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合集下载

文化语用视阈下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

文化语用视阈下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

文化语用视阈下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作者:王红娟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08期【摘要】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东北方言词汇演变过程中,由于文化语用动因,词汇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分析了文化语用视阈下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消亡四种历史演变形式。

【关键词】文化语用;东北方言词汇一、引言作为北方方言的重要一部分,东北方言研究开始相对比较晚。

孙维张、路野、李丽君(1986),郭正彦(1986),贺巍(1986)等的研究主要关注东北方言语音。

张发明(1986),刘永发(1982),马思周(1984),刘明刚(1985)分别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方言词汇、土语,并释义,这些研究工作表明东北方言词汇研究有了一定的加强。

王立和(1982),常纯民(1983),刘新友(1984),康瑞琮(1987),孙也平(1988)等分别做了东北方言的词法和句法的研究。

提高阶段对东北方言的研究越发深入,方法、视角的更新,视野的扩大,从以往偏重语音、词汇研究转向侧重语法研究。

主要有尹世超(1997,2007),聂志平(2005),张志敏(2005),曹莉萍(2005),吴红波(2005),苏春梅、胡明志(2007),秦海燕、曹凤霞(2008)等。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不断变化的,方言也一样,都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因素紧密相关。

以往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的角度,如孙冬虎(1998),景体渭(2001),王颖(2004),王洪杰(2005)等,但是研究不够全面,体系化也不强。

钱冠连的《汉语文化语用学》(1997,2002)一书深入系统地从文化语用的角度研究了汉语,但并不以东北方言为核心。

本文从文化语用视阈来研究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文化语用视阈下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东北方言是北方历史和自然环境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类型

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类型

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类型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

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其词汇的构词方式也有其特殊的表现。

本文将从词素构成、音韵变化、古汉语借词等角度探讨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类型。

一、词素构成(一)双音节词东北方言中,双音节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其中较为简单的是双音节词的重叠构成,如“阿克吐翁”,它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组成,其中“阿克吐”是蒙古语中的“牛”的意思,“翁”是儒艮语中的“地窟”的意思,整个词语表示“儒艮居住的地方”;还有一种是双音节词的缩合构成,如“詈春”,它由“落花生”和“饺子”两个词缩合而成,意为把落花生变成饺子。

除了双音节词之外,东北方言还有许多三音节词,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揣着脚走”,这个词是由“揣”、“着”和“走”三个词构成的,其中“揣”是拿着东西走的意思,“着”是表示持续状态的助词,“走”是步行的意思,整个词语表示用手拿着东西走路的样子。

东北方言中的四音节词比较常见,比如“拉致,”它由“拉”、“背”、“系”和名词“致”组成,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将一个人或一件物品背在背上系在另外一个地方,以便带走或固定。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如“样也不见”等。

二、音韵变化(一)声母东北方言的声母变化比较频繁,其中在典型的北方方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汉字“j”、“q”、“x”在发音时读作“z”、“c”、“s”。

比如“借室过夜”在东北方言中读作“泽手过夜”,“君子连庄娶丈母娘”读作“酒子连庄许奶母鸟”。

(二)韵母东北方言中的韵母和普通话不同,如“人”在东北话中读作“ラン”,“热”在东北话中读作“南”,这与其它北方方言的发音也区别较大。

此外,在东北方言中,还有很多韵脚发音的变化,如“扒炮”的“扒”在有些地方读作“打”等。

三、古汉语借词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中受到了古汉语的影响,因此在词汇的构成中,也有大量借用熟悉的汉字,如“包谷”,在标准汉语中是“玉米”的意思,而在东北话中则指的是“粗粮”,这个词的原形是古代的“卜趋”,指策马奔走,现在常常指吃粗粮。

东北官话词汇来源探析

东北官话词汇来源探析

东北官话词汇来源探析方言词汇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源自方言区内部的创新,当地人自用自创而产生的。

