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合集下载

人大-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课堂笔记精华版

人大-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课堂笔记精华版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

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什么是政治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1.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治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治理)【圣才出品】
4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公共治理的模式 1.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 治理。 (1)市场化治理引进企业管理的效率、经济、效益即所谓的“3E”标准提高政府工作 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效益。 (2)市场化治理比较经典方式 ①私有化 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原有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不力、效率低下、服务滞后、制度僵化 等问题,它通过出售股权、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来改造严重官僚化的国有或者公有垄断 企业。通过私有化,国家在市场领域大步退出,授权社会来经营重要的基础性行业,提高了 服务的水平,降低了国家运营的成本,效益非常明显。 ②契约外包 是在服务主体上通过签订合同将某种公共服务承包给特殊的公司,利用公司的市场化运 作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性质的公司参与到公共项目的竞争投标与 生产运营中来。契约运营的方式吸纳的经济力量通过市场生产方式转移了政府的生产方向,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3)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也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 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 所以,企业家精神渗透在政府行动的每个方面。 2.弹性化治理
3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科学活动。 ②程序公开 指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程序都必须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最大范围地允
许公民方便地参与,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按照合法程序参与相关政策制定过程。 (3)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①责任性要求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人)【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人)【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9.1 复习笔记一、政治人与公民1.政治人的含义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公民(1)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与“人民”不同。

“人民”是一个集合性的政治范畴,指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

对一个人不能说他是人民,只能说他是人民的一员。

“公民”则是一个个体性的法律术语,可以说某个人是公民。

(3)在中国,常与“公民”相联系的概念有“群众”。

“群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群众观念甚至通常取代公民观念。

二、政治家1.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1)政治家的含义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2)政治家的特征:①政治家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势力的代表。

②政治家是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

③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

④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3)政治家的产生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家一般都是通过竞选或选举方式产生。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家是通过选拔与选举方式产生的。

选拔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选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政治家产生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革命。

(4)成为政治家,主观条件方面的要求:①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②有一定的知名度;③良好的个人素质。

2.政治家的类型我们可以从阶级标准、职业类型、历史标准和人格类型等不同的角色对政治家进行分类:(1)阶级标准政治家的首要特征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势力。

因此,政治家可以根据不同阶级形态分类。

毫无疑问,不同阶级的政治家所代表的利益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时代。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是关于政治学的入门级别的教材,它主要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理
论和方法论等内容。

其中包括比较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哲学等多个
方面,是探究政治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学科
之一。

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提到政治学是一门多
样而又复杂的学科,涵盖着众多的学问与理论。

政治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中的政治问题,探究统治、权力、决策、行政等诸多方面,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
政治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它对
于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
的意义。

在本书的章节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方法。

然后,他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政治社会化、政治与公共政策、政治与市场经济、国际政治及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其中,作者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和案例,引导读者理解和体会政治学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

总的来说,政治学导论涉及了政治学的多个方面,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经济到战争与和平、全球化等,它对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政治学的深层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含义政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作为博弈的政治(1)政治博弈的要素对策性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①博弈要有局中人即,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在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国家。

②目标和结果一般来说,局中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追求目标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最明显的就是财富、人数、威望、职位以及说服技巧。

在正常的社会秩序内,运用资源而追求目标时一般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③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

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3)政治博弈的类型①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②非零和博弈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二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是多于二人,结局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即使在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也决定了由政治领袖组成的小圈子进行实际统治。

正是这个小圈子,操纵着代表制度。

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政治不平等都将存在。

从古典的精英主义到今天的民主的精英主义,都忽视了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2)多元统治论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无统治阶级论这种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之上。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特点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运动。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对多元民主理论的挑战,论证在当代条件下国家的阶级工具的本质。

第一,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第二,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p5四点+意义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系统论p8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

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P15~16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P22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基本特征:•制度中心论。

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

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第五版

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第五版

政治学导论笔记是在政治学入门课程中常见的学习资料之一,其中杨光斌第五版是该笔记的较为常用的版本之一。

政治学导论笔记主要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等内容,是帮助政治学学习者了解政治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键资料。

在政治学导论笔记中,杨光斌第五版的内容特点是权威性、系统性和教学性强。

笔记的开篇以政治学基本概念的讲解为中心,其中重点介绍了政治学的定义、对象、任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学导论笔记的理论分析部分,杨光斌
第五版介绍了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分支,如现
代政治学、经典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国际
政治学等。

这些分支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为
政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在实践探讨部分,杨光斌第五版的政治学导
论笔记围绕着政治制度、政治变革、政治文
化等领域进行了分析。

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笔记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政治制度的类型、发展和变革过程。

