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逸品_在唐代绘画美学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作者:唐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5期摘要:对于“神”、“妙”“能”三品的内涵他没有明确解释,唯对“逸品”解释颇详,他言“逸品”,“格外有不拘常法”,一是,逸品画的作者均为“性多疏野”,“落托不拘检”,即有独立人格的高人逸士;二是,逸品画的创作不拘常法,即不受既成法则的约束。

可见,朱景玄所谓的逸品是指超越既定的画法和程式,“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率性而为。

关键词:神妙能逸画品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是以张怀瓘的《画断》为依据以“神”、“妙”、“能”三品品评画家,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此外还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而不分等次。

《唐代名画录》共评价唐代画家一百二十四人,记述他们的生平和所擅之画,评其技艺成就。

书中将画家所擅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阁、屋木等门类。

其中品评标准力求写实。

朱景玄在他的《唐代名画录》中,首次提出了“四格”的新标准。

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

以谢赫“六法”论画之好坏,后又出现了张怀瓘的《画断》,以身。

妙。

能来比较画之优劣。

而《唐代名画录》则是继承了张怀瓘的神、妙、能,又增加了逸品,被称为四格,使神妙、能、逸四格俱全。

逸正式作为画之逸品出现于画论之中,影响了后代诸多理论家。

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将画品分“神”,“妙”,“能”,“逸”,其神、妙、能三品又划分为三等即九等。

神、妙、能是可以分作品之优劣的,而逸在此并无优劣,换言之,它的出现是有别于前三品的,是尚未成体系的新事物。

朱景玄在序中认为“画者以人物具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

”应是其划分标准之一,作者将吴道子列为神品第一人,认为吴道子“穷丹青之妙”,由此可知吴道子绘画技法的高超。

“画殿内五龙,其鳞甲飞动,每天欲雨,即生烟雾。

”再见其所画事物之传神。

文中记述吴道子“凡画人物、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节一。

”可以看出吴道子在绘画上是一全才。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作者:赵晟雷亚辉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神、妙、能、逸”是唐代画评中提出的四个品第,是继“六法”后品评绘画的又一大法。

文章在阐述“神、妙、能、逸”的基礎上并运用其品评理论对画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四品;品评标准;中国画;绘画理论;朱景玄唐后期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提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

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

”朱景玄对书画作品的分品方法进行了革新和修改。

他保留了张怀瓘“神、妙、能”三品,又在内容上添加了李嗣真的“逸品”,对其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内容,并将“逸品”和“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四品。

“逸品”者便是在三品之外的,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朱景玄所论的“逸品”,不拘前人法度,随手而作又不拘泥于规矩,是一种自由挥洒、肆意创作之势。

朱景玄对“逸品”进行了新的阐述与定义,其提出的四品,也在之后的书画品评中得到了运用,后人也在继承其所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运用。

一、神品:吴昌硕《墨荷中堂图轴》朱景玄则沿用李嗣真上中下三品,如将神品分为神品上一人为吴道子、神品中一人为周昉、神品下七人为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李思训、韩干、张藻、薛稷。

“神格”的特点是“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

庄子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游刃有余,进入一种神化的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讲述庖丁所追求的是“道”,“道”是对“技”的超越升华。

“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道”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当“技”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会忽略技法上的熟练而转向对审美境界的要求。

庄子所提的“神”的概念是对技艺达到很高程度上的肯定,并对其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朱景玄所提的“神品”中画家多为主攻人物画的画家,但传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也更多地能体现在植物动物等生物上,例如吴昌硕的墨荷,虽属小品,但章法严谨,布局险绝,淡墨勾勒出的荷挺然而立。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探析“神、妙、能、逸”书画品评理论与代表作品

【美术理论研究】唐后期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提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

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

”朱景玄对书画作品的分品方法进行了革新和修改。

他保留了张怀瓘“神、妙、能”三品,又在内容上添加了李嗣真的“逸品”,对其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内容,并将“逸品”和“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四品。

“逸品”者便是在三品之外的,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朱景玄所论的“逸品”,不拘前人法度,随手而作又不拘泥于规矩,是一种自由挥洒、肆意创作之势。

朱景玄对“逸品”进行了新的阐述与定义,其提出的四品,也在之后的书画品评中得到了运用,后人也在继承其所论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运用。

一、神品:吴昌硕《墨荷中堂图轴》(图1)朱景玄则沿用李嗣真上中下三品,如将神品分为神品上一人为吴道子、神品中一人为周昉、神品下七人为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李思训、韩干、张藻、薛稷。

“神格”的特点是“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

庄子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游刃有余,进入一种神化的境界。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讲述庖丁所追求的是“道”,“道”是对“技”的超越升华。

“技”是单纯技术性的活动,“道”是审美的境界,超越了实用的目的,当“技”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会忽略技法上的熟练而转向对审美境界的要求。

庄子所提的“神”的概念是对技艺达到很高程度上的肯定,并对其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朱景玄所提的“神品”中画家多为主攻人物画的画家,但传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也更多地能体现在植物动物等生物上,例如吴昌硕的墨荷,虽属小品,但章法严谨,布局险绝,淡墨勾勒出的荷挺然而立。