除此之外,一些方言词汇是受外来语的影响而产生的。

处于港口的城市和边疆地区受外来语的影响会比较明显。

标签:东北官话词汇来源古语词外来词一、引言我们常说的方言,其实是指地域方言,也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地域方言在汉语中称为“话”,如“东北话”“福建话”“江浙话”等,分别指的是东北官话、闽方言和吴方言。

要研究一种方言就必须了解它的词汇来源。

汉语方言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不间断的演变过程。

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北官话词汇的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东北官话词汇主要来源于古语词和外来词。

二、古语词古语词是从古代汉语中直接传承下来并且音义都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词。

古语词在每一种方言里都存在,只不过有的方言中的古语词保留的数量较多,有的方言中保留的数量较少而已。

这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列举一些东北官话中至今常用的古语词。

1.糗(1)去几切,音糗。

(《集韵》)(2)糗,去九切,干饭屑也。

(《广韵·有韵》)(3)舜之饭糗如草也,若将终身焉。

“糗,饭干精也。

”(《孟子·尽心下》)(4)张禹巡行守舍,止大树下,食糗干饭。

(《东观汉记校注》)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糗”的本义为干粮。

在东北官话中“糗”是形容词,意思是“饭或者面食由于时间长了粘连在一起变成块状或糊状”。

词义是古语词义的延伸,例如:面条赶紧吃,糗了就不好吃了。

2.鸡子儿(5)鸡子内黄外白,入心肺,宁神定魄;和合熟食,亦能补益脾胃;生冲服之,可以养心营,可以退虚热。

”(《本草便读》)从例(5)中可以看出,“鸡子”的本义为“鸡蛋”。

在东北官话中“鸡子儿”是名词,也就是“鸡蛋”之义。

东北官话将“鸡子”后面加上了儿化音,如今读音基本上与古音保持一致。

例如:(6)这两天鸡不爱下蛋,今天就捡了一个鸡子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论题观点来源:最近,苏州的学者对苏州话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东北话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学者介入这一方面的研究。

在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有关东北方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时,老师的提示给了我灵感。

苏州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较大,有的学者对苏州话语音的演变进行归纳。

每一个地方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发生变化,我身边的东北人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环境不同,日常用语也有很大地差别。

所以我对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归类。

论文结构:目录摘要每个地方的方言经过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使用在30年代、60年代和80后都存在很大不同。

一般词语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规律。

关键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消失的词新生的词一. 绪论东北方言常用词语总述。

………2000字二. 词义扩大30年代老一辈人生活中的词语我们这些80后的人仍然在用,但有很多词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老一辈人口中单义的意思了,还包括了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的诸多新意。

……………………………… 2000字三. 词义缩小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词由原本的多义,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单义。

…………2000字四. 消失的词事物的消失、生活环境的改变、现象的消失等都会使与之相应的词语退出历史舞台。

………………… 2000字五. 新生的词新生的事物、新的现象很容易带来一批新生的词语。

……………… 2000字六. 演变的原因引起词语发生演变的原因有很多。

…………… 1000字参考文献。

闲话东北方言(一):

闲话东北方言(一):

闲话东北方言(一):闲话东北方言(一):所谓方言,我的理解是地域文化现象,是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词语也在发生变化,造成词语的通假。

然而,地方方言为当地人所了解和理解。

东北方言犹如东北人性格一样,简洁、生动、形象、直率、幽默。

东北方言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比如“哈喇”意思是肉类或者油类变质;“砬子”意思是陡峭的石头山。

满族人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人到东北谋生被称为“闯关东”,还有被大批放逐约二十多万人到东北,从而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文化。

有些东北方言吸收了外来语言,比如:称圆形底边直径小上边直径大的桶为“喂大罗”、面包称为“列巴”。

东北方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异字并被误读,比如:一个常用的词“母们”,意思是我们;“那嘎哒”意思是那个地方;“老姑姆俩”意思是“老公母俩”“老两口”;“稀罕”就是“喜欢”。