在政治变革方面,笔记重
点关注了政治变革的原因、形式和效果等问题。

在政治文化方面,笔记探讨了政治文化
的概念、内涵、结构和变化等问题,为政治
学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第五版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教学性强的政治学基础知识资料,为政治学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支持,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政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编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什么是政治1、各类政治观君权神授说;治国说;权力说;政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2、本书观点二、作为博弈的政治3、博弈和博弈论(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4、要素、规则、类型三、政治的地位5、政治的地位或作用6、SSP范式第二节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学7、政治哲学、政治科学二、政治学的发展8、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9、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四阶段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1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三、政治学的范围11、简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四、政治学的研究路径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一、政治权力的概念12、韦伯的权力观13、简述政治权力的概念和主要因素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二、权力政治的作用方式14、简述权力政治的作用方式(权力结构、权力主体结构及二者的关系)三、政治权力的四种类型及相互关系(相互关系要结合合法性来讨论)15、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2005年考研简答题:简述强制性权力与功利性权力的区别)操纵性权力;人个性权力(2006年考研论述题:运用政治权力的基本类型理论,说明当前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19、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及其相互关连性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简述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五、政治权力的基础20、政治权力基础的概念及具体内容;简述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第二节政治权力的分配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21、选举制及评价22、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比较23、多数两轮投票制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简述当代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第二编政治意识25、政治意识的概念第三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26、关于政治文化含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凯泽罗夫、部分中国国内学者27、政治文化的概念28、简述政治文化的内容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类型29、统治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30、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31、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概念、作用、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等三、政治文化的功能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第四章政治意识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一、意识形态的概念3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34、曼海姆:“特殊”意识形态与“全面”的意识形态35、韦伯的信仰体系36、意识形态的概念37、意识形态与政治心理的区别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38、5个基本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39、马克思主义40、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41、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42、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43、社群主义44、民族主义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45、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46、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7、论述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8、论述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第五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49、政治社会化的定义50、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双运动过程”51、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5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53、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5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比较55、政治社会化的功能56、政治自我(政治人格)57、亚政治文化第三编政治体系(重中之重)58、名词解释: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第六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理论一、国家的起源59、简述社会契约论二、国家的本质60、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三、民族国家的建构61、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定义)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62、民族国家的要素63、简述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四、国家的目的(职能)64、国家的基本目的2005年考研论述题: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65、国家目的的矛盾性(诺斯悖论)06年考研论述题:运用国家目的的理论解读中国新领导的政府行为特征01、02、06三次考研均涉及的题目:国家能力第二节国家的类型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66、分类法:亚里士多德67、类型学:韦伯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马克思主义)68、封建制:中西封建制比较69、资产阶级国家70、社会主义国家论述:“三个代表”理论的政治意义三、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71、吉登斯: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72、集权主义国家73、法西斯主义国家74、简述威权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简述20世纪70年代威权主义国家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75、分权主义国家(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第三节国家的结构形式76、单一制国家77、联邦制国家78、邦联制国家第四节国家机构79、国家元首80、立法机关议会委员会制度;三读法、委任立法制、预算批准制度、委员会批准制度简述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81、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权或司法审查权、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陪审团制第七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一、政府体制理论试析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关系82、三权分立说比较洛克、蒙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简述制衡原则83、议行合一(04、06两年考研题目)二、政府职权理论84、新古典经济学派政府职权理论85、简述福利经济学派政府职权理论86、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理论三、政府行为理论87、公共选择(布坎南)——2005年简答题四、政府体制的类型88、政府体制的定义89、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立宪君主制90、共和制的要素与意义03年考研论述题: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样式第二节行政机关91、总统制的行政机关试述美国总统的权力及其扩大的趋势92、内阁制的行政机关93、混合制的行政机关(法国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权力关系分析)94、如何认识中国行政领导机关的“议行合一”体制?论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简述归口管理制度第三节官僚部门一、官僚制95、官僚制涵义及其作用分析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二、官员理论96、简述官员理论(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预算扩大化倾向)三、官僚的作用97、行政机构与官僚机构的区别98、官僚机构(官僚制)的职能99、如何控制官僚主义第八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100、政党的概念及其特征101、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102、政党团结星103、传统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104、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性政党向执政性政党转变的分析105、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作用106、简述寡头政治铁律107、简述政党适应性108、亨廷顿的适应性理论109、政党体制变迁和政党嬗变理论110、权贵党、群众党、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第二节政党制度111、两党制的特点:简述美国和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112、多党制的特点是什么?113、试用政党理论分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114、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政党关系第九章利益集团第一节利益集团的涵义及分类115、压力集团;院外活动集团116、简述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117、利益集团的分类(6种)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118、简述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基本活动方式119、结合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过程,说明利益集团的作用(06年考研论述题)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性社团120、试论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21、试述当代中国政治性社团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的影响第十章政治人122、简述影响良好公民形成的因素123、交易型领袖、变革型领袖、群众路线、道德型政治家124、简述巴伯的总统人格理论125、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第四编政治行为第十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126、简述精英统治论127、多元统治论、多元主义128、无统治阶级论129、试析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130、简述现代西方国家的职能的扩大化和膨胀的趋势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31、简述建立或维持统治秩序的基本因素132、简述政治统治的合法化133、简述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34、简述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的主要类型135、简述克里斯马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家产制,法理型统治136、简述全能主义第十二章政治管理137、简述公域、私域的概念138、治理和善治的概念139、简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140、试述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第十三章政治参与141、政治参与的概念142、如何看待政治冷漠143、简述政治参与的作用与制约因素144、简述政治心理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145、简述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政治民主的关系第五编政治发展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146、试述政治现代化的涵义与标准147、政治发展理论评述148、运用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政治腐败问题149、简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150、结合政治发展理论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十五章政治民主151、古典主义民主;精英民主理论;152、简述多元民主主义的基本含义153、试论民主与自由的关系(04年人大考研论述题)154、简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征第十六章人权155、简述人权的涵义和特性156、简述国际政治中关于人权争论的主要问题157、简述人权实现的条件158、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159、简述人权的民族权利内容。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人大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人大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人大政治学导论(杨光斌)笔记1、政治的含义?答: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答:根据政治的本质,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现实问题,政治学家们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2、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资料的量化是科学化的重要目标;3、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即政治学要合理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4、行为主义研究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4、政治权力的含义?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5、政治权力的类型有哪些?在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五种形式: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及人格型权力。

