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_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钳夹技术
a
13
高葡萄糖钳夹操作流程 2
4.分别于-30,-15,0分钟留取基础血 样后,一侧上肢置于一温度为50°C, 湿度为70%的恒温箱中以获得动脉化 的静脉血样,另一侧静脉通道用于 输注20%葡萄糖。
a
14
高葡萄糖钳夹操作流程 3
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a
1
钳夹技术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DeFronzo RA,Tobin JP,Andres R.Am J Physiol,1979,237:E214-S223
a
2
相关背景知识
糖尿病是高度异质性疾病, 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胰岛素 抵抗合并胰岛B-细胞分泌胰 岛素缺陷或B-细胞分泌缺陷 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引起。
受试者应排除肝肾疾病。 试验前三天,受试对象每日至少进食250克以上
碳水化学物,维持体重稳定。
a
11
主要试剂
1、葡萄糖液:50%。 2、葡萄糖液:10%。 3、氯化钠溶液:0.9%。
a
12
高葡萄糖钳夹操作流程 1
1. 配备20%葡萄糖液:可在10%葡萄糖液 中加入50%葡萄糖混合配制。
2. 令受试者排空小便后仰卧于床,整个实 验过程中保持清醒安静状态。
a
20
一 原理及应用 1
通过持续输注外源性胰岛素 和葡萄糖,抑制内源性肝糖 产生和胰岛素分泌,达到外 源性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 状态后,评价个体内胰岛素 对葡萄糖代谢的作用程度, 也就是胰岛素的敏感性。
a
21
二 实验仪器
1. 输液泵一台。 2. 注射泵一 台。 3. 快速血糖测定仪一台。 4. 温度控制仪一台。 5. 多功能计时秒表两个。
胰岛素钳夹实验技巧
胰岛素钳夹实验技巧胰岛素钳夹实验技巧背景介绍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钳夹实验是用来研究胰岛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的常用实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胰岛素钳夹实验的技巧,帮助你顺利进行此实验。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胰岛素钳夹实验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动物模型的选择: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动物种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或大鼠)。
•实验仪器的准备:确保实验仪器(如钳夹仪、采血针等)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试剂的准备:准备好胰岛素溶液和其他相关试剂,确保其纯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步骤1.动物麻醉:根据实验需要,使用适量的麻醉剂使动物处于麻醉状态,确保操作过程安全无虞。
2.控制血糖水平:在实验开始前,测量动物的空腹血糖水平,并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如有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胰岛素注射或葡萄糖注射等)。
3.建立动脉和静脉通路:使用适当的方法建立动脉和静脉通路,以便进行胰岛素钳夹实验时的血液采样和胰岛素注射。
4.基础血样采集:在实验开始前,收集一定量的基础血样,用于后续血糖测量。
5.胰岛素注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定量的胰岛素注射,并确保注射技术准确。
6.钳夹实验:在胰岛素注射后,使用钳夹仪逐渐提高血糖水平,监测血糖动态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7.血样采集与血糖测量:根据实验设计,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并使用合适的方法测量血糖水平。
8.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进行图表展示。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胰岛素钳夹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精确: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操作都需要准确、精细。
特别是胰岛素注射和钳夹操作,都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和力度的大小。
•实验时间安排:根据实验的需要和动物的特性,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和顺序,以减少动物的压力和疲劳。
•安全措施: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包括佩戴好防护手套、眼镜等,并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数据记录: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讨论。
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一、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一)、历史背景 1966年Andres等根据葡萄糖一胰岛素的负反馈原理,创立了一种可定量分析胰岛
素分泌及作用的方法——葡萄糖钳夹技术。1979年De Fronzo等对该技术从理论上作了
详细的阐述,并给予技术指导,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萄糖钳夹技术根据研究 目的的不同又划分为高糖钳、正糖钳及低糖钳等不同方法。 (二)、技术原理 1、葡萄糖一胰岛素负反馈体系 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并通过增加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等方式,下调 血糖;血糖下降,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增加,促进代谢分解,加 速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作用,升高血糖。
升高,而后以较低的速度持续输注维持一定血胰岛素浓度。在静脉通道对侧前肢取血 测量血糖,每隔5min取血测量血糖一次,通过调节葡萄糖输注率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经一段时间后、血糖恒定维持于平衡状态。给胰岛素制剂后,葡萄糖输注率随着胰岛素 产生的作用变化,以此来评价胰岛素制剂的药效动力学特征。
