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德经第48-50章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37efbb0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1.png)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德道经》完整版|这才是真正的原版《道德经》!(值得收藏)
![《德道经》完整版|这才是真正的原版《道德经》!(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7f3b0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2.png)
《德道经》完整版|这才是真正的原版《道德经》!(值得收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
本文是以当代著名国学家熊春锦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恗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霽财有余是谓盗恗盗恗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揦蝟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政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二十八章玄德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旤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舍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祱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蹱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摶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獵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困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尤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蔡蔡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涂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浴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轻重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神明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眯人故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矬或胚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媯媯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网络整理,如涉版权,请持证私信删除。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eb7177f350e2524de5187e9c.png)
第四十八章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③,使民不为盗;不贱④可欲⑤,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⑥,实其腹,弱其志⑦,强其骨。
恆⑧使民无知无欲⑨,使夫智⑩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尚贤: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不要自负其贤,不要尊崇“人治”。
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自负其贤,不要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可以用贤,不可以尚贤。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剥削不足的用来奉养富余的,劫贫济富,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纷争。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政治清静。
依法择贤录用,依法使贤用能。
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自负其贤,不要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可以用贤,不可以尚贤。
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民生,使人民和睦。
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脱离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昂贵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使民众不做盗贼。
不轻视百姓的合理要求而尊重人民的正当需要,可使人心不乱。
【心志属于精神类的软件——魄,与虚和弱对应;腹、骨属于硬件——营,与实和强相对应。
】因此,聖人的统治,使百姓虚心接受教治,吃饱穿暖啊生活富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身健体回报社会。
法则使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心怀不轨之徒不敢妄作非为。
为政知道依法治理,则天下大治。
注释①不尚贤: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不要自负其贤,不要尊崇“人治”。
希望执取天下而肆意妄为,我看是不可行的!天下是道者的器物,是不可肆意妄为的。
肆意妄为的败政,非法执政的失政。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政治清静。
依法择贤录用,依法使贤用能。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c0ae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5.png)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大漠注:老子也有老子的“灵魂心路”,受时代“科技”的制约,老子不可能用书的形式去再现他的“灵魂心路”,所以他把精力集中放在《道德经》这本“天人之书”上,当然,在“创作”《道德经》的过程中,老子肯定也有数次定稿“发行”与数次“修正”,有一个熊姓商人硬生生地把马王堆版《道德经》的章节顺序集合归类重排,并名曰之《德道经》,以显示他学识与功力的高深,那其实只是“文化商人”的吸睛营销之道。
以大漠观之,长沙马王堆版《道德经》是老子初始自觉满意面世的一次“定稿”,而现行通行版《道德经》则是老子最终修订完善的一次“定稿”,其实对世下的众生来说,无论看哪个版本都行,毕竟都是老子自觉满意的灵魂之思。
道经1,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0e552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4f.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2021-12-06 08:24·田凌安《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推崇和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压力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净化心灵的灯塔——《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共81章,5162字。
(注解便于阅读、理解,仅供参考,最好能在熟读融会贯通中自悟自得)《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如下第壹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贰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df297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1.png)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49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49章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82ff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7.png)
道德经第49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
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道德经第48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48章原文及译文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00c41d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9.png)
