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四)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d20252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a.png)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成熟和深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通过思考和感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浮躁”的境界。
这是很多年轻人常常会经历到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十分强烈,追求快乐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名声和地位,希望通过这些来获取快乐。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外部的东西给予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没有方向。
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断变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二种境界是“平凡”的境界。
在平凡的境界中,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真实和纯粹。
他们明白物质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
他们学会与自己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内心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第三种境界是“高尚”的境界。
在高尚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桎梏,关注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利益。
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
他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义的精神,对社会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追求的目标更高尚。
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议题和活动中去。
第四种境界是“智慧”的境界。
在智慧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和纷争,拥有了洞察真理的智慧。
学会圆融通透4-7
![学会圆融通透4-7](https://img.taocdn.com/s3/m/741e98d97f1922791688e803.png)
学会圆融通透我觉得一切都很顺利,运气很好。
大家更多地都认为我是一个在美国社会长大的华人,而不认为我是一个台湾人。
倒不是说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而是说在我的背景上来说,大家更看重我在硅谷做了哪些事情。
我在中国一直做得非常顺利,中国的政府也一直非常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做法和我们的期望。
——李开复在工作中,工作环境会让一个人与很多的人发生联系,不管当事者双方是否愿意,都要互相发生联系,无法选择。
在和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发生,能够正确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工作。
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就必须要对为人处世的态度做一下改变。
李开复在开创研究院时的困难有很多,但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并不大肆渲染,而是一句带过:“我觉得一切都很顺利,运气很好。
大家更多地都认为我是一个在美国社会成长的华人,而不认为我是一个台湾人。
倒不是说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而是说在我的背景上来说,大家更看重我在硅谷做了哪些事情。
我在中国一直做得非常顺利,中国的政府也一直非常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做法和我们的期望。
”李开复做事或接受采访都很注重与环境保持和谐,始终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事。
李开复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是一种圆融通透的处世方式。
李开复在回国后迅速取得了各界的信任,很快融入新的氛围中。
很多人都认为在这当中虽然由微软公司的地位带给李开复一些天然的优势,但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1世纪很需要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很需要在这种心态下表现出来的圆融通透的处世方式。
这种处世方式能更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帮助自己搞好人际关系,让自己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在工作中,只要能做好上司或制度规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了,就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
但是,这种想法未必就一定能让别人觉得满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刺杀事件的发生,他做出了一个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被召见的时候,他们的车辆都不能驶过朝堂的大门口,防止刺客利用马车潜入皇宫,危害国王安全。
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
![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b52b1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e.png)
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做人,处世要圆通一概不要过于张扬,也不应过于低调;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在大处要精明些,在小处要糊涂些;在进退之间要把握好分寸,在方圆之道要掌握好方向用一双慧眼洞悉世事,用一颗慧心做人做事。
智慧人生,圆通处世,人贵五品。
一、若人会处事人生则大不同如何处世是生活的艺术,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顺境不张狂,逆境能变通,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学会处世的智慧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标志。
做人处世要通达时务,能方则方,能圆则圆,方圆兼济,集百家之长于一身。
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可见,方圆处世的略谋,乃是责天法地的大智慧,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则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因此,做人必须方圆有度,刚柔并用。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圆结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