3、正糖钳技术指标 ① 钳夹稳定状态下血糖(SSPG):SSPG需控制在正常空腹血糖±10%范围内。 ② 钳夹稳定状态下胰岛素(SSINS):较高的血浆外源性胰岛素水平才能抑制内源性肝 糖及胰岛素的生成,满足实验要求。 ③ 血糖变异系数(CVBG):钳夹实验期间CVBG可反映钳夹技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三)、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1、避免了内源性胰岛素缺乏(如糖尿病患者)及低血糖(如胰岛素耐量试验中)对胰岛素
敏感性测定的影响。 2、将内源性干扰减至最小,增加了实验的可控性与准确性,降低了结果的变异性。 (四)、缺点 1、不同受试者的应激反应和血管紧张度等诸多因素会对稳态的建立产生一定的影响。 2、该技术复杂耗时、费用昂贵,实验中需频繁取血。 (五)、实验方法 1、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采血通道 在前臂静脉或正中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建立输液通道,用于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 溶液。葡萄糖和胰岛素输注通道经三通管与静脉通道联接。采血通道由输液器、三通
胰岛素钳夹实验技巧
胰岛素钳夹实验技巧实验步骤:1.试样准备:首先准备标准品的稀释溶液和样品的提取液。
将标准品按照一定的比例稀释至所需浓度。
对于样品,首先将胰腺组织等样品切成小块,并添加适量的提取缓冲液,然后使用超声波浸提或者机械粉碎等方法提取样品中的胰岛素。
2. 硝酸银试剂的制备:胰岛素钳夹实验主要是通过硝酸银试剂与胰岛素反应生成沉淀来间接测定胰岛素的含量。
制备硝酸银试剂的方法为:将1mol/L的硝酸银溶液缓慢滴加到相对浓度为0.1mol/L的硝酸铜溶液中,同时不断搅拌,直到沉淀停止产生。
然后将沉淀过滤并用水洗涤。
3. 血浆样品的处理:将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分别加入不锈钢板槽内,然后加入硝酸钙溶液,使溶液的钙离子浓度为0.1mol/L。
接着,在实验前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和标准品的吸光度值。
4.实验操作:将溶液中的胰岛素与硝酸银试剂反应,生成测定物质,沉淀后使用胶体银试剂与捕获剂作用形成测定物,最后使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将测定物还原,产生测定物的比色反应。
根据标准曲线和样品的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技巧:1.胰岛素钳夹实验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
在实验操作前,必须充分清洁实验室器材和工作台面,并穿戴好实验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
2.样品提取过程要小心轻柔,避免过度振荡或机械破碎。
这样可以避免样品中的酶释放,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各个试剂的储存和保护,要避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以防止试剂变质。
4.实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在加入试剂时注意滴加的速度和剂量。
尤其是硝酸银试剂的滴加要缓慢并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反应。
5.在读取吸光度值时,应在相同的光路和条件下进行测量,并使用去离子水或提取液进行基线校准。
6.在计算胰岛素含量时,需要根据实验所用的标准曲线进行插值,以减少误差。
同时,注意将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的吸光度值与样品的吸光度值进行比较。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分析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分析
郑晓岩
【期刊名称】《糖尿病新世界》
【年(卷),期】2017(020)005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其中,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经改进的护理方式,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生率为3.3%,常规组为16.7%,实验组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中,采用经改进的护理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7-8)
【作者】郑晓岩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济南 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
【相关文献】
1.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评价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的药物效价 [J], 曾敏莉;周远大;何海霞;杨辉
2.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 [J], 向桂珍;罗涌;江玉蓉
3.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临床研究 [J], 张锦娟;孙飞;吴彩斌;戚瑞;任丽丽
4.Wistar大鼠的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 [J], 李晨钟;张素华;舒昌达;任伟
5.清醒状态大鼠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术的建立及其意义 [J], 罗四川;李启富;刘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在胰岛素研究中的运用
高
正
定量检测
胰岛素分泌
来源:外源性 和胰岛素抵抗 的方法
作用:抑制内源性
血 糖
水
抑制肝糖原分解
平
技术特点
技术原理
输注外源性葡萄糖及胰岛素 葡萄糖输注率等于
打破体内葡机萄体糖的-胰葡岛萄素糖的利负用反率馈调控 调节灌注流速控制血糖稳态降低内源性 干扰
胰岛素敏感性评价的金标准
金标准 避免低血糖
评判标准
0.0 2.0
钳夹技术在胰岛素研究中的应用
钳夹的建立 样品的采集
分三步走 指标的检测
钳夹术检测不同胰岛素制剂后平均GIR-T曲线
20
注射 胰 岛 素 口服胰岛素
10
GIR (mg/kg/min)
0 0
120
240
360
480
600
Time/min
生长抑素
生理作用:促进组织生长 对胰岛素有拮抗
作用
高分泌现象:肢端肥大症、 糖尿病
低分泌现象:侏儒症、肝硬 化 脑肿瘤
生理作用:抑制生长激素、 促甲状 腺激素、胰岛素、 胰高 血糖素的分泌
药理作用:减少胰腺的内外 分泌 降低酶活性,对 胰腺细
血糖代谢 血糖稳态
血糖稳态
机体消耗葡萄糖5 g/h,是血液中含有的全部葡 萄糖的总量
10
20
GIR
血糖
8
15
6
10