道德经第48章原文及译文感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无为而治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③。
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语译】①为学日益:探求外物的知识,日求增益。
只不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为道日损:领悟天地自然大道,日求消减个人的世俗偏见和各种欲望,最后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境界。
③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④取:治理之意。
⑤无事:不忘为,无扰攘之事。
⑥有事:执著于有所作为,骚扰民生。
译文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领悟大道,每天要减少一些。
减少再减少,达到不妄为的境界。
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所以治理天下要靠不妄为。
那些执著于有所作为的人,不能治理好天下。
感悟为学,是求取外在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积累得愈多,私欲妄见也愈多。
为道,即体悟事物的本质或运动规律,它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直观体悟和理性思考。
它可以使人去除私欲妄见,日渐返璞归真,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极富智慧的命题。
它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无为”的社会意义,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从表面上看,“无为”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却在于避开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实现“无不为”。
连向来提倡“有为”的孔子也曾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
”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端坐在王位上罢了。
更深一层讲,本章是在讲“减法”。
多数人都追求加法,其实很多时候,减法比加法更加明智,更有必要,也更有益。
事实上,人的一生,是创造和获取、累积和发展知识、能力、经验、财富、地位、成绩与影响力的过程,是做加法的过程;但也同样是做减法的过程,要减少幼稚、贪欲、妄想、计较和不切实际……没有减法就没有大道。
做人、做事、为文、施政,都要减了又减。
(完整版)德道经与德道经章节对照及翻译
![(完整版)德道经与德道经章节对照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f6f0795c1c708a1284a444e.png)
德篇-第12章 德善(《道德经》49章)
❖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
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 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 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 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 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 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 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 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 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 态。
德篇-第6章 至柔(《道德经》43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 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 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 ;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 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 ,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 ;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 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 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 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 、“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 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 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德篇-第4章 反复(《道德经》40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0343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四十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四十章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80b8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e.png)
道德经四十章原文加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解析:
•“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 有两种理解,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世间万物都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变化,例如四季更替、生命的生老病死等都是一种循环。
•“弱者道之用”: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表现为柔弱的方式。
道顺其自然,任由事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不强加干涉和自己的意志。
比如水是柔弱的,但却能以柔克刚,滴水可以穿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强调了“有” 和“无” 的关系。
“有” 是指我们能看到、感知到的有形的存在,而“无” 是一种更根本的、难以具体描述的存在状态。
万物最初是从“有” 的状态出现,但“有” 是由“无” 中孕育而生的,这体现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起源的一种深刻思考。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感悟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f3c6fe3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3.png)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感悟分享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为中心思想,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这一章教诲我们,在追求智慧和道德的道路上,沉默和谦逊是非常关键的品质。
'知者不言'意味着真正有智慧的人更倾向于保持沉默。
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言语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真理,而且言语往往容易给人带来误解。
相反,他们选择通过行动和实际的示范来传达自己的智慧。
他们明白,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说出有多少,而在于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
'言者不知'则是指那些口若悬河、喜欢空谈而缺乏实际行动的人。
他们虽然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
这是因为他们把重点放在言辞上,而忽视了行动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被自己的言辞所迷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但实际上却远离了真正的智慧。
这一章的感悟告诉我们,在追求道德和智慧的道路上,谦逊和实际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言辞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智慧,成为真正的知者。