东北方言有的也来自字的多意。

“贼”本来是小偷的意思,可是在东北口语里“贼”也就被理解为非常、特别的意思。

“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说非常好、特别好。

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来到东北,准备住旅店,于是打听当地人问哪个店条件好,当地人告诉他“好旅店贼多”,按照方言应该是“好旅店特别多”,可是外地人听说好旅店“贼”多被吓跑了。

还有一个词“犊子”,口语的意思是“混蛋”类型的人,但是在不同的方言里加上其它字词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扯犊子”不仅有“瞎扯淡”的意思,还特指“闲扯”或者男女间不正当的那件事;“滚犊子”就是离开、离远点;“最犊子”就是最坏的意思。

有的东北方言让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意思。

比如:“埋汰”就是脏;“磨叽”就是絮叨、唠叨;“老鼻子”就是很多;“整个浪儿”就是全部;“吭哧瘪肚”就是吞吞吐吐;“无急六受”就是百无聊赖。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东北方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方言中的“珍珠”。

下面我们将对东北方言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方言。

一、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浊化、儿化等方面。

舌尖音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清音在东北方言中发音时变成了舌尖音,如“车”读作“扯”,“吃”读作“扯”。

浊化是指浊辅音在某些情况下变成清音,如“瓜子”读作“瓜子”,“大衣”读作“大一”。

儿化是指在某些音节中加入了儿化音,如“妈妈”读作“妈儿”。

二、词汇特点。

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词汇。

比如“拐弯抹角”在东北方言中读作“拐弯抹角”,“吃饭”在东北方言中读作“吃饭子”,“走路”在东北方言中读作“走儿”。

三、语法结构。

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连词。

比如“我去了超市”在东北方言中可以简化成“我去超市了”,“他在家吃饭”可以简化成“他家吃饭”。

四、地域差异。

东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方言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吃饭”在黑龙江方言中读作“吃饭子”,在吉林方言中读作“吃饭儿”,在辽宁方言中读作“吃饭”。

五、影响和保护。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方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一些学者和文化机构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同时还开设了一些方言课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方言。

六、结语。

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北方言,为其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使用方言时,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作者:肖杰迅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东北方言的产生,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承载等方面均有重要联系,由于联系众多,导致组成东北方言的因素来源广泛,本文主要运用东北方言中较普遍词汇的例子,讨论分析东北方言中词汇的来源。

关键词:东北地区;方言;历史;来源;影响“东北”现今主要指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组成的方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虽然“东北”一词最早发现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以及《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但对于如今东北地区,古代更多称之为“辽东”、“关东”等。

使用“东北”称呼东北地区,是建国以来逐渐产生并流传广泛的,只是相对于中原地区位于“东北”方向。

由于地域辽阔,东北方言分类较多,主要分为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等;由于民族众多,东北方言受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融合;由于承载历史沉重,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的影响也相当明显;而东北人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也使得误读的情况出现,东北方言中词汇的主要来源,具体应分为下列几项:一、来源于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清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被称作为“辽东”,仅在当今的辽宁地区有人口聚集区,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女真族(满族)人“从龙入关”,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日渐稀少,数百公里内竟“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仅生活着四十万人,严重影响了边防的安全以及清朝“龙兴之地”的“龙息”,康熙年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让康熙帝认识到清朝“龙兴之地”的重要性以及清朝边防能力急需加固的必要性。

而與此同时,由于“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山海关为分界的关内与关外地区,关内的生活连年好转,人口进入急速上升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主要问题,黄河的连年决堤使得灾民的数量连年增多。

而数十年无人耕作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首选,所以,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便开始鼓励人口向关外迁徙,而后的各朝皇帝,均鼓励此项政策的实施,“关东”一词,便从此主要流传,而后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的行为,逐渐被叫做“闯关东”。

