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及其时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和治国策略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和治国策略在中国历史上,法家是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等等。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制度,主张以法律来统治国家,而不是依靠道德或礼仪等传统制度。
在古代的中国,法家思想对于治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国策略。
一、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制度、法律和秩序。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而不能只靠人的善恶来决定。
他提倡法律至上,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同时,他也反对道德、礼仪等非法律的规范方式,主张以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二、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影响1. 推动了国家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体系,国家各自独立,权力混乱。
而韩非子的思想则提出了君主专制制度,并将制度写进了法律中。
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统一了中国大陆,并成为了以后两千多年中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
2. 加强了法律意识法家思想推崇以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提高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法律意识。
这种意识的提高,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国家得以有条不紊地运行,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法家思想中的很多制度,如三公九卿制度、律令制度、物权制度等,都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和行政提供了基本架构。
三、总结在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对于治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制度、法律和秩序。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了国家制度的发展,加强了法律意识,并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法家思想也不断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拓宽应用领域。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我国古代的思想高度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文化繁荣、言论自由,在加上各国管理方式不同,为多种学说和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的壮观盛况,其中以儒、道、法三家为首,形成了关于法律思想的争论与学派。
经过无数的争论与研究,儒、道、法三家各自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思想,对古代各国的立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现代法治的创立和实施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儒、道、法三家,总结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现代,法律思想,儒道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改进和创新,现代的法治建设工作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然而近期法治的发展却陷入了低谷,实践与预设不相符、预期效果难以达标等问题使法治的改革难以进行。
但是法治不同于其它领域,是时时刻刻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的,需要在实行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并且要求改革创新要高速度、成效好。
正是因为这样,法治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在向前展望停滞的时候,不如回顾总结前人的经验,对法治的改革和法律发展的方向都有深刻的指导。
一、法治发展的瓶颈及面对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治建设工作中,许多法律是直接在国外已成文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改编的,其实本质上就是移植了国外的法律,这就导致了中国法律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许多法律条款越来越难实现。
由于法律条款难以实现,架空的法律对实际的法治建设没有实质上的作用,就导致现代法治建设逐渐进入瓶颈期。
所以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要对现行法律进行筛查,在移植的法律中选取适合中国的法律,摒弃不恰当的法律,这是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却也是现代法治建设向前发展的必要部分。
需要对国外的法律进行筛查,主要是由于各国的制度和实际国情不同,在看待法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上不会完全一致。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
始称春秋时期。
“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墨子《兼爱中》)“子弑父者有之,臣弑君者有之”. (《孟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①政治上,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已经动摇。
权力下移,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②经济上,铁器应用,牛耕推广。
井田制破坏,私田出现。
突出特点:1.王纲解纽,“礼崩乐坏”;2.大国争霸,各领风骚。
春秋时期涌现了很多新事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秦楚晋);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上承君命,下理庶政.仕官而不领土,任职食傣)。
而在法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郑晋等国掀起的成文法运动。
(二)、春秋时期的颂成文法活动:夏商西周三代,中国法律尚处于习惯法时期。
此时期的一些法律虽经整理编纂,并有文字记录,已成为系统化的法律,但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文法。
真正的成文法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问世。
1、郑国“铸刑书”。
郑国的执政子产是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
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郑国是一个小国,用论语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
子产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从容周旋于秦晋大国之间。
外御强敌,内修政事,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治理郑国一年,手段比较强硬,郑国人恨他,编了一首歌谣:“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三年以后,受到民众的拥戴。
郑国人又编了一首歌谣唱道:“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他死后,被孔子称作“古之遗直”;后人尊之为“春秋第一人”。
在礼和刑的关系上,子产主张礼刑并用,宽猛相济。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临死时,对他的继承人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记录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读书笔记1. 内容简述背景介绍:简要概述中国环境史的学科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出本书的写作初衷和目的。
阐述环境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概览: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书中分为史前时期、古代时期、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介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及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等获取一手资料的方式。
