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沦丧与救赎_论_伊桑_布兰德_中象征主义的体现_蒋智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132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8 卷
《牧师的黑色面纱》等,对于《伊桑·布兰德》这部 短篇的评析文章相对较少。我们通过分析象征主 义在《伊桑·布兰德》中的体现,使读者们对霍桑 有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丰富霍桑象征主 义完美大师的形象。
2 《伊桑·布兰德》简介及象征主义 的体现
《伊桑·布兰德》写于 1850 年,是霍桑短篇 创作中篇幅较长的一个名篇。和霍桑的其它作品 一样,《伊桑 · 布 兰 德 》充 满 了 神 秘 主 义、寓 意 象 征、变幻 莫 测。 正 如 他 的 同 学 兼 好 友 塞 雷 所 说: “我热爱霍桑,钦佩霍桑,但我并不了解霍桑。他 生活在一个思维想象的神秘世界,从不允许我进 去。”这也是广大读者对霍桑及其作品的感觉,正 是这种“神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使霍桑的作品 风行至今,成为经典。
人性的沦丧与救赎
———论《伊桑·布兰德》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蒋智敏
(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 19 世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被誉为象征主义运用的
典范。霍桑善于运用象征寓意于其作品,并因其技巧而享有盛誉。《伊桑·布兰德》是霍桑的
经典短篇,但学界尚未有对其的系统评价。通过分析象征主义在《伊桑·布兰德》中的体现,
Bartram( 石灰工) ———忙碌的“小白鼠”。 故事基本上是从 Bartram( 石灰工) 的角度讲 述的。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神经和外表一样 粗糙,生活的全部关注点就是烧一窑上等的石灰。 他是第一个见到 伊 桑 · 布 兰 德 的 人,也 是 把 伊 桑 ·布兰德“介 绍”给 大 家 的 人。 他 内 心 对 伊 桑 · 布兰德非常恐惧,尤 其 是 当 他 回 想 起 关 于 伊 桑 · 布兰德的传言,但是表面上他还是装的满不在乎。 他粗糙但和常人一样内心深处也有着细腻的感 情,因 此 才 会 与 伊 桑 · 布 兰 德 的 内 心 产 生 共 鸣。 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石灰工感觉自己曾经犯 下的罪过在胸中翻腾,在伊桑·布兰德的眼神中 感受到自己和伊桑·布兰德似乎在进行邪恶的秘
密交换,刹那间好像完全迷失了自己。Bartram 实 际上指代 社 会 上 的 那 些“工 作 狂 ”。 他 们 只 知 道 工作,就像 Bartram 只知道烧石灰一样,和 rat race 中的小白鼠没什么两样,在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 工作中变得麻木。作者创作这个角色是符合当时 的社会环境的。19 世纪新生的美国经济正蓬勃 向上,南 部 各 州 棉 花 种 植 业 迅 速 扩 展,北 部 的 纺 织、制革、机器制造等工业在产业革命推动下如火 如荼。卡尔 · 马 克 思 就 曾 感 慨 过,“资 产 阶 级 在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时代 总共的生产力还要大……”。[3]同时,由于英法战 争,欧洲大乱,美国趁机大举发展贸易,资本主义 在当时可谓欣欣向荣,盛况空前。正是在这样科 技大发展的情况下,作者感到了深深的担忧,不仅 为周围的人更为周围的环境。Bartram 这个角色 反映了工业发展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他的麻 木和现代 21 世纪的我们更是有着莫大的相似。 文章最后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特点。当 Bartram( 石灰工) 看到石灰窑里伊桑·布兰德的骨骸 时,第一反应居然是“这玩意儿”烧成的石灰倒是 不错,如果把所有的骨灰都搜集起来还能再多半 蒲式耳。随后,“粗鲁的石灰工扬起长杆,任它啪 地落在那骨架上。伊桑 · 布兰德的遗骨顿成碎 片。”[2]伊桑·布兰德痛苦地纠结、矛盾的内心和 Bartram 那轻轻地挥杆一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 考者的苦涩漫延而来。
霍桑因其运用象征、寓意于其作品的娴熟计 巧而名满天下,他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非 常独到且具有创造性。然而评论界较多关注其代 表作《红字》。正如舒奇志先生指出的那样: 学术 界对于霍桑的研究随着西方文论的介入,评论视 角越来越多,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 霍桑的短篇小说而言,大都是集中在一起进行评 析,而且主要是关于《年青 的 古 德 曼 · 布 朗》和