画作描绘雨季时的荷花,茎秆被雨打的“弯了腰”,荷叶也被雨珠淋“垂了头”,荷花的花苞也都“合上了嘴”,画面中待开的荷花,横穿荷梗,使其画面丰富多变,打破了单一的格局。

简述逸品的发展

简述逸品的发展

简述逸品的发展【内容摘要】“逸品”作为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代不断地发展与丰富。

“逸品”画作也被人们视为优秀画作,在当代仍是备受画坛推崇的对象。

【关键词】“逸品”绘画发展中国绘画史上通常把艺术成就最高的画品称为“逸品”。

所谓“逸”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逃避、隐退;其二是放纵;第三则是飘逸闲适。

那么“逸品”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唐代初期,书画家李嗣真在其著作《书品后》言此,其“逸品”主要取“超绝”之义,“逸品”概念首先在唐代提出,在继承前代书品标准基础上又加以不断地发展。

在唐代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标准,并没有涉及有关作者的性情,不具有任何人格色彩,仅仅采用的是一种就艺论艺的方式,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批评标准。

到了张怀瓘,在其《书断》中提出神品、妙品、能品,用来品评书法,但在他的定格中,并未列入“逸品”一词。

后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精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精而细者为中品之中”。

按照笔者的理解,张彦远的这种“自然”是人和事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是一种本来面目,作品是人和自然规律的真实显现,但是张彦远并没有过多涉及艺术家的品性及具体的图式。

再到后来,朱景玄云,“古之品画论之者多矣,隋梁以前,不可得而言,自国朝以来,惟有李嗣真《画品录》空录无人,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俾后之观者,何所考焉?”有鉴于此,朱景玄乃撰《唐朝名画录》一书,不仅继承前人品论书画的传统,而且加以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品评范畴,这便是“神,妙,能”以及“逸”的提出和运用,“不拘常法者”,称为“逸品”,将不守画之本法的王墨、李灵省、张志和“目之为逸品”,这是现有画品中最早的逸品说。

对于“神,妙,能”,朱景玄只是采取了就艺论艺的方式,而在评论逸品时采用了以人论画的方式,即通过对画家的那种放浪形骸、出入不拘的处世态度渲染他们的创作态度。

唐宋书画典籍中“逸品”的品鉴位置归宿考辨

唐宋书画典籍中“逸品”的品鉴位置归宿考辨

唐宋书画典籍中“逸品”的品鉴位置归宿考辨唐波【摘要】“逸品”一词独立用来作为文艺的分品出现于初唐,随后它与书画品鉴中的“九品”及“三品”的分品体系都曾组合使用过,并围绕着这两大主干分品体系上下波动,内外摆动。

李嗣真作为弱冠明经的通儒之仕,他认为凡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书后品»中用“逸品”来品鉴书法史中开宗立派之人,将“逸品”位列“九品”之上。

朱景玄视自己为绘画正史的作者,在«唐朝名画录»中,他秉持“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的态度,用“逸品”来概括格外有不拘常法的绘画者,使“逸品”游离在“新九品”之外。

黄休复作为鬻丹养亲之士,记录品鉴蜀地僧舍道居壁画实属业余爱好,在«益州名画录»中,他基于“得意忘象”的写作宗旨,又将“逸格”置于“四格”之首。

%“Yi-Pin” as one word used independently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works first appear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later it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Nine-grade system (“Jiu-Pin”) and Three-grade system (“San-Pin”) to appraise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fluctuating and swaying around these two systems. As one tal-ented intellectual, Li Si-zhen deemed “the achievement in morality is superior to that in arts” in his work Shu-Hou-Pin and put“Yi-Pin” above“Jiu-Pin”. ZHU Jing-xun considered himself as the author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paint-ing and in his work The Famous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 ( Tang-Chao-Ming-Hua-lu) ,“Yi-Pin” meant not being restricted by the conventions and it deviated from new Nine-grade system (“Xin-Jiu-Pin”) . HUANG Xiu-fu stated appreciating murals in temples was actually his hobby and he wrote The FamousPaintings in Yizhou ( Yozhou-Ming-Hua-lu) highlighting the content rather the form and put “Yi-Ge” at the top of “Si-Ge”.【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8页(P78-85)【关键词】逸品;九品体系;三品体系;新九品体系;唐宋画论;品鉴位置【作者】唐波【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DOI:10.15958/ki.gdxbysb.2016.03.013有关书画分品的著述,在整个书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篇幅,同时也贯穿整个书画史。