重点阐述:强调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中国环境历史变迁的规律和特点,挖掘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书中也探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人感悟:作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包括对环境保护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通过本书的阅读,作者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环境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1 研究背景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大国之一,其环境历史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从史前时期到现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经历了从繁荣到衰退、再到复兴的曲折历程,这一变迁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也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广阔的地域上繁衍生息着众多古代先民,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渔猎和采集,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波动的影响,表现为季节性、周期性的气候变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日益加深。
森林被大量砍伐用于农业和建筑,土地被开垦成农田,导致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和官僚体制的腐败,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诸如黄河洪水泛滥、长城沿线风沙侵蚀等重大环境事件。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论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与成就

四个 世 纪 的 历 史进 程 中 , 由于 划 建 集 权统 治 的 世 袭 与 守 巾走 向 了 历 的终 结 。
相对削弱及周边少 数民族 的大规模内迁 ,整个 明42: E,法活动主要集 『 于开国之初。从历 { | 社 会 的 结 构 在 剧 烈 的变 动 巾得 到 了 新 的 整合 。 3 O年 编 纂 成 的 以 “ ” “ ” 称 的《 明 律 》 严 、简 著 大 到 应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律学在魏晋南北 剌时 堪称古 代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封建法典 的 《 明大
员和法律专家受诏编撰 ,经由太祖皇帝诏颁 天 集[ 1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 ( . 9 81 ) 下而成 为两宋通行 全 国的刑书类 型 的根本 大 刘显刚. 中国古代律学述略. 法。 沈 家本. 历代刑法考. 中华书局, 8 ( : 7 . 1 5 ) 70 9 31 元朝没有设 律学 ,但这 并不意味着研究 的 【】 5曾漫之。 唐律 疏议释 注【 . M】 长春 : 吉林-- h ̄ L出 偃旗 息鼓 。作为我 国古代第一个f少数 民族 进 版社, 8 : 1 } ] 1 9 66 9 . 行统治 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 ,元代 的法制有着 浓厚 的夷族色彩, 但其主要的趋势是汉化 、 封建 化。虽然元代律学 无法同隋唐甚至两 宋的律学 相比 , 但我们必须看到其在夷法汉化 、 封建化 的 过程 q所起到的独特 的历史作用,而其凭借 元 | 朝强大 的军政帝国实力所达致的周边影响 力也 同佯不可轻视 。 2 . 6律学在明清的历 史性终结 处于我 图占代 封建社会 发展晚期的明清二 朝, 其封建 法制在隋唐宋元 的基础上 , 在封建专 制集权极端强化的背景下又有所发展 ,法制因 应集权专制的需要 而更加严酷 ,司法 也更 7】 j膳 【 朽。 在这种条件下 , 我国古代 律学也终于在僵化 的总绐与思考 r失去了生命 力,在登 峰造 极的 { |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演讲范文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演讲范文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已经建立了国家,形成了法制。
中华法制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所仅有的。
因此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源流关系,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系统。
一、法律制度的起源法制萌生于春秋时期。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一种封建制度。
国家是在家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时的国家的体制是一种家国一体的体制,在社会上是一种宗法制,国家的人际关系都按礼的原则来建立。
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封建制开始解体。
体现在国家方面就是直接导致了天子、国王力量衰微,诸侯崛起;体现在诸侯国中就是国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强大起来,开始控制了诸侯国的权力,接下来开始篡夺君位;体现在封邑层面上,就是家臣凌主;在社会这个层面上,从前维系社会关系的这一套纲纪逐渐失效,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表现在国家方面是诸侯力征,同时大国兼并小国,一方面大国要侵占更多的土地,侵略小国,小国要自卫,天下混战,国与国之间没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大国、小国都希望富国强兵。
法家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法治的主张,法治的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扩张君权,以法治国。
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于鼎”(刑即为法),后来,晋国也“作刑书”。
郑国与晋国先后采取了把刑法铸在鼎上,制定刑法,公布刑法,推行法治。
这在当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开辟了公布法先河,向民众公布法律,使得民众也可按照这种明示的法律来解决社会争端。
而在这以前,法律都有一种随意性和神秘性。
在此之后,法律开始具有公开性。
二、法家法治思想韩非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法,就是统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张。
韩非子强调治国要有法治,赏罚都要以“法”为标准。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
法制史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中国法制史”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历史概念,即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学科概念,就是研究、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一门独立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
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法律制度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数千年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发展、演变的学科。
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应包括自中国法的形成至当前所处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1.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及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2.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如监狱、配所、公堂等。
3. 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等。
4. 对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
5.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历史时代是法制史研究的基本线索,按照法律历史演进的过程,可以把中国法制史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早期法律制度;古代法律制度;近现代法律制度。
(一)早期法律制度。
一般是指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七〇年这一历史阶段。
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不成文的。
夏、商是奠基时期,鼎盛时期是在西周。
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对中国后世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诸侯国互相争雄,社会动荡不安,法律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会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封建制度已经初步成形。
