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必考)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
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的社会结构,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
3、理智性:是在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性格、情感。
4、物质手段是人们在科学活动、科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仪器,具有机械、物
理、化学等各种性能和作用。
5、理论工具:是人们在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知识的总和。
6、逻辑辩证:主要是运用概念的辩证法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7、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
8、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即在与生存、活动的环境不相分离的条件下的对象所具有的状态资料的方法。
9、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现实状况活历史状况的材料方法,分为经验调查和科学调查。
10、实验法: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性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1. 科技:指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所生产出来的物品、服务和生产力。
2. 互联网:是指全球范围内基于TCP/IP通信协议而构建起来的网络,它可以使全球各地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3. 数字化:是指将纸质或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也可指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4. 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思维,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5. 机器学习:是指利用算法和数学模型,让计算机从数据中自主学习并提高性能的过程。
6. 大数据:是指由传感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采集而来的大量数据,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和工具来存储、管理和分析。
7. 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软件和数据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
8.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设备和传感器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实现物品之间的互联和智能化。
9.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可以记录、验证和存储各种交易和信息,并提供高度安全性和透明度。
10. 虚拟现实: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和多媒体技
术,创建出一种模拟的虚拟环境,让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场景和体验。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词语解释名词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依赖。
对外贸易额(值):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对外贸易规模。
贸易差额: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额或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的比重。
贸易条件:是指进出口商品的比价,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角度而言的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际分布状况。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从国际贸易角度而言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个国家或地区,各个国家集团,世界各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构成。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
国际贸易纯(或基本)理论:对国际贸易为何会发生(贸易基础)、如何进行(贸易模式)、其对生产、消费和福利的影响(贸易结果)等诸多问题做出理论解释。
绝对优势: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完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如果以国内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非贸易品:是指不能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的商品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
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
规模经济:是指当一家工厂或者一个产业的投入增加一倍时,其产出的增加会超过一倍。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疢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二、一、名词解释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1. 爱情: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喜爱、关心、尊重和亲密交往的感情。
2. 安全:指人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威胁和危险的状态。
3. 环境: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文化等人为因素。
4. 教育: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的过程。
5. 人权:指人类共有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和权益。
6. 政府:指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
7.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作品等的综合体。
8. 健康: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即没有疾病和痛苦,身心正常运转的状态。
9. 知识: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有关事物的信息和技能。
10. 消费:指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11. 媒体:指传播信息和传播意见的工具和机构,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12. 建筑:指为人类活动而建造的房屋、公共设施和工程。
13. 交通:指人和物在不同地点之间流动的方式和工具,如道路、铁路、航空、海运等。
14. 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
15. 文学:指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16. 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纪录和研究。
17. 经济: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
18. 政治:指社会组织和管理权力的活动和制度。
19. 心理:指人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和状态。
20. 卫生:指人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活动。
21. 军事:指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活动。
22. 农业: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的生产活动。
23. 玩具:指供儿童玩耍和学习的物品。
24. 电影:指用电影摄影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
25. 社会:指人类的群体组织和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生活和互动的活动。
全部名词解释
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触诊:是评估者通过手与被评估者体表局部接触后的感觉或被评估者的反应,发现其身体某部有无异常的评估方法。
2、护理诊断:是护理人员针对个体、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所作的临床判断。
3、合作性问题是需要护士监测以及时发现的某些疾病过程中的并发症,护士以招待医嘱性措施和采用护嘱性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4、症状:是个体患病后对机体、功能异常的自我感觉和身体体验。
5、发热: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
6、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亦发生痛感或痛觉有关。
7、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是由于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痛觉反应。
8、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用力呼吸、张口抬肩,或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并有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深度的改变。
9、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度,临床意义:伤寒高热期,,大叶性肺炎。
10、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临床意义: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等。
11、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持续1天到数天后,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12、发绀:也称紫绀,主要由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高(>50g/L),引起皮肤、粘膜呈弥漫性青紫色表现;极少数由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如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引起。
13、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内有过多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
14、黄疸:是指血胆红素浓度增高(34μmol/L以上)导致巩膜、皮肤、粘膜及其他组织等发生黄染的现象。
15、呕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脏、胆系和胰脏等脏器出血,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
在组织培养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继代培养:对来自于外植体所增殖的培养物(包括细胞、组织或其切段)通过更换新鲜培养基及不断切割或分离,进行连续多代的培养,就称为继代培养玻璃化苗:指试管苗因生理失调而引起的嫩茎、叶片出现半透明状和水渍状的现象。
其苗称为玻璃化苗。