4
5
2
0
0 0
-5
20
40
60
80
100
120
t (h)
钳夹建立过程中平均胰岛素及C肽的浓度-时间曲线
胰 岛 素 浓 度 (mIU. -L1) C肽 (μg.L-1)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1966年Andres依据葡萄糖胰岛素的负反馈原理设计了葡萄糖钳夹技术,经过不同的静脉通路,同时输入外源性胰岛素和葡萄糖,将血糖维持在设定的稳态,该技术可对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979年DeFronzo等对该技术作了详细研究并应用于人体,从此推动了葡萄糖钳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葡萄糖钳夹技术分为高血糖葡萄糖钳夹、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及低血糖葡萄糖钳夹等不同方法。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由于其定量准确、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
该平台由于能很好地排除内源胰岛素及升糖因素的影响,并能同时客观地反映外源胰岛素制剂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特点,在研发新型胰岛素制剂以及仿制胰岛素产品时也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可靠方法。
在临床试验中,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价外源性胰岛素制剂的客观平台,该平台本身成功构建及良好维持是该技术的关键。
目前在药物研发中,使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在今后应用该技术中加以关注。
2、关注要点2.1 成功建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条件:(1)形成稳定高胰岛素状态,达到完全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输出的目的;(2)将血糖钳夹在正常水平,变异系数小于5%;(3)试验中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被抑制,升糖激素无明显释放。
2.2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需关注如下几点:2.2.1 血浆胰岛素保持优势浓度,充分抑制肝糖输出在规定时间内,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并保持于优势浓度(一般接近100mU/L),人体内胰岛素浓度高于生理水平时肝糖输出可以被充分抑制,葡萄糖输注率(GIR)方能真实反映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使得客观评价胰岛素制剂的药效动力学参数成为可能。
2.2.2 监测血糖间隔时间每5分钟监测一次静脉血糖值,根据血糖值调整葡萄糖液输注率,使受试者血糖值维持在目标值,变异系数应小于5%。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_余桂芳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7B 080701021) ■通讯作者。
E-m a i l :r o s z @m e d m a i l .c o m .c n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余桂芳 文玉琼 陈重■ 邝建 杨华章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08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评价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方法 应用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对20例观察对象(正常糖耐量16例,糖耐量异常(I G T )4例,其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 C O S )各2例)行正糖钳夹试验,其中3例正常糖耐量者在1个月内重复测定。
结果 ①23例次钳夹实验进入稳态期时间平均为(105.57±26.72)m i n ;②稳态期平均血糖离散值为(0.10±0.06)m m o l /L ;血清胰岛素水平(94.64±13.72)p m o l /L ;③3例正常个体重复试验稳态葡萄糖利用率(G u )差值为(-0.19±0.91)m g /(k g ·m i n )(t =0.385,P =0.754);④正糖钳夹测定的G u 与H O M A 1-I R 的线性相关系数r =0.614(P=0.011),与H O M A 2-I R 线性相关系数r =0.593(P=0.02);医护配合默契,顺利完成。
结论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操作相对简捷,较快进入稳态,血糖钳夹精确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H O M A-I R 指数与钳夹技术测定的G u 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护理配合在各环节衔接良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智能化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缺乏理想的检测评价手段,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目前此技术在国内大多采用手工操作,费时烦琐、精确性不足,我院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E K F 半闭环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系统作为胰岛素抵抗基础研究与临床评价的重点试验平台,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对20例个体进行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探讨和评价该试验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现将操作要点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护理
关键词 : 原发 性 高血 压 ; 糖 尿 病 ; 高胰 岛 素一 葡 萄 糖钳 夹技 术 ; 胰 岛素 抵 抗 ; 护 理 正
中 图分 类 号 : 7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l 1 2 2 0 ) 7 0 1 —0 D : 0 3 7 / lz. 0 9 0 . 1 R4 3 5 B 1 0 一4 5 ( 0 9 O — 0 8 2 OI 1 . 8 0 h xz 2 0 . 7 0 8
者 的心理 疏导 , 检测 前 , 检测 目的 、 将 意义 及 可 能产 生
2 护 理
1 1 一般 资料 .