浅析唐代逸品的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的审美内涵

浅析唐代逸品的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的审美内涵
的艺 术及审美特征作 了较前人更为独 到的概括。李嗣真也 曾将
在 李嗣真 之后 , 唐代 书画 理论家 张怀璀著 《 书断》 《 画 断 》,都 是 以 “ 神 品 、妙 品 、能 品” 品评书 画 ,并 未列 “ 逸 品 ” ,被李 嗣 真评 为 “ 逸 品 ” 的书 法家 则被 列 人 “神 品 ”
品 、……下 下品 )之上 。李斯 居首 ,称其 “ 小 篆之精 ,古今妙
在朱景玄之后 ,唐代 的另一位书画理论家 张彦 远则 在 《 历 代名画记 》中 ,以 “ 自然 、神 、妙 、精 、谨细”五等 品画 ,虽 未标 举 “ 逸 品” ,但却 不再将 “ 神品 ”看作 是最 高等 级 ,在
情疏野 ,襟抱超然” , “ 非天纵其 能 , 情 高格逸 ,其孰能与于 此耶? ”便体现了孙位人 品的超逸。 第二 , “ 笔 简形具 ,得 之 自 然”。 “ 神格 ”对 传神 的追
求 ,已表现为简化物象客体外在形质 的趋向 ,但这种简化还是 有限的 ,因为神存于形 中,它需要 以 “ 应物象形”作基础 。而 “ 逸格”则进一步追求简 的品格 ,所谓 “ 笔简形具” ,就是 以 极其简约洗练的笔法 ,略去不必要 的细节 ,传达出物象 的神采
品”意 义完全不 同。
劣 ” 。其所 记 “ 逸 品” 画 ,一 是 画家为 人超 逸 ,二是 画法 超 逸 ,皆不流俗 。朱 景玄列人 “ 逸 品”的画家有三人 。其一 为王 墨, “ 性多疏野 ,好酒 ,凡欲 画图幛 ,先饮 ,醺酣之后 ,即 以 墨泼 ,或笑或 吟 ,脚 蹙手抹” , “ 应 手随意 ,倏若造化 ”。其 二 为李灵 省 , “ 落托不 拘检” , “ 若 画山水 、竹树 ,皆一点一 抹 ,便 得其象 ,物势 皆出 自然 ” ,能 “ 得非常之体 ,符 造化之 功 ,不拘于 品格 ,自得其趣尔 。”其三为张志和 , “ 常渔钓于 洞庭湖” ,为画能 “ 随句赋象 ” , “ 曲尽其妙 ,为世之 雅律 , 深 得 其态 ” 。并总 结说 “ 此 三人 非 画之本法 ,故 目之为 “ 逸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艺术划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对各个品格进行了界说及阐释,与此同时,他对各个品類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述。

黄休复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从而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最高的美学地位。

标签:逸格;逸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孙位黄休复,宋画史家、画家。

生卒年不详。

字归本。

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人。

久住成都,和当地文人李畋、张及、任玠以及画家孙知微、童仁益等结为好友。

藏书颇富,并喜道家学与炼丹制药之术,居处自号茅亭。

善画人物,鬻丹养亲,行高于世。

著有《茅亭客话》十卷及《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一作《成都名画录》,三卷。

其友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依据此序及内容看,大约成书于景德初年。

此书收编了唐肃宗乾元初年至宋太祖乾德年间(758-967)蜀地画家孙位至丘文晓等五十八人的小传及作品,并以“四格”为标准排列画家位次,逐一予以评介,且叙述古雅,而诗文典故所载尤详。

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艺术划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从而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最高的美学地位,亦是对中国绘画批评史的重要贡献。

1.“四格”划分和“逸格”美学定位的思想渊源将书法艺术划分品级的做法最早见于南朝,庾肩吾著有《书品》一卷,书中将汉到梁一百二十余位书家分列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下之下九品,而最早将绘画艺术分品同样见于南朝,谢赫在其氏著《古画品录》中把所记述画家分为六品。

而这种书画品评风气在魏晋发端之后,此后便绵延不绝。

至唐代,李嗣真在其著作《书后品》中提出了“逸品”的概念,并将其放置最高位置,列于此前庾肩吾所提出的九品之上。

之后的张怀瓘在其氏著《书断》和《画断》中将书画艺术同分为“神”、“妙”、“能”三品。

朱景玄著有《唐朝名画录》,其中,他在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之外,又增加了“逸品”。

中国早期画品中的“神品”与“逸品”

中国早期画品中的“神品”与“逸品”

中国早期画品中的“神品”与“逸品”【摘要】中国早期画品中的“神品”与“逸品”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早期画品的历史背景,及“神品”与“逸品”概念的起源。

接着分析了“神品”与“逸品”的特征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通过经典的“神品”案例和珍贵的“逸品”案例,展示了中国早期画品中的杰出作品。

最后探讨了“神品”与“逸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对中国早期画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神品”与“逸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早期画品、神品、逸品、历史背景、意义、特征、区别、经典案例、影响、研究展望、绘画艺术1. 引言1.1 中国早期画品的历史背景中国早期画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岩画和陶器上的图案,这些古老的作品展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描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绘画艺术逐渐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尤其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和玉器上的装饰性图案展示了古代艺术家对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表现。

随后的秦汉时期,绘画逐渐脱离了装饰性功能,开始追求表现形式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多样的画种,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唐宋时期,绘画达到了一个高峰,著名的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李公麟等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早期画品载着古代文化的沉淀和艺术的传承,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的态度。

