号序列;(TP201) (TP202)(TP203) (TP204)(TP202和TP201)(TP203和TP201)(TP204和TP201)3.比较测试点TP202.TP203与上一步计算出来的信号序列是否一致;通过比较, 测试点TP202、TP203与上一步计算出来的信号序列一致。
4.分析TP204的波形与TP202.TP203之间的关系;TP204和TP203周期相同, 而且是TP202的两倍。
实验三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分别画出测试点TP202.TP203.TP204.TP205的信号波形;(TP202和TP201)(TP203和TP201)(TP204和TP201)(TP205和TP201)2.分析WALSH序列的特点, 分析这四个Walsh序列之间的正交关系;Walsh函数集的特点是正交和归一化, 正交是同阶不同的Walsh函数相乘, 在指定的区间积分, 其结果为0;归一化是两个相同的Walsh函数相乘, 在指定的区间上积分, 其平均值为1。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性能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重要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示波器、计算机等。
移动通信实验箱是核心设备,集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能够模拟不同的通信场景和参数设置。
三、实验原理(一)信号传输在移动通信中,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携带了信息。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衰减、干扰、多径效应等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三)信道编码为了提高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Turbo 码等。
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四)多址接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需要同时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
多址接入技术用于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常见的多址接入方式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一)信号传输特性测试1、连接实验设备,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产生一个正弦波信号。
2、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的发射模块将信号发送出去,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信号幅度和波形变化。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信号传输的衰减特性和障碍物对信号的影响。
(二)调制解调实验1、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的调制方式(如 AM、FM、PM),输入一个数字或模拟信号。
2、观察调制后的信号频谱和波形,分析调制方式对信号频谱和带宽的影响。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环境下进行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习配置和调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实验设备与材料移动通信实验设备电脑数据线移动通信网络模拟软件4. 实验内容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5. 实验步骤5.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内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包括基站、接入网、核心网等设备,并连接电源和数据线。
5.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使用电脑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络配置工具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和参数配置。
5.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在配置完成后,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传输、数据传输等。
5.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移动通信网络正常工作,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一些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网络配置。
7.本实验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和进行实验测试,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性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8.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网络配置技术。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移动通信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某某出版社,2008.[2] 无线通信技术导论,某某出版社,2010.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和鼓励!。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学院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日期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连续,观察呼叫连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以下简称综测仪)及示波器观察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实验报告内容1.画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网络结构方框图,给出系统功能,并说明它是如何由常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保持基本特征不变条件下合理简化而来。
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他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据等信息)。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主、被呼用户才可能建立话路,进入通话:(1)被呼用户空闲;(2)主、被呼用户之间至少有一条空闲路径。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2.总结主呼方从摘机、拨号、通话到挂机的各个阶段听到那些信号音。
主呼方摘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拨号音主呼方拨号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回铃音主呼方通话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对方的答音主呼方挂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忙音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 实验箱 SDT MS BS EX TEL TEL3.由实验结果回答,有线电话挂机时用户线是处于开路状态吗?开路。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m序列的性质和特点;2.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3.了解m序列的DSP或CPLD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2.测试m序列的波形;三、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的简称,是伪随机序列的一种。