东北话常用语大全集

东北话常用语大全集

东北话常用语大全集
以下是一些东北方言的常用语汇集合:
噶蛤——什么事,干什么?
咯龄盖儿——膝盖
卡了——摔倒、栽跟头
埋汰——脏、不干净;侮辱人时也表示污蔑、诋毁
该里——热闹的集市
唠扯/唠嗑——聊天
杠杠的——非常好、极好的
你装呐——表示质疑对方是否假装、装模作样
的瑟——形容人摆谱、炫耀、轻浮的样子
肖——打击、敲打
整事儿——装腔作势、搞事情,有时也指特定情境下的性行为麻溜的——快点、赶紧的
贼——小偷,有时也形容程度强烈,比如“贼好”
沙棱地——快点儿、迅速地
寒碜——(一般指穿着打扮)寒酸、丢脸;科碜——难看、丑陋
秃噜反涨——反反复复、出尔反尔
界壁儿——邻居,指隔墙的邻居
傻了吧叽/虎了吧叽——笨拙、愣头愣脑的样子
皮儿片儿/皮皮片片——乱七八糟、杂乱无章
魂儿画儿/魂画——形容精神恍惚、没精打采的状态
以上词汇是部分东北方言的典型用法,东北话作为一种地域性强、特色鲜明的汉语方言,还有更多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语体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文化特色。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摘要]“犊”作为詈骂语主要形成于六朝以后。

“犊子”作为詈骂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经历了三条:其一,由“小牛”义→动物之子→不是人;其二,由“小牛”义→比喻年轻人→用作詈骂词“没出息”“冲动”之义;其三,由“小牛”义→谦称,用来称呼自己的儿子→后辈、晚辈。

[关键词]犊子;詈骂;演变近期身边的人非常喜欢在网络上转载一些能体现东北方言超强魅力和伟大组合功能的词语,其中被称为万能的“犊子”一词引起了从事语言学研究的笔者极大的兴趣。

“犊子”本身只是一个用来指称动物的词语符号,本身并无褒贬色彩义,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特殊的文化含义。

这篇文章我们试着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一下如今东北方言中的“犊子”都是怎么演变的。

通过对文献中“犊”的考察发现,东北方言中“犊子”作詈骂词主要是由最初意义“小牛”逐步引申演化而来。

一、“犊”由小牛义到詈骂词“不是人”“犊”的最初意义,《说文·牛部》:“犊,牛子也。

从牛,渎省声。

”《尔雅·释畜》:“(牛)其子,犊。

”《周礼·天官·疱人》:“犊,牛子也。

”(《故训汇篆》:1410)可见,“犊”的最初意义是“小牛”没错。

在战国初期的文献中就常见,只不过是以单音节的形式存在,见例句(1)~(4)。

(1)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

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2)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者三公视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士视诸侯之卿礼,庶子壹视其大夫之礼。

(《周礼·秋官司寇》)(3)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

”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韩非子·内储说上》)(4)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

东北方言更是绚烂多彩。

富于传情达意,展现东北人民彪悍、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说东北话就是东北人性格的一种外在展现。

今天,先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东北方言词汇,供各位鉴赏和学习,将来在到东北旅游,也就不需要翻译啦。

昨天还有朋友说,除了照片以外什么都没看懂,这回不要紧了,有以下词汇垫底,再多的东北话也能看懂和听懂啦。

四级东北话词汇:1,喇子:塑料水桶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3,棒槌:人参,引申指能力差的人。

4,苞米:玉米5,被垛:几床被垛在一起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7,砬子:陡峭的石头山8,喝咧:唱歌9,喇忽:遇事疏忽10,列巴:面包11,母们:我们12,那嘎哒:那个地方13,干哈:干啥14,稀罕:喜欢15,贼:非常和特别,很16,犊子:混蛋17,扯犊子:闲扯、不干正经事18,埋汰:脏19,的瑟:不务正业或臭美XX免费论文大全20,整个浪儿:全部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25,甩剂子:发脾气26,上外头:上厕所27,上赶着:主动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

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胳应:讨厌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八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