2 4例 中男 1 4例 、 1 女 0例 , 年龄 3 ~ 5
6 ( 0 1 - . 5 岁 , 质 指数 2 . 5 0 6 , 0 4. 7- 3 ) 体 _8 4 1 7 1 . 1 空腹 血 糖 (.8 4 9 ±0 1 ) . 1 mmo/ lL。2 4例 患 者 均 确 诊 为 原 发 性 高血 压 , 即收缩 压≥ 1 0mmHg和 ( ) 张 压≥ 9 4 或 舒 O
的量 和速度 , 血糖 钳 夹 在 一 个 预 定 的水 平 ; 使 同时 通
检 测 相关项 目。检测 开始 1 i 0r n内快 速 输 入 人胰 岛 a 素 溶 液( 分钟 体表 面积 8 每 OmU) 将 血糖钳 夹 在一个 , 预 先设 计 的稳定 水平 [ 血糖 值 ( . 0 . 8 mmo/ 靶 5 O ±0 2 ) l L, ] 然后 以每 分 钟 体 表 面积 4 0 mU 的 速 度维 持 至检 测结 束 。所得 数 据 通 过 计 算 机 专 用 软件 计 算 GDR,
t i / P a m i L iu n. i t / AN Xio e , 1 ja XU n e vy L A fn
清醒大鼠高胰岛素一正血糖钳夹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Es t a b l i s h me n t a n d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y p e r i n s u l i n e mi c — 。 Eu g l y c e mi c Cl a mp Te c h n i q u e i n Co n s c i o u s Ra t s
( G I R) 的影响 。方法 S P F 级 雄性 s D大 鼠 1 0 只, 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 2 组, 每组 5 只 。采用颈 动 、 静 脉插管技术 , 分别 与葡萄糖输注 的对照组 比较 , 脂肪乳组大 鼠输 注 2 0 %H  ̄ 肪乳 6 h A, 血浆 F F A水平 经颈静脉给予 s D大 鼠输 注 2 O %脂肪乳 ( 脂肪乳组 ) 和5 %葡萄糖 6 h ( 对照组 ) , 行高胰 岛素一 正血糖钳夹实验测定血浆 游离脂肪酸 ( F F A) 和G I R。结果
【 关键词】 高胰岛素血症 ;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胰岛素抗药性 ; 高胰岛素一 正血糖钳夹技术 ; 葡萄糖输注率; 游离 【 中图分类号】 R 5 8 7 【 文献标识码】 A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0 2 5 3 - 9 8 9 6 . 2 0 1 4 . O 1 . 0 1 9
6 2
T i a n j i n M e d J , J a n 2 0 1 4 , V o l 4 2 N o 1
清醒大 鼠高胰岛素一 正血糖钳夹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冯悦华 。 罗光华 陈立新
【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高胰岛素一 正血糖钳夹模型, 并探讨短期输注脂肪乳对清醒状态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
w e n t a HE C w i t h i n f u s i o n o f l i p i d( i n t r a l i p i d g r o u p ) or f 6 h o u r s , a n d w i t h c o n t i n u i n g i n f u s i o n o f 5 %g l u c o s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 T h e p l a s m a l e v e l s f o f r e e f a t t y a c i d ( F F A ) a n d G I R w e r e me a s u r e d b y HE C me t h o d . Re s u l t s T h e l e v e l o f F F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高胰岛素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摘要:目的对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出现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以保证试验顺利完成。
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科共126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在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中所出现的失败例数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拟定对策。
结果 126例患者中出现钳夹试验失败的有23例,失败原因包括试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空腹血糖过高;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结论试验前医护患三方要良好沟通,试验者对仪器的熟练掌握程度、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准确评估、输液通畅情况的严密观察以及试验者正确的采血技术,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精确的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1],该技术主要针对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人群[2-4]。
我科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对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9例肥胖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进行了检测。
其中有23例患者试验失败。
失败原因包括试验前未停用睡前长效胰岛素;空腹血糖过高;试验中仪器操作失误等。
针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41例,女56例,年龄21-60岁,FBG:14.91-17.68mmol/L,均符合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29例肥胖患者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15-47岁,BMI:29.86-35.12kg/m2,均符合WHO肥胖诊断标准。
1.2方法首先向患者介绍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嘱患者试验前1天晚餐前停用各类胰岛素,8pm开始禁食8-12h。
试验当日分别于患者两侧前臂留置20 G和22 G静脉留置针。
试验开始10min后,每 5 min 测定患者血糖数值,每 30 min留取C 肽标本。
试验第120-150min患者血糖波动稳定在 5.0±10% mmol/L 左右,此时葡萄糖输注率处于稳定状态,以此评定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程度[2]。
地特胰岛素的葡萄糖钳夹研究进展
尿 病治 疗 理念 的 不断 更新 。近年 来 ,长 效胰 岛素 类 定 量研 究对 于指 导 胰 岛素 的临 床 应用 非 常重 要 。近 似 物 的 问 世 使 基 础 胰 岛素 的应 用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时 年 来 ,高胰 岛素 一 葡萄 糖钳 夹技 术 已被 公认为 是评 正 代 。 即将进 入 我 国临 床使 用 的地 特胰 岛素 ,作 为 新 价 胰 岛素 作 用的 “ 金标 准 ” 。该技 术 通过 同时输 注
5 .持 续作 用时问 类似 于甘精胰 岛素
钳 夹 研 究 中 对 胰 岛 素 作 用 时 间 的 定 义 为 从胰