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存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
m序列在一定的周期内具有自相关特性。
它的自相关特性和白噪声的自相关特性相似。
虽然它是预先可知的,但性质上和随机序列具有相同的性质。
比如:序列中“0”码与“1”码等抵及具有单峰自相关函数特性等。
五、实验步骤1.观测现有的m序列。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的界面如下所示: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 m序列产生”,则产生一个周期为15的m序列。
2.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的时钟,在测试点TP202测试输出的m序列。
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在TP202观测产生的m序列波形。
v1.0 可编辑可修改图1-1 数据波形图实验二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Walsh序列的性质和特点;2.熟悉Walsh序列的产生方法;3.了解Walsh序列的DSP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Walsh序列的产生方法;2.测试Walsh序列的波形;三.实验原理Walsh序列的基本概念Walsh序列是正交的扩频序列,是根据Walsh函数集而产生。
Walsh函数的取值为+1或者-1。
图1-3-1展示了一个典型的8阶Walsh函数的波形W1。
n阶Walsh函数表明在Walsh 函数的周期T内,由n段Walsh函数组成。
n阶的Walsh函数集有n个不同的Walsh函数,根据过零的次数,记为W0、W1、W2等等。
t图2-1 Walsh函数Walsh函数集的特点是正交和归一化,正交是同阶不同的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的区间积分,其结果为0;归一化是两个相同的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的区间上积分,其平均值为1。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⒈引言⑴实验目的⑵实验背景⒉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⑴移动通信系统架构⑵无线信号传输原理⑶调制解调技术⑷多路复用技术⑸传输介质⒊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⑴实验设备列表⑵软件环境需求⒋实验步骤⑴实验准备⑵实验步骤说明⒋⑴步骤1:搭建基站⒋⑵步骤2:配置移动终端⒋⑶步骤3:进行通信测试⒌实验结果与分析⑴信号质量测试结果⑵带宽利用率分析⑶成功率和丢包率分析⒍实验总结⑴实验心得体会⑵实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⒎附件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注释:-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等相关组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 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涉及传输媒介、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调制解调等基本原理。
- 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 多路复用技术: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 传输介质:指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信号所使用的媒介,如光纤、电缆、无线等。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该附件列出了进行移动通信实验所需的所有设备和材料清单,方便实验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⒉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该附件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供后续分析和总结。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指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的技术原理。
⒉调制解调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⒊多路复用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路复用技术指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m序列得性质与特点;2。
熟悉m序列得产生方法;3.了解m序列得DSP或CPLD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
熟悉m序列得产生方法;2.测试m序列得波形;三、实验原理m序列就是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得简称,就是伪随机序列得一种。
它就是由带线性反馈得移存器产生得周期最长得一种序列。
m序列在一定得周期内具有自相关特性.它得自相关特性与白噪声得自相关特性相似。
虽然它就是预先可知得,但性质上与随机序列具有相同得性质.比如:序列中“0”码与“1”码等抵及具有单峰自相关函数特性等。
五、实验步骤1.观测现有得m序列。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得界面如下所示:ﻫ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m序列产生”,则产生一个周期为15得m序列。
2。
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得时钟,在测试点TP202测试输出得m序列。
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在TP202观测产生得m序列波形。
图1-1 数据波形图实验二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一.实验目得1。
了解Walsh序列得性质与特点;2。
熟悉Walsh序列得产生方法;3.了解Walsh序列得DSP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Walsh序列得产生方法;2.测试Walsh序列得波形;三。
实验原理Walsh序列得基本概念Walsh序列就是正交得扩频序列,就是根据Walsh函数集而产生.Walsh函数得取值为+1或者—1。
图1-3—1展示了一个典型得8阶Walsh函数得波形W1。
n阶Walsh函数表明在Walsh函数得周期T内,由n段Walsh函数组成.n阶得Walsh函数集有n个不同得Walsh函数,根据过零得次数,记为W0、W1、W2等等。
t图2-1 Walsh函数Walsh函数集得特点就是正交与归一化,正交就是同阶不同得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得区间积分,其结果为0;归一化就是两个相同得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得区间上积分,其平均值为1。
五、实验步骤1。
观测现有得Walsh序列波形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得界面如下所示: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3 WALSH序列产生",产生四个阶数为16得Walsh序列.2.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得时钟,分别在测试点TP202、TP203、TP204、TP205测试16位得WALSH序列。
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2)在TP202、TP203、TP204、TP205观测产生得Walsh序列波形。