1.2 “神品”与“逸品”概念的起源“神品”与“逸品”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早期画品中,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而“神品”与“逸品”这两个概念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并被赋予特定含义。

从“神品”这一概念来看,它最初指的是那些具有神奇魔力,能够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表现技巧、构图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高超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论中国绘画品评标准的“神”“逸”之变

论中国绘画品评标准的“神”“逸”之变

论中国绘画品评标准的“神”“逸”之变作者:杨硕鹏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5期摘要:从六朝人物贵“气韵生动”,到唐至北宋院体画的“神品”至上,再到文人绘画的“逸情”自娱,中国绘画“神品论”和“传神说”的“神”在绘画领域的实质内涵为主客统一而偏于客体,“逸”的内涵则是主客统一而偏于主体。

“神”“逸”都不单纯地强调主客对立,二者都注重寓无限的意于有限的象之中,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当中,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物象引发无穷的想象,即注重的是“细节忠实与诗意追求”的自然结合。

关键词:“神”;“逸”;绘画品评;自然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研究”(gxyqZD2021016)、安徽省教育厅2021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本草图经》药图考证研究”(SK2021A0339)、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年教学管理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zlgc047)、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20rwdj03 )研究成果。

中国绘画一代有一代之主题,如六朝之人物、唐之仕女、宋之花鸟、元之山水,且一代有一代之風尚,一代有一代之审美标准。

在这一变化过程当中始终存在一条主线,不管是美之创造者还是美之欣赏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主体意识逐步抬高。

从绘画方面来讲,由唐宋的“重神”到宋元的“主逸”就是这一变化在绘画审美旨趣上的转变。

一、六朝人物贵“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在绘画品评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有直指宇宙本体的内涵包括其中。

谢赫《古画品录》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1]作为品评标准的“气韵生动”在魏晋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最高标尺,这和当时的人物品藻密不可分。

绘画领域中人物画的盛行为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气韵生动”正迎合了当时的品评风尚。

“气韵生动”是主客体完美结合的产物,既有对象精神的生动再现,也有主观情思的深切观照,因此这一美学命题不仅照耀了整个中国画史,而且成为绘画品评当中重要的品鉴标准。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一、“逸品”美学观的确立“逸品”美学观最早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隽秀”、“不染”,其含义是那些精美绝伦、清新脱俗、不沾染尘俗的作品。

在现代社会中,“逸品”美学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它包括了对于审美的崇高追求,注重内在品质的精致和完美,以及对于个性化创作的推崇。

“逸品”美学观不同于传统的美学观念,它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触动,追求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净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丰富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逸品”美学观则提倡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品质的提升。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于精神世界的呼唤和寄托。

1.情感表达的深邃在“逸品”美学观中,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展示,更是对于内心情感的深刻诉说。

在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对于自己情感的发掘和表达,力求做到情感的深邃和真挚。

只有在情感深处的表达中,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产生持久的影响。

2.内在品质的精致“逸品”美学观强调内在品质的精致和完美。

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应该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更应注重作品内在品质的提升和锤炼。

只有在内在品质上下功夫,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逸品”。

3.个性化创作的推崇在“逸品”美学观中,个性化创作得到了极大的推崇。

艺术家应该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独特的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观点。

只有在个性化的创作中,才能产生独特而鲜活的艺术价值。

4.审美的崇高追求在“逸品”美学观中,审美的崇高追求是不可或缺的。

艺术家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追求审美的完美和崇高,创作出真正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

在审美的崇高追求中,艺术家也会激发自己更大的创作激情和动力。

三、结语“逸品”美学观的确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更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和影响。

在追求内在品质的精致和完美的艺术家们也将更多的情感和思考注入到创作中,使作品更加饱满和丰富。

对于书画评价中的“逸品”如何看待

对于书画评价中的“逸品”如何看待

对于书画评价中的“逸品”如何看待
逸品亦称为“逸格”,是中国古代美学用语,也是重要的品评标准之一。

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

唐张怀瓘在《画断》《书断》以“神”“妙”“能”三品定其格,其格外不拘常法,又有逸品。

宋代黄修复《益州名画录》把“逸格”提升到“神”“妙”“能”之上,以为最高。

可以说最初“逸格”有不拘常法之意,也有人为是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更为一种非常的境界,这种绘画审美趋向在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从具象至抽象,从写实到协议,从凡俗到心性抒发的重要因素,也暗合中国文人绘画和中华传统精神中对文化修养及个人品格的需求,以高度的自觉形式成为最易把握而又最难把握的艺术品格,作为中国画审美的表现特征,其古典精神,现实抒发的书画创作理论与技法显示出越发重要的影响,为历代书画家尊崇,将中国画脱离模仿而反思形成,在接受美学角度上,也具有打破常规,并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创新方式。