花粉胚:用花粉经过人工的组织培养而形成的幼胚,发育成的植株就只有正常胚一半的染色体组,所以由花粉胚发育成的植株不会产生种子。
生理隔离:植物传粉后或动物交配后,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现象。
种植保存:指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植资源,使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和活力,并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作用下恢复细胞分裂能力,失去原有分化状态的过程叫做脱分化。
全能性:是指干细胞具有的分化成机体所有类型细胞和形成完全胚胎的能力。
人工种子: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的体细胞诱导在形态上和生理上均与合子胚相似的体细胞胚,然后将它包埋于有一定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介质中,组成便于播种的类似种子的单位。
炼苗:是在保护地育苗的情况下,采取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措施对幼苗强行锻炼的过程,使其定植后能够迅速适应陆地的不良环境条件,缩短缓苗时间,增强对低温、大风等的抵抗能力。
再分化: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
褐变:指在组培过程中,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随之慢慢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脱毒培养: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细胞中的病毒,生产健康的无毒繁殖材料的过程。
胚状体:亦称体细胞胚。
指在组培过程中,由植物体细胞所形成的类似于合子胚的结构。
细胞培养:是指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模拟体内出现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名词解释”的意思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一、读音:míng cíjiěshì
二、举例:1、学校: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地方。
2、司机:机动车驾驶员。
3、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
由于人工培育,增加了很多品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有的品种可入药。
4、厨师:以烹调为职业的人。
5、袋鼠:哺乳动物的一科,形似鼠而体大。
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善于跳跃,尾巴粗大,能支持身体。
雌的腹部有一育儿袋。
种类多。
如大袋鼠、树袋鼠等。
分布于澳洲各地。
三、名词解释与概念定义区别:名词解释:是对一个名词的分析解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感觉: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应。
2.感受性:就是能够反应有关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能力。
感受性分两种: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3.感受阀:即凡是足以被我们的分析器所感受从而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动因的刺激所必须达到的那种限度。
感受阀分为绝对感受阀和差别感受阀。
4.知觉:是我们大脑两个半球对于一个具有某些统一特征的对象或现象所发生的反应5.注意: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8.思维形式: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9.思维的品质:是指人在思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10.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程度11.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1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12.想象:就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3.视觉暂留;是指当视觉的刺激物已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人的视觉并不随之立即消失,还会延迟一段时间,在刺激停止后若干时间内所延续的视觉14.错觉:是指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错误的知觉15.向光性:是人类的本能和视觉的特性私密性: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需要。
它的四种基本状态:独居,亲密(独居和亲密是指一个人独处或几个人亲密相处时不愿受到他人干扰的实际行为状态),诺名(指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保留(指对某些事物加以隐瞒和不表态度的倾向)16.亲密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0~50cm,在此范围内所实现的活动,如爱,抚摸等17.个人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50~130cm,社交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1.3~4m 公共距离:当事人相距4m以上,表现的是政治家,演员和公众的正规接触18,私密门槛线:指陌生人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焦虑的位置或界限。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色调:又称色泽、色相,是色彩所独有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一个颜色的名称就代表了这种颜色的相貌。
2.视度:视觉感觉的清楚程度称为视度。
3.明视度:指人眼视觉之品质及状态,于户外,其指目标物可被人眼察觉之距离;于室内,其指可在标准视觉环境观看实际物清楚对比之能力。
4.明适应:人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的时候,刚开始时人眼不能辨别物体,要经过几十秒的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这种过程叫做明适应。
5.劳动强度: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6.适应:视觉适应环境光线条件的能力。
当外界光线亮度发生变化时,人眼的感受性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感受性对刺激发生变化顺应性的变化叫做适应。
7.微气候: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局部气候条件。
包括下列4个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
8.人机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
系统中的人指机器的操纵者或使用者;机器的含义是广泛的,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工具等的总称。
9.体力工作负荷: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大小。
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强度越大。
10.视觉偏码:11.应激: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态而操作者有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即为应激。
12.屏蔽:13.基础代谢: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即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二.简答题1.什么是人因工程学?答: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有机的融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成果。
该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使系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综上所诉,人因工程学即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法医病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自溶人死亡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内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溶解,因而使各器官软化和液化,这种现象称为自溶(autolysis)2.皮革样化人体死亡之后,水分从尸体皮肤较薄的部位和有表皮剥脱处迅速蒸发,局部干燥,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质地变硬,称为皮革样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
3.尸体腐败死亡后腐败细菌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无机物和腐败气体,使尸体软组织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尸体腐败(putrefaction,decomposition)4.死后分娩孕妇尸体子宫内的胎儿,因腐败气体而被排出体外,称为死后分娩(postmortem delivery)或棺内分娩。
5.根本死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损伤。
6.擦拭轮(abrasion collar)也称污垢轮(grease ring),是指弹头在旋转进人皮肤组织时,附着在弹头上的金属碎屑、铁渍、油污或尘埃等粘附于创口边缘皮肤所形成的围绕射入口皮肤缺损边缘的一圈污秽黑褐色的轮状带。
7.组织间桥(tissue bridge)钝器所致创在两创壁之间有时可见未完全断裂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称组织间桥8.挥鞭样损伤头部急剧加速或减速运动致颈椎过度伸屈而造成脑干和颈髓交界处的脊椎、脊髓的损伤。
9.挫裂创钝性致伤物撞击、砸压、撕裂组织所造成的破裂损伤。
10.创伤性休克当机体受到暴力损伤时,体表或内脏的外周传入神经受到强大的机械性刺激,引起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反射机能异常,导致生命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
11.挤压综合症是遭受挤压伤的人在挤压解除以后,全身微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受阻塞,变性、坏死,出现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侯群。
12.伸展创皮肤组织受极大的牵拉,当牵拉力超过皮肤的抗拉极限时,皮肤沿皮纹裂开形成浅小的撕裂创。
名词解释
神经元:神经细胞,由树突,轴突,胞体组成,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的功能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从而进行分析研究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条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类特有的。
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动机: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信念:坚信某种观念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平衡、机体。
