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历史“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多指文件或言论)。

”作为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尝试用“三观法”释读2019年“考纲”,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宏观”概览明“趋势”“考纲”的“宏观”释读,指以近5年“考纲”的前言、目录、总纲和学科基本结构等关键“词”“句”为指标,对比四者的异同,从而分析并明确其演变的基本趋势,为高效备考提供方向性指导(见下表)。

2015—2019年“考纲”变化概览汇总表纵观表1,可以发现:1.“前言”内容相对稳定突出了“考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考纲”的制定依据,规定了考试的基本细则,并明确了“考纲”的最终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目录”内容“稳中有变”“稳”的是学科编排顺序;“变”的是总纲从无到有,“汉语文”叙述改为“汉语”。

总览“考纲”基本结构,可以发现始自2017年的“总纲”,实为2017年前“学科结构”模块中“考试性质”的汇总、细化与前置。

其中的“汇总”,是将2017年前各学科基本结构中内容相同的“考试性质”合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3.“总纲”从无到有其在位置上进行了调整,而非“无中生有”,可以从中体会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借助“考纲”向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考的着力点。

如何实现高考评价的体系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有三点感悟:(1)学科内的体系化即学科必备知识、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价值的四位一体。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养是目标,价值是体现。

如通过“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港、澳回归的基本史实中,学会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提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体味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自觉切入到“海峡两岸关系”的现实思考之中。

(2)学科间的体系化可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描述一个人经过历史教育后应该具有的历史特质,即“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历史的语言表达世界”。

2019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共56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共56张PPT)

0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 不断的 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1)承认历史的真相(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
(2)承认曾经的错误(中国古代忽视海权;明清闭关锁国; 国民大革命右倾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左倾错误;建国以
来左倾错误;计划经济弊端;世界大战灾难;欧美工业化
存在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新文化运动全面肯定和全面 否定)
核心素养
交流 分享 助力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 内涵 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 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仔细阅读近年的高考试 题,体现出的命题主旨仍是唯物史观。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 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间的相互关联 ; 目标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 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 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 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交流 分享 助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
03 、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 的问题。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2)民主化、法治化。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理论阐释]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考题例证]1.(2017·高考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本题从历史认识论角度考查历史事实记载的差异。

据题干,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选B项。

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高考全国卷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

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

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

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

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考历史 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高考历史 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返 首 页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2
2 时空描述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2017年江苏卷第9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高考命题人刘芃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8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非选择题答题情况
16
17
18
19
(1) (2)(1) (2) (3) (1)(2)
得分率 55% 21% 70% 33% 41% 55% 62% 20%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基础 时空
知识 能力 素养
时空观念
概括
基础 识记
比较
问题 解读
空间地图
识记
基础 基础 基础 特点 时空
识记 识记 识记
观念
分析
比较 分析
问题 解读
分析
观念 评述
20
30% 分析说明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问题解读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9
掌握各种历史时空尺度,包括划分 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历史 地图中的时空信息等。
基本要求
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 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
异【变化】(看数量、辨类型、晓空间布局)
4、结合所学(时代特征、历史考点)作答。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6
汪瀛:《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与阐释》 ——中学政史地,2012年第4期

高考历史_专题14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解析版)

高考历史_专题14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解析版)

秘籍14 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基本观念: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学习一切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所以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了解当时时空环境。

时空观不仅包括能够在特定时空下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二、典型地图类时空观念题目备考策略1.左图右史——挖掘地图信息,构建阶段特征。

教材中的任何地图都应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指导学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服务于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的需要。

2.心中有图——贯穿日常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历史史实在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空间地图,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图。

3.精选地图——进行二轮地图专题复习。

疆域图;战争、战役类;分布图;城市平面图等(2020泰安一模)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可推知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极力维护国家统一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详解】战国时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是为了加强各自诸侯国的防务的,秦朝把秦、赵、燕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目的是加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与君主权力的集中无关,排除D。

(2021年北京东城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部收到一组贺电,称“这是正义事业和真理的胜利”“在解决重要国际事务方面,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应当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42题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整篇材料体现浓郁的家国情怀。《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 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中国内部普遍生 出一种否定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 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回应。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材料出处可以知道,这则材料出自钱穆先生1940年写的《国史 大纲》。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 , 对 其 本史国料已实往 历证史 , 应 该 略 有 所 知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 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 诿卸于古人。
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 确而且充分的史实依据进行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D [根据材料“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 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解释材料中的现象, 故选D项;哥白尼的“日心说”与逃离太阳系并没有 任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丝毫没有对电磁感应 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所提及的是人类的逃 离而非进化,排除C项。]
29
7.渗透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变革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 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15
3.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
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 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 原理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16
6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 (2019·全国卷Ⅱ)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45亿 2 35.090亿万 4 7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970年实际产量
1.15亿 132.3350亿万 1 300万
7
[解题思路] A 根据表格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 故排除B项;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故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缺乏材料依据,故排除。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2019年高考备考建议1.紧密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认真领会新考纲中“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关注普通高等院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3.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

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5.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6.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人民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民生问题;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如“一带一路”;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如“英国脱欧”;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等等。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学科#网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支撑点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素养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专题04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历史解释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Word版含解析