作 用 曲线显 示 出轻 度的 升 高与 降低 ,地 特胰 岛素也 岛素 注射 至 葡萄 糖输 注率 回到基 线水 平 的时 间段 。 有轻 度 的升 高 和降 低 。地 特胰 岛素 和 甘精胰 岛素尽 为 了研 究方 便 ,很 多研 究将 作用 开始 时 间定 义为 给 管 不能达 到 绝对 平坦 无峰 的 生理 曲线 ,但 与N H P 相 药时 间 ,作 用终 止时 间定 义为给 药后 受试 者 血浆 葡
地 特 胰 岛素 的葡 萄糖 钳 夹研 究 进 展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总 医 院老 年 内 分泌 科 第四军 医大 学西京 医院 内分泌代谢 科 卢 艳 慧综 述 姬 秋和审校
胰 霎 磊 萋
一
正 常 人体 内葡萄 糖 与胰 岛 素及 相关 调 节 因素 的
关 系复 杂 ,因 此外 源胰 岛素 的 药代动 力学 和药 效学
图1 1 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N H P 或地特胰岛素后的
葡萄糖输 注率
药品 评价 2。年第6 4 1 og 卷第 期 1 57
・ 昌 昌 一
胰岛素抵抗检测的原理及研究技术进展_余天漪
·综述·胰岛素抵抗检测的原理及研究技术进展余天漪章雄刘琰【摘要】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症状。
它作为代谢综合征主要进展因素之一,有较多检测方法。
且逐渐凸显的重要性使得其检测谱从其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和分子水平均有涵盖。
其中正糖钳夹技术和频取样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最为可靠,而从单一样本获取的指标更适合于大规模人群研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可用于临床检测。
当进行一项研究时,需罗列出这些方法的优劣点进行考虑。
此外,这篇综述还呈现了获取更多胰岛素抵抗信息的补充方法。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生化标志物Princip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assess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in techniques for investigationYu Tianyi,Zhang Xiong,Liu Yan.Departmen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Ruijin hospital,ShanghaiJiaoTong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anghai200025,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u Yan,Email:rjliuyan@126.com【Abstract】Insulin resistance(IR)is a common condition.As one of the major aggravating factors formetabolic syndrome,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assessment of IR.The emerging importance of IRhas led towider research studies that have examined its receptors,signaling pathway,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Ranging from complex techniques down to simple indices,the hyperinsulinaemic euglycaemicclamp and its alternative the frequently sampled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re the most reliable ones.However,indices derived from one-off fasting specimens lend themselves for use in large population studies.While relatively simple markers is required for clinical situations,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may be helpful.Providing limitations and advancements which must be considered before proceeding with astudy,this review also presents further information on insulin resistance obtained using the complementarytechniques.【Key words】Insulin resistance;Hyperinsulinaemic euglycaemic clamp;Biochemical marker正常剂量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状态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可表现为机体代偿性分泌胰岛素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致高胰岛素血症发生。
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研究人参皂甙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中PI3K的影响
t o k oG I ,h g t o r s i o hel o R i h wih c nt a tng gr up’ om p r tv eg l s l Sc a a iew ihtco ey;i helv ro ga z a n 3 a n t ie r nie t kig PI K spur os l m e p e abu n, t e e pr s i n o he gns no ie Rgl r up wih o h rgr ps h v i iia if r c s , < O. . gns no i nd n r l h x e so ft i e sd g o t t e ou a e sgnfc ntdfe en e P 05 i e sdeRe a o ma
a c fR tMo e h n h i n v ri f TC ( 0 0 n eo a d l a g a iest o M 2 1 3) S u y 2
A s at[ bet e bt c:O jci ]Wi y ei uie c u lcmic mptc n u sl s tne fa dlo sre isn s e ra r v t h pr s l miegye c l h i e Oi ui r i ac t h n n a e q t n nes o r moe,bev neoi et g dt t p i ee. Meh d ]D vd h asit 6 g o p ,f d t r u h te h h ft i ,cu et etp i ee o e,atr y e2d b ts [ to s ii ter t no ru s e h o g h i a de a s h y e2 d b tsm d l f a e e g t a e
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法在新发糖尿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C re o d n uh r Z A i a g, ma l h o e a g 2 3 n t ors n ig a t o : H O We— n E— i:z a w i n @ 6 . e p g g
水平 ( = .6 r 0 1 ,P= .5 )无关 。胰 岛素 日剂量与 M之问的换算公式为 :胰岛素 日剂量 =一 .2 06 9 3 37M+ 4 .4 。结论 正常血糖高胰 岛素钳夹技术可有效评估新发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 岛素敏感性 ,指导临床 98 9
