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合集下载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元朝追封为“亚圣”齐读孟子的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1、民本思想•2、性善论•3、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二、初读1.正音•怵惕(chUti)•恻(ce)隐•内(nd)交•要(ydo)誉•羞恶(wU)2.题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

2. 阅读理解: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

3. 讨论与分析:探讨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4. 实践与应用:举例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

2.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背景和思想。

2. 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并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孟子简介。

3. 案例素材:现实生活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实例。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文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 参考书籍:孟子著作和相关研究。

3. 多媒体材料: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能否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语文《孟子》四章教学设计

语文《孟子》四章教学设计

语文《孟子》四章教学设计第一章:仁爱篇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孟子·仁爱》一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仁”以及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以“仁爱”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讲解和文本解读,深入解析《孟子·仁爱》一章的背景、思想和主要观点。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研究文本中的精彩名言警句,感悟其深刻哲理。

- 给学生讲述荀子和孟子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仁爱和利己利他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和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研读《孟子·仁爱》一章,讨论其核心观点和理解。

3. 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

4. 名言警句分享:学生共享他们在文本中找到的精彩名言警句,并解释其含义和启示。

5. 对话演练:学生分角色扮演荀子和孟子,对话讨论仁爱的含义和人际关系中的利己利他。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 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名言警句的准确理解和思考。

- 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形成程度。

第二章:性善篇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孟子·性善》一章,使学生了解人性的本善和如何发展良好的品格和德行。

- 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善良和正义的意识和行动力。

教学内容:- 通过解读《孟子·性善》一章,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的思想和主张。

- 培养学生审视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能力,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 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中的恶劣环境,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导入:给学生展示一些善良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并引导他们思考善良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孟子对人性善的理解和看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品格分析:学生分析自身和他人的品格和德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孟子的仁爱思想。

3.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简介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文章主要观点: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不忍人之心,即仁爱之心,这是人性的基本表现。

通过举例论证,孟子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并强调培养和发展这种仁爱之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文章结构:开篇提出观点,中间通过举例论证,结尾总结强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孟子关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

2. 孟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1. 对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对仁爱思想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文章背景及作者孟子。

2. 学生自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教师讲解文章思路,分析孟子论证的逻辑性。

4.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文章观点,强调仁爱之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思路和论证逻辑。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仁爱之心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学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研究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文化知识1.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柯,本名,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并称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三大代表。

他们和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

他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的人物,被元朝尊为“亚圣”。

2.孟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也就是玉子(孔子的得意门生,世人称他为曾子),孝敬母亲。

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

突然家里来了客人,******妈不知所措。

她站在门口看着大山,希望曾子会回来。

在长时间缺席后,她用牙齿咬了咬手指。

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参突然感到心口疼痛,于是赶紧背着柴火回到家里,跪下来问母亲为什么召见他。

母亲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

我咬了咬手指,提醒你早点回来。

”3.了解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他根据战国时期孟子的经验,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具有******本质的著名命题:“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

“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

”意思是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首先要照顾人民,执政者要保护人民的权利。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性善论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现代社会的实例,引出性善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如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并结合实例解释性善论的内涵。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或班级学习交流群,发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预习资料,包括电子教材、预习PPT和预习问题列表。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孟子性善论,设计问题如“你认为人性本善的证据有哪些?”和“性善论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线上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深入理解了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思想,掌握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段的基本内容,能够准确解读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学生的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能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分析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人文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之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善良、正义等价值观的追求,提高人文素养。
4.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孟子性善论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3.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测试题目,如选择题、简答题等,以了解学生对性善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心之四端教案

