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e787c4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e.png)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史学要论》《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1924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2.《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在书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反映、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旨在系统地展示二十世纪的史学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读者将会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中国历史学怎样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从传统走进了现代,将会看到中国历史学的转型、创新、继承、探索的历程,将会看到一百年间众多的学者怎样用心血汗水浇灌润泽了祖国的历史学园地。
3.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该书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一本史学名著,它突破了以历史文献为国故的局限,将其拓展到地下出土实物,把《诗》、《书》、《易》里面的的纸上史料,与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
最早提出殷周之际是中国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点。
4.“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的,倡导在研究古代文史时运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释证,两者结合以论证古史之说。
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5. 计量史学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
它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诸如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人口史等等,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6.历史研究的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方法,指的是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的一套历史研究方法。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0436a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7.png)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8a66d0bb4cf7ec4afed0cb.png)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5空10分)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
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
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
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f9a427fdd36a32d73758181.png)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865b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d.png)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c9b079abceb19e8b8f6ba6c.png)
第九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1、不认识过去(历史)就难以认识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共性。
认识了历史,就可以以历史为“镜子”,观照现实,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并且可以准确地预见未来。
2、史学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史学主体对某一历史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是因为此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认识的结果应对现实有借鉴、启迪意义就历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歪曲历史;而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必然会破坏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与史学的科学性是相违背的。
但是,胸怀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不赞成这样的主张。
而坚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研究历史,认识历史。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因为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漠视现实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人们的漠视。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考实性认识。
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运用史料,应注重使用第一手史料;但第一手史料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历史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因此,做好事实判断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
(二)成因判断:即探讨历史事实或事件的造成原因或条件。
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常常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成因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常理式,即按常理推断。
二是经验规律式。
即根据人们从以往的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或然性的结论(认识)去分析推断。
三是因果必然性规律式的判断。
四是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式的判断。
由于史学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常有的事。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e8328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2.png)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史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学科。
它以人类社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揭示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以期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和认识。
历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学是一门客观科学,它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的真相。
第二,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第三,历史学是一门具有时代性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
二、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形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
在古代,历史学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中国,史官制度的建立是古代历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到了近代,历史学逐渐从史官学转变为学术研究。
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家开始关注人民的历史,研究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变迁。
同时,历史学也开始注重研究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历史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
其中,史料研究是历史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和史料,揭示历史的真相。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文物、遗址等物质遗迹,重建历史的场景和过程。
田野调查是历史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
比较研究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历史的共性和差异。
四、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历史文化等。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342e2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8.png)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和层次问题一、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那些还不能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昨日之事与今日之事区分开来的婴幼儿之外,任何人,当他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驱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
这种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的意义:根据历史认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1.对人类群体进行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历史认识就是使我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
一个群体的现实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2.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问题二、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1)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2)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3)隐藏在历史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问题三、历史认识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及其与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出自无缘无故的好奇心的驱使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困惑或需要,驱使他们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才去认识和研究历史。
在历史认识的开始阶段,社会历史观的制导主要表现在促进认识主体确定历史认识的主题和主旨,提出可能的结论假设,从而确定搜集史料和史实的方向和范围第二,他从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他觉得特别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某些领域或问题,从而初步确定他要着手研究的领域或课题,甚至形成某种极初步的假设。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ffc025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b.png)
《史学概论》总复习题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第一节什么是历史;第二节什么是历史学;第三节历史观一、名词解释1、历史: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历史是一种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
是关于人的历史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想的科学”。
恩格斯:“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2、历史学: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历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即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观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问答题1、历史的根本属性?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人类存在发展的历史。
客观实在性是其根本属性。
2、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
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
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3、历史学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在历史——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97ecd1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2.png)