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肤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包括时间、空间、运动。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观察:有计划,有目的、比较持久的知觉后象:当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后象根据与原刺激性质的不同分为正后像和负后象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得反映遗忘:指对学习过的材料不能在认识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在认识和回忆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作意志努力,并采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主要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主要靠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名词解释
3.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5、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品种和其他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表现的平均值。
6、远缘杂交: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称为远缘杂交。
7、群体改良:对变异群体进行周期性选择和重组来逐渐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以改进群体综合表现的育种方法。
4. 特殊配合力:被测系与一特定的(自交系或基因型纯合的 品种)杂交F1 的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或某特定组合的某性状的实测值与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5. 杂交育种: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使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组合在一起,经过对杂种后代的选择和培育,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6. 杂种优势:一般是指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品种(系)的现象。
7.生理小种:一种病原菌中,分化出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类型,按病原菌致病性划分出的类型称生理小种。
8.异附加系:在一个物种正常染色体组的基因上添加另一个物种的一对或两对染色体而形成一种新类型。
自交不亲和性:只具有完全滑冰课形成正常雌、熊培字体的某些植物,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1、品种:是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
2、种质资源:指可为育种利用和遗传研究的各种作物品种和类型材料。或: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物质资料生产: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生产出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2、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按照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几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6、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9、扩大再生产: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追加到再生产中去,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延续和增长。
1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c:v表示。
11、固定资本:是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成本。
这部分资本,在实物形式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多次使用,其价值是按照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的转移和收回的。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认知:是指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人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到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2.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3.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4.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个体获得经验及行为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以语言文字为中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5.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
(不一样)6.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7.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8.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
9.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
10.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特征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人格的最本质方面。
11.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征,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二简答题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2.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3.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4.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5.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6.熟伯的生涯发展理论7.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8.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三论述题1压力与挫折时人生的伴侣,请结合自身实际谈如何有效管理压力、应对挫折。
2结合自己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谈谈你对这门课学习的感想。
3于丹教授的一段对快乐人生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名词解释(100个)
一.名词解释(100个)1.基因工程: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受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2.遗传工程:凡是人工改造生物遗传性的技术如物理化学诱变、细胞融合、花粉培育、常规育种、有性杂交等,还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统称遗传工程。
3.重组DNA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指用人工手段对DNA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的技术。
4.生物工程:改造生物并生产生物产品的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中一切工程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外,酶学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农业工程等。
5.克隆:是指从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或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的生命群体。
或是指从同一祖先生产这类同一的DNA分子群或细胞群的过程。
6.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7.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 分子中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并由此特异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水解酶。
9.限制作用:是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DNA(如噬菌体DNA等),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10. 修饰作用:生物细胞(如宿主)自身的DNA分子合成后,通过修饰酶的作用:在碱基中特定的位置上发生了甲基化而得到了修饰,可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这就是限制修饰系统中的含义。
11.粘性末端:是指DNA分子在限制酶的作用之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环化起来。
12.同裂酶(isoschizomers):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序列,这类酶特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募集设立:又称渐次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的公司。
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公司债券。
3.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设立的,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4.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委托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5.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6.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7.企业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在法院的主持下,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集中起来对债务人进行公平清偿的制度。
8.债权人会议: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表达债权人的意志和统一债权人的意见而由已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的临时性机构。
9.债务人的财产:是指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10.别除权:是指破产宣告前依法成立的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人享有不依赖破产程序,就该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1.一般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对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享有的向管理人取回该财产的权利。
12.出卖人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时,出卖人享有的取回在运途中标的物的权利。
13.抵消权:是指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在立案前与债务人互负债务的债权人享有的不依破产程序,而以其对该债务人的债权和所欠债务在对等数额内相互抵消的权利。
