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概论-第5章

合集下载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主讲:郭晓康理论的形成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46-47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

P48总路线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51-52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主讲:郭晓康道路和基本经验意义P53-57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P59-60历史意义: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理论。

2.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主讲:郭晓康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理论和道路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6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7历史意义:1.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1997年召开的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深刻阐述了其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A)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A.和平与发展B.革命与战争C.改革与开放D.结束文革3.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C),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A.十一届二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一届四中全会4.邓小平首次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党的(A)。

A.十二大开幕词B.十三大开幕词中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四大开幕词中5.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A),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6.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

A.如何进行改革开放B.如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7.(B)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8.(A)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C.四项基本原则D.党在初经阶段的基本路线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生产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走向共同富裕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B)。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共13页文档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共13页文档

2019自学考试政治《毛邓三》知识点习题5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A.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B.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A)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D)A.无产阶级专政B.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C.按劳分配D.社会主义公有制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A)A.生产力状况B.资金短缺C.就业压力D.市场经济的存在5、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公有制经济B.股份制经济C.国有经济D.集体经济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C)A.集体经济B.国有经济C.公有制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7、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转换企业经营机制C.“三改一加强”D.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8、我国现阶段农业集体经济的基本的经营体制是(A)A.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B.土地集中适度规模经营C.集体管理、个体经营D.股份合作制经营9、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根本原因是(A)A.生产力的状况B.经济短缺C.就业压力D.市场经济的存在9、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C)A.资本的占有形式B.资本的运行方式C.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D.资本的生产方式10、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是因为股份公司(C)A.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B.体现了公有制的特性C.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D.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一种有效形式11、看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主要看(A)A.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B.企业管理权掌握在谁手中C.企业经营权掌握在谁手中D.企业销售权掌握在谁手中12、我国现阶段处于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D)A.国有经济B.个体所有制经济C.高科技经济板块D.公有制经济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D)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的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按根本性质划分,可分为(D)A.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B.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C.公有制经济与外资经济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1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0XX年自考公共课:毛邓三考试大纲 第五章-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考公共课:毛邓三考试大纲 第五章-自学考试.doc

2014年自考公共课:毛邓三考试大纲2014年自考毛邓三考试大纲章节复习汇总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过程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目标。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考核要求(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识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领会:(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0(3)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起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起因有如下:(1)以苏联经验为鉴1 9 5 6年2月召开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祟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个报告很快在国内外传开,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此,中共中央在1956年3月召开多次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

毛泽东在发言时指出,赫鲁晓夫的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漏子。

说他揭了盖子,就是他的这个报告表明,苏联、苏共和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

他强调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

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命题。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1956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

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基本照抄苏联的模式。

对于坚持苏联方法,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够舒畅”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迫切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由此提上了日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一九五六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毛泽东概论 第5章笔记用

毛泽东概论 第5章笔记用

发生问题 而受抵制
破坏生产 力发展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背景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或 基本特征的层次上,归纳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具备或 必须具备的一些最一般的属性,优点是可以清楚地把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不足的地 方是这种认识没有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具有这样 特征的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实践的发展和 它所提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 质表现?是不是还有更高于它的、具有更高概括性的 本质属性存在而我们没有加以注意?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背景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为了 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本 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 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 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刘少奇 ——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 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 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恩来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朱德 ——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 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邓小平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 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邓子恢——提出来在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秋冬,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 部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现象。国际上, 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国内

5毛邓课件

5毛邓课件
生产管理:运用现代科技,把生产力要素合理 整合,使生产要素最大的发挥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
(1) 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 20世纪前: 生产→技术→科学
现代:
科学→技术→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
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
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
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 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 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 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 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的雏形。
传统社会主义本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 分配的理论,认为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 公有制决定的,最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 征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在我国不仅 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范式,而且已经成为一 种普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 出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
在经济建设 上急于求成
不属于阶级 斗争问题仍 看作阶级斗 争
“路线斗 争”、“阶 级斗争”
差党 指 导 思 想 逐 原因 渐 发 生 表现 了 “ 左 ” 的 偏
认识有待 于继续探 索
缺乏充分的 思想准备和 科学研究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二)曲折探索中的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之一
毛泽东在总结 “大跃进”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观 点。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生产力 发展缓慢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 战胜资本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
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 出,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 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 然界开战。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 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继
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

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第四,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 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
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1956年
(2)1956年9月,中共中 央召开的八大,对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 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 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 的中心任务。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在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 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
第二,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
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科学技术在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
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

毛邓5——15章重点、难点问题

毛邓5——15章重点、难点问题

5——15章重点、难点问题《概论》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重点分析的部分。

从第5章——第15章。

共设11章。

这个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本质论、初级阶段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教材第五章提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其目的要推动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发生失误?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

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六章的重点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什么样的实践基础使我们能够形成这个理论。