此外,这一章还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空谈和自以为是的境地。
我们应该意识到,言辞往往是有限的,无法完全表达我们的思想和真理。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将我们的智慧应用于生活中,从而产生真正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教导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实际行动的品质。
只有通过谦虚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智慧,成为真正的知者。
这一章的感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道德和智慧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智慧。
《道德经》 第50章 出生入死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50章 出生入死 原文释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25910bba58da0116c1749d2.png)
第50章出生入死【原文】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
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注释】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
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
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导读】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
一种是因营养过剩、骄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
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
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解读】天生万物,有朝夕而亡的,有千年而不朽的。
人生在世,有长命百岁的,有夭折早逝的。
长生长寿是所有人的愿望,即使那些一生修道者也不能完全漠视死亡,否则又何必炼丹、又何必养气。
故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死生亦大矣!”虽然人人都知长寿之好,可惜并非人人能够得到长寿。
本章中老子就说“生之徒,十有三”,即真正能算得上长寿的也不过十之三四而已。
《道德经》 第48章 为学日益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48章 为学日益 原文释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93cc8e03b3567ec112d8a37.png)
第48章为学日益【原文】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
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
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
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
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导读】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
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
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
“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
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
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
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
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解读】“为学”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外在经验知识,这些知识越积累就越多,所以那些大儒才日复一日地求新、求知,还要“时习之”。
求道则不能如此,为道者应该每日减少自己的主观妄念,力求达到虚空、平静,如此才能得“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有人将老子所说的“学”看为“仁义礼智”等内容,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礼”等做的批判。
这种说法虽然合乎老子一贯的观点,却显得狭隘,没有说出老子对其他的知识的看法,未必是老子的本意。
道德经50章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50章原文注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7904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2.png)
道德经50章原文注音版道德经第50章原文(注音版):上章1. 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生物乃盈,盈而后亏。
人之所遇兮,陈其昧明。
将欲取之兮,恶而先走。
2. 道之出口兮,淡乎其无味。
观其形兮,犹若隐约。
听其音兮,犹若濡湿。
用之不可见兮,其名不可得。
归之远兮,其物渐远。
故有道者,虚而不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兮,和其光。
同其尘兮,湛兮似或存。
下章1. 沉上寿兮,士与常处。
若婴儿兮,无泣呀。
痍心须兮,万乘若怒。
得哉道兮,行布棨。
2. 显示万物兮,复归于无。
简能( simply forget) 处兮,复归于朴。
朴散兮,似已夭。
众人皆有以兮,我独需因。
而有以兮,我独须为。
众人皆有余兮,我独周怀。
3. 我怀故物兮,不盈。
深众人兮,吾独泫然。
如渊众人兮,吾独晦蔽。
众人皆有及兮,我独希及。
人皆有已兮,我独须起。
(注音版):上章1. Gùyǒu wùhùn chéng, xiān tiān dìshēng. Shēng wùnǎi yíng, yíng ér hòu kuī. Rén zhīsu ǒyùxī, chén qímèi míng. Jiāng yùqǔzhīxī, èér xiān zǒu.2. Dào zhīchūkǒu xī, dàn hūqíwúwèi. Guān qíxíng xī, yóu ruòyǐn yuē. Tīng qíyīn xī, yóu ruòrúshī. Yòng zhībùkějiàn xī, qímíng bùkědé. Guīzhīyuǎn xī, qíwùjiàn yu ǎn. Gūyǔyǒu dào zhě, xūér bùqū. Yuān xīsìwàn wùzhīzōng. Jiěqífēn xī, héqíguāng. Tóng qíchén xī, zhàn xīruòhuòcún.下章1. Chén shàng shòu xī, shìyǔcháng chǔ. Ruòyīng ér xī, wúqìyā. Yíxīn xūxī, wàn chēng ruònù. Dézāi dào xī, xíng bùqì.2. Xiǎn wàn wùxī, fùguīyúwú. Jiǎn néng chùxī, fùguīyúpǔ. Pǔsàn xī, sìyǐyāo. Zhòng rén jiēyǒu yǐxī, wǒdúxūyīn. Ér yǒu yǐxī, wǒdúxūwéi. Zhòng rén jiēyǒu yúxī, wǒdúzhōu huái.3. Wǒhuái gùwùxī, bùyíng. Shēn zhòng rén xī, wúdúxuàn rán. Rúyuān zhòng rén xī, wúdúhuìbì. Zhòng rén jiēyǒu jíxī, wǒdúxījí. Rén jiēyǒu yǐxī, wǒdúxūqǐ.。
道德经50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50章感悟心得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3fecf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a.png)
道德经50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第50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个人修身养性上,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指导。
在阅读道德经第50章后,我对其中的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章内容的感悟心得。
首先,我深受章节开头的句子“出生入死”所启发。
这段话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人们在生与死的边缘时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它让我想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追逐名利与物质财富,但当我们深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不在于这些外部因素。
