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适宜开展活动教学的数学内容
高中数学特色教研活动教案
高中数学特色教研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探索数学的美丽
活动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丽和魅力。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数学美术作品或有趣的数学题目,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30分钟)
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领域(如几何、代数、概率等)进行探究,探讨该领域的特点、应用和美丽之处。
b.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分享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15分钟)
在活动中结合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美丽。
4. 总结(10分钟)
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并表达对数学的感受和看法。
活动评价: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数学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师的观察和评价,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和教研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丽和魅力。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和教研积累经验和启示。
高中数学文化探究教案
高中数学文化探究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文化探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探讨数学与社会、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的起源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二、探究:
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各组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探究并撰写述评。
2. 展示交流: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交流。
3. 探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讨论数学与科学、技术、文学等学科的关系,探讨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作用。
三、拓展延伸:
1.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跨学科合作项目,探索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综合报告。
2. 数学文化体验:学生参观数学馆、数学展览等,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拓展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数学文化对个人素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撰写关于数学文化探究的短文或报告,展示个人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模板
主题:概率与统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方法和技巧;
3. 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基本性质等;
2. 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统计量等;
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分布、频率分布、概率模型、统计分析等;
4. 研究性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定研究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报告。
三、教学过程:
1. 开启研究性课堂:介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2. 自主选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经验确定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
3. 资料搜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调查或实验,并记录详细过程和结果;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概率与统计分析,提取规律性结论;
5. 结果呈现: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展示海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6. 互动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评价方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课题选定、调查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内容,评分依据包括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等;
2. 学习效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包括主动性、创新性、合作性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2.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 继续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学生兴趣点教案
高中数学学生兴趣点教案
教学准备:白板、彩色粉笔、图片、视频等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 引导学生讨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制作一份调查表,让学生填写自己对数学的兴趣点和感受。
第二步:讨论和分享
1. 分享学生填写的调查表,了解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点和看法。
2.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数学知识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步:展示和讲解
1.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实例和应用场景。
2. 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讲解数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第四步:互动活动
1.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的乐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数学问题。
第五步:总结和反馈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2. 鼓励学生关注数学的新发展和应用领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
通过了解高中数学学生的兴趣点,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探
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数学实验探究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实验探究教案模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并学习如何求解交点的坐标。
实验器材:直尺、量角器、铅笔、纸张、尺子。
实验步骤:
1. 在纸张上画一条直线AB,并标记出点A和点B的坐标。
2. 在直线AB上选择一点C,并标记其坐标。
3. 画一条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CD,使得直线CD与直线AB交于点D。
4. 测量并记录出直线CD的长度和角度。
5. 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点D的坐标。
6. 在纸张上画一条平面EF,并标记出平面EF的方程。
7. 通过计算,求解直线AB与平面EF的交点坐标。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如何求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并掌握相关求解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几何中的交点概念,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关于高中数学的教案设计
关于高中数学的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
课时安排:每周2节课,总计36周
教学目标:
1. 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1. 函数与方程组
2. 三角函数
3. 数列与级数
4.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5. 解析几何
6. 初等数学的应用
教学活动设计: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 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
1. 定期小测验:每周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练习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网络资源和电子教材
以上为高中数学的教案设计范本,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教案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教案课题:利用数学求解实际问题目标:学习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的问题提取和分析。
2.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
3.求解模型,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该问题。
2.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介绍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3.练习(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练习,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模型。
4.检查(10分钟)对学生的建模过程和答案进行检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模型,写出解题过程和结论。
教学资源:1.教材资料:相关高中数学教材章节。
2.实际问题案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实践练习。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作业评定: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过程。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2.如何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何更好地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教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知识教育教案模板一、教案名称:高中数学知识教育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能够熟练运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2. 几何与代数;3. 概率与统计;4. 数学建模与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概念讲解:讲解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3. 例题演练: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训练: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解题能力;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练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3.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六、评估方式:1. 日常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3. 考试评定:通过考试测验,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料;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3. 网络资源:结合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3.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建议: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的有趣活动教案
高中数学的有趣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本活动主要涉及几何学、代数学和概率学的相关知识。
活动步骤:
