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专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oc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全国甲卷]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答案:C解析:杂食动物既捕食植物,又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
2.[2024·武汉高中调研]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物的净生产量(生物体可被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能量角度来看,净生产量相当于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从物质角度来看,植物的净生产量相当于植物的净光合产物量C.随着营养级增加,组织生长效率逐级递减D.提高肉牛的组织生长效率可以提高牛肉的产量答案:C解析: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B正确;一般来说,随营养级增加,生物的净生产量下降,同化量也下降,不能确定组织生长效率逐级递减,C错误;提高肉牛的组织生长效率,可提高其净生产量,进而提高牛肉的产量,D正确。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ɑ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图中e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图中d所表示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f与ɑ的比值通常为0.1~0.2答案:A解析:图中的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图中的e表示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d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其中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再乘以100%,通常为10%~20%,而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f与a的比值可能小于0.1,D错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
单位为103kJ/(m2·a)],据图分析: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 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100%=(16-2)/110× 100%≈12.7%;
生态系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位
采取措施
森林
优质木材
适量砍伐
草原
肉、奶、优质皮革
适度放牧
农田
农作物
清除杂草、除虫
湖泊
鱼类
适度放养、适时捕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2021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如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 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循环
非生物环境 ( CO2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生物群落 (有机物)
非生物 环 境 (CO2)
呼光
呼
微
吸合
吸
生 物 的 分
作作
用用
捕食
生产者(有机物)食物链(网)
作
燃
用
烧
消费者(有机物)
解
作
用
分解者
煤、石油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物质循环的概念
单向流动
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中每 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 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 生物个体的 数目
每一营养级 生物的总生 物量
(1)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数量金字 塔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 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现象。 如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个体数比例关系可形成如右 图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 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 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 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
是
。
[课堂笔记] (1)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见答案。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食 用鸡和牛,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 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 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 得的能量也就越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 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例1] (2009·全国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
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
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
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
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②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流经每一营养 级时均有损耗,故食物链营养级环节越多,能量 损耗越大,欲减少能量损耗应缩短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必修 3 P96 图 5—9 改编)如图是某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
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a、b、c、d 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 之间形成一条 a 到 d 的食物链 C.a、b、c、d 的大小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的多少 D.a、b、c、d 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必修 3 P94 图 5—7 改编)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 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考纲点击] 应用(Ⅱ)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__生__产_者__________,乙:___初__级_消__费_者______,
栏目 导引
第9章 生物与环境
3.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模型
类型 能量金字塔
项目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态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 一般为正金字塔
形,有时会出现 形,有时会出现
倒金字塔形
倒金字塔形
高考总复习 ·生物
返回导航
第9章 生物与环境
类型 能量金字塔
项目 能量沿食物链
象征含 流动过程中具 义 有逐级递减的 特性
第2、3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呼吸消耗同化生长发育和繁殖和散失的过程。
消费者同化能量属于该营养级同生长、发 (f)+ ,即消费者同 ;若为四部分之和 图示2: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每一营养级能量去路:①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 ;②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利用 4.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5.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热能。
7、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 :原因: ① ;②2. :原因: ①自身呼吸消耗; ②分解者分解;③未被利用。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 。
计算方法:能量传递效率= 【特别提醒】 1、2、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性原则,在建立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
3.能量流动模型——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含义各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形状特点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散一株大树上,鸟、虫、树的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倒置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对应练习】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流动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2019·四川巴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A.循环往复B.逐级递减C.单向循环D.双向循环2.(2019·四川遂宁)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②与③之间是捕食关系C.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3.(2019·达州)达州市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鷹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D.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4.(2019·杭州)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