“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方略,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方圆做人,八面玲珑;爱生活做事,事事顺心。
如果说人际关系是一部机器,那么,圆融的处世技巧就是这部机器的润滑剂。
比起男人来说,女人更需要获得处世智慧。
女人的处世智慧是指女人把握自身与外界环境的能力,女人需要智慧在社会上打拼出一个位置,女人需要用智慧来赢得社会地位和尊重,需要智慧来平衡事业和家庭,需要智慧来获得爱情、稳定婚姻,需要智慧来管理自己、塑造自己。
智慧的人知道,只有懂得和掌握圆融处世的技巧,自己才能在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顺、逆境都纵横自在。
二、刚柔并济每个人成功的处世状态诸葛亮兵法有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外圆内方、圆融通达
![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外圆内方、圆融通达](https://img.taocdn.com/s3/m/a7ef6b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7.png)
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外圆内方、圆融通达《菜根谭》所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有方正刚直的气节,以及圆融机变的智慧。
方圆交融、刚柔并济,是人际关系中最顶级的处世之道。
01做人既要刚正不阿,也要弹性十足韩非子有言: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意思是做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真诚方正。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这是做人的一项原则,也是最优秀的品质。
失去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判断是与非的尺度,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歌德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带着镣铐跳舞。
“镣铐”就是人生的规范,只有规范的人生才是有序、充实并快乐的!明朝时期,有位叫杨熹的人,官至尚书。
他平常做人严于律己、谨小慎微。
老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去了一处果园,园中各类果子数不胜数,他看到了喜不自胜,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桃子来吃。
从梦中醒来以后,杨熹感觉特别自责“我怎么能偷吃果子呢?这还是说明我没有做到淡泊名利啊!”为此,他非常悔恨懊恼,就惩罚自己,好几天不吃饭。
古人有言: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在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要方正,这是做人的个性,也不失为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凡事有个度,过刚则易折。
因此,做人也要保持弹性,把握好一定的“火候”,不能一意孤行,锋芒毕露。
王凯是某投资行业的一位业务主管,工作中能力极强。
但是,就是一个直性子,有一说一,经常得罪人。
因为是老员工,确实业务精湛,领导也是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太耿直的性格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不懂得避忌锋芒,早晚会惹出祸端。
年初时,中层管理人员变动,从总公司调来一个新经理。
新官上任三把火,经理从各方面考核属下,包括做事态度、方法、以及个人性格等。
在一次的业务探讨会上,因经理签订的合同有点问题,王凯当着众人的面出言不逊,话里话外满是对新经理的鄙夷。
让经理很是下不了台面。
圆融通达的解释
![圆融通达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1bc323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4.png)
圆融通达的解释圆融通达,是一种高度的境界,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处事态度。
圆融通达,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
那么,什么是圆融通达呢?一、圆融圆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以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利益,不计较权力,不计较地位。
圆融,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良好处理方式。
圆融的人,能够在与人交往中,以真诚、善良、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二、通达通达,是指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能够达到一种高度的境界,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能够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通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三、圆融通达的意义圆融通达,是一种高度的境界,它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圆融通达,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达到一种高度的境界,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能够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圆融通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它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坚定,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赢得更多的尊重、信任、友谊。
圆融通达,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它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四、圆融通达的实践圆融通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处事态度。
要实践圆融通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利益,不计较权力,不计较地位。
2. 培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3. 培养真诚、善良、友善的态度,以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
![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01fc5b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4.png)
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是无常,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1、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都会练就独一无二成熟坚强感恩的你。
2、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只有现在。
有的爱散了,有的爱远了,有的爱淡了,若你发现身边有一份不离不弃的陪伴,那是时间沉淀给你最感动的圆满。
3、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过不去的人,不管你有多爱,TA在你的生命里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终点,要么是路人,再无别的选择。
