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行为B. 心理过程C. 心理状态D. 意识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受以下哪个结构的驱动?A. 自我B. 超我C. 本我D. 现实我3. 下列哪项不是经典条件作用的例子?A. 狗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B. 婴儿看到奶瓶就哭泣C. 看到红色交通灯就停车D. 听到闹钟就起床4.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斯金纳B. 皮亚杰C. 费斯汀格D. 弗洛伊德5. 以下哪个选项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概念?A. 动机B. 能力C. 信念D. 态度6. 情绪智力理论中,哪项能力被认为是情绪智力的核心?A. 自我意识B. 自我调节C. 社会技能D. 情绪识别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A. 安全需求B. 归属与爱的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8. 以下哪个选项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A. 学习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B. 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实现的C. 学习是通过内在动机实现的D. 学习是通过自我强化实现的9.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关注:A. 潜意识冲突B. 情绪表达C. 认知模式D. 行为习惯10. 下列哪项不是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假设?A. 心理特质是稳定的B. 心理特质可以通过观察测量C. 心理特质是可量化的D. 心理测量是完全可靠的答案:1-5 DBCCB 6-10 ADBC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阶段。
2. 描述情绪智力理论的五个主要领域。
3.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并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2. 情绪智力理论的五个主要领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内在激励、情绪识别和关系管理。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与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教与学的评价一、选择题1.能够测量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是()。
A.概念图B.操作评定C.案卷分析D.观察【答案】A【解析】概念图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测评方法,能够测评学生的陈述性知识。
概念图作为评价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用图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B.常模参照C.标准化D.正式【答案】C【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3.下列不属于学生学习成效测评结果报告的作用是()。
A.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B.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C.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D.便于管理和指导【答案】B【解析】测评结果报告有三方面的作用:(1)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2)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3)便于管理和指导。
不包括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
二、概念题1.信度答: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在三种互不相干的地方和氛围下,每次的回答都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信息被认为是可信的。
通常,主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低,客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高。
明确评分标准,对评分人员进行培训,能提高评分者信度,增加题目数量也会提高测评的信度。
2.效度答: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例如,学生在完成一份有10个题目的加减法测验后,他做对了9个题目。
如果这个测验是有效的,那就可以推断出:随便让这个学生完成同样类型的题目,即使是测验题中没有出现过的题目,他都能做得一样的好。
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测量答: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据此对学生现有的行为水平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它要回答的是“程度”的问题,是评定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B【解析】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A【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因此,答案选A。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答案】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本题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调控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选C。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学策略)【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一、概念题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①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学生心理发展B. 教师心理发展C. 教育环境对心理的影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哪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以促进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5.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_________。
答案:能力的信心三、简答题6. 简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强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通过发现学习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通过组织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7. 描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并且文化工具(如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的“近端发展区”概念强调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达到更高认知水平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8.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需求,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教学效果。
结束语:本题库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练习能够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学习理论B. 教学方法C. 学生发展D. 教师心理答案:A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至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特点?A. 强调学生主动探索B. 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C. 强调知识的结构化D. 强调记忆和重复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通过与更有知识的他人的互动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它提倡使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来指导教学,即教师应该提供稍微超出学生当前能力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最后,它鼓励使用多种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等,来促进学习。
2. 描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解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为只有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满足学生的社交和尊重需求;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追求自我实现,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论述题1.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对于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心理学提供了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依据,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其次,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问题解决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教学一、选择题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解析】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通常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介步骤,也称为算子。
也就是说,当情境处于某一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希望能进入另一种状态,而这时又存在某些障碍物阻碍状态转换的顺利实现,这时就出现了问题。
桑代克认为:问题就是有机体缺乏现成反应可以利用的刺激情境,解决问题也就是有机体获得对新的刺激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所以答案选A。
2.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D两项不是新的问题。
3.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4.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者需要超越对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将所学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一个解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B.课堂环境的制约性C.影响的相互性D.过程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和过程的动态性。
过程的持续性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
3.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约定是已经确立好的规则,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约定,因此属于群体规范。
4.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称为()。
A.师生关系B.师生互动C.教学交往D.师生沟通【答案】C【解析】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教学交往与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及师生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交往发生在教学情境之中。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交往的原则。
答:(1)平等与尊重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在教学交往中,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
②学生要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要求,尊重教师的劳动。
(2)互动原则互动原则要求首先接纳、肯定、喜爱交往的对象,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愉快的气氛,产生互动效应。