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水刮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2)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
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5.(2019·湖北襄阳)人间最美四月天。
隆中山下,鱼儿跳,花儿笑,是踏青寻芳的好地方。
那里的牡丹品种繁多,久负盛名,最美当属“襄阳大红”和“卧龙出山”,这两个新品种是襄阳人自己培育出来的。
请分析作答:(1)鱼儿在水中生活用呼吸。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受能量的 驱动,并能依赖于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 然状态下,一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某 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大多 数气体型循环物质如碳、氧和氮的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 气蓄库,它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 例如,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使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则通过空气的运动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吸收量 的增加,使其浓度迅速降低到原来水平,重新达到平衡。 硫、磷等元素的沉积物循环则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这是 因为与大气相比,地壳中的硫、磷蓄库比较稳定和迟钝, 因此不易被调节。所以,如果在循环中这些物质流入蓄库 中,则它们将成为生物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利用的物质。
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是指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数值,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形成金字塔形,称 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中,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 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 能量的研究意义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 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 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水华: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 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 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由于氮、磷 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5)赤潮:赤 潮也叫红潮,是因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 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和高度 密集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6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 指一种生物进入到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域 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 J) 储存能量(106 J) 呼吸消耗(106 J)
A
900
200
பைடு நூலகம்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 ______。
第 十第 八二 章讲
高考成功方案 第1步 高考成功方案 第2步 高考成功方案 第3步 高考成功方案 第4步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分析的基本思路(将种群作为整体来研究)
对于生产者来说,能量输入通过 植物的光合作用 ;对 于消费者来说,能量输入来自于 上一个营养级 。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
(3)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因 素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比较
项目 形式
过程 范围 特点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能→化学能→热能 (一般形式)
化学元素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 考点二
产实践中的应用 此考点在高考中经常结合能量流动以食物网、 生态农业等形式进行考查,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 考情 选择题;在全球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解读 与碳循环相关的原理和过程的考查预计会成为 2013年高考热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着重介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
一、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它驱动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进行。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流动可以通过食物链来解释。
食物链是将生物按照它们在食物关系中的地位和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组织起来的。
比如,一个典型的食物链可以由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构成。
在这个食物链中,能量从植物开始流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其体内的有机物中。
当草食动物吃下植物时,植物体内的能量也被转移到了它们的体内。
随后,当食肉动物捕食草食动物时,能量又被传递给了食肉动物。
这样,能量就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
然而,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并不会完全转化。
根据生态学的能量流动规律,每个能量级之间只能保留约10%的能量,其余的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因此,由于能量转化效率的限制,食物链中的每个能量级数量都比前一个能量级少,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传递。
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它包括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生物转化、迁移和再利用。
通常,物质循环可以通过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来说明。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然后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使之再次进入大气。
这样,碳在大气和生物体之间持续循环。
此外,当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它们的有机碳会通过分解或矿化的过程,再次回归到土壤中的无机碳汇中。
氮循环是生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形成和分解的过程。
在氮循环中,氮通过植物吸收后被转化为蛋白质,并且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其体内的氮会被分解为氨气并释放到大气中,或被细菌转化为无机氮化合物并再次进入土壤。
这个过程使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生物群落无休止地同其物理环境进行着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生物群落无休止地同其物理环境进行着能和物质的交换。
这种不断进行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把群落同它的环境组成了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可小可大。
小至一个池塘,甚至一个水生生物的培养缸,大至一片森林,一个草原,一个大湖,甚至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一)能流和营养水平生态系统中能的最终来源是太阳的辐射能。
绿色植物和各种藻类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每年为地球生产约1700亿吨有机物。
这就是地球上初级生产者的总生产量/年,而以此为起点,生物界就开始了能量按照食物链顺序的流转,即能流(energy flow)。
在能流过程中,各类生物所处的地位称为营养水平(trophic levels)。
吸收日光能的绿色植物,即生产者,位于第一级营养水平。
它们所含的有机物质占生物界全部有机物质的99%,而所有消费者的有机物质只有1%。
草食动物位于第二级营养水平。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第三级营养水平等。
确定营养水平有时很困难,不像上述那样简单。
例如,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杂食性动物就既可列于第二级营养水平,也可列在第三级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实际上说明了食物链各环节所处的地位。
营养水平的数目或食物链的环节是有限制的,通常不过是4~5个。
这是决定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规律,从低一级的营养水平转入高一级的营养水平,要失去很多能。
因为每一级营养水平获得的能量,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如捕食、运动、消化、吸收、择偶等,只有一小部分转化为自身生物量(biomass)的增加。
所谓生物量对个体来说,就是个体的重量(以干重计算),对种群来说,就是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总重量。
因此,在一个食物链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肉食动物的营养水平,能量和作为能(化学能)的蕴藏者的生物量都是逐级递减的,这就是为什么营养水平不可能太多的缘故。