霍桑是美国 19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的浪漫主 义小说家,同时也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霍桑是 作为短篇小说家闻名的,他的短篇小说按题材基 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英格兰传奇”,另一 类是“心之寓言”。“心之寓言”大致创作于 1842 年至 1845 年霍桑居住于“古屋”期间。“人性之 恶”与“人 之 孤 独”是 这 些 寓 言 的 基 本 主 题。自 1850 年开始,他连续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即《红 字》( 1850) 、《七个尖角顶的房子》( 1851) 、《福谷 传奇》( 1852) 和《玉石雕像》( 1860) 。《红字》的 发表使他声名鹊起,而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美国 文学发展史上的首部象征主义小说。
伊桑·布兰德死后被人发现的时候,那个情 景也令人震撼。当石灰工的儿子小乔跑上窑顶观 看时,他发现云石全都烧成了上好的雪白雪白石 灰。可是,在石灰表面还有一具人的骨架,那姿势 就像久经劳累的人躺下长眠。而肋骨中间有一颗 完整的心 的 形 状。 “雪 白 雪 白 ”的 石 灰 象 征 着 伊 桑·布兰德洁白的内心和高尚的灵魂,他最初的 目的在他 死 后 得 以 实 现,“云 石 全 都 烧 成 了 上 好 的石灰”,即 他 希 望 通 过 自 己 的 改 变 来 影 响 周 围 的人,使得大家都能够反省自己的灵魂成为一个 相对纯粹的人。那颗至死形状都不改变的心,象 征着伊桑·布兰德对大自然对世人不变的爱,对 自己目标的不懈追求,也是对世人的提醒。希望 大 家 能 够 看 到 自 己 的 心,明 白 自 己 真 正 的 想 法。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态度,自省的做法 都给我们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也使得这篇文章 现在读来也依然令人唏嘘不已。霍桑传递给我们 的不是悲观的自缢和无可奈何的结尾,而是深沉 的思考。
《伊桑·布兰德》小说中描述的时间很短,只 是一个夜晚。但这短短一个夜晚在霍桑的笔下让 我们感到的漫长宛如一年,甚至更久。小说的主 人公伊桑·布兰德年轻时是一个烧石灰工,在经 年累月的孤独寂寞思考中改变了自己,要去寻找 “不可饶恕的罪过”。他云游四海,用各种实验窥 探他人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自己的 目标,最后他终于目标达成,归来告知众人其实罪 过就在自己心里。这一结论却遭到大家的嘲笑和 质疑,在不理解和不能沟通改变的矛盾中,伊桑· 布兰德将自己投进熊熊燃烧的石灰窑中。早上人 们发现他完整的骨骸,中间是一颗坚硬的心型物。 整篇文章表面描述了一个人短暂的回归求死的一 个晚上,事实上却影射了芸芸众生的一生。通过 对具体情节、人、事的分析来探究霍桑欲说还休的 那些心情和感触。
由于霍桑作品的魅力,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 究和剖析从二战前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经久不衰。 国外 对 其 作 品 的 分 析 时 间 长、范 围 广,从 象 征 主 义、心理分析、女性分析、原型批评到如今受到历 史学家、弗洛伊德研究者和环保主义者的关注,所 有这一切都表明霍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国内对 于霍桑的研究据可查资料显示开始于 1913 年,其
伊桑·布兰德———恶魔还是斗士? 从故事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拼凑出伊 桑·布兰德的一生。年轻的时候和大家一样,忙 忙碌碌,烧石灰为生,但在孤寂的烧石过程中他展 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尽管他没有读多少书,但 由于他善于思考,在漫长的无数个焚烧石灰的夜 晚,他 在 炉 火 旁 一 边 添 柴 一 边 进 行 深 刻 的 反 省。 在夜幕中、在火光里,伊桑·布兰德想着自己和周 围 的 同 伴,觉 得 大 家 都 是 有 罪 之 人 且 罪 恶 深 重。 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他决定开始云游四海,寻找 “不可饶恕的罪过”。在这期间,他不断探索人的 内心,起初还心怀敬意,后来却怀着冷酷无情的目 的在各种人身上做心理实验,并在实验中消耗甚 至毁灭了他们的灵魂。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冷漠 的旁观者,把人类当做实验的对象,最终把人们都 变作他手中的木偶,摆布到供自己研究需要的那 种罪恶的程度。 很多人都把伊桑·布兰德看做是恶魔,看作 是霍桑反科技、反理性主义观的体现,但从另一方 面我们也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向疯
1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源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当时由于 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和政府不满,却又不敢直 接表述,因此他们就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自 己虚构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 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 年诗人让·莫雷亚斯 在其《象征主义宣言》中首先提出了这个名词。