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家不再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集合体,而是由君主统治、各级王侯、士大夫和庶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随着社会组成的变化和国内战争的频繁爆发,法律制度逐渐得以建立,成为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还不够完备和系统,但在古代法律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时期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扮演了法律制度的萌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刑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于犯罪行为,刑罚的规定不同于现在。
例如,在《左传》中提到了“刑不可加于贫者”,这说明了古代法律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对于社会阶层和经济情况也有所关注。
此外,刑罚还有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十恶不赦”。
这一概念源于《韩非子》中对犯罪程度的分类,其中包括:乱国、作乱、作恶、违法、背主、泄密、逃亡、谋叛、行诈、杀人。
这些罪行都属于极其恶劣的犯罪,可视为刑法中的重罪。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事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民事法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财产、婚姻、家庭等民事关系的处理越来越严格。
在对待财产方面,古代法律规定,在有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处罚最高可达到财产全部没收的程度。
与此同时,限制染指他人财产的行为也是刻不容缓的。
在婚姻方面,古代法律好像对离婚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它却对男女合法婚姻有着严格的规范,楚国提出的“三婚”的原则,也表明了保护家庭和孩子的态度。
四、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不足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健全整个史实,但也存在其不足。
这些不足有时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有时则是因为当时法律意识的薄弱。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出现完整系统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书籍,法律的实施更多的是依据王室的命令而行。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范围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范围
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保护:中国古代一些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例如,对于山林、水域、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相关的法律限制和管理措施。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有一些环境保护的考虑。
例如,规定城市的布局、街道的宽度、建筑物的高度等,以保证城市的通风、采光和排水等环境需求。
3. 污染防治:尽管古代的污染问题相对较少,但一些法律法规也对污染防治作出了规定。
例如,对于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有一些限制和管理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4. 生态保护: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如皇家猎场、名山大川等,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限制过度开发和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环境立法相对较为简单和有限,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环境保护立法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中国的法制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经过四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发展,以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资料充实著称于世。
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
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
中国法律起源于传说时代,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二:一是自黄帝时便日益频繁的部落战争,导致了“刑”的出现,即古人所言“刑出于兵”。
这种以军事首长权威为后盾的“法”是后世刑律之源。
二是部落时期的庄严的祭礼导致了“礼”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即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家族的规约、民间的习俗,也包括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法的精神与核心之所在。
中国法律在形成时,特色已然形成。
源于战争的刑,格外重视法的威慑力,手段也极为残酷;源于祭祀的礼,则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手段也较为温和,融残忍与温情为一体也正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
一、夏代法制法律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有国家就要有法律。
伴随着夏王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奴隶制法律也就应运而生了。
夏朝法律制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军事活动有关,与刑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有“刑起于兵”和“兵刑同制”之说。
“刑起于兵”的“刑”是指法律,是说法律的起源与战争有关。
“习惯法为主要法律形式,出现了制定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1、法律制度“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基本内容如下:墨、劓、膑、宫、大辟五刑2、刑事法律规范夏刑三千条,因史料缺乏,已难考证,只从片断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以下罪名:(1)、“昏、墨、贼”。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云:昏、墨、贼,杀。
”昏是“恶而掠美”,墨是“贪以败官”,贼是“杀人不忌”。
即抢劫罪、贪污罪、故意杀人罪,昏、墨、赋三罪,都依法当杀。
(2)、不孝罪。
《学经·五刑章》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论西周法制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论西周法制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论西周法制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终结于公元前八世纪。
在这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刑罚对中国后世的法律体系及政治制度有很多的指引意义。
西周凭借其独有的文明底蕴在中国的上古文明中达到繁荣时期,因此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对后世的古代法制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一、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内涵西周承继夏商时期的“天罚”、“天讨”的神权法思想,在此基础上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君权神授”、“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是后世汉代“德主刑辅”的思想源泉,同时也预示着对神权法思想的某种动摇和革新。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宗法思想是夏、商、西周时代与神权思想并行的另一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精神支柱。
所谓宗法,这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
而宗法制是“礼治”的基础,其核心有二:一是以血缘为纽带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
血缘与王室越近者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就越高。
身份也就越尊贵。