6、政治权力的基础是什么?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以及制度因素等。

7、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具有以下特性:1、政治文化既是政治范畴,又是文化范畴,是在文化与历史的长久积淀中形成的、支配与制约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政治观念的综合体系。

2、政治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政治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阶级性。

4、政治文化具有内部的结构性。

8、政治文化的功能有哪些?答:1、政治文化规定了人们的政治倾向,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成为一种内化了的行为标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的方式。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治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治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治理)【圣才出品】第十章国家治理一、概念题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答: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刺激的反应。

具体地说,政治环境刺激政治主体的感受、动机、需求和利益,从而形成理性与非理性的价值判断,造就政治态度,在政治目标明确时,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转化成政治意志,从而引发一定的政治行为。

因此,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

这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实现。

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二、简答题1.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四川大学2016年研;外交学院2016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 相关习题:(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武汉大学2009年研](2)试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

[中山大学2009年研](3)论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论述题,华侨大学2017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答:(1)政治统治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国家产生的前提和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第二篇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个体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是整个民族整体政治心理的呈现,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政治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心理的形成。

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则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政治文化关键词:政治文化社会资本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战后民族独立国家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未因此走上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道路,这促使政治学家研究这些国家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源,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进来。

2.政治文化的涵义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
后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又成为政治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政治学重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经济社会阶级意识形态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政治权力
1、 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和政治作用。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综合起来,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和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 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2、 博弈论与政治的关系
博弈是分析利益的框架。
政治博弈的要素:居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与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就是政治博弈的渊源。
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篇政治的性质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

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

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什么是政治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

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

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

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

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

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

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

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

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

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

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

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

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

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

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

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

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

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

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

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

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

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

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

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

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

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

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

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

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

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

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

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行动理论,代表人物是奥尔森,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也越远,因此成员数目众多的集团的效益率一般要低于成员数目少的集团。

但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多次博弈均衡,不能把制度和道德等对人行为有影响的因素完全排除而只保持搭便车这一种策略3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即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代表人物是布坎南,关注以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市场,以个人主义为方法论,坚持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作出集体决策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同时也通过制度复合体开展与私人活动相对立的集体活动。

政治就是这类制度范围内的个人活动。

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是从自己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出发,在交易活动中寻找和创造使自己获利的机会,而并不因为占有了某种政治职位就改变人性,实际上正是人的私利性导致了政府低效和腐败等问题。

因而,必须设计能够制约政治权力的法律-制度规则以保证权力的运用处于公共目的。

不过,这忽视了理想战胜利益的能力,以及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新制度主义与新古典主义:20世纪70、80年代,政治学由行为主义关注个人行为与具体政治过程的微观研究重新回归宏观制度研究,关注、解释和设计政治现实,由政治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所构成,即新制度主义。

而只要是研究制度,就得追问制度的价值取向,离不开政治哲学分析,因此新制度主义又发展为附有价值分析的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其特征为1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宏观政治制度与规则,还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非正式规则2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统一,制度作用分析与制度价值关怀的统一3研究方法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统一,研究宏观政体与制度要考虑个人偏好选择问题,研究特定的中观或微观组织规则也要有大历史观或整体主义眼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源于对美国会立法的研究,依然坚持行为者的偏好,但认为是制度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政治结果是行为者在制度影响下进行策略性计算的结果。

制度创新理论,即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才会出现,这种观点给予了人们一个新的视野去认识一些成功的制度创设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