苏轼、米芾、倪瓒都堪为逸笔之典范,并各有著述,影响后世极深。

书画审美的“逸品”内涵

书画审美的“逸品”内涵

书画审美的“逸品”内涵作者:江保锋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书画审美中最高标准“逸品”的渊源及提出的过程,来分析“逸品”的审美标准在中国绘画鼎盛期---唐宋时期的绘画审美表现特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典绘画中“逸品”审美的认识,来提高当代书画界定中的高层次审美认识,解决当今书画创作中唯技法为上的浅层次弊病,更可通过中国绘画评定标准长远模式的“逸、神、妙、能”,来为当代书画创作提供一脉相承的传统理论依据。

关键词:逸品;渊源;文气;文人画;意气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5)01-0091-03“逸品”是中国画美学范畴中文人画之传统评判标准的最高层次界定。

中国古代评画的标准历久弥新,每个时代略有不同,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四品”概念,分别提出:“神、妙、能、逸”这四个品级。

但到宋人画家黄休复时却将绘画评定的标准变为了“逸、神、妙、能”,把逸品提升到了首位。

宋人的这种评判标准被当时画坛和后代画者所接受,成为了中国绘画评定标准的长远模式。

一、“逸品”的渊源《论语·微子》有这样一段描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钟清,废中权。

”[1]据前人之注解,这段话中共提现出三种“逸”。

分别是不肯屈辱于权势、生活之清逸与超世脱俗。

所以,此“逸”谓为“清”与“高”的人品之格。

魏晋时期,曹丕已将“逸”作为一种美学的初期观念来提出。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有“文以气为主”的论断。

此“文气”与此后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提出的“逸气”相对应,把“逸气”作为“文气”的一种类型,在“文气”的三种类型“齐气”、“体气”、“逸气”中,他对“逸气”犹为赞赏。

曹丕的这种“逸气”更偏重于阳刚与雄壮之气,与传统诗文中的敦厚温柔、平和中正的原则相出入。

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

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

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古⼈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

能品谓之:形象⽣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把握准确,此品可供临摹学习。

妙品谓之:笔墨精妙,技法娴熟、是得⼼应⼿的有法之法,此品亦可临摹学习。

神品谓之: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境界,此品也还可作为范本临摹学习。

逸品谓之:笔墨技法达到极致⽽产⽣的⽆法之法。

即“画到⽣时是熟时”的⼀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法使⼈楷模的。

要想品评出以上四品,须按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法。

“澄怀”即把胸怀先洗涤清澈,不含杂念、欲望、私⼼和主观情感,然后进⼊画家创作时的状态,等到与画家⼼有灵犀时,再⽤⾃⼰的⽂化积淀和理解,去升华意境。

“味象”即品味作品,“品味”即审美、领悟,眼在观画,⼼在体悟。

“味象”有时甚⾄是可意会不可⾔传的。

有位“品味”画的专家认为:以上四种,⽆所谓谁⾼谁低,只是⽬的和追求的不同⽽已。

⽐如有⼈认为徐悲鸿的⼈物、奔马是能品;任伯年的⼈物、王雪涛的花鸟是妙品;潘天寿的⼭⽔、刘海粟的花卉是神品;黄宾虹、陈⼦庄的⼭⽔是逸品。

吴冠中先⽣认为:“逸品中的‘逸’放逸也。

其含义当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迁就世俗,⼀味强调个性,强调⾃我情感的抒发”。

“逸品,必须摆脱⼀切客观利害的约束才能产⽣,这正吻合了艺术诞⽣的科学规律。

”逸品要有真情的流露,⽂化的素养和⼈格的品位。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

吴冠中先⽣还认为:技法功⼒有志者都能达到,继承传统,将逸品列于⾸位,并欢呼逸品的诞⽣,⽆论具象、抽象、⼯笔、写意、超现实追求……各种各样表现⼿法的逸品!。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一、逸品美学观的确立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

而“逸品”美学观则是一种特定的审美观念,强调追求极致、精致、卓越,关注细节、注重品质,提倡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新来呈现作品。

“逸品”一词源自古代诗经,指的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或文学作品。

逸品美学观强调追求卓越,注重心灵共鸣,赏心悦目,强调审美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高水准的生活方式。

逸品美学观正是针对这一审美趋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和追求方式。

1. 追求卓越,注重品质逸品美学观强调追求卓越,注重品质。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力求使作品达到极致的状态。

只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观赏价值的作品。

艺术家不应该满足于平凡,而是要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2. 独特创新,突破常规逸品美学观提倡独特创新,突破常规。

在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树立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不断寻找突破传统、开拓新领域的途径。

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艺术家才能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吸引观众的目光,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3. 注重心灵共鸣,赏心悦目逸品美学观强调注重心灵共鸣,赏心悦目。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该注重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力求使作品触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只有在作品赋予观众美感的才能真正达到“逸品”的标准。

4. 精湛技艺,精益求精逸品美学观提倡精湛技艺,精益求精。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细致入微的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只有在精湛的技艺的支撑下,才能使作品达到极致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逸品”美学观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追求方式,强调追求卓越、注重品质、独特创新、注重心灵共鸣、精湛技艺。

