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1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2《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1】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
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
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
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
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
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
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
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简单的像一杯白开水,温温而饮,不察滋味,我不止一次察觉自己的孤独,深夜里一个人咿咿呀呀,伴着深沉而幽谧的黑穹,独自走入梦的深处,那时一个不可及的远方。
谁的人生,不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迷茫,不再有。
有些孤独感被我们挣脱,落入大地生根发芽,有些孤独感北风吹走,千里传播,寻求共鸣。
上了大学,远离了故乡,没有了交心的`朋友左右,没有了家人的陪伴,无论,阳光多好,别人多乐,我的影子总是被拉的很长很长,略显孤寂。
不过,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上自习,慢慢习惯了一个人,直到突然有一天,我才意识到了,我习惯了孤独,驾驭了孤独,我不再是从前那个以来别人的我了。
从惧怕孤独,到忍受孤独,再到享受孤独,对于野蛮生长的我们而言,也许不过是一场电影的时间,一次失恋愈合的时间。
你总会知道失败是难免,明白黑暗是姿态。
你不再为选错公交路线,坐反开往目的地的地铁,被喜欢的人拒绝,常去的餐馆欢乐厨师,来不及看的影片已经下线,团购的优惠券早已过期等等为这些而郁闷,人生总会从我就是个“傻缺”慢慢变成“呵呵,我是个傻缺。
”然后变成“没事,我们都是傻缺。
”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也从“你绝对不能这样”慢慢变成“这样真的好吗?”然后是“你自己注意点就行”然后,渐渐的,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刘同在书中曾问道:“一路上经历这样的孤独算不算虽败犹荣。
”我虽孤独,可我犹荣,我透过孤独慢慢成长。
我的眼睛里,看到的,也不仅仅是阴霾,而是在乌云背后的太阳。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自跌打中长大,不怕风雨不怕伤,深夜读者刘同的书,这些写给自己的话,希望多年后你还能记得。
无论最终你将收获怎样的自己,要相信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
当时,你最害怕的,最终都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
《大学》读后感2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
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
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大学》朱子本读后感
《大学》朱子本读后感篇一《大学》朱子本读后感哎呀,说起读《大学》朱子本,那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一开始,我觉得这书肯定特枯燥,就像那些老掉牙的古籍一样,充满了让人头疼的之乎者也。
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读的时候,我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
朱子对于《大学》的解读,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是绝对的权威,可我觉得吧,有时候也不一定全对。
比如说,他强调的某些道德规范,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啦?在现实生活中,真能完全做到吗?我觉得可能够呛。
不过呢,其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还是挺有启发的。
我就想啊,咱先不说治国平天下那么大的事儿,就说修身齐家,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不容易啊!我有时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小脾气,还怎么修身呢?读着读着,我又在想,朱子那时候的社会和咱们现在差别可太大了,那他的这些观点放到今天还适用吗?也许部分适用,也许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但不管怎么说,读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难道不好吗?篇二《大学》朱子本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大学》朱子本的感受。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看懂吗?”结果还真别说,越看越有意思。
朱子在解读《大学》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每一个字都好像被他琢磨了千万遍。
可我就在想啦,他这么较真,会不会有点过了?也许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抠得那么死,灵活一点理解不行吗?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子的一些解释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说“格物致知”,以前我对这个概念模模糊糊的,经过他的一番阐述,好像有点明白了。
但我又不禁反问自己:真的完全明白了吗?可能只是懂了个皮毛吧!还有啊,书中提到的“明明德”,这到底要怎么做到呢?朱子说要通过各种修养和实践,可我觉得吧,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自己都经常犯迷糊,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明明德”。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觉得恍然大悟,一会儿又觉得困惑不已。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1苦难,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好的老师。
从《童年》、《在人间》到《我的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他缺少依靠,甚至要面对一些本不该那个年纪面对的挫折,但是他的心永远是金色的,也正是因为我读过人生三部曲的前两部,现在读起《我的大学》,才会格外佩服他——若是人生不曾送你光明,自己也要闪闪发光。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
”故事缓缓铺开,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前面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阿廖沙,一定会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吧?但是没想到,美梦还未实现,生存的问题就提早一步出现了——饱腹尚且艰难,又怎么谈起去读书呢,于是阿廖沙选择了去工作,在贫民区和码头,他辛苦却薪水微薄,还要忍受辱骂和责备,我本来以为,他会被生活压垮,却没想到他像一棵杂草一样,就地生根发芽,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工人也有学生,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是认识了一些学有现今革命思想和知识的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阿廖沙“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成长为了一名真正有担当的少年。
我想,如果不是阿廖沙自己的坚持,他也会变成贫民区中一名吝啬、卑微、算计的`普通人,是学习给了他跳出框架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三观。
我可以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愁温饱,不忧寒暑,已经比那时的孩子们幸福许多。
要知道,祖国曾经的炮火和落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是阿廖沙一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幸福的路,我同样也怀抱着热切的期待和无尽的感激,期待着知识如泉水一样灌溉我,让我带着阿廖沙的期望慢慢成长。
《大学》读后感2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被抓。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守仁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大学》读后感(推荐13篇)