(二)能量流转的效率和生态金字塔体处于第一级营养水平的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制造的有机物的产量称为初级总生产量,也就是第一级营养水平的总收入量,初级总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要为植物本身所消耗,初级总生产量减去植物本身的消耗即减去支出即是初级净生产量。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
专题2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高频考点解读】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热点题型】题型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例1、如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对图B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答案:D【提分秘籍】1.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2.流动模型——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含义比较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 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 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 每一阶 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特殊形状无极少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一般说来,能量传递的平均效率大约为10%~20%。
【高考警示】(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
①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②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个个体或两个种群之间。
(3)建立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举一反三】2.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 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100 kgC.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答案:C题型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 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 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解析:据图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2的浓度,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习题及答案
天成教育生物限时练27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答案 D解析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其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营养级最高,因而获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满足太多数量的个体所需。
2.一只羊一年内吃了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C.20 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答案 B3.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550kJ B.500 kJC.400 kJ D.100 kJ答案 A解析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3=,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2=,即丙最少含500+50=的能量。
4.下图中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答案 C5.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大于①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答案 D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A 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D正确。
人教(2019)生物高考复习:第3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3.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特点
4.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
(2)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 最高效率为20%。 ①在食物链A→B→C→D中,则有:
注:a.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b.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 越少。
(3)提示: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 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提示:无序性 开放系统 获取能量 (5)提示: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 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6)提示:合理密植 立体化生态农业 能量的多级利用 (7)提示:粪便中能量不属于家兔同化量,但尿液中(如尿素)所含能 量应属于家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2)各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遗体残骸以化 石燃料的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②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③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 -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④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 能量。
2.深挖教材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 与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__________。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能否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 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 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粪便中能量的分析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摄
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不能
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与上一个营养级的遗
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的那一部分能量。
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
2.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是a,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 量是b,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是c。则第一营养级可提供
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利用的能量是
A.a B.a-b C.c D.b+c
B
3.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
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
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量)-R(呼吸量)。
鼬 田鼠 (1)Ⅰ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Ⅱ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预测田鼠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最后数目稳定 。 (3)表中R(呼吸量)主要用于_ 维持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_
0.3% (2)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减少
D.④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有一部分残留在其粪便中
9.F.B.Golley曾对一个荒
地中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 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 定量的能量流动分析,得 到如下数据(单位:cal·hm
-2·a-1
)。
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
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
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③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水循环
(1)概念:水以3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3.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1.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用图中字母表示)。
(2)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哪些方面?能量D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后的去向是什么?
