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b4c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0.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仁宗答案:B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繁华的都市B. 一个美丽的仙境C. 一个荒芜的沙漠D. 一个隐匿的山谷答案:D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A. 贫困苦难B. 繁荣富裕C. 快乐安逸D. 劳动繁重答案:C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A. 偶然闯入B. 梦中出现C. 从传说中得知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答案:A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杨万里B. 陶渊明C. 陆游D. 王羲之答案:B二、简答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有何不同?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
他们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
这个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入口。
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从寻找。
三、分析题1. 《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追求理想生活和远离喧嚣。
故事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里面的居民没有被现实所约束,享受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对我而言,这个主题提醒人们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桃花源记6套练习题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6套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fa9547336c1eb91a375d8b.png)
9.陶渊明元亮(1分)10.①鲜艳美丽②交错相通(2分)11.环境优美、和平宁静、百姓安居乐业(2分)12.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亦真亦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分)13.一是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二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3分)9. 靖节诗人(1分)10.①通“邀”,邀请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分)11. ①优美富饶②安定和平③自由快乐(3分)12. 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2分)13. 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分)9.陶渊明东晋(1分)10.(1)类(2)交错相通(2分)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分)12.围绕“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等回答。
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2分)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3分)9.陶渊明东晋(1分)10.①类②交错相通(2分)1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来答即可。
(2分)12.写村人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2分)1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分)9. 东晋田园(1分)10.①妻子和儿女②更不用说(2分)11. 世外桃源(2分)12.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分)13. 因为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安定、和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004f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d.png)
(一)桃花源记学习准备: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读音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 huò屋舍俨然yǎn 阡陌 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huán间隔 jiàn 及郡下jùn诣太守yì刘子骥 jì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1)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3)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7)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8)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外人: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9)寻病终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 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 ______(2)出:不复出焉 ______皆出酒食 ______(3)志:处处志之 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_(4)寻:寻向所志 ______寻病终 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词语(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缤纷: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4)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6)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 (7)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 (9)具答之具:______(10)咸来问讯咸:________(11)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 (1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14)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 (15)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 (16)及郡下及:__________(17)诣太守诣:______(18)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5.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3)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具答之 __________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 (4)其:欲穷其林 ______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 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5)乃: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二、特殊句式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37096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e.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473c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2.png)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65f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c.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29318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7.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24424b4a7302768f99391f.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4564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0.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 )(4)咸.来问讯( )(5)便扶向.路( )(6)诣.太守( )(7)欣然规.往(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d451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b.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2465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7.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bd56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c.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的特点?A. 土地平旷B. 屋舍俨然C. 阡陌交通D. 人来人往答案:D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多谈D. 非常向往答案:B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什么?A. 忘记了来路B. 立即返回C. 告诉了太守D. 再次寻找但未找到答案:D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态?A. 与世隔绝B. 敌视外界C. 渴望外界D. 轻视外界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是在________年间,为了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秦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________,但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
答案:标记9. 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但因为________,没有找到。
答案:迷失道10. 《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来到桃花源时,发现那里已经________。
答案:不复得路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继续前行,想要找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答案:桃花源中的人自给自足,生活安逸,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战乱的影响。
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想被外界的纷扰打扰,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f335d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3.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鹤B. 迷路后偶然发现C. 根据地图找到D. 被一位老人指引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耳闻但不愿了解D. 非常排斥答案:B4.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A. 为了逃避战乱B. 为了追求财富C. 为了享受权力D. 为了追求自由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A. 被桃花源的人阻止B. 被外界的官员禁止C. 因为桃花源已经消失D. 因为渔人忘记了路线答案:D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民生活非常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道________。