二是以嫡长子为核心。
即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身份皆传予嫡长子。
在宗族中,嫡子尊,庶子卑;在嫡子中又以嫡长子的地位最尊。
在这种政治与血缘双重关系的统治模式下,国家官吏与各级行政结构的选拔和设立,完全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及与上一级领主的关系等因素来确定。
因此,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护拥有政权的整个家族对于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这种统治方式也为中国古代后世各个朝代所沿用及推崇。
谈到西周时期的“礼治”就不得不说“周公制礼”。
据记载,周公在摄政期间,曾将夏、商两代的礼制进行了整理、补充,修订成了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仪仪式。
与这些礼治相对应的,西周的统治者在政治及其法律制度上也实行“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的基本礼治原则。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2008-09-08 20:18:47)标签:文化1 引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
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至两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正式确立了儒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基本形成。
经历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遂进入成熟与发达状态。
唐代《唐律疏议》代表着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高成就。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基本上是在唐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有所损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古代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正朝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奋进,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成分,进而为世界法律文明发展提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现代化模式,这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揭示其特征,使我们更明了地知晓其内容,也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现实中尚未显现的端倪,研究和探析我国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在外部形式、价值取向和发展过程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具有的形式特征2.1 法自君出“法自君出”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
法律只是一种治国工具,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集权专制世代相传,皇帝是国家的代称,封建皇帝始终是最权威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
皇帝的话是“金科玉律”,其言出法立。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其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法律制度也因其历史的演变而变得独特而丰富。
从早期“血海”的原始社会,到周朝的封建社会,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最早的社会形态,也是中国法律制度最为落后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机构,国家也不存在,因此法律主要通过直接的暴力和母系部落的习俗来维持秩序。
在原始社会中,家族部落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每个部落都有一种自己的“伦理道德”,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
部落长老是主要的社会领袖,他们负责管辖和裁判争议和矛盾。
但这种裁判方式往往只能通过私刑或者武力来解决,难以确保公正。
二、中国封建时代到了商、周两代,中原地区逐渐出现了国家和封建制度,对法律和秩序的维护也逐渐得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这个时期,法律主要是由君主制定,司法机关为祭祀官、司法官、卿大夫等综合担任。
商代时期,商王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条文。
“商君书”是中国最早的法律著作之一。
该书为维护国家秩序和治理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这个时期,死刑、流刑、杖刑等都已经成为常用的刑罚。
周朝时期,封建制度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的主要形态。
在周天子的地位上,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对封建制度的成熟和人口的逐渐增加,对法律条文的规范化和出现了重大进步性,在这个时期,中国法律的“势力”综合汇聚在裁判官、德高望重之人等人的手中,君主的专制行为逐渐得到了制约。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天下诸侯割据,地方乱象严重,法律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在这个时期,被压迫的农民和劳动者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他们从“市井之徒”蜕变为“反抗分子”。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杀官、毁短、掘坟”等反抗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轻刑几乎被废除,死刑却越来越多地使用。
古代环保制度

古代环保制度篇一: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三代。
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周书·大聚篇》);西周时期曾颁布《崇伐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说苑》)。
这些也许可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了。
但形成法律条文,当首推秦王朝制定的《田律》。
它有一部分专讲环境保护,几乎包括生物资源保护的所有方面,如山丘、陆地、水泽以及园池、草木、禽兽、鱼鳖等,非常全面。
《田律》中明文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
唯不幸死而伐棺享者,是不用时。
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麋时毋敢将火以之田。
”秦以后各朝代,也曾对环境保护制订过法令。
如公元前六十三年,汉宣帝曾下过一道诏书:“令三辅(今西安周围地区)毋得以春夏捅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
”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
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
”、“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对照此法律,当今不知要有多少“主司”和焚烧秸秆者、撂荒者、毁林者被“杖”、“笞”和“徒”。
除了保护生物资源以外,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
《管子》一书中主张为了保护地下矿产资源,制定如下禁令:“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
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人,右足断”等等。
中国古代采取的主要方法一是征收山泽园林税(类似于现在的资源税,不同朝代称法不同)。
虽说其目的是扩大财政收入。
但客观上对保护矿产资源起了积极作用。
据《周礼》载,西周时便有了山泽税的征收,以后又有了矿税、盐税等诸多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历史概况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是个昏庸的国王,他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东周平王),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周,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积累的货物宝器,全部被犬戎掠走,西周灭亡。
平王靠诸侯的援助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王室衰弱,下降为中等国家。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兵力大为减少。
各诸侯渐渐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
有一次,晋侯准备召开诸侯会议,恐怕诸侯不来参加,就把周襄王请去,以朝天子的名义来开诸侯会,果然达到目的。
诸侯召天子,而且召之即来,说明天子已经威信扫地。
周天子在经济上也很贫困,遇事不得不向诸侯求援。