[提示](1)[C/(B+F)]×100%;(2)乙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丙的粪便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第四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1. 能量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太阳辐射开始,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并逐渐减少。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 物质循环: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包括水、二氧化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这些元素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利用和排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能量的流动驱动了物质的循环,而物质的循环又为能量的流动提供了基础。
总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值,D项错误。
2.(2020·海南模拟)某草原上存在“草→野兔→蛇→鹰”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B.能量沿着这条食物链单向传递C.野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解析】选B。
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B项正确;野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C项错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4%,D项错误。
3.(2019·吉安模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解析】选D。
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项错误;e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项错误;d中有一部分来自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C项错误;业中,圈养动物活动强度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因此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D项正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食物链中,个体数量最少的动物应该是()A.食草昆虫B.昆虫C.蛇D.鹰2.狼吃羊,羊吃草.从能量流淌的角度看,狼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A.狼B.羊C.草D.光3.如图是一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X、Y、Z差不多上草食动物B.图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只能单向流淌C.从数量上分析,X+Y+Z>蝗虫D.草是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B.“雨露滋润禾苗壮”要紧表达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常情形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固的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5.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猎取的能量最多B.营养级越多,积聚的能量越多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循环流淌的D.下一营养级只能获得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到20%6.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那个地点的“物质循环”是指()A.动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动物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中C.动物能为植物提供粪便,促进植物生长D.动物能抑制植物的生长,爱护自然界中生物的平稳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情形(单位:千焦),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B.甲固定的太阳能等于乙、丙的能量之和C.乙具有的能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少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8.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生物中的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B.狐和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是循环流淌的9.能量沿食物链的流淌过程中是()A.循环往复的B.单向流淌,同时逐级递减C.单向流淌,同时逐级增加的D.没有任何规律的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B.饲养动物苦恼,花工多,投资大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11.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A的数量和占有的总能量最多,H的数量和占有的总能量最少B.该食物网中,假如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可不能发生明显变化C.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D.该食物网中,最短的食物链是:A→B→H12.如图所示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淌的方向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13.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A. A=B=CB. A=B+CC. A>B+CD. A<B+C14.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C.一样情形下,②为①的10%~20%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能逆转,因此能量流淌具有单向性15.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微生物B.若用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丙处于最高营养级C.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能量循环利用D.若乙为初级消费者,则乙的数量比甲的少16.从“狼吃羊,羊吃草”这一事实能够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A.草B.羊C.光D.狼1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二氧化碳、草、蛇等差不多上阻碍鼠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B.要增加此生态系统稳固性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C.图中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生理过程有①②③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循环流淌的18.地球上能为多数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是()A.太阳B.土壤C.动物D.植物19.如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C.图中的箭头能够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获得能量多于甲获得的能量答案解析1.D【解析】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食物链中,猫头鹰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而猫头鹰体内的能量最少,其数量也最少.2.D【解析】食物链:草→羊→狼中,狼吃羊,狼获得的能量来自羊;羊吃草,羊获得的能量来自草;草体内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狼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3.D【解析】A、此食物网中,X直截了当以草为食,属于草食性动物;Y 既能够以草为食,又能够以蝗虫为食,因此属于杂食性动物;Z以蝗虫为食,属于肉食性动物,A错误;B、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淌的特点.能量的流淌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然而物质是循环流淌的,B错误;C、绿色植物处在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最多,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数量就越少.X和蝗虫只是竞争关系,单独从数量上分析,Y和Z的数量均小于蝗虫的数量,然而三者之和与蝗虫数量关系无法判定,C 错误;D、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动物为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D正确.4.B【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A正确;B、“雨露滋润禾苗壮”,表达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阻碍.B错误;C、正常情形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固的,叫做生态平稳,C正确;D、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存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固,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因此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存,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积存有毒物质最多.D正确.5.D【解析】ABD、能量流淌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淌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样只有3﹣4个营养级.一样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AB错误,D正确.C、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淌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C错误.6.B【解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取,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通过分解,开释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中.这些物质能够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通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开释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7.D【解析】A、并不是营养级越低个体数量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会少于松毛虫的数量.故A错误;B、丙的能量来自于乙的一少部分,乙的能量来自于甲的一少部分,二者的能量之和少于甲的能量,因此与甲的能量不相等.故B错误;C、在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率为10%﹣20%,因此乙具有的能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多.