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本单元主要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体性,分析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员可以对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个阶段、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大纲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1.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2.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3.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三、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1.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人与人的关系2.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同一、冲突、融合3.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知识点汇总概念C01:人的能动性C02:人的受动性C03:“自在自然”C04:“人化自然”原理K0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K0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K0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K04: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K05: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人与人的关系K06: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同一、冲突、融合K07:实现“两个和解”K08:实现“两个提升”K09: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的价值目标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1)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共同体伦理意蕴
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其中的“两个和解”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有三个地方。
首先是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针对国民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竞争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私人利益的相互吞噬的社会现实而指出:“他的全部利己的论辩只不过构成人类普遍进步的链条中的一环,他不知道,他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是替……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1](P449)其次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针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所造成的劳动异化的现状而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1](P297)最后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商品拜物教把人们在劳动中的直接关系变成人们之间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关系的神秘纱幕而讲道:“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2](P97)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思想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而忽视了对其理论的缘起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所蕴含的共同体伦理意蕴的探讨。
事实上,一方面,黑格尔关于启蒙与道德观问题的“两个公设”以及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人本学——其根本关切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把握,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理论缘起,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构建的肇端;另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由最初对黑格尔式的个体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希冀,到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个体与共同体分离的激烈批判,再到针对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所造成的各种拜物教与异化劳动的后果而提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把一切社会历史的冲突伦理学研究STUDIES IN ETHICS2021年第1期(总第111期)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共同体伦理意蕴苗贵山[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两个和解”思想,经由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人本学而导源于黑格尔关于道德世界观问题的“两个公设”;“两个和解”思想的理论缘起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通过对作为受生产力制约的资产阶级交往方式(市民社会)及其所承载的政治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的批判性分析,提出唯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与政治国家,创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进行联合劳动基础上的“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极其明白且合理的解决,联合劳动基础上的实现社会整体幸福的共同体伦理才得以可能。
“两个和解”论文:略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
“两个和解”论文:略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摘要:“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同其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实践理解为人与自然同一性的基础,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两个和解”;实践;必然;实现;系统分析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和冲突,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603把实现“两个和解”概括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最为迫切的现实重大课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纳了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并且把它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诉求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
“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2]12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沿着“两个和解”的实现即共产主义这一思路,立足实践主体立场,从生命的生产出发,系统分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这一核心命题,论证了“两个和解”的实现既是一种价值理想,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一、“两个和解”的实践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3]3那么,马克思革命的实践之“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尤其是理解人与社会本质的基础。
“事物、现实、感性”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而生成的,它们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是一种属人的存在。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种现实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自然辩证法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应用化学史磊学号:126406325通过了一学期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
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
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详解
序言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最后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既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共同努力、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实现合作,才能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进。
2.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科学真理和富有感召力的学说,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和发展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
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
政治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
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结合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
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为什么说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4.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尽快拿出诚意补偿环境欠债,发展中国
家也要审时度势减缓环境损失,但落实这个原则,从观念到行动困难重重,你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困境给?。
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从理论根源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就成为理论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历史生存论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关注人类生存与永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生态正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自然观自然观的变革是哲学变革的基础。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深刻地意识到,要实现世界观的总体变革,必须在人类历史生存的意义上重新规定对自然的理解,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正是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中,特别是从人对自然能动的实践关系中,马克思赋予“自然”以新的内涵,从而把他的唯物史观彻底地贯彻到自然观之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自然观划时代的变革。
对于“自然”,马克思并没有给与明确的界定,可是从他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等众多著述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一,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
这是最广义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具有总体性含义的概念,认为自然是“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只是“自然存在物”、“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105。
这样,“自然”概念就既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包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
其二,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
这是指有别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感性的外部世界,即通常所谓的“自然界”。
正是在这种概念上,马克思把整个世界理解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从而确定了自然界作为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以及人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与改造的关系。
其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这种自然是一种“待加工质料的自然客体”,它作为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外部条件,首先并主要地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即自然是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其次表现为自然是科学活动的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视域下的物质变换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视域下的物质变换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带来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严重分裂、对立和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和自然的解放为主旨,探讨了实现“两个和解”的路径。
恩格斯认为,19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1](P603)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2](P120)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经济学的研究,从物质变换系统探讨了“两个和解”的实现。
一、物质变换的系统循环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受到了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归还的规律”的深刻启发。
李比希在1840年出版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指出,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工业化耕作方式,构成了一个“掠夺系统”,造成土地日益贫瘠,而土地的营养物质被掠走以后,在城市消费后转化为污染。
这种现实,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对立。