胰 岛素 用量 。
【 关键词】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 ;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 ;胰岛素强化治疗 【 中图分类号】R 4 6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7 —3 X 2 1 )20 7 -3 64 65 (0 0 0 —070
Ap iai n o yp rn uln m i e lc m i ca p i t da no  ̄ a d r a m e t o wl - n e i bei pl to fh e is i e c ugy e c l m n he ig s c n te t n fne y o s td a tc
a n s di eDe at n fE d c n lg f e ig U in Me ia olg s i l r m a u r 0 9 t u u t g o e nt p r h me t n o r oo yo kn no dc l l eHo pt o J n ay2 0 A g s o i P C e af o
中华』 临床营养杂志 2 1 4月第 1 卷第 2期 0 0年 8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体会
Un i v e r s i t y,N n i n g, J i a n g s u , 2 1 0 0 2 9 )
秦 月华 , 袁翠 萍 , 周 红文 , 付 真真
( 南京 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 医院 内分泌科 , 江苏 南京 , 2 1 0 0 2 9 )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胰岛素 一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的护 理配合要点。方法 对2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 一正 2 0例 受试者均顺利 完成 高胰 岛素 一正葡 萄
we r e q u a l i f i e d .Co n c l u s i o n Ad e q u a t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b e f o r e c l a mp e x p e r i me n t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e f f e c — t i v e v e n o u s c h a n n e l ,c o r r e c t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b l od s p e c i me n s a n d c l o s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d u r i n g c l a mp e x p e r i —
p e r i n s u l i n e mi c e u g l y c e mi c c l a mp t e c h n i q u e .M e t h o d s 2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m dl i t u s
高胰岛素_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文章编号:0253-3626(2004)05-0615-03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汪志红1,李启富1,张素华1,刘秀容1,刘智萍1,罗四川2,黄健康1,何 军1(1.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16;2.重庆市急救中心内科,重庆 400012)【摘 要】目的:建立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
方法:应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
结果: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被抑制,升糖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无明显增高。
(2)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稳态期,葡萄糖利用率为9.25±0.25mg/(kg.min)。
结论: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
在外源性胰岛素-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机体葡萄糖利用率显著增加。
【关键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10-24Establishment of hyp 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W A N G Zhihong,et al(Depart ment of Endocri nology,College of Cli nical Medici ne,Chongqi ng Medical U niversity)【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 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insulin sensitivity in Chinese. Methods:A 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 was used to the study of methodology in8normal weight subjects with nor2 mal glucose tolerance.Results:(1)When a higher level of insulin was created during maintaining fasting euglycemia,the secretion of endogenous insulin and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were completely inhibited.The secretion of 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s(cortisol, growth hormone and glucagon)was not significantly stimulated..(2)During the steady-state of 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he glucose disposal rate was9.25±0.25mg/(kg.min)Conclusion:The 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in Chinese.During the steady-state of exogenous insulin and glucose metabolism,glucose utilization increased.【K ey words】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 technique;Insulin resistance;Insulin sensitivity 众多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病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附67例分析
铵神 经肌肉阻滞 作用 的影 响 [ ] J .中山大学学报 :医
学科 学版 ,2o ,2 ( S :3 637 0 4 5 3 ) 6 .6.
