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学霸笔记(上册)(1)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初三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1.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合金(1)金属的物理特性:常温下除汞(液体)外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合金:①概念: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
②合金的性质能: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易适不同的用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
③重要的铁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④生铁的含铁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越剧烈。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作用:①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a. 一般说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b. 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②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和铅;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氢氧化钙硫酸钙,微溶于水要记牢。
补充1、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铝三碳四氧负二,氟氯溴碘负一价。
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2、原子团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3、溶液颜色口诀:铜蓝、亚铁绿、铁黄、高锰酸钾紫4、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BaCO3、 BaSO4 、CaCO3、 AgCl 其中BaSO4、AgCl既难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2)举例: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3.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2)举例: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3.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金属与氧气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2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化学的魅力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物理变化:1、3、5、8化学变化:2、4、6、7、9、10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三、体验化学变化实验一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化学反应式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实验二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实验三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化学反应式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3.18.20101.2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守则二、实验室安全要求不能用手接触药品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三、伤害处理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化学灼伤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眼:蒸馏水→5%小苏打四、实验操作1、仪器加热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2、过滤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3、气密性检查五、药品取用1、固体粉末:药匙、纸槽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2、液体倾倒法(1)瓶塞倒放(2)标签对手心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液体:1——2ml块状、颗粒状:1——2粒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六、实验器材1、量筒无零刻度用法、操作(1)放水平(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3)改用滴加法误差分析读数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七、体验实验操作实验一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初三上册化学学霸笔记

初三上册化学学霸笔记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3.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5.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6.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二、元素与原子1.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5.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按质量计算,地壳里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硅、铝、铁等。
6.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物质组成和分类1. 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2. 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3.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5.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6.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蒸发、结晶、蒸馏)。
7. 粗盐提纯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8. 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
9.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10. 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的性质及其变色范围。
11.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检验试剂(焰色反应)。
12. 化肥的种类与作用(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13.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及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4.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作用- 认识物质- 帮助我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我们知道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 利用物质- 利用物质的性质制造新物质。
例如,利用铁矿石冶炼铁,铁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建筑材料等。
- 保护物质- 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保护物质。
比如知道金属生锈的条件后,可以采取措施防止金属生锈,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3. 化学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 火的发现和利用- 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的实例就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学会了熟食、取暖、照明等。
- 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术-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造纸的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如将植物纤维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纸张。
- 制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火药的发明对军事、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烧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烧制瓷器过程中,陶土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精美的瓷器。
- 近代化学-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现代化学-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 现代化学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到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
通过这些仪器和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合成更多的新物质。
-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人教版)一、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的概念。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专门探究物质的各种小秘密。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
-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一个人换了身衣服,但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改变(比如把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
- 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像铁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反应,变成了铁锈,这铁锈可就不是铁了,就好比孙悟空变成了房子,完全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像燃烧)、变色(如铁生锈变成红棕色)、产生气体(碳酸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沉淀(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 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
-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会先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水变成冰可没有产生新物质哦。
3.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 物理性质。
-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颜色(铁是银白色的)、状态(氧气是气态的)、气味(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熔点(冰的熔点是0℃)、沸点(水的沸点是100℃)、硬度(金刚石硬度很大)、密度(铁的密度比水大)等。
这些性质就像人的外貌特征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简单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 化学性质。
-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氢气能燃烧)、助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氧气有氧化性)、还原性(一氧化碳有还原性)、酸碱性(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呈碱性)等。
化学性质就像人的内在性格,只有在发生某些事情(化学变化)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对于化学学习中盐酸的知识点,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盐酸1、酸是HCl的水溶液。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
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2.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希望上面对化学中盐酸知识点的总结学习能很好的提供同学们的复习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相信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笔记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0.94%0.03%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3.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三、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1)剧烈氧化:如燃烧(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四、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实验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三、净化水的方法: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四、硬水和软水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五、爱护水资源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2)防治水体污染: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二、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三.元素周期表规律: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四.离子: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3.原子和离子:(1)(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五、化合价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六、化学式1.意义:(以H2O为例)(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网最全)之欧阳理创编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材料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⑷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初三上册化学笔记

初三上册化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三上册化学笔记一、化学基础知识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3. 元素的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经历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以根据元素的周期和族确定元素的性质。
二、物质的组成1. 原子结构:原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2. 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用拉丁字母表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表示元素的简写。
氢的符号为H,氧的符号为O。
3.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是原子核质量和核外电子质量的总和,通常用原子量或者质量数来表示。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共用或离子键的化合物。
5.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交换或共用而形成的连接,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公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2.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结合而成新的物质,例如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4. 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中的原子或离子被另一种原子或离子替代,形成不同的产物。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化学反应,其中发生氧化的物质失去电子,还原的物质获得电子。
四、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是其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结果,颜色对物质的性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物质的状态:物质在常温下分为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状态转换。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 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 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 倒入澄清石灰水, 振荡, 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 点燃白烟, 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 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 CO2和H2O的量增多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 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量筒不能用来加热,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 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正确) 物重=砝码+游码“左码右物”(错误) 物重=砝码-游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 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在纸上称量。
【3个老师】初中三年级学霸化学笔记,不看后悔之欧阳家百创编

【3个老师】初中三年级学霸化学笔记,不看后悔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化学的魅力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物理变化:1、3、5、8化学变化:2、4、6、7、9、10•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实验一•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化学反应式•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实验二•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实验三•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化学反应式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1.2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实验室守则二、实验室安全要求➢不能用手接触药品➢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三、伤害处理➢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化学灼伤•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眼:蒸馏水→5%小苏打四、实验操作1、仪器加热➢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2、过滤➢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3、气密性检查五、药品取用1、固体➢粉末:药匙、纸槽➢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2、液体➢倾倒法(1)瓶塞倒放(2)标签对手心➢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液体:1——2ml•块状、颗粒状:1——2粒•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六、实验器材1、量筒➢无零刻度➢用法、操作(1)放水平(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3)改用滴加法➢误差分析•读数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七、体验实验操作➢实验一•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网最全)之欧阳学创编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材料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⑷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933314”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滑)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2KMnO4K2MnO4+MnO2+O2↑
试剂
状态
固态、液态固态固态
反应条件
常温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气体
发生
装置
收集
装置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步骤注意事项
(1)查: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装:将药品装入
试管
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中,堵塞导管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点:先预热,后
对药品加热
先预热,再固定加热
(5)收:收集氧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满的集气瓶瓶口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6)离: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将导管移出水槽,最后熄灭酒精灯目的: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分子原子
定
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
质
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
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粒子的种类原子
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
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
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
使用
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净化方法原理作用
静置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有时又叫沉降或沉淀,用来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沉淀加明矾等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大的
杂志
过滤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
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
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色素和异味
蒸馏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
气后冷凝成水
除去溶于水的杂质的方
法,相对净化程度较高区别关系
纯水纯净物,澄清透明天然水混合物,常呈浑浊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
化合物
检验: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
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转化: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
化合价 离子
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正上方、先符后数“1”不忘 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数后符“1”省略 实例 +1 -1-1 +2 Na 、Cl 、OH 、Ca
Fe 2+
、Mg 2+
、Al 3+
、Cl -
、SO 42-
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改变位置交换顺序 离子电荷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①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检验方法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主要用途 做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
化学式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性 导热性 润滑性 熔点
用途 金刚石 C
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 最硬 无 无 无
高
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细鳞片状
最软之一 优良 良好 良好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颜色、状态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
金属 活性炭 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
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
作橡胶制品的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