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教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面对教改

作者认为,教改走到现在的地步,教师也是有责任的——在政策出错后默默不作声,有时沉默也是犯错

在书中提到,蔡国良老师因为一开始就不满分班制度,到最后受到大家排挤,被定性为“不满分班的教师”。虽然他早已经失望而不再讲话,但是大家还是把他当成目标,好像他在搞什么地下组织来反对学校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的初始效应”起了作用,即一开始大家的印象占了决定性的作用,反正再怎么声明,也不会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书中林冠鸣老师也对分班大为不满,但觉得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加上看到蔡老师的不公正待遇,只能听之任之。由此,作者提到了心理学中著名的“破坏性服从实验”。

作者认为,教改走到现在的地步,教师也是有责任的,在政策出错后默默不作声,有时沉默也是犯错。作者从心理学知识出发,指出教师在教改中犯下的错误,呼吁教师自己去思考对与错,而不是单纯服从上级的指示。教师不仅是教改的执行者,也需要对教改进行反馈和建议,甚至身体力行,进行教育创新。

作者通过结合学校中发生的事件来论述心理学知识,更加深了读者对这些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将这些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去,也有助于培养读者对生活周遭情境的洞察,特别是让教育者放下本身对教育的固执的偏见,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教育。本书虽然是台湾教师基于台湾教育现状写的一本书,但书中的一些现象具有普遍意义,如“能力分班”。大陆地区很多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通过台湾教师对台湾教育制度的反思,也为大陆地区的教育制度敲响了警钟。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父母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形,教育管理部门的官员想要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身处在学校的教师更为了解校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如何解决问题了。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在学校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责骂;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校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