[ ] 冉立伟 ,谭升顺 ,邱实 ,等 .复方倍 他米 松联 合能 6 量合剂穴位注射 治疗带 状疱疹 后遗 神经 痛临床 观察
为 (. 27 (g・ i) c s正 常体 重 组及 P 0 7 6± . )m k mn ,P 0 c s体 重超 重组 的 葡 萄糖 代谢 率 明显 低 于对照组 ( OO ) J .1 ,且 P 0 P< c s体 重超 重组较 P 0 c s正 常体 重 组 的葡 萄糖代 谢 率更 低 ( P< 00 ) c s患者中6 % (26 )存在胰 岛素抵抗。结论 :P 0 .5 。P 0 3 4/7 c s患者 多有胰岛素敏感性下
新医学 2 0 09年 4月第 4 0卷第 4期
胰岛 素 、餐 后 胰 岛 素 均 经 自然 对 数 转 换 ) ,睾 酮
多囊 卵巢综 合征 ( o cscoa yd0 e pl y i vr s r , y t y n m P 0 ) 是常见 的 、以 月经 紊 乱 、高雄 激 素 血 症 为 CS
特点 的疾 病 ,是引起 育龄 妇女不 孕 的主要原 因 ,有 报道 P 0 c s患者 会 发 生 胰 岛素 抵 抗 (nui r i— i l e s s n st
j6 2
( 收稿 日期 :2 0 2— 4 o 8—1 2 )
( 编辑 :杨 江瑜 )
高胰 岛素 一 正葡 萄 糖钳 夹 术评 估 多囊 卵巢 综合征 患者胰 岛素 敏 感性 的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基金项目:国家863资助项目(2003AA2Z347B )高胰岛素2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研究进展3董立厚,宋海峰(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 高胰岛素2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简称正糖钳技术)已被公认为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并在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
该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同时维持血糖在基础稳态水平。
该技术减少了内源性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避免低血糖发生等优点。
现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等,以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及应用。
[关键词] 高胰岛素2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977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7)19-1561-04Recen t progress of hyper i n suli n e m i c 2euglyce m i c cl am p techn i queDONG L i 2hou,S ONG Hai 2feng(Institu te of R adical M edicine,A cade m y of M ilitary M edical Sciences,B 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Hyperinsulinem ic 2euglycem ic clamp technique was considered t o be ‘gold standard ’f or measure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and was app lied further in the stud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drugs .The technique involves a continuous iv insulin and glucose infusi on f or raising p las ma insulin concentrati ons as well as keep ing bl ood glucose concentrati on at a constant basic level .Due t o the re 2ducti on of endogenous influences,the technique has high accuracy,good rep r oducibility and can avoid hypoglycem ia .This review intr oduced p rinci p le,method and app licati on of the technique for further i m 2p r ovem ent .[Key words] hyperinsuline m ic 2euglyce m ic cla mp;insulin sensitivity;diabetes mellitus 目前,随着高热量饮食增加、运动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潜在致病因素的逐渐增加,糖尿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更加有效的防治药物是当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各种研究技术及方法也相继产生,其中尤以高胰岛素2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正糖钳技术)[1]引人瞩目。
随着该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糖尿病医药学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以与世界研究水平同步化,现将该技术作一综述。
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胰岛素测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al ow 和Bers on 建立的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揭示了高胰岛素血症与糖尿病的紧密联系,为全面认识葡萄糖2胰岛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前提。
1966年Andres 等根据葡萄糖2胰岛素的负反馈原理,创立了一种可定量分析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的方法———葡萄糖钳夹技术。
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技术指导,此技术开展极少。
直到1979年De 2Fr onz o 等对该技术从理论上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给予了技术指导,才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
葡萄糖钳夹技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又划分为高糖钳、正糖钳及低糖钳等不同方法。
正糖钳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近年来,以正糖钳夹技术为基础,联合其他技术衍生出扩展葡萄糖钳夹技术[2],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技术原理及特点2.1 原理 胰岛素在血糖调控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并通过增加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等方式,下调血糖;血糖下降,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增加,促进代谢分解,加速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作用,升高血糖,从而建立起葡萄糖2胰岛素负反馈体系。
正糖钳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可控浓度及速率的外源性胰岛素和葡萄糖,打破体内葡萄糖2胰岛素的负反馈调控,—1651—使血浆外源性胰岛素维持在较高浓度水平,而血糖维持在基础稳态水平。
由于血浆外源性胰岛素的优势浓度,抑制了内源性葡萄糖(肝糖分解和糖异生)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此时外源性葡萄糖输注速率等于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从而评价葡萄糖、胰岛素以及其他相关物质的代谢过程。
