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禁忌对比共40页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为与举止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过多询问私人信息 中方更注重礼貌和谦虚,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西方人表达方式较为直接,中方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 西方人强调个人独立,中方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异禁中
第 四
忌西 章
的语
差言
语言禁忌的种类差异
话题禁忌:中西方对于某些话题有不同的敏感度,如宗教、政治等。 词语禁忌:某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敏感性。 表达方式禁忌: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如委婉语和直接表达等。 礼仪禁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如称呼、问候、告别等。
语言禁忌与社会地位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 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西方,语言禁忌与宗教、政治等 敏感话题相关,而在中国,语言禁 忌则与家庭、职业等社会地位相关。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 差异。
了解中西语言禁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 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语言禁忌与民俗习惯
西方语言禁忌主要涉及宗教、 政治等敏感话题
中国语言禁忌则更多地与道 德、礼仪、吉利等有关
中西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语言禁忌都反映了各自 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代禁中
第 六
价忌西 章
值的语
现言
语言禁忌与跨文化交际能 力
语言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形式
语言禁忌在现代交际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避免语言禁 :原始社会中的崇拜 和信仰
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和宗教观念
演变:现代社会的多元文 化和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禁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Definition●文化禁忌是指在某个民族或宗教传统文化里禁忌的一些事物,行动或言语。
来源:灵物崇拜。
十八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来到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发现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沾边;或只允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的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例如妇女)的人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taboo 直译为“塔布”塔布。
后来“塔布”这个词进入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称而被广泛运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所谓“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语言当作神灵一样来崇拜(即语言拜物教),二是在某些场合对一些特定语言的禁用或代用(即委婉语词或鄙视语词的运用)。
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
语言本来是劳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
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
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汉语中的禁忌●谐音式禁忌●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英语语言中的禁忌一般认为包括下列两大类:●疾病(disease)●死亡(death)死亡禁忌●“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之。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用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浙江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本 地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 代胖的意思。人有病,最忌说“生病”, 要说“不新鲜”、“懒意’、“着力过了” 等。人死了,其家人忌说“死”,要说 “老了”、“好了”、“过辈了”等。小 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逃出去 了”、“转去了”。
中西文化禁忌
语言禁忌 节日禁忌 社交禁忌 饮食禁忌 生活禁忌
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语言本来是劳 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 际工具。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 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 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这样,语 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 超人的力量。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 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 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 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汉语中的禁忌