浅析《方言》词汇的演变

浅析《方言》词汇的演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 言 学
浅析 《方言》 词汇的演变
"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 < " " ! "#
富翠红 ! 赵力楠
! 摘!要" 方言 " 是我国第一部 方言词典 # 它记录了西汉时期 的实际语 言状况 # 真实地反 映了当时的 通语和各 !! 西汉扬雄的 ! 地方言 # 是研究方言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 同时 # 也为汉语 词汇的 演变提供 了实际 分析材 料 $ 本文 从词汇的 角度出 发 # 通过对 ! 方言" 中一些词语的分析 # 揭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的两种情 况 $ 一是通语 和方言之 间的演变 # 二是词 汇自身意 义的演变 $ ! 关键词 " ! 方言 " % 词汇 % 演变 !! 扬雄 % ! 中图分类号 "S 文献标识码 "3!!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东北方言(十四)

东北方言(十四)

东北⽅⾔(⼗四)东北⽅⾔(⼗四)【接上期《东北⽅⾔(⼗三)》】⼗三、有“⼦”⽅⾔。

在东北⽅⾔中,毫⽆实际意义的“⼦”字,常常被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作为后缀(读轻声),组成具有独特新意的词或词组。

这种语⾔习惯,历史沿⾰久远,因⽽形成了⼀种约定俗成的表达⽅式。

例如:(⼀)、名词类:1、巴⼦:⼥⼈的阴部(骂⼈的脏话)。

2、稗⼦:⼀种叶似稻⼦、籽像⿉粒的⾕类农作物。

喜湿洼⽥地,⽶可做捞饭⾷⽤,其味甜⾹。

3、币⼦:钱;⼈民币。

4、篦⼦:⽤⽵⼦制成的梳头⽤具。

中间有梁⼉,两侧有密齿。

可⽤来清除头上的寄⽣⾍及杂物。

5、瘪⼦:籽粒未成熟、不饱满的粮⾷6、撮⼦:拣拾垃圾的⼯具。

7、杵(chǔ)⼦:打⼈的拳头。

8、歘(chuǎ)⼦:铜钹(bó)。

9、⽶查(shá)⼦:⽟⽶磨成的碎粒。

10、碴⼦:厉害、霸道的⼈。

11、馇(chǎ)⼦:去⽪的⽟⽶等经过浸泡发酵磨成稀⾯,加⼯成条状煮熟可吃的⾷品。

12、囤(dùn)⼦:⽤树条编成或席⼦围成的储存粮⾷的器物。

13、虼(gě)⼦:⼀种⾝体很⼩、极善跳跃,寄⽣于⼈、畜⾝上吸⾷⾎液、传染疾病的⾍⼦。

俗称跳⼦,学名跳蚤。

14、胡⼦:旧时代的⼟匪。

15、豁⼦:物体的缺⼝。

16、乐⼦:有趣,使⼈开⼼、快乐的事。

17、脸⼦:不愉快的脸⾊。

18、镏(liū)⼦:戒指。

19、胯⼦:⼈的腰与两条⼤腿中间的部位(骂⼈的脏话)。

20、砬⼦:(1)⼭上耸⽴的⼤岩⽯。

(2)野蛮的⼈。

21、览⼦:雄性动物的阴囊。

22、骡⼦:驴、马交配所⽣的杂种;借指没有⽣育能⼒的⼈(骂⼈话)。

23、膙(jiǎng)⼦:⼿掌磨出的硬质⽼⽪。

24、糨 (jiàng) ⼦:⽤⾯粉等熬制⽽成的糊状物体。

25、虮⼦:虱⼦的卵。

26、牤(māng)⼦:公⽜。

27、蛮⼦:旧时,北⽅⼈对南⽅⼈的蔑称。

28、幔⼦:旧时,新婚夫妇在睡觉前悬挂在炕沿上⽅,⽤以遮挡家⼈的布帐。

29、焖⼦:⽤⾁⽪熬制⽽成的固态⾷物,俗称⽪冻。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242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肖杰迅 山东师范大学摘要: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东北方言的产生,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承载等方面均有重要联系,由于联系众多,导致组成东北方言的因素来源广泛,本文主要运用东北方言中较普遍词汇的例子,讨论分析东北方言中词汇的来源。