故C错误;D、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00,第三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3 0,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 5%.故D正确.8.D【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开释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A正确;B、如图所示:狐以兔为食,因此狐和兔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运算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从植物开始,求每个分支的条数的和.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从左到右:草→兔→鹰;草→鼠→狐;草→鼠→蛇→鹰;草→鼠→狐.C正确;D、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传递的,能量流淌的特点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淌、逐级递减的,同时是不循环的.D错误.9.B【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开释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截了当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三种去路,一个是被植物体自身利用,用来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产生热量;第二个是储存在自己体内的有机物中;第三个是被其它动物等消费者消耗.当绿色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如牛马等取食后,那么这些有机物转变成这些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被这些动物的生命活动所消耗,同时也产生热量.因此这些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中的能量也被分解者分解.植食性的动物又会被肉食性的动物所捕食,那么有机物又转变成这些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又会被消耗.如此由原先的太阳所获的光能,在一级一级的营养级中,能量就变成有机物的形式、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的消耗能量和热能三种形式.而在这三种形式中每一种形式差不多上不能够回收的,因此能量只能从第一级向最后一级迁移,同时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淌特点是单向流淌;而物质流淌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可见B符合题意.10.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的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因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淌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消耗的也多,成本也越高.故肉类和鸡蛋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11.C【解析】A、该食物网中,A的营养级别最低,其数量和占有的总能量最多,H的营养级别最高,其数量和占有的总能量最少,A正确.B、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G)来补偿,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剂机制,生态系统可坚持平稳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固.因此H的数量可不能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CD、在那个食物网中,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5条.食物网中,最短的食物链是:A→B→H,故C错误,D正确.12.C【解析】由于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同时逐级递减.在食物链前端的生产者物质和能量最多,越往后物质和能量越少.依照能量的多少能够从多到少排序即食物链的顺序.因此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淌的方向是丙→丁→乙→甲.13.C【解析】假设在一定时刻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B+C,因为A中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没有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14.A【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淌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单向不循环的;因此,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终止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淌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可见A符合题意.15.D【解析】A、若图示表示的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错误;B、若图示表示的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丙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错误.C、能量流淌的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流淌,C错误.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故乙的有机物总量比甲少,D正确.16.A【解析】狼吃羊,狼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羊体内的有机物;羊吃草,羊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草体内的有机物;草体内的有机物是草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狼体内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草.17.D【解析】A、在生物学上,把二氧化碳、草、蛇等阻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通称为生态因素.A正确;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因此要增加此生态系统稳固性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B正确;C、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能把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实现了从有机环境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能把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实现了从有机环境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因此图中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生理过程有①②③,C正确;D、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18.D【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开释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开释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庞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③从全然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坚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稳.由这三大意义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的食物、氧气和能量的源泉.19.C【解析】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图中食物链为:甲→乙,丙为分解者.A、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丙是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A错误;B、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甲→乙,B错误;C、图中箭头由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分解者,表达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C正确;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甲的能量最多,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12 海南 T19, 2 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 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
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
量, D不正确。
非选择题
1. ( 2012 安徽 T30Ⅱ, 8 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
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2
J/ ( hm· a)。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2.45 1011 1.05 109 7.50 108 7.15 108 2.44 107 2.25 107 2.18 107
(1)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 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
记4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 30 只,其中有标记的15 只。
该种群密度是只
2。
若标记的田/hm
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 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
捕。
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3%目(2)80只/hm2偏高(3)生长发育繁殖(4)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25 ×107)÷( 7.50 ×108) =3%
(2)40× 30÷ 15=80 只/hm2。
该种群密度是80 只 /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2012 四川 T31Ⅰ, 8 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虾类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的; 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
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 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大豆的生态系统主要成分是大豆,猛禽和田鼠的关系是捕食,生物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由图b点大豆植株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食物增加,是促使田鼠增加的主要因素,曲线一的田鼠种群密度减小,说明猛禽的密度与曲线二相比,较大。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之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的特点。
同时考查了生态平衡中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能力要求为C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