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德经第48-50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选段讲解
第48—50章
封开县渔涝中学莫胜慈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讲授,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道德经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国学经典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善于保护自己的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这三段选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与人为善》动画片,引入今天要学习的篇章:48章至50章
二、正课
(一)诵读
1、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8章至第50章;
(教师留意学生诵读中的朗读错误的字,读完后提醒学生注意。)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明确字音
3、再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4、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5、读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朗诵。
讨论:录音里的方式大家喜欢吗?
(二)理解大意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家现在能理解这三段话的意思吗?在这几段话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呢?
展示译文,对照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诵读译文内容
3、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做人要与人为善,讲究诚信、保护自己等
(1)探讨与人为善的内涵
与人为善是一种仁爱的美德。对人对事光明正大,不以自己度人,不以偏见对人;长思人之长,反思之过。对生机有困难者,应同情其遭遇;对因感情失落而悲观者给与关爱,尽心尽力扶助其走出困境。
与人为善也是一种奉献和责任。应像是夜路上的灯光,引领人前进,也应如雨露阳光对大地的情怀。对失误者,启发其感悟,抛弃邪恶,走向光明,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纵然有些情景是阴暗的、困惑的,但你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赤诚爱心,总能驱散乌云见彩虹。
(2)探讨讲求诚信的内涵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诚”就是内诚于、童叟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用。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话就是说:“人在理智的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是孔子得意弟子。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出门,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她去。曾妻安慰儿子说:“你别去,也别哭,妈妈回头杀猪给你吃。”她从街上回来,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她连忙制止道:“我不过是哄孩子,何必当真呢?”曾参却说:“如果不杀猪,就是欺骗孩子,也就是教孩子说谎。”于是曾参坚持把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一诺千斤,诚实守信。
(3)探讨善于保护生命的内涵
这是说,个体生命生存于人世间始终处在一些或显现、或潜伏的危机和威胁包围之中,故而说,维持和保全生命不是一件容易事。上述两段引文其实深刻蕴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彻底流露了对人类的当下生存状况的不安和忧虑;其二、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的超越性和无限性的向往和渴望。
《道德经》认为,人类应该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学会作"善摄生者"。"善养生者"就是指能够自觉避开各种威胁,即便是遇到威险,也会最终逢凶化吉,渡过难关,保全生命,维持个体的生命存在。这是因为,"善养生者"本身没有那些可以被外来力量所控制、伤害、以及能够被置于死地的弱点。"《道德经》致
力于追求的终极目标--"长生久视",其实并不仅仅是指纯粹肉体上的恒久存在,而更看重于精神层面的无限延续。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更加注重精神生命的长久,追求的是一种"长生久视"的理想境界。生命终极关怀就是要达到这两个层面的和谐统一,即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的完美结合。这一思想后来逐渐地被道教养生学所接受和吸收,成为生命修炼活动的一项指导原则。
(三)小结归纳这几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非某一党、派、集团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主,长官的行政权力是仆,人民对于政界的关系,犹如大自然统治宇宙,而不应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所以,经过真正民主体现出的人民意愿、制定的政策法律应该是凛然不可侵犯,任何个人、党派、阶层都没有特殊否决权。故而圣人不以一己之心为心,而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不自专快意,不以民众代言人、“人民的意志”自居,不以一己或任何党派、集团的思想意识来强奸民意,而是真正尊从国人的选择。而所谓民族、种族、阶层意志,却是任何时候的阴谋家和所有时代的暴君最常盗用的口号之一。
无论是宗教、政治、主义,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手段"而已。但是,根本目的却往往被意外地忘却,而作为"手段"的宗教、政治和主义,却常常反过来束缚了人们去追求幸福。这真是颠倒了主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为人们谋幸福乃是最根本目的。但是,如果人民不存在建立服务于共同福祉的某种制度的共同愿望,那么如何使这些制度产生呢?强加于人民吗?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人民的幸福总是比抽象的"真理"或"意识形态"“主义”更重要。脱离民众,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也只是空洞的理论,毫无实际的价值。唯有"百姓之心"才是各种判断的基准。与这根本目的、与现实状况不相称的、欠缺灵活性的思想就是教条。脱离这根本目的、脱离现实而死抱教条的作法,就是不以"百姓心" 为基准,而是以教条来裁判人,这样的愚昧悲剧不应再重蹈覆辙了。
俄罗斯民谚说:"眼中有人民,即见真理。"如何对待人民,可说是触及了事物的实质!从这一点来检视领导者,检验他们是真正的良善者抑或伪善者,洞若观火。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二战临结束时,丘吉尔在大选中落选,他感慨的言道:"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是“忘恩负义”的民族。"因为,今天不是昨天,功绩与职务是两码事,感情不能代替理智。所以,把管理人民的职务当作财富,来行赏赐功,不但是对人民的蔑视,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孙中山也曾说道:"我们是为国民而存,而不是国民为党而存。"伏尔泰有句名言:"您说的话我至死也不能同意一个字,但我要誓死捍卫您说每一个字的权利。"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一条社会政治明显的分水岭。正与邪,善与恶,路线政策的好与坏,都将由此而分道扬镳。例如,宋徽宗就是忽视了这一条,从而走向了听之任之的极端。
而另一极端,其行为者则是或真心或假意的越佾代庖主观的造作一救世主来强奸民意。这一救世主的名称,可能冠于所谓精英、天才、龙子、佛、圣等等,也可能随着时代时髦名词的变迁而冠于某个人种、民族、国家、阶级、阶层、集团等等。例如,19世纪直生论漫延至哲学和政治,就是将其推向了这一极端。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目的或有道德意义的前景。进化具方向性,在向着预定目标进步。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论就是基于这样的机械论和目的论而创立的。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宣称,宇宙中存有最高"理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人类历史正辩证地按其各阶段发展下去。为什么世界历史必须经过这些历程,不得而知。似乎"理性"正努力地去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并将其付诸实践。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在按照这样一个必然的历程在发展,而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则是民族精神。在每个时代,都有某一民族受托担负起引导世界通过它已到达的辩证法阶段的使命。而且,终极的人类存在是国家,而不是个体。国家代表着社会的形态或精神,而国家又是通过一些伟大领袖作为象征的,这些领袖会自然地赢得人们的忠诚。”
这简直就是独裁合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无论是伦理或意识形态,个人对集体的服从是合情合理的,认为这样会使人类向着进步的目标发展。黑格尔的这种伦理学对政治学的关系向世人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伦理问题。假定正当的行为所应该追求的善就是整个集体的、或者最后是全人类的好处;那么这种社会的好处是否是个人所享受的好处的总合呢,还是它根本上乃是某种属于全体而并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