浅谈古代画论中的逸品

浅谈古代画论中的逸品
的解释说 明。黄休 复则对 “ 四品” 都进行 了一一的理论
游 于法度之 外的 , 以“ 适意” 为 宗 旨, 不拘泥于 常格 与形 似 。在“ 四品” 中, 恽格 最为推崇逸 品 , 曾说 : “ 高逸 一种 ,
盖欲脱尽纵横 习气, 所谓 无意为 文乃佳 , 故 以逸 品置神 品之上 。若 用意模仿 , 去之愈远 。 ” 当然, 要 品“ 逸” , 需先
结 语
可 以说 , 逸 品是背 离形似 的审美范 畴, 超越 一般 的 画法格 局。其追求 的是一种“ 解衣磅礴” 的 自在 态度 , 是
二、 对 于 逸品 的发 展 与认识
相 比于黄休复 , 朱景 玄所谈 的逸 品并没有确立“ 逸” 在论 画品级 中的地位 , 其还缺少对 于逸 品在绘 画理论 上
“ 气息” 是 中国画 审美 的特殊 要求 : 逸 品尚意境 , 神 品重 学养 , 妙 品求灵气, 能品讲趣 味。 关于逸 品的审美 内涵, 朱景 玄云: “ 其格外有不拘 常
法, 又 有逸 品 , 以表其优 劣也。 ” 其清楚地 总结 了逸 品的
内涵为超 乎格 外、 不拘泥于 常法。逸 品的主要特征为 不 拘泥于画法之常格 , 超越 “ 形似” , 提倡 随意 自由的创造 。

关 于逸 品 的概述
逸 品是 中国古典 美学 中的一个 重要概 念。 自唐代 朱景玄于《 唐朝 名画录》 中将逸 品与能 、 妙、 神 三品并置 , 后又有北 宋黄休 复在 《 圣朝名 画评》 中将逸 品提 到首位
后, 逸 品开始 受 到文入 画 家 的极 力 推 崇。宋代 邓椿 在
是对 于艺术程 式的超越 , 也在宋 元文人画 中得到 了充分
耳! ” 倪瓒 的这 句话充分 体现 了文人 画家对 于逸 品的追 求—— 其“ 逸 笔草草” , 抒“ 胸 中逸 气” 。当然, 这里 的“ 草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
“逸品说”对唐代绘画的影响深远
虽然“逸品说”在宋代之后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其基本思想和精神内核一直 延续至今,对唐代绘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04
“逸品说”与宋代绘画的 结合及影响
“逸品说”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推动写意画的发展
“逸品说”强调绘画的个性表达和自由创作,对宋代写意画的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逸品说”与民间画工的联系
虽然“逸品说”主要影响了文人画家,但也与民间画工产生了联系,促进了民间 绘画的发展。
05
“逸品说”对后世绘画的 影响及意义
“逸品说”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1 2
推动写意画的发展
逸品说强调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推崇写意画 的自由表达,对后世写意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唐宋绘画概述 • “逸品说”的起源与演变 • “逸品说”与唐代绘画的结合及影响 • “逸品说”与宋代绘画的结合及影响 • “逸品说”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01
唐宋绘画概述
唐代绘画特点
唐代绘画风格以细腻、写实为主,注重 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背景的描绘,如《步 辇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展现了
“逸品说”在宋代的演变
宋代初期
继承了唐代的“逸品说”,但 更加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和
意境的表达。
宋代中期
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倡导“文人 画”,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意境美 ,使“逸品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
宋代晚期
绘画与禅宗思想融合,强调“心境 ”与“意境”的统一,使“逸品说 ”达到了新的高度。
03
唐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和细腻风格。

“逸品”在书画美学中的历史嬗变

“逸品”在书画美学中的历史嬗变

2021/10 No.236
丈人等,就
是当时的‘逸民’。

他们要从‘浊世’中
徐复观先生认为“逸”字的原有意
义是指人的品格,他引用了《论语·微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


·


天,摧挫斡掣,
如裂。

离合惝恍,忽生怪状。

及其终也,则
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眇。

投笔而起,为之四顾。

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可见,张璪与朱景玄所推崇的“逸品”三人是如出一辙,甚至更为大气。

难怪符载称:“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具精神意义的内容。

《清
倪云林的几段题画诗文,最能反映他对绘画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博看网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 74cm×35cm 132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荣誉称号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荣誉称号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荣誉称号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荣誉称号有“神品”、“逸品”、“能品”、“妙品”、“精品”等。

其中,“神品”是最高的荣誉,代表作品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

此外,“逸品”、“能品”、“妙品”、“精品”等称号也代表了不同层次的绘画水平,但相对于“神品”要稍逊一筹。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荣誉称号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这些荣誉称号也可能因为历史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论中国画“逸品”

论中国画“逸品”

论中国画“逸品”作者:吴锁来源:《美术界》 2014年第11期TEXT/吴锁【摘要】唐代朱景玄于《唐朝名画录》中将逸品与神、妙、能三品并置。

后黄休复在《圣朝名画评》中将逸品放首位。

逸品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文人画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都曾有非常崇高的文化地位。