答案:安宁;有汉,无论魏晋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为了标记路线,沿途做了________。
答案:标记3.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好奇地进入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宁,与外界隔绝,不知道外界的变迁。
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答案:桃花源中的人选择与世隔绝,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战乱,追求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宁,避免战争和冲突。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2814d158fb770bf68a555e.png)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f83b6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f.png)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鹿B. 误入桃花林C. 通过一个山洞D. 被一位老人引导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一百年D. 五十年答案:A4.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探险旅行D. 被流放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A. 故意隐藏了路线B. 被桃花源中的人误导C. 记错了方向D. 桃花源消失了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是因为“________”,从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答案: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个地方的。
答案:避秦时乱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________”作为标记,但最终“________”。
答案: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9. 后来有人“________”寻找桃花源,但“________”。
答案:规往不复得路,未果10. 《桃花源记》最后描述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他们“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简答题1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答案要点:渔人进入桃花源后,首先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林中落英缤纷,美丽异常。
随后,他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中的居民穿着古朴,男女老少都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12. 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心态?答案要点: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非常友好,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宴会,询问外界的情况。
这反映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对渔人的善意和淳朴。
1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答案要点: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虽然沿途做了标记,但最终还是找不到回去的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bfe48d7e21af45b207a8db.png)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1047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0.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字_____,名_____,自号_____。
答案:东晋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2、本文以_____为线索,以_____为顺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_____,反映了广大人民的_____。
答案:武陵渔人的行踪时间政治理想意愿二、词语解释1、缘溪行缘:_____答案:沿着,顺着2、芳草鲜美鲜美:_____答案: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缤纷:_____答案:繁多的样子4、欲穷其林穷:_____答案: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答案: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才:_____答案:仅仅,只7、屋舍俨然俨然:_____答案:整齐的样子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答案:类9、阡陌交通阡陌:_____ 交通:_____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0、鸡犬相闻相闻:_____答案:可以互相听到11、悉如外人悉:_____答案:全,都12、黄发垂髫黄发:_____ 垂髫:_____答案:指老人指小孩13、并怡然自乐怡然:_____答案:愉快的样子14、具答之具:_____答案:详细15、便要还家要:_____答案:同“邀”,邀请16、咸来问讯咸:_____答案:全,都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_____ 邑人:_____ 绝境:_____答案:妻子儿女同乡的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不复出焉焉:_____答案:兼词,从这里19、无论魏晋无论:_____答案:不要说,更不必说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答案:详细地说出21、皆叹惋叹惋:_____答案:感叹惋惜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答案:邀请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答案:告诉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答案:不值得,不必25、既出既:_____答案:已经26、便扶向路扶:_____ 向:_____答案:沿着、顺着先前的27、处处志之志:_____答案:做记号28、及郡下及:_____答案:到29、诣太守诣:_____答案:拜访3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_____答案:派遣31、寻向所志寻:_____ 志:_____答案:寻找记号32、欣然规往规:_____答案:计划33、未果果:_____答案:实现34、寻病终寻:_____答案:不久35、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答案:问路。
桃花源记金牌练习册答案
![桃花源记金牌练习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59320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b.png)
桃花源记金牌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A. 迷路B. 寻找水源C. 捕鱼D. 逃难答案:A3.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能够与外界隔绝?A. 他们生活在一个隐秘的山谷B. 他们被高山所环绕C. 他们不想与外界接触D. 他们被一条大河隔开答案:A4. 桃花源的居民是如何描述他们的祖先的?A. 祖先是逃难而来的B. 祖先是被流放的C. 祖先是探险家D. 祖先是商人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A. 他忘记了路B. 桃花源的入口被封闭了C. 他故意不回去D. 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他回去答案:B二、填空题1.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生活非常________。
答案:和谐2. 桃花源的居民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3.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居民们给了他一些________作为指引。
答案:标记4. 渔人回到城市后,告诉了别人桃花源的事情,但________没有找到桃花源。
答案:其他人5. 《桃花源记》通过一个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答案:寓言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迷路,沿着溪流行走,发现了一片桃花林。
穿过桃花林,他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有微弱的光亮。
他走进洞中,发现洞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居民生活得非常和谐。
2. 桃花源的居民为什么选择与外界隔绝?答案:桃花源的居民选择与外界隔绝,是因为他们希望远离战乱和纷扰,追求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
结束语通过这份练习册,我们不仅复习了《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还深入理解了作者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思考我们自己的理想生活,并为之努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练习册答案应根据具体的习题内容来制定。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bd82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a.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答案: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
题目二: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答案: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一个避世隐居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花开似海,居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题目三: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
题目四: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怎样发现了桃花源?答案:渔夫在寻找捕鱼的地方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岔道,好奇之下,渔夫跟着这条岔道走了很远,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源。
题目五: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世隔绝,避世隐居在桃花源中,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
他们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桑树和果树,并以渔为业。
他们与外界没有往来,没有战乱和纷争,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
题目六: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有没有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外界没有接触,没有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
他们保持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题目七:桃花源记传达了怎样的思想?答案:桃花源记传达了人们对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向往。