关键词:东北地区;方言;历史;来源;影响“东北”现今主要指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组成的方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虽然“东北”一词最早发现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以及《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但对于如今东北地区,古代更多称之为“辽东”、“关东”等。

使用“东北”称呼东北地区,是建国以来逐渐产生并流传广泛的,只是相对于中原地区位于“东北”方向。

由于地域辽阔,东北方言分类较多,主要分为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等;由于民族众多,东北方言受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融合;由于承载历史沉重,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的影响也相当明显;而东北人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也使得误读的情况出现,东北方言中词汇的主要来源,具体应分为下列几项:一、来源于本民族语言的影响清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被称作为“辽东”,仅在当今的辽宁地区有人口聚集区,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女真族(满族)人“从龙入关”,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日渐稀少,数百公里内竟“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仅生活着四十万人,严重影响了边防的安全以及清朝“龙兴之地”的“龙息”,康熙年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让康熙帝认识到清朝“龙兴之地”的重要性以及清朝边防能力急需加固的必要性。

而与此同时,由于“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山海关为分界的关内与关外地区,关内的生活连年好转,人口进入急速上升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主要问题,黄河的连年决堤使得灾民的数量连年增多。

而数十年无人耕作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首选,所以,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便开始鼓励人口向关外迁徙,而后的各朝皇帝,均鼓励此项政策的实施,“关东”一词,便从此主要流传,而后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的行为,逐渐被叫做“闯关东”。

浅析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形成

浅析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形成

浅析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形成
浅析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形成
《浅析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形成》
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话语,也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词汇是
指在东北地区所使用的词汇,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东北方言词汇的语言特点是极具特色的,既有汉语的成分,又
有满语、蒙古语的成分。

这种混合语言特点使得其词汇表达更加丰富、多变,也更加精彩。

其次,东北方言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有历史渊源、有文
化精髓的语言。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语言。

最后,东北方言词汇是形成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它们集中了
汉语、满语、蒙古语等多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
文化,也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文化。

总之,东北方言词汇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
上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产物,也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文化。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

东北方言犊子”的发展演变[摘要]“犊”作为詈骂语主要形成于六朝以后。

“犊子”作为詈骂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经历了三条:其一,由“小牛”义→动物之子→不是人;其二,由“小牛”义→比喻年轻人→用作詈骂词“没出息”“冲动”之义;其三,由“小牛”义→谦称,用来称呼自己的儿子→后辈、晚辈。

[关键词]犊子;詈骂;演变近期身边的人非常喜欢在网络上转载一些能体现东北方言超强魅力和伟大组合功能的词语,其中被称为万能的“犊子”一词引起了从事语言学研究的笔者极大的兴趣。

“犊子”本身只是一个用来指称动物的词语符号,本身并无褒贬色彩义,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特殊的文化含义。

这篇文章我们试着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一下如今东北方言中的“犊子”都是怎么演变的。

通过对文献中“犊”的考察发现,东北方言中“犊子”作詈骂词主要是由最初意义“小牛”逐步引申演化而来。

一、“犊”由小牛义到詈骂词“不是人”“犊”的最初意义,《说文·牛部》:“犊,牛子也。

从牛,渎省声。

”《尔雅·释畜》:“(牛)其子,犊。

”《周礼·天官·疱人》:“犊,牛子也。

”(《故训汇篆》:1410)可见,“犊”的最初意义是“小牛”没错。

在战国初期的文献中就常见,只不过是以单音节的形式存在,见例句(1)~(4)。

(1)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

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2)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者三公视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士视诸侯之卿礼,庶子壹视其大夫之礼。

(《周礼·秋官司寇》)(3)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

”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韩非子·内储说上》)(4)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绪论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

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

”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

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

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

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

”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

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

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

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

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

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

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

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

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

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

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的原因中有与一般词汇的变化原因相同之处,如,城市里的语言影响乡村的语言、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普通话的影响、外来词汇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等很多方面。