谐音式禁忌 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
谓“讨口彩” 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
谐音式禁忌
旧时代的戏班子里有很多机会的字,尤其 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 的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 用别的字代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 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 “雨遮”、“雨拦”。又如船上人讳言 “翻身、搁住”等字眼,于是把“帆”叫 做“蓬”,把“箸”叫作“筷”。
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上述西方人的隐私是极为平常的事, 而且在社交中常常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 而绝没有西 方人的那种感觉。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 那主要是涉及 个人尊严的“ 短处”、“ 痛处” 、“ 缺点” 、“ 毛病” 等方面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 说话别揭 短”,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禁忌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294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刘晓萌新疆⼤学国际⽂化交流学院摘要:语⾔禁忌⼀⽅⾯被视为语⾔现象中的⼀类,另⼀⽅⾯也属于⽂化现象,民族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与⽂化历史的影响,所以语⾔禁忌各有千秋。
作为构成语⾔的关键部分,禁忌语能够将民族中背景、历史、风俗习惯还有价值观等改变。
本⽂针对⾃⼰在跨⽂化交际⾥所经历的事例展开分析,并从多个视⾓作为切⼊点展开对中西语⾔禁忌现象的对⽐研究,同时将跨⽂化交流中不需要运⽤的禁忌语提出了⼀些意见。
关键词:禁忌语;跨⽂化交际;中西⽂化差异⼀、禁忌(⼀)餐桌禁忌中国⼈在餐桌上的⽐较喜欢动态,但西⽅则爱静态,两者恰好相反。
中国⼈将美⾷作为⼈⽣中快乐的事情,所以排场都不⼩,⼗分热闹。
中国⼈往坐上坐后,会⼀直摆谈,相互敬酒,享受美⾷所带来的味蕾冲击。
该类的宴席将主⼈的热情与⼼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客在餐桌上所热闹是表达了⼼中的快乐。
中国⼈通常送上的七碟菜肴与饭⼀同⾷⽤,毕竟葬礼完后的“解慰酒”要七碟菜肴,⽽且⼀般吃饭时,我们不会将筷⼦垂直插⼊饭中,⽼⼈说因为这样像是在祭拜祖先。
另外,我们从⼩被教育,在吃饭时要避免筷⼦触碰饭碗发出声⾳,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这是对别⼈的尊重。
西⽅⼈在饭桌中与中国截然相反,他们⼗分安静,专注与⾃⼰盘中的餐⾷。
所以西⽅的⾷⽤阶段⼜明确的六条禁忌⾏为:进餐过程禁⽌出现响声;不准替他⼈去⾷物;不准在吃饭的过程中吸烟;不准向他⼈劝酒;不准在吃饭的时候脱下⾃⼰的⾐服;不可以谈令⼈作呕的事情。
邀请客⼈来品尝的⾷物是⽕鸡,所以欧美⼈认为鸡胸脯⼗分珍贵,因此⾷⽤鸡腿的过程中需要将⾻头剔除,不能够⽤⼿拿着⾷⽤。
要利⽤⼑叉辅助切着吃,但要避免切得过⼤或切成⽚状。
在整个⽤餐过程中,没有⼈吸烟,没有⼈酗酒或者说劝他⼈喝酒,也没有⼈去帮他⼈拿⾷物,整个就餐环境给⼈⾮常舒服的感觉。
(⼆)数字禁忌在数字⽂化中的核⼼内容是数字禁忌,所以很多数字⼈们更本不会提及,其实,针对数字⽽⾔⼤部分不存在优劣势与好差吉凶的区别。
风俗习惯之世界各地的文化禁忌中英文对照版
禁忌:
环球托业英语学习中心
Take off your shoes when arriving at the door of a London dinner party and the hostess will find you uncivilized, but fail to remove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a home in Asia, Hawaii, or the Pacific Islands and you ’ ll be considered disrespectful. Not only does shoe removal very practically keeps sand and dirt out of the house, it’s a sign of leaving the outside world behind. 到伦敦人家里参加宴会时脱掉鞋子,女主人会认为你不文明,但去亚洲、夏威夷或太平洋群 岛的居民家中不脱鞋却被认为失礼。脱掉鞋子不仅把沙粒与尘土留在了门外,更意味着把外 面的世界抛之脑后。
Talking Over Dinner 就餐时谈话 Where It’s Offensive: Africa, Japan, Thailand, China, Finland. 禁忌地:非洲、日本、泰国、芬兰
What’s Offensive 禁忌: In some countries, like China, Japan, and some African nations, the food’s the thing, so don’t start chatting about your day’s adventures while everyone else is digging into dinner. You’ll likely be met with silence--not because your group is unfriendly, but because mealtimes are for eating, not talking. Also avoid conversations in places a country might consider sacred or reflective--churches in Europe, temples in Thailand, and saunas in Finland. 在日本和一些非洲国家,吃饭就是吃饭,所以当其他人都在大快朵颐时,不要谈论你当天的 经历。你可能会遭遇沉默——这并非你的同伴不友好,而是因为就餐时间只应吃饭,无需交 谈。也要避免在一些被认为是神圣或需要沉思的地方谈话——比如欧洲的教堂、泰国的庙宇 和芬兰的桑拿浴室。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中西方禁忌语比较