14.重整:是在企业无力偿债但有复苏希望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同意,允许企业继续经营,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重组,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一项制度。
15.破产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和解申请或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债务人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等事项达成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定后,终止破产程序的一种制度。
16.破产宣告:是指人民法院对符合破产条件的债权人,依法作出裁定,宣告债务人破产实施清算的行为。
17.格式条款:是一方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18.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按照要约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用诺言或行动对要约表示完全同意的一种法律行为。
19.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
20.合同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效力。
21.效力待定合同:是指虽已成立,但因其主体有瑕疵,不完全满足有效要件的规定,致使其效力不确定的合同。
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是指合同订立后,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由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其归于无效,或行使变更权使其内容变更的合同。
22.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后,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23.提存:是指债务人将到期后因债权人原因无法清偿的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关系的行为。
24.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合同的约定,不履行或不安全履行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5.担保:是指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发生的,保证债务人清偿债务,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法律制度。
26.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而为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
27.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约定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8.一般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合同。
29.连带责任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合同。
在这种合同中只要债务人到期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就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的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30.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自己特定财产的占有,约定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财产折价、变卖或拍卖,并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31.质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或权利出质给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质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并就其卖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制度。
32.留置:是指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扣留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经过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一定的宽限期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担保制度。
33.定金:是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交付给另一方货币作为债权的担保。
34.证券:是指发行人依法发行的表示持券人享有的某种特定权利的凭证。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
35.证券发行: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的人出售证券的法律行为。
上市公司的收购: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上市目标公司股票,以取得对目标公司的管理权或者控制权,进而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兼并或实现其他产权性交易行为。
36.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向目标的管理层和目标公司的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份的书面意思表达,并按照其依法公告的收购要约所规定的收购条件、收购价格、收购期限以及其他规定事项,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
37.协议收购:是指收购人与被收购的目标公司股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协议方式进行股份转让的收购方式。
38.票据:是出票人依票据法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票据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的一种有价证券。
39.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40.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1.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42.票据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之间,基于票据行为,在票据上所发生的法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43.非票据关系:是指票据关系以外的、与票据行为有关的当事人之间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4.狭义的票据行为:是指票据当事人以发生票据债务为目的,并以在票据上签章为权利义务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
45.票据的伪造:是指无权限人假冒他人或虚构他人名义签章的行为。
46.票据的变造:是指没有合法更改权的人在已成立的票据上变更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的行为。
47.票据的更改:是指有更改权的人明示更改票据上记载事项的行为。
48.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依法行使付款请求权而不能得到票款时,依法向票据的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利息和其他法定费用的权利。
49.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
50.背书:是指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51.涉外票据:是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行为中,既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又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境外的票据。
52.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是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53.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
54.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人。
55.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财产保险权利义务的协议。
56.代位求偿权:是指如果保险事故的发生所导致的被保险人的损失是由于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有权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但是被保险人在从保险人处获得了赔偿后,必须将对第三人的求偿权让渡给保险人。
57.人身保险合同: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呗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保险单载明的意外事故、灾难及衰老等原因而导致被保险人死亡、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退休时,给付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一定的保险金额的合同。
58.保险公司:是指投资人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的,经营保险业务的企业法人。
59.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0.船舶所有权:是指船舶所有权人依法对其船舶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61.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依照《海商法》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海上货物运输: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负责将托运人的货物经海路由一港运至另一港的合同,也是规定海上运输中承运人与托运人权利义务的合同。
62.提单:是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此交付货物的单证。
63.海上拖航合同:是指承拖方用拖轮将被拖物经海路从一地拖至另一地,而由被拖方支付拖航费得合同。
64.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同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65.海难救助:是对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
66.海难救助款项:是指被救助方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应当向救助方支付的任何救助67.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
68.海上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按照约定,对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和产生的责任负责赔偿,而由保险人支付保险费的合同。
69.委付:是指在保险标的物发生推定全损时,被保险人如果要索赔损失必须将标的物可能的余值转移给保险人,即对该标的物进行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