本文针对逸品与文人画的创作与欣赏,对它们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写意精神;逸品;文人画;情感;人品;人格;笔墨修养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以哲学为基础的,体现一种写意精神,反映作者的文学、书法、审美等修养,中国画强调精神气质,正所谓“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道是高的,器是低的,即便画得很像,很逼真还是属于器的范畴。

所以理解中国画传统涵义的大多画家都往“道”方向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绘画出现了“神品”“逸品”,北宋时期,中国画出现了“文人画”,在众多古人研究分析中,“文人画”很大程度上与“逸”相似,从字面上理解“逸”字,有逃逸、远离的意思。

在北宋年间,很多文人逃离朝政,远离仕途,追求休闲、隐居、绝去尘俗之土的高尚品格。

他们写诗作画,追求轻松、随意的风格,作画笔墨的独立性加大,书法用笔融人中国画中,画面笔墨松灵。

当时文人画的画被称为文人画,文人画家追求隐逸,文人画最高标准便是“逸品”。

因此,“逸品”通常指文人画的画,这个“逸品”指中国笔墨精神与毛笔书写性的结合。

传统文化涵养出个性的高格调超逸的品格。

神品和逸品是中国画史上推崇的绘画风格,在晋、唐、宋,中国画主要倾向于神品的类型,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不是简单的形似,形与神是一体的,“形神兼备”,书法作品也有神品,如“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神品”,是当时最高境界的作品,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到了唐宋,开始有了“逸品”的说法,但在元、明才盛行发展,中国画史上,明清也有倾向神品的,与唐宋的神品不一样。

总之,无论神品还是逸品,都被古人称之为最优秀的、艺术境界最高的作品,被推为上上品。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刘涯【摘要】''逸品''论始于唐代,在中国写意画的品评标准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貌,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最主要的区别。

本文意在梳理''逸品''论的发展脉络以及''逸品''与文人画的关系。

一、''逸品''论的渊源唐代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载''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逸品''最早用于品评棋艺,指造诣非凡、高超的棋艺。

中国画的品评之风,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

《画品》(又名《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页(P49-49)【关键词】文人画;院体画;品评标准【作者】刘涯【作者单位】[1]西安中国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逸品”论始于唐代,在中国写意画的品评标准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貌,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最主要的区别。

本文意在梳理“逸品”论的发展脉络以及“逸品”与文人画的关系。

一、“逸品”论的渊源唐代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载“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逸品”最早用于品评棋艺,指造诣非凡、高超的棋艺。

中国画的品评之风,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

《画品》(又名《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

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有名的“六法”论。

并以此来评论绘画的优劣,从南齐至初唐一直遵循此法则。

唐代李嗣真编纂的《书后品》是有关书法品评方面的著作,他将书家分为九品,更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逸品”,自此“逸品”便被引入了书画品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2-17 作者简介:刘圣进(1969-),男,安徽和县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艺术。
159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型文人,性格柔弱而乏于刚性,因而被称作逸品的画大多具阴柔之 三品之外。
艺 术
美,而乏刚猛之气。绘画只用来“怡悦情性”,是随意自然的、草
代,初唐书论家李嗣真作《书品后》,效庾肩吾之《书品》,而另设 和“墨法”。以吴道子为宗的“吴家样”和以周 为宗的“周家样”,
“逸品”,将李斯、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五位书家列为逸 已作为一种“法式”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门类艺术之中,成为一个时
品。以“逸品”论画的是唐代画论家朱景玄,他在《唐朝名画录》 代的标准模样。盛唐壁画中各种人物神鬼的典型样范与吴家样紧密
方”级学报,挤身“名刊大刊”之列。
160
那带有边塞烽火和大漠风沙气息的刚强、剽悍之中不无粗豪、朴野 [2]邓椿 . 画继[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年 .
味道的勇武雄壮的精神气质。
[3]宋人画品[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杜诗颜字韩文吴画足以体现唐人的审美意识。苏轼曾云:“故 [4]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关键词]逸品;地位;内涵;绘画标准;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4)04-0159-02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4.04
一、 逸品在绘画美学中地位的变迁
与 设
流真伪,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
前人在评论唐代绘画特征时,常以“工”来概括,那么这个

及。……”又评毛惠远云:“书体周赡,无适不该出入穷奇,纵横 “工”字就是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也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描

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1(] P.82)而真正作为书画品第出现在唐 述。唐人在绘画方面已逐步形成各种“样式”,初步完善了“笔法”
中以“神妙能逸”品论画。置神妙能三品于逸品之前,其将张怀
相联,大量中唐时代的三彩人物俑、乐舞俑与骑俑,它们的面相体
的神妙能三品与李嗣真的逸品溶为一炉,而成四品。《书画书录解 态仿佛就是以“周家样”为蓝本而制作的。在笔法上,吴道子有提