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即位的周恒王,只得派人到鲁国去,乞求鲁国给些财物好办丧事。
春秋时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就召开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尚能遵循西周的礼法。
中叶以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王室权力下移。
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但"宗子维城"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奴隶制礼法制度也相应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到了春秋,"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出自卿大夫,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卿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的局面。
调整奴隶制等级秩序的礼法制度已失去其应有的约束作用,出现了礼的僭越。
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及其时代意义

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及其时代意义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它包括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旨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一法律制度体系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以及历史演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代朝代都重视环境保护,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比如宋代的《建炎律》就规定了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处罚,唐代的《官府临时条例》则对破坏河流和森林等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
这些法律的出台表明古代中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管其层次和方式与现代环境法相比略有差距,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体现了一定的法制意识。
其次,古代中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
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对水资源的保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等,而这些法律大多由政府制定和执行。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责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环境问题。
同时,社会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古代的义务植树、水利及相关考试、竹木等资源管控制度等。
这些法律制度体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对于形成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共识和动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古代中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现了历史演变和认识进步。
古代中国的环境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经历了不断完善和推进的过程。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例如唐代的《开元格》和宋代的《法海经》等法律文献在规定水权和水利的管理方法时,体现了对水资源的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认识。
这种历史演变和认识进步表明中国在古代就对环境保护问题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持续的调整和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法制社会。
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它的演变在不同的朝代中又有不同的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和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四大体系中国古代法制可以分为四大体系。
首先是刑法体系,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法律体系。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刑法主要是以流刑、笞杖等体罚为主。
到了春秋时期,刑罚逐渐规范化,并逐渐形成株连和杀戮等重刑。
到了唐代,刑法逐渐减少了对于身体的惩罚,增加了对于财产的罚款和剥夺等。
第二个是礼法体系,它主要是以仪式和禁止为特点。
礼法主要源于儒家思想,并在秦朝实现了大规模的制度化。
礼法中的禁止包括很多方面,如乘车禁止、服饰禁止等。
第三个是行政法体系,它是围绕政府的权力和职权展开的。
行政法主要涉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权利纠纷和调解。
行政法在明清时代逐渐成熟,包括政府的职权与职责、官僚纪律等。
第四个是民间法律体系,它主要基于习惯和传统行为制定的法律,如土地习惯法、家族法等。
在中国古代,民间法律体系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产、生活和秩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法制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的法制对于现代的法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法制的成熟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尽管中国古代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但是整个社会法制的完备性可以起到对手段法治、逐步进步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促进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一些法律理念仍然在现代法制中存在。
以礼法为例,虽然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比古代社会多,但是礼法背后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仍然对于现代法律规则具有启示性。
此外,民间法在中国古代的发达,说明了它对于社会规则、管理和纠纷解决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引入更多的基于习惯、习俗的民间法规范。
最后,中国古代的法制在现代法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主动作用。
例如,基于中国传统封建家庭模式的家庭维权,通过传统民间法律保护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初中历史秦汉盛世启示深远

初中历史秦汉盛世启示深远秦汉盛世对历史的深远启示秦汉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秦汉盛世的启示,并分析其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一,政治制度的创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汉朝继承并完善了这一制度,使得统治集团更加稳定,政治运作更加高效。
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的演进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为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二,法律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其中就包括颁布统一的法律和律令。
这些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朝继承了秦代的法律制度,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这种法治思想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第三,经济的繁荣。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前期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改革,比如实行均田制、推行货币制度等,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汉朝时期,通过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加强商业贸易,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种经济繁荣为后世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第四,文化艺术的繁盛。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盛的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艺术精品。