东北方言的演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

其实,东北方言的演变与东北人的性格比较的相近,东北人不容易被其他地域文化影响,他们不会像南方人那样,可以放下家中的老小到各地漂泊,东北方言也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北京的语言之所以对东北方言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见东北人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度比较高。

当然,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语的演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外界语言的介入只是一个促进因素。

一词义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

”老一辈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在使用。

但是,已经不再是30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所表达的意思了。

同样的一个词,在过去的意思是单一的,但是发展到今天也许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解释。

词义的扩大有很多原因,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喜欢创新,现代人有很多新的想法都会付诸于实践。

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是一样,会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

在东北方言中,人们会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给方言词汇填注新的意义,使词汇反映的现实现象更加的广泛。

例如:[棒槌]:人参。

[例]“他挖过棒槌,淘过砂金,也在冬天下夹子打猎。

”(《伐木人传》)赵丽蓉的小品,把对日常生活常识不了解的人称为“棒槌”。

这个词的引申意思是来自于外地小品,所以,棒槌对于东北方言来说也是外来词语。

小品的广为人知,使“棒槌”成为一个用来形容人的名词。

[例]连“货真价实”都不知道啥意思,你真是个棒槌。

[敞开儿]:尽量,随便。

[例] 今天我请客,别犹豫,敞开儿吃。

现在敞开儿也有“打开天窗说亮化”的意思。

[例] 你痛快地,有话敞开儿说,别藏着掖着的。

[彩儿]:①人四肢五官各部位的正常美。

这小伙子出人头地不缺彩儿②颜色、脸面儿臊的我一赤一红都跟你挂不住彩③花样隔三差五他还填个彩下两个双黄蛋④毛病他老病没除根,又添新彩了。

现在增加了第五种意思:受伤留下的伤痕。

(多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例] 去哪疯了,咋还挂彩儿了呢?[菜]:①佳品。

[例] 他如果拿咱们不当菜,那咱们也不理你那份狗尿台。

②轻易吞食的东西。

[例] 那家伙没什么本事,还不是我嘴里的菜。

现在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被广泛的应用,“菜”多用来指“水平不高”。

[例] 他玩这游戏玩的太菜了。

“菜鸟”,外来词“新手”的意思。

[例] 他是菜鸟,什么都不懂。

[臭屁]:(以恶语)贬低,讽刺。

[例]找个熟人臭屁他几句。

现在还有“臭美”的意思。

[例]他这个人很臭屁,太能得瑟了。

[矬子]:原本是各自矮小的人,现在也可以指一个人办事不利没有本事。

[例]你个矬子,这点事儿都办不好。

[板儿油]:原指猪腹部大块的脂肪。

但是现在几乎街道上都铺了板儿油马路,这里的板儿油是一种铺路的材料。

[例] 新中国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东北的小城镇里都铺上了板儿油马路,交通方便了许多。

[蔽]:在方言词典上写成“蔽”,理解为:盖过,胜于。

现在扩大意思为①大于、好于。

[例]出张打牌,把他的老K给毙了。

②否定、使未通过。

[例] 他今天心情沮丧,估计,新写的稿子又被杂志社毙了。

按照原来的的意思应该写为“蔽”,但是意义扩大后应该写为“毙”字更加贴近所表达的各种意思。

[波儿]:一批,[例} 这一波儿走了好几百人,损失不小。

现在也有亲吻的意思,“打波儿”。

[例] 来,打个波儿。

多是年轻人开玩笑用的。

二词义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演变后的词义比演变前狭窄,都是词义的缩小。

有的词是这个词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或是经过了一定的应用,会不断地增加很多意义。

但是这些词却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继续变化,而失去很多意思。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将很多词语意义变得更“精炼”而且“实用”性更强。