图2-2 TP202波形图2-3 TP203波形图2—4 TP204波形图2-5 TP205波形实验三线性分组码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线性分组码得原理及表示方法;2.掌握线性分组码得编解码方法;3.验证线性分组码得纠错能力。
二、实验内容1.记录实验中各个测量点数据;2.根据线性分组码得方法对得到得数据进行验证;3.检测误码位数及误码位置并得到原数据。
三、实验原理(1)线性分组码根据编码得方式不同可得到不同形式得分组码,实验中采用了线性分组码得编码方式,对其它编码方式感兴趣得可自行查阅资料。
线性分组码就是分组码得一个子集。
在线性分组码中,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满足线性约束关系,亦即这种约束关系可由一组线性方程来描述.对于线性系统码,其监督矩阵具有如下形式:式中,P就是一个r*k阶矩阵,Ir就是r阶得单位矩阵.这样得监督矩阵也称作典型矩阵.三、实验步骤与任务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2”,选择“二信源信道编码”;3、再按数字键“4”,选择“线性分组码”;4、打开双通道示波器,用通道一测量TP201测试点波形,此波形为帧同步脉冲信号,调至稳定状态;5.用通道二测量TP202波形数据.图3-1TP201与TP202得波形6、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5波形数据。
图3-2 TP201与TP205得波形7、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4波形数据。
图3-3 TP201与TP204得波形实验四 GSM交织技术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交织技术得原理;2.掌握交织得基本方法;3。
验证采用交织技术后抗突发误码得能力;二、实验内容1、记录实验中各个测量点数据;2.根据交织技术得方法对得到得数据进行验证;3.检测误码位数及误码位置并得到原数据;三、实验原理交织可分为卷积交织与分组交织两类。
分组交织就是将待处理得m*n个信息数据,以行得方式依次存储到一个m行n列得交织矩阵中,然后以列得方式读取数据,得到n帧码字、每帧有m个信息比特得输出序列。
这样得输出序列已将原来连续得信息比特分散开了,原来得连续得比特在输出序列中均被(m-1)个比特所间隔.通常将交织矩阵得行数m 成为交织深度.m越大,则交织后信息比特被分散得程度越高。
采用交织技术,并不需要像信道编码那样要附加额外得监督码元,却可以降低系统对抗干扰能力得设计要求,因此在一些传输信道复杂得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得应用。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2”,选择“二信源信道编码”;3、再按数字键“5",选择“GSM交织技术”;4、打开双通道示波器,用通道一测量TP201测试点波形,此波形为帧同步脉冲信号,调至稳定状态;5。
用通道二测量TP202波形数据。
图4-1 TP201与TP202得波形6、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3波形数据。
图4—2 TP201与TP203得波形7、再用通道二测量TP204波形数据.图4-3 TP201与TP204得波形8、用通道二测量TP205波形数据。
图4-4 TP201与TP205得波形实验五直接序列扩频(DS)编解码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直扩扩频与解扩得原理与系统组成;2、熟悉通过DSP完成直扩扩频解扩与数据传输得过程。
二、实验内容1。
熟悉直扩扩频与解扩得过程;2。
测试直扩扩频与解扩得工作波形,认真理解其工作原理;三、实验原理直接序列扩频就是将要发送得信息用伪随机序列(PN)扩展到一个很宽得频带上去,在接收端用与发送端相同得伪随机序列对接收到得扩频信号进行处理,恢复出原来得信息。
干扰信号由于与伪随机序列不相关,在接收端被扩展,使落入信号频带内得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系统得输出信噪比,达到抗干扰得目得。
四、实验步骤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三、扩频通信基础”,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直扩编解码”;3.通过测试点TP201观测与伪随机序列频率相同得时钟信号;4.通过测试点TP202观测原始数据得波形;图5-1 TP201与TP202得波形5.通过测试点TP203观测发送方得伪随机码得波形;图5-2 TP201与TP203得波形6。
通过测试点TP204观测扩频后得数据波形;图5-3 TP201与TP204得波形7。
通过测试点TP205观测解扩后得数据波形;图5-4 TP201与TP205得波形8。
通过测试点TP206观测解扩方得伪随机码波形.图5—5 TP201与TP206得波形9、比较TP202与TP205得数据波形.图5-6 TP202与TP205得波形10、比较TP203与TP206得数据波形.图5-7 TP203与TP206得波形11、比较TP203与TP204得数据波形。
图5—8 TP203与TP204得波形实验六跳频(FH)通信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跳频与解跳得基本原理;2。
了解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移动通信中得应用;二、实验内容1。
熟悉跳频与解跳得过程,并通过信道进行传输;2.测试跳频与解跳得工作波形,认真理解其工作原理.三、实验原理跳频(FH)系统得基本原理跳频系统得载频受一伪随机码得控制,不断地、随机地跳变,可以瞧成载频按照一定规律变化得多频频移键控(MFSK)。
与直扩相比,跳频系统中得伪随机序列并不直接传输,而就是用来选择信道。
跳频电台已经成为未来战术通信设备得趋势。
跳频系统具有以下得特点:(1)有较强得抗干扰能力,采用了躲避干扰得方法抗干扰。
(2)用于组网,实现码分多址,频谱利用率高。
(3) 快跳频系统用得伪随机码速率比直扩系统低得多,同步要求比直扩低,因而时间短、入网快。
四、实验步骤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2.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3”,选择“三、扩频通信基础”,再按下数字键选择“2、跳频”;3.通过测试点TP202与TP204观测数据得波形;图6—1 TP202与TP204得波形4。
通过测试点TP202与TP308测试跳频并完成D/A转换后得波形;图6—2 TP202与TP308得波形5.通过测试点TP204与TP308观测解跳后得数据波形.图6—3 TP204与TP308得波形实验七 BPSK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BSPK调制与解调得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BPSK调制与解调得过程。
二、实验内容1。
熟悉BPSK调制与解调过程;2.通过示波器测试BPSK调制解调各点得波形;三、实验原理利用调制信号对正弦波得载波相位进行控制得方式成为移相键控(PSK).PSK包括BPSK、BDPSK、QPSK、QDPSK、O-QPSK。
本实验我们主要完成BPSK方式。
BPSK得已调信号可以表示为:ﻩ即发送二进制符号0时,取相位。
显然载波得不同相位直接表示了相应得数字信息。
BPSK得信号产生可以采用相乘器来实现。
本实验中,DSP用软件方式完成BPSK得调制与解调。
由DSP产生一个正弦波,与要发送得数据相乘,实现BPSK调制,通过DSP得MCBSP2串口发送,再通过D/A转换与上变频进行传输。
接收方通过下变频与A/D变化,将数据交给DSP得MCBSP2口,DSP做相干解调,恢复出原始数据信息。
四、实验步骤1、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5”,选择“五、数字调制解调”,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 BPSK调制”;2、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方基带数据,在测试点TP308测试BPSK调制后得波形;图7-1 TP202与TP308得波形3、在测试点TP202测试发送方基带数据,在测试点TP204测试解调后得数据波形;图7-2 TP202与TP204得波形4、比较TP204与TP308得数据波形。
图7—3 TP204与TP308得波形实验八QPSK调制解调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QPSK调制与解调得基本原理;2.熟悉软件完成QPSK得过程.二、实验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