在文学方面,陈胜、吴广等人的民间英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等作品都表现了当时文学的繁荣。
在艺术方面,壁画、漆器、青铜器等都达到了独特的高度,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种文化艺术的繁盛对于培养后世人才、推动文化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军事制度的创新。
秦始皇通过实行兵车法、废除诸侯军等一系列军事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汉朝时期,继承并完善了秦代的军事制度。
这种军事制度的创新对于后世的军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华古代禁令制度和法律制度

中华古代禁令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华古代禁令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
在古代的中国,法律和禁令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
中华古代禁令制度中华古代的禁令制度,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逐渐建立的制度。
禁令,就是国家针对某些行为规定的禁止令或禁止令。
在古代,禁令系统的实行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也使得中央集权和制度化得以有效实现。
禁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实行,始于春秋时期。
这时,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发生战争。
为了控制诸侯国,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禁令制度。
禁令一般是国家颁布的针对某些行为的规定,如果违反禁令,罚则相应。
如果违反禁令严重,甚至会被处死。
这样一来,禁令制度不仅起到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还有助于规范各种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秦汉时期,禁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法律家们对于禁令制度进行了细致化的研究,相应地制定了更加详细、严格的禁令规定。
例如,秦朝实行了无依无靠者散漫远避的政策,违者控制在五十户以上的村落内,必须入乡为民。
此外,官员居住、经商等也被禁止。
这种禁令实际上是一种针对无根之人的控制手段,但同时,也具有社会稳定的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禁令制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例如,在唐朝时期,一些与妇女和儿童有关的禁令规定被颁布。
这些禁令规定如妇女不准出门、妇女不准学习、妇女不准穿衣卖艺等,其实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需要对卑贱的人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但是,这些禁令规定也预示着社会开始注意人权和性别平等的问题。
中华古代法律制度中华古代的法律制度起源比较早,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禁令制度一样,法律制度也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稳定的制度。
在远古时代,法律制度主要表现在家族和部落之间的习惯和制度上。
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尚未形成国家,所以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的。
例如,较早时期,中国各族通过议会来维护法律的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及其时代意义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性问题之一。
人类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人类也无时不刻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和交换。
今天的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环境问题,仍然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更好地解决当代的环境问题,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中国古代环境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
研究中国古代的环境法,主要是研究存在于各种法律形式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中国古代环境法的基本规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规律认识的进程,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简单而基本的环境法律规范1、古代的环境禁令是最早的环境法律规范根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和官员,也颁布了一些生态禁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西周所设的环境官员主要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等,《周礼·地官司徒(下)》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这些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存在。
正如《管子·小匡》叙述的那样:“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其职责也和前代大体相同。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生态管理官员,这些官员的名称在《周礼》和《礼记·月令》及《吕氏春秋·十二纪》中都有记载。
西周颁布的《崇伐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逸周书·文传篇》也有记载周文王叮嘱太子发要注意保护环境。
有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立法,也有学者认为这还不能认为是环境法,只是一种环境禁忌。
梅因认为人们研究时往往忽视了法律出现的特定实践以前很遥远的时代中,法律实际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他在《古代法》中提出,对法的研究“应该从最简单的社会形式开始,并且越接近于原始条件的一个状态越好”。
另外,从法律的实质内容分析,上述条文均表现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内容上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就出现了环境法。
古代天子每个月初都要颁布一些禁令,规定每个月份不能做什么,这就是月令制度。
根据《吕氏春秋·十二世》记载:孟春之月,“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无卵”;仲春二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季春三月,“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毕弋,四且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一直到季冬十二月,“命渔师始渔……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禁令,飞禽走兽,山林川泽,堤防水坝,该保护时就保护,该捕杀采伐时就捕杀采伐,面面俱到,秩序井然。
月令制度一直被后来的统治者继承和发扬,这些规律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转化为社会习俗,客观上起到调节人与自然的作用。
2、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各个封建朝代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春秋战国时代的剧烈变革,为封建法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争、天灾、人祸等原因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使统治者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最大程度地限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适应封建王朝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终于形成。
出土于睡虎地的《秦律·田律》以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了战国后期的秦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具体条文是:“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卵彀,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不是不用时。
邑之纟斤(近)皂及它禁苑者,阝井时毋敢将犬以之田。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河(呵)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
