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合集下载

非侵染寄生致病抗病诊断

非侵染寄生致病抗病诊断

医学ppt
25
二 致病性
定义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能力
致病性的方式
夺取寄主营养和水分 分泌酶 分泌毒素 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三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一般表现为寄生性越强,其
致病性越弱; 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
医学ppt
26
Wheat Cell
Fungi Cell
生物化学抗病性
⑴植物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寄主植物分泌到体外 的挥发性物质,如酚、萜、萘类。
⑵病原物接触或侵入后,诱导寄主产生的生物化学
抗病性 如过敏性坏死,植物保卫素(简称植保素,如
菜豆素﹑豌豆素等)。
医学ppt
33
抗侵入
抗扩展 医学ppt
34
三 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小麦白粉菌的吸器-夺取水分和营养
医学ppt
27
吸器夺取水分和营养
医学ppt
28
医学ppt
分泌毒29素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山核桃树丛枝医病学ppt(Phytoplasma) 30
冠瘿/根癌(Crown gall)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医学ppt
31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 抗病性(pathogenicity)
2 防治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医学ppt
18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 侵染过程 病害循环
医学ppt
19
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 寄生性
1 定义 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它活的生物上,以获得 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 生物。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由于寄 生物有寄生能力,常常对寄主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寄生物一般也是病原物。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ppt课件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ppt课件
害 大水漫灌

• 水分低:
耕作层薄 砂性大
• 水分骤变:
病• 因




根系O2不足,腐烂、死 亡 阻止吸收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地上部出现萎蔫 水肿现象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水分、湿度不适
侵 染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非侵染性病害:

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
性 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
病 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


.

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

侵 2.非生物因素:
染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
性 (2)不良物理因素
病 害
a.温度、湿度不适(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猕猴桃日灼症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柚日灼症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病 变成僵瓣,使红薯不耐贮藏,使甘蔗变质流糖而空心。

二是隆冬过后的“冻后霜”,这时气温降到很低,而次 日猛晴,气温突然升高,使越冬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ppt课件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ppt课件

水分不足干旱
其病状:叶片雕萎、黄化、 花芽分化减少、早期落 花、落果,久旱遇雨可 造成落果和裂果。
水分多涝害
其病状:土壤缺氧、抑制 植物呼吸作用、根系腐 烂、全株死亡。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葡 萄 水 份 多 引 起 裂 果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一品红缺N
月季缺铁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其含量占植物重量 的40%—97%。
其作用:参与植物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维持 细胞的膨压,溶解土壤中矿物质,平衡植物体温。
水分不足或过多,都导致植物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 非寄生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由不适宜的非生物 因素引起的病害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N
园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C、P、K、Ca、Mg和微量元

素Fe、B、Mn、Zn、Cu等10 多种。

缺少某种元素,会出 现缺素症。

某种元素(尤其是微
(2)高温
苹 果 日 灼 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4、光照不适宜
照(
过 弱
) 光
1
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 行,受害植物叶色发黄、枝条细弱、花 芽分化低、易落花落果、果实品质降低、 特别是温室和温床栽培的植物更易呈现 出上现象。
照(
过 强
) 光
2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这些元素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 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缺素原因: 1)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就缺少某种元素 2)土壤中本身存在某种元素,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不能 被植物吸收状态 3)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
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 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 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 2.水分湿度不适: 3.光照不适:
一、温度不适
1、高温:干旱、强日光、强热风 危害: 植物开花和结实异常 灼伤 幼苗伤害 2、低温: 冷害 冻害 3、变温:冻裂 4、晚霜、早霜 5、水温和土温低:扎根不好
缺素识别:
3)缺P
症状: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植株瘦小,僵直 分孽分枝少,开花结果少,籽粒不饱满。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4)缺K:
症状:老叶先表现,叶尖和叶缘以及脉间失绿黄化,进而焦枯 根系生长不良。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5)缺Mo:叶畸形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病 因
b.光照太强或太弱
(3)不良化学因素
a.营养失调(不平衡)
b.环境污染(大气和土壤中有毒物质)
c.药害(农药和化学制品使用不当)
(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