《史学概论》试题库一、填空题: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3、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13、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14、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 ;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26、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27、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记事本末体 ;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28、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29.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30.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大讲述”;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等主张.. 31.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 ;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价值知识..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1、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历史学具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2、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①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②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3、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现实的人类;狭义——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历史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的历史..主、客体是相对应的4、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⑴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⑵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5、怎样理解马克思注意所说的“现实的人”含义第一;它首先指的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人..第二;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第三;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6.怎样理解经验规律与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内涵: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科学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根本区别:1经验规律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其中没有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了“因果链条”;简言之;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2科学规律则包含“因果链条”;那“因果链条”虽然也是经验事实为依据;但不是局限于单层面的事实;而必须包括“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而且要经过实践来检验那“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是否存在着因果必然性的联系..经过实践确认的因果必然性联系;就是包含了“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言之;就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规律..7.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客观限定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关系:1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2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8.什么是史料怎样理解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1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2价值:文献史料以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远见;所以成为重要史料的来源..实物史料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实物史料和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9.试简述辨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辨伪的基本原则是实录直书2辨伪的方法归结为八点:①“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②“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验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③“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④“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的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⑤“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⑥“核之事;以观其时..”即考察书中所记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⑦“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⑧“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10.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它有什么应用价值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11.“史”有哪些含义“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即初意为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至战国时期;“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12.怎样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提出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三、论述题:1、史学概论的内涵与体系内涵内容:以研究历史的历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探讨历史学本身的规律;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史学本身的理论考察;提高整个历史学界研究水平的需要..内容决定范围体系问题1历史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历史运动;历史动力;史学功能2历史编纂学3历史文献学4史学发展史:史学家、史著、史学思潮、史学理论发展史史学史5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3、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1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2联系:二者关系密切;原材料与加工品之间关系;前者为基础;著述极力反映真实的历史..4、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1 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近代以前史学实践的两种倾向;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实践的艺术倾向和科学倾向;二十世纪史学学科性质的科学和艺术之争..2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3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5.试论述兰克学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1①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②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 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③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相信上帝无处不在;上帝主宰一切..2影响:兰克创立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研究班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批又一批历史学家..时至今日;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的正宗嫡祖..6、简述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1布罗代尔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布罗代尔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2所谓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所谓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所谓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3他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7.什么是规律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规律: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事物本省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表述..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一层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后一层的意思是讲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目前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前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只是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所作的大体上的归纳;并非普遍规律本身;因为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没有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就足以证明那个顺序不可能是普遍规律..另一种见解认为;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都是表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虽然有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但从总体上看;总的演进轨道并没有脱离那个顺序..。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4af1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a.png)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程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史学的主要流派与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门课程,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历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忆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最早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
在西方,希腊的希罗多德和荷马等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当时历史学开始从神话和传说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历史学的主要流派1. 传统主义流派:传统主义流派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个别性,认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历史学家莱奥波德·冯·兰克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
2. 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和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3. 客观主义流派:客观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卢卡斯。
三、历史学的方法论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历史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文献研究可以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近代文献研究两个方向。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来获取历史事件的直接资料。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3.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来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0102d2d15abe23482f4d89.png)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历史”一词的基本含义。
基本含义:过去发生的事实(客观历史本身);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主体化历史);一门学科、一门专业。
2、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历史”?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狭义: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3、什么是历史记录?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4、什么是历史著述?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5、人类社会史有哪些特点?特点:客观实在性;时间性;变化激烈性;意识性和复杂性。
第二章:1、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以史料为基础和中介,在一定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帮助下,记载或思考、重建客观历史,并寻找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学科。
2、简述历史学的结构。
历史学的结构是以史料为基础,史料包括: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口碑史料;历史学是以史实为主体,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等;历史学是以理论为指导,其中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
3、什么是史料?史料: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4、史料具有哪些作用?史料的作用: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
2、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3)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a3621d05022aaea998f0f97.png)
韦伯的反论。
(三)困惑
总的来看,过去对唯物史观的非难,都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论著对唯物
史观的阐释上存在缺陷,
使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理论产生困惑。
忽略了唯物史观本来是
“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的界说。
(唯物史观)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
10
、
.