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数学寻宝:每组学生将沿着学校规定的路线,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数学任务。
任务
包括:在地图上找出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解决代数方程、计算概率等。
3. 数学角逐:在完成任务后,各组学生将在指定区域参加数学竞赛,包括数学填空、数学
快问快答等环节。
4. 数学探索:活动结束后,老师将组织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各小组进行评比,选出优
胜组。
延伸活动: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有趣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
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和成长。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与导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与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能够熟练应用导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函数与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导数代表什么意义。
2. 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二、讲解(30分钟)
1. 函数的导数定义及计算方法(一阶导数、高阶导数)。
2. 函数与导数的关系,导数的应用举例。
3.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点。
2. 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指导学生解题,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拓展(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与导数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总结(5分钟)
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函数与导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勤思考、多练习,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备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包括学生的被动学习、缺乏实践与应用能力等问题。
接着,介绍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学生主导、强调实践与合作等。
最后,探索了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游戏化教学等。
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主导、实践与合作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亟需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传授知识,但却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学生的被动学习和缺乏实践与应用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缺乏主动性: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位置,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手段。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学习厌倦,影响学习效果。
2.缺乏实践与应用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缺乏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3.缺乏合作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学习,忽视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依赖自己的思考,无法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主导: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扮演着学习的主体角色,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高中数学文化探讨教案
高中数学文化探讨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将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
1. 数学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2. 数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
3. 数学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4. 数学思维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数学在科学、工程技术、艺术和文化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一个领域,探讨数学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5.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对数学的看法和认识。
评价标准:
1. 能够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作用;
2. 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和发表见解;
3. 能够撰写短文表达对数学的看法和认识。
参考资料:
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数学在艺术和文化中的影响》
3. 《数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数学课题组:李保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课堂改革的需要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
在张国民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我们项城二高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双主循环课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数学双主循环课堂在我校已经实行了近两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
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
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双主循环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因为只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才会被肯定。
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全国数学高考平均成绩大速下滑。
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剧解决的课题(我们只有80%左右的学生听课)。
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保证他们真的理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在双主循环课堂下萌生了“分层、分类”的思想,并在实验中逐步形成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性的较为系统的认识。
3.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双主循环课堂确实能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
并且通过课堂展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人人参与课堂不在是一句口号,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新知。
学生个性、能力、特长都得到展现。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今天,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将来。
看到取得的成绩,老师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我们要求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导学案。
这又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下了一定工夫的,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教案
高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教案
时间:90分钟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包括解决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求出角度的正切值、余切值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函数的应用,如太阳能板的倾斜角度问题、角度的正
切值问题等。
二、学习(50分钟)
1. 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 一个高度为10米的标杆,斜影与水平交角为30度,求标杆的投影长度。
- 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正切值为4/3,求角A的度数。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指导。
3. 学生自主解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三、展示(2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2.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解答过程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并进行订正。
3.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三角函数应用的理解。
四、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以便巩固所学内容。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及解题能力表现良好,课堂氛围热烈。
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应用有了
更深入的理解,作业完成情况良好。
备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建议学生结对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活动教案高中数学上册
活动教案高中数学上册
适用年级:高中数学上册
活动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若干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涉及面积、体积、比例、函数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计算工具和资料;
3. 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
活动步骤:
1. 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将学生分组,并分发实际问题给每组;
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问题,并确定解题思路;
4. 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记录解题过程;
5. 每组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其他组提出问题和建议;
6.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正确解答和方法。
活动延伸:
1. 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2.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提出独特的解题方式;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形成学习笔记。
活动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解题过程,评价他们的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学生可通过讨论和总结自己的经验,评价活动的收获和意义;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综合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数学科学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数学科学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促进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等,并通过实际例题进行讲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概念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古典法和几何法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并分享一个生活中概率的应用实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展开,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科学的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活动整理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活动整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和重点概念。