赫鲁晓夫的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成熟期理论。

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否定了苏联7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历史,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任务,也就随之无疾而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首先和最根本的在于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而新民主主义时期则不具备这个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时期,虽然也存在作为国民经济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但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毕竟还只占很小的成分,并不能够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并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主体的经济成分。

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当时还不占优势,因此,新民主主义时期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

第五章毛邓

第五章毛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 “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 要实现共产主义, 要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的任 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 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 ,革命就是空的。 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 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 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 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 更高一些, 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 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的。过去‘ 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的。过去‘四人 本主义, 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 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也不要富 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础。” 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 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 3-3 3-2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 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 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 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 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 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 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 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 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 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毛邓三第五章第6讲 精品

毛邓三第五章第6讲 精品

2. 忽视在未经资本主义充分发
展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 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规律, 否定商品生产的存在和价值 规律的作用
3.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
仍然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 的主要矛盾,1966-1976年以阶级 斗争为纲,发动了“文化大革 命”,偏离发展生产力的中心
4. 把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等未
2、富人和穷人的读书环境
3、富人和穷人的课余和娱乐
基尼系数:国际警示线:0.4
二、社会主义要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 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解决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6讲 主讲:夏建丽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进一步开拓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步探索 的理论成果
1.
道路探索50年 2000年,应邀担任法国<巴黎竞赛画报> 周刊<2000年专栏>主笔的法国前总统吉 斯卡尔.德斯坦这样写道:作为专栏的开 篇,我将从中国写起.中国是一个国土辽 阔,拥有多种风情、喧闹面富有神秘色 彩的国家。21世纪未来的一大部分将 在这里编织。(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 义的物质基础
“十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2.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硬道理

毛泽东概论 第五章

毛泽东概论 第五章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3.陷入歧途阶段(1966.5-1976.10)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4、为什么会发生曲折?
(1)忽视生产力发 展落后的现实, 1958年大搞人民公 社、大跃进、跑步
进入共产主义,人
为拔高生产关系。
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2)忽视商品经济的规律,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科学 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 质,揭示了社会主义与 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
的科学论断, 原 因
一是总结了社会主义建 设的历史经验 二是科学地把握中国的 具体国情 三是适应当前时代特征 的要求 四是解放和发展和生产 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 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 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
探索中提出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 1.曲折发展阶段 ( 1957-1966年)
• 曲折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 出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两个趋 向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比较正确的 趋向,一个是错误的趋向。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党内外都要 分清是非”。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评价《十大关系》?
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已
经指向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开
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
2、党的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推向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
– 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 基础之上,而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化 程度还不高,所以在很长时期内不可能全面建立社会 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可能彻底消 除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影响,从而进入比较成熟的社 会主义社会。 – 正因为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 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 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0年 2056
基本实现现代化
1956
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我国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②列宁
– 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 渡到社会主义。他还正式 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 社会主义社会。
③斯大林
–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 会主义制度以后,没有深入分析 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 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 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 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过渡。这种超越阶段的毛 巾,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52 年宣布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 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后来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 时期”相混淆。毛泽东认为,在进入共产 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资本主 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 在这一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同资 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 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实行无产阶级专 政下继续革命,并且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社会主义
– 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 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 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 学,在实现中摸索。” – 这就是说,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 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起点低)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 的物质基础(基础差)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 ,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
– 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社 会主义社会。
–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 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发 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设想。
①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只提出,在资本主 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 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 段,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 的社会。
–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当前我国发展中的八个 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 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 第二,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 “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还需要 我们几代人、十几 代人,甚至几十代 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奋斗,决不能掉以 轻心。”——邓小 平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 基础决定的。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 层含义: –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 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 段。(发展程度)
(2)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 认识和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l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 级发展阶段”。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还 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l987年党的十三 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含义、历史地位、 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并且明确概括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蔡正敏 主讲 乐清市雁荡山旅游学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认清中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 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
– 一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 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 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 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②对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பைடு நூலகம்再认识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划清了社会主义时期同“过渡时期”的界限,坚决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进而对我国社会主 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 了一个过程。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 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 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从产业结构状况 看)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 段;(经济运行方向)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 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 发达的历史阶段;(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看)
(5)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问题,同时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 民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 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 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 义必须经历的阶段,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很长的时 期。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 命的浪潮之中,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 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 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 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 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 的历史阶段;(从人民富裕程度看)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 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从地区差别状况看)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 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 历史阶段;(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 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不久,邓小 平就提出,底子薄 、人口多、生产力 落后,这是中国的 现实国情。
1979年建国30周年大 会讲话中叶剑英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还处在幼年时期,还 不成熟、不完善,在 我国实现现代化,必 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 级的过程。
(1)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十一 届六中全会)使 用了“初级的阶 段”这一概念。
(2)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我国对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虽然作过有益的探索,但 是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存在不少错误观念。
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 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 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立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 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从 精神文明建设看)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 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阶段。(从实现目标看)
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 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②其次,主要矛盾不同。
– 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者的主 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 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