专题04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历史解释2019年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Word版含解析

概念释疑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课标要求(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解读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

它既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

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

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

历史核心素养五个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

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

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

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答案:C2.(2018·全国卷I,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第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第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第42题为例湖南新晃一中彭敏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完历史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题目开门见山的指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这一要求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一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确而且充分的史实依据进行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整篇材料体现浓郁的家国情怀。

《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中国内部普遍生出一种否定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到了影响。

《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回应。

第二个背景是《国史大纲》成书于1940年,这一时期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形势恶劣,全国上下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含解析)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专题】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

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1)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

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

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2)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1)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认知历史规律。

(2)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认知历史规律。

二、高考真题剖析1.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经济(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立意】本题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生产技术的发展。

素养篇四历史解释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备考复习

素养篇四历史解释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备考复习

水平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 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 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 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 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学者的标题,并运用合理的史实来论述。首先,考生需要读懂 这位学者的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这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历 史的一个概括,其中既含有对20世纪人类历史的批判,也含有对这段历史的肯 定,所以据此概括出一个合适的观点,如: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是一个毁灭 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或者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既有破坏性的一面, 也有建设性的一面;等等。总之,提出的观点要一分为二,积极与消极并存。然 后,结合所学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史实进行论述,这一过程要注意全面看待人类历 史,不要仅以一个地区或者一种社会制度来代表整个人类,也要兼顾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各方面,要注意全面客观和公正合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 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的合理性,或者升华、深化自己的观点,都 可以。
论述: 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20 世纪上半 叶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和巨大的破坏。1929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大量人口失业 ,生活贫困;二战后,和平与发展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人类 面临着核战争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局部的冲突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及传染病的流行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生的世界。十月革命后苏俄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突出人文精神,吃透核心素养——2019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一、2019年考纲综述经过教育部相关部门的修订和审定,《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鲜出炉,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及要求保持不变,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进行了部分修改与增添。

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意义非凡。

二、2019年考纲最新变化(一)依据的变化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2019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解读】此变化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从高考角度来看,与之最为密切的就是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正与考纲中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应。

历史是一门人文色彩浓郁的学科,除了历史知识外,尤其体现人文领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充分体现。

(二)考查目标的变化在2018年考纲基础之上,增加“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解读】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在注重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的前提下,最新增添“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热点,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散学生思维,给予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权利,让学生敢于张开嘴,迈开腿,不再单纯只是知识的吸收者,而变为探究知识的主导者,将人文主义嵌进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更加聚焦整体发展,追求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辨 理解 互证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 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 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 问题的论述。
论述
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
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 谣、小说),等等。
◎如何看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称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又称为 二手史料、传抄史料。 二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主要参照记录时间(距离事 件本身)或记录者(亲身经历、同时期)或现有史料保存情况 (存留最早)。 “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 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 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如今的文献分类:(官方资料)
政府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
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 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备忘录、公约、条约、协

定、官方统计,等等。
如今的文献分类:(私人资料)
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
书信、墓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
核心素养的要求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搜集
史料研读方法
核心素养的要求
○考试依据: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考试重心: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
○考试目标:试题的命制是着眼于学生的历史学
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的表现程
度,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 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
或者对第一步阅读中发现的疑点给出解决办法;第三步是对史料的综合体会, 即以事先设定好的问题作线索,把史料同教材正文、教师讲述内容结合起来 思考,甚至还可以将史料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用以达到拓展 思路的效果,产生生发型思维。 ——姚丽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初探》
史料研读方法
1.辨别史料,判断研究价值 首先,要确定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其次,要确定史料的作者和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2.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首先,在阅读、翻译的基础上,整合理解史料。 其次,通过信息提取、要点概括、批判理解来解读史料。 3.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在历史研究 时,要广泛收集资料,辨别其真伪,对其进行分 类整理与分析解读,最后能归纳概括出其背后所 蕴含的规律。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的分类
◎文献资料
◎实物资料
◎图像资料
{}
史料研读 主要对象 全面理解 重要补充
◎口述资料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搜集
综合性的代表:
科学分类与理论指导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荣孟源:《史料与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斯年:《史料略论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古代史的代表:
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如何看待官方史料与私家史料?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典章、述文献,不可废也。
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
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撰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 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 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
素养 水平 水平1
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 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 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 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国近代史的代表: 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革非:《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四 库 全 书 电 子 版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中 国 基 本 古 籍 库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大 成 老 旧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国 学 大 师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国 学 导 航
史料研读方法
当然,对于某些史料的解读,教师需要给学生划定文本阅读的层次。例 如,第一步的目标是史料泛读,主要是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第二步
是史料细读,在第一步的前提下,重点把握文本的重点与有关的历史知识点,
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
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考证, 形成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 运用,既是重要的史学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 判历史的基础。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
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
齐世荣先生将文献资料划
分为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官
方史料与私家史料。齐先生旁 征博引,展现各家观点,我们 得以对史料研读有了更为深刻
齐世荣先生的 《史料五讲》
的见解。
《隋书·经籍志》: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日史、职官、仪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