相反,它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内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一观点引发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章节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表达了一种合作的理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这启示我们要放下个人的偏见和私利,与他人携手共进。
在现实生活中,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我深知个人的成功并不只是个人的功劳,更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我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成长。
另外,章节中的“宜敬神而远之”的说法提醒我们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或者宇宙的力量。
我们应当崇敬自然界的伟力,尊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其他生物的存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微不足道,应当尊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这让我回想起我在自然中的经历,我渐渐发现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和神奇。
每当我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会更加珍惜这段珍贵的经历,并思考自己在生态保护方面应该做出的努力。
最后,章节末尾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启示我们在治理社会时要持谦虚的态度。
治理国家或社区的过程不应该是专断和高高在上的表现。
与此相反,应该像烹饪一样,谦虚地对待事物,顺应自然的规律,注重细节。
这个观点让我明白,领导者应该虚心听取百姓声音,并以谦逊态度面对挑战与困难。
道德经五十章心得感悟
![道德经五十章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37ddd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4.png)
道德经五十章心得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包含了五十章短小精悍的篇章,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深入研读《道德经》的过程,我对其中的一些章节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和心得。
本文将分享我对《道德经》五十章的一些思考,并展示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指导。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的无法言传的特性。
我理解道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无法用言辞和文字准确描述和定义。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感和体验。
这时候,我们需要放下固有的观念,去亲身体验和感知,才能理解道的真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一章让我深思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美和丑的存在是相对的,它们是一体的两面。
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美而拒绝丑,因为在丑中也有美的可能。
这启示我们在评判他人或自己的时候,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理解到人的缺点和弱点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第十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一章着重强调了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
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欲望满足的同时,要注意保持适度和平衡,不要贪得无厌。
只有适度收敛和克制,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富足。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向我们揭示了逆境中的机遇。
当大道被废弃、智慧被滥用、家庭关系紊乱、国家政治混乱时,也能够催生出仁义、忠孝等美德。
在困境中,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在逆境中找到机会和光明。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一章启示我们宇宙的混沌本质。
事物的混杂和矛盾是其内在发展和变化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和矛盾情况。
明白混沌中蕴藏着生机和变革的力量,我们就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一章表达了道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当社会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时,即使是走马者也能取得成功和成就。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d3cd3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0.png)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文工共81章,6000余字。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 tuó) 龠( yuè) 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 cī) 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50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50章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85bad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8.png)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及译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焉。
【原文直译】:从出生到死亡。
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
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
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选段讲解第48—50章封开县渔涝中学莫胜慈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讲授,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道德经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国学经典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善于保护自己的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这三段选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与人为善》动画片,引入今天要学习的篇章:48章至50章二、正课(一)诵读1、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8章至第50章;(教师留意学生诵读中的朗读错误的字,读完后提醒学生注意。
)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明确字音3、再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4、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5、读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朗诵。
讨论:录音里的方式大家喜欢吗?(二)理解大意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大家现在能理解这三段话的意思吗?在这几段话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呢?展示译文,对照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诵读译文内容3、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做人要与人为善,讲究诚信、保护自己等(1)探讨与人为善的内涵与人为善是一种仁爱的美德。
对人对事光明正大,不以自己度人,不以偏见对人;长思人之长,反思之过。
对生机有困难者,应同情其遭遇;对因感情失落而悲观者给与关爱,尽心尽力扶助其走出困境。
