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7归园田居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归园田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归园田居

必修 2 第二单元制作人:李松岚校正:谢瑞斌使用时间:2016.11组长署名领导署名《归园田居(其一)》导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并识记有关的文学知识;借助资料,掌握要点字词,疏导文本。

2、能力目标:能用抓要点字和剖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要旨。

3、感情目标 :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狼狈为奸,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崇高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要点】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要旨。

【学习难点】能用抓要点字和剖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2、频频吟咏,品读语言。

3、合作研究,鉴赏诗歌。

4、授之以渔,提高能力。

【教课课时】 1 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案】1、认识作者陶渊明,别名(),字(),自号(),谥号()。

()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感情真切,诗味醇厚,风格平庸,语言清爽自然。

创始()诗派,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2、落实字词,给加点字注音: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墟里烟()樊笼()...3、请解说以下词语(1)适:( 2)尘网:( 3)故渊:(4)拙:( 5)方:(6)荫:( 7)罗:(8)尘杂:(9)虚室:4、朗诵诗歌,注意朗诵的节奏和感情。

联合讲解梳理诗文粗心。

5:充足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试着把诗中田园图景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

(100-200 字 ) 6、我的迷惑【合作研究案】一、理清脉络,整体掌握1、解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感情时应当要要点抓住哪个字呢?2、思虑: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哪处?回去如何?请大家认真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间相互议论,用原文回答:议论沟通后明确:(1)从何而归?明确:(2)为何而归?明确:( 3)归向哪处?明确:(4)回去如何?明确:二、要点赏析,能力提高诗人这样热爱田园生活,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田园图景。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归园田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

2、学会诵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3、借助注释,整体感知内容过程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2、引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2、学习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不随俗苟合、葆有本心的品格2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属普通高中的普通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较薄弱,通过学生个人积极参与达到有所学的目的很难,所以,我调整为以我的教学为模板,让学生从我解读诗歌的思维和方法中得到一定领悟,进而运用到自己的诗歌鉴赏中去,由此来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的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2、抓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品赏田园情趣之美,。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2、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和韵味。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九江本土最著名大诗人——东晋陶渊明又一力作《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对于我们九江人来说,可仿改一句广告词,那就是“九江人都知道”。

到底知道多少,我们不妨重拾一下!活动2【讲授】作者及作品回顾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外祖父孟嘉,桓玄、刘裕,督邮刘云)<<桃花源记>>营造了一个让后人陶醉却让陶公心碎的世界,因为他的现实世界是等级分明,征伐不断,污秽不堪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一个隐姓埋名,安贫乐道,以酒为友,以读书、著文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富贵,不改初衷的隐者的自画像。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以农村生活、山林风景为其内容,清雅素淡,文字质朴,晓白如话,给或绮丽或玄虚的南朝诗坛吹来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明确:1、强调“私谥”——靖节2、以人生中几个重要人物为点,串起人生浮沉3、以梗要的形式加深对陶氏作品的认识(知人论世,夯实积淀,做好铺垫)活动3【讲授】说诗归园田居的(其一)是陶公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是他走向新生的美好蓝图,千百年来隐逸文化从这儿生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陶公诗意的田园!(加深学生对作品份量的认识,强化学生读诗的积极性和对本诗的关注度)活动4【活动】读诗以古筝曲《出水莲》为背景音乐教师借助音乐范读学生在音乐氛围里自由诵读学生齐读,大致能背诵(诗词教学吟诵为其根本,,反复吟咏,自得其味)活动5【讲授】品诗1、释题:1、“归园田居”这个题目你如何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生本导学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生本导学式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备课人:李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受诗人向往自由的心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的高尚志趣,体味诗人不慕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补白第一部分:预习课(早读)1.了解作者及本诗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

3.疏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纠错指正。

4.完成练习册阶段二的相应基础部分。

5.写出你初学本诗的疑惑或学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虑班级实际情况,可进行课内或课外指导预习。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一、回顾性导入有这么一个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哪呀?(世外桃源),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里的内容,大家还记得作者是谁吗?(陶渊明)。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一。

二、吟诵诗歌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大声朗读并入情入境。

2.自学展示:①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的感受。

②全班集体朗读,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三、细品诗歌探究主旨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学法指导: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找出诗中的意象..,试着感受这些意象所构建的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田园生活意象特点:空阔简陋恬静幽雅清新朦胧祥和2.诗人为何一心要回归这种田园生活?学法指导: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②情境和感情:走进诗歌,用心感悟诗歌的意象所描绘的意境(田园生活)。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虽然字面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陶渊明归田的原因,体验隐于诗歌中的陶渊明的人性光辉,有一定的难度。

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难点,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作也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诗中的白描,写景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有必要让学生揣摩体味;特别是揣摩诗中动词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学情分析】施教班级为渭高高一学生,且在前期学习中已经完成对本诗的赏析。

他们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的习惯。

为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对话交流,我提前印发导学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

《归园田居》(其一)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有的思维,以隐逸诗歌来解读,停于表层的理解,而要深入探讨诗中隐含的诗人人格光辉,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预习自读提纲中的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在必修一模块《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接触过课后诗歌《咏荆轲》,但因从初中到现在,老师教授的都是陶渊明的隐逸诗篇,因此,学生的印象中,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根深蒂固,却未曾了解他的“猛志固常在”的一面。

因此课余时间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面,感受到陶渊明豪放的一面,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应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为此,本课设计淡化结构分析,强化诗意体验;立足文本,赏析田园之景,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手法;探讨体悟作者人格光辉;为激发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向学生推荐《咏荆轲》和《读山海经(其十)》,以期学生对作者能有比较辩证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知人论世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以下句式简要介绍陶渊明,陶渊明是。