据此,李比希提出一个“归还的规律”:人们从田地里拿走多少,最终必须归还多少。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对李比希的“归还的规律”进行了发挥,全面阐述了物质变换的循环规律。
在《资本论》中,“物质变换”一词的德语是“stoffwechsel”,本意是新陈代谢。
马克思说:“机器由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的破坏作用而解体。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3](P207)这是在本来意义上使用“stoffwechsel”一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将“stoffwechsel”引申为“物质变换”。
“stoffweschel”由“stoff”(物质)和“wechsel”(变化、交换)两个词构成,因此在“stoffweschel”一词中隐含有“物质变换”的意思。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物质变换”的系统循环规律。
一方面,“物质变换”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这和李比希提出的“归还的定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揭示的是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规律,表现为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自然――人――自然”这样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圈。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摘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是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也是真正的哲学不能回避的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的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全球性依赖性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是基于人类认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 就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伴随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经过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
可以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对自然力的迷茫、恐惧和幻想,是人类单纯依赖, 崇拜自然力的阶段, 是一种主张命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第二阶段是以人为中心,人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确立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一种人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在此思想指导下, 人类开始向大地宣战,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对地球倾泻,对自然资源滥用甚至加以挥霍,把自然仅仅作为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
“人学会了引导自然, 使自然作出了没有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作出的贡献”【1】。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正确揭示了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确立了劳动的意义,科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这不仅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与之前的片面的认识相区别, 也为当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辨证关系,从而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公文范文】党执政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党执政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作出的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这次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一、和谐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
他们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社会。
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
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体现“社会更加和谐”的特征。
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观点和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涵。
六中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浅谈“两个和解”
浅谈“两个和解”浅谈“两个和解”“两个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较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恩格斯最早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及这一观念;马克思随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一思想并对之作了深入阐发。
到了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几乎在大致相同的时期回归这个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把他早年关于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思想,进一步表述为通过人和人结成的共同体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结果的控制来实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两个和解”:“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明确指出,在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之后,人们就“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不仅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初始阶段,就十分重视“两个和解”的思想,而且在他们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又再次回归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们的整体思想体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在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和冲突关系愈演愈烈的今天其时代价值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思想,而且在实践上对于我们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目的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这是他们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毫无疑义地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视为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但他们同时也发现,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解放和福音,而且还使人类所遭受的压迫和苦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增长得更快、更多和更普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G REEN DEVELOPMENT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枯竭。
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尖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指明了方向,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的深刻内涵(一)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人类的生命、意识和活动都起源于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自身是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不能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与自然界应该是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战胜和被战胜、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
(二)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人类应该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
树木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人类走出森林后,却不停地滥砍滥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坏境。
恩格斯认为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其中既存在认识根源又存在社会根源。
前者是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看成对立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这种将自然看成一个个孤立现象,而不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
后者则是人类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长远的影响。
为了减少这种破坏,恩格斯认为人类必须预见自身的行为对自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应该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该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
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发布时间:2010-4-12 1:35:35 被阅览数:1078 次作者:王铭徽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我们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深入梳理和把握这个思想,对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内涵(一)和谐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1]这就是说,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才可达致和谐社会的出现。
1.“人靠自然界生活”。
首先,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作者:李维意胡永红来源:《理论探索》2010年第02期[摘要]“两个和解”是指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形成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与本身关系的激烈冲突。
“两个和解”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由自我占有走向全面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实现“两个和解”,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两个和解”,主要内涵,形成条件,价值目标,实现方式[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2-0022-04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即“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和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追求,可以说,他们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实现“两个和解”展开的。
一、“两个和解”的主要内涵“两个和解”的主要内涵就是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同自然的和解”和“人同本身的和解”。
(一)人同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从根本上说是同一的;同时,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永远是主体,自然永远是客体,因此,人类应该担当起主体的责任。
人是一个主体,人类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在追求对自然力的支配和控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类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增强。
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不仅体现为一种认识关系,而且体现为一种价值关系,即人类“对自然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
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
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
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
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
身体。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
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
唯
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
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
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
系还给人自己。
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
构与完善过程。
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
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
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基础,“人类本
身的和解”则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
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
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
物质变换”。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
人们正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改变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
他们认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脱离自然,自然史是人类历史的延伸。
自然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只要存在着人类历史,就必然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就明确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