题》云:“是编以神、妙、能、逸四品,前三品俱分三等,逸品则 按、缓急、轻重等变化,使之成为有体量、有节奏、有形态、有变

入时趋,谓之逸格。”“作画须有解衣般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 要求。

乎,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5(] P.334)逸品要
最后,从社会的审美意识去分析逸的本义有“隐遁”“超越”
生 园
求不拘常法,那么唐代的绘画表现形式又是如何呢?俞剑华说: “逃亡”等,这样的绘画常为一些逸士高人所为,他们一般是隐士
Key words: easy quality, status, intension, the standards of paintings, aesthetical consciousness
FINE ARTS & DESIGN 2004.04
编余感言 顾 平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个叫得响的硬
“唐代绘画,尚拘之于形似方面,无论人物、山水、花鸟,均能按

在书画的审美批评中,最早以“品”论画的是南朝著名的评 实在形状作忠实描写。即以西画的眼光观察,虽未能尽相吻合,亦

论家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把“逸”作为一种风格加以描述。 不过大同小异。如人物的比例、山水的布置、花鸟的形状,无不惨

第二品评姚昙度云:“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魁神鬼,皆能神妙。同 淡经营,睹之若真。”[6(] P.100)
comments upon paintings in terms of easy quality had emerged in Tang Dynasty and had lower status. In order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the question, we

can analyze from three respects: first, the intension of easy quality and painting language; second, the standards of paintings; aesthe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ety.
休复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
其次,从绘画的标准分析“善”和“美”很早成为中国绘画
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3(] P.130) 的标准,在绘画的造型方面需要的是标准性作用与“使民知神奸”
他所说的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而逸格只是三种生活形态和 “存鉴戒”的功能,因此“古画”皆略面貌。但到了魏晋,人们已
逸品虽然在唐代已出现,但地位不高,很多人对逸品的认识 常法,得之自然”的逸品列为众品之先的,在“写真”的背后,更
还比较模糊,这与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分不开的,也与当时社会的 强调“神”的表现,“神”成了绘画最高品格。人们曾问:“吴生何
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习惯是紧密相联的。
以不用界笔直尺而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对曰:“其神,专其

“逸品”在唐代绘画美学中的地位
京 艺





刘圣进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自宋以来,逸品一直被绘画评论家当做评画的最高标准。而以逸品论画在唐代已出现,但几百年间地位不高。探究其原因,可 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1、逸品的内涵及绘画语言方面;2、绘画的标准方面;3、社会的审美意识方面。
高,岂能附于三品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2](P.114)自宋黄休复 画语言与“逸品”是 相悖的,因而不拘常法之画只能在三品之外。
后,逸品在绘画美学中居于首位,他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分 朱景玄对逸品中的王墨、李灵省、张志和的概括评价为“此三人作
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黄 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之未有也。”[1(] P.88)
美术出版社 1998. [8]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唐人的强悍与勇敢、直率与天真以及那种磅礴于天地之间的

雄豪之气,是不会把“逸品”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只会使之列于
(责任编辑 顾 平)
The Status of "Easy Quality" in the Painting Aesthetics of Tang Dynasty

所追求的是一种博大、雄浑、阳刚之美,推崇并引以为豪的不是那 表明了中国画艺术中以依循严格的法式而“作”的绘画,与不拘常
在花前月下柔声细语、温情脉脉的风情小生,而是那在刀光剑影、 法只求自得其趣而“写”的逸品具有同样的价值。这样就使得逸品
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的剽悍勇将。“一种丰满的、具有 逐渐取得名正言顺的地位,对逸品及文人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
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丧、 贡献。
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9]唐代社会的审美
意识,促其产生、发展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磅礴之气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不是江南六朝柔弱绮靡的流风余韵,而是在于陇中一带的豪强劲旅 [1]画品丛书[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 美 术 与 设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 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品味出唐代雄浑 壮伟的气势。王文治曾有论书绝句:“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 运太虚。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5]南田画跋[C].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6]国画通论[A]. 俞剑华美术论文[C]. 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7]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论[A].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C]北京:人民
造化自然到重“表现”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转向与变化,使 为审美评判的标准。在造型上就有了一种“写真”的倾向,“夫画
“逸”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了决定性的巩固。
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7(] P.22)
二、逸品在唐代绘画美学中地位不高的原因
这种以“真”作为主要的评画标准的唐代,是不会把“不拘
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自此逸格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地位得到 不能满足于这种“标准性”的造型,而要求向着更精微的方向发展。
了确定。元代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 到了唐代,“真”的审美标准被人们所强调,并把状物象人作为自
形似,聊以自娱耳。”[4](P.205)其“逸气”说真正体现出艺术从重再现 身特有的功能加以发展。描绘对象本身的形色状貌与气态神韵,成
逸品在唐代的美学思想中尽管地位不高,但是它的出现以及
学 院 学
草点点的,笔简形具,不十分认真严谨。这种阴柔之美在唐代不为 被肯定,标志着这种格外不拘常法的绘画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 人所重,他们不欣赏南方随意抒情的小调、风花雪月的意境,他们 一股较强的势力,表明了唐代人对书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
这“标签”的“眩眼”而止步不前。

我们仍将“期待”、“认同”与“知名”作为我们

奋斗的目标,我们希望这份刊物是读者的真正“期
生 园
待”,希望她在“圈内”被“认同”,最后在学术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