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
“
大讲述”
,倡言“
主体虚化”
、
“
真理退场”
、
“
客观性丧失”
等主张。
11
、
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
文德尔班
,
他把知识分
序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
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
,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
识。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的是浪漫主义
——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
主义史学。
A
、兰克学派(
19
世纪西方史学主流)
19
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
流派,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
实地再现历史。
B
、
年鉴学派
(
20
世纪西方史学主流)
:
最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c8a680b31126edb6f1a10be.png)
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天命史观、循环论史观、进化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三、论述1.历史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史学辅助学科和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等。
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进程的断代序列上,可以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等;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等;从著作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
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等。
史学分支学科包括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
2.为什么学历史。
历史学主要有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史学的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学科中学术水平的高低。
史学的社会功能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需要服务;历史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新人需要历史教育。
第二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4e7eef9b89680203d825da.png)
史学概论1、克罗齐区分历史与编年体克罗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和―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联系在一起。
他说:―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
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
‖他还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
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2、克罗齐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解释:(意大利)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
其强调的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解释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英国人)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这种行动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
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历史过程。
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弄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4、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的重要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A. 年鉴学派产生的原因:年鉴学派针对兰克学派的理论,提出四项责难:其一,只注意文字记载的资料,而非文字记载的文献却不予重视;其二,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以及观察较短期的现象,却忽视一些长时段的、平凡的社会现象;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却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其四,害怕论战,很少做诠释性的论说,而且预先放弃综合性的历史。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ca88252be23482fb4da4c7d.png)
史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前言1 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兴致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就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其具体研究的内容是各种方法的优劣点,包括有史料分析法、历史编纂法、比较法等等。
3 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有: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诸如此类。
(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
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4 《史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第一,基础性。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第二,思辨性。
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第三,开放性。
包容量大,内容变化大。
第一章历史科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1 历史狭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广义上,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的以往发展过程。
其特征有:第一,客观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第二,一度性。
历史是过去的第三,历史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2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学问。
其具体内容有: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索。
早期史学的特点:以诗歌的形式传唱;人被神的影子掩盖、被神的力量主宰史学的特征:第一,综合性;第二,研究对象的非直观性。
3 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其内容有:历史是否是运动的、变化的?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4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等。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
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第二,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和乡土史等。
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
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第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种不同学科的专史。
如,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相关史书。
第四,由对人类客观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科和书著。
如史学理论;以研究、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
历史遗址,墓葬。
2.历史文献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类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史学的中介。
认识历史和进行史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第三,史料的鉴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引着现实的人们。
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其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其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的是局部和个别。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紧密地联系的。
具体地说:宏观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微观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观察。
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勘、考据等的方法。
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为史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过程来看,对历史的微观考察属于感性的认识阶段,是要弄清楚一个个的历史现象,而对历史的宏观考察则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微观考察是这个认识历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
微观考察,只有通过宏观考察,才能够使历史的表面现象得到升华、深化,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历史。
史学的社会功能:1.历史学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积极作用。
2.历史认识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如,史学对于国家统治者或领导者的重大决策的参与;对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的参与。
3.史学的巨大教育功能。
具体: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现实,即自己国家的国情和世界的今天,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投身到人类进步事业中。
二、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展未来,更自觉更有信心地投身到当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斗争中去。
三、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四、教育功能:从广义来说,掌握、传播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国情、面向世界,懂得历史规律,正确地展望未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获得历史借鉴。
狭义指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品性情操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一切科学都还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应当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一切科学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一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
一切科学都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来的从这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历史、人类自然史的一部分。
.目录的涵义: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目录的使用:《四库全书总目》。
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书《目答问》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贩书偶记》孙殿起,《中国丛书综录》.版本的涵义:版本二字联用,成为固定的名称,始于宋初。
包括了抄本、拓本(石经摹拓本)、刻本及石印本、影印本等一切形式的图书。
版本的优劣评价:(1)从书版的年代看,一般说年代久远的为好。
清末以来的藏书家大都推崇宋元旧刻。
第一,除当时人著作外,宋版书大多根据古代写本而来,是为旧本。
第二,宋代刻官,非常注重精校细勘。
因此,宋版书错误较少。
第三,宋版书的纸张优良,刻印精美。
(2)从刻书机构看,官刻本较好。
由于刻书的机构不同,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的质有所不同。
官府刻书,由于其财力雄厚,人力充足,校审慎密,刊刻工艺水平较高,一般胜过其它。
(3)从刻书地点看,宋版中浙本为好。
浙本书版字体方正,刀法圆润,是宋版中最好的一种。
(4)善本为好。
善本即好的版本。
④足本,即指无缺卷、未删削之本;精本,即指精校、精审、精注之本;旧本,即指旧刻本、旧钞本。
伪书的出现原因: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受“尊古卑今”观念的影响,借托古人之名,以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世人的重视。
如《神农本草》、《黄帝内经》。
(2)为牟利炫名作伪。
每当统治者下诏求书,并且说明献书有赏时,一些投机取巧者便借机大造伪书。
《连山》、《归藏》。
(3)出于学派之争的需要作伪。
《孔子家语》。
(4)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作伪。
《周秦行纪》辨伪的方法:胡应麟辨伪专书《四部正讹》,提出“辨伪八法”:(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
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即是核对后世的著作,查检其中有无引用或发挥该书的言论或观点。
(5)“核之文,以观其体”。
即是从文体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吻合。
(6)“核之事,以观其时”。
即是从内容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史事相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即是核对作者,看其是否出于托古。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即是核对传播者,查明首先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
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
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
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校勘的方法:陈垣“校法四则”:一为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二为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
四为理校法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考证的方法:(1)本证。
求源法(2)旁证。
又称他证或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