(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三、初读诗歌,思考: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诗歌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四、析读诗歌,思考:(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5)“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光(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趣在陶渊明看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高中语文7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7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7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 归去来自何?五、问题讨论(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 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探究、讨论: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七、艺术特点: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诗歌特征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情景交融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学习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习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问题一: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称。

因他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称为“”。

江州浔阳柴人,东晋末年的伟大。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未得重用,只做过一些小官。

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在广袤的家居生活空间里构造自己的理想与趣味。

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题二:解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归”字是题眼,回到园田生活。

这个明示信息下面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呢?问题三:朗读课文并译诗问题四:从何而归:问题五:为何而归:问题六: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问题七:悠闲的新生活让诗人如释重负。

这份田园之乐于作者确实无异于久旱甘霖,热爱之情流诸笔端。

又给了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呢?课外拓展: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导学案答案问题一答案:靖节先生五柳先生诗人问题二答案: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问题三答案: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问题四答案:官场“尘网”——形象说明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补充资料】1. 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⑴。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2)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1)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2)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2.怨诗楚调⑴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渊明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⑵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3)。

炎火屡焚如,螟蜮(4)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5)。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6)。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7)信为贤。

(1)怨诗楚调:汉代乐府《》中有《》,《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

(2)僶(mǐn)俛(miǎn):勤奋努力。

(3)始室:三十岁。

《·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4)螟(míng)蜮(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

泛指害虫。

(5)廛(chán):古时一户占用地。

(6)造:至。

乌:指太阳。

(7)锺期:即,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学案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渊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

(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5首,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内容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经后世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归园田居》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自主预习案}{知识链接} 诗词选粹《归园田居五首其二&#8226;野外罕人事》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白描手法,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指导与使用说明】1、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大意,熟读成诵。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2、知识链接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

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幻灯片:题目)(板书)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三.朗读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知识梳理:1.解题:“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归”2.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归园田居》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归园田居》 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诗中的农村生活图景来把握情感。
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提炼的课题
如何把握情感。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课本、《新新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教与学生学
设计意图
激情
导入
提起兴趣
教:教师设置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人用尽一生的力量让自己得以在官场中生活,享受那份颐指气使的得意,但也有人身在官场,却想着脱离官场,回到乡村,期望获得心的自然和宁静。这类人中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
知识与能力
再次解读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②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②辩证地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动静结合)
闻:狗吠深巷、鸡鸣树颠——宁静和平
(以动衬静)
感:无尘杂、有余闲——闲适自在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拓展
延伸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教师鼓励学生拓展思路,有个性化见解。
学: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高品质版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高品质版

《归园田居》其一导教案学情剖析:高一学生歌已有了必定的欣能力和方法,并且初中段已学陶渊明的歌和散文,大略认识了陶渊明所生活的代特色和士思想,但学生知面不是很开,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歌作出正确的价,吸取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进而自己的人生形成极有利的影响和启迪有必定得度 ;作者甘于困而悠闲自的人生境界以真切的理解在种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资料起来,重在作者思想感情的剖析,把留学生,学生自己多和思虑,少听一些教通他的,把自己的解表达出来学目:1、感觉作者的士情,悟作者返朴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地2、学生欣歌境界,培育学生的欣能力教课要点:理解作者抗争黑暗,辞官田,不与当黑暗的上社会同流合,田园生活的精神学点:学其崇高的理想志趣和定的人生追求安排:1学方法:授、件、学程:一、有一位人,他神往祥和平和、与世隔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作;有一位耕者,他一世种菊、菊,活得像菊花一高、逸千年已,我在回味那菊花的幽香,品那高的灵魂同学,我才的是呢?⋯⋯今日我就来学陶渊明的一首田园《园田居》其一二、作者介陶渊明,别名陶潜,字元亮,晋田园人,阳柴桑人后代称之“靖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曾做太守、令一的官他幼年,家世衰败,家境寒他青年月曾有立功立的弘愿,但未得重用,只做几任小官晋末年治内部矛盾尖,宦途充,加之政治腐,陶渊明很绝望他不肯在乱黑暗的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宦途,最后,从彭令位上退,一年他41,此后老村,死后代人称他“靖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乡村风光,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感情真切,风格平庸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喝酒》等三、朗诵课文四、文本剖析1、发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发问:环绕“归”我们思虑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哪处、(4)回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政界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何要这样比喻?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感情?明确:对政界生活的憎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明争暗斗、钩心斗角的政界的极端厌恶(2)为何回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当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生活,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立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好当官,走宦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杂乱,门阀权力专横嚣张,统治阶级热中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场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行能的,陶渊明又不肯狼狈为奸,只有选择走开,选择归隐)B、守拙归园田发问:如何理解“守拙这个词”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政界生活中的左右逢源、钩心斗角,怕自己遇到政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政界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事,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觉精神上很压迫,没有自由,因此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因此“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2、合作探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重点)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检测】
1、作者简介: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___ __,字___ ___,自号_ ____ _,谥号_ ___。

_ (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②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了解更多关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2)守拙.()(3)荫.()
(4)暧.暧()(5)墟里()(6)樊.笼()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
..中:
羁鸟
..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暧暧
..远人村
依依
..有余闲:
..墟里烟:虚室
久在樊笼
...
..里:复得返自然:
【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眼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本诗的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解释诗歌题目),那么这首诗歌的诗眼是。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⑴诗人从何而归?
⑵诗人为何而归?
⑶诗人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

⑷诗人归去如何?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诗艺
总结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延伸拓展(二)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①淡磨:恬静安适。

淡,安静。

②檐楹:这里指房屋。

檐,房檐。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③更作:化作。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⑴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官场。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⑵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
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⑶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⑷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其二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先是从正面写“静”。

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拓展延伸(二)
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