4、不冷战,不任性,多沟通。
用舒服的方式喜欢和爱,知道承担,懂得分享,一起进步。
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愿你遇见这样的人。
5、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缘起缘灭、终有时,随缘、顺缘、不强求;遇到任何情况,面对、接受、处理、放下、不苛求。
借了一副空皮囊而来,临了又空空无一物地去,人生几十年,不过如此。
6、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是无常。
许多人事,无论你费尽多大心机,花了多少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
身处无常的世界,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才跟得上幸福的脚步。
所谓平常的心态,就是是花开花谢皆风景的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安心享受得到,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
7、透过生死,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透过成败,才会明白通达的重要;透过得失,才会明白淡泊的重要。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弃的,却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最最宝贵的。
人生难免会有迷茫,关键在于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多点淡然,少点虚荣,活得真实才能活得自在。
8、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
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9、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太多的答案搞不懂为什么,冥冥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
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
![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b95ff9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1.png)
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在如今这个大千世界里,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宽容就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能在宽容别人的同时进一步成全自己。
宽容,是处世的艺术,是人生圆融通达的润滑剂,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平安,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
宽容是心之福,是心之喜,是心之吉,是心之美。
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
可以说,越是聪慧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
是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会之后所具有的那种从容自信和超然。
能宽容别人的人,往往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对人生看得深,悟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宽容的人懂得:让人即让己;利人也利己。
于是他们能时时处处心平气和,宽容大度,处事追求和谐圆满。
所以说世间有了宽容,宽容别人就好似在自己的心中又开启了一道门,它把怒火、哀怨、苦难统统抛在了门外边,而留在心中的,则永远是快乐、幸福和光明!因此;有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人千面,各有各的活法,但宽容做人是处世的前提。
人生因宽容而优雅。
宽容是一种美好而圆融的人生哲学。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圆融之人多是身有傲骨,心无傲气,厚道谦虚。
”要知道人都是生而平等,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因自己心灵的或高尚、或庸俗才有所分别。
做人可以有傲骨不能有傲气,心存傲气自然会排斥外物、与众不合、作茧自缚、自寻烦恼,限制自心与外境交流,只会自绝于大众,坑害自己的同时也难以做成君子。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每爻都是吉祥卦意,“满招损,谦受益”,可见虚心能使人博大精深,能从对待万事万物的宽大与包容中,领略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圆融之美。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过著有尊严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站在同一立足点出发,至於将来成就如何?则会因个人的努力与才智而有所不同。
心外无物:心物圆融的境界
![心外无物:心物圆融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34d0559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a.png)
心外无物:心物圆融的境界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心外无物,是心即理命题的进一步展开。
心即理,本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道,道是世界运行的秩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包罗万象。
道是通过万事万物的理而体现的,道离不开事物而独立存在。
那么,既然道无所不包,心即道,那么,心外也就自然无物了。
第二,心外无物,是从人与物关联层面的展开。
本心是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司令部,任何人接触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心学把事物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事物没有和人的主观相关联的状态,称为寂,另一种就是事物与人的主观发生关联的状态,称为明。
心只能感应进入主观世界以内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心外无物。
但心外无物,不是否定事物离开主观世界而不能客观存在,而是以寂的状态存在,这与唯心主义不相干,它强调了人与事物之间的两种关系,寂和明。
第三,心外无物,是心境无限开阔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本心本来就等同于天道,本来就应该像天那样广博,万事万物都应该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外本来就不应该有物,但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心外的物太多了。
说明自己的心胸还不够广博,对事物的关心还不够,应该不断修炼内心,让自己的心无限的广博,关心万事万物,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的心本来就等同于天,人性本来就等同于天道,这是生命的本然状态,也是人生必须追求的境界,明白了心即理,也就明白了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从而真正追求万物一体,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心物圆融的美好境界。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2fc51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a.png)