心之四端教案
教学内容
1、心之四端
课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原文大意,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人性本善”的道理。对孟子及其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由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通过交流,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做好铺垫,为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打好基础。
多种形式的朗读环节的设计,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必要手段,又是让学生体会古文诵读特点的最佳途径。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理解,面对陌生人遇险,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恻隐之心,这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三、字词梳理和脉络梳理
1、同桌互读。思考: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在文中他从哪四方面加以阐述的?
2、学生汇报。结合指导背诵。
3、问:孟子认为人本性的善表现为“四心”,而这“四心”又恰好对应着四个开始,你能结合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是哪四个开始?为什么是这个开始?(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原文大意,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性本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学具)
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1、心之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谈话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
(边看图片,边讲述:在遥远的非洲,也生活着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是,由于战争和贫困,这些孩子很多都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缺衣少食,经常在饥饿、疾病线上挣扎,他们无法读书,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过早的承受与他们身体不符的劳作。更为凄惨的是,有些孩子遭受绑架,沦为反政府武装的童子军,小小年纪就经历战火的洗礼。他们很多人都像图片中的孩子一样,骨瘦如柴,孤苦无依,时时被饥饿、疾病甚至是死亡折磨着。看着这样的孩子,此时此刻,你内心作何感想呢?)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一、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三、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四、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写法特点。

难点:把握孟子“仁政”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总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1.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从《孟子》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

《朝读经典》教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背诵短文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仁爱思想。

【教学过程】一、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

然后引出本文。

二、熟读成诵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看看他们能否背过。

三、解释本文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解释: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讲解】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

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高中选修上册孟子四章

高中选修上册孟子四章

高中选修上册孟子四章高中选修上册孟子四章通常指的是以下四章内容:1.《富贵不能淫》1.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注释:1.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2.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3.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说诸侯以连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的“合纵” 相对。

4.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3.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1.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教案汇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教案汇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教案汇总《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各位老师在编写教案时,一定会遇到卡顿的情况,灵感枯竭时根本无从下笔,有时候参考借鉴其他优秀教案模板也是种好办法。

以下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教案汇总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并总结文言常识;
2、理解孟子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对主题的理解,探究孟子的论断是否正确。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关于作品: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
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
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程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3.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学法指导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高考导航1.“所以”“是”“事”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注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考查。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品读经典,点亮人生。

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

齐读孟子语录,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课前预习1.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

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

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

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

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

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作为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2.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自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结论:“四端”加以扩充,可以侍奉父母,平定四海。
2、逻辑推演体现在用词造句之上:
有……斯有……;
所以……者;
非所以……也,
非所以……也,
非……也。
由是观之……;
无……非……;
无……非……;
无……非……;
无……非……。
……之心,……端也;
……之心,……端也;
……之心,……端也;
……之心,……端也;
有……者,……者也;
一是尧舜既没,暴君代作;
二是社会流行观念的问题。
《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荀子的《非十二子》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在者,有人矣。”
二、孟子经常与国君们进行论辩
1、和梁惠王的论辩,留下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
没有恻隐之心。恻隐:同情怜悯。
没有羞恶之心。羞恶:害羞厌恶。朱熹 集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
没有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
没有是非之心。是非:(动词)辨别是非。
2、在孟子语言系统中,“非人”的同义词是“禽兽”。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
2、与齐宣王的论辩,留下文武怒而安天下的评语。
3、孟子还积极地和其他学派的人进行辩论。
三、孟子的论辩特色
(一)探究本段文字在论证推理上的特点:
1、整段文字的逻辑:
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导: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于掌;
论证:为什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孺子将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推导:为人应有“四端”,否则“非人”;普通人有四端,国君也有。

教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四端”与“治理天下”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写作背景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位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三、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1.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四、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1)字音识记孺子(rú)怵惕(chù tì)(2)通假字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交纳)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3)古今异义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4)一词多义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5)特殊句式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表判断)倒装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2.图文导航3.主旨点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导出仁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的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背诵文本。

【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和孔子齐名,常被人以“孔孟”并称。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补充阅读资料1.孟子(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2,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三、朗读文本,自学生疑1.根据课文注释初读文本,要求读对读通。

怵惕..(chù tì)恻.隐(cè)羞恶.(wù)内(nà)交要(yāo)誉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实践

修养
身心
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被污染。
实践与生活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灵犀一点

师生
交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自由读
个人读
集体读
点名读
理解
文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互动学习,心得交流。
直面人生

共同
研讨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