(一)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

侵 染 性 病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
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 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 阻止吸收 •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 地上部出现萎蔫 • 水肿现象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水分、湿度不适
侵 染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染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性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鹅掌柴冻害
芦荟冻害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春羽冻害
三角梅冻害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金橘冻害
芭蕉冻害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侵 染
4)缺Ca识别:

桃树对钙的需求量比苹果树小,桃树缺钙叶片
病 有斑枯,果实易出现 软腐病。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
饲料粪、肥害、 药害、盐碱地。
各种元素在植物中的功能
N---蛋白质,氨基酸;
P---DNA,RNA,ADP,ATP
K---催化剂 钼----硝酸还原酶辅助成份 锌----生长素合成和糖的氧化(可上下传导) 铁----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 铜----氧化酶辅助成份 锰----氮代谢酶辅助成份 钙----控制胞膜的渗透性,参与植物抗病性 镁----叶绿素,酶的辅助成份(可上下传导) 硼----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 硫----氨基酸和辅酶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
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 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 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
•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 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 化学因素
• 营养失调 • 空气污染 • 化学物质的药害
一、营养失调
净化植物,如桂花 指示植物,如牡丹 (见表7-3)
三、植物的药害
•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
伤害。 •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

第四章非侵染性病害

第四章非侵染性病害

Iron chlorosis of soybeans 大豆黄化病
Symptoms first appear on younger leaves. Occurs where soil pH is > 7.5.
4、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的检索简表
N P K Ca Mg S B Mn Zn Mo Cu
老 组 织 先 出 现
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 就缺(源、库关系) 土壤本身含有某种元素, 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 不能被植物吸收状态 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中各元素比例不当
2、生产上常见缺素症的识别
• 缺铁症:北方很多地区常见,尤其是果树,是其主要 病害。 • Fe是叶绿素形成的催化剂,又是构成呼吸酶的成分, 所以缺Fe,植物会褪绿变黄,进而出现白化。由于Fe 在植物体内处于不易活动的高分子化合物状态存在, 不能转移,所以,老叶中Fe不能转移到新叶中而被再 度利用,故出现老叶绿色、新叶缺Fe黄化、白化。
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因很多,但主 要来自不适宜的土壤、气候(温度、 湿度、水分)等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 失误和环境污染等,其中有些是由单 因素引起的,如缺素症、冻害;有些 是多因素引起的,如干热风(高温、 干燥、风)、日烧(强光、高温); 所以这类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是相当 复杂,可是一旦确诊,防治设计就容 易了,就是说,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较难,防治较容易。
Peach 桃树叶
White Pine 白松
This power plant burns 650T of coal per hr and emits 700T of SO2 per day.
The stacks on this plant in W. Pa. are 800 ft. tall.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 (一)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 (一)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是现代医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医学领域中非侵染性疾病所涉及的一些病原体以及对应的特征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

一、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是指那些不以直接侵入人体为途径的病原体,如常见的化学物质、放射线、机械性因素等。

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所面临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也越来越复杂。

二、非侵染性病害的分类非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职业性病害、环境病害和营养性病害三类。

(1)职业性病害:针对特定工作环境下可能导致的工业污染等职业健康问题,如无机物中毒、细颈气管炎等。

(2)环境病害: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疾病,如空气污染导致的霾病、水源污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等。

(3)营养性病害:由于人体摄入的某种营养成分过低或过高所导致的疾病,如贫血、坏血病等。

三、非侵染性病害的特征(1)非侵染性病害症状较隐蔽,不如传染性疾病那么明显;(2)常常是劳动一段时间甚至数十年后才表现出来,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3)非侵染性病害常常需要复杂而特殊的检查手段才能得到确定的诊断。

四、非侵染性病害的治疗方法非侵染性病害的治疗方法取决于不同疾病的病因所在。

首先要进行病因的确定以及与这种病害有关联的职业卫生问题的处理,对环境要进行治理,避免再次导致病情加剧。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药品治疗或手术治疗。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课件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病原体涉及到环境污染、职业性病害等多个方面,且治疗方法也十分复杂。