贯彻互动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学交往的信息与交往意图要协调一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意沟通以引起心向或目标的一致性;②师生交往应与具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协调一致,使师生处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之中。
心理学第三版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三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A. 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B. 人类生理结构C. 人类社会关系D. 人类文化发展答案:A2.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属于哪个学派?A. 行为主义B. 认知心理学C. 精神分析学派D. 人本主义心理学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知觉B. 思维C. 情感D. 行为答案:D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尊重需求C. 生理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情绪调节的策略?A. 认知重评B. 表达抑制C. 问题解决D. 社会支持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心理学的三大分支是______、______和应用心理学。
答案:理论心理学;实验心理学7.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费斯汀格8.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冲突是______。
答案: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9.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在7至11岁之间通常处于______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10.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______来学习行为。
答案:观察学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假设;观察法通过观察行为来收集数据;调查法通过问卷或访谈来收集信息;个案研究法深入研究个体或小群体。
12. 描述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替代经验、口头说服和情绪状态来增强。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主要由潜意识驱动,潜意识中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去,因为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因此选D。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创造性培养)【圣才出品】
第12章创造性培养一、选择题1.创造力测量的现代方法不包括()。
A.测验法B.专家评分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B【解析】专家评分法是由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测者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个体的创造性进行测量的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给受测者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控制和改变一些条件,记录其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测量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揭示其创造水平的一种方法。
结合不同测量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可知,专家评分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测验法、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能更科学客观地测量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因此这三种测量方法属于现代方法。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概念题1.创造性答: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中,活动的结果的标志是个体在一定的可利用的内外条件下,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
这种心理特性是综合的、多维的,是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人格和适应性方面的品质。
创造性的高低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2.创造意识答: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
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种否定意识。
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3.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盆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答案】A【解析】2~3岁孩子正处于自主对羞怯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C【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
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5.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发展的优秀品质是()。
A.“胜任力”B.“忠诚”C.“希望”D.“意志”【答案】A【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一、选择题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C.分层教学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答案】ABCD【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1.个体心理差异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
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5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答案】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获得解答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引起,而获得高分、老师表扬和好名次都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答案】C【解析】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动机的概念,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答案】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4.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答案】D【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除前五种因素外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别人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是否公正等)。
这六种因素又分别纳入原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将能力高低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将努力程度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
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
谢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种方案,全班学生边看边评议各组演的像不像。
谢老师这一做法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认知发展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体谅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欧美流行的一种德育模式,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麦克菲尔。
这是一种从情感入手的德育模式,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
体谅模式的实施方式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
5在学习某一技能几次都失败后,最容易放弃这一学习任务的是()。
[统考2019年研]
A.具有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
B.具有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
C.具有趋于成功目标取向的学生
D.具有逃避失败目标取向的学生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具有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持能力增长观,关注自己是否能掌握任务,而不是和他人做比较。
具有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持能力实体观,关注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
力,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
具有趋于成功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如何获得成功。
具有逃避失败目标取向的学生关注如何避免失败,因此,在屡次失败的情况下,持这种取向的学生最容易放弃学习任务。
6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统考2018年研]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有:①阶段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②顺序性。
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凌节而施”。
③不平衡性。
不同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④个体差异性。
每个儿童都有各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综上,循序渐进是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这二者都说明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顺序,教育工作不可以逾越这个顺序,因此答案选D。
7近代以来,我们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同时,还有其他有优越性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统考2018年研]
A.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小队教学
B.个别教学、小队教学、小组教学
C.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
D.小队教学、分层教学、小组教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①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②个别教学是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对教学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
③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
④小队教学又称协作教学,是指由教师、实习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教学小队集体研究并编订教学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组织形式。
在近代以来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中,分层、个别、小组是常见的具有优越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包括小队教学,因此答案选C。
本书是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的学习辅导配套题库,包括考研真题精选和章节题库两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精选考研真题,按题型排列,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和解析。
考生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分析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章学习理论
第4章教学理论
第5章学习动机
第6章学习策略
第7章知识学习
第8章规范学习
第9章教学设计
第10章教学策略
第11章问题解决教学
第12章创造性培养
第13章教师心理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
第17章美育心理及其效应
第18章教与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