【初中现代文】《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根据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和精神自由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欲望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个领域是“求知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作为主体的自我,有进一步理解作为客体的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和法律,人们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大大提高。
因此,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过程来看,知识寻求的境界显然比欲望境界高出一个层次,不仅在欲望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生命价值和自由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审美意识超越了寻求知识领域的认知关系。
它将对象融入自身,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不仅超越了认知的局限,也超越了功能、欲望、外在目的和“应该”的局限,成为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
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
![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8f71b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7.png)
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1.什么是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2.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3.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的实践方法1.什么是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方圆之间是一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在环境之中生活,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不能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
方圆之间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一些相对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如何在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做到在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
2.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2.1主动适应环境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之中,而当我们逐渐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这个环境已经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处于一个动态适应的状态,即时地做出合适的调整2.2保持自我认同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我认同,而不是试图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忘记自己。
我们需要找到在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个性和独立性的方法。
2.3掌握自己的限度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限度和能力,既要保持使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又要保持做一定程度的贡献,不过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2.4学会尊重他人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他人的利益和生活方式都应该受到尊重。
我们需要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中,找到平衡点。
2.5推动共同进步方圆之间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我们需要努力为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进做出贡献。
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美好。
3.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的实践方法以上原则是理论和指导思想,接下来我们给出一些方圆之间的人生哲学的实践方法:3.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在交往中,学会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降低生活中的压力,还可以与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
3.2坦然应对变化我们需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的变化,也可能是环境及社会发展趋势。
曾国藩为人--圆融之道
![曾国藩为人--圆融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6eddc3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2.png)
曾国藩为人--圆融之道曾国藩为人-- 圆融之道原文地址:曾国藩为人--圆融之道作者:觉之即忘曾国藩认为: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因此,处世也必须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圆融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都能游刃有余。
1、刚柔并济方可成事曾国藩语录: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译文:天地间的规则,在于刚柔并济,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太柔软则没有力量,太刚硬则容易折断。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
他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
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
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
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
刚,是人类生命运动中最大的源泉,否则,生命则变得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曾国藩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