2.2 特点 正糖钳技术打破了体内葡萄糖2胰岛素的负反馈调控,将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削弱了血糖波动造成的神经、激素等体内因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将内源性干扰减至最小,增加了实验的可控性与准确性,降低了结果的变异性。
该技术避免了内源性胰岛素缺乏(如糖尿病患者)及低血糖(如胰岛素耐量试验中)对胰岛素敏感性测定的影响。
该方法科学严谨,国外广泛应用正糖钳技术进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包括阐明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等研究,已成为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
当然,正糖钳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不同受试者的应激反应和血管紧张度等诸多因素会对稳态的建立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该技术复杂耗时、费用昂贵,实验中需频繁取血。
这些缺点使其不能成为大量病例研究尤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实用技术,只能用于少量病例的科研工作。
实验方法3.1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采血通道 在前臂静脉或正中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建立输液通道,用于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溶液。
葡萄糖和胰岛素输注通道经三通管与静脉通道联接。
采血通道由输液器、三通管、带延长的三通管、静脉留置针依次串连在一起,2个三通管的侧孔分别接上注射器,并保持管道通畅。
3.2 钳夹实验 测定受试者基础血糖值,设为钳夹目标。
用加热型护手袋包裹采血的手臂,使静脉血动脉化[3,4〗。
钳夹实验开始,前10m in内给予受试者1个胰岛素负荷剂量,快速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以抑制体内肝糖输出和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然后以某一固定速率持续输注,获得一个稳定的高浓度血浆胰岛素水平。
在此期间,每隔5m in测定1次血糖值,根据De Fr onz o经验公式调节葡萄糖输注率,维持血糖于目标水平,血糖趋于稳定状态时即钳夹形成。
3.3 正糖钳技术指标 ①钳夹稳定状态下血糖(SSPG):SSPG需控制在正常空腹血糖±10%范围内。
胰岛素分泌呈脉冲模式,从而引起其浓度在外周血象中的波动。
血糖稳定表明内源性胰岛素及葡萄糖被抑制,是钳夹建立成功与否最直观的评判指标。
②钳夹稳定状态下胰岛素(SSI N S):较高的血浆外源性胰岛素水平才能抑制内源性肝糖及胰岛素的生成,满足实验要求。
③血糖变异系数(CVBG):钳夹实验期间CVBG可反映钳夹技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④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SSGI R):SSGI R等于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可用来评价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胰岛素作用,反映机体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
⑤内源性胰岛素分泌:C肽水平可评估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粗略判断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抑制程度。
4 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应用4.1 胰岛素抵抗(I R)研究 I R是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能力(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是诊断2型糖尿病、预示病情恶化及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的标志。
由于胰岛素敏感性的组织特异性、代谢特异性、时间依赖性及易受内源干扰等特点,而且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还受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测量结果变异大。
只有充分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才能准确地评估胰岛素敏感性。
目前人们采用的技术方法种类较多,但都存在各自缺陷。
较早应用的胰岛素耐量试验容易引起低血糖,导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反应;随后采用的胰岛素抑制试验中血糖浓度波动较大,且不易达到稳定状态;而目前仍广泛采用的微小模型分析法技术虽较正糖钳技术简化,但由于受机体胰岛素缺乏及可能造成的低血糖影响,结果也不准确[5]。
正糖钳技术排除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及其他内源性干扰的影响,可准确测定胰岛素敏感性,是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
血浆胰岛素浓度接近100μU・mL-1时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外源葡萄糖输注速率低于150mg・m-2・m in-1时,即诊断为I R。
该技术也可用于I R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
通过钳夹技术发现很多病理生理条件下都会导致I R。
约50%以上的多囊性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I R,引起激素分泌失调,加剧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的病情[6]。
I R在高血压的发病中的作用也已有共识,Knudsen等[7]提出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某些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障碍、高尿酸血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导致I R。
已证实妊娠妇女较未妊娠妇女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了50%~70%;如果适应性代谢调节不能完全补偿机体需要,就会引发妊娠性糖尿病的发生[8]。
其他如种族,性别、年龄、饮食、锻炼、肥胖[9]等因素也与I R发生有密切关系。
药物也可—2651—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如噻嗪类药物、β肾上腺素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均有可能导致I R的发生。
W allace等[10]研究发现PP AR2γ激动剂如匹格列酮对I R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PP AR2γ激动剂可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加葡萄糖转运子4的表达,通过调节三酰甘油在各个组织的分布及诱导Ca2+内流,避免脂肪堆积对胰岛的损伤,增加β细胞对葡萄糖变化的感应能力。
二甲双胍也可以通过类似的作用机制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
正糖钳技术也可以进一步研究I R的发生部位,了解肝脏、骨骼肌、脂肪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通过其了解I R与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I R的发生机制。
这一方面国外已有大量报道。
4.2 药物研究 胰岛素药物的使用已有近百年历史,了解各种胰岛素药物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 D)特点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应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而且可以指导新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