小说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这里远离尘嚣、纷争,享受纯真、和谐的生活。
题目八:你如何理解桃花源记中的“浮生若梦”?答案:对“浮生若梦”的理解因人而异。
个人可以从桃花源记的故事中找到不同的启示和思考。
在我的理解中,“浮生若梦”意味着人间世事繁芜,如同梦幻一般虚幻不实。
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之地,与外界不同,人们在那里享受着纯真和平静,而外界的喧嚣只是一场梦幻。
人生如梦,桃花源呈现了一个超脱现实世界的理想,让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题目九:你认为桃花源记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桃花源记具有丰富的意义。
它呈现了人们对避世隐居、和谐共处的向往。
小说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纯净、安详的世外桃源,使人们产生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它也是对人们心灵的抚慰,让人们远离现实世界的纷扰与压力,反思生活的意义。
同时,它还警示人们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追求内心真实的渴望。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4498504431b90d6c85c79a.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古今异义词的是( D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A妻子、绝境,B无论,C鲜美均为古今异义词。
故选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①问今是.何世(是)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B.①不复出.焉(出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率领)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属.引凄异(接连)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B.①处处志之.(音节助词)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C. 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②去后乃.至(才)D.①豁然.开朗(……的样子)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样)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桃源人“叹惋”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B选项说成了“时光易逝”是错误的。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朝代______ 一名_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 。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作品《______________》。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武误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祸连结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安宁富足、幸福和平的理想社会的憧憬。
二、词语解释1.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2.乃大惊,问所从.来:___________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___________ ___________5.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6.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10.具.答之:___________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13.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1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_15.游人去.:___________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17.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18.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_1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2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21.寻向.所志.:___________ ___________22.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2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2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25.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2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__________2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 ___________28.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2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30.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3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 ___________3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3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3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三、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人各复延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内容理解(一)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下列语句中不能反映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是___B___(3分)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C_____ (3分)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C.“土地”“交通”“妻子”“绝境”等词语跟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D.“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园中人不愿被“外人”打扰。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
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忽逢桃花林”的“忽”表明渔人的发现实为意料之外。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桃花源里美丽夺目的景致。
C.“仿佛若有光”和“初极狭”表现了桃花源入口的隐秘。
D.“黄发”两句从老、幼着笔,更能体现桃花源人的安闲。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B____A.“甚异之”是渔人最终能发现桃花源的原因之一。
B.“豁然开朗”高度概括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C.“鸡犬相闻”“往来种作”表现人们的生活是宁静充实的。
D.最后一句以老人、孩子为代表表现桃花源人的幸福安乐。
6、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A___ 。
(3分)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C____A.开篇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B.桃花源中人常怀怡然自乐的心情。
C.桃花源人对外面世事变化漠不关心。
D.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填空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甚异之__;写他进入桃花源最初的感受的语句是__豁然开朗__(2)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土地平旷三句___(3)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句子是___阡陌交通两句_(4)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写他们淳朴好客的句子是_便要还家两句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_(5)“自云先世……遂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_不足为外人道也_”一句也表现了这种感情。
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
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__发现_桃花源 _访问_桃花源 _告别_桃花源 _再寻_桃花源3.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1)生活环境:__展现的是一个宁静、平和、幸福的理想社会___(2)社会风尚:__表现的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___4.“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1)_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__ (2) ____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5.渔人偶入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___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__6.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这是因为__文章的意图是要描绘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且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详写;而源外情况时人皆知,且与主旨无关,没必要写具体 7.要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____7.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却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是因为___要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_____8.成语_豁然开朗_和_无人问津_等源自于本文。
9.由于这篇文章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_世外桃源__”。
10.本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 _对动乱的现实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憧憬_。
11.桃花源是_________(姓名)所创造的世界。
选文主要表现了它作为理想社会的以下特点:(1)____生活环境宁静幸福_____ (2)_社会风尚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睦相处_【今语对释】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其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非常惊异。
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的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山洞)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