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持立不畏强敌的精神,他也因此而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
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
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
圆融洞澈心得
![圆融洞澈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9f9879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c.png)
圆融洞澈心得
因当朝厌恶王阳明心学,南大吉受到牵累,加之其性格刚正,与当朝权贵也多有不合。
在1526年,南大吉突然被贬黜,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乡。
然而,南大吉并未因被贬黜而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给阳明先生的信中只字不提罢官一事,使阳明先生甚感安慰。
阳明先生这篇《答南元善》就是接到南大吉信后的回复,在此封信中阳明先生十分赞赏了南大吉被罢官仍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态度。
在这封《答南元善》信中,阳明先生提到面对人生的挫折,有三种人,一种是“高抗通脱之士”,他们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但他们多数还没有入道;第二种是避世之徒,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然”,“牵溺于嗜好”,但后来就慢慢疲倦懈怠,“忧愁悲苦”;第三种就是“有道之士”,他们“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这里太虚即指太极),“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从而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现象,都能超然其外。
王阳明肯定了南大吉的为人和学问,称之为“关中豪杰”,他盛赞南大吉持守人生大道,鼓励他做“有道之士”,心中良知昭然,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读了这篇书信,深刻感受有三。
一是感受到阳明先生对富贵功名利禄的轻视和超然脱俗、不染尘埃的`圣人之心;二是感受到他对大吉这种人才的爱惜,一连两
句“元善自爱!元善自爱!”充分体现了他和南大吉之间惺惺相惜的师生情。
三是感受到阳明先生的心学在当时未得到当朝的认可,连推崇他心学的人也受到被贬官的遭遇,而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坚持致良知心学,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实属非常不易。
做人处事要学会圆融圆通
![做人处事要学会圆融圆通](https://img.taocdn.com/s3/m/7a1c135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5.png)
做人处事要学会圆融圆通时间:2013-08-14 12:58:14 栏目:社会阅读:896 次评论:0 条记得有一幅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我认为这幅对联就是告诉人们,既要高调的做事,又要低调做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恪守中庸,即要方正果敢,也要享乐人生。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要学会圆融圆通。
圆融,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就是圆满通达。
事理圆融,中庸处事,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中正不易,做人做事恰到好处。
学会圆融圆通做人处事,就能使自己变得自信坚强,这对提高自己的形象大有好处,良好的形象能显示自己的信心和朝气,体现自己的特点和气质。
这就要求在行为举止上,不缩头缩脑,而是挺胸抬头。
但要避免带着歉意或企望获得别人好感的假笑,这会让人生厌,让人另眼相待。
中国有名老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谓“识时务”,就是要认清形势,适时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管子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务更高明。
”生命中的一个重大秘密是,切莫挡住别人的路。
无论是官路财路,这是最最重要的。
运用圆融圆通之法处世,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不露中成就事业;不仅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人们很少因为敢为不足而被开除;开除背后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长时间处人不佳。
对上司谦虚是一种责任;对同事谦虚是一种礼遇;对下属谦虚是一种尊贵。
有过失不必引以为耻。
但是,有了过失也不必耻于改过。
生活的经历教导我们,对自己和对别人都不要太严格。
为人处事最当熟思缓处。
熟思则得其情,缘处则得其当。
追求温润圆融的人生境界——读赵澄襄《午后的时光》感怀
![追求温润圆融的人生境界——读赵澄襄《午后的时光》感怀](https://img.taocdn.com/s3/m/7f950e4ae518964bcf847c7b.png)
追求温润圆融的人生境界——《午后的时光》感怀钟晓毅作为生活进程,时间是由过去流向未来,浩浩荡荡,不舍昼夜;作为人的心灵,却是一端面向未来一端留在过去;只是我们好像已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众生喧哗的时代,曾经拥有的已然丢失,不曾想到的却一下子就在面前;在快速变化的都市中,似乎每个人都惶惶不安。
突然,《午后的时光》让人顿感清爽,恰如踏青郊外,观看野花初绽的感觉。
一些久远而又美好的记忆纷至沓来;午后时光的随心所欲与安宁;老屋里的童年;儿时的零食;元宵节的灯;中秋的怀念;梦里的风筝......还有朴拙的剪纸与画。
那种清新的气息穿越时空将我们的心灵抓住。
作者澄子原名赵澄襄。
用“澄子”的笔名去写文章,不知是否取澄明通达之意?她本来学的是工艺美术,剪纸更是从小练就的“本事”,后来又在宣纸上画起“大写意”来,作品参展、获奖、发表、出版以及被收藏,均有一种玲珑剔透、杂树生花之美;这种风致衍化到她的散文随笔中,也一派的云淡风清,却又有着悠长的意味在。
如果说剪纸和绘画是她看世界与发现世界的一扇窗户,那么,从《午后的时光》开始,澄子希望再敞开心灵的另一扇窗,由此去建构其温润圆融的人生境界。
在俗世喧嚣的日子里,难得走过红尘不留半点愁。
怀旧的情怀不失为一剂滋润的良方,澄子的一次次“走过从前”是想保有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藉着过去的痕迹,确认自我。
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有过的事情,琐琐碎碎的,却无一不影响过自身。
年轻的履迹是无法轻易消弭的,尤其是那些有挫折、有悲哀的日子,教人成长圆熟得更快,也更能忠实地知道自己肩负着的日子,不管是喜是悲都得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在。
我们是这样去理解澄子那些写异乡故乡、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一组组文字的。
这些都是生命的回归、情感的回归,是一种富于浪漫的回归,给时常叫人心寒的现实带来丝丝的温暖。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圆融洞澈的心得
![圆融洞澈的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38ddae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2.png)
圆融洞澈的心得有一种智慧叫圆融,有一种智慧叫洞澈。
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两个字虽然有一定距离,但它和“圆融”两个字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圆融”出自《庄子·养生主》:“君子不事八斗而行万里矣。