上述文字的大致意思是,在春天的二月不准上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许烧草肥田,不准取鸟卵,还规定了对其它动物的保护措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秦律·田律》中的规定,在内容上与《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及《礼记·月令》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其内容的详尽和具体均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条法律规范。
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这对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对于后世社会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其来源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这些生态保护法规。
(二)由法律规范群集合而成的相关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律史上最负盛名的《唐律疏议》在《杂律》一章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保护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规定了破坏环境责任人与环境管理部门的主管人员失职均应受到处罚,如“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
若种植恳食者,笞五十。
各令复故。
虽种植,无所妨废者不坐。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杂律》中规定的范围特别广泛,山、林、水、火、庄稼都在严格保护或管制的范围之内。
“诸占固山野陂湖之利者,杖六十”;“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唐代的环境保护思想基本继承前代,但是在环境法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唐代管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尚书省的虞部,其管理的范围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宽泛,除了山林、川泽、庄稼、苑囿外,还兼具城市环卫绿化管理的职能,如大历八年七月敕:“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砍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
宋朝社会经济虽然达到了小农社会自然经济的顶峰,但是其执政者的主导思想依然是重农抑商,因此其在农业方面的环境保护规范也有所发展。
如已经认识到一些生物链的存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浙人喜食蛙,沈文通在钱塘日切禁之”(宋神宗年间彭乘所著《黑客挥犀》)、“有村民犯禁,为门卒所捕,械至于庭”(赵葵《行营杂录》载)。
在当时,已经有有识之士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后果,龚明之所著的《吴中纪事》早就指出了围湖造田将使湖泊失去调节水量的功能,祸害无穷,但是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反映到执政者的法令中。
《明律》、《清律》多延唐律,也有类似保护环境的规定,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年间,环境保护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对自然资源消耗也进一步增加,为了满足逐步增多的人口的生存需求,明代实施了山泽弛禁,将原本由国家管制的山林湖泊部分弛禁,清代则是开放一定的地区给百姓垦殖,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是从长远上最终牺牲了环境利益。
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在古代已经出现。
二、中国古代环境法的特点(一)从法律制度上看,古代环境法属于诸法合体,没有单独的环境法,把环境资源的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范畴,但是从内容上分析,古代环境法调整的对象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基于人与自然而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古代环境法特别注重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这和我们古代的社会制度有关,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
农耕经济和自然的密切联系使得中国古代的环境法规范也多表现为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前面所提到的例子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
最典型的莫过于《唐律疏议》,其专章规定了对山、林、水、庄稼等多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并规定了破坏各种自然资源的严格处罚措施。
在古代社会,对资源环境的损害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经济根本。
因此,管仲在他的《管子·轻重甲》中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薮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这也包含了保护自然资源与国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古代环境法体现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人类社会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战略思想,要求发展经济要优化资源配置,供给发展的资源不应超过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的承载能力。
这种战略思想在古代法律思想及相关环境立法中已有萌芽。
古代环境法规范特别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是使自然资源能够永续不断地为人类所利用。
管仲在其《荀子·王制》中提出,圣王之制就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环境法的宗旨和要义,也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近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比古代环境法丰富。
(四)古代环境法具有丰富的环境生态伦理,这是古代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影响最为深远的环境生态伦理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
“天人合一”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要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道家学说把“天人合一”概括为“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立法上,老子把法律分为人为法和自然法,并极力推崇自然法,要求人们遵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至高无上,是一切法的源泉,立法时应充分考虑自然规律的要求。
“天人合一”观对我国的古代立法影响很大,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对古代断狱和行刑时间的限制,从汉代时起,一直沿用春夏季节不执行死刑的制度,其原因就是春夏季节万物生长,主生不主杀,而秋冬季节则草木凋零,主杀不主生,这样规定乃“敬顺天时”,顺应时节。
这些规定,虽然过于教条并带有迷信色彩,但在追求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的节律相合拍,实现人与自然最完美的和谐、协调方面仍有可取之处,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三、古代环境法对当代环保工作的启示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自然的奴隶”、“消极适应下的相对和谐”、“征服扩张”、“失衡与反思”这样四个阶段。
人和社会都是呈螺旋状发展的,在“失衡与反思”之后,我们又重新提出“和谐社会”的建设。
虽然“和谐社会”的“和谐”不同于农业社会时期的“和谐”,其内涵与外延要充实而又复杂的多,但是古代中国环境法中还是有一些好的思想可以为我借鉴,以期更好地知道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生态伦理观,更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有相同之处,都提倡人是自然中的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大量的环境违法行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和物种的灭绝告诉我们,破坏环境者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政府部门也为了发展经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监管不力,“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念必须改变,必须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