因此,除医学从业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外,广大公众应该保持警惕,避免遭受非侵染性疾病的侵害。

非侵染性病原与病害

非侵染性病原与病害

高温可以使叶、树皮、果实受到灼伤,昼 夜温差过大可使树干向阳面出现灼伤后皮 焦或溃疡,树干涂白同样可以防灼伤。 土壤表层温度过高会使苗木茎基部受灼伤 而出现缢缩,倒伏等现象,可采用遮阴覆 盖及灌溉等方法以降温。 道路,建筑物及停车场附近的植物容易被 这些表面的热量反射而灼伤。
2 水份失调 干旱常引起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或 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 严重干旱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 树)发生萎蔫死亡。受旱树木枝条下部 小枝和叶片先死、逐渐发展到梢部。 土壤水分过多,排除了空气,植物根部 呼吸困难,容易窒息而发生腐烂,地上 部分通常会发生黄化。
缺B:顶梢或分生组织分解死亡、 叶片增厚、易碎
碱性土壤使铁不易被植物吸收,常产生 缺铁症状; 在酸性土壤中铁和铝较常危害植物; 元素过量毒害经常涉及硼,锰和铜; 确诊缺素或元素过量病害需做土壤和植 物组织元素分析。
7 人类压力病害(PPDs) 人类压力病害( 人类对植物施加的破坏性压力其后果 经常大于微生物病原菌和有害昆虫; PPDs 包括建设(工程)危害, 化学毒 害, 土壤压紧(compaction), 栽培管 理不当等等。 PPDs 在城市的市区和郊区最为普遍。
一些化学物质如使用不当,如肥料和农 药,会引起毒害;药剂浓度过高,剂量 过大,不恰当地使用,容易产生药害, 急性症状表现为焦枯、变红、变褐、落 叶等。慢性症状,有叶畸形,茎叶硬化, 根系异常分枝,肿大等。
3 光照异常 缺乏足够的光照可延缓叶绿素的形 成使植株变得纤细,苍白并提早落 叶落花。这种情况在植物栽种过密 或被大树及其它高大物体阴蔽时常 见。 过度的光照常引起植物叶片上棕黄 色或银色斑点。
4 空气污染 人类活动将很多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从 而引起空气污染; 交通运输是单一重要的污染源。 空气污染既引起病害也造成伤害:急性 伤害,慢性毒害和削弱生长势;