”意思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当成一头畜生似的驯服,而是一心一意地做人做事。
圆融洞澈即是这个意思。
1、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是从自身找原因的。
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是去责怪别人为什么不能像自己一样原谅他。
其实他们都是在自欺欺人似的自我安慰。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会犯这种错误呢?其实这就是他们自己找了一个很大的心理安慰和补偿作用啦!所以在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就应当从自身找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在生活中留下阴影啦!2、凡事都要抱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别人的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各自的生活,不同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我们会对他人之过感同身受。
当朋友出现过失时,你一定要包容对方的过失;当恋人产生感情问题时,你要包容恋人出现的小瑕疵;当同事或者父母犯错时,你要包容他们犯错之前的“不成熟”。
这样才能让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圆满的解决。
否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难以处理。
而圆融洞澈恰恰就是不为琐事所扰,也不为他人所犯的错而烦忧不已。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自己便可快乐。
”所以我们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一些不必要损失;但有时我们又会责怪他人而不去原谅自己。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包容心态去化解彼此之间产生的误会。
其实这种宽容是有一定作用所在的,当你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说明你在与他人相处中已经获得了对方对他所给予自己的充分肯定与尊重了。
3、不管事情大小,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人的本性往往和利益挂钩,而利益又往往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别。
与别人打交道,如果想要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必须要以对方的利益为根本。
而如果想要获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到真诚、不能忘恩负义、待人有礼、不能有恃无恐。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bb48c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7.png)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冯友兰,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界的巨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学术著作《新论哲学的方法》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他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冯友兰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即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对真理的追求。
冯友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真理。
此外,他还主张以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并且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个境界是“能而行之”。
冯友兰认为,知识的积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提高。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必须自创自造自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最后,冯友兰指出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智之为智之,愚之为愚之”。
他认为,智者懂得自己的智慧之处,并且能够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而愚者则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冯友兰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智慧,让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通过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注重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一观点不仅对冯友兰自己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帮助了很多读者在性格塑造、品格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帮助。
中庸处世圆融做人
![中庸处世圆融做人](https://img.taocdn.com/s3/m/4a0fa6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d.png)
中庸处世圆融做人中庸处世圆融做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之至。
为人处世,当以恰到好处为极致;取舍之间,当以平和适中为准则。
漫漫人生路,唯有在透彻领悟中庸哲学之后,方能左右皆可逢源,处处和谐圆融。
1.水中的智者桌子上,一只玻璃杯,一杯水。
你把杯子摇晃一下,它就映不出外面的世界。
我们的心也像水一样,如果老是动荡不安,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到最后,没准就会麻木不仁了。
有一个词叫“心猿意马”,说的就是我们这颗心。
如果你闭上眼睛静坐一会儿,就会发现:我们的意识,像猿猴爬树一样,不停地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上,不能安安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我们的意念,也像马儿一样,不停地飞驰。
所以形容心神散乱,就是心猿意马。
记得我小的时候,没有自来水,都是从井里打水来吃。
那井也不是现在那些深几十米、上百米的深水井,那时候地下水资源还是挺丰富的。
有经验的老人们找一个合适的地儿,人们往下挖几米、十来米深就能见到水。
但水位浅也有一个坏处,如果到了下雨天,井水就变混了,这时候怎么办?就在水缸里打明矾。
打了明矾之后,过一会儿,水里的杂质沉了下去,水就变得清亮清亮的,可以喝了。
心也一样,如果它“变混”了,就必须想办法让“杂质”沉下去,才能让它重新变得纯净、明澈。
儒家经典《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甘居下峰,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
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儿洼在哪儿聚,甚至“静水流深”,愈深邃愈安静。
最好的活法:圆融一世,福气一生