2. 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
1. 整理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如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2. 设计数学活动,包括课堂小组讨论、数学游戏、解题比赛等。
教学过程:
1. 第一阶段:介绍数学活动整理的目的和意义。
2. 第二阶段:讲解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和重点概念。
3. 第三阶段: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第四阶段:总结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数学活动作业,检查他们的答案和解题过程。
3. 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他们对数学活动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
1.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和实践自己的数学活动。
以上是一份高中数学活动整理教案设计范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探究与评价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探究与评价【摘要】学生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动机不再象以往一样的单一。
在新课标指导下,数学教学的观念有所更新,数学教学必须体现数学的价值,所以笔者提倡在数学课中多用“活动课”教学方式,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活动课”的实施原则、环节和评价体系作了阐述。
【关键词】价值;评价;实践;自主;激励【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常用活动式教学是必要的。
本文就以下问题作一些肤浅的的论述。
一、“活动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在开展活动课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又要顾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六个原则:自主性,反映的是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高级顾问、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尽量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活动,在自学、自得、自理中,经受各种实践的锻炼,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以及各种能力,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学生只有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才真正达到实施活动课的目的,否则与其它传统的教学毫无差别。
协调性,注重的是学生认知、情意两个领域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特别是优秀生和贫困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配合,体现课堂的和谐美。
探究性,注重的是知识的发生过程,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这是学生之间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宽,使学生在知识上互补长短。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原有的认知水平。
活动课应以教学内容为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不能高估学生的基础,也不能把学生看得太扁,从多方面渗透知识,巩固、深化、延伸教学成果。
趣味性,是指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富于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反应。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活动课更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活动,乐意活动。
高中数学活动整理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活动整理教案模板活动目标:1. 整理和分类高中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2.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归纳能力;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内容:1. 整理数学知识点: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按照章节和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简要说明和总结;2. 制作知识点小抄:让学生利用整理好的数学知识点制作小抄,方便随时查阅和复习;3. 制作数学知识卡片:让学生利用彩色纸制作数学知识卡片,每张卡片对应一个知识点,并在卡片上写上关键公式或概念;4. 开展数学知识点速记游戏:设计各种数学知识点速记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流程:1. 引导学生思考:介绍活动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高中数学知识点;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整理各自负责的数学知识点;3. 制作小抄和知识卡片:让学生按照整理好的知识点制作小抄和知识卡片;4. 进行知识点速记游戏: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速记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评价方式:1. 老师进行现场观察,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能力;2. 学生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制作的小抄和知识卡片的质量和准确性;3. 老师根据学生的整理能力和游戏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材料准备:1.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小抄和知识卡片所需的材料;2. 提前整理好的数学知识点列表;3. 设计好的知识点速记游戏。
备注: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高中数学知识点,培养他们的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高中适宜开展活动教学的数学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重要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究竟哪些内容适宜开展活动教学也就值得
探究了。
一、确定较适宜采用活动教学的数学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2)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
斯托利亚尔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
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3)教材的逻辑结构。
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体认识: 1.初等数学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
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数形并举,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4.初等数学思维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
二、适宜采用活动教学的数学内容
(1)数学概念的教学。
高中数学许多概念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基础性使得它们与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使自发性概念逐步摆脱无意识、粗糙、肤浅的低层因素,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中体验数学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如向量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同于数量,但与数量有着许多联系。
(2)定理、公式的推导问题。
数学教材为了叙述的严谨和简洁往往略去了数学发现过程,定理的和结果并不是先知的,而是数学家许多具体的、特殊的数学现象用科学方法和思想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得出的,而教材的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掩盖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分重视还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再创造中学习,能够培养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及能力。
如从体验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如何将这种方法推广到一般等
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数学分类讨论及开放性问题。
由于问题结论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故适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与方法。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思路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便于找全答案,打通多种思路。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学生自己喜欢的思路或答案。
这样训练学生思维从发散到集中,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高一上学期的研究性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的教学中,尝试全新的教学,自己加上班委充当“导演组”,学生们作为为“演员”,模拟银行存贷款的数学活动: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银行了解有关情况,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让有的小组扮演银行角色,公布各档存贷款的利率,另一些小组则扮演储户、借贷户。
并提出问题:向银行存或贷一定数量的钱,并且知道存或贷多少时间,要银行计算每一笔存款或贷款的利息。
在活动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互换角色。
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利息的计算,而且充分调动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体验,尤其是改变了“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探究性问题。
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
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常用方法。
设计探究性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抓衔接——低起点、密台阶设计课内探究活动;促养成——强动机,重合作设计课外探究活动;求发展——多角度、联系实际设计专题探究活动。
(5)程序性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意识到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则他根本不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技能,要让学生能从他那里学习如何完成这项技能,则他首先应该知道怎样做,并能运用外部语言陈述出来,也即是以程序性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
“能做”、“会做”可表现为一种外显的行为,而“知道怎样做”则表现为“知识”的形态。
如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空间四边形时,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看着教科书上图形也想象不出来空间四边形是什么样,头脑里出现的还是平面四边形。
这时老师组织同桌的同学一起动手用四只笔首尾连接摇一摆。
同学们大胆的尝试着,同学们发现此时的图形摆对了,既符合定义又和书上的图形一样了,这样的图形即为空间四边形。
同学们自己摆出来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对立体图形的读图理解随之加深,获得了有益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信我们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探究高中数学活动教学适合的内容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教
学。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2] a.a.斯托利亚尔.丁尔升等译.数学教育学.
[3] 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