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一、新课标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只是被动的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古诗,背作者,背诗意。完全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和品味。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
1. 凸显核心古诗词讲究整体感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我国古代大诗人渊明就提过“不求甚解”的观点。但是古诗词年代久远、意蕴深厚,不能就仅靠一句“整体感知”来教学一首古诗,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呢?可以说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它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机械分析;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能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字”来设计,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你认为整首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抓住“绿”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这个“绿”把春风给江南岸带来的变化鲜活的表现出来。
2.创设情境叶圣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何谓重建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闻其声、身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就这点来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单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怎么可能把古人心中的意境完全想象出来,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这就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联系“春节”这一生活展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山林秋色图再现情境;白的《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可以扮演角色演一演来体会情境。
3.巧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又有谁保证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是应该充分发挥,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作者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就需要老师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颇具力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思考潜力,真正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又能使问题立于经典文本之上,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力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啊?”这一巧问,学生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王维在推想兄弟们在重九登高时想念自己的情景,体会诗人有创意地写作。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为什么他不把园中的美景写下来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叶绍翁以前来过”,
“可能只是他的猜测”,“可能他故意这么写,留给我们来想象”。老师可以顺势追问:“想象一下,假如你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这样的巧问,学生肯定会对春景有许多不同的想象,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适度拓展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说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后,势必要追求拓展,只有拓展才能更完整地体会文本中的涵和经典,也只有拓展才能拓宽教学的视野,使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需要注意:是用“教材”教,所以拓展不能脱离文本,应该在对文本综合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拓展,拓展容也应与文本容自然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的结果。另外,拓展也要适度,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为了拓展而拓展,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二)、开发古诗词课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仅靠课堂时间根本不可能积累课标所规定的古诗词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和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在新理念下,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教学”,值得探讨。
1.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但
是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又如此之多,学生难免对
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兴趣。那么别出心裁地寻求“读”的方
法,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就成了关键之举。笔者认
为可以采用仿、唱、画、演四种方法:仿,就是模仿名家朗诵。老师
可以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名家朗读示引导,如聆听《中
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学生在聆听之后,慢慢地掌握了一定的朗读
方法和技巧,老师就可以借此展开评选每周“朗读之星”活动,那学
生兴趣就会大大提升,朗读水平也随之提高唱,就是以唱助读。古诗
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的特点,小学生又比较喜欢唱歌,那么何不用
“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词呢?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识记,还能
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诗
人同忧患,共欢欣。如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
江红·写怀》、绅的《悯农》等等,这些诗词本来是较难背的,可是
在优美的旋律下,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