![最好的活法:圆融一世,福气一生](https://img.taocdn.com/s3/m/dfa030c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5.png)
最好的活法:圆融一世,福气一生杜甫说:“文章憎命达”。
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逃不开这个魔咒。
北宋丞相晏殊却是个例外。
他是宋词的一代词宗,当世文章大家,积极提携后进,桃李满天下。
他14岁起进入仕途,为官五十余载,步步高升,政绩斐然。
他一生性格圆融,从容处世,是历史上难得的“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做人:以诚信为根本,以圆融为手段晏殊,从小就是家长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他生在江西一个普通家庭,却自幼天赋惊人,五岁能诗,七岁能文,神童之名传遍天下。
14岁那年,晏殊在江南按抚张知白的推荐下,来到汴京参加殿试。
在场上千名考生,既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也有白发苍苍的经年考生。
年少的晏殊凭着过人的才华,名列前茅。
宋真宗本打算按照名次,赐他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却提出异议,表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
宋真宗当即反驳:“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晏殊这才顺利取得功名。
几天后,晏殊和新进士一起参加诗、赋、论考试。
不料拿到题目后,晏殊发现自己曾经做过。
他当即恳求说:“皇上,题目我做过了。
请重新出题测试。
“很多人都认为晏殊傻。
其实,晏殊有自己的道理。
因为他秉性诚信,不愿欺心。
而且,他对自己的才华有绝对的自信。
果然此言一出,宋真宗大感兴趣。
他破例现场出题,晏殊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很快呈上一篇佳作。
阅读之后,宋真宗十分满意,不顾新进士要外放地方的惯例,下令授予晏殊中央秘书省正事的官职,留在秘阁读书深造。
仕途刚开始,晏殊就站在了人人仰慕的高起点上。
当时宋朝开国已经数十年,官场风气逐渐奢靡散漫。
臣子闲暇时常常饮宴游乐。
晏殊却总是闭门读书。
这份谨慎持重,赢得了宋真宗的好感。
不久,宋真宗特意提拔晏殊为太子赵祯的东宫官属,还对他大加褒奖。
却不料晏殊回奏说:“臣不是不喜游乐,只是臣太穷了,没钱应酬。
如果臣有钱,一定也去玩乐。
”一席话,先表达了自己为官清廉,本性简朴;又巧妙地替同僚开脱;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己的耿直和坦率。
孔子做人精要:圆融进退的54个变通智慧
![孔子做人精要:圆融进退的54个变通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91d7d5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6c.png)
孔子做人精要:圆融进退的54个变通智慧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人生的境界讲课稿
![人生的境界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831909b307e87101f696ea.png)
师:你们举的这些例子都很恰当。看来大家对四个境界还是把握得很好的,老师就不多讲了。(如果出现学生有错误的,我就会举出相应的例子,第一境界,放羊娃的故事,第二境界,就拿我们某些同学的学习态度举例子,(社会上的沽名钓誉例子,大肆宣传的慈善家,为提高人气高调捐款的明星)第三境界。周恩来。第四境界,庄子《逍遥游》)
从学生来看,由于阅读面和人生阅历狭窄,不善于思考,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我得出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文学,思考文学。同时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当中。
三逻辑式议论文的三点论
提出问题哲学的任务是?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10教学反思
从教师来看,应该更加的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是如何把文章讲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积极性,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散文,“形象生动”这一点确实有难度。所以,经过这次授课我得出,要上好这一堂课应该提前给学生相关的哲学小故事阅读,深入浅出,在兴趣中找到乐趣。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是哪个?
生:哲学,觉解。。。。。。
师:对,就是觉解。大家知道觉解是什么意思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好的,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生:应该是了解的意思
生2:我认为是领悟的意思
师:好的,大家的看法又不一致了,文中的注解是了解和自觉。我想这样你们都不怎么理解对吧?(是的。。。)
在学生们的答案中,可能有很多意见不统一的地方,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分析。
生:是的。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多的疑惑
师:好的,不要着急,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全文的思路,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于是顺理成章,提出了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层层深入”。v(在讲解的同时板书)2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
——全国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研修班体会之四
2016年10月13日,在全国妇联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会上,上海师范大学的萧萍教授做了《家庭亲子阅读的七个关键词》的演讲。
“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家庭阅读处处是风景,处处阅读是家庭风景”,阅读需要“圆融,不僵化”等观点,让我回味良久,思虑恒远。
“在阅读中生活”,就是“活在阅读中”,就是随时随地阅读。
萧教授拓展了“阅读”概念的外延,我明白阅读不仅读书,更是读景,读人,读社会,读生活。
一天我在等公交车时,听到两位不太老的老人的对话——甲:妈妈不比孩子,不听话可以打骂,讲遍了道理,她依然不听话,真气人!乙:对老人要孝,更要顺的,不然,她走了你要后悔的。
我读到了“生活”。
又一次在超市排队付款,一个老太对另一个说,后悔把老伴送去养老院,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每天扶他锻炼,现在还不如几个月前了!我读到了“爱情”。
自从爱上乡土文化,我常常带学生去参观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寻访常州先人的足迹,跨越时空,与这座2500年的古城对话。
我读到了“历史”。
2014年去欧洲旅游后,我写了20篇游记,邻居看后说,我们再怎么玩,也不会知道“新坊桥”建在元代,比很多欧洲建筑都老啊!我读到了“建筑”。
2009年,我和女儿去云南梅里雪山,见到了处女峰卡瓦博格,这座海拔6740多米的雪峰硬是诡异地不让人类登顶。
我读到了“敬畏”。
每年夏天,我都会在小区池塘边乘凉,听青蛙的鼓噪、欢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常常听鸟鸣——我读到了“天籁”之音。
如果这些都是“阅读”,那我真的就是在“阅读中生活”了!这种“阅读”跳出了常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超越了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两个半天的无奈,而让存在多了美丽,多了安宁,多了心灵的放飞和自在的呼吸!