《大学》读后感(推荐13篇)篇1:大学读后感《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
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
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
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
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
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
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
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
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
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
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
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
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大学》读后感2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68篇)《大学》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读后感篇2读完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薄薄的一本《我的大学》蕴藏了高尔基深厚的感情。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高尔基在外流浪了一些年头,但在此期间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最终得以去喀山大学读书。
于是他就这样来到了一半是俄罗斯人一般是鞑靼人居住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便认识了一个叫古里普列特涅夫的人,古里待他如亲人一般。
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开了家面包店,又招来了一个面包师。
一个月能挣几十个卢布。
过后,由于经济原因,他曾想过自杀,便买了一把枪,超自己射去,他本以为自己会死。
但是由于射偏了,活了下来,他又来到乡村,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在渔场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读了《我的大学》,我发现了自己与高尔基的差别。
他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尝试。
而我遇到困难就退缩。
大学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大学读后感篇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不修”、“家不齐”而“国家治”、“天下平”呢?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去治理的。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篇1在《太阳城》中康帕内拉对于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类发展从人口的再生产、培育、婚姻、社会分工等多个角度展开描绘,较为详细的展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图景。
但是这种描绘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地步。
因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在社会制度方面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这种进展离真正的自由王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这个社会中,分工没有消失,劳动也不是出于自愿,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没有真正实现,还存在着诸多制约个人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将转化为阻碍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异化力量,理想社会不会也不可能迅速到来。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在剔除该理论中的空想元素后,会留下很多具有启发性的、前瞻性的理论和思考,我们不能无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但是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意念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意念也正如康帕内拉在其《太阳城》中传达出来的思想一样永放光芒。
《大学》读后感篇2《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写的。
《我的大学》写出了他在大学时是怎样过的,怎样活动和成长的。
我读了这篇作文后觉得,高尔基是一个不怕刻苦的人,他坚持着他的梦想,他不会违背他的梦想。
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
他看到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看书,书籍使他扩大了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叫阿廖沙。
还没读完这篇__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自己,我也有梦想,可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我已经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往前冲了吗?为什么我在心里觉得,我还做的不够呢?我读完了这篇__后就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我的梦想实现。
高尔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不断进取,不断的勇往直前。
《大学》朱子本读后感
《大学》朱子本读后感《《大学》朱子本读后感》篇一《大学》朱子本,就像一位古老而智慧的长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初读时,感觉就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摸索前行,满是迷茫,又充满好奇。
朱子对《大学》的注释,让这本经典更添厚重感。
我感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像是三把闪闪发光的钥匙。
明明德,那是不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只是被尘世的污垢遮住了光芒呢?也许就像我小时候,原本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看到路边的小虫子都会小心翼翼不去伤害。
可是随着长大,经历了一些竞争、挫折,心中那点善意有时候就被嫉妒或者自私掩盖了。
这时候就需要“明明德”,把那盏善良、正义的灯重新擦亮。
亲民,这可有点争议。
我一开始想,这亲民不就是亲近人民嘛,感觉很简单。
但后来仔细琢磨,也许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亲近。
比如说,我在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就发现要真正做到亲民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些居民对我们的活动不理解,甚至冷言冷语。
我当时就有点想打退堂鼓,这时候我才明白,亲民是要克服重重困难,真心实意地去关爱他人,去融入大众,而不是做做表面功夫。
至于止于至善,我觉得这就像是远方那座最高的山峰,我们只能不断地朝着它攀登,却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到达顶点。
就像我想成为一个完美的朋友,可有时候还是会说错话、做错事。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至善的方向努力。
在“八条目”里,格物致知是基础。
可我有时候就很困惑,这格物到底要怎么个格法呢?是像科学家一样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吗?我记得我曾经试图去格我养的一盆花,每天观察它的生长,记录它的变化,可感觉也没得出什么高深的道理啊。
也许格物并不是这么机械的过程,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诚意正心,这让我想起自己在考试的时候。
有时候会有一点小作弊的念头,比如偷看一眼旁边同学的答案。
这时候就说明我的诚意不够,心也不正。
我得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诚实对待自己的学业,不能有这种歪心思。
《大学》读后感【优秀10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10篇】大学读后感900字篇一中国的古典文学向来是极具魅力的,而《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大学,《大学》里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意思是说《大学》这本书是后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由此可知《大学》对后人的意义重大。