第三节 非侵染性病原

第三节 非侵染性病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
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受侵害的植物 称寄主。植物病原分两类
㈠侵染性病原:
(指有害生物)
主要:真菌、细菌、病毒、 类病毒、植原体、寄生性 种子植物、寄生藻类、线 虫、螨类等。
㈡非侵染性病原
指不良环境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不 调、营养不良、有毒物质 存在等
一、营养失调—引起缺素症 缺N:矮化,分枝少,失绿变色和组织坏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化,叶片深绿灰暗无 光,具紫色,最后凋落。 缺K:叶片常出现棕色斑点,不正常皱缩,叶缘 卷曲,最后焦枯。 缺Fe、Mg:白化,黄化。 缺Zn:生长手抑制,易引起畸形,如桃树小叶 等。
二、水分失调 水多:根部窒息,引起根部腐烂,地上部分发 黄,花色浅 水少:地上萎蔫。 三、温度 高温--灼伤;土表温度高,日灼—茎腐 低温—冻害,组织结冰而死 冬春之交,高低温交替,尽夜温差大,也 可使树干阳面发生灼伤和冻裂,如毛白杨破腹 病 白涂剂是保护树木免受日灼和冻害的有效措施
四、有毒物质 SO2、SO3、HCl、粉尘等引起叶缘,叶尖 枯死,叶脉间变褐—落叶,此外农药、 化肥使用不当,花木叶片常产生斑点和 枯焦脱落。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城镇注意选择抗 烟性较强的花木和树木进行绿化,改善 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 2.水分湿度不适: 3.光照不适:
一、温度不适
1、高温:干旱、强日光、强热风 危害: 植物开花和结实异常 灼伤 幼苗伤害 2、低温: 冷害 冻害 3、变温:冻裂 4、晚霜、早霜 5、水温和土温低:扎根不好
二、水分、湿度不适
水分高:
地下水位高 地势低洼 雨后不排涝 大水漫灌
饲料粪、肥害、 药害、盐碱地。
各种元素在植物中的功能
N---蛋白质,氨基酸; P---DNA,RNA,ADP,ATP K---催化剂 钼----硝酸还原酶辅助成份 锌----生长素合成和糖的氧化(可上下传导) 铁----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 铜----氧化酶辅助成份 锰----氮代谢酶辅助成份 钙----控制胞膜的渗透性,参与植物抗病性 镁----叶绿素,酶的辅助成份(可上下传导) 硼----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 硫----氨基酸和辅酶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较均匀一致或明显与栽培地域 有关 多为变色或水渍状、畸形、矮 化,无病征(出现腐生菌) 分离不出病原物 不能传染 有些可复原
点片发生或发病中心;有扩展蔓 延的趋势或传播介体的分布一致 各种类型,有些病征明显 除专性寄生外,都可以分离到病 原物 可传染 不能复原
第一节 化学因素
营养失调 空气污染 化学物质的药害
一、营养失调
植物所需营养
大量元素:N、P、K、Ca、Mg、S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缺乏--影响植株的正常生理机能 过量--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一、营养失调
植物大量元素的临界范围 N含量为干物质的1-5% P含量为干物质的0.2-1.1% K含量为干物质的0.5-5% Ca含量为干物质的0.2-1.2% Mg含量为干物质的0.04-0.5% S含量为干物质平均0.25% 植物微量元素的临界范围 Fe:50-250g/g 大于1000 g/g毒害 Mn:20-500 g/g 大于1000g/g毒害 Zn:25-150 g/g 大于400 g/g毒害 Cu:5-20 g/g 大于20 g/g毒害 B:20-100 g/g Mo:0.1-0.5 g/g
这些元素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 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缺素原因: 1)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就缺少某种元素 2)土壤中本身存在某种元素,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不能 被植物吸收状态 3)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治疗: 1、营养缺乏病: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根外施肥等; 2、土壤水分过多:排涝、防止曝晒; 3、干旱地区、干旱气候:加强土壤保水及加强灌溉; 4、大气污染:消除污染源。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可以相互诱发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田间分布 症状 病组织分离 传染性 复原性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定义: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 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 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来自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 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 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根系O2不足,腐烂、 根系 不足,腐烂、死亡 不足 阻止吸收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地上部出现萎蔫 水肿现象
水分低:
耕作层薄 砂性大
水分骤变:
干燥、凋萎、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品质变硬
肉嫩组织开裂
三、光照不适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5)缺Mo:叶畸形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6)缺Zn:小叶症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7)缺B: 畸形果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8)缺Ca:苦痘病(苹果)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9)缺Cu: 幼叶萎蔫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3)缺P 症状: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植株瘦小,僵直 分孽分枝少,开花结果少,籽粒不饱满。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4)缺K: 症状:老叶先表现,叶尖和叶缘以及脉间失绿黄化,进而焦枯 根系生长不良。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10)缺锰: 失绿斑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11)缺镁: 明脉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12)缺S :黄化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见表7-1) 缺素症的反应因作物种类或不同品种而异。 一些元素的过量导致其他元素的缺失。 盐碱土,法国梧桐 植物保健元素:锌、硼、铜、硅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 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 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 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1)缺铁(北方常见,尤其是果树) 症状:植物褪绿变黄,进而出现白化; 老叶绿色,新叶缺铁黄化白化(均匀),叶缘焦枯。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先出现
缺素识别: 缺素识别:
2)缺N: 症状:下部叶片由淡绿发展至淡黄、橙黄或黄红, 植株矮小、直立、早衰 过量: 症状: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
二、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污染、酸雨。 空气污染:水银蒸汽、乙烯、氨、氯气、氟化氢、二 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 (见表7-2)
净化植物,如桂花 指示植物,如牡丹 (见表7-3)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 伤害。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 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如石硫合剂。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