象征主义主要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它侧 重描写的是不可捉摸的内心; 或者如马拉梅所说, 表现隐藏 在 普 通 事 物 背 后 的“唯 一 的 真 理 ”。 为 此,象征主义喜欢对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不 同寻常的安排和组合,使之产生新的含义。同时 象征主义在描绘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 轮廓,不表现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晦涩难懂。它 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作者究 竟要说什 么,而 是 要 使 读 者 似 懂 非 懂,“只 可 意 会,不可言传”。马拉梅进一步“主张文学完全是 个人的,是表现个人的内心体验”,[1]这恰恰也是 霍桑的理解和表达。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7 基金项目: 2012 年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122102310496) 作者简介: 蒋智敏( 1981 - ) ,女,河南浚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中以湘潭大学的舒奇志博士在 2007 年发表的《霍 桑研究在 中 国 》为 代 表,对 国 内 霍 桑 的 研 究 现 状 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霍桑,从而丰富霍桑象征主义完美大师的形象。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象征主义; 伊桑·布兰德
中图分类号: I 106. 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纳撒尼尔 · 霍桑 ( Nathaniel Hawthorne,1804 - 1864) 被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赞为 “可与莎士比亚并肩的伟大作家”,自 19 世纪以 来一直备受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 注。
第4 期
蒋智敏: 人性的沦丧与救赎
133
狂的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提出抗议的 斗士。他善于思考,敢于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相 对稳定的生活,脱离了那种低级无趣味的生活,向 着高尚的人生进发。他对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 爱,他记得夜露的降落,林子的低声细语,夜空中 星光的闪烁; 他对同胞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自己 曾对同胞怀有无比的柔情、爱心与同情,对人类的 罪过与忧伤怀有无限的怜悯。正是因为悟到人类 的罪过他才 起 了 要 寻 找“不 可 饶 恕 的 罪 过 ”的 念 头,并“让它们成为自己生活的激励”。爱默生在 《论自立》( Self - Reliance) 中写道: “人必须学会 观察注意 从 他 内 心 闪 过 的 那 一 束 光 明 ”。[4] 就 是 说,人应该时时内省己过,除去覆盖心灵的阴霾。 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伊桑·布兰德最初的想法是 好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他的勇气是值得钦佩的, 只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事情的发展有了偏差。但 最后伊桑·布兰德的内心回顾和感触再一次让我 们感到他是对这个世界,对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但是他却无力改变,矛盾和 挣扎促使他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告别了世界。所 以,他临死前说: “‘哦,大地母亲,’他呐喊着,‘你 不再是我的母亲啦,在你的怀抱中,这躯体永不会 消失! ”[2]
第 8 卷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Vol. 8,No. 4 Dec. 2012
文章编号: 1673 - 1751( 2012) 04 - 0131 - 04
Little Joe———敏感的精灵,人类的希望。 Little Joe 是烧石灰工 Bartram 的儿子,陪伴着 自己的父亲在山上烧石灰。故事里 Little Joe 的 描述不 多 但 贯 穿 全 文,让 我 们 印 象 深 刻。Litt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