初读《大学》,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着北,一头雾水,甚至厌烦其长篇大论,十分乏味,只记得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而等到真正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时,才发现全文虽短短二千来字,但是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浅。
《大学》的总体框架为“三纲八条七证”。
“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七证”则为“知,止,定,静,安,虑,得。
”将篇章捋顺后,会发现整篇结构紧凑而又逻辑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读完《大学》,有两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它的大概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多数人读书都带着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博得一张好文凭,到头来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
只有少数人愿意潜心做学问,将问题理个透彻,研究明白其原理。
而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许许多多学校里都贴有“格物致知”的标语,我想这也是呼吁我们回归到获取知识的最初做法去吧。
二便是《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概意思是风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
在我看来不止君子如此,我们平时在很多方面都应如此。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在我们通过反思,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观点时,能够思量把它写到心得体会中,这样就能梳理出具体工作经验和看法。
《大学》第四章读后感
《大学》第四章读后感以下是10篇《大学》第四章读后感:1. 哎呀,读了 《大学》第四章,我就琢磨呀,这做人咋就跟盖房子似的呢?书里说要先有个好根基,咱做人不也得这样嘛!就像上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搭积木,我着急往上垒,没把底下弄稳当,结果“哗啦”一下全倒了,可把我给郁闷坏了。
我那小伙伴小明就说:“你看,跟你说先把底弄好吧,这不就倒了。
”我当时就想,是啊,做人要是不先把品德啥的这些根基打好,往后走也得摔跟头呀。
这 《大学》第四章讲的道理,还真就跟这搭积木的事儿一个样儿,可得好好记住喽!2. 嘿!读 《大学》第四章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懂了点啥大道理呢。
它说要修身啥的,我就寻思着,这修身不就跟每天整理自己的小书桌一样嘛。
有一回,我那书桌乱得哟,书、本子、铅笔到处都是,我妈瞧见了就说:“你看看你这书桌,乱成啥样儿了,人也得和这书桌一样,得时常整理整理自己呀。
”我还不服气呢,可等我真把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心里那叫一个舒坦呀。
这修身可不就是这样,得时不时拾掇拾掇自己的毛病啥的,不然心里头也乱糟糟的,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3. 哇哦!《大学》第四章可太有意思啦!里面讲要正心,我一下子就想到每次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
那次数学考试,我一看成绩,哎呀,那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慌得不行。
我同桌小花就瞅见我那模样了,说:“别慌呀,你得先把心稳住咯,就像你平时做题一样,心乱了可咋整呀。
”我一听,可不嘛,这正心就跟考试的时候稳住心态一样重要呀。
要是心里头老是乱糟糟的,啥事都干不好呢。
这 《大学》第四章讲的,真的是太对啦!4. 哟呵!读了 《大学》第四章,我脑袋里就一直在转呢。
它说啥诚意呀,我就琢磨着,这诚意不就跟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说实话一样嘛。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朋友小美的铅笔给弄断了,我本来想瞒着,可心里头总觉得不得劲儿。
后来我还是鼓起勇气跟小美说:“小美呀,我把你铅笔弄断了,对不起呀。
”小美倒好,笑着说:“没事儿呀,你能说实话就挺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后感10篇【篇一】《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
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
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
《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
《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
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
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篇二】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
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
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
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2000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其一,就是“知其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
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
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
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
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
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十分令人痛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篇三】《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
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
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
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
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
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
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篇四】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曾听闻季羡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说季老先生因为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
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
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
而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这是多么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们的教师都能如季羡林老先生这般具有作为一名长者的为人风范,以身践德,身体力行之,何愁教出来的学生不具备高尚的品德,何愁我们的家庭、社会不和谐。
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领悟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领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并且以身践道、以身践德,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向“善”,兼济天下,“止于至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任教的学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是一个相互包容的关系,丰富的积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套用别人的话:让我们做有文化底蕴的智者。