这也符合现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文化的快餐化,需要使用一些被简化的词语。

例如:[成气候]:①比喻有成就,有发展前途。

[例]这孩子打小就懂事,将来肯定成气候。

②变成魔怪。

[例]死尸成气候了。

现在第二种意思“变成魔怪”已经不用了。

[出手]:①(货物)卖出。

[例]去年沉积的货,今年可下出手了。

②男方给女方出离婚手续。

[例] 你今儿个要是不给我出手,我就死给你看。

现在“出手”只有“(货物)卖出”的意思。

[撞]:chuǎ①破(谷粒成几瓣)。

[例] 撞大查子。

②撞击。

[例] 吃炒豆子,撞牙花子。

现在这个词的第一种意思“破”已经不用了。

[穿连]:①穿畜生圈门的横杆。

[例] 拿起一个大穿连就走了。

②为了行动一致,逐个联系。

[例]你去多穿连几个人来。

③对不止一个人分别进行同以内容的撺掇。

[例]我才把这事穿连妥了,又出毛病了。

现在圈养畜生的设施都比较先进了,过去的门现在已经改造成更好的,所以“穿连”作为“穿畜生圈门的横杆”的意思就消失了。

[吹喇叭]:①指人嘴对酒瓶的瓶口喝酒。

[例] 有尿咱来吹喇叭。

②煎饼卷油条。

[例]早上就吹喇叭。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早餐的营养,所以煎饼卷油条就不吃了,“吹喇叭”作为“煎饼卷油条”的说法相应消失了。

[逗]:①(以巧妙手段)搞。

[例]给媳妇逗一台缝纫机。

②开玩笑。

[例]别逗了,竟扒瞎。

③哄骗、捉弄。

[例]别逗那孩子。

第一种解释“搞”已经不用了。

[把式]:①骡马车的驭手。

[例] 他家老爷子是个车把式。

②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

[例]他是个瓜把式。

③翻跟头。

[例] 他会打把式。

④睡眠中有动作。

[例]他睡觉总打把式。

现在“把式”的意思最常用的是“睡眠中有动作”和“骡马车的驭手”,“翻跟头”这个意思很少被提到。

“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已经不再被使用了。

[抻头]:①遇事不慌。

[例] 他倒是挺有抻头,什么事也不着急。

②领头,带头。

[例] “没有这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明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还要硬抻这个头,自己找罪受。

”现在的“抻头”作为“遇事不慌”这层意思的已经没有了。

多指“领头,带头”而且单指硬逞强,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吊膀子]:①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

[例] 体弱的男孩从小都练吊膀子。

②情调。

[例] “三年前他和一个妇人吊膀子,那妇人背弃了他,还带走了他半生所积下的那点钱财,因此一下而成了个半疯。

”(《呼兰河传》)。

现在“调情”这个意思已经完全不用了,“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也不常用了,“吊膀子”多用做“两个人比试”,是“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的精简。

[划拉]:①用拂试的方式除去或取走。

[例] 屋里地太埋汰了,你拿扫帚划拉一下,一会要来人,不好看。

②写字潦草,随意涂抹。

[例] 这孩子总爱在纸上瞎划拉。

③比喻吃(东西)。

[例] 那小子进屋,一会就划拉饱了。

④争取。

[例] 老张当初是硬把他媳妇划拉到手的。

现在“划拉”的意思“比喻吃(东西)”、“争取”这两个意思已经不再使用了。

[馋]:①专想某种东西吃;看见东西就想吃;专门挑好的吃;使产生想吃的欲望。

[例] ⑴这人才馋呢,光想吃好的。

⑵这几天可苦了,馋肉了。

②(江、河)经常淹死人。

[例]后山的河可馋了,总出事儿。

现在第二种意思“(江、河)经常淹死人”已经不用了。

[抄]:①在水的表面往上捞。

[例] 你去拿瓢抄。

②用筷子夹挑。

[例]给他抄一碗面条。

③量词,表示条状物或细丝的一束。

[例] 一抄粉条。

④一触即离。

[例] 燕子三抄水。

现在该词只保留“在水的表面往上捞”和“用筷子夹挑”这两种意思。

三词义转移“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就是用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例如:[勒大脖子]:原来用作敲诈、勒索。

现在这个意思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揩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