与人为善也是一种奉献和责任。
应像是夜路上的灯光,引领人前进,也应如雨露阳光对大地的情怀。
对失误者,启发其感悟,抛弃邪恶,走向光明,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
纵然有些情景是阴暗的、困惑的,但你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赤诚爱心,总能驱散乌云见彩虹。
(2)探讨讲求诚信的内涵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
“诚”就是内诚于、童叟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
“信”就是外信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用。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话就是说:“人在理智的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是孔子得意弟子。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出门,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她去。
曾妻安慰儿子说:“你别去,也别哭,妈妈回头杀猪给你吃。
”她从街上回来,见曾参正准备杀猪。
她连忙制止道:“我不过是哄孩子,何必当真呢?”曾参却说:“如果不杀猪,就是欺骗孩子,也就是教孩子说谎。
”于是曾参坚持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一诺千斤,诚实守信。
(3)探讨善于保护生命的内涵这是说,个体生命生存于人世间始终处在一些或显现、或潜伏的危机和威胁包围之中,故而说,维持和保全生命不是一件容易事。
上述两段引文其实深刻蕴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彻底流露了对人类的当下生存状况的不安和忧虑;其二、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的超越性和无限性的向往和渴望。
《道德经》认为,人类应该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学会作"善摄生者"。
"善养生者"就是指能够自觉避开各种威胁,即便是遇到威险,也会最终逢凶化吉,渡过难关,保全生命,维持个体的生命存在。
这是因为,"善养生者"本身没有那些可以被外来力量所控制、伤害、以及能够被置于死地的弱点。
"《道德经》致力于追求的终极目标--"长生久视",其实并不仅仅是指纯粹肉体上的恒久存在,而更看重于精神层面的无限延续。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更加注重精神生命的长久,追求的是一种"长生久视"的理想境界。
生命终极关怀就是要达到这两个层面的和谐统一,即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的完美结合。
这一思想后来逐渐地被道教养生学所接受和吸收,成为生命修炼活动的一项指导原则。
(三)小结归纳这几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非某一党、派、集团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主,长官的行政权力是仆,人民对于政界的关系,犹如大自然统治宇宙,而不应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所以,经过真正民主体现出的人民意愿、制定的政策法律应该是凛然不可侵犯,任何个人、党派、阶层都没有特殊否决权。
故而圣人不以一己之心为心,而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不自专快意,不以民众代言人、“人民的意志”自居,不以一己或任何党派、集团的思想意识来强奸民意,而是真正尊从国人的选择。
而所谓民族、种族、阶层意志,却是任何时候的阴谋家和所有时代的暴君最常盗用的口号之一。
无论是宗教、政治、主义,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手段"而已。
但是,根本目的却往往被意外地忘却,而作为"手段"的宗教、政治和主义,却常常反过来束缚了人们去追求幸福。
这真是颠倒了主次。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为人们谋幸福乃是最根本目的。
但是,如果人民不存在建立服务于共同福祉的某种制度的共同愿望,那么如何使这些制度产生呢?强加于人民吗?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人民的幸福总是比抽象的"真理"或"意识形态"“主义”更重要。
脱离民众,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也只是空洞的理论,毫无实际的价值。
唯有"百姓之心"才是各种判断的基准。
与这根本目的、与现实状况不相称的、欠缺灵活性的思想就是教条。
脱离这根本目的、脱离现实而死抱教条的作法,就是不以"百姓心" 为基准,而是以教条来裁判人,这样的愚昧悲剧不应再重蹈覆辙了。
俄罗斯民谚说:"眼中有人民,即见真理。
"如何对待人民,可说是触及了事物的实质!从这一点来检视领导者,检验他们是真正的良善者抑或伪善者,洞若观火。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二战临结束时,丘吉尔在大选中落选,他感慨的言道:"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是“忘恩负义”的民族。
"因为,今天不是昨天,功绩与职务是两码事,感情不能代替理智。
所以,把管理人民的职务当作财富,来行赏赐功,不但是对人民的蔑视,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孙中山也曾说道:"我们是为国民而存,而不是国民为党而存。
"伏尔泰有句名言:"您说的话我至死也不能同意一个字,但我要誓死捍卫您说每一个字的权利。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一条社会政治明显的分水岭。
正与邪,善与恶,路线政策的好与坏,都将由此而分道扬镳。
例如,宋徽宗就是忽视了这一条,从而走向了听之任之的极端。
而另一极端,其行为者则是或真心或假意的越佾代庖主观的造作一救世主来强奸民意。
这一救世主的名称,可能冠于所谓精英、天才、龙子、佛、圣等等,也可能随着时代时髦名词的变迁而冠于某个人种、民族、国家、阶级、阶层、集团等等。
例如,19世纪直生论漫延至哲学和政治,就是将其推向了这一极端。
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目的或有道德意义的前景。
进化具方向性,在向着预定目标进步。
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论就是基于这样的机械论和目的论而创立的。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宣称,宇宙中存有最高"理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人类历史正辩证地按其各阶段发展下去。
为什么世界历史必须经过这些历程,不得而知。
似乎"理性"正努力地去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并将其付诸实践。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在按照这样一个必然的历程在发展,而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则是民族精神。
在每个时代,都有某一民族受托担负起引导世界通过它已到达的辩证法阶段的使命。
而且,终极的人类存在是国家,而不是个体。
国家代表着社会的形态或精神,而国家又是通过一些伟大领袖作为象征的,这些领袖会自然地赢得人们的忠诚。
”这简直就是独裁合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无论是伦理或意识形态,个人对集体的服从是合情合理的,认为这样会使人类向着进步的目标发展。
黑格尔的这种伦理学对政治学的关系向世人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伦理问题。
假定正当的行为所应该追求的善就是整个集体的、或者最后是全人类的好处;那么这种社会的好处是否是个人所享受的好处的总合呢,还是它根本上乃是某种属于全体而并不属于部分的东西呢?所谓推进“世界历史必然历程”的原动力,黑格尔把这一最高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
“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
”黑格尔还称赞卢梭的观点: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分开。
认为,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只不过是体现了全体人的意志。
总意志有实现这一绝对真理的那种自由。
这真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任何通常的自由,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
法律的"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法律所管制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
君主有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入牢狱的自由。
最后,历史终于让希特勒扮演了体现总意志这一角色。
历史就是这样在屡屡向我们提出警诫:把一种理论或主义、思想----无论其是谬误或是部分正确部分谬误、或者甚至被风靡为伟大圣明的理论----当成绝对真理,并由各种名目的“救世主”在理性主义冲动的鼓舞下,不容置疑地在其基础之上建立社会政治体系,那将类似于在流沙上建筑大厦,无论其他设计如何精确,也挽救不了它势必倾覆的命运!课后作业:熟读内容,争取背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