“在生活中阅读”,我理解为“阅读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的童年,记忆最深的是奶奶的睡前故事。
不识字的奶奶,靠看戏,记住了无数“名著”:白蛇传,岳飞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她每天睡前都会给我讲那么一两出,让我在美好的想象中安眠。
我的多美妙的阅读“启蒙”啊!
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是打谷场上的“阅读”。
那时,生产队分的口粮稻谷,
要自家筛淘晾晒碾米;晒谷子赶麻雀是我的事情。
但每次,我都是躲在大伞下看书,任凭大片麻雀狂吃谷子!为此常常挨大人骂。
我对阅读到了“痴迷”的程度。
中学时,校篮球队高大的光头教练(据说是南京体育学院的老师,右派),兼管着学校的图书馆。
这个从常州城里搬去的,南宋时书院演变而来的古老学校里,藏书非常丰富。
我们常常是打完球后,跟他进书库,挑自己喜欢的书抱回家,看完再跟他换。
《鲁滨逊漂流记》、《三里湾》、《赵树理小说集》、《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广泛阅读。
那时,我的阅读是“如饥似渴”!
大学时,阅读完全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不但涉足古代文学,尤喜外国文学名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作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海明威的《海狼》、杰克伦敦作品、雨果、普希金、海涅、狄更斯等等,几乎拿来就读,没有选择。
沉浸在阅读里,成了一生的习惯!
工作后,跟随教学,我从文学作品,转变到《心理学》、《教育学》等的阅读。
结合问题,阅读越来越与现实生活结合,用于解决实际矛盾。
读了《文化苦旅》,我们全班同学去游玩了《江南小镇》;每次旅游,我都会带本地图,带本书,边行走,边阅读。
阅读完全是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了。
信息化时代来临,我们“移居”网络。
利用现代化手段来阅读,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广博:我曾把易中天的《品三国》、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于丹的《论语心得》等视频,转换成MP3,灌到手机里,随时听。
阅读成为时刻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
我们也在朋友的读书会上相聚,读书,聊天,赏景,品茶。
那种舒适惬意,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
“阅读”完全融于生活!
“家庭阅读处处是风景”,回忆陪女儿读书时的阅读,三人常常各抱一本书,读到兴奋时,会跑到另外一个人的房间里,哈哈大笑着谈自己的感悟!其乐融融的氛围,至今想来还留恋无比。
“处处阅读是家庭风景”。
一个家庭能随时随处地阅读,文化氛围将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温床。
女儿工作去了另外的城市,但每次回家,我都看她带着书,哪怕没有空读一页,也可以体悟她深深的“阅读”情结。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人是目光温和的。
是的,你见过凶神恶煞的阅读者吗?那些浮躁的、急于求成的、欲壑难填的人,无疑都是与阅读无缘的。
温和的目光,
显示的是静、善、美、爱!在融融的爱意里成长的孩子,肯定有善心,有友爱,有努力和奋进。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状态是不僵化,不苛求的。
非要名家给出的书目才读,非要名著才读,非要让孩子读他们完全不懂的“经”,这是真正的僵化,是培养不出爱阅读的孩子的!甚至,是对孩子阅读趣味的戕害。
我觉得,真正的阅读,是随着孩子成长的需要,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阅读。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一个关键词是圆融。
什么是“圆融”,它是佛教语,意思是没有矛盾,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在阅读中,学会善良、学会共情,学会谦让,学会变通,学会宽容;在阅读中,再也不要逼迫孩子、硬性规定、命令他们、胡乱比较、钻牛角尖,无端形成亲子冲突;在阅读中,练就自己豁达的处世态度,独立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阅读中,家庭和谐,夫妻和睦,亲子和顺——这就是圆融!
我更认可这个说法:圆融,意味着我们生命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们在那里,与自己相逢、与他人相逢、与身处的这个世界相逢,并融为一体,坦诚地、真实地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
于蕉叶斋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