的。 中国人在办丧事时称为“ 白事” , 要穿 白色孝服 , 戴 白花来 表示 伤悼 。然而对西方人来说 白色代表的是纯 白无瑕 , 对新 娘来 说更是如此。 比如新娘在举行婚礼时 , 都习惯穿 白色婚
纱礼服 , 戴 白色手套 “ Wh i t e d a y ” 对新 娘来 说更是吉祥 日。 现在 ,中国人经常在婚 礼上也渐渐倾向于西方人 的做法 , 新
Ab s t r a c t : T a b o o , w h i c h e x i s t s i n a l mo s t e v e r y i f e l d o f o u r d a i l y l i f e , i s a k i n d o f v e r y c o mmo n p h e n o me n o n . E v e r y l a n g u a g e i n t h e wo r l d
白色 ( w h i t e ) : 从感情色彩 的角度来看 , 无论中西方文化 , 白色主要意味着纯洁无瑕 。但在英语里 w h i t e 还可 以表示怯 弱, 胆小的意思。 例如 : s h o w t h e w h i t e f e a t h e r 表示胆怯 , 懦弱 ,
禁忌这 一词 ,来源 于 l 8世纪南太 平洋群 岛波 利尼西 亚 的 T o n g a n ( 汤加语) 中的 T a b o o 一词 , 在现代英语 中意 为“ a n i n h i —
b i t i o n o r b a n 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 s o c i a l c u s t o m o r e mo t i o n a l a v e r s i o n ” ,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浅析中西方禁忌文化及差异
影 响融合 的趋势 , 禁忌 文化也不 再是传统 意义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 、迷信 、愚 昧的 ,
在跨 文化 的交往 中 ,它愈 来愈 显现 出其作 为一 种社会 规范 的积 极 、合 理 、科学 的作用 。比如 1 9 5 1 年人 民解放 军第 十八 军进 藏前 ,为得 到藏 民的欢迎 和接受制定 了一个 3 O 条的 《 进军守则》 ,内容主要包括 :尊重
一
纱 ,而且红色常常 与 “ 战争” “ 鲜血 ” “ 死亡 ” “ 危险” 建立起关 系。 而在 中国的汉族文化 中认 为 白色 意 味着 “ 死亡” ,只有 在 “白事 ” 即 “ 丧事 ”的时候才会把 白色穿在身上或戴在头上。 3 、家居 禁忌。与东方人崇 尚的 “ 远 亲不如 近邻 ” 不 同,西方 人看 中隐私 ,与邻里往来不 多 ,也没有 中国的社 区文化 ,如果不 了解 这一禁 忌 ,可能会 在沟通 中造成不必要 的尴尬 。在西方国家 ,一旦成 年就不会 在 与父 母 合 住 ,这 种 愿 望 不 仅 是 子 女 渴 望 个 人 空 间 也 是 父 母 的愿 望 。 在 中国 ,两代 同住或者几代合住 的是及其常见 的。 4 、社 交禁忌。在 中西方 不同 的文化背景 下 ,在拜访 友人 ,商 务交 往, 请客 吃饭等交往上 的禁忌是极其不 同的。在西方 ,拜访友人 前需要 提前 预约 ,如果 突如其来 的贸然来访受访者会感到不快 。中国人 在传统 上受 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提前预约拜访 的习惯 ,但 随着 全球 化交 流的日 益深入和通 讯工具 的进 步 ,访前 预约 的习惯 已渐 渐被 中 国人 接 受 。西方人一般会严格遵守公共场合 的秩序 ,比如到邮局或银行 办事会 按 照先来后 到得顺序排 队 , 并保持一定 的距离 。中国人也有 自己的禁忌 和规 矩 ,只是由于种种原 因,很 多人不在乎 ,排 队加塞 ,拥挤 哄抢这类 不 文明举动 屡见不 鲜。 在全球 化发展 的大 背景下 ,各个地 区和民族的禁忌文化呈 现出相互
从称谓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禁忌指的是在某种文化中因宗教、种族、习惯等原因不能做的事及不能说的话,即犯忌讳的行动和言语。
英文中的禁忌(taboo)一词来自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意为需特别注意的东西。
总的来说,禁忌包括两方面:一种是人们不得随意使用、接触、冒犯的神圣的事(物),另一种则是人们不得随意接触的不祥的事物。
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注意禁忌了。
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奉行“入境问俗”这一礼节,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犯忌讳的言语及行动而触怒当地人。
有意思的是,西方也有禁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文化、习惯等因素不同,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禁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禁忌分言语禁忌与非言语禁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意义上探究的言语禁忌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称谓禁忌。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传播要依赖语言。
然而,单纯地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须掌握隐藏于语言之中的文化背景常识。
这样在交流中,人们应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冒犯别人的禁忌言语,才能达到目的。
言语禁忌指一些不宜提及、不宜书写的特殊的言语。
称谓禁忌是言语禁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里主要讨论三个称谓禁忌:人名禁忌、种族称谓禁忌与行业称谓禁忌。
一、人名禁忌人类交流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名字为他人所识别并称呼。
事实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在古代,人们认为名字与安全、健康及命运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为了自我保护,人们不愿随便提及死者的名字。
此外,人们还避免提及或使用帝王及尊长者的名字(这即是我们熟悉的避讳。
)这些就形成了人名禁忌。
避讳这一现象在中国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它在古代生活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几乎人人都受到这影响。
那时,人们被禁止提及、使用帝王的名字,这叫“国讳”。
例如,汉高祖名刘邦,汉朝人们就得用“国”字来代替“邦”字。
每当新皇帝登基,许多人只能改名。
而当时所有的文章书籍也都必须避免出现这位皇帝的名字,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人风”其实就是“民风”,就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
• “崩”、“崩殂”、“贺崩”及“山陵崩” 等用来指帝王之死的词语。再如湖南临湘 早上忌说“龙”字,因“灯笼”的“笼” 与“龙”音同,故而把“灯笼”比喻为 “亮壳里”。上海郊县恋人通常忌言 “梨”、 “伞”,而将它们比喻为“圆 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士兵打仗受伤叫“挂彩”, 南方则叫“带花”,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 的比喻。
送礼禁忌( taboos in giving presents)
• 英语国家的人在日常交往 中, 尤其是在他们的传统 节日圣诞节, 朋友同事之 间, 家庭成员之间送些小 礼品是常有的事, 但忌送 重礼。因为花费较多送重 礼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 行为; 另外, 重礼意味着还 礼时也要重礼, 但他们没 有这种习惯, 也不想这样 做。
英语语言中的禁忌
一般认为包括下列四大类: • 疾病(disease) • 死亡(death) • 性(sex) • 排泄(excretion)
疾病
• 英语中为了避开癌(cancer)这个词,用 “the big C”或“long illness”来代替。 • 19 世纪在西方国家, “社会病(social disease) ”被用来婉称“梅毒” ,如今 被用来婉指“艾滋病” 。
节日禁忌
• 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 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 诞布丁联系着。不少西方 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 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 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 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 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 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 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 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 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 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 诉任何人。
• 打喷嚏( sneeze) 是一种生理现象, 但在公共场合或与朋友聚会, 绝对禁 止冲着他人打喷嚏。这是中西都有 的禁忌。实在要打喷嚏或擤鼻子时, 要用纸或手绢捂着鼻子, 转过身去。 事后还要说一声对不起( Excuse me) 周围的人会说一声“上帝保佑 你” ( God bless you) ,或“ 祝你健 康” ( keep fit/wish you healthy) 的 话语, 其来源说法不一。
关于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于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词语或话语,就是言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遍存在的一种文化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式也不尽相同。
因,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的问题,乃至一个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中国与世界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的差异,对于消除交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分重要了。
二、中禁忌语的差异中西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之处,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Nean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北京:三联书店,1980.[2]].BasilBlack].武汉:北教育出版社,1990.[4]Neanman,G.Pragmatics,thethird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3.[5]刘纯豹.英语委婉辞典[M].北京:商印书馆,2001.[6]张莹.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J].继续教育研,2004.[7]邓炎,刘润清.语言与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免费论文载中心。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共40页
END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摘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一、引言人类的饮食与生存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吃”的礼仪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社会生活样式而有所不同。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受到了西方礼仪与文化的冲击。